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德昂族茶诗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244 秒)

中国茶: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清明到谷雨,春茶采摘忙。龚普康摄

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它与瓷器、丝绸等自古以来便共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片小小的东方树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明互动演进的生动佐证。“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是中国茶文化进一步得到世界认可的明证,中国茶将继续在全世界绽放光芒,中国茶的故事也将更加精彩。

岁月生金:博兴的中国茶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关于中国茶的起源说法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的阐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有“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一说等等,这些记载从茶源、茶饮等方面反映了中国茶的悠久历史。

茶与人共存于自然之中,中华先民对茶的认知与使用,反映出对人与自然、茶与身心关系的深刻认识。《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末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载了四川蒙顶茶具有返老还童的功效,清代陈元龙编纂的《格致镜源》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茶为万病之药”“茶能养生”“茶可解毒”等文化性表述,强调了茶在现实生活中的功效,也体现出茶与人的身心健康紧密的关联性。

两汉三国时期,人们对茶叶的功效便有了初步认知,《三国志》《吴兴记》《吴普本草》等文献对于茶叶及茶文化有记载。文献表明,当时人们形成了茶“久服安心益气”“耐老耐饥寒”等相关认识。在此背景下,茶的更多功效和意蕴受到重视,进而推动饮茶习俗和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两晋时期,茶文化得以孕育和萌发。最初在我国南方地区,茶作为饮品在上层社会较为流行。随着南北官员流动,饮茶习俗逐渐北传。彼时,茶还被赋予廉洁、朴素、淡泊等人格理念,文学作品开始以茶为重要意象,佛、道、儒三家文化中也逐步融入了茶元素。

南北朝时期,茶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由于朝代更迭频繁,人口流动量增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得以进一步互鉴融通,为饮茶之风的盛行和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相较之下,南方地区的饮茶现象依然更为普遍,《坤元录》《吴兴记》《夷陵图经》《茶陵图经》《永嘉图经》等相关文献记载丰富。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制茶和饮茶的记载,《茶经》说,“采不时,造不精”;南朝沈怀远《南越志》说“茗苦涩”。《广雅》曰“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广志》曰“以膏煎之”。

唐代是茶文化的兴盛阶段,社会上制茶、饮茶普及程度日甚。人们对茶叶的开发程度加强,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多种茶叶制作保存形态相应出现,《茶经》中就记载有“粗、散、末、饼者”。这一时期,茶的蒸焙、煎煮等技术愈发成熟,主要程序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等。饮茶配套器具日臻完备,审美形态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茶学著作不断涌现,比如皎然的《茶诀》、斐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庭筠的《采茶录》等,陆羽的《茶经》便是这一时期划时代的茶学专著,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茶谱小序》记载,茶“兴于唐,盛于宋,始为世重矣”。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在社会各个阶层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茶叶种植、采制、加工各环节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精细化和技术化程度大为提高。

宋代,“点茶”(古代沏茶方法之一)盛行,从器、水、火的选择到茶汤效果的呈现,以及煎茶人、饮茶人身心的投入与对艺术审美的凸显,都体现出当时茶文化的特色。有着深重釉色碗壁的建窑盏等茶具,以色泽对比突显茶汤之白,深受大众喜爱,极大推进了宋代陶瓷业发展。精美奢华的贡茶也是宋代茶文化盛行的一个标志。宋代北苑官焙贡茶负有盛名,从采摘鲜叶、拣择茶叶、洗涤茶叶、蒸茶、榨茶、研茶、制饼到焙茶等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在主流饮茶方式点茶的带动下,宋代时茶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与茶相关的习俗或观念,比如茶与婚姻礼仪、茶与养生关系等日趋丰富,同时茶也进一步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与茶相关的诗词、书画十分兴盛,构成文人士大夫诗书生活与闲适情志的重要标签。同时,宋代茶学著作空前繁荣,目前可考证的宋代茶书达到30部,远超唐五代时期的14部。而以贡茶、赐茶、茶马贸易活动为代表,宋代时茶的政治属性也得以强化,茶叶成为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地区密切联系的媒介,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元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对饮茶艺术性的追求和进一步大众化上,特别是明代贡茶方式的变革极大促进了饮茶文化的普及,冲泡法的流行大大强化了茶文化的群众属性,大众化成为主流,绵延传承。

同构共享:以茶为媒的互动交融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茶史悠悠,作为特殊的经济、文化载体,茶见证和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具象表达。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村民准备好“黄金茶”,迎接四方游客。孙文振摄

仅以《茶经》的记载为例,我们即可看到唐朝时各民族以茶为媒的互动交融。《茶经·一之源》云:“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关于“茶”这一名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叫法,其中多个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对茶的称呼有关,体现了茶文化为多民族共有共享。此外,《茶经》所载相关内容还表明我国古代汉族通过南方多个民族认识茶树,在学习茶树种植的基础上发展栽培与管护技术。

唐宋时期,随着“茶法”的形成、茶马互市的兴起,“以茶治边”成为中央王朝的一种边疆经略政策,至明代臻于完善。明代郎瑛在《西茶易马考》中就记载了唐代回纥“以马易茶”之事。茶马互市的另一重要见证则是绵延于世界屋脊之上的茶马古道。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运输交易茶叶和马匹的重要通道,其核心地带以云南、四川的产茶地为起点,一路向西通往拉萨、日喀则等青藏高原腹地。这条古道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贸发展、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成为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油茶。中国民族报社图片库

在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制茶和饮茶历程中,我国各民族还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

湖南千两茶“花卷踩制技艺”历史悠久,制花卷时工人齐喊着号子,场面壮观,堪比风景;广西瑶族油茶是居住在南岭走廊山区的瑶族的饮茶习俗,是瑶族群众待客、人生礼仪的重要部分;德昂族酸茶取材于古老的大叶种茶树,茶汤嗅之微酸,品之柔涩,回味甘美,被称作“凝固的山泉”……

这些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赓续绵延,创新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遗产。

钩深极奥:茶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中国茶叶的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家茶叶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在摊青。龚普康摄

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陆羽在《茶经》中把茶界定为“精行俭德”的身份标签,饮茶是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重要事项。唐代刘贞亮以“茶十德”来概括茶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其中贯穿着和谐、中庸的思想。佛家以茶“悟禅机”,而道家则以茶“守清静”,佛与道的精神气质与茶的深蕴内涵融为一体。

以茶助文思、蕴诗兴,茶被认为具有清幽儒雅的品格,自古为文人雅士所喜闻乐道。从茶文化的载体来说,茶学专著、茶诗、茶词、茶曲、茶赋、茶书法、茶画、茶传说、茶谚、茶歌、茶舞、茶戏剧等,展示了茶文化的丰富形式和内容。“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茶的产地、生长、采摘、择水、择器、煎煮等场景,以及作者在品饮时的审美感悟,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饮茶之道与饮茶境界。怀素的书法作品《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的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物,虽仅2行、14字,却成为书法传世佳作。

我国的茶诗词更是数以千计,诗体多样,古体、律诗、绝句、联句、竹枝词、试帖诗、宫词以及宝塔诗、回文诗、顶真诗等,都有与茶相关的作品传世。特别是在陆羽《茶经》出现的唐代,茶诗迅速发展,超过500首,宋元明清歌咏茶事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今天,当我们吟诵起“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等诗词时,不仅深切感受到茶文化的隽永悠长,也为那种茶与人生的感悟而触动。

交流互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中国茶

茶诞生于中国,广泛传播于世界。古往今来,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喝茶习惯。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茶种、茶文化大量向世界各地传播。

据现有资料来看,中国茶种自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便传到朝鲜半岛。在新罗王朝时期,朝鲜从唐朝引入茶树并植于本土,逐渐形成与当地风俗文化相交融的茶文化。朝鲜茶学著作《东茶颂》论述了关于茶的哲学思想,尤其强调了“中和”思想,这与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密不可分。

在日本,平安时代,日本遣唐使从唐朝引入煎茶法;镰仓时代,宋朝的点茶法被日本的僧人们传到日本;江户时代,明代的泡茶法又流传至日本。日本名僧荣西于宋代两度来到中国,不仅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播种于平户岛的苇浦,还写成日本茶学名著《吃茶养生记》,对日本茶道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茶还直接拉开了当今产茶大国英国和斯里兰卡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帷幕。1780年,少量茶种已从中国运抵英国东印度公司,而向斯里兰卡的传播则可以追溯至1600年。

在传播过程中,中国茶融入各国各地风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茶饮文化,“英式下午茶”便是突出代表。18世纪初,在英国王室的带动下,饮茶成为贵族追求的时尚。到18世纪中期,茶成为“全英国最流行的饮料,其销售情况超过了啤酒”。“下午茶”是英国民众的重要饮食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清代刘锡鸿在《英轺私记》中记录了18世纪英国的“茶会”,凡有要事,必有茶会。英国茶文化专家简·佩蒂格鲁在《茶设计》一书中专门介绍了英国老式茶具,展现了这些英式茶具与中国传统茶具之间的渊源关系。此外,印度拉茶、泰国冰茶、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等等,无一不是中国茶与当地文化结合的产物。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是中国智慧“大道至简”的体现,也展现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精神。茶的广袤、丰盈、包容,让它自古以来就成为与世界沟通联结的方式。当代,以“茶”为桥,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依旧意义非凡。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

来源:中国民族报、国家民委、北京茶世界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杯云南茶,香飘欧罗巴

5月20日至29日,第五个“国际茶日”期间,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24年“云腾四海·茗动天下”中国(云南)茶文化欧洲推广活动相继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三国举办。以茶为媒,饮者如云。乐活云南,引人入胜。

一杯云南茶,为何能在欧洲的瓷杯中掀起山海热潮?这份情缘,其来有自。早在数百年前,云南茶叶便已跨山越海,以适口健康之名之实云腾四海,远销欧洲;经过岁月沉淀,今天,云南茶不远万里,以“和”敬天下之道,诚邀欧洲热爱中华文化同道“共茗”,与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各界人士合力演奏文明互鉴的“交响”,遥想和体悟“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敬一杯道法自然的云南茶

活动先后走进法国巴黎市和里昂市、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意大利罗马市三国四地,在非遗展演展示、茶文化产业推介会、茶香沙龙、茶文化诗词分享会、专题音乐会、美食文化推广品鉴等多场活动中,鉴证一杯来自世界茶源——中国云南的茶。

图为欧洲民众品尝云南茶。活动主办方供图

这杯云南茶是道法自然的茶。作为世界茶树核心原生地、基因库,云南生长着近60万亩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超264万亩经专业机构认证的绿色有机茶园;茶园面积、干毛茶产量、绿色有机认证数等多项指标均居中国首位。一代又一代云南植茶、制茶与卖茶人,怀着一份绵长的“茶情”,一颗朴素的“茶心”,千百年的坚守,只为敬世界一杯天然、有机的云南好茶。而这杯茶,浓缩了绿色云南、和谐云南的精神与气质。

活动带来千年古树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下关沱茶、昌宁红、普洱金花茶等多种云南茶。不管何种茶类,皆氤氲着一股特有的山野气息。当沸水注入、茶叶翻滚,天然的茶香便弥散开来……

“舌未尝,心已醉。”新茶友、法国调香师Laure Rizo偏爱普洱生茶。她称赞,生长在优越的自然环境里的云南茶,可以将人引领到山林之中,让人尽情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老茶客、法国无边界国际文化协会会长罗伯特·福帕则钟爱普洱熟茶。在他看来,云南茶就是“健康”的代名词。

敬一杯多元包容的人文茶

这一杯云南茶,亦是一杯多元包容的人文茶。历经千年发展,云茶品类越来越多样,有传统和现代加工、生熟初制和精制之分,有砖、饼、沱、散、袋泡、茶珍、茶膏等多种形态;“一仓一味”“一家一味”,产品多样性突出。同时,世居云南的众多民族以充满智慧的生活之道,创造出白族三道茶、傣族竹筒茶、哈尼族土锅茶、基诺族凉拌茶、彝族打油茶、德昂族酸茶、藏族酥油茶等独特又丰富的茶俗;“一族一俗”“一村一美”,文化丰富性鲜明。

图为欧洲民众品尝新式茶饮。活动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展示云南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等众多制茶技艺。这些古老的技艺和现场沉浸式的茶歌舞表演,经纬交错的指尖艺术宜良竹编、色如翡翠的高原绿陶云南华宁陶、“中国最古老的印刷术”传拓拓制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拓”等非遗精品一道,共同构成多元包容的云南茶文化世界。

从巴黎到里昂到布鲁塞尔到罗马,活动每到一处,都吸引众多当地民众参加。云南茶及非遗文化的丰富多样,引得嘉宾纷纷定下和云南的约定——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深深打动了我。”曾因工作关系到访过云南的比利时观众菲利浦,至今仍对云南多样的民族风情和饮食文化念念不忘。活动尚未结束,他就和夫人计划再回云南看看。

品尝到云南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菌汤米线、玫瑰甜品后,意大利嘉宾Gianluca Paganelli对“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故乡”“野生菌王国”“世界花园”心生向往,立言“一定要到云南喝茶、吃菌、品花”。

敬一杯合和天下的世界茶

这一杯云南茶,更是一杯合和天下的世界茶。早在16世纪,产自云南的大量茶叶就通过密如茶叶叶脉的茶马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云腾四海”,传到欧洲。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后裔更是遍及全球,在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适植区落地生根、万亩连片。

图为中意演奏团队演奏两国名曲。活动主办方 供图

在活动的举办地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云南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滇红茶不只是华人所好,而是许多有品味、讲品质的欧洲家庭传袭几代人的饮馔。包括云南茶在内的中国茶,既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又展现出多样与包容。它们或结合牛奶调制成下午茶,或与香槟融合成为新式茶饮,或与香水相遇带来独特的东方芬芳。

茶+香、茶+诗、茶+乐、茶+食……活动中,神奇的东方树叶,藉由与水与器与艺术的结合,与法国香水、比利时诗歌、意大利音乐和美食的融合,展现出中华民族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也见证中欧双方美美与共的情谊缘分。

“早在13世纪,一条丝绸之路,就连接起罗马和中国。而茶,是这条交往之路上的重要主角。”来自意大利总理府的官员卡尔罗·卡布里亚称,“茶叶是友谊的桥梁。它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再次显示其非凡特色。”

意大利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席、意大利前驻华大使白达宁由衷赞叹茶的故乡——中国云南的多彩与和谐。“云南向世人证明了不同物种、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存是可以实现的。”他期待,能早日去往云南,亲身体验景迈山延续数千年的人、茶、林共生的文化景观,拥抱不同民族和谐共存的智慧与美德。

一杯云南香茗和它所代表的乐活云南,何以氤氲袅袅,“茗”动欧洲?那是因为以葳蕤草木,道法自然。以宜淡宜浓,多元包容。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云南有香茗,引来八方嘉宾,如潮好评。彩云满南天,昭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日渐深入人心,开放的云南阔步走向世界。(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

引言
双江因水得名,“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对双江最为贴切的形容,源于澜沧江与小黑江交汇于此,千百年来,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各民族在这方独特乡土上共生共荣,共同缔造了演绎生命之态、自然之姿的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
双江因茶而闻名,作为世界茶源地,作为勐库大叶种茶起源地,自古以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味道纯正而闻名于世,素有“茶中茅台”之美誉,如今更是云南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重要的核心产区,是临沧市最大的产茶大县,是临沧市茶产业的冠上明珠。
双江——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区域
双江地跨东经99°35′~100°09′,北纬23°11′~23°48′之间,北回归线横穿县境中部,因澜沧江纵流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两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双江地理位置正处在澜沧江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是世界茶树发源地,是最适宜茶科植物生长的地区,双江境内既有野生茶林,也有人工种植茶园。

图: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
双江气候
双江素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之说,是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双江既有云南低纬度高海拔“十里不同天”的共同特点,更有其日差较大的特殊性,是云南省白天与夜间温差最大的县。白天高效率光合作用,夜间低温较弱的呼吸消耗,非常有利于光合物质的积累。

图:双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9.5℃,年平均降水量1010.9毫米。这些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勐库大叶种茶的滋味醇厚,回味隽永。
双江生态
双江境内海拔最高的大雪山3233米,最低的大河湾海拔为1040米,立体气候明显,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微域气候。双江勐库21个主产茶叶的村寨分布在东西半山,中间冰岛湖(南等水库)的云蒸霞蔚使茶区形成“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独特气候环境,造就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生态条件。

图:双江生态茶园远眺
双江土壤
土壤微量元素丰富,茶区土壤的成土母岩大部分是花岗岩、砂质砾岩和紫色页岩,富含铜、铁、镁、锌、钼、硼等微量元素。这样的土壤结构不仅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更主要的是丰富的微量元素有利于醇类、醛类、酮类以及氨基酸、茶多酚物质的合成,对茶叶品质非常有利。
云南的古濮人是茶祖
——“古濮人”是世界上最早识茶、吃茶、种茶的先民

活动在澜沧江两岸大山里的古濮人在进行采集活动时,一定是从采花到采叶,因为花最引人瞩目,花的颜色、形态很容易记住,哪些花无毒可食用,吃上几次采上几次便可永远记住。古濮人在采集野花、野果、野菜的过程中发现茶花能吃,从而发现茶叶也能吃的可能性极大。古濮人长期吃茶,对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就会认识,当古濮人从游居到定居,开始刀耕火种,进入半农耕半狩猎的时代,自然要将已认知的野生茶树引为家种。

图:濮人茶祭祀茶神
古濮人一定居,就种茶,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云南不管哪个地方,只要发现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茶树,细查那个地方的历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过。
回眸历史深处的双江
双江之水流了千亘万古,而双江作为县名其实只有80多年的历史,是个汉化名。在此之前,双江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勐勐。1904年以前的傣族土司曾经统辖过双江(勐勐),双江的历史与傣族不可分割。
傣族进入双江定居,是元朝末年1358年的事,傣族未进双江之前,双江称濮满地,有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居住。傣族土司政权对双江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图:土司罕廷发 双江档案馆提供
罕廷发是双江大茶业的首位规划者、奠基人。罕廷发上任的第五年即1485年就派傣族人去西双版纳取茶种在扁岛(冰岛)栽种。从勐库现存的古茶园来看,应该说从罕廷发开始,管理勐勐的傣族土司官就一直在鼓励、领导、推动勐勐山区各村寨种茶。
如果说1904年以前对双江(勐勐)茶业最有贡献的推动者、倡导者、领导者是罕廷发,那么1904年至1950年双江茶业最大的推动者倡导者,最有贡献的人应该是彭锟。彭锟摄政双江二十年后,双江就成为云南声名很高的产茶大县。勐库茶至少在1925年左右已开始在云南引领潮头,强势亮相。有史料可查,彭锟执掌双江时,从1908年至1923年,先后有顺宁(凤庆)、缅宁(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腾冲的官方和绅民到勐库引过茶种。勐库在民国初期成为云南最大的茶籽引种地,勐库茶在民国初年享誉省内外,彭锟功不可没。到双江1936年产茶已超过1万担,
默默奉献的双江茶
1951年以后,双江茶香何处,身去何方?

1957年,统计双江有老茶园约22446亩;
1957年,双江有初制所17个,产红茶4313市担;
1960年,双江老茶园可采面积有20409亩;
1960年,双江种植新茶园12342亩;
1960年,双江有初制所45个,年产红毛茶14798担;
1965年,三季度双江调给外贸局茶叶334127担;
1980年,4至8月县外贸局从双江县调出茶叶8792担;
1982年,县外贸局收购双江茶叶16589担。
以上资料摘自双江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让我们窥寻到双江县新中国成立初期茶叶面积、茶叶产量及茶叶名气的大致状况,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间双江县茶叶被调配的史实和走向。

图:70年代双江社员交售茶叶 双江档案馆提供
半个世纪以来,云南茶品无论是国际大奖还是国内大奖,细究原料成分总能找到双江茶的影子。
双江茶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美质超群、不争不傲、奉献无语。由专家鉴定,让市场考验,任世人评说,喧嚣之后,榜名高昭,中国大叶种茶的王冠最终落归双江勐库,实至名归。
双江——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
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坐落于双江自治县勐库镇西北的大雪山中上部,在海拔2200-2750米的范围内错落分布,面积达12700多亩。
勐库大雪山古茶树群落于1997年被发现,2002年12月5日至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茶叶协会、云南省临沧地区茶叶协会等单位联合组成专家组,对该群落进行了现场考察。考察发现,古茶树整个群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未受人类破坏,自然更新力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图: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颁发的“世界古茶山原乡第一标志地”证
通过科学考察,专家充分论证了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茶种群落,它对进步论证茶树原产于我国云南以及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变、分类和种质创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表明双江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图:勐库大雪山1号古茶树
勐库大雪山1号古茶树
据专家考证树龄超过千年
位于海拔2780米处
株高25米
基围3.25米
胸围3.1米
树幅:13.4*11.9
叶片:平均长度13.9cm宽度6.8cm
最低分枝高:1.2m
双江——勐库大叶种茶,桂冠是“正宗”

1793年,勐库大叶茶第一次作为贡品,清乾隆三次赠送英国国王;
1972年,中国和英国恢复建交关系后,在周恩来总理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一次会晤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钦点了5吨纯正的勐库工夫红茶;
计划经济时期,用勐库大叶种茶加工成的勐库红茶成为云南茶的核心,曾经的双江县茶厂也成为临沧市八个县级茶厂中的佼佼者;
1984年,勐库大叶种茶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良种,被誉为“云南大叶种茶之正宗”。

图:勐库大叶种茶

云南有近百个县都有大叶茶,又因云南地形复杂多样,各个县海拔、气候、土壤不尽相同,因而出现各地的大叶茶叶面形状不同,各种生化成分不同,口味不同,因此在云南大叶茶下面有分为几十个种类。

在这几十个外形与品质均有差异的大叶茶中,中国茶科所育种专家虞富莲教授依据他近30年对云南各种大叶种茶的跟踪、考察、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云南各种大叶种茶种勐库大叶种茶最具代表性,应为云南大叶种茶的正宗。

图:专家团队考察勐库万亩古茶树群落 虞富莲老师提供

勐库大叶茶属于乔木大叶类品种,属于有性群体品种。按植物学形态特性分类为山茶属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种,茶叶肥硕,一芽二叶百芽重在80~100g,是中小叶茶的2~3倍,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可达52.1%,堪称世界第一。它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外良种和国内其他茶区的小叶种。

勐库大叶种,茶叶肥厚、芽峰显豪、蜜香显著、滋味浓郁、回甘悠远、内含物质丰富、水浸出物高,持久耐泡,是适制滇红和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最好原料,又被称为“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之味精”。

用勐库大叶种茶加工成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滇红茶等产品具有独特的市场影响力,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市、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中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双江——藤条茶之美

藤条茶,是清朝时双江已有的养培法,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云茶高度商品化的产物,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园艺作品,更是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

图:会跳舞的藤条茶

藤条茶,要经过多年细心的采留修整和培养才能长成,每年春茶发后,将每根枝条尖端发出的新芽只留下两个芽头,每个芽头下边留两篇嫩叶,多余的芽和叶带根连蒂全部抹去,每根枝条每年向上伸三到四寸,十至二十年后,伸长的茶树枝又细又长,形似藤条;年岁越久藤条越长,又细又长的藤条弯来绕去,再加上人工塑形,形成蓬网状,茶芽发出时长在每根主藤和岔藤顶端,一根藤条上只有两个芽,每个芽头都圆实肥硕,茶农采摘时只采一芽一叶,留下一芽第二轮再发再摘。

这种留采法单产很低,但采下来的鲜叶很嫩很规整,无老梗老叶,晒干后芽头茸毛厚密,颜色银亮。做成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饼面银光闪烁,外表尽嵌银丝,美伦至极。

双江——茶人朝圣地“冰岛”

冰岛村位于勐库镇最北部,是勐库地区海拔最高的傣族寨,也是勐库地区唯一一个高山上的傣族寨。

冰岛村是勐库大叶种的原产地,是双江乃至澜沧江中下游最为著名的茶村之一。它曾是勐勐傣族土司的贵族茶园。“冰岛”是傣语音译,1904年以前是傣族村寨,傣语音类似“扁岛”,也有文献中将冰岛记作“丙岛”,现统一为“冰岛”。

冰岛古茶园的来历有着明确而细致的历史记载,有530余年历史。而今冰岛最为著名的古茶园也正是这一土司茶园的遗泽。今天的冰岛村不再是土司种茶的小茶村,而是包含了5个自然村的冰岛村委会,除冰岛外,还包括南迫、坝歪、糯伍和地界。

图:勐库戎氏冰岛茶园

南勐河从临翔区南美乡发源,流过冰岛老寨,区域内以河为界划分东西半山,坝歪和糯伍属于东半山,而其他几个村子属于西半山,冰岛是唯跨两个半山的村寨。

冰岛茶是云南顶级标杆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之一,它是典型的大叶乔木茶,长大叶、墨绿色,叶质肥厚柔软、茶香浓郁,水浸出物含量高达48%以上,春茶一芽二叶氨基酸可达4.1%,茶多酚33.8%,咖啡碱4.1%,儿茶素总量18.2%,滋味酽而甜爽,是勐库茶的极品,也是云南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领军型茶品。
双江——独特、灿烂的茶文化

茶叶是双江的骄傲,千百年来双江人民在种茶、制茶、饮茶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灿烂的茶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种茶制茶经验。

图:独特、灿烂的双江少数民族茶文化 双江档案馆提供

双江人与茶相依相伴了千百年茶文化渗透在双江拉佤布傣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祭祀、议和、结盟、交友都离不开茶,他们视茶为经济支撑、健康良药、提神饮料、友谊纽带、文明的象征。由茶派生了许许多多的文化,茶歌、茶舞、茶词、茶诗、茶对联、茶歌谣、茶乡赞、茶艺、茶俗、茶马古道,实在淀积了太多的生命况味。
图:双江古茶园分布图 双江档案馆提供
时代的今天,双江全县共有25万亩优质生态茶园,茶产业综合产值42亿元,工农业产值19亿元,13万的茶农人均收入5800元,双江已成为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全省茶产业十强县……茶产业已成为双江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茶文化已成为引领双江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双江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
未来我们深信,这片骄傲的叶子一定会更让双江夺目、生辉!
参考文献:
1.《世界茶源核心地 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瞻英佩
2.《双江勐库野生大茶树考察》虞富莲
3.《中国古茶树》虞富莲
4.《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文化之旅·临沧篇》王美津

(来源:勐库戎氏茶业)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