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北京茶馆

找到约1,18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听一听老北京茶馆里的那些故事

老北京人睁眼头件事就是沏茶,喝完茶才吃早点。早点以豆浆、油条、烧饼、包子为常品。也有出门至街头铺子摊儿,吃馄饨、豆腐脑儿、面茶、炒肝儿、小豆粥等。

老北京人吃完早点还接着喝茶。喝茶既能解渴生津,也是待客交际之道。过去北京的茶馆儿近乎眼下的交际及信息中心。人们热衷以茶待客,常约上好友到茶馆喝茶。在他们的演绎下,老北京的茶文化变得有声有色。

今天,一起听听那些老北京茶馆的故事。

1、“来今雨轩”里诞生《啼笑因缘》

“来今雨轩”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内。它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就餐环境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名,始建于1915年,匾额最初由民国画坛声誉颇高的徐世昌书。“来今雨轩”这个名字来源于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句:“秋,杜子美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新雨不来……”来今雨轩则意为来此喝茶的人都是真朋友。

虽然对现在的人来说,“来今雨轩”不是特别熟悉,但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最熟悉不过的社交场所,鲁迅、林徽因、张恨水等文化界名人经常来此光顾,“来今雨轩”不亚于“太太的客厅”(林徽因在家举办的沙龙)、“慈慧殿三号”(朱光潜的家,曾办有“读诗会”)。

鲁迅先生就曾多次到来今雨轩,在这里就餐、饮茗、翻译小说,《鲁迅日记》1924年4月13日记载着:“星期休息,上午至中山公园四宜轩,遇玄同,遂茗谈至晚归。”其翻译的小说《小约翰》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张恨水更是离不开“来今雨轩”,这里不仅仅是他聚会吃饭的场所,也是其著作《啼笑因缘》的诞生地。

“来今雨轩”也是各类文化团体的绝佳“聚集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里成立创办的各种学会、研究会就有十余个,著名的有1921年1月4日,由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许地山12人创办的文学研究会;1936年成立的“中国书学研究会”等。

1921年6月30日,北京大学、男女两高师等五家单位在“来今雨轩”为美国学者杜威离华举办送别宴会,学界名流等80人出席,胡适便在其中。后来,他在日记里这样写:“这是1921年的来今雨轩国际文化盛会,当年似此国际文化盛会,在此不知举行过多少次,如果仔细收集,足可编一本很厚的书,足见一个时代的文化气氛。”

2、民国青年爱去新派茶座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除了“来今雨轩”,中山公园里还有几家别具特色的茶座:春明馆、长美轩和柏斯馨。

这些茶座的所有茶桌,都摆在老柏树荫中。晚上七八点钟是高峰时期,一直忙到晚上十点。这些茶座夏天全是露天营业。

春明馆里古色古香,十足的中式传统风格。来这里的茶客,多半是清朝的遗老遗少,很少有穿西服或皮鞋的客人迈进春明馆。“岭南近代四家”之一的诗人黄节(1873年-1935年)就是春明馆的常客。

来长美轩的客人,有穿洋服的,也有穿中式服装的。每天下午4点后,这些知识分子们陆续走进长美轩,慢慢儿走到自己常坐的地方坐下。发明速记学的语言学家汪怡、画家王梦白、数学教育家冯祖荀偶尔也会上这里小坐。

当时的茶座,还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场所,一些不能刊登在报纸上的“秘闻”,在这里成为最好的谈资。

藏书家谢兴尧也爱在长美轩喝茶,他经常看到钱玄同、傅斯年的身影,他们喝茶时都爱独自一人仰天而坐,也不与别人搭讪。

当然,也有不少知识分子不是常去茶馆喝茶,他们更愿在家喝茶。周作人便是一例。周作人喜欢喝茶,在家乡绍兴,从小就喝茶,渐渐就成了习惯。周作人曾有段时间喜欢苦丁茶,还取了苦茶斋、苦雨斋等斋名。

作家冰心是福建人,福建特产茉莉香片(又名香片茶)。小时候冰心的父亲爱喝茉莉香片,但他喜欢放很多茶叶在里面,泡出的茶水发苦。因此,小时候,冰心从不喝茶。

1929年冰心与吴文藻结婚,苦茶斋老人周作人送来一副日本茶具,竹柄造型的茶壶,配4个带着盖的白底青花的茶杯,素雅可爱。冰心与吴文藻都不喝茶,茶具始终只起到水壶的作用。

有一天,闻一多与梁实秋来家里做客,见到这套茶具都说好,对他们端上来的白开水,自然不满意。他们就说有这样素雅的茶具,为什么不泡茶呢?多浪费。此后,冰心和吴文藻开始在茶具里放入茶叶,喝起茶来。喝的什么茶?自然是冰心家乡福建产的茉莉香片。

3、便宜又解渴的大碗茶

除了在茶馆里品茶,最能体现老北京茶文化的,大概要数路边街头的大碗茶。民国时期的北京,在大街小巷常见卖大碗茶的摊子,一张矮脚旧桌子,几把长凳子或矮凳子,几个大碗,上面是一小块方形的玻璃片,权当杯盖。煮一锅开水,倒入茶壶,茶壶里一把粗茶叶,经过时间的沉淀,茶水已经凉下来了,大碗茶就开张了。

真正的大碗茶,是用大锅来煮水,茶具也很粗糙的,就是过去农家常用的粗瓷茶壶,茶杯就是吃饭用的蓝边碗、大盖碗。茶叶是粗茶,或者茶叶末子。

民国时期,西直门外万牲园东墙,有一片荷塘,是当年慈禧太后游玩颐和园登船处,那里环境幽静,颇有野趣。柳荫下搭起了一个棚子,有一口土灶,几张芦席铺在地上,就卖起了茶,茶馆的名字很有意思:雨来散茶馆。

夏天,客人较多,他们来到这里,席地而坐,品茗休息。可是天公不作美,忽降阵雨,茶客们无处避雨,就一呼而散,由此得名“雨来散”。

4、茶馆常配焖炉烧饼

大江南北的茶馆,虽然喝茶的风俗不同,但是都供应茶食(茶点或点心),只是茶食的品种不同而已,有烧饼、干丝、肉饺、酒酿饼、甜点等。南京、扬州的江南茶馆,干丝是必不可少的;广东人喝茶,茶食有虾饺、蛋挞、擘酥、马蹄糕等;北方没有干丝,烧饼却是必不可少。

按照北京史专家金受申先生的分类,北京的茶馆分为大茶馆、茶酒馆(卖茶又卖酒)、书茶馆(有说书表演)、清茶馆(专门服务生意人)、野茶馆(在荒郊野外地方),大茶馆又分为红炉馆、窝窝馆、搬茶馆和二荤铺四种。

焖炉烧饼是各家茶馆都有的茶食,红炉馆供应的茶食有大饽饽、中饽饽,其中杠子饽饽分为甜咸两种;窝窝馆供应的茶食有炸排叉、糖耳朵、密麻花、黄白蜂糕、盆糕、喇叭糕等;搬茶馆供应茶食有焦焖炉烧饼、炸排叉、肉丁馒头等;曾有一家二荤铺做的烂肉面最有特色,形如卤面,卤汁较淡而不用肉片,风味独特。

来源:北京晚报、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散发浓郁京味儿!漫谈老北京茶馆

老北京京味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生活中七件大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就在其中。为适应不同人士需求,茶馆种类很多,包括书茶馆、棋茶馆、清茶馆、季节性临时茶馆及避难的简易茶馆等等。茶馆散发着浓郁的京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适应不同消费对象,遍布老北京城的茶馆在面积、格局、装潢上也不尽相同。适合有钱人去的茶馆,装饰得高贵典雅、富丽堂皇;小的茶馆是为平民百姓准备的,简约质朴。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馆》,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京味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各种角色纷纷登场,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浓缩。

老北京的茶馆主要提供香片、花茶、红茶和绿茶,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于各类茶馆。茶馆不单为了喝茶,也是文化情感的交流。达官显贵交流生意买卖,悠闲自得地品茶;文人雅士在茶馆里切磋棋艺、交流探讨诗词歌赋;小茶馆里聊聊家长里短,偶尔捎带评论时事。品茶人一口京腔京韵京味,颇有亲切感。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北京茶馆的经营模式了改变了很多,但传统京味文化仍然厚重。形形色色的人,出入不同的品茶休闲养生场所,带着情感道出自己的酸甜苦辣。有的人想饮茶又买不起高档的茶叶,就去吴裕泰、启源等茶叶铺买点茶叶末品尝,美其名曰:“高碎”,在家里自斟自饮也是一种乐趣。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说冬奥之北京:“双奥”之城,市井茶香京味儿

北京茶文化:喧哗生活中的静谧和雅致

北京人对茶馆并不陌生。无论是文学家老舍笔下的名篇《茶馆》所刻画的三、四十年代的老北京茶馆,还是七、八十年代靠大碗茶起家而后名噪京城的老舍茶馆,都在北京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一笔。

早年间北京曾有书茶馆,其中以钟家茶馆、同和轩、东悦轩、庆平轩、天宝轩、天泰轩、森瑞轩、栖凤楼八家最富盛名。来茶馆的人多以喝茶为主,当然也有老北京来茶馆提笼遛鸟,斗蛐蛐儿,稍带听书、听曲、看玩意。另有专由女演员演出的叫做坤书馆,俗称落子馆,以天桥一代为盛。

老北京的茶馆,是一种市民气息很浓的茶文化载体,这跟文人雅士的茶道稍有区别。茶道,说起来太高深了,仿佛必得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方能得其道。

明明是喝茶,偏偏雅称为“品茶”,似乎着意于品尝人生的滋味,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是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老北京的茶馆便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是清净之地,甚至常常是喧哗且热闹的。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怕冷清,爱交流,尤喜扎堆儿聊天,茶馆便提供了这样一块谈天说地、呼朋唤友的社交场所。

作为800多年的古都,北京的京式糕点久负盛名。尤其是宫廷糕点,老北京的饮茶伴侣茶点,是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份量较小的精雅食物。茶点的一般特点是精细美观,口味多样,形小、量少、质优,品种丰富,是佐茶食品的主体。

俗话说“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这里所说的甜配绿便是用甜食搭配绿茶来喝,如各式甜点;酸配红便是酸的食品搭配红茶来喝,如柠檬片、蜜饯等;瓜子配乌龙讲的是咸的食物搭配乌龙茶来喝,如瓜子、花生米等小食。

老舍是位饮茶迷,深得饮茶真趣。他说:“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本来中国人是喝茶的祖先,可是现在于喝茶艺术方面,日本人却走在我们前面了”。他以清茶为伴,创作《茶馆》,通过描写旧北京老裕泰茶馆的兴衰际遇,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到抗战胜利后50多年的社会变迁,为茶文学的名作。

北京茶馆:包罗万象的社会缩影

虽然北京的茶馆更多是因着老舍和他笔下的作品而名扬海内外,但其实追溯北京茶馆的历史那可是要久远的多。

北京的茶馆最早开创于元朝,兴盛于清朝,老北京有大茶馆、琴茶馆、书茶馆、野茶馆、清茶馆等六大茶馆类型。地安门的天汇、前门外的天全、汇丰、同和、海丰等,都是最早出名的。

得硕亭的竹枝词集《草珠一串》中有句:

小帽长衫着体新,纷纷街巷步芬尘;

闲来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

北京人爱喝花茶,即香片,盖碗花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老北京人喝茶时,只需一手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一手又不必揭盖,半张半合即可,茶汤就会徐徐沁出,而茶叶又不会随汤入口,轻轻一刮茶汤则淡,稍重刮茶汤就会浓些,动作优雅从容,别有一番情韵。

在旧时皇城根下的这些形形色色的茶馆中,三教九流在这里聚散离合,饮茶不再是达官贵族、文人墨客所独享的特权,而是纳入了民间社会、平民百姓生活之中,蕴含了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似乎没有谁比北京人更幽默、更健谈、更闲散和更关心时政了,茶馆也就成了他们“练口才”的地方。北京人喝茶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茶。人来客往的茶馆是个大舞台,泡茶馆是为了看戏、听戏甚至于是演戏的,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茶馆中的一个角儿。

人生如梦,一碗茶的功夫,我们就穿越了成百上千年。

北京大碗茶:京味文化的名片

回到现如今的老北京茶馆,冬日里的北京茶馆,进门掀开那厚厚的门帘,茶馆浓郁的京味便扑面而来,古朴的环境、木制的廊窗、中式硬木家具,屋顶上悬挂的一盏盏宫灯,墙壁上悬挂的书画楹联。

过去是粗砺的大碗,碎末儿熬成的茶汤,现在是精致的青花瓷碗配上好的茉莉花茶,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碗大碗茶里透析出的平和气度,是在皇城根下阅尽了世事变幻后的从容。

可以说,现如今到北京的茶馆喝上一碗大碗茶,早已不仅仅是一项老北京的民俗传统,它更像是一张北京的文化名片,肩负着传播京味文化的使命。

2007年4月,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安妮·罗格女士,来到老舍茶馆,观看“奥运五环茶茶艺表演”后欣然留言:“非常感谢你们的热情接待,让我们了解到以奥林匹克五环为代表的茶。”

之后,大碗茶还走出了北京城。2010年5月7日,《北京日报》以《世博园每天3000游客品香茗》为题,报道了大碗茶走出京门的文化之旅。

当年上海世博会上,老舍茶馆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内,复制出了一个小型的北京传统茶馆,工作人员每天烧1000升桶装纯净水,沏1斤正宗的高级茉莉花茶,免费供给参加世博会的游人润喉消暑。浓郁的茶香、精湛的文艺演出和茶艺表演,每天吸引着3000余名游客。

就像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中唱的那样,“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大碗茶的味道,您且咂摸呢!

在北京文化中,京剧是国粹,茶文化亦是国粹。各地的茶文化都大同小异,喝茶要讲究环境的清静淡雅,可是北京却是喧哗热闹的。

对于老北京人而言,喝茶早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茶馆也成为和老朋友谈天说地的场所,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在茶馆的热闹气氛里,老北京人借助一杯清茶,在这远离琐事与俗务的时刻,获得了澄澈的心境。

来源:茶道传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6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