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白茶怎么施肥

找到约5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高山荒野白茶,到底能走多远?


625

喝好茶,

读好书

(简约生活,解忧人生)


前几天,有个茶友拿出他的俗称荒野老白茶,说是非常好的老白茶,而且是自己花了不少银子买来的一公斤,值得珍藏,属于难得的好白茶。


打电话给我,让我过去一起品鉴,聊聊天,顺带也带上我的好白茶,一起耍耍。

作为一名茶痴,对于这种邀请,当然欣然若往,想见识见识他的好白茶。


可是,等我过去,几泡喝下来,我脸就绿了,这哪是什么高山荒野老白茶啊,还不如我几十块钱买的一饼呢?平时直言爽语习惯了,就对那哥们说,“你这茶有问题,不是什么高山荒野老白茶,顶多也就是白茶而已,真心不如几十块一饼的。”


哥们一副吃惊加懊恼的表情,“不会吧,怎么可能,这可是我花一千多大洋买回来的。”

这下,我顿时无语了,早知道不说了,这下人家的心在滴血,你可好了,看怎么收藏。

我说,“无妨,无妨,这年头有时间喝茶就已经不错了,管他多少钱,全当珍藏品来喝。”

从哥们那儿出来,总觉得有些唏嘘不已,感觉自己有些话多了。可是反过来想,要是我不说,他岂不是上当受骗的很厉害,而且还不自知,这得多冤枉啊。


所以说,这年头喝茶,千万不要迷恋什么伪概念,不排除高山荒野白茶的存在,但是这个东西,如果滥用了,那么受伤的不只是无数茶友,还有那些在茶界做好茶的朋友们,于心不忍。



作为白茶的重要产区,福鼎和政和是两个产白茶比较多的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产区,将闽北的白茶天下,尽皆占去。市场上流通的很多白茶,都是这两个产区的。另外就是有些这几年说国外回流的老白茶,也大多数产自这两个产区。


有人说高山荒野白茶好,其实无非最初的目的,就是要打没有人工干预的这个概念,所以很多人觉得高山荒野的老白茶,不会施肥,不会打药,不会修剪,完全自由地,依靠自然力量生长在山野之间。


其实,有时候,这样的茶,口感完全不如人工管理的有机白茶,如果真心喝过这两种茶的茶友,一定能够认同我说的这个事实。因为,我们忽略了,茶虽然是片叶子,但是通人性的。也就是说,同一片茶园,你每年的原料都是非常心里有底的,对于工艺的各种把控上也是非常有底的,所以做出来的茶,八九不离十。


你突然来个不一样的原料,你的工艺还是要按照以前的来,那就有些不妥了。如果,你要反复试验,定标准,一两年,我觉得很难,在口感和存储工艺上都是个时间问题。我们之前说的看茶制茶,就是这个理儿,要能够知道茶性,知道茶树的生长习性,才能够完全因料而做。

别的不多说,我可以总结几条这样的茶,存在的几个营销噱头,以供大家参考。

高山荒野白茶的几大营销噱头:

1、高海拔,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无人管理的野放白茶

2、非遗传承人,世代种茶做茶人

3、产量稀少,难得一遇等稀缺级

4、内质更加丰富,山野韵强,不同之处,在野韵

5、时间越久,品质会超越其他老白茶

6、茶树分布稀松,采摘比较困难

这样的噱头,也无非再说,高山茶,决定了其丰富的内含物质;野放属性,决定了她的野性,大家都喜欢野一些的,不是吗?另外,就是稀少的产品,决定了极高的收藏价值,那么价格上必须得上去,不然对不起这茶。

当然了,高山荒野白茶是存在,但是当这个概念或者名称被滥用的时候,大家就要以防无数的坑在前面等着你,还是找个好点的渠道,或者好的品牌去买点值得信赖的茶喝吧!


喝茶,本来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儿,

但是若不知其中的因果循环,

估计这事儿就变得不轻松愉快了。



安吉白茶一片叶子多重?今天《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给出答案

  今天出版的《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王国平的报告文学《一片叶子的重量——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讲述安吉扶贫白茶苗的故事。

  一片叶子的重量(报告文学)——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

  作者:王国平

  去还是不去,不是一个问题。关键是怎么去。

  这两年,盛阿伟从家乡浙江出发,到贵州、四川、湖南三地就有二十多次。其中有一回出门一周,坐了五趟飞机、四趟动车。这感觉有点像商务人士的节奏。其实,盛阿伟是个农民,准确地说,是个茶农。他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种茶。这里是他的家,属于安吉白茶核心产区。

  两年前,作为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领着村上的其他19名党员干了一件大事。他们自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并承诺包种包销,不种活、不脱贫不放手。

  2018年7月6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提出向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山区茶农写封信,总书记有回音,盛阿伟说自己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没想到!没想到!转而心里不停地念叨:说到做到!说到做到!

  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三省四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被确定为受捐对象。

  盛阿伟迅速将自己的时间调整为“黄杜+”模式。这四个地名他以前都没有怎么在意过,如今一直在脑海里盘旋,还扎下根。他和村上的种茶能手逐个登门,跟当地的种茶贫困户一起蹲在田间地头,“现场教学”,怎么栽种,怎么管护。即使人在黄杜,还记挂着这些茶苗是不是要除草了、要施肥了、要修枝了……

  “好像是闺女出嫁到外地,离家很远,心里老是在想。”他笑着说。今年57岁的盛阿伟,身上有一股清秀气。如果没有话头,他就坐着,很安静,不显山,不露水。有了话头,一拧开,不说透,不罢休。

  今年3月初,捐赠到三省四县的茶苗迎来第一个茶季。想想这事,盛阿伟就有点兴奋。远嫁出门的茶苗,初次产新茶,是大喜事。作为“娘家人”,自然要到现场见证这个神圣时刻。再说了,安吉白茶是很娇嫩的,采摘讲究,采不好,好茶也好不了。加工也是个技术活,要抢时间,不到现场不放心。

  当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吃劲的关键阶段,出行是个大问题。坐飞机、坐高铁?有点不踏实。思来想去,决定租车到普安。这一趟,路迢迢,单程两千公里,热水瓶、方便面随身带,一辆车请了俩司机。3月3日凌晨5点左右出发,一路往前赶。开水用完了,没想到高速路上的服务区也关门了。那就干渴着。4日凌晨1点,在贵阳下高速,大家都乏了,就在路边找个旅店,休息4个小时。9点左右,抵达普安。核酸检测。正常。

  3月5日17时30分许,在普安县,第一杯“白叶一号”扶贫茶端到盛阿伟手里。他扯下口罩,双手在衣服上擦了擦,迎过玻璃杯,轻轻举起,看了看汤色,闻了闻,笑意漾了出来,“香气还是比较好的,你闻一下!……这是三省四县第一杯,一个小的成果……那个话是怎么说的?……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了。”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黄杜故事”的鲜明主题

  为何要给贫困地区捐苗?黄杜人的回答很干脆:我们太知道穷的滋味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杜村,“村没有村的样子”。这么说,黄杜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或冒犯。他们自己也打趣说,当时看新闻,经常有“改革的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变富裕了的说法,“大家就不明白了,怎么这么巧,这个‘春风’偏偏绕开了我们黄杜”。

  此时的黄杜,还是一个躲在群山旮旯里的小村落,人均耕地1.1亩、林地3.3亩、荒地4.3亩。人盯着这么一些不成气候的土地,没脾气。土地无言,不待见人。人跟土地就这么僵持着。当时,黄杜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全县平均水平,属典型贫困村”。

  黄杜人对脚下的这片土地颇有微词。钟玉英姑姑家住在山里,去一趟抄近道要走山路,弯弯曲曲的,碰到下雨,脚下不是打滑,就是让黄泥给黏住了。有一回,丈夫杨学其边甩鞋上的泥巴,边耍上臭脾气:你姑姑家,今后不来了!

  对黄杜的黄土有意见的,还有李粉英。她的娘家在天子湖镇,当时大家都说这里是安吉的“北大荒”。听说她要嫁到黄杜村,知道“行情”的人好言相劝,那里比“北大荒”还要“荒”。李粉英执拗,还是嫁过来了。慢慢她发现不管怎么折腾,日子还是一个马马虎虎。她有点急了,“当时我就说气话,黄杜这个地方,没救了,只有黄泥巴。除非黄泥巴值钱了,这个地方才富得起来”。

  多年以后,李粉英无法回想起自己基于什么依据说出这番“气话”的。歪打正着,她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黄杜的泥巴确实“值钱”了。

  当地农技人员刘益民和黄杜村种植能手盛振乾,在50多公里开外的安吉县天荒坪镇横坑坞自然村发现一株野茶树。这茶树生长在高达800米左右的山谷里,平时都是绿油油的,到了茶季,叶子转为玉白色。摘下稍作加工,喝起来口感很特别。过了茶季,叶子又变魔术般返绿了。

  他们来了兴趣,要好好研究一下。这茶树也开花,却不怎么结籽。即便结籽了,播种,等长大,到了茶季叶子还是白不了,“泯然众人矣”。

  播种不行,他们就将其枝条剪取下来,扦插培育。由枝条育茶苗,从茶苗到茶树,再在茶树上采茶叶,这个过程,曲曲折折,漫长而繁复。两位老党员心怀希望,耐心守望。他们摸索出一个朴素的道理:黄杜的土,适合种植这个茶。所谓“适地适树”,同样的道理,“适地适茶”。

  黄杜人的生活,开启一扇新的门。

  茶苗由一而百千万,“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强力推一把。

  1995年10月,叶海珍出任溪龙乡乡长。她是安吉人,熟悉这片土地;32岁,人这一辈子的黄金期,正值干事创业的年纪;党龄10年,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天生又是遇事风风火火的性格。这些因素聚合在一起,共同作用,给叶海珍以向前的驱动力。

  她到盛振乾家走访,接过一杯茶,看了看,汤色清亮,品了品,口感鲜爽,太不一般!黄杜的土,竟然有这个能耐?正在为如何改善百姓生活发愁的叶海珍,冒出一个念头:何不打造千亩茶叶基地?

  她要在一片叶子上使力气。

  时常眉头微锁的叶海珍,心里的算盘哗啦哗啦响:要打造千亩茶叶基地,茶苗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谁来种?谁来进行技术指导?市场怎么解决?

  这就像是一张考卷,全是问答题。

  那就一个一个攻下来!

  比如说,“谁来种”的问题,答案自然是溪龙的父老乡亲了。而且,这千亩白茶基地,核心区域在黄杜村。黄杜人就得行动起来。

  黄杜人听了,心里没底:茶叶,不就是树叶吗?到山上顺手采一把野茶叶,就可以喝了。靠卖树叶过生活,不靠谱吧!

  还有这么一个说法:在黄杜种茶叶,有“三高”,种植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失败概率高。这是“富贵病”,普通老百姓消受不起。

  这时需要有人出来领头,做个榜样。

  安吉白茶这出大戏,轮到盛阿林登场了。

  1946年出生的盛阿林,脸上有一道一道的沟壑,不染发,没有什么白发,也不掉发,一根一根的,倔。当年他刚当上黄杜的村支书,其他村的人见着了,说了一句:黄杜怎么选了这么一个人当书记?太难看了!这事他一直记着,说起时边摸着脑袋,从前额一路顺到后脑勺,“很惭愧的,生得不漂亮。唉!”

  2018年3月,溪龙乡授予盛阿林2017年度中国·安吉白茶小镇“最美党员”荣誉称号。

  当时,叶海珍跟盛阿林说了自己的打算。希望他能带个头种茶叶。盛阿林满口答应。“村干部是有工资的。给一块钱,就要干三块钱的事。我是个村支书,遇事不打头阵,让谁去!当时我就想,晚上不睡觉也要把这个茶叶搞起来!”盛阿林说话的中气依然很足。

  村干部带头,这事有戏。黄杜人的心气儿提起来了。关键节点上,叶海珍再加一把火,出台政策,种茶叶,有奖励:连片种植面积达到3至5亩,每亩补助30元。这是打底的,种植面积往上走,补助跟着上。

  为了摆脱贫困,为了自己过上美好生活,黄杜人在行动。

  “干部带头、以点示范、科技指导、政策扶持”,一套严密的“组合拳”,让黄杜的白茶产业蓬勃起来。

  关爱的目光,为黄杜的白茶产业“护航”。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沿着泥巴路走进黄杜的茶园,询问白茶推广种植情况——白茶是怎么引进的,怎么扦插、采集、加工,销售情况如何。当得知由于种植白茶当地百姓普遍过上了好日子时,他给予充分肯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是赞许,也是激励。一片叶子被注入了新能量。

  第二天的《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习近平沿途考察安吉竹种园、中国竹子博览园,天荒坪镇和递铺镇的生态建设,溪龙乡的无公害白茶基地等,“一路翠竹绵延不绝,茶园满目葱茏。习近平称赞这里山清水秀,植被相连,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推进生态县建设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黄杜人明白了,土地是“根”,环境是“本”,要守好,要用好。

  安吉白茶步入跨越式发展的轨道,政府注册“白茶之乡”品牌,免费培训茶农,拓展出茶文化、茶工艺、茶食品等白茶产业链。黄杜人从中受益。

  随即,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八八战略”中也提出要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这些政策红利,黄杜人都握紧了,谋发展更有底气。

  范晓伟/摄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5公里开外的黄杜人,听闻了“余村之变”,再想想自己正在走的路,信心更足了。他们守护绿水青山,用心保护环境、善待生态,让“美丽黄杜”可持续。

  黄杜就像一个宠儿,沐浴着温暖。

  如今,黄杜人的日子怎么样?用他们的话说,日子不只是“小康”了,早就是“老康”了。这话是不是夸张,看看黄杜农家小院子里停的车就知道了。每家往往是一辆小汽车,还有一辆运输车。有的人家还有好几辆小汽车,你开你的,我开我的。路过一家,当地朋友往院子里一指:看见没,就是那辆,是整个安吉最早买这款车的。有人说,把黄杜人开的车摆出来,撑得起一个小型汽车展销会。大体不差。

  行走在当今的黄杜,时不时要定定神的,想想自己到底身处何方。是农村,还是景区?是茶叶生产制作区,还是茶叶集市?都是的,可谓“亦农亦工亦商亦景区”。电视剧《如意》讲述的是江南茶商的故事,成片的、有声势的茶园是取景的“刚需”。剧组转了一大圈,举棋落子在黄杜。

  电视剧拍好了,剧组撤离了,黄杜的风景却不寂寞。酒店行业钟情这片浓浓的绿。上海景域(驴妈妈)集团创始人洪清华一直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打造一家富有本真、自然特色的酒店,“客人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忘记喧嚣,找到自在的生活状态”。走南闯北,一路寻觅,无声无息。当他站在黄杜村延绵的茶山上,第一个念想是赶紧搭个棚、架张床住下来。脑海中构想了多少遍的酒店,终于有了落地的土壤。

  帐篷客·溪龙茶谷度假酒店

  顺着这家与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帐篷客·溪龙茶谷度假酒店”往山上走,就是黄杜万亩茶园观景平台。非茶季时节,这里满眼的绿。这绿,透亮而安静,顺着山坡,起起伏伏,踩着大自然设定的节拍,欢快地向外铺排。

  山顶上的这块平地,是“黄杜故事”的一个支点,也是一个会合点。

  这里立着一块石碑,雄伟,厚实。上边镌刻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10个大字,行楷,透红,拙朴,挺拔,自有一种威严与伟岸。

  这块石碑,是“黄杜故事”的核心主题,也就是内在的“魂”。

  石碑的对面,是一棵铜铁浇筑的大树,有着枝繁叶茂的样态,每一片叶子上都是感恩的寄语,感恩的对象有祖国、父母、老师、爱人、朋友,还有大自然,更多的是共产党……

  这棵“感恩树”的边上,立着一块铭牌:“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天感鸟恩,方成其壮阔。树高千尺,而不忘其根,人若辉煌,不可忘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感恩”二字,是推动“黄杜故事”向深处开掘的关键词。

  “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美好生活”往前一步是“美丽心灵”

  黄杜人的日子过得殷实、富足,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往前走。

  2018年初,溪龙乡党委提出,大家都来想一想:“我们有今天,靠谁?我们富裕了,该做什么?”这问得严肃,也问得及时。

  盛阿伟感觉,这是要大家往回看。他想,现在日子好了,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事,应该帮别人做点什么事。“感恩”二字,从他的脑海里冒了出来。又想,“感恩”要来实在的,喊喊口号不行,开个会讲几句是不够的。再想,全国上下都在忙着脱贫攻坚,黄杜是可以搭把手的。继续想……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升腾起来。

  他要征求村班子成员的意见。当时临近茶季,大家都在忙。他临时召集班子成员到会议室,都没有坐下来,站着就把向贫困地区捐苗的想法说了说。“行”“可以”“没问题”“同意”“好事情”……大家都投了赞成票。

  村委会主任钟玉英一直以来的想法是“占着这个位置,就是要做事情的”。捐苗是为党和国家分忧,一百个同意。

  徐正斌、阮波、盛月清都是村党总支委员。学过服装设计的徐正斌说:“在我们黄杜,茶苗就是一点特产,就是手头用用的东西,现在要拿出去一点,帮帮人家,有什么问题?”阮波感觉捐苗就是一个举手之劳的事,“是在帮助别人,也是在成就自己”。盛月清态度明确,“先富帮后富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村委会委员刘炜是个90后,见人有几分羞涩。听了捐苗的提议,他感到很新鲜,“以前大多是捐款,捐了就完事了。现在说要捐苗,还要帮到底,很有创意”。

  盛阿伟是个办事周全的人。班子成员同意了,还要问问村上党员代表的意见。他和班子成员一口气请来14位党员,听听大家怎么说。

  话音刚落定,叫好声跃起。

  老书记盛阿林表态,“这个事,很好的”。他回忆自己当时还叮嘱了一句,“说出去的话,要算数的”。

  老党员丁强激情犹在:“我们以前的日子过不好,这个茶叶让我们过好了,也要让别人过好。捐苗,同意!”

  68岁的徐有福的想法同样朴素:现在日子好了,捐点苗帮帮人家,还有什么话可说?

  比他大了两岁的盛德林,茶园里的事都交给儿子了。小儿子盛河勇是退伍军人,参加过1999年天安门广场国庆阅兵。家里捐点苗没问题。

  盛红兵、盛永强、阮安丰都是退伍军人,都是在部队加入的党组织。盛红兵性格直爽,“肯定同意,要不然对不住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子”。盛永强说话不紧不慢:“村里号召,当然要尽自己的义务,这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捐!”阮安丰想起当年一位乞讨的大爷伸手向他要一块钱他竟然掏不出来的往事,再想想自己给自家茶场取名“葡茗”寓意喝茶就像吃葡萄一样甜,不由得撂下一句话:“要我捐多少苗,就捐多少苗!”

  张根才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看问题有高度,“党员,就是先进一点,思想好一点,勤快一点。组织上提出捐苗,这是做好事,要支持的”。

  比他年长一岁的丁连春有个比喻,“这个穷,就像一座山,要搬走。我们就来帮忙挑一担”。

  在邮电部门上班的黄梅蕾,回忆自己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同意”,理由是“助人也是助己”。说话时,家里养的英短蓝猫,在她的脚边转了又转,有些乖巧地寻宠。

  如今把黄杜的土当宝贝看待的李粉英,自己做主,认捐30万株。回家跟男人一说,麻烦了,“他跟我喊,你怎么这么抠,就不能多捐一点?”

  宋昌美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平时就热心公益。她说:“捐苗这事,不是钱的事,也不是苗的事,一株苗就是一片心。”

  叶兢君家在种茶的起步阶段,宋昌美曾经“雪中送炭”。现在村里号召共同来帮助别人一把,他自然愿意。这个熟悉互联网金融的90后,想得更远:捐茶苗只是第一步,还要帮人家种好、卖好。

  叶兢君毕业于宁波工程学院,贾伟的母校是浙江师范大学。他们在外打拼一阵,不约而同选择返乡创业。听了村里有向贫困地区捐苗的设想,贾伟感到很惊讶,很自豪,“我们黄杜的‘村格’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他说,以前的黄杜人想的可能都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往往是邻居家有个事,就去帮个忙。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想的是国家大事,“太有想象力了”!

  黄杜的20名党员代表,捧着初心,集结完毕。

  为了脱贫攻坚,为了他人也过上美好生活,黄杜人再行动。

  “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新时代为这片叶子再次注入新能量。

  黄杜人心中的鼓点,咚咚咚,密实,嘹亮。

  要捐苗,先育苗。育苗,育好苗。捐苗,捐壮苗。一般的商品苗高8厘米就可以了,黄杜捐赠的“白叶一号”,苗高都在15厘米以上,一株是一株,都好好的、胖胖的。丁强选苗时很严格,“这个不能打折的,保质保量,要是给退回来了,名声都坏掉了”。不过,再好的苗也有个存活率的问题。黄杜人承诺捐赠1500万株,他们在育苗时留出300万株的富余量,作为备用苗。

  2018年10月18日,“扶贫苗”启运。茶苗怕挤压,黄杜人用竹脚手架隔出空间,让茶苗能伸胳膊伸腿。茶苗不耐高温,黄杜人租用冷藏车,确保车厢温度维持在7℃左右。运苗车要出发了,黄杜人挥了挥手,心里在说:走吧,走吧……

  黄杜人真心把这些茶苗当远嫁的闺女看待。他们把三省四县的“婆家人”请上门,说说这些茶苗是个什么脾气,一日三餐有什么讲究,有个头痛脑热怎么办。他们组建“帮扶技术团”,到三省四县的茶园现场,看看“闺女”的生活环境怎么样。茶苗间距多少合适,施肥、除草要注意哪些问题……手把手培训,点对点帮扶。盛阿伟和钟玉英事务繁重,依然去了一趟又一趟。这还不够,盛阿伟把弟弟盛志勇拉进帮扶队伍,钟玉英派出的是丈夫杨学其。

  盛志勇说,每到一个地方,大家都是“满口感谢”,自己很感动,有多大的力就使多大的力。在青川,杨学其的中耳炎发作,他扛下来了。儿子杨旭飞在老家茶山上干活时出了意外住院手术,他含泪给儿子打电话:你是当过兵的,要扛住!

  黄杜人“背井离乡”,吃不惯、住不惯,待上十天八天的,甚至一个月,就习惯了,扛过去了。他们跟三省四县“走亲戚”,大家坐在火炉边,蹲在茶苗旁,聊茶苗的事,也聊心事。

  他们说:我们也穷过的。我们那边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就那“两分田”,我们以前抢着种板栗。收成不行。换!种杨梅。卖不出去。辣椒总可以吧?还是一个白忙乎。听说种菊花不错,那就再试试。

  他们说:反正我们就是停不下来了,总是在那里折腾,想办法,不是说算了吧,横竖是个穷命。不是的。大家心里想的是,横竖要过上好日子!碰上这个茶叶,我们的劲头就用上了。

  他们说:心里提着一口气,没有成不了的事。

  他们说:我们可以,你们也可以。

  黄杜人捐苗护苗,黄杜人掏心掏肺。

  这些茶苗的“婆家人”心存敬意:这群浙江人,到底是一些什么人?

  青川县受益的茶农,给黄杜人送来几个大字,“一片感恩叶,携手奔小康”。下方写着他们的姓名,密密麻麻,每个名字上都有他们按下的红手印。鲜艳的红,跃动的心。

  这茶苗,有能耐,预计带动三省四县1862户58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这茶苗,像一粒粒小石块,激起一池活水。

  “‘白叶一号’就是一只‘金鸡’,你把它抱回来,种下去就会下‘金蛋’。”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第一书记欧三任说,通过种植“白叶一号”,村里正在把山、风、林、水、溪、田和苗族文化等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在茶旅融合上做文章。

  黄杜人将心托付,更多人以情相随。

  安吉人陈群在贵州省余庆县经营茶山。听说老家要给普安县捐茶苗,当即派出11位技术人员,驱车400多公里,加入帮扶队伍,耗时一周有余,花销他个人承担。

  耳闻沿河县需要制茶设备,安吉元丰茶叶机械有限公司二话没说,一步到位,31组成建制的产品直接提货。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黄杜村结对共建党支部已经十几年,彼此很默契了。他们跟着茶苗走,“白叶一号”种到哪里,技术支持配套送达。

  浙江茶叶集团也承诺“白叶一号”捐到哪里,加工、品牌、承销就跟到哪里。

  他们以实际行动让自己成为“黄杜人”。

  3月5日,黄杜人盛阿伟在普安喝的那杯茶,有个美丽的名字,叫“携茶”。携手的“携”,音同协作的“协”、和谐的“谐”。

  5月,来自青川的徐萍代表,将“携茶”带到了全国两会上。

  茶叶的小纸袋上,写有七个字,“一芽一叶总关情”。

  (来源:安吉发布)

悦品闽茶---九三学社福州青工委茶文化讲座

3月9日下午,在三坊七巷丁香苑由九三社员---厦门大学生态学博士,茶叶点评网创始人周萍为大家开展一场生动的茶文化讲座。为了丰富九三学社社员文化生活,通过“茶文化”讲座系统讲解各种茶的营养成分、药理功能及文化内涵,引领传播中华文化精粹,推崇健康的生活理念

周博士首先根据历史演变跟大家讲解了六大茶类基本常识:

最早的绿茶按杀青工艺分成“蒸青绿茶(恩施玉露-日本玉露)、炒青绿茶(龙井),也有按干燥工艺分成的烘青绿茶(福州花茶底坯)、晒青绿茶(生普)”。绿茶的茶多酚物质极为丰富,成为世界公认的抗辐射抗氧化饮品。


绿茶基础上增加七星灶闷黄工艺为黄茶,如君山银针、霍山黄芽,黄茶有祛湿健脾的功效。


我们看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头讲茶马古道,绿茶经四川雅安一带进藏区或经水运,长途风吹日晒雨淋渥堆成了黑茶。现在大家了解到的安化黑茶、茯砖茶,为边销茶,为游牧民族提供维生素纤维素,而后演变为藏区人民喝的酥油茶。


福建茶区在历史上北苑贡茶龙团凤饼,在明朝朱元璋罢团倡散后,发展出多茶类,慢慢有了全发酵的红茶,以正山小种为代表;半发酵茶乌龙茶也叫青茶,以闽南铁观音和闽北岩茶为代表;以及不炒不揉微发酵的白茶,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本真及营养性。





大家对好茶都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在这里周博士分享了一个综合评定法:


一、不苦不涩:都说不苦不涩不是茶,但如果茶汤尾水是苦味的说明可能采摘太嫩或工艺不到位;而这里所说的涩是像吃生柿子的巴感,锁喉,咽口水困难。比如岩茶过发酵的不当工艺造成冷汤涩感。


二、有香有水:咽下茶汤会唇齿留香,口舌生津。香气高扬但滋味寡淡或者汤水滋味口感好而香气不足都不够完美。茶叶本身有700多种芳香物质,通过不同工艺演绎出不同的香型。如果担心自己买的茶是否加香精,你可以闻闻看叶底是否有酒精的刺鼻味。


三、耐泡:耐泡度说明茶园管理好,采嫩等级高以春茶居多,工艺精湛。


酸味有些是岩茶陈放一段时间出现的“武夷酸”,也有过发酵带来的像食醋般尖锐的酸。


麻感往往是采摘过老或白茶萎凋不到位,或是施肥太重造成的。



一、茶的有益成份

茶多酚---抗氧化---绿茶

茶黄素---保护心血管---红茶

黄酮---抗衰老---白茶

茶多糖---降血糖---老寿眉、熟普


二、茶的有害成份

农残---草甘膦、复合肥、菊酯类

工艺---蒽醌(炭焙)

重金属---制茶机具、土壤、沿路种植

黄曲霉素---存放受潮、人为做旧



三、如何辨别有害成份

最科学---实验室检测

最实用---望、闻、问、品

--干茶:油光发亮、摸着粘乎乎的,可能是打糖水,多为红茶或白茶做旧
叶底:特肥厚、墨绿色,可能是复合肥用太多


--有霉味、湿仓存放、黄曲霉素

有烟味、加工不当

有香精味、人为添加


--酸嗖味:加工过程不当

麻苦味:某些农药用过量



四、茶对人体的好处

1.延缓衰老。

2.抑制心血管疾病。

3.预防和抗癌。

4.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

5.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6.美容护肤。

7.醒脑提神。

8.利尿解乏。

9.降脂助消化。

10.护齿明目。


五、健康人群怎么喝茶

一天喝几杯才算数?

过量造成体内钙、铁流失

最佳饮茶时间:24小时都在喝茶

多样化饮茶:我专情于一种茶



六、亚健康人群怎么喝茶

男士:抽烟饮酒的,喜欢喝重口味的;

良好生活习惯的,喜欢文艺清新范;


女士:茶多酚永保青春

乌龙茶苗条减脂

胃寒:天天喝菊花茶还喉咙痛

胃热:晨起口臭,手心发汗


七、特殊人群怎么喝茶

血脂高:三高首要病因,山楂茶,普洱熟茶。

血压高:主要在心态,隔代带娃心平气和,奶奶因为对孙子没有太多期望,只看到孩子成长,血压就正常了。

血糖高:粗枝大叶,粗老叶,比如老枞红茶的茶梗茶沫。



《中医体质的分类与判定》



八、最后,周博士给大家亮出金句---茗人茗言

看茶喝茶:什么茶怎么泡

看人饮茶:不同体质喝不同的茶

看时饮茶:人的身体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喝茶贴士:茶乃万病之药,真有病还是得吃药


根据生活习惯,南方人爱喝绿茶,北方人爱喝花茶,东南沿海一带的人爱喝乌龙茶,欧美人爱喝红茶,特别是调饮红茶。

根据季节,春饮绿茶,夏饮花茶,秋饮红茶,冬饮青茶

茶点搭配,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



九、茗茶鉴赏

:汤色明亮、浑浊

:香气纯正、异杂、持久性

:浓强、苦涩;啜茶与味蕾充分接触

:干茶嫩度、色泽;

叶底:匀整软亮、死沉


十、茗茶冲泡

绿茶与花茶,水温在85度左右,宜用留根法,建议用玻璃杯观赏性品饮;

周博士在这里向大伙展示了她家庭常用的玻璃壶与白瓷壶,她坦诚的说,年轻人很多拿不熟练盖碗的,容易烫手。我们要让8090通过简易好用的茶具或者是飘逸杯就能喝上好茶。所以周博士常说“好茶随便泡”,真到品鉴交流层次时再来讲究工夫泡法。


十一、喝茶的宜与忌



文末有彩蛋-----本次活动喝到的好茶


(一)2011年老白茶:煮茶壶里飘出诱人的棕叶香,透着甜醇的枣香。

常有人问我老白茶怎么判断是否做旧?看叶底,黑乎乎的,摸起来烂烂的;周博士介绍道:存茶首先要原料好,必须是春茶的原料,必须是工艺萎凋到位入口清甜的茶品才值得存放收藏。而仓储转化的环境必须干净干燥通风,杜绝一切不可控的因素。

老白茶的口感特色是甜醇,一路的甜到底,这是茶多糖物质转化的结果,经研究发现,老白茶随年份增长其黄酮物质含量日益增加;因此说老白茶有抗衰老抗氧化,三降三抗的功效。


(二)纯种大红袍奇丹:奇丹是唯一经DNA鉴定为六棵母树扦插培育的纯种大红袍,其氨基酸含量高因此回甘快而持久,细腻的桂花香在唇齿间漫延。


(三)慧苑水仙:慧苑坑是三坑两涧知名山场,“醇不过水仙”,杯中茶不仅滋味醇和更有着慧苑坑涧特有有枞味气息,青苔味糙米香木质味或浓或淡,随着每冲茶汤渐变,尾水还有淡淡的棕叶香。


(四)虎啸岩肉桂:“香不过肉桂”,周博士介绍说:“岩茶的香气分三种,品种香,如金观音金牡丹的甜花香;地域香,如竹窠肉桂特有的桅子花香;工艺香则要求有精湛的技艺,如水蜜桃香、花果香”。我们喝到的这泡肉桂就是本身的品质特征桂皮味辛辣感显著,汤水中有水蜜桃香与奶香。


(五)古早味铁观音:本着“传承茶文化的根与魂”初心创办的茶叶点评网,我们一直秉承“保护即将失传的制作技艺,挖掘濒临灭绝的茶树品种”,在安溪感德高山区用自己的所学专业实施自然农法管理茶园,五年不采摘利用生物酶改良土壤。一年只采一季,按传统工艺重发酵重摇青,不在空调房制茶,所出茶品无需冰箱保存,无需碳焙,可自然存放多年。难怪这款茶喝起来桂花香兰花香都那么细腻的香沉落水,叶底淡黄通透略有红镶边。茶汤金黄透亮滋味优美耐泡。

(六)水底香红茶一听这名字就可以感受到茶汤里丰富多变的香气。香能落水堪称“水底香”。香气馥郁不具象某种香,它是果香花香蜜香的融合,挂杯香更是幽长。滋味浓厚甜醇耐泡,久坐杯不显生涩。

(七)茉莉花茶:茉莉--莫离,茉莉花茶自古以来称为爱情茶,三月上等绿茶静静等待七月伏花开放,一层花一层茶睡一次曰“窨”,最好的花茶天香九窨,见茶不见花,茶引花香,花增茶味,是花成全了茶,茶骨子里透着花香。福州有个民谣“闽江口边是奴家,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连约会都这么浪漫,就让我们沉醉在冰糖甜的花茶里吧。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