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理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位列其中。
此次,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国风。在下关沱茶集团老厂区内,我们见到了陈国风先生,从生产到技艺传承,他将这39年的传承实践工作缓缓道来……
“是下关沱茶造就了我!”
时间回溯到1983年的夏天,23岁的陈国风刚刚大学毕业。“我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机械制茶专业。我大学实习时,茶叶初制所和精制厂我都待过,体会到了制茶的不易,所以始终对这份工作保有敬畏。”
大学毕业后,陈国风被分配到下关茶厂(今下关沱茶集团公司的前身)工作,开始了他与下关沱茶相伴的故事。
“下关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础原料,经过筛分、拣剔、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等多个环节、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全套的采茶、制茶等一系列的流程我都参与过,所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工人们的不易。”用陈国风的话来说,这个工作“根本不能让人停下来!”
当然,这份工作也有轻松的时候,闲暇时,陈国风也会和制茶的工人们说笑、聊聊家长里短,然后再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
进入下关沱茶厂后,陈国风一直跟着师傅杜启凤和当时的生产技术科科长学习下关沱茶的传统技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他还创新发展,在沱茶的形状上改变了底部凹槽太小的局限,并首先提出技艺中“蒸、揉、压”黄金三角的时间在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可以精确到“秒”,最终总结出来一套可以规模化生产的模式。
通过陈国风的创新发展,他所掌握的这一套技艺从传统经验型上升到规模化操作,使沱茶制作周期缩短,稳定了产品的品质,对下关沱茶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是下关沱茶造就了我!”听着陈国风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逐渐成长,直至将掌握的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下关沱茶何以屹立百年?”
“滇茶销藏,主要靠马帮驮运,长途跋涉、日晒雨淋,茶叶易碎、易受潮,常使茶商蒙受损失。1902年,下关茶商在‘姑娘团茶(女儿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创制定型成外形呈碗臼状的碗茶,从此揭开百年沱茶发展历史的第一页。久而久之,砣茶便逐渐称为‘沱茶’,延续至今。”跟随陈国风的脚步,我们缓缓走进位于下关沱茶集团老厂区内的下关沱茶博物馆,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的发展历史被他娓娓道来。
1902年,沱茶应运而生,从“永昌祥”商号到康藏茶厂再到下关茶厂,再到如今的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关沱茶走过了整整一百二十年的悠悠岁月,是大理州唯一的百年品牌,也是闻名于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下关沱茶连同苍山洱海、风花雪月一起,共同提升了大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20年的时光岁月,下关沱茶延续至今屹立不倒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这也是很多企业经常会问到我们的问题。”陈国风说,回过头去看,沱茶创始人严子珍之子杨克成在《永昌祥简史》中说:“下关永昌祥”的沱茶,这块招牌在长江上游流传了三、四十年,历久不衰。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没有垮下去。据一般人说是因为他的牌子硬。它的牌子是怎样的硬法,连同业的内行也摸不清楚。这种情况,在手工业商品制造过程中,掌握了特殊经验,就称之为“秘方”。“名牌”的真实内容就是如此。
时至今日,陈国风对下关沱茶的发展之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专心做我们下关沱茶的消费市场!”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确定北京市751园区等53家单位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公告,下关沱茶工业旅游区位列其中,工业旅游区正在成为人潮涌动的“网红打卡地”。
立足传统基石,坚守初心、守正创新,未来方能持续发展、屹立不倒!
“这是一份传承的责任!”
现在的他,是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高级工程师,也是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首批云岭技能大师、大理州首批苍洱霞光“技能名匠”专项技能大师……这些身份的背后,是陈国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耕耘的结果。
陈国风说,从最初的一份工作再到成为这份工作的传承人的过程,很漫长,却也是自然而然的。“几代茶人总结下来的沱茶加工关键点,我再结合我师傅对沱茶的理解和对沱茶制作关键点的管理,进行领会、消化和总结,通过不断地领会和发扬,逐渐从热爱到钻研再到成为传承人这个过程,是水到渠成的。”
作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国风认为,生产一线是技艺保护和传承的核心,也是公司着重培养的传承队伍。近年来,他领导传承队伍在业内率先开展非遗技艺活态展演活动,展演足迹遍布国内外30余个城市,展演场次100多场;组织员工参加技能竞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10余场次,参加培训人员达500人次,评选和表彰优秀员工500人次,累计投入资金200万元,激励生产一线工人成长、成才。作为企业负责人,他注重项目保护传承,组织建成中国(下关)沱茶研究院、下关沱茶博物馆,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谈到管理者和传承人时,他笑着说:“我更喜欢传承人这个身份,这个身份让我能从技术上、形态上、灵魂上,更多层面地去思考这个企业未来的发展。管理者的身份只能说是阶段性的,毕竟人是要服老的。”陈国风说,作为传承人,传承好这项技艺是一份永久的责任,他义不容辞。
今年62岁的陈国风,在听到“中国茶”申遗成功的消息时,非常振奋:“作为全国44个参与申遗的单位之一,申遗成功了,我们由衷感到振奋、开心,我们当时有幸参与了申报工作,听到申遗成功的消息,我们也与有荣焉。这是下关沱茶、更是‘中国茶’向世界发出的强有力的声音!对赓续传承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来说,申遗成功是我们下关沱茶的一份荣誉、一份责任,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一代又一代沱茶人打好的基础和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让下关沱茶走到今天。谈到下关沱茶未来的发展计划时,陈国风踌躇满志:“未来,我们将持续发挥下关沱茶银桥新厂区品牌龙头引领作用,加强非遗传承队伍能力建设,落实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目标,讲好‘中国茶’故事,赓续弘扬‘中国茶’文化,坚持传承好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让世界爱上‘中国茶’,爱上下关沱茶。”
来源:大理文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