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法门寺茶具表演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盏托 ,撑起了古人吃茶的仪式感 !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等《五百罗汉图——吃茶》

最近的爆款宋朝大剧《梦华录》大家看了吗?天仙姐姐刘亦菲在剧中饰演女主赵盼儿,她身为赵式茶坊的老板娘,一出场便是那行云流水般的茶艺表演,惊艳了一众看官。在茶人视角下,《梦华录》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茶文化”,古韵满满,颇具质感,茶具和茶艺基本还原了宋代特色。下面一起来欣赏古人喝茶所用的精美盏托吧。

宋人吃茶要经过“打拂”用茶筅搅动、敲击茶汤,盏托是为了防止烫手而设计的

南宋至元 银鎏金花鸟纹茶盏及盏托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汝窑

北宋 汝窑天青釉葵瓣式盏托 大英博物馆藏

官窑

宋 官窑青釉盏托 故宫

南宋官窑盏托南宋官窑老虎洞遗址出土

定窑

北宋 定窑牙白划花回纹茶盏托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定窑牙白划花回纹茶盏托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十一至十二世紀 定窯 白瓷劃花蓮荷紋盏托

宋 定窯 白瓷劃花回紋盞托

北宋定窑白釉“官”款花式盏托

北宋 定窑柿釉茶盏托(整体)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定窑柿釉茶盏托(内部)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定窑柿釉茶盏托(底部)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宋 定窑酱釉盏托(30万)求知雅集成员张铃旧藏,香港

宋 定窑酱釉盏托

钧窑

北宋/金 鈞窯天藍釉葵花式盞托

北宋 钧窑蓝釉紫斑盏托 安思远旧藏成交价:66.5万美元

耀州窑

北宋 耀州窑青釉茶盏及盏托

宋 耀州黑釉盏托

北宋 耀州窑黑釉托盏 112万

北宋 耀州窑黑釉盏托 (两套)安思远旧藏古代瓷器专场

北宋 耀州窑青瓷盏托(整体)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耀州窑青瓷盏托(正面)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 耀州窑青瓷盏托(底部)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宋耀州窑青釉茶盏与黑釉盏托 宋吕氏家族墓出土

龙泉窑

元 龙泉窑盏托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南宋 龙泉窑青瓷盏并盏托

南宋 龙泉窑青釉盏托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元-明 龍泉窯 青瓷劃花雲鶴紋盏托

漆器

南宋漆托盏1

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蒋塘南宋墓出土

现藏常州博物馆

宋代 建窑油滴盏及盏托

根津美术馆藏

南宋 釦银描金黑漆托盏 1998年故县黄涣墓出土

南宋 建窑油滴盏及盏托

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 建窑兔毫束口盏及盏托

林原美术馆藏

南宋建窑盏及盏托

大英博物馆藏

南宋 建窑兔毫天目茶盏 配15-16世纪琉球黑漆嵌螺钿盏托

南宋 建窑油滴盏及盏托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明 剔红花卉纹盏托(正面)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明 剔红花卉纹盏托(俯视图)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明永乐 剔红花卉纹盏托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明永乐 剔红花卉纹盏托(款识)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宋 紫金釉托盏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徐展堂先生「在望山庄」旧藏

金代山西窑口黑釉鹧鸪斑托盏

宋 玛瑙带托葵花式小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元 怀仁窑盏及盏托

宋 鎏金银带托盏 镇江博物馆藏

南宋至元 银鎏金花鸟纹盏托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唐·琉璃茶盏及茶托 法门寺地宫出土

清雍正 青花花卉纹盏托

图文来源高古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追忆茶艺大师常伯熊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数千年来一直有其传承的历史脉络;然在历史的狂流冲击下,有许许多多曾经煊赫璀璨的知名茶人或是他们的名声,却如昨日之梦,只留下了模糊苍寥的痕迹;岁月的流转,将那些声名远播、神采奕奕的身影,都荡涤如浮沤,乍现乍灭……。可谓是人生之短,注释之长。历史如是叹息!

然而,一位哲人说过,再匆忙的过客,也或多或少会留下一抹身影。如是,回味抑或回忆也就由此产生……。

——本文题记

常鲁,字伯熊(生卒年不详),安徽临淮人(今安徽泗县)。常鲁是中唐时期茶人,他与“茶圣”陆羽在唐时都享有盛名,尤其是他对陆羽的茶说颇有研究,并在发展陆羽茶学的同时,也写了有关茶叶功效方面的书,但遗憾的是未见传世。所以,常鲁在中国茶史的长卷中依然是名不经传,人们所知道的也只是在不多的古藉中记载有他与茶的故事:如唐代的封演,宋时的陈师道、欧阳修以及清时的程作舟等人,他们在相关的著述中记述有常鲁烹茶的趣闻轶事。

茶有很多的别称,如“甘侯”、“森伯”、“清友”、“馀甘氏”等等。而“涤烦子”这个茶的别称就出自常伯熊。据《唐中史补》记载:监察御史常鲁公(即常伯熊)于唐建中二年( 781 年),作为入蕃使判官奉诏入蕃商议结盟时,一日在帐蓬里煮茶。有一个叫赞普的人问他在烹什么,常伯熊说:“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对此,清人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即指此也。”而茶的另一个别称——“馀甘氏”的故事,则是出自宋人李郛的《纬文琐语》一文,李郛说:“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时有竹林逸士,木下樵夫,莲花歌者,清蓉之姝,皆海内名士也。四人者,士,是指陆羽;樵,是指常伯熊;莲,是指谢杼山;姝,是指李季兰。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陆羽和常伯熊在当时已经是很有名气了,尤其是常伯熊和陆羽一同推广茶文化,“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然值得关注的是,唐代的封演却是给予了陆羽和常伯熊一贬一褒。据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记载: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为请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封演讲述的是:御史大夫李季卿来到江南临淮,见到了常伯熊,惊为天人,看着常伯熊手口不停,说着茶名茶性,煎冲泡饮,李季卿非常满意。不久他又见到了陆羽,陆羽表演了几乎和常伯熊相同的一幕,李季卿却没有再一次感动,只是让奴子给了陆羽三十文赏钱。陆羽是日常交游名流,一直是清高自诩,而如此待遇,让他感到难堪,甚至认为是耻辱,回去后就写了一篇《毁茶论》。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末进士,撰定《封氏闻见记》应该是在德宗贞元以后。而陆羽是逝于贞元二十年(804)冬,享年72岁。封演和与陆羽是同时代人,所以,封演所记录的人和事应该是可信的。封演说常伯熊的茶道艺术表演,是阅读陆羽《茶经》后,模仿其中饮茶程式并加以艺术化,使之更适合表演,结果赢得了御史大夫李季卿的赞赏,一时传为美谈。这里所谓的“茶道艺术”和时今的“茶艺”概念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于“道”,即饮茶时的精神追求;后者偏重于“术”,即品茗技艺。

《唐书》是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刘晌在《唐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他说“李季卿,丞相适之子也。弱冠举明经,颇工文词。代宗时,拜御史大夫,奉使江淮宣慰,振拔幽滞,进用忠廉,时人称之。”这样,人们就有理由相信,陆羽在为御史大夫李季卿煎茶后,非但没能得到御史大夫的称赞,反而是遭到了不屑一顾的嘲讽,真是造化弄人。尽管当时陆羽还没有“茶圣”的荣耀,可那《茶经》也是字字珠玑,总不至于被贬为“煎茶博士”吧?那么,当时的“茶博士”是指什么呢?说白了,就是茶馆里沏茶跑堂的堂倌。唐人王敷撰写的《茶酒论》中,就已经已经说过“酒店发富,茶坊不穷”。其时,茶坊这个产业已经形成了。而茶坊、茶馆里沏茶跑堂的堂倌就是称“茶博士”。“博士”的名称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一种官职名。到了汉武帝时,“博士”渐渐由官职演变为教职,且逐渐向专业方向发展。至魏晋之后,博士已经成为专精一艺的职官;如任用精通天文、星历的人为历博士、卜博士等。延续到唐宋时期,就将精通某一种职业的人称为“博士”。而民间也借用这个称呼来借指一切专业人士。当时,煎茶、点茶都需要很高的专门技艺,因此对茶馆的主人或伙计就称呼为“茶博士”。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很多关于“茶博士”的描写,如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中有“自家茶博士,开了道茶坊着有甚么人来”的记载;而《水浒传》和《三言两拍》等也都有“茶博士”的描述和记载。想来,真是足有所长,目有所短,目之不及,纵是御史大夫也难免臆断啊。所以,陆羽只能是愤愤地写下了《毁茶论》,其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品尝了。

对于陆羽的《毁茶论》,后人是有褒有贬,看法不一。陆游《剑南诗稿》中有《试茶》诗曰:“难从陆羽毁茶论,宁和陶潜止酒诗”;特别是在《幽居》诗中还有“爱眠新著毁茶文”之诗句,着实是有些调侃陆羽的味道。当然,陆游还是很崇拜陆羽的。由于嗜茶,陆游曾仔细地研读陆羽的《茶经》,他以自己是陆羽的宗族为荣,并将陆羽“桑苎翁”的雅号移来借用。他在《安国院煎茶》一诗中写道:“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他甚至怀疑是陆羽托生了自己,以致在《戏书燕几》诗里写道:“水品‘茶经’常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诗中的“竟陵翁”就是陆羽,因为陆羽是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称之“竟陵翁”。

陆羽因茶艺表演受到羞辱之事,明代《花裹活》中也有类似记载:作者陈诗教说李御史自认为高雅,见陆羽是布衣,出身微贱且又矮又黑,且在煎茶时竟然是衣冠不整,故出言不谦且百般嘲讽,以至陆羽气得拂袖而去。陆羽潜心研究茶史,对于茶道也是十分精通,在江湖上亦是颇有影响,可他却没想到在自己声名大振之时遭此侮辱,所以他异常气愤地写下了《毁茶论》。这些描述和推测应该是有根据的。如有人说“季疵”是陆羽34岁时,受李季卿之辱后,取“季卿所疵”之意,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这些记载都清清楚楚地表明:常伯熊是唐代临淮人,对茶艺茶道有颇深的研究。同时,常伯熊应与陆羽相识并有交往。当然,还有文章称常伯熊对陆羽的茶学不仅仅是研究,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陆羽的茶学理论,而唐时的茶艺茶道也因常伯熊的推动而更加盛行。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所以,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就有了特定的服饰、程式和讲解,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使当时的茶艺成为了一项表演艺术形式。其时,茶艺的基本程式是陆羽制定的,但经过常伯熊“广润色之”后才“茶道大行”,经过常伯熊进行加工“润色”才在社会上流行起来。既然陆羽的表演效果不如常伯熊,所以“李公心鄙之”,而陆羽的表演又是“教摊如伯熊故事”,可见陆羽也是接受了常伯熊已经“广润色之”后的茶艺程式。所以,李季卿自然就将陆羽视为“茶博士”且“令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中国茶叶博物馆学者陈晖在《法门寺唐茶具文化内涵及渊源综考》一文中,对陆羽和常伯熊的茶道表演及特点作了比较,他说:“……很显然,常伯熊为‘富贵茶道’而陆羽是‘俭朴茶道’;前者浮华而赏心悦目,后者却朴实平淡,蕴含哲理。李公不识,足见浅薄之人也!《毁茶论》之说,显系后人编造,若陆羽如此不堪一击,焉得有茶道之道?!而且,也正是在陆羽不遗余力的推广下,才有常伯熊们的‘广润色之’以至‘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在《中国茶艺的几个问题》中,对唐时陆羽、常伯熊为李季卿表演茶艺一事予以了关注。陈文华先生认为,早在唐代,中国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而且可以为客人或贵宾进行表演。尤其是常伯熊将陆羽制定的茶艺形式予以“广润色之”,即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并有所提高,从而才导致了其时的“茶道大行”。另外,常伯熊在进行茶艺表演时,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程式,包括服饰、讲解和茶具等等。所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陈文华对陆羽写《毁茶论》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陆羽的茶艺表演不如常伯熊,所以才有了“李公心鄙之”的事件发生。而现今人们看到的《茶经》中有关煮茶的程式,完全有可能是陆羽参考常伯熊的茶艺程式后而“润色”修订的。更有茶学专家认为:常伯熊既非官员(注:常伯熊是唐建中年间监察御史),亦非平民百姓,从其著“黄被衫、乌纱帽”,亦即黄帔、玄冠,是为高道冠服来看,当是道士。而中国茶道是在道家思想的直接影响下而形成的,在中国茶道的形成过程中,以道家对其影响最大,儒家次之,佛教又次之。所以说,常伯熊精于茶艺,且对陆羽《茶论》(《茶经》的前身)进行了“广润色之”,以致促成了唐代“茶道大行”,而陆羽所著《茶论》则是奠定了茶道的基础。这种分析也是可信的有道理的。

历史上,第一个用诗来嘲讽陆羽的人是宋代的唐庚:北宋进士唐庚能诗文、通世务、性嗜茶,曾撰《斗茶记》,记述了自己与同好斗茶于寄傲斋之情景。唐庚的《嘲陆羽》一诗载于《全宋诗》中,诗曰:

陆子作茶经,竟被茶所困。其中无所主,复著毁茶论。

简览傲长者,彼自愚不逊。茶好固自若,于我有所恨。

便当脱野服,洗盏为一献。饮罢挈茶去,譬彼浇畦畹。

君看祢正平,意气真能健。达与不达人,何啻相千万。

诗中的祢正平是汉末文学家,恃才傲物,善言性刚。所以,唐庚用他与陆羽进行对照和比较。

唐庚嘲讽陆羽,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尚属先例,尤其是他以诗所述且嘲之有三:一是认为著有《茶经》的陆羽不应该轻率地写什么《毁茶论》,这似乎有失他的身份;二是说陆羽太“简傲”,与茶人的“精、行、俭、德”的精神不符;三是说陆羽着野服实属不当。唐庚还说:陆羽不如祢正平之处就在于缺少一点“意气”,为人为学不应以“达与不达”为准绳。可以说,唐庚的批评是比较中肯的。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陆羽在《茶经》中有明显的体现: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也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行为和俭朴、高尚的人。而唐庚批评陆羽太“简傲”也是基于这个道理。然而,也有人为陆羽鸣不平,更有人提出了怀疑和质疑,说历史上的这件事不实,认为它是一个孤证,不足为信。总之,是为“茶圣”陆羽鸣不平。如清代钱林在《冯明府宬赠须溪茶》中说:“季卿宣慰尔何物,敢以博士轻嘲讪?”

中国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在《塑造丰满可信的陆羽》(致影视片《大茶今》编导)一文中说:陆羽“为人才辨笃性”,“为性偏躁多自用意”,既便他写过《毁茶论》,来个正话反说,不更是他性格的一种表现吗?寇丹先生还指出:“性格往往决定人的一生命运,任何天才都离不开外界的不同刺激。我们不能仅凭一个‘毁’字就去猜度他究竟写了什么,当然,这也并不损害他作为‘茶圣’的形象”。从以上的史料可以看出: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另外,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已经有了特定的服饰、程式和讲解,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项艺术形式。如果说茶艺的基本程式是陆羽制定的,但是经过常伯熊“广润色之”后才“茶道大行”,并在社会上流行起来,那么,时今人们看到的《茶经•五之煮》中有关煮茶的记载,应该是陆羽参考常伯熊的“润色”而修订的。

常伯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见之于文献的表演型茶道的代表,因此,应该承认他的茶道表演艺术家、茶艺大师或是现代茶艺祖师爷的地位和身份。而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江淮地区茶的产量就相当可观了,至唐代时,安徽茶叶产量名列全国第二,而按照当时的排列,安徽所产茶叶的品质(名茶)也位居全国第三……。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常伯熊对茶的研究以及他在茶艺茶道方面的出色表现无疑是合情合理、亦是理所当然的。李斌城撰著的《唐人与茶》是近年来研究唐代茶事、特别是唐代饮茶总体概况的杰作。他在文章中指出:“唐代嗜茶,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且不局限一般饮用,而升华为一种富有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其结晶就是茶道!”唐代的煎茶、奉茶程式是相当的严谨又是相当的隆重,流传于后世的“唐•宫乐图”所反映的就是古人煎茶、奉茶的一个场景。唐代又是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禅门与茶世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达摩祖师面壁调心,以茶涤昏寐;如降魔大师叫人学禅,则皆许饮茶,以至“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使禅茶之风大兴。而佛门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则亲自订《百丈清规》并专设茶头,详细规约,以备大众茶汤等等。这些都是茶艺的最初形成,可以称之为“煎茶技艺”。

然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唐代宫廷还是民间或禅门,都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煎茶技艺”以文字形成并流传下来,所见到的只是散落于各种典籍中的片纸只字,这样的境况,或许是和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而不重艺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而在以后的历史上也都是不以茶艺为然,无论是宋、元时期的“点茶技艺”,还是明、清时代的“撮泡茶艺”,均被摈弃于正史及艺术殿堂之外……。更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尽管“茶道”这一词语出现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而权威的汉语《辞海》、《辞源》以及《国语辞典》等辞书中,均没有收入“茶道”这一茶学中十分重要且不应忽略的词条,以至于在一些茶书刊上甚至出现了“茶道”这个词是外国人发明,或曰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贻笑大方之说。想来,这可谓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遗憾。而茶艺大师常伯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也应该是一个遗憾。

【摘自2016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郑毅(安徽黄山),系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程良斌:中国安康富硒茶·茶叶科技——学术交流

程良斌,高级农艺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中国安康富硒茶》、《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陕西省农牧志·茶叶》、《硒都曙光》、《中国名茶志·陕西卷》、《紫阳富硒茶文集》、《陕西茶产业》、《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等。

一、紫阳富硒茶宣传与推广

1.国际“茶-品质-人类健”康学术讨论会

1987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一行5人到紫阳考察时,阮宇成研究员建议将紫阳富硒茶作为我国特种茶加以开发,并推荐梅紫青参加国际“茶-品质-人类健康”学术讨论会。梅紫青提供的论文是《紫阳茶叶含硒量调查报告》。

2.茶叶防癌与保健作用研讨会

1989年11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发起并主持,在北京召开了“茶叶防癌与保健作用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 23个医学、农业和商业单位的近50名科研人员,程良斌应邀参会并介绍了紫阳富硒茶的含硒水平和保健作用。

3.安康地区首届饮茶节

1990年4月,中共安康地委、安康地区行署在紫阳县城成功举办了“安康地区紫阳富硒茶饮茶节”。各界应邀参加人士共200多人,与会专家、教授和各界人士发表了极其宝贵的意见,特别是于若木到会讲话,把饮茶节推向了高潮。她郑重指出:宣传紫阳茶,提高紫阳茶的知名度对安康地区发展经济是有帮助的,希望安康地区紫阳富硒茶饮茶节能起这个作用。饮茶节提高了紫阳富硒茶的知名度,促进了紫阳茶叶销售。

4.茶叶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学术会议

1991年8月在日本静冈举行,紫阳县科委主任梅紫青应邀参加,向大会递交的论文是《富硒茶开发研究》。

5.全国第五届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学术讨论会

1991年11月,全国第五届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议收到论文446篇,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理事长于若木发表了《微量元素学说给老年人带来希望》一文。文章指出,“微量元素学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生物学、医学、农学以及营养学的前缘……硒不仅与克山病、心脏病有关,而且与衰老、免疫力、癌症有关”。紫阳富硒茶开发研究课题组程良斌、梅紫青、黄隆富共同提交了21世纪的健康饮料,以及紫阳富硒茶开发研究等6篇论文。

6.陕西省第一届微量元素学术会议

1996年11月在西安举行。西安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室、微量元素与地方病研究实验室徐光禄教授发表了论文《硒预防克山病和低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补硒预防克山病方法创立30年以来,关于补硒预防克山病和低硒与克山病的关系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也给富硒茶开发研究带来了一些深有意义的启迪。程良斌提供的论文是《紫阳富硒茶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报告》。

7.紫阳富硒茶文化节

1991-2010年,紫阳县先后在西安市、紫阳县城、安康市、紫阳富硒茶观光园等地举办了7届富硒茶文化节。《陕西日报》破例辟出专版,刊发“开发紫阳富硒茶,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题,发表了紫阳县人民政府“发挥名茶优势,振兴全县经济”的专稿。紫阳县举办了斗茶会、茶业学术报告会、项目投资洽谈会、茶艺及民歌大赛、文化旅游等活动。盘龙天然富硒绿茶有限公司的紫阳毛尖夺得富硒茶文化节“茶王”称号,还举办了“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起始地”揭牌仪式和“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紫阳高峰论坛”。

二、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1994年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4年11月3~7日在法门寺隆重举行,20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赴会,50多篇论文参加学术交流。安康地区作协副主席、作家丁文向大会奉献了新作《中国茶道》和《唐代茶道的文化特征》论文,并在会上第一个发言宣传紫阳,宣传《中国茶道》。他说:“我是陕西人,家住陕南紫阳县,就是陆羽《茶经》中所说的金州茶区。我是喝汉江水长大的,汉水就是陆羽排名第十三的那个水。我自小就喝紫阳茶汉江水,紫阳茶汉江水给了我灵感,使我写出了《中国茶道》。开幕式表演的“清明宴”茶道,用的就是程良斌在和平茶厂试制成功的紫阳产饼茶,是按照唐代的工艺制作的。”

2.1998年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8年11月,在古城西安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与港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印度、尼泊尔驻中国大使共300多人参加了讨论会。大会收到论文168篇。江西省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表演队用和平茶厂的富硒茶进行了茶艺表演,让贵宾们品尝了香高味浓的紫阳富硒茶。

3.2004年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4年4月,在法门寺博物馆和杨凌国际会议中心同时举行,有8个国家100多名代表发表论文。丁文的《由法门寺“地宫茶具”谈唐代宫廷茶俗》《巴人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揭示了生活在陕南、鄂西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懂得用茶和种茶的民族,他们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程良斌论文《法门寺地宫茶具与唐代饼茶创制》介绍了法门寺地宫茶具、陆羽《茶经》和1993年试制饼茶的经验。紫阳县农办主任李龙安提交了《从横县茉莉花茶会探究安康茶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促使紫阳茶业向纵深发展》2篇论文。安康作家曾德强提交了论文《陕南茶文化浅谈》。

三、1997中国国际茶技术与茶文化交流大会

这次会上共发表国内外专家论文36篇,茶叶专家程良斌的交流论文是《紫阳富硒茶抗癌保健作用及其开发思路》。论文提出了开发名优茶,开发茶叶食品,提倡吃茶,开发现成茶饮料和茶叶保健医用药品的开发思路。

四、中国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学术年会

2004 年 10 月在杭州举行。会议主题是“全面创新,提升我国茶产业全面竞争力”。全国茶学会理事、安康农校高级讲师纪昌中参会,程良斌被评为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

五、中国汉江龙舟节茶文化论坛

2005年第六届龙舟节期间,在茗楼举办了茶文化论坛,丁文、程良斌和茶企业负责人出席了论坛。专家学者们就茶的起源,如何做大、做强茶产业,茶叶营销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六、平利·长安首届茶之春文化节

平利县先后在2005年4月、2007年5月、2009年4月,多次举办茶之春文化节,科技人员进行论文交流,观看文艺表演、茶艺表演、采茶比赛,宣传女娲茶,提高了女娲茶的知名度。

七、论文获奖

2005年,在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世界茶业论坛上,程良斌撰写的论文《汉水中上游大巴山区富硒有机茶的开发前景与意义》荣获三等奖。

八、陕西茶叶节

2010以来,陕西先后在汉中、安康、商洛3市举办茶叶节,开展茶产品展示展销、茶叶评比、精品茶拍卖、茶艺表演大赛、茶历史文化及茶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茶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洽谈签约,开展“万人品茗”活动,提高茶叶知名度,促进茶叶销售。

九、讲好开发富硒茶的故事

“中国营养发展论坛暨纪念于若木同志95周年诞辰研讨会”在全国政协大礼堂东南厅召开,“盘龙”牌紫阳富硒茶被作为会议专用茶。程良斌向会议提交了长达万字的论文《于若木大力支持开发紫阳富硒资源的故事》,被大会论文集收录。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