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陈思齐做茶叶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中国电信助力茶叶之乡打造智慧茶旅小镇

初秋时节,在常德市桃源县茶庵铺镇,到处可见漫山遍野的茶树。茶庵铺镇素有“茶乡”的美誉,历来是千年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拥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茶旅文化。

5G赋能特色产业,网络助力乡村振兴。中国电信通过便捷的云端网络和优质的通信服务,助力当地发展特色茶旅产业。现在,摄像头成为“新农具”,手机成为“云橱窗”,乡镇电视成为了“网络导游”。茶庵铺镇正走出一条特色的茶旅产业发展之路,奔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田间云监控,助力打造智慧茶园


电信工作人员在茶园辅导村民使用电信业务

在当地,有一家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百尼茶庵茶业。2018年以来,这家茶业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与困难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等形式持续带动村民发展产业,让生活困难的村民端上了“金饭碗”。

“现在,家两口子生活迈向了小康之路。”马坡岭组组长赵子林开心地说道。此前,他们家交通不便,妻子是聋哑人,没有劳动能力,年收入不足5000元。如今,自己在该公司茶园上班,每年有3万元收入。加上每年帮忙采茶,两口子年收入直接突破4万元。

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基础上,百尼茶庵茶业通过中国电信网络助力生产管理。在松阳坪村,工作人员演示了720度摄像头,记者在后台终端可以清晰看到茶园动态。“茶园的施肥浇灌等日常管理很讲究时间,有了中国电信的天翼高清摄像头帮忙,我们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采用5G物联网卡打造的智能视频云平台,助力茶园实现可视化管理

中国电信桃源分公司茶庵铺支局支局长徐敬飞告诉记者,他们与茶业公司沟通,通过中国电信的网络与技术,助力茶业公司推进数字化管理。通过搭建茶叶基地和生产区的智能云监控,茶业公司实现对茶园的可视化管理,可以随时进行茶园监测,调度茶叶生产和采摘,实现管理的智能化升级,助力打造智慧茶园。“动动手指就能协助生产管理,极大地提升了效率。”


电信技术人员在茶园进行设备检测

如今,茶庵铺镇茶叶种植面积近8万余亩,全镇拥有与茶叶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67家、服务企业39家。茶叶总产量2.6万吨、总产值10.8亿元。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智慧茶园的行列,利用网络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社群化电商,80后创客成为“新茶农”

陈思齐在自媒体上编辑大叶野茶相关的介绍内容

在茶庵铺镇高速出口附近,有一家梦九里茶业的小茶铺。负责人陈思齐是一位80后创客,正在编辑品茶的推广文章,准备发到网站、公众号和微博上,与粉丝分享喝茶喜悦。

“我们做社群化电商,客户就是伙伴,大家感受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也分享喝茶的乐趣。”他表示,社群电商以各种平台为基础,汇聚各种具有相同兴趣的人群。“这种电商形式沟通更直接高效,顾客复购率更高。”

陈思齐注册了“茶梦九里”抖音账号,分享种茶、制茶、喝茶的茶农日常生活。“网络拉近了我和客户的距离,我分享喝茶的场景,就有网友下单购买了!”目前,他在各平台有近万名粉丝,数量虽然不多,都是实打实的“铁粉”。

谁也想不到,陈思齐曾是一名工科男,在芯片公司上班。“大城市工作生活节奏很快,一直在尝试平衡生活和工作。”后来,他来到妻子老家常德桃源县,在茶庵铺镇接触了茶叶,顿时被山野间的茶叶所吸引,萌生做茶农的想法。2013年年初,他辞去大城市高薪职业,走进深山种茶叶。

“在茶庵铺村,我们流转185亩土地,用来种植大叶野茶。”陈思齐说,去年他们销售了2万斤茶叶,卖出530万元的销售额。其中,通过网络销售的比重越来越大,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新茶农”。“镇里信号好,特别是5G开通后,网速快,上传视频非常畅通,我们时不时还在茶园开展网络直播。”


装维人员在检修交接箱

目前,茶庵铺镇拥有22个中国电信4G基站,3个5G基站,电信宽带覆盖全镇,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插上了云端“翅膀”。茶庵铺镇副镇长范虎告诉记者,当地龙头企业运用网络搭起销售快车道,年轻人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电商带货,大大畅通了销售渠道。

打造智慧乡镇,亮出茶旅小镇新名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茶庵铺镇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打造茶旅小镇,做好茶叶、茶旅这篇文章。在百尼茶庵民俗博物馆里,不同时代的揉茶机陈列一排,展示了茶庵铺不同的制茶工艺和传承的历史脉络。货柜上摆放着古朴的茶具,游客纷纷选购。在大叶茗茶制作坊,游客还可以体验一把制茶的乐趣。


游客们参观民俗博物馆

茶旅产业不断丰富,网络服务也在提升。中国电信帮助茶庵铺镇打造“智慧乡镇”,1000余个平安乡村摄像头覆盖村口主要道路、政府和派出所,可以随时了解和调度当地治安和管理情况,为游客营造了良好休闲旅游环境。在此基础上,茶庵铺镇实现茶旅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此外,中国电信还为茶庵铺镇开通了IPTV乡镇电视台。游客入住民宿、酒店既可以收看新闻节目,还可以收看本地风土人情的宣传节目,在玩转茶庵铺镇的景点之余,也能了解茶庵铺的历史和文化。“我们通过节目制定了第二天的行程,让旅途充满了更多乐趣。”一位游客说道。


装维人员为村民家安装平安乡村摄像头

如今,茶庵铺镇被确定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湖南省茶叶十强乡镇”“市级书画之乡”“市级人居环境整治试点乡镇”。2019年被常德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首批特色小镇(茶旅小镇)创建示范镇。建设茶旅小镇以来,全镇带动就业2万多人,茶旅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已达到6000万元,茶农来自休闲农业收入人均达到1500元以上。

来源:澎湃新闻,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哀悼:陈德华老人逝世,世间空余红袍香

▲2017年采访陈德华老师时拍摄

  2020年10月28日15时23分。

  首批国家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前所长。陈德华老先生因病突然辞世,享年80岁。噩耗传出,茶界齐悲。

  陈德华老先生生前因首创拼配大红袍工艺及在武夷山率先引种、培育大红袍而被业内尊称为“大红袍之父”,可能是这个名声太过显赫,掩盖了他其他方面的许多成就,仅就岩茶品种的保护和推广方面陈德华老先生就做出过许多的突出贡献。

  1982年的陈德华就建立了一个占地5亩的武夷名丛基地,包含了100多个著名和濒危的品种,现今大热的肉桂,也有陈德华老先生大力助推。

  我们曾在17年请教过陈老一些关于肉桂推广的历史问题。

  当时陈老给了我一篇他曾经发布过的文章,原本想消化一下和大家分享,没想到一拖就成了永远的遗憾。

  现在将此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以我们自己的方式缅怀和纪念陈德华老先生。

 武夷肉桂

  作者:陈德华

  原作发表与茶缘2016第5-6期

  现盛行于茶叶市场的武夷山当家品种——肉桂(玉桂),它于1985年肉桂中期评议会上(省科委主持会议),省内外茶叶专家评议说:它是一个“老种新用”的品种。

  笔者认为肉桂(玉桂)品种上世纪四十年代“有其名”,茶界前辈在介绍武夷岩茶栽培品种时多有提到,如1941年福建示范茶厂赤石制茶所主任林馥泉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文中,有提到“叶面光泽,叶绿内翻成瓦筒状,抗病力似较弱,调查地点多易罹患煤病”。

  廖存仁在《万川通讯》(1941.10.11三日刊)《武夷岩茶》一文中提到(H)玉桂,树高5~6尺,极似大叶乌龙,叶成长椭圆彤——叶侧略向内捲,六十年代“有了名”。

  1964年,当时县茶叶研究所茶园首次开采,品种园中就有肉桂品种,参与制作者有省茶叶研究所技术员林挺秀、陈树森二人,春茶结荣后对茶样进行评审,就发现肉桂品种特优。

  1965年春茶采制时,又发现肉桂茶品质优异,所以令我印象特深刻,八十年代“出了名”。1982年茶叶研究所的肉桂首次参加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性茶叶评比荣获国家名茶称号,也是武夷岩茶首次在全国性评比中获此殊荣。此后武夷肉桂凡有参加各种名茶评比均有获奖。

  《中国茶树品种志》(2001年)一书中有关肉桂的介绍有“原为武夷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叶面平、叶身内拆、持嫩性强、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抗寒及抗旱性强、扦插繁育力强、成活率高”。

  1981年县茶叶研究所曾把所里主要品种茶样寄省内外有关单位茶人评审,其中有安徽农学院陈椽、本省张天福、安溪茶厂茶师黄海雁、崇安茶场姚月明、星村茶站黄镇国等人。从回馈情况看几乎认同肉桂品质为佳,附当年的回复:

▲张天福、姚月明的审评表(1981年)

  肉桂是武夷茶区高香品种,后起之秀,它是代表武夷岩茶走出武夷山的实际体现,它在县茶叶研究所的表现至今仍历历在目。

 肉桂茶基本香型

  在正常情况下,小开面采摘的肉桂有“奶油香”,中开面采摘的肉桂有“果香”(水蜜桃香),这种香型居大多数,近大开面采摘的肉桂,做青时红边达到三红七绿,中足火烘培的有“桂皮香”。

  茶叶研究所茶园有二十多块地段种植有肉桂品种,从天游蜂到九曲溪边及沿岸(四曲—八曲),其品质表现都有特色,品种特点都较明显、易辨认(但现在武夷山肉桂茶品质风格呈多种多样)。

  例如,陈思齐同志在制作采自御茶园名枞标本园中的对照种——肉桂,就是用小开面的原料(鲜叶),毛茶品质具有“奶油香”(典型)。1982年采自百花庄河边的肉桂,由管超英用920型综合做青机进行做青,其产品评审具有明显的桂皮香(它是茶叶研究所肉桂茶获得参加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中获此殊荣)。

  1982年,崇安县预选参加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性名茶评比工作在原茶叶局楼下会议室内进行,笔者只是茶样经办者,不参与审评。当评委对最后两个茶样决定不下,犹豫不决时,经崇安茶场茶师曾贵桐提出看法:若按现在市场上大多数消费者趋势喜欢高香的会选择这号茶,若按岩茶风格(有桂皮香)则选这号茶,经这一提示评委众口一词,那当然选有岩茶风格的,最后揭底时,有岩茶风格(特色)的是崇安县茶叶研究所的茶样,较高香(水蜜桃果香)的是省茶叶研究所黄修岩同志送给我品评的茶样,因当时我品评后觉得品种特色很明显,所以把他“混”进,与其他茶样进行预选。

  在长沙评审时,其实评审结果肉桂总分也在90分以上,但比铁观音略低些,而后来在报各类名茶在当地售价时,肉桂报价100元/斤,其他各类茶叶均无此价格,所以后人误传肉桂获第一名(当年我是专程为会务组送乌龙茶评审杯去的,所以有幸成为“旁观者”知道这些情况)。此外茶叶研究所还有应菇仔、李秀华、徐斌、陈珍英、吴兰钦、修明等人都有在茶叶研究所采制过肉桂茶,这些人所制的茶,凡有对外参赛者均有获奖,当年的肉桂品质真可以并列到当今的肉桂茶王行列。

 肉桂种源与“变异”之说

  肉桂原是武夷山名枞之一,大多传说是产自武夷山马枕峰,也有说产自慧苑,但目前均查找不到老树(笔者曾二上马枕蜂)。

  茶叶研究所于1959年在天游峰上建立的品种园,其肉桂茶面积不到一分地,仅几十株,据当时具体负责人朱寿虞同志讲,有从崇安茶场剪一部分茶穗(朱曾经是从崇安茶场调到茶叶研究所工作的),另本人据天心大队副书记黄跃鸿1965年到天游看到品种园肉桂茶树时,不无感慨的对我说:你这里的肉桂是从我水帘洞剪枝去的,你这里现在长得比我水帘洞的还好(水帘洞肉桂茶园在从马路往水帘洞方向走的路的左边有一长坪,约二分地长势并不好)。

  另现在有茶农反应说,肉桂变了,有两种,其实这是误会,当时从天游品种园中剪穗时,发现肉桂茶丛中杂有一株不是肉桂茶,但长势很好,那时由于对茶苗纯度意识不强,认为只有一株无关紧要——结果造成现在这种后果,错在本人——并非肉桂产生变异。

武夷肉桂发展历程

  肉桂茶现在之所以有此红火现象,虽有众多原因,但笔者作为亲历者心里明白,它得益于政府重视,尤其是省科委领导程治才同志(他曾1978一1979年二次到武夷茶区实地调研)。

  不久,省科委决定支持武夷茶区发展肉桂品种茶200亩,每亩无偿补肋400元,若需要还可以给予无息贷款,同时也给予武夷名枞的恢复整理工作以支持。这一次发展肉桂可以说是武夷岩茶首次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良种。

  发展肉桂茶园,首先要解决茶苗问题,当年茶叶研究所新发展的肉桂茶园可提供苗穗不超过三亩,几乎是1973年后发展的新茶园,加上育苗地极少,所以就由星村大队游永生同志负志,决定在星村汪东桥边的稻田进行育苗,茶叶研究所派人进行技术指导,当时茶叶研究所肉桂采摘春茶时只打顶不采茶,以培育大量穗源,但也只能满足第一批中的四十亩种植需要的茶苗,随后对肉桂茶树加大培育管理、增加苗穗,最终完成了二百亩肉桂茶的种植任务。

  到了1989年,天心大队兰汤小队的胡继文同志在三姑农田里大规模育苗,穗源来自星村新发展起来的肉桂茶(彭德牛同志管理的茶园)也是采用春梢留穗进行夏插,就这样不但满足了武夷茶区肉桂茶之发展(而且还销往其他茶区)。

  从现在的肉桂种植情况看,其种源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干茶叶研究所。

 良种要良法——制作之技艺

  良种需众多良法予以配合,才能发挥良种优势。

  在正常前提下,每一个程序是否完美,它都能影响成品品质,现仅以制作而阎述之。

  萎凋(晒青):

  这一程序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亚干做青程序(雨天制茶的品质就是例证),所以操作时要掌握宁轻勿围,减重率在6一10%,表象上第二叶下垂,失去光泽,鲜叶有清香味起(关键标记),它是保恃肉桂茶制作过程“一路香”的前提,也是为以后所有程序打下基础。

  做青(摇青):

  它是决定品质风格的关键,在保待“一路香”的状态下,要掌握看天、看青做茶的原则,摇青轻重、发酵静置时间长短,眼、鼻、手并用,即一定要“鼻闻香气,眼看红边程度,手摸叶片状况”来决定摇青程度,不能一味求快,要顺其自然,青间温度掌握在23一25℃,湿度在65%左右,制茶人要树立有从“做完茶”改变为“做好茶”的观念。

  炒青(杀青):

  要高温,机炒温度(280℃左右),手工锅炒温度230℃左右,投叶量不宜过量,机炒50一60斤(以55型揉茶机为准),手工炒2一8斤做青叶。

  揉捻:

  成条为准,茶条索外面有油润状。

  烘焙:

  及时烘焙,至关重要,温度主要依据烘干设备性能、烘干批次、揉捻叶状况而定。毛火(第一次烘干),如机烘一般130℃左右;焙笼则明火快速(下焙)后摊凉。

  足火(第二次烘干):在100℃左右(因茶而异),手工焙则以暗火为准,烘焙至干(含水量约7%左右)。

  总之烘焙温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及烘干程度要因茶而异——切忌“一刀切“。

 肉桂茶的现状与改进

  武夷茶区肉桂经大力发展巴成为当家品种,但品质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影响茶叶品质的许多原因(因素)发生了变化,当年肉桂品质特征明显,香气高、浓郁、味辛锐,易识别。如今特征减弱,香气特征不如前,但滋味变成浓厚可口,也即是“香不如前”,“味比前好”,品种特征也不如以前好识别。

  笔者认为其原因:肉桂品种属灌木型,自然生长虽然高度可达3米以上,宽幅可达2米,但仍属灌木型,由于灌木、小乔木、乔木品种茶各自最佳生物年龄长短有别,所以认为肉桂树龄老嫩对其品质影响很大,民间也普遍认可这一现象(这一现象不止只有肉桂品种),这也许是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茶树施肥过量造成鲜叶深绿,不利于做青(发酵)从而影响品质。这一现象茶农大多认识到。

  目前从许多参赛茶样看,要提高品质,首先茶树施肥要合理(经测定百花庄肉桂八年生年产量可达516.1斤/亩,但未能保证品质),所以,笔者认为目前首先至少可以提出“茶减肥”,及如何合理施肥……其二,则是对茶树进行重修剪或台刈,提升鲜叶嫩度(年轻些)。

  来源:Y老师

武夷山肉桂品种的发展和历史渊源

武夷山肉桂品种的发展和历史渊源

1981年崇安县茶叶研究所长陈德华把所里主要品种茶样寄省内外有关单位茶人评审,其中有安徽农学院陈椽、本省张天福、安溪茶厂茶师黄海雁、崇安茶场姚月明、星村茶站黄镇国等人。从回馈情况看几乎认同肉桂品质为佳。


肉桂是武夷茶区高香品种,后起之秀,它是代表武夷岩茶走出武夷山的实际体现,它在县茶叶研究所的表现至今仍历历在目。

肉桂种源与“变异”之说

肉桂原是武夷山名枞之一,大多传说是产自武夷山马枕峰,也有说产自慧苑,但目前均查找不到老树(笔者曾二上马枕蜂)。

茶叶研究所于1959年在天游峰上建立的品种园,其肉桂茶面积不到一分地,仅几十株,据当时具体负责人朱寿虞同志讲,有从崇安茶场剪一部分茶穗(朱曾经是从崇安茶场调到茶叶研究所工作的)



肉桂茶现在之所以有此红火现象,虽有众多原因,陈德华作为亲历者心里明白,它得益于政府重视,尤其是省科委领导程治才同志(他曾1978一1979年二次到武夷茶区实地调研)。不久,省科委决定支持武夷茶区发展肉桂品种茶200亩,每亩无偿补肋400元,若需要还可以给予无息贷款,同时也给予武夷名枞的恢复整理工作以支持。这一次发展肉桂可以说是武夷岩茶首次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良种。



发展肉桂茶园,首先要解决茶苗问题,当年茶叶研究所新发展的肉桂茶园可提供苗穗不超过三亩,加上育苗地极少,所以就由星村大队游永生同志负责,决定在星村江东桥边的稻田进行育苗,茶叶研究所派人进行技术指导,当时茶叶研究所肉桂采摘春茶时只打顶不采茶,以培育大量穗源,但也只能满足第一批中的四十亩种植需要的茶苗,随后对肉桂茶树加大培育管理、增加苗穗,最终完成了二百亩肉桂茶的种植任务。


到了1989年,天心大队兰汤小队的胡继文同志在三姑农田里大规模育苗,穗源来自星村新发展起来的肉桂茶(彭德牛同志管理的茶园)也是采用春梢留穗进行夏插,就这样不但满足了武夷茶区肉桂茶之发展(而且还销往其他茶区)。正岩肉桂的大面积种植要从1989年后才开始哦,别傻傻地说我喝的是陈放30年的肉桂茶哦,别傻傻地说我家的正岩哪个坑涧肉桂从爷爷辈就传下来哦。



从现在的肉桂种植情况看,其种源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干当时的武夷山茶叶研究所。

肉桂茶基本香型

在正常情况下,小开面采摘的肉桂有“奶油香”,中开面采摘的肉桂有“果香”(水蜜桃香),这种香型居大多数,近大开面采摘的肉桂,做青时红边达到三红七绿,中足火烘培的有“桂皮香”。

茶叶研究所茶园有二十多块地段种植有肉桂品种,从天游蜂到九曲溪边及沿岸(四曲 — 八曲),其品质表现都有特色,品种特点都较明显、易辨认(但现在武夷山肉桂茶品质风格呈多种多样)。



例如,陈思齐闻志在制作采自御茶园名枞标本园中的对照种——肉桂,就是用小开面的原料(鲜叶),毛茶品质具有“奶油香”(典型)。1982年采自百花庄河边的肉桂,由管超英用920型综合做青机进行做青,其产品评审具有明显的桂皮香(它是茶叶研究所肉桂茶获得参加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中获此殊荣)。


1982年,崇安县预选参加在湖陶长沙举办的全国性名茶评比工作在原茶叶局楼下会议室内进行,笔者只是茶样经办者,不参与审评。当评委对最后两个茶样决定不下,犹豫不决时,经崇安茶场茶师曾贵桐提出看法:若按现在市场上大多数消费者趋势喜欢高香的会选择这号茶,若按岩茶风格(有桂皮香)则选这号茶。经这一提示评委众口一词,那当然选有岩茶风格的,最后揭底时,有岩茶风格(特色)的是崇安县茶叶研究所的茶样,较高香(水蜜桃果香)的是省茶叶研究所黄修岩同志送给我品评的茶样,因当时我品评后觉得品种特色很明显,所以把他“混”进,与其他茶样进行预选。在长沙评审时,其实评审结果肉桂总分也在90分以上,但比铁观音略低些,而后来在报各类名茶在当地售价时,肉桂报价100元/斤,其他各类茶叶均无此价格,所以后人误传肉桂获第一名(当年我是专程为会务组送乌龙茶评审杯去的,所以有幸成为“旁观者”知道这些情况)。


此外茶叶研究所还有应菇仔、李秀华、徐斌、陈珍英、吴兰钦、修明等人都有在茶叶研究所采制过肉桂茶,这些人所制的茶,凡有对外参赛者均有获奖,当年的肉桂品质真可以并列到当今的肉桂茶王行列。


肉桂茶基本香型

武夷茶区肉桂经大力发展巴成为当家品种,但品质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影响茶叶品质的许多原因(因素)发生了变化,当年肉桂品质特征明显,香气高、浓郁、味辛锐,易识别。如今特征减弱,香气特征不如前,但滋味变成浓厚可口,也即是“香不如前”,“味比前好”,品种特征也不如以前好识别。


陈德华认为其原因:肉桂品种属灌木型,自然生长虽然高度可达3米以上,宽幅可达2米,但仍属灌木型,由于灌木、小乔木、乔木品种茶各自最佳生物年龄长短有别,所以认为肉桂树龄老嫩对其品质影响很大,民间也普遍认可这一现象(这一现象不止只有肉桂品种),这也许是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茶树施肥过量造成鲜叶深绿,不利于做青(发酵)从而影响品质。这一现象茶农大多认识到。


目前从许多参赛茶样看,要提高品质,首先茶树施肥要合理(经测定百花庄肉桂八年生年产量可达516.1斤/亩,但未能保证品质),所以,笔者认为目前首先至少可以提出“茶减肥”,及如何合理施肥……其二,则是对茶树进行重修剪或台刘,提升鲜叶嫩度(年轻些)。

(原载《茶缘》2016·第5-6期)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