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东方美歌词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为什么要普及茶知识,茶在中国文化中为什么那么重要?

古时文人有"琴棋书画诗酒茶"七件宝。国人从何时开始饮茶,尚无定论,但从西汉时,已有关于饮茶的文献记载。不管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茶除了其本身的饮品价值,和其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之类的养生、药用价值之外,还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茶的饮食文化内涵

唐代以前,烹茶一般会加入芝麻、食盐、瓜仁、桃仁等佐料,茶膳也是由此而来。用茶来料理美食,取茶叶的清香,使茶与食物完美结合,为菜肴锦上添花,成为茶香满溢的茶膳。茶膳包括茶菜、茶点、茶汤。要把"茶"与"膳"完美地结合,成为"茶膳",就必须经过有心人的烹调,妙手撮合,再加以雕琢。

用茶来料理美食,尊重所选用的茶叶的特性十分关键,葱、姜、蒜等重味的作料很容易盖过茶香,所以一般粤菜和淮扬菜中才有传统茶餐。中餐最经典的茶馔莫过于淮扬菜中的"龙井虾仁"。龙井茶的清香中和了虾的腥味,就更鲜美,更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气"了。

茶叶入馔不只限于中餐,日本料理中也有,那多数是以抹茶制作的各种糕点。微微的苦配上低调的甜,可谓典型东方审美,有节制的优雅。欧洲人更加彻底,从茶叶进入他们的生活开始就已经将其单独搭配黑胡椒和海盐一起享用了。恬静淡雅、温馨醇和的玄米茶是一种日韩风味的绿茶饮品,它以糙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熟、滚炒等工艺制成的玄米与日式蒸清茶拼配而成,既保持了茶叶的自然香气,又增添了炒米的芳香,鲜醇适口,不伤肠胃。

茶粥也是值得一提的,它兼有茶、米之香。古典吴越方言中"粥"和"茶"的读音一样,可见人们对茶粥的喜爱。江南炎夏湿热,厨娘们取绿茶浓汁,加之粳米、白糖,以小火慢熬。粥成但闻佳茗清醇,粥香溢清,夏日炎暑便消一半。在上海浦江两岸,每日清晨至深夜,都有茶粥供应。有"豆粉茶粥""薄荷茶粥""藕汁茶粥""果奶茶粥""菜汁茶粥""鸡汁茶粥""什锦茶粥""菊花茶粥"等。

不仅中国人爱茶粥,日本人也有他们喜爱的"奈良茶粥"。奈良茶粥源自奈良东大寺取水节。茶刚从中国传入日本时,还属于贵重的饮品兼药品,只有级别高的寺庙得以品饮。当时东大寺的和尚用煮好的第一道茶来泡饭,第二道茶来加盐煮饭,施发善众。后来茶叶普及,民众也喜欢上了茶粥。奈良的茶粥色泽金黄,入口不腻,茶和米的清香合二为一。当地人吃茶粥喜欢配上"奈良渍"咸菜,这一粥一菜也成为地道的奈良早餐。

此外,云南的基诺族还保留着吃凉拌茶叶的传统习惯。其做法是把鲜茶叶揉碎了放到器皿中,加一点黄果叶、大蒜、辣椒、盐等辅料,再加入山泉水拌好。其味极为特别,兼有生食之菜的爽脆、茶的清香以及辛辣之味。

二、帝王的饮茶史

中国历史上,帝王饮茶的历史相当古老。从发现茶叶的炎帝,到痴爱品茗的康熙、乾隆,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皇帝,层出不穷。

南朝齐武帝萧赜遗诏中下令,葬礼从简,灵位前不得按惯例"以牲为祭",而是设一些饼、茶饮即可,并要求"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隋《大业杂记》记载,有位和尚制造一种"扶芳夜饮"的茶饮给文帝杨坚喝。此饮采用一种叫"扶芳"的树叶,"夏日取其汁,微火炙使香,煮以饮,碧绿,色香甚美,令人不渴"。又据《隋史》记载,文帝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而且精于茶道。在北宋大观年间,他著有《茶论》一书,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到了明清之际,茶叶无论在品类还是制作工艺上,都趋于完美。清代康熙皇帝喜茶,更为江南名茶碧螺春命名而留下一段佳话。史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清香醇厚,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御茶"至今遗址尚存。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帝王饮茶史上最悲凉的一幕。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愚笨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他一登上王位,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太安二年(303),东海王司马越率大军挟持惠帝,向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发起猛攻。不承想在汤阴一战中,晋惠帝又被司马颖掠去。成了司马颖傀儡的惠帝,被挟持到了洛阳,然后又逃往长安。光熙元年(306),东海王司马越消灭各路反王,惠帝也回到了洛阳,被监禁起来,饮食起居大不如前。一夜,身边的臣子用瓦盂盛了一碗茶给惠帝喝,惠帝对此茶赞不绝口。其实,它不过是孤臣无以贡奉,不知从哪儿找来的一碗粗茶。残乱年代,困苦帝王,这碗茶应该是帝王饮茶史上最悲凉的一碗。

三、以茶代酒的故事

尽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但是在隆重场合,茶的重要性还是无法与酒相比,最多在特殊情况下成为酒的暂时替代品。中国古代筵席有以礼待客的传统,对那些没什么酒量或滴酒不沾的宾客,主人一般会主动用其他饮品代替,如茶。

三国时期吴国第四代君主孙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却出乎意料地有"以茶代酒"的文雅之事。嗜酒如命的孙皓每次设宴,都让大臣们每人至少喝足七升酒。当时孙皓最敬重的文臣韦曜,学富五车,但酒量仅二升而已。孙皓便对他以礼相待,每次宴会暗中赐他好茶,让他以茶代酒。孙皓也由此开创了以茶代酒的先例。后世好茶者考证,孙皓赐给韦曜"代酒"的茶,应该是产于浙江的御茶。

晋时,饮茶者开始增多。刘琨是晋朝有名的大将,青年时代和祖逊为友,读书习武,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闻鸡起舞"故事。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让北方匈奴人有可乘之机,他们大肆侵犯北方的并州、冀州一带。光熙元年(306),刘琨负责这几地的军事事宜,但抗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失败。刘琨内心愤懑不安。自古有喝酒解闷的说法,刘琨则与众不同,他喜欢通过喝茶来发泄心中郁闷,而且一喝必是上等茶。

四、以茶祭神

我国以茶作祭,形式大致有三种:在盛茶器皿中注入茶水;供奉干茶叶;不用茶,仅用茶碗、茶壶等作象征。但也不仅限于此,明代的徐献忠在展现湖州一带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吴兴掌故集》中记载:"我朝太祖皇帝喜顾渚茶,今定制,岁贡奉三十二斤,清明前二日,县官亲诣采造,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当时南方一些名茶区,要在清明前把贡茶送到京城,而这些茶是用于皇室焚烧祭祖用的。

在我国民间,一些善男信女常用"清茶四(种)果"或"三(杯)茶六(杯)酒"祭天谢地,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在中国古刹禅院中,常备有"寺院茶",且用最好的茶叶来供佛。据《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侣,"待客以惊雷荚(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茶(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常以茶为供品,向寺院佛祖献茶。

在少数民族地区,以茶祭神更是习以为常。湘西苗族居住区,旧时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祭茶神仪式十分严肃,祭品以茶为主。云南景洪基诺山区的一些民族,每年夏历正月间要祭茶树,并口中念念有词:"茶树茶树快快长,茶叶长得青又亮。神灵多保佑,产茶千万担。"他们相信这样做会得到神灵保佑,使茶叶有好收成。

五、茶的道家文化内涵

道家是最看重茶的文化精神的。唐代喜饮、擅饮茶的著名道人就不少。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极为欣赏道士申元,甚至让自己宫中的侍女赵云容为申元侍候茶药。唐代《南部新书》中记载,唐肃宗曾赐给道士张志和奴、婢各一名。张志和为他们取名渔童、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唐代最著名的道家茶人,应是女道士李季兰。李季兰和陆羽是好友,曾在德宗年间和陆羽、皎然在茗溪组织诗会。有学者认为,正是他们三人共同开创了唐代茶道格局。

在文学作品中,茶和道士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无处不在。欧阳修在《送龙茶与许道人》中,写到他将当时非常名贵的龙团茶,送给了"来似浮云去无迹"的一位荥阳道士。元朝著名散曲家张养浩在泰山游玩,发现一道观中香茶怡人,写下了"鼎铛百沸失膏火,风水万里忘萍逢"的佳句。明朝藩王朱权,晚年时兼修释老,尤喜沉于茶道,以求达到"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修身境界。晚清刘鹗,为写《老残游记》数次到泰山,对其风俗民情极为熟悉,开篇第一回写老残和其他人一起游道观,道人见客来,就"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

道家人饮茶不似佛家执着于精神上的追求,也不似儒家饮茶需要一套数十种茶器且极为烦琐的礼仪。相对来讲,茶对于道家的养生意义更为重要。相传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之徒丹丘子、黄山君,就是因喝茶才羽化成仙。虽然是传说,却可以从中看出茶的养生保健功能,至少在黄山君那个时代已被发现并利用了。

茶对养生的重要影响,甚至使古人认为,饮茶不仅能养生,还能让人成仙。服用草木果实之类的安全养生品,是道家人最想研究的课题。而茶有升清降浊、疏通经络的作用,正好可为道家练功所用。因此,从葛洪的《抱朴子》到陶弘景的《本草经》,道家人从药理方面研究茶是最认真的,而且成就斐然。

六、与茶有关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和酒最与众不同,它们似乎比其他饮食品类更容易被用来参与人神、人鬼之间的沟通。因此,说茶有几分仙气、神气、鬼气,也不算夸张。

陆羽在《茶经》中,就频繁引用《搜神记》、《续搜神记》等野史笔记类文献中的故事,展现茶与神鬼之间发生的故事。从这些传说产生的心理根源探究,可能是因为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太多益处,所以古人特别是名茶区的古人,心甘情愿以茶为崇拜对象。

中国茶区几乎都有和神仙有关的故事。比如武夷山崇安县星村有五株与众不同的茶树,茶叶成双出现,且形态一模一样,制成茶叶皆为上品。相传这五棵茶树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所栽,武夷人称"吕仙茶"。又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南糯山原本无茶,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至此,逢将士患眼疾,他便以杖击地,地生茶树,于是茶叶医好了将士们的眼疾。后来南糯山便有了名闻天下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当地人尊诸葛孔明为茶祖,每年孔明生日之际要饮茶放"孔明灯"。安徽的名茶太平猴魁茶,相传是两只得道的老猴赠给当地人的。如此传说,数不胜数。

七、吟咏茶叶的作品

在古代,出现过不少歌颂茶叶的歌,如唐代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中有"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这里所说的茶歌是指陆羽所做的六羡茶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此外,唐代还有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当然,茶歌来自生活,主要以民间创作为主。即便是文人参与,也只是由他们从民谣中整理再编曲,然后返回到人民中去。明清时期,杭州富阳一带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贡茶鲫鱼歌》。此歌便是正德九年(1514),由按察检事韩邦奇据民间的《富阳谣》改编而成。这首歌以当地茶农的口吻,通过痛彻心扉的质问,表现出对采办贡茶和贡鱼所受到的侵扰。韩邦奇也因为为民请愿反对进贡茶叶而触犯朝廷,被治以重罪。

另一类茶歌,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在江西流传的茶山歌,其歌词非常有民间生活气息,如:"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古时咏茶的诗也不胜枚举,但在唐朝之前,文人诗作中提到茶的只有四首:晋代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南朝宋王微的《杂诗》。其中,"洛阳纸贵"的左思,在其五言叙事长诗中,描写了两个豆蔻年华的小女孩,她们天真烂漫,在花园中追打嬉戏。游戏得口渴了,便急着烹茶以饮。为了更快喝到茶,她们"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诗中的鼎是一种用来煮茶的三足两耳食器,但并非专门煮茶的器具。因为唐代以前茶器常常是与酒器、食器混用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女文学家鲍令晖的《香茗赋》。鲍令晖是著名文学家鲍照的妹妹。她出身贫寒,却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文献记载她有《香茗赋集》一书传世,遗憾的是今已散佚。古代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也收录了她的诗作。艰难生活的历练,促成了鲍令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也让她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诗论家钟嵘夸赞:"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可惜她的作品仅存诗七首,都与茶无关。她在《香茗赋》中究竟如何写茶,后人无从知晓,实乃一大憾事。

注: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联系删除。

遇见安化 醉在茶乡

中国人爱茶,观的是茶色,品的是茶汤,悟的是茶里人生。在享有“中国最美小城”“中国黑茶之乡”的湖南安化,热爱安化黑茶的安化茶人已将安化黑茶的品味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天24小时,他们闻着茶香,品着黑茶,聊着茶话,吃着茶食,享着茶颜,看着茶戏,说着茶趣,醉在茶乡,真正实现了茶与人的合二为一。

醉美茶乡——走茶道探茶园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安化地处山区,山多地少,自古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活家口者,唯茶一项”。随着黑茶产销的兴盛,商家为了收购和运输茶叶的便利,在安化县境内集资修建茶马专道,这些道路翻山越岭,以青石板铺就,沿途建风雨廊桥、茶亭、栓马柱等供歇息之用,绵延数百里。清晨时分,顶着薄雾,踩着露水前往茶马古道,湿漉漉的青石板上,不时看见一个个或深或浅的小石窝,那是骏马长期踩踏留下的痕迹,也是茶马文化亘古的记忆。骑马走在山道上,感受着又窄又高的山岭,看着脚边陡峭的峡谷,想象当年的茶农是如何冒着艰险,或顶着烈日缓步徐行,或抵着骤雨冒头前进,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一筐筐的黑毛茶,一支支的千两茶,转运到全世界。

走完茶马古道,去昔日的茶叶重镇江南寻找茶树的踪迹。作为安化八大古镇之一,江南镇有着永锡桥、思贤桥、洞市老街古建筑群等一系列文物古迹,也有着成片的一望无际的苍翠茶园。在风雨廊桥内,坐在长长的木凳上,想象当年运茶的茶农们在桥上避雨的场景,在桥上歇脚的场景,还有摇着蒲扇,喝着茶,诉说一天辛劳和收获的场景。画面感会让你穿越时空,爱上这方水土,爱上这杯质朴地道的安化黑茶。

在距离思贤桥不远的地方,湖南华莱江南茶园基地傍山而建。茶在山中,山中有林、林中有茶是这片茶园的特点,而这也是安化茶园的特色。据茶园基地负责人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厂厂长潘国球介绍,湖南华莱始终以安化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小块茶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有机生态茶园发展之路,积极以“绿色、生态、安全、健康”为标准,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上保证安化黑茶的产品质量。

幸福茶味——品茶香闻茶事

一片叶子兴了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安化人爱茶,将黑茶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江南茶园边的农家乐稍作逗留,热情好客的店家承上一碗芝麻豆子茶,其中,乌黑发亮的黑毛茶就是这碗茶的灵魂所在。店家介绍:“黑毛茶是做各类安化黑茶成品茶的基础,茶农们都是自己采茶,送到厂家进行加工,或者自己直接做成黑毛茶再送到各个厂家,以此贴补生计,收益好的,一年收成有几万元,茶园周边的这些人家日子都过得殷实呢。”

说起黑茶,还有很多的趣事。据记载,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她陪嫁的嫁妆之一就是安化黑茶,在安化,这个故事大家口耳相传、家喻户晓。而今,也有很多父母为出嫁的女儿准备好黑茶作为嫁妆,“我爸妈很多年前就准备了十支千两茶,说是给我做嫁妆呢。”一位安化姑娘非常自豪地说。

如今,安化黑茶已成为安化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黑茶的品质,当地人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你要看这个茶是不是地道的安化黑茶,首先要看这个茶是不是耐泡,如果两三泡就没味道了,那肯定就不是本地茶。”这虽然不是品鉴安化黑茶纯正与否的绝对窍门,但也能看出当地人对安化黑茶的信任和青睐。

安化地处山区,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全年温和湿润,云雾缭绕,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茶树栽植和茶叶生产的天然条件。安化茶叶群体品种以叶大、肉厚、生长势强、内含物丰富、抗生强、适应性广著称。而经过多重工艺生产制作出来的安化黑茶,所含的茶多酚、茶多糖、茶皂素、氨基酸和维生素都非常高。资深茶人、“安化黑茶制茶大师”、湖南华莱万隆厂长刘幸福表示:“安化地理位置好,环境优良,茶园也都是非常原生态的,我们茶人就是要将这天然的原生态发挥到最佳状态,生产出口感好、品质佳的健康黑茶。直白地讲,我们做黑茶就是要做出本味,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喝出幸福的味道”。

茶色生活——学茶艺享茶颜

黑茶产业链很长,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茶旅……多个产业被带动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下,安化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举全县之力打造安化黑茶产业。如今,安化黑茶已成为脱贫攻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

在安化黑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就有一个聚集全国茶文化爱好者学习茶文化的地方,院内陈设考究,茶韵悠长,是一个集茶道、花道、香道、中国传统茶文化培训传播为一体的地方。茶艺学习作为一种品饮茶的生活之道,既是一种行业礼仪,也可以陶冶情操。喜欢茶艺、从事茶艺工作的女孩,都被称为“茶仙子”,举手投足中有着东方闺秀的雅致之美。

“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和安化黑茶在一起。早上起床用黑茶牙膏、黑茶护肤品,白天做黑茶茶艺研究和学习,渴了喝黑茶,饿了吃茶点,晚上睡觉前再敷一个黑茶面膜。生活就是黑茶,黑茶就是生活。”“90后”茶艺师李园说出了自己的安化黑茶24小时生活。

近几年,在做好传统黑茶产品“三尖、三砖、一花卷”的同时,勤劳创新的安化茶人已将黑茶产品延伸到各个方面。比如已经研发生产出接轨国际市场、符合现代人饮茶习惯的速溶茶、袋泡茶;提取黑茶元素,研发出拥有高科技附加值的护肤品、日化用品等黑茶衍生产品;以安化黑茶为原料的黑茶茶点、茶食等。据了解,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实现年产销各类传统安化黑茶5.5万吨的同时,还创造了一周销售9万支黑茶牙膏的奇迹。

盛世茶香——看茶戏得茶韵

茶是生活,生活是茶。单单一个“茶”字,拆开看,即人在草木中,而“长寿”也被说为“茶”寿。安化人的黑茶生活从各个细节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各种因茶而生的号子、茶谣、茶歌广为流传,最经典的当属被称为世界茶王千两茶的“千两茶号子”,光看歌词就让人热血沸腾:“压起来咧/把杠抬啊/重些压咧/慢些滚啊/大杠压得好啊/脚板稳住劲啊/小杠绞得匀啊/粗茶压成粉啊......”八个踩茶师傅喊着雄浑高吭的号子,带着野性十足的乡土气息,让人热血贲张、劲力陡增,在他们一声声的号子声中,一支支粗大壮硕的千两茶就已经立于世人面前。

除了千两茶号子,安化茶人也在用其他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安化黑茶的文化底蕴。在万隆广场右侧,“天下黑茶”项目正在全力推进。据悉,该项目将由国内顶级文艺创编团队创作,将以创新的编排设计、以深度的文化挖掘为基础,打造一场属于安化黑茶的创意原生态文化盛宴。届时,安化将以全方位的姿态欢迎来自全世界的茶人。

品茶看戏,既可享受茶生活带来的悠闲惬意,也可感受悠远厚重的黑茶古韵。安化,让你的心静下来,来了则不想离去;黑茶,也将成为你的杯中之宠,品了则回味无穷。“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这是历史的安化,也是今天的安化。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安化黑茶,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准备,只等天下茶客一起,共享幸福茶生活。正如民歌天后徐千雅所唱:“你来得正是时候,当黑茶飘香的时候,我在梅山煮茶等你,静看资江悠悠”。

来源:湖南华莱,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