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大叶苦丁茶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苦丁茶是什么茶?

提到苦丁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当上火、口干、咽喉痛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泡上一杯苦丁茶喝一喝,以此来改善身体的不适。

然而,苦丁茶虽然叫作茶,但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叶。

在中国南方生长的大叶苦丁属于冬青科植物,苦丁茶原料是大叶冬青的叶子,最早创制于东汉时期,主要产自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地区,味道苦涩。

而在我国中西部生长的小叶苦丁,则属于木樨科女贞属植物,主要产于云贵川地区,其叶制成的茶有绿茶的清甜,苦涩味不及大叶苦丁茶。


东汉《桐君录》曾记载:“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通夜不眠。”这里的瓜芦木指的就是现在的苦丁(苦丁一词其实是从明代才开始这么称呼的)。

苦丁茶的制作与传统的茶叶制法有些相似,先采摘3~4片嫩叶,经过萎凋、杀青、揉捻、干燥制成。大叶苦丁茶外形条索粗松,呈墨绿色,有点像一根根的小棍子。而小叶苦丁茶外形条索紧细挺秀,色泽绿润,更像传统认知里的茶叶。

苦丁茶在冲泡以后,汤色淡绿明亮,富有清香,入口滋味先苦后甘,爽口生津。与绿茶有些相似的苦丁茶,寒性相对较强,不易保存,建议苦丁茶在保存的时候,可以参考绿茶的储存方法,装入密闭容器中,放入冰箱保存。若是苦丁茶出现成团、长毛的现象,就一定不要喝了。

另外,苦丁茶毕竟是寒凉之物,脾胃虚弱的人,例如老年人和婴幼儿,以及处于生理期的女性朋友,建议不喝苦丁茶,以免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造成不适。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每天都喝上两三杯小叶苦丁茶,对身体会有伤害?

苦丁茶为冬青科植物枸骨和大叶冬青的叶。

枸骨叶中含咖啡碱、皂苷、鞣质等成分。皂苷具有抗菌、解热、抗癌的生物活性。

大叶冬青叶中含熊果酸、蛇麻脂醇、β-谷甾醇等萜类化合物。其中β-谷甾醇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功效,适合高血脂人群。

苦丁茶的功效及益处

1、具有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头痛、牙痛、热病烦渴、痢疾等。

2、对降低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有明显的作用。

苦丁茶中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所含有的生物碱还具有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苦丁茶对“三高”有明显的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苦丁茶能双向调节机体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4、对口腔的杀菌作用。

茶叶中所含的单宁酸、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等许多生物活性成分,都可以阻止引起口腔异味的细菌生长繁殖,减少口臭。

苦丁茶最大的害处是具有“肾毒性”!

《本草纲目拾遗》当中记录了苦丁茶的用价值:“逐风、活血、绝孕”。

现代医学有试验证明:用苦丁茶饲养家兔60天后。通过尿蛋白、血肌酐及尿素氮等指标的测定。得出结论家兔的肾间质有了较大的改变。苦丁茶可能导致肾中毒。

长期饮用苦丁茶对男女的生育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作为茶饮料也并不普及。

【苦丁茶的禁忌】

※风寒感冒者、虚寒体质者、慢性胃肠炎患者、经期女性都不宜饮用。

小编的温馨提示: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以后,发现苦丁茶的同名异源的情况比较普遍。同名异源的意思是名字都为“苦丁茶”但却是另外一种植物的叶或其他部位。

因此苦丁茶的品种较为复杂,在选购时应选择正规的购买场所。或者在出去游玩时遇到你眼熟的“苦丁茶”也不可妄下定论。各地对苦丁茶的理解并不一致,它导致了苦丁茶的来源非常混乱。

防己叶与苦丁茶就非常形似!防己是马兜铃植物中的一种,富含马兜铃酸,可致严重的肾中毒。已经被明令禁止入药。

陈藏器《本草拾遗》载茶功

在陆羽《茶经》之前,有关茶的记载多是只言片语,记载茶功茶效的更少,综合各种文献,仅有《本草经》、《神农食经》(原书已散佚)、《桐君录》、晋张华《博物志》、陶弘景《杂录》、三国华佗《食论》、唐苏敬《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孟诜《食疗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等数种,唐代宁波籍大医学家陈藏器编撰的《本草拾遗》,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承先启后称巨著

陈藏器(681[一作687]-757),唐代四明(今浙江鄞州区)人。医学家、药物学家、方剂学家。开元中(713-741)为京兆府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县尉,县尉系县令以下分管治安的官员。平时爱好医道,专心攻研药学,喜读《本草》一类书籍。他认为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虽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苏敬《新修本草》、孟诜《食疗本草》等名家的集注补释,尤其是由苏敬主编,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由朝廷颁布的第一部官方药典《新修本草》,载药844种,但遗存尚多。而且在《新修本草》成书之后的70多年,民间又涌现出大批单方、验方。于是,他广集诸家方书及当时所用新药,以寒温性味华实禽兽为类,在开元二十七年(739),撰成《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名《本草拾遗》。《新修本草》新增药物114种,《本草拾遗》比《新修本草》新增药物多6倍。此书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为10类: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言其“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着”、“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后世发展成“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仍为中医界应用。又载“罂粟”可入药。该书对祖国医药学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

由于时代局限,该书亦有荒诞之处,如所记以人肉疗羸疾,助长了后世愚孝风俗割肉疗亲的恶例,虽然他非始作俑者,而影响极坏。后人因此讥诮其搜罗怪僻,受到历代医家的批评,从而也影响到对《本草拾遗》的评价。

但瑕不掩瑜,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陈藏器和《本草拾遗》作了高度评价:

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肤谫(浅薄之意)之士,不察其详核,惟诮其僻怪,宋人亦多删削。岂知天地品物无穷,古今隐显亦异,用舍有时,名称或变,届可以一隅之见,而遽讥多闻哉!如辟虺雷、海马、胡豆之类,皆隐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类,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

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爱德华·谢弗,在他的汉学名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称赞陈藏器是“八世纪伟大的药物学家”,并将他与“相对保守一些的药物学者”相比较,认为“陈藏器详细而又审慎地记录了唐代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记载虽然与医药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有很高的价值。”

2003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医史学专家,本草文献学专家和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尚志钧辑释的《〈本草拾遗〉辑释》,这本46万字的力作,对《本草拾遗》作了全面解读、注释。据尚志钧研究,《本草拾遗》引用的文献达127种,可见陈藏器的采集之广和研究之深。

首次记载茶瘦身

《本草拾遗》原书散佚,今本根据宋元丰五年(1082)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医心方》等书收录,才得以传世。

该书有关茶的文字,有如是记述:

茗、苦茶: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茶是茗嫩叶,捣成饼,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早期记载茶效茶功的,大多只有一两句话,著名的如被陆羽引入《茶经》、已经散佚的《神农食经》的记载:

茶茗久服,令人悦志有力。

陶弘景《杂录》载:

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 黄山君服之。

华佗《食论》载:

苦茶久食,益意思。

比较而言,苏敬《新修本草》与孟诜《食疗本草》,已开始记载茶的多种功效,《新修本草》所载即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本草·木部》内容:

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

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食疗本草》所载内容为:

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良。

可见,《本草拾遗》综合了《新修本草》与《食疗本草》的内容,不同的是,《本草拾遗》在其它本草记载消食、消宿食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观点。这一观点非常科学,即如今广为宣传的茶的减肥功能。古代食物短缺,居民大多营养不良需要增肥,与当代发达地区富裕人群营养过剩需要减肥不同,提醒人们要注意不宜多食、久食。这说明陈藏器的记载,是经过仔细观察研究的。

似茶非茶皋芦木

在《本草拾遗》中,陈藏器还记载了一种似茶非茶的皋芦木,并先后转引东晋裴渊《广州记》、南朝陈代沈怀远《南越志》对皋芦的记述:

皋芦叶,味苦平。作饮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出南海诸山。叶似茗而大,南人取作当茗,极重之。《广州记》悦:新平县出皋芦。皋芦,茗之别名也,叶大而涩。又《南越志》曰:龙川县出皋芦,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为饮。南海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

皋芦,《茶经》称瓜芦,很多古籍记载产于广东、四川、贵州等地,似茶非茶,近代少有记述,至今没有定论。一说即是大叶茶,一说是一种大叶冬青。当代苦丁茶一般指指大叶冬青,属冬青科植物,叶片大而厚,味较苦。笔者以为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相吻合:

皋芦,叶状如茗,而大如手掌。捼碎泡饮,最苦而色浊,风味比茶不及远矣。今广人用之,名曰苦登。

这一记载中“叶状如茗”不符合。

多种文献记载皋芦“叶似茗”,《茶经》也说它“似茶,味苦涩”,显然不是苦丁茶,应该与茶相似。据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介绍,今日本就产有与茶相似的皋芦,该书还配有照片,叶片小而略圆,与茶叶相似,与苦丁茶则完全不同。

笔者以为,皋芦是有别于苦丁茶的,两者究竟是否同一植物,尚待专家进一步研究确认。

《茶经》未录留遗憾

在唐代《食疗本草》、《新修本草》、《本草拾遗》三种著名本草中,《茶经》仅引录了官方颁布的《新修本草》,引文分别见于《茶经·七之事》“本草·木部”、“本草·菜部”。

笔者原来以为《茶经》对茶事古文献的搜罗,已经相当全面,很少遗漏,由此可见并不尽然。这三种当朝本草,陆羽应该看到的,可见他是有选择的。如果说《食疗本草》与《新修本草》的记载大同小异,那么,《本草拾遗》记载的“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内容,是《茶经》所有引文中所没有的,未能收录实为一大憾事。包括笔者曾经写到的虞世南《北堂书钞》中记载的12则茶事,个别也未被《茶经》引用。这仅是笔者涉及到的个例,说明茶史还大有研究余地。

“万病之药”待考证

“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很多茶书都写到,该语出自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尤其是2008年,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预防保健会诊专家赵霖教授,以《茶为万病之药,勿忘饮茶健身》为题,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健康大讲堂》宣讲后,被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影响极大。另说“贵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资人伦”之语也出自该书。但笔者查阅尚志钧的《〈本草拾遗〉辑释》,并未发现上述文字。笔者曾通过电子邮件请教赵霖教授,询问出处,未见回音。

笔者不排除《本草拾遗》其它版本可能有此一说,但在未见到出处之前,无法消除怀疑。如流传更广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语,很多专家、学者都说出处是《神农本草经》,事实是《神农本草经》根本没有此语,目前查到该语的最早出处是在清代。

虽然茶之功效甚多,但说它是“万病之药”未免夸张。身为名医的陈藏器,记述的茶功、茶效不过五六种而已,应该不会如此夸大。再说《茶经》也未引录。笔者以为,很可能是后人伪托陈藏器之语。

总之,“茶为万病之药”是否出自《本草拾遗》,尚待考证,未找到出处之前,不能随便采信。

【摘自2014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竺济法(浙江宁波)】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