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茶文化赏析是是什么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2018年11月1日至30日茶文化产品销售排行榜

第一名

编号:GDZPS1158

书名:《茶艺师培训教材》

版别:金盾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082–5257–5/S•1750

作者:江用文 童启庆主编 周智修 阮浩耕副主编 中国茶叶学会组编

定价:37.00

出版日期:200809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茶叶学会的相关专家编著。内容包括:茶艺师职业知识,茶叶基础知识,饮茶与健康,中国茶文化、茶馆文化、少数民族及地方习俗茶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美丽的传说,茶事艺文的概述与赏析,主要名茶的产地、特点及质量标准,泡茶饮用水与中国名泉特点,初、中、高级茶艺师须掌握的茶叶冲泡方法、茶艺技巧和茶馆外宾接待常用外语及相关事宜,并用少量篇幅精辟地介绍了茶馆管理与营销的经验。本书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可供茶艺馆各层领导人员、各级别茶艺师、馆内员工及社会各行各业广大茶艺爱好者阅读参考。

江用文,1965年11月生,安徽怀宁人,硕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副会长。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跨世纪151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2007年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

江用文从事茶叶加工、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研究等工作。主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20余项。研制出高香冷溶速溶茶、γ氨基丁酸茶、超微绿茶粉、葛根素、茶多糖等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制定出《绿色安全茶叶田间生产技术规程》和《绿色安全茶叶加工技术规程》,并在茶叶企业进行示范;明确了西湖龙井茶铅污染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提出茶叶包装材料的选择指标。

江用文制定茶树等52种作物种质资源的描述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制定23种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并审定为农业行业标准;建立了52种作物的描述符数据库及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取得成果5项,发明专利1项,其中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5部。

童启庆(1936年—),女,浙江杭州人。曾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现为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著名茶文化活动家,浙江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国际茶人之家理事。主编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树栽培学》,编著《习茶》、《生活茶艺》、《影像中国茶道》等著作。


第二名

编号:GDZPS7601

书名:《中国乌龙茶种质资源图鉴》

版别: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建福 王文建 黄昆编著

书号:ISBN 978-7-5615-6713-5

定价:280.00

出版日期:201809

内容简介

乌龙茶属于六大茶类中的青茶,是经过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制出的品质优异的特种茶类。乌龙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它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福建茶乡人的智慧和历史传承。乌龙茶种质资源是我国茶树资源库中的瑰宝。近年来,科技工作者深入茶区对主要地方种质和野生茶树进行普查、鉴定与征集,及时发掘、收集与保存一批稀有和特异种质的乌龙茶材料,并建立乌龙茶种质资源圃,促使我国在乌龙茶种质资前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编者历经10多年深入乌龙茶产区实地调查,收集种质资源图片和相关信息,通过比较分析,甄选出乌龙茶种质200多份,并总结出中国乌龙茶产区(包括福建省、广东省和台湾省)乌龙茶种质的形态多样性和选育品种的形态特征,为乌龙茶种质创新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本图鉴收录试制乌龙茶的常见茶树200多种,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中国乌龙茶的形态特征、识别要点、种质来源、品质特性,以及部分名茶保护母树图片信息。每种乌龙茶配以植株、枝梢、叶片、花朵解剖、果实结构和部分生产茶园的图片。本图鉴集学术性、实用性、易读性于一体,力求做到图文并茂、版式新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可以作为茶叶生产者 、技木推广人员、科技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的技术手册,也可以作为农业院校茶学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此书首次介绍乌龙茶航天育种的历程,记录自“神舟八号”以来,武夷岩茶、铁观音、紫鹃、英德红茶,相继进入太空遨游,见证茶树的太空育种步伐。

刘建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植物学会理事,福建省园艺学会理事,福建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泉州市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泉州市生物学会副秘书长,泉州市科技咨询与评估专家等。主要从事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评价和植物活性成分研发等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或参研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多项,出版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细胞工程》(主编)和《植物学》(副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3项,获泉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泉州市专利奖和泉州市文创科技创新奖各1项。

王文建,高级农艺师、国家一级评茶师,现任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工作,主持或为主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省、市县各级科技计划项目20多项,参与《中国茶树品种志》编写,在《亚热带农业研究》、《福建茶叶》、《茶叶科学技术》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1项、泉州市科技进步奖4项,2014年获“泉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黄昆,法人代表,福建省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茶叶班成员。从小受武夷岩茶文化熏陶,熟悉武夷岩茶生产、加工、焙制等工艺,精通武夷岩茶审评。承担仙茗岩茶厂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参与福建省产业技术联合创新计划专项“武夷山大红袍航天育种与产业化”等10多项课题研究。产品在武夷山市及国际各类茶业评比中多次获奖,2011年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获金、银、铜奖。


第三名

编号:GDZPS6912

书名:《义海说茶》

版别: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韩义海编著

书号:ISBN 978-7-5603-6504-6

定价:58.00

出版日期:201704

内容简介

本书不着调的内容多些,有道听途说也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学茶技巧、教学感悟、经营心得,更有行业内幕、茶人琐事、圈内八卦、陈芝麻烂谷子、鸡毛蒜皮类的事,信马由缰地写出来与您分享,故作深沉博人莞尔罢了,书中没有回避敏感话题,直抒己见,既无意大玩雅学、美学,也没有过多的学究书卷气、精美插图,反有些痞气、童心,无须您郑重其事地认真揣摩,更不要试图在其中纠结对错,寻找所谓真理和唯一标准。

本人擅长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故免不了目光短浅,境界有限,还请多包涵。市场上的茶书已经太多了,本不该跟着添乱,奈何与茶亲近得久了,沾染了些茶的任性和烘焙后的脾气,听闻一些云里雾里、故弄玄虚的传奇,甚至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玄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故直言己见,说出心中所想,于是成就了此书,写的过程艰难且快乐,经常是熬夜至早晨,夜里恍惚间如有鬼使神差,时常写下令自己惊讶的文字。

韩义海,学者、国家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官、茶艺师、评茶师、食品检验员。长期致力于茶学研修、茶文化推广及茶艺教师、茶艺师、评茶师的培训工作。已有数百名学生分布于全国各地,指导参与数十家茶店、茶楼、茶会所的筹备经营,举办各类茶道推广现场活动近百场,应邀为多所大学进行茶道授课。自2008年起发布茶学、茶道知识讲座视频数百个,现场及网络传播人数已达数百万人次,是将茶道与国学雅艺相融合的践行者、推广者。


第四名

编号:GDZPS1093

书名:《茶业通史》(第二版)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109–12685–5

作者:陈椽编著

定价:50.00

出版日期:200809

内容简介

本书汇总古今中外茶业大事,使它尽量起到《茶业辞源》的作用,因此对中外古今(截至20世纪50年代为止)茶业史迹,不得不穷尽手头资料,但以节录原文为主,以便读者查阅考证。


第五名

编号:GDZPS0615

书名:《茶叶审评师》(高级)(1+X)

版别: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045–6459–7

作者:刘启贵主编

定价:16.00

出版日期:200709

内容提要

本教材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依据上海1+X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细目——茶叶审评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组织编写。本教材从强化培养操作技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的角度出发,较好地体现了本职业当前最新的实用知识与操作技术,对于提高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掌握高级茶叶审评师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有直接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茶类品质与加工工艺的关系、再加工茶品质审评、名优茶品鉴、茶叶理化检测等。为了便于读者掌握本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每单元后附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书后附有知识考核模拟试卷和技能考核模拟试卷及答案,用于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本教材可作为茶叶审评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教材,也可供全国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本职业从业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就业培训使用。

第六名

编号:GDZPS3469

书名:《云南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化学》

版别:云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龚加顺 周红杰编著

书号:ISBN 978-7-5416-4157-2

定价:98.00

出版日期:201110

内容简介

该专著是周红杰教授和龚加顺教授带领团队成员10余年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同时也囊括了国际、国内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专著提示了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茶原料、加工、储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与品质形成机理;阐述了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特征成分的化学组成、结构特征、光谱学特性、生理功能及这些特征成分对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品质的重要贡献;阐明了主要成分与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品质的关系,提出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品质评判的标准。该书还在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风味化学、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安全性、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保健功能及其物质基础、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功能性成分提取方法与应用以及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龚加顺,1991年9月考入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1995年6月获学士学位。1995年9月到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茶叶深加工工程。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9月考入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攻读蔬菜学专业博士学位,指导教师刘佩瑛教授,主要研究蔬菜生物学及生物技术。2001年6月获农学博士学位。2000年4月至10月获台湾中华发展基金资助,赴台湾中兴大学食科系短期学习、交流。2000年11月获得日本国际茶叶协会O-CHA (TEA)创新者学术奖励基金资助。并于2001年12月赴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静岗大学农学部进行短期学习、交流。2001年7月回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任教。2002年9月被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大学联合招收为在职博士后。现为硕士生导师和学术骨干,中国魔芋协会理事。主持国家基金1项、省基金2项、博士后基金1项,参加11项目,在美国《Journal of Food Science》、《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学报》(英文版)、《药学学报》、《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科学》、《中国食品学报》、《中草药》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1篇。主编《云南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化学》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副主编2部。曾获得校师德先进个人和教学质量评比二等奖,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申请专利18项,获授权专利8个。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

教学课程:本科生的《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食品安全与评价》;研究生的《食品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专题》(部分教学)及《食品科学Siminar》(部分教学)。

科研方向: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生物技术与功能食品开发和食品功能性与安全性评价。现主要研究魔芋保健食品、天麻素生物合成、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化学成分及植物天然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和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第七名

编号:GDZPS7200

书名:《茶师》

版别: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韩义海编著

书号:ISBN 978-7-206-14489-9

定价:88.00

出版日期:201710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三代茶师的基础上为大家抛砖引玉,所涉及内容也是围绕这些方面的专业技巧和实战应用而展开,是培训教材、课外参考书、传统文化知识普及的综合与提炼,涉及广泛、操作性强,适合各类茶企、茶校、茶事机构、文化学校、国学课堂、高端服务场所培训使用,也适合茶学爱好者自学体会。全书直指当下,分化疏通,理清脉络,将多方面知识做以说明和讲解。

韩义海,学者、国家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教官,茶艺师、评茶师、食品检验员)。

《义海说茶》作者。长期致力于茶学研修,茶文化推广及茶艺教师、茶艺师、评茶师培训工作。已有数百名学生分布于全国各地、指导参与数千家茶店、茶楼、茶会所的筹备经营。举办各类茶道推广现场活动近百声。应邀为多所大学茶道授课,自08年起发布茶学、茶道知识视频数百个、现场及网络传播人数达数百万人次,是将茶道与国家雅艺相融合的践行者、推广者。


第八名

编号:GDZPS6012

书名:《中国六堡茶》

版别: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

作者:彭庆中著

书号:ISBN 978-7-5046-7045-8

定价:351.00

出版日期:201603

内容简介

本书除了更翔实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内容外,更将六堡茶有别于其他茶的核心特点提了出来——“体感”。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随着市场的变化、茶商的运作,名茶轮番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慢慢的茶人们在追逐茶味之浓酷鲜爽、茶香之高扬奇异、色香味的感官刺激之外,更多的开始关心“体感”,六堡茶正是一种在品茶静心之际,让你观照内在的茶。六堡茶是平和而质朴的,从口感回归体感,你可以用心、用身体去体会,感受这个茶适合不适合自己,对身心有没有滋养,感受身体对这个茶的需要。


第九名

编号:GDZPS4523

书名:《武夷岩茶名丛录》

版别: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罗盛财著

书号:ISBN 978-7-5335-4264-1

定价:98.00

出版日期:201306

内容简介

本书从收集并繁殖的1178份名丛单丛的无性系后代群体中,经性状或品质鉴定,筛选了70份主要名丛。该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价值,也为人们认识武夷名丛,研究和利用名丛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是广大爱好武夷茶、关心武夷茶的人们的有益读物。

罗盛财,福建省古田县人,1944年4月出生,1964年毕业于南平农业学校农作物栽培专业,高级农艺师。曾任武夷山市(原崇安县)综合农场革委会副主任、场长、武夷山农委副主任、农业局局长、书记。一生喜爱农学,尤喜水稻和茶叶遗传育种,于1980年起,先后3次组织课题组,主持开展武夷岩茶名丛和单丛茶树资源的惧保护整理工作,分别建立了九龙窠名丛圃和霞宾岩茶树种质资源圃,共收集保护名丛和单丛资源计1178份并建立了相应的无性系。长期坚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第十名

编号:GDZPS6907

书名:《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1790—1919年俄罗斯茶叶和茶叶贸易》

版别:武汉出版社

作者:[俄]伊万•索科洛夫编著 黄敬东译 李皖校

书号:ISBN 978-7-5582-0918-5

定价:49.00

出版日期:201612

内容简介

首先要说的是,本书是我在2006—2011年间精心收集和研究了俄罗斯的多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个人藏品、档案资料和文献之后写成的。相信其中文版的面世,将有助于两国有关专家对这段辉煌历史的进一步认识。

俄中两个伟大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之路并非始终都是坦途。他们有过边境冲突,也有过两国间开放互市举步维艰的时期,但在这种国际间的矛盾中,最后占了上风的往往是互惠的经贸往来。

1638—1862年间俄罗斯市场几乎所有的茶叶均产自中国,来自日本的茶叶少之又少。只是在1870-1890年间才开始了有规模地进口印度茶叶和锡兰红茶。

持续几个世纪的茶叶贸易带给俄罗斯和中国极大的福利,由此建立起来的互惠关系曾经是两个伟大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不同时期,万里茶道让成千上万的人发家致富。

在俄中茶叶贸易中,中国以下省份的作用和贡献永远闪耀着光辉:福建、江西、湖北、辽宁等等。而在经海路运送茶叶的港口中,永远会有如下几个名字:厦门港、广州港、营口港等。

在俄国,几十家长期经营中国茶叶的贸易公司积累了大量资本。19世纪末,俄国的大型茶叶贸易公司的茶叶贸易额达到了几千万卢布,其数额之大是当时俄罗斯的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因为超强的竞争能力,很多茶叶贸易公司成为百年老字号,这在当时是一个无人可及的奇迹。

俄罗斯、欧洲、中国生物界的专家们至今尚未界定茶树这种植物最早的生长地点,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正是中国率先了解到茶叶对人体的药理功能并向全人类馈赠了茶的知识。中国向世界贡献了茶树的栽培、种植和护理的知识;在中国,人们不仅是掌握了种茶和加工茶叶的全部技能,而且向全世界传播了一整套包括茶叶知识、沏茶器皿和工具、品茶礼仪在内的饮茶文化.遗憾的是,部分生产茶叶的技艺在18和19世纪已经失传,但在俄罗斯历史档案里还保存有有关这些茶叶的记忆。千年来陆羽的《茶经》已经在世界各国成为人们学习茶叶知识的重要的必读著作。

如果我的这本书可以在茶叶的故乡中国为发展和传播茶叶的历史和知识做出一点点贡献的话,我将深感欣慰。

2014年8月至10月,在万里茶道重走中,仅在俄罗斯境内,我们的行程就有差不多1万公里。所以,万里茶道其实是一条长约3万里的旅程。如果算上从伊尔库茨克到阿拉斯加的支线,它的漫长更是难以估量。

在遥远、浩瀚、壮阔的俄罗斯之旅中,我们一行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俄罗斯史学者、历史学副博士伊万•索科洛夫。早听说索科洛夫是俄罗斯首屈一指的万里茶道研究家,中国的研究者,大都在传说他的大名。待到终于相见,眼前是一个光头青年——酷,敏锐,干净,不废话,但是说出的每一句差不多都切中要害。

第一次的见面,我们相约在19世纪末莫斯科茶商准备取悦李鸿章的那个古怪又美艳的中俄合体茶楼前。在短短一天的莫斯科寻访中,他带着我们走了4个茶道旧址。回头看我们在俄罗斯的采访,这一天的效率是最高的。索科洛夫很会讲故事,而且学术上拎得清。结合历史地点和关键人物传略,他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将历史的脉络,用很小的一点力气,就轻轻拎将起来。

尤其是,在我们从一个旧址转移到另一个旧址的途中,索科洛夫在车上打开他的笔记本,调出一些图片,以向我辅助说明个别细节。我没有料到的是,这并非重要的,不在他阐述重点的小杂碎,彻底颠覆了我走了1万多公里建立起来的有关于万里茶道的一些基本认知。比如,买卖城—恰克图的中俄茶叶贸易并非首发于茶栈,开始的地点其实是在山洞;比如,晋商常氏可能从没有在莫斯科开过分号,那张流传广泛的著名照片,所反映的不过是专营中国茶的一家俄罗斯茶店——在万里茶道的国境另一侧,茶叶运输和买卖从来就是俄国人自己的事,中国人不被允许也不可能过境经营;再比如,俄国领事、在武汉如雷贯耳的大巴公J.K.巴诺夫不过是个小开,他背后的后台老板才是大亨——这个身居莫斯科操纵俄国全国茶叶贸易的巨怪,仅送给他外孙女的一片地,面积之大就相当于东欧一个小国。

光头青年是位学者,他讲述的一切都是有史有据的,很严谨,很学术,这是与众多活跃在这条商道上的研究者都不同的。途中,我们撩起关于他“俄罗斯茶道研究第一人”的头衔,他很冷淡地回答说,“没有这回事”,他不过是在19世纪前后俄罗斯茶叶贸易的狭小领域有点研究,一些结论被其他学者引用得比较多而已。

《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这本书,是索科洛夫4本研究著作中的一本,原题“1790~1919年俄罗斯茶叶和茶叶贸易”。新书名是我拟的,以迎合中国读者的趣味,使之一目了然。书中,索科洛夫考察了那个年代的油画、广告、茶叶包装、茶商不动产以及茶馆、戒酒协会和军队的有关史料,试图来说清楚一个问题:中国茶叶到底是什么时候普及了全俄,成为俄罗斯的国家饮料的。

这个问题实在不易回答,通过索科洛夫的分析梳理,也未能一口就给出一个简单一句话的答案。这本书的魅力在于梳理分析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展示的发生在整个俄罗斯大地上的红扑扑、热乎乎、乱糟糟、生龙活虎的情节。它们有助于说明,茶叶,这来自中国的小小的、普通的自然饮品,是怎样搅动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并渗透到了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对于人类生活而言,这或许是一个不亚于战争、外交、政治变革的广泛而又深刻的改变力量。

在19世纪的一百年,尤其到其后期,茶叶贸易是俄国最大的产业,由此产生了一批豪门巨贾。若干年后,从这个冒险行业产生的原始积累,成为了发展其他产业的资本。索科洛夫所提起的这一个线索,有助于让人们认清,俄罗斯今天的一些著名企业、产业、行业,其间仍流淌着源于一两百年前中国茶叶的基因。今日之“一带一路”,有历史的前情,又有时代的后续。

商业贸易是人类相互交往中极为密切、极为深刻也极为有趣的一种交往。身居产品上下游,购买者对销售者有时抱有感恩之情,有时也不乏腹诽之意。在这种交往中,由于事关切身利益,双方就像彼此的镜子,能照出对方不易自察的个性、脾气、毛病、缺陷,有时候,这种映照是放大的。对于原文中所涉及的有关于中国人的这一类描述,译者原样转译、不假修饰。我想,写作者禀着原本的情绪去写,中国读者带着平和的心情去看,自会明白其究竟,借此看清楚彼此,或恍然有悟,抑或付之于一笑。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中国区22个茶文化产品销售点的销售量

茶书网中国区总部: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联络处: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六如茶文化研究院:“六如”为什么要开设《生活美学与茶之美赏析》这门新课程?

六如发布了《生活美学与茶之美赏析》的招生简章之后,有朋友询问我为什么要新创这门课?问得好啊!为什么呢?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美学”是什么?

美学属于哲学,它对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哲学包括逻辑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研究思维规律,是一门求“真”的学科。伦理学研究道德修养,是一门求“善”的学科。美学研究审美心理,是一门唯“美”是求的学科。中国茶道是美的哲学,中国茶艺是一门用美陶醉自己,用美感染别人的生活艺术,中国茶人是崇尚真、善、美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学习美学。

美学是我囯古代文士的必修课

美学是我囯古代文士的必修课。直到民国学校的教育依旧强调德、智、体、美并重。我国宋代美学领先于世界上千年,令各国精英高山仰止。但是到了当代,我们中的不少人却不知不觉间逐渐丧失了审美能力,沦为“美盲”。着名的画家、诗人木心曾警告说:“没有审美能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中国现代画代表性画家家吴冠中感叹道:“中国文盲不多,美盲很多”。大哲学家、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原本主张:“实业救国”,但是后来在他去世前却痛心疾首地呼吁要“科学救国,美学救国!”。可见重视美学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人生有四重境界

人生有四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其中审美境界是彻底抛弃了功利之心的最高境界。从小的方面讲,人的美感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修习美学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升生活品质。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提高了审美素养才能与文明接轨,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但是很可悲,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囯有相当多的人审美能力低下。例如现在有多少人能够欣赏我们祖先创造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之美?有多少人能欣赏书法、绘画、瓷器、紫砂和传统戏剧曲艺之美?有多少人能欣赏外来文学艺术之美?……由于有众多美盲,所以我国的出国旅行团当中,常常有人美丑不分显得粗俗,因此被耻笑。中国民族要复兴,中国梦要实现,补上美学这一课已经是当务之急。

 美学与茶产业相关密切

  美学与茶产业相关密切,密切到可以称之为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美力经济”。例如,对茶自然美的追求,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对茶的历史文化之美的挖掘,能丰富茶的内涵魅力;对茶艺美的创新,能修复中国人的精致生活;对茶色、香、味、韵、形多维度美的全方位追求,能极大提升茶的品质,促进“一叶兴,百业兴。”

  综上所述,决心开设《生活美学与茶之美赏析》课程,不仅用六个讲座深入浅出地讲中国茶道美学的基础理论,而且组织学员分六次,逐一品鉴六大茶类的代表性名茶,之后针对不同的茶做美的赏析。

  《生活美学及茶之美赏析》是一门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希望能得到朋友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唐宋八大家”与蒙顶山茶(下)

三、苏轼与蒙顶山茶

苏轼(1037年—1101年),是苏洵的长子、苏辙的兄长,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先后在凤翔(陕西省宝鸡市)、杭州(浙江省杭州市)、密州(山东省潍坊诸城)、徐州(江苏省徐州市)、湖州(浙江省湖州市)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安徽省阜阳市)、扬州(江苏省扬州市)、定州(河北省定州市)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广东省惠州市)、儋州(海南省儋州市)。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江苏省常州市)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全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谈到宋代的茶客,自然少不了苏轼。在北宋的文坛上,嗜茶之人非常多,但比较后就会发现,没有谁能够像苏轼那样在品茶、烹茶、种茶上更在行。对于茶,苏轼不仅非常在行,而且还精通茶道,对茶的历史和茶的养生作用都很有研究。此外,他还写下了不少歌咏茶的诗词。


苏轼一生坎坷,几乎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但是,正是这种贬谪的生涯,使他有比其他人多得多的机会品尝各种佳茗。正如他所说:“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在杭州,他喝过白云茶;在湖州,他饮过顾渚紫笋茶;在绍兴,他品过日铸雪芽;在涪州,他尝过月兔茶;在修水,他煮过双井茶;在阳新,他烹过桃花茶;在海南,他煎过大叶茶和红碎茶;在峨眉,他沏过毛峰茶;在雅安,他泡过蒙顶山茶……在品评尽了天下名茶后,苏轼感叹道:“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从茶文化的发源地四川走出去后,从政、饮茶、作诗、作画一路流离,与其他宋代文人一起,把中国茶文化推向了高峰。这里,我们对其留下的与蒙顶山茶有关的两首诗歌进行赏析。



(一)《试院煎茶》:蒙茸出磨细珠落


《试院煎茶》是苏轼写蒙顶山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为当年入京参加应试之时所写。全文为:“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从“砖炉石铫行相随”来看,苏轼非常爱茶,连煮茶工具都随身携带。从“蒙茸出磨细珠落”的“蒙茸”来看,苏轼在试院煎的茶应是从蜀中带去的蒙顶山茶。柔软的蒙顶山茶茸毛满布,细末如珠,如飞雪般纷纷下落,正好煎煮。所谓西蜀煎茶法,是茶汤中佐以姜盐,煎出的茶口味与其它地方有所不同,从而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茶事。与被视作“古法”的煎茶相比,点茶是宋代另一种最流行饮茶方式,算得上是饮茶中的时尚,多用于宴会。 点茶与煎茶最大的不同是茶叶磨成细末之后无需煎煮,而是将茶末调制成膏状置茶盏中,用沸水冲点。点茶者以观看沸水冲点之后的茶汤纹路、茶花咬盏的形态等为乐。


当时,除了雷简夫外,在朝堂之上,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自始至终力挺蒙顶山茶,使得蒙顶山茶一度活跃在北宋文人茶客的诗篇中,他便是身为四朝宰相的文彦博(时人尊称文潞公)。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曾与他同朝为官,文彦博历仕五十年来,在茶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可谓遍尝天下好茶,却始终对蒙顶山茶情有独钟,并常以西蜀古法亲手煎茶,一时间引发朝臣仿效,成为宋代文人追求旷达的象征。


苏轼的这首《试院煎茶》称道了蜀地煎茶的雅趣与高妙,从初沸的茶水、蒙顶茶煎煮的形态到煎茶和饮茶的器具,都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二)《寄蔡子华》:白鱼紫笋不论钱


苏轼故乡眉州与雅州很近,走到北门,便可见碧水滔滔的青衣江;放眼眺望,云里雾里是蒙山。前面已有记述,苏轼对1056年随苏洵到雅州拜谒雷简夫之行,印象深刻,挥之不去。那时的苏轼胸怀大志,朝君王安天下,鸿鹄志高远。光阴似箭,一晃三十五年过去,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因遭遇新旧两党夹击,苏轼只得自请杭州,出任杭州知州。他客居江南,常年未归,思乡之情尤浓。春天的杭州,水光潋滟,堤桃岸柳,鸟语花香,美景无限。乘画舫,饱览湖光山色,游正浓,忽忆友人蔡子华索要诗文,多次书信相催。低头沉思,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对西蜀故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对青衣江白鱼、紫笋的回味跃然于心,他端起茶杯,蒙顶山茶清香四溢,久藏心底的雅州情结,随《寄蔡子华》诗喷涌而出:“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在。莫従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人在江南,转眼之间,鬓发染霜。千里江南,西湖肠断。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诗中白鱼,即丙穴鱼,产于青衣江,肉嫩味鲜。早在唐代,杜甫就写下“鱼知丙穴由来美”诗句,称其天下美味。至于紫笋,陆游诗句中多次提及,盛赞其美。似乎意犹未尽,又在诗后附文解释:紫笋,蒙顶之上者,其味尤重。


从诗文中,可以看到诗人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画卷:桃花汛起,青衣水涨,人欢鱼跃,江上渔舟点点;蒙山耸翠,茶园嫩绿,村姑采茶,笑语五峰回旋。白鱼美,紫笋香,青衣江边小路上,渔翁叫卖,茶农吆喝,一派春光入画来。佳肴香茗,人们顾不上讲价,争相抢购,热闹非常。 美哉白鱼,美哉紫笋。时过境迁,西子湖上,追忆过往,往事历历在目。苏轼诗意豁然开朗,留下青衣江畔那永远的春天,留下对白鱼、紫笋茶永久的怀念。



四、苏辙与蒙顶山茶


苏辙(1039年—1112年),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兄弟,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北宋文学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今陕西省商县)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宰相)。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卒后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一生的政绩主要集中在元祐年间,由一个小小的县令升至副宰相,比苏轼的官位高。苏辙的政治态度及其诗文风格深受其兄苏轼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栾城集》,曾自撰《颍滨遗老传》,《全宋诗》录有其诗。他一生爱好品茗,创作了《和子瞻煎茶》、《蜀井》、《次韵子瞻道中见寄》等二十一首茶诗,其中两首和蒙顶山茶相关。



(一)《和子瞻煎茶》:煎茶旧法出西蜀


与苏轼一样,因少时雅州之行的情结,苏辙在其诗文中对蒙顶山茶也有涉及。他有一首与苏轼相和之诗,名叫《和子瞻煎茶》,此诗乃是和苏轼《试院煎茶》诗。全诗为:“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何时茅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


这首诗咏及三种煎茶法:一种是“西蜀法”,“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一种是“北方法”,“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还有诗人自用的“煎茶法”,“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该诗不但写了四川与北方少数民族煎茶之不同,而且从中看出,宋代蜀中文人对古法煎茶可谓情有独钟。从中可见苏辙对煎茶颇有心得, 也道出了烧水的重要和古人对烧水沸腾次数的重视程度。



(二)《次韵子瞻道中见寄》:西信近得蒙山茗


苏辙在路途中收到兄长苏轼寄来的诗作,当下作《次韵子瞻道中见寄》,畅叙兄弟之情,并提及蒙顶山茶。全文为:“兄诗有味刻隽永,和者仅同如画影。短篇泉冽不容挹,长韵风吹忽千顷。经年淮海定成集,走书道路未遑请。相思半夜发清唱,醉墨平明照东省。南来应带蜀冈泉,西信近得蒙山茗。出郊一饭欢有余,去岁此时初到颍。”诗中,作为弟弟的苏辙,对远在颍州的哥哥充满思念之情,蜀冈泉、蒙山茗(蒙顶山茶)都成了寄托兄弟相思之情的载体。



五、王安石与蒙顶山茶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江西抚州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追赠太傅。


王安石在文学上成就突出,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创作有《试茗泉》、《晚春》等茶诗十首。


王安石力主改革茶政,反对榷茶法。嘉祐三年(1058年),任职提点江东刑狱期间,他向宋仁宗呈上了《议茶法》和《茶商十二说》两个与茶政茶税有关的奏折,力陈垄断的弊端以及朝廷仰赖豪商运输、流通茶叶的二十种害处,请求政治改革,强调“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


王安石喜欢品茗,擅长鉴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是中国最著名的茶联之一,在四川各地茶馆皆能见到,关于其出处,说法有多种。在雅安民间,流传着一个苏东坡以江边水应付王安石与的轶事,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好水泡好茶的深刻理解。相传“三苏父子”同登科第,在京城文名大噪,苏东坡衣锦还乡时,去拜辞王安石,问恩师需要什么四川“方物”,这在当时官场是普通礼节。王安石随口说:“你回京时与老夫捎点蒙山顶上茶和扬子江心的水吧。”苏轼连忙应承,拜辞宰相,回老家眉州(今四川眉山)扫墓。 回京前,专程到雅州拜谢太守雷简夫推荐之恩,又索讨了经他监督精制的蒙顶茶以作送王安石之用。一切准备就绪,从眉州买舟顺流东下,借与宰相取水之便,饱览三峡风光。苏轼在三峡山光水色激发下,开怀畅饮,不觉醉卧舟中,一觉醒来,船已驶出三峡,忽然想起宰相的嘱托,忙叫船夫打水一罐备用。回京后,即叫家人抬上江水和蒙顶山茶到王安石府上,满想得到恩师嘉奖,谁知事与愿违。当王安石闻到苏轼送的茶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王安石连声称:“好茶! 好茶必须好水烹。”他忙叫家僮涤器燃炉,把刚送来的水,倒人壶中煮沸,先用一小白瓷杯,注入少许开水观尝,水质倒也清澈,但在杯底沉下极细的几点灰色小点,王安石脸色微微一沉,苏轼见状,吓跑了高兴,正襟危坐,等待挨训。王安石终究是大人物,喜怒不轻易表现在下级面前,他笑着问苏轼:“水是取自扬子江中游吗 ?”苏轼不敢说谎,如实详说了经过和取水地点,王安石见他倒还老实,就与他讲了取水的道理。“你们这些年轻学士,自以为学识很高,其实只是有点书本知识,要想治国平天下,那点书本知识远远不够用的”。他说:“此江发源于雪山之巅,受天地的精华,水质最好,但上游水流太急,性冷不宜烹茶;下流流速缓,细少微粒沉浮水中,烹茶有异味,不宜用。”他用手指着杯中刚才所煮之水,问苏轼:“你看,杯底有何物? ”并接着说:“中游之水,不急不缓,水味甘冽,是烹茶上品,可惜这次你枉跑一趟。”苏轼诚惶诚恐,拜谢恩师指教。从此,“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就成了好水好茶的标志了。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6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6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现为雅安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雅安市茶业协会和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吴理真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