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福建古道茶

找到约232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藏茶煮泡及调饮方法》省级地方标准专家评审会在雅安圆满召开

  【亚太茶业】全媒体讯:近日,《藏茶煮泡及调饮方法》省级地方标准专家评审会在雅安福窝茶道馆圆满召开。

  近年来,随着雅安藏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知名度越来越高,广大茶友对藏茶的品饮也越来越重视,因此从2019年开始,由四川省茶馆协会、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和雅安市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发起,对雅安藏茶煮泡及调饮方法标准进行起草。

  本次评审会由四川省文化旅游厅科技教育处四级调研员雷敏主持,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代表参加,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陈开义致辞并介绍了雅安藏茶产业发展情况,希望与会专家多为雅安藏茶产业发展集思广益。

  评审会专家组由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成都市茶楼行业协会副会长陈万军,成都市候红雨评茶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候红雨,四川旅游学院副处长、特聘教授尹航,四川华夏茶艺培训学校校长余良,四川省贸易学校培训部主任张洪波,雅安和龙茶业公司(藏茶技艺非遗传承人)伍仲斌,雅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程师蒋建赵彦波等主要专家组成。四川省茶馆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涛,四川省茶馆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王惠挺,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蒋琼丽,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琼,四川农业大学讲师边金霖等专家代表起草组(包括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王云,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单虹丽),对本标准起草工作及标准内容进行了解答。评审会专家在认真讨论修改的基础上,一致同意通过该标准,并报送省文化旅游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终审。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也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既是川藏马古道的起始地,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 是历史最久、产量最大的边销茶生产基地,有“中国藏茶之乡”的美誉。

  随着近年来,雅安市始终聚焦“一绿一黑”,实施单品突破,绿茶主推蒙顶甘露,黑茶主推雅安藏茶,着力在茶园绿色化创建、清洁化生产、标准化建设、市场化推广、品牌化宣传、茶旅一体化发展上狠下功夫,强力推动雅茶产业提档升级。截至2020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100万亩,茶叶总产量10.49万吨,鲜叶总收入44.8亿元,综合产值达190亿元。茶叶面积、产量、产值稳居四川省前列,良种化率、机械化率、良种茶苗繁育等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

  与此同时,四川省委省政府把雅安藏茶纳入精制川茶“一主三辅”产业发展布局,从省级层面给予了大力扶持。雅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雅安藏茶作为雅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实施了“七个一工程”,即举办一个中国·雅安藏茶文化旅游节、组建一个中国藏茶联盟、新建一个中国藏茶博物馆、打造一个中国藏茶城、培育一个藏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个中国·雅安黑茶产业园(精制)、成立一个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雅安藏茶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

  雅安市现有藏茶生产和分装企业36家,藏茶产量3.6万吨,总产值12.43亿元、综合产值超过60亿元。藏茶企业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家,其中省级7家;边销茶生产企业11家,其中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8家,占全省73%。2008年,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南路边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雅安藏茶先后被评为“最具资源力品牌” “四川十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评估价值达19.90亿元,位列四川黑茶第一,进入中国黑茶第一方阵。

  “十四五”期间,雅安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在福建考察时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工作,争当精制川茶排头兵,勇扛川茶振兴大旗,进一步提升蒙顶山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擦亮川茶第一品牌,推动雅安藏茶成为中国黑茶领军品牌,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协会主推、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加强“雅安藏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稳定边销,扩大内销,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全面提升雅安藏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力推动雅安藏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雅安打造成为全国优质、健康黑茶重点产区。

隐藏莆田大山中的千亩唐宋茶田,是否为福建贡茶的生产地?

走进新县

“墘顶村,千年古村,坐乾向巽,位于凤团溪下游,称之墘顶。墘顶村在新县镇正西,其境内有大会山。北面三峰错落有致,雄宏威严,俨然形似天然笔架,故又称“笔架山”。2021年,一群志同道合之士相约大会山,开始为期长达一年多的山林探索。考察主要围绕大会山内的唐宋茶田展开,追溯历史,找寻莆田贡茶的发源之地。2022年8月,《看莆田》和这支考察队在大会山有了惊人的发现和猜想,此发现若被证实,将为莆田茶史翻开全新的篇章。


唐宋茶田

“这是唐宋时期的茶田……”

2022年8月,地方学者胡立钊深情地抚摸茶田中的石块。过去一年里,他曾多次来到茶田。但每次,跨越千年风霜的茶田都能让他感到别样的悸动。

胡立钊介绍说,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唐宋时期茶田,放眼全国都很难寻找。


地方学者胡立钊

此论断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地理上,大会山面朝南,可使茶树受东南晨日之光。山土中含砂砾,适合岩茶的生长环境。山在广宫平原北面拔地而起常年云雾缭绕,白天阳光直照温度高,夜里山势高峭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山地可以提升茶叶的品质。


唐宋时期的古茶田 胡立钊 摄

其次历史上,大会山曾是凤团薛氏的家乡。北宋年间王安石欲派遣58岁薛利和为提举广东茶法。可知薛家早自宋代起就有管理茶田的经验。而大会山可种植稻麦的水田仅有百亩,古时只够养活百人。

但古民居遗址有七姓九厅,每个厅最少20户规模。全盛时期至少两百多户人家。百亩水田无法养活这么多人丁,为此在田地不足的家乡开拓茶园,引种茶叶增加收入就显得必要且合理。

薛家避雨亭的断壁上爬满青苔

最重要的是,在茶田遗址附近发现了许多孑遗古茶树。古茶树多散落在古道两旁,有的单株的,也有成丛的,仿佛在向行人诉说着千年茶园的沧桑。


散落的抹茶工具

结合史料与茶田遗址,加以合理推敲的结果无疑令人振奋。然而千亩茶园只是考察的开胃菜,真正令人心颤动的秘密,随着探索考察的进一步深入,正慢慢浮出水面。

道路常被杂草掩盖

贡茶院寻踪

高级地理老师陈开中亦为考察队中的一员。他几次跟随胡立钊跋涉山林,拍摄许多关于大会山茶园的珍贵照片。陈开中本就是墘顶村人,他以专业视角解读家乡的山脉和水流,逐一印证了胡立钊关于大会山的猜想。

从左到右依次为陈剑明、陈开中、胡立钊

但其中,最让陈开中感到兴奋的是,胡立钊认为大会山里不止存在唐宋千亩茶园,更有可能设置了贡茶院。

满是秘密的大会山

此猜想灵感源自于明代弘治1503《兴化府志》中记载景泰三年1453年:本府叶茶二百二十三斤。内莆田县该二百九斤,仙游县该一十四斤。明初天下岁贡茶叶4022斤,福建占2350斤。而兴化府志之上供志记载上供223斤,其中莆田209斤,仙游14斤。


弘治1503年《兴化府志》胡立钊供图

当时兴化府岁贡茶叶占全国份额的5.54%。而广业里则是最主要的贡茶产茶地。所以两宋至明初的四百年间(1080年-1480年间),在大会山设置贡茶院的可能性非常大。


广林院遗址(贡茶院谐音)附近发现的抹茶工具

由于涉及到更为专业的知识,陈开中立刻找到了方志专家鲍文芳。对茶颇有研究的鲍文芳知晓大会山内可能有贡茶院存在,当即决定奔赴墘顶村。

从左到右依次为鲍文芳、胡国忠、柯慧芳

要知道,贡茶院自唐以来,一直是直管的秘密机构。其地址,在茶史上基本是个无人知晓的谜。如今跨越千年时光,竟能捕捉到关于贡茶院的蛛丝马迹,这足以让所有茶迷心潮澎湃。

于是考察队正式在大会山展开了漫长的探索。这一行中年人,为理想志趣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在绿树掩映的大山里,苦苦搜寻着历史的痕迹。

“天朝旌表”节孝牌坊

这个过程里,他们重新邂逅了宋代时期的佛公亭遗址墙体,清朝时期的天朝旌表牌坊以及爬满青苔的滴水岩石碑……

滴水岩石碑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多次搜山,考察队取得了两项重要进展。一是考察队发现了一株非常古老的茶树。二是在重走千年古道后,队员之间相互交换信息时,碰撞出一次极其强烈的灵感火花。


重走千年古驿道,沿途经常看见散落的茶树

千年古茶树?

“茶树树龄至少两百年以上,也可能是千年古树。”

这株茶树是胡家世代守护的茶树。关于树的估龄,守茶人胡国忠给出判断。因为他的爷爷曾叮嘱过父亲,要护好这株祖祖辈辈守下来的茶树。追溯祖孙三代,再结合唐宋古茶园的悠久历史,树龄至少两百年以上。

守茶人胡国忠

另外,经现场测量,该茶树地径接近80厘米。若是参照《永泰古茶树研究与开发利用初报》论文,单丛茶树头地径约80厘米的大茶树,茶树龄至少在千年以上。(论文中,云南野生古茶树地径80推算其树龄在2500年左右)。


现场测量茶树头地径陈开中摄于2021年

至于具体树龄,还需科学检验判断。不过大会山既存在千年茶田,有千年茶树也是合理的。

其实这些年,胡家并未去思考过茶树特殊,只当是一株古树。但梅洋茶场场主陈剑明加入考察队后,仅一眼就看出茶树非凡之处。陈剑明有三十年的制茶经验,见过无数茶种,对茶有毒辣的辨识能力。他指出,通过纹路和锯齿判断,胡家世代守护的茶树为本地特有品种,值得保护。


陈剑明介绍古茶树的独特之处

“胡家守护的茶树共有四株,其中一株是母树,其余皆是子树。母树属灌木类,树龄高,品相纯……可从外表上不如乔木类茶树好判断,具体树龄,需取部分样本,送检专业机构用仪器检测。”

此番总结,对大会山贡茶寻踪的帮助巨大。且不论该茶是否为当年的贡茶,单事本地品种,就足以在莆田茶界掀起波澜。况且现只留存一株母树,珍贵性不必赘述。

取样工作很快展开了,众人也向村委提出建议,请务必保护好这株古茶树。

古茶树特写

方山露芽发源地

2022年8月4日,考察队沿着莆兴驿道上山。沿途,石路为杂草覆盖,前行困难。据说,当年“南湖三先生”开莆来学正是由此驿道走进莆田。重走古路,自然感慨良多。

胡立钊感慨之余,分享关于莆兴驿道的地理知识。原来这条驿道,在广宫宋洋分成两路:一路向东北,经大所三角埕至福清到福州省城;一路向北,经大会岭古道至大洋到永泰县城。


兴化故县凤团溪、凤团岭位置图(广业里,现新县镇)胡立钊供图

接着大家又聊到了唐朝的叔达,为泉州刺史。叔达之后,起初居住在莆田方山。自天宝中,由方山迁至游洋,亦与贡茶相关。

无心的分享,却宛如平地惊雷,在鲍文芳脑海中炸响。原来此前,鲍文芳曾查找有关历史上极负盛名的贡茶“方山露芽”的记载和踪迹。


陈开中(左)与鲍文芳(右)

“方山露芽”为福建最早的贡茶,但发源地一直存疑。关于方山露芽的史料少之又少,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提到“岭南,福州,生闽县方山山阴县也,往往得之,其味甚佳。”

联想到唐朝的叔达,为泉州刺史。叔达之后,起初居住在莆田方山。自天宝中,由方山迁至游洋,亦与贡茶相关。


茶经图源网络

而恰巧,从地理上看,此地在唐武德六年(623年)之前属于闽县,圣历二年(699年)后属于长乐县长乐乡,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才属于兴化军兴化县。此地在古时方氏所居的方山山阴县也(山的北面地域)。而宋朝初年百丈镇指挥使薛廷辉的后人曾迁至大会山,亦或是为督造贡茶。

地理位置图胡立钊提供

地理与人文的惊人吻合,让鲍文芳不自觉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这片隐秘于山林的土壤,是否有可能是方山露芽的产地?

对话古今

一个合理的猜测,需要经过缜密的论证。而在鲍文芳寻得真相前,墘顶村书记柯慧芳也开始着手于唐宋茶田、古茶树以及墘顶村境内的文物史料收集和保护工作。

柯慧芳(左二)

作为考察队的一员,柯慧芳站在村子的角度去看待此次历史寻踪。柯慧芳认为,过去大会山境内的千亩园地,是养育一方人的重要茶田。如今时光荏苒,虽然茶园已经荒废,可要发掘出历史的闪光点,就可能为墘顶村这藏于大山之中的村庄,带来重要的旅游产业。

福建茶文化浓郁,莆田人更是对饮茶情有独钟。为此,一座千年茶园的魅力,足以让莆田茶痴们陷入疯狂。况且这片历史底蕴丰厚的土地,还生长着千百年前,未经污染的古老茶树。试问哪位爱茶之人,能拒绝品尝这份独特茶香?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考察队看来,探寻历史遗迹,对话古今本就是一件美妙之事。寻茶之旅,已然被队员们视作了寻根之旅。


探索之旅艰辛但又快乐

遥想千年,勤劳的先祖在大山深处辛勤劳作,制出享誉全国的好茶,却过着隐姓埋名的日子,甚至几被历史遗忘。如今千年之后,生活这片土地的后人竟有机会追寻先祖的足迹,还原那段鲜为人知的采茶秘辛,恢复本属于茶匠的荣誉,是多么传奇而又浪漫。

为此,考察队将全力以赴探寻并挖掘大会山的秘密。此后,《看莆田》也将持续推出更多关于大会山贡茶寻踪的相关报道。

《看莆田》与考察队共同探讨陈开中摄

参考文献:

1.许长同、郭玉琼、张延辉、曾洪挺、黄振标、王艳娜,《永泰古茶树研究与开发利用初报》论文;

2.胡立钊,《福建兴化府古代贡茶寻源》;

3.陈开中,《广业里贡茶寻踪》;

图:木痴

来源:看莆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唐代知名贡茶“方山露芽”有可能来自莆田的这座大山?

贡茶寻踪

新县镇大会山贡茶院和唐宋千亩茶园遗址

“继上次大会山贡茶寻踪后,方志专家鲍文芳翻阅史料,查阅文献,多次重走大会山……长达两个月多的埋头研究所找到的证据,让方山露芽源于大会山的猜想愈发成为可能。如今,鲍文芳心中关于大会山茶文化的历史故事,已经呼之欲出了。下为正文:

中原人入居莆田,西晋末和唐末、五代,中原人大量迁入,他们也相应带来了成熟的茶树种植与茶叶加工技术。莆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新县镇墘顶村的大会山唐宋茶园就是在这背景下形成的,而且这古茶园延续到明清时期一直没有断代过。

01大会山唐宋茶园遗址


充满秘密的大会山

大会山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墘顶村,凤团山以南,夹漈山、凤团溪以北,地处新县镇、大洋乡、庄边镇三镇交界处。在广业山区凤团山及凤团溪流城内5公里,在长约1000米,宽约500米的各处山头之上遍布古代茶田遗迹。面积约0.5平方公里,大约30丛茶树,部分散在树林中。个别村民仍然有自制茶叶。

广林院(贡茶院)西百余米处尚存四丛古茶树。最高的3.5米,最粗的直径6厘米。据梅洋茶厂厂长陈剑明推断,为本地特有品种。

其中一棵大茶树单丛茶树头直径约80厘米,据测算,其树龄可达2500多年。[许长同、郭玉琼等《永泰古茶树研究与开发利用初报》,《东南园艺》2018年,第4期。]


大会山古茶树

宋代王彦辅《麈史》:“莆中鲜食最珍者,所谓子鱼也。……茶始生嫩者,为枪寖。大而开,为一旗。过此则不堪矣。”

广业里的偏酸土壤有利茶的生长,砂砾地茶的品质特佳,日夜温差大,多雾有利茶多酚的累积。这些乾顶的大会岭都具备,目前遗留在乾顶的茶树为灌木——大叶种茶,该茶种与本省的储叶种茶、政和大叶种茶的区别叶脉纹路突出,叶型较小。

天然茶叶

古时因产量原因,大都种植大叶种茶,因它的芽头大,产量高。大叶种茶在唐时属于特别优良的茶种,宜制绿茶。现在的变种为福云系列。茶的花与果都是一样。

唐时贡茶方山露芽也具有这种特性。

02福建贡茶方山露芽

散落山里的抹茶工具

“方山露芽”原是福建最早的贡茶。《茶经》载:“岭南,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往往得之,其味甚佳。”乾隆《福州府志》载:“唐贞观二年(628),方叔达任泉州刺史。”后居莆田方山(在县西常泰里),后裔称“方山方”。

根据唐代贡茶制度,刺史为贡茶主办。可推测:“方山露芽”应该是由方叔达主办,并以河南禹州的祖地“方山”命名的。


唐上元初年(760),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说明方山露芽被写入《茶经》,在时间点是切合的。方叔达的后裔方偕(992—1055),兴化县百俊人(今涵江区庄边镇)。

按《宋史本传》记载:“偕,字齐古,……权知建安县。县产茶,每岁先社日,调民数千鼓噪山旁,以达阳气。偕以为害农,奏罢之。”说明方偕在建安县引进茶树种植,曾达到空前规模。这足于证实“方山方”家族有种茶的历史。

图为鲍文芳

在大会山周边住着黄、郑、林、方、陈、薛六大姓,在宋代就有几位管茶官员,比如: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欲派薛利和为广东路茶法官,后因其写诗反对,改任广西路茶法官。绍兴十年(1140),郑厚为广东路盐茶司干办公事。隆兴年间(1163),薛元鼎为提举两浙常平茶盐公事。

03大会山广林院(贡茶院)遗址


广林院遗址(贡茶院谐音)附近发现的抹茶工具

大会山广林院遗址有三层、三进院落,院落规模宏大。这符合唐代贡茶制度“建在古驿道旁,且是隐秘的地方”的要求。

到了宋代,邑人蔡襄的贡茶“小龙凤团茶”,竟与这里的“凤团溪凤团岭”地名如此吻合,能不让人联想到“这里也是制作小龙凤团茶的地方”?


广林院遗址(贡茶院谐音)附近发现的抹茶工具

1992年,开辟村道时,曾挖出十几个制茶(抹茶)石磨,目前有3个抹茶石磨工具散落在砌坡、红壤剖面及遗址上,还有唐宋时期梯形古砖、莲花纹红砖等,院四周设有排水管道,由烧制的两个直径20厘米的半圆形管状砖叠合而成,管道外还有规整的砌砖墙护管,整个排水系统,级别很高。


院前的路村,当地百姓称之“冶茶路”,“广林”与“贡茶”本地话谐音,这里可能是唐至明代生产茶叶的院圃。

《十国春秋·闽四·陈洪进列传》载:北宋乾德元年(963),尚为南唐泉漳将领的仙游人陈洪进即已向宋太祖“贡白金千两,乳香、茶叶皆万计”。

《宋史·陈洪进列传》亦载“北宋建隆四年(即乾德元年),(陈洪进)“遣使朝贡。是冬,又贡白金万两,乳香、茶、药万斤”。当时陈洪进所掌泉州、漳州及所辖十四县(含后来分出泉州的莆田县、仙游县),尚未纳入宋朝版图。这些贡茶的输送,得有生产加工茶叶的地方,这增加了在大会山建立贡茶院的可能。

04大会岭与茶马古道


重走千年古驿道

莆兴古驿道,经大会岭古道至永泰县城。在广林院(贡茶院)西三百米,是大会院遗址。《八闽通志》载:大会院在广业里,洪武三十四年(1402)并入丛林。寺院山门外有一“马厩”,大会村民1983年种田时,曾挖到一个马槽,说明大会岭是应驮运贡茶而筑的古道。

大会山由乾峰、胡余峰、莲峰三座山峰组成,亦称笔架山,位于新县镇墘顶村。山上有大会院、广林院(即“贡茶院”谐音)、七姓九厅茶民居住地等遗址。相传唐宋时有位阁老在此教习,欲引进种茶之道,起初无人响应。

阁老心生一计,取一簸箕白银埋在山中,并刻字石上“银在阁老脚”。乡人争先来此掘地开荒,茶田由此开始。岭兜里现存大片古茶树。还有古道两旁孑遗的古茶树可能是千年的根系发出来的。

据《八闽通志》记载,茶叶也是兴化境内用于交换的主要农产品,销往江浙一带和台湾、琉球、安志(越南)、暹罗(泰国)等东南亚各国。

“位于南海的西沙群岛,也是海上航线必经岛屿,那里出土的青瓷双耳洗,也与庄边窑标本相同”。[李辉炳著《莆田窑址初探》,《文物》1979年,第12期。]20世纪80年代期间,在日本境内发现的“珠光青瓷”,经考证也是兴化宋窑生产的茶碗。

这说明宋代广业里茶和茶具的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且延伸至明清时期。据1869年《中国厦门茶产区图》,兴化府在清末仍是茶叶的主产地,当时广业里的茶叶是经涵江、平海、忠门一带运至厦门港进行出口贸易。

05广业山区贩茶业与郑樵吟茶诗

贡茶寻踪

郑嵚《纪变漫言》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广业里人,以种茶贩茶为业,“莆大姓利之,遂相招结畲汀异客,茶布以为利。”北宋初年,战乱平息,广业先民安居乐业,饮茶之风渐盛。南迁懂茶大族,引进中原茶种,在笔架山南麓种茶,以解地瘠民贫之困。

1080年,薛氏在大会山崛起,创立大会院。茶圃规扩大,制茶技术完备,于1080年前后,宋朝廷在此设立贡茶院,直至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明弘治《兴化府志》之上供志记载上供贡茶为223斤,其中莆田209斤,仙游14斤,贡茶主要出自广业里。

大会山守茶人

郑樵(1104—1162)留有《采茶行》遗稿。从郑樵《采茶行》诗,可见广业山区宋时种茶、饮茶已经相当盛行。诗中“龙团佳制自往昔”,是否釆自凤团山?也待进一步考证。

大会山隶属百丈镇,郑樵有另一首诗《百丈山》:“叠嶂联屏飞远近,风情物色有余涯。回头四顾东西地,多少砺山庄帝家。”

这首诗可佐证郑樵去过百丈山,“龙团佳制”来自广业山区,也就顺理成章成为最大可能。

06新县其它古茶分布


白云林场、白鹤知青场、文笔峰、国宝寺、上茅和仙安交界处、仙安全村、泗洋原知青插队的地方、夹漈草堂、文笔柳梨原知青场、文笔工人开荒的靠泗洋松坑地带、外坑的林望、鸡母楼也有茶场等。

此外,文笔村与泗洋村交界的原琉璃(小盆地)农果茶场,可能也是历史上的贡茶基地之一。这地方出过驸马,保留有驸马墓,流传“琉璃厝、鸭蛋厅、白玉蛏”的故事。其“茶心山”上到处都是野生茶树。


野生茶树的茶叶与茶籽

“一片叶,一千亿”,云南普洱市南屏镇的茶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新县镇墘顶村作为广业山区发展茶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是当地群众的发展期盼。建议深挖广业山区古茶文化,将广业山区建成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茶产业示范区。

(中共莆田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鲍文芳)

图:木痴

来源:看莆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2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