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贵定云雾中学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贵定云雾镇:用好“变”字诀,助推茶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贵定县云雾镇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茶种质资源和茶产业优势,按照“干部变专家、茶园变景区、茶叶变金叶”的发展思路,着力实现让产业强起来、群众富起来、乡村靓起来。

贵定县云雾大坝


云雾镇举办茶产业专题年轻干部培训班

聚焦党建引领,干部“变”专家。多层次、全方位地让年轻干部领略贡茶文化,传承茶业技艺,把年轻干部变成茶叶专家,为全镇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以“关于推进云雾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为主题,组织全镇“85后”干部开展“立足本职发挥专长,共话茶业发展良策”座谈会,让年轻干部们围绕茶产业发展、品牌打造、绿色防控等方面谈想法谈措施。组织开展“党旗在茶园飘扬暨冬季管护践初心·党员干部进茶园”主题党日活动,让年轻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学习施肥、灭虫、除草、防冻等茶叶种植技术,确保在实践中学得会、管得好。目前,云雾镇已成立茶产业专班1个,储备茶学专业技术人才3名,取得国家级专业技术资格证1人。


云雾山上苗族姑娘采茶忙

聚焦茶旅融合,茶园“变”景区。以“中国贵定云雾山茶叶公园”创建为主抓手,在鸟王梅子冲茶园核心区,紧扣“中国苗岭贡茶之乡”主题,推进茶旅一体化融合加速发展。深入推进贵定县“三品三茶”(品种、品质、品牌,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举办贵定云雾贡茶2023年春茶开采品茗和第二届“贵定云雾贡茶杯”名优茶评比等活动,吸引茶商、游客2万余人次到茶园游览观光、品茗鉴香,有力推动云雾镇共品茶香、共话茶事、共论茶道、共商茶业,共话和美乡村发展。


云雾镇茶青交易火热进行

聚焦农民增收,茶叶“变”金叶。激活一片叶子,培育一个产业,振兴一片乡村。云雾镇现有茶园10.8万亩,是贵定县茶叶主产区,茶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民的收入问题。目前,云雾镇已建成万亩以上茶叶专业示范村3个,千亩以上茶叶专业示范村12个,共有茶农4000余户,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23年,云雾镇春茶可采摘面积10.4万亩,茶叶产量400余吨,综合产值4.89亿元,茶农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春茶采摘、茶园管护带动1.5万人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一个个数字,记录了云雾镇这些年茶产业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云雾镇加快“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逐渐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致富千万家的“金叶子”。

来源:贵定县委组织部,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茶产业的四个“十年”

德江永志茶业公司茶园基地

立冬过后,贵州700多万亩茶园相继进入冬季管护。茶园里和往常一样热闹,茶农忙着剪枝、松土、施肥,为来年的春茶开采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在大山深处“巴掌大”的茶园一路扩张,从几十万亩扩展到100万亩、500万亩,直至700万亩茶海绿浪滔天。
  后来居上的贵州茶,在中国创造了一系列“奇迹”:连续5年位居中国茶园面积第一,成为中国绿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和出口中心。
  今天的贵州,茶产业已成为43个县的主导产业,惠及贫困人口49.85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达到8641元,其中贫困茶农人均年收入4985元,人均增收526元;今天的贵州,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有30个,茶园面积上万亩的乡镇有233个,茶园面积上万亩的行政村有78个,以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等茶区为主的武陵山区茶园面积达到500万亩,成为中国绿茶新的金三角。

回顾贵州茶产业四十年巨变,如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填满无数茶人与茶企的前赴后继。

凤冈永安镇田坝村 罗逸 摄

第一个十年:三个老农一台戏

位于黔北的湄潭,曾经拉开现代中国茶产业的开端。带着中央实验茶场的基因,湄潭拥有贵州最强的科研队伍——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拥有贵州面积最大的茶园——湄潭茶场。

看着国营茶场的职工捧着金饭碗,距离湄潭县城10公里的核桃坝村非常羡慕,他们也想靠茶叶吃饭。

核桃坝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1981年,村支书何殿伦带领4名党员,与省茶科所签订茶树短穗扦插繁殖试验合同,成功育苗56万株,将茶苗分给乡亲们种植。

短短几年,全村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亩。1988年,核桃坝村人均产粮500公斤,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250元,分别是未种茶前的6.25倍和15倍。  

与湄潭毗邻的凤冈,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永安镇的田坝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当过生产队长的陈仕友却叫大家改变发展思路,种植耐旱的茶叶。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从湄潭背回八分地的茶苗,挨家挨户“劝种”,结果拉了30多户才种完;197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他带领30多人爬上荒山,种了50多亩茶;80年代,他在田坝推广无性系良种。

经过数十年的折腾,陈仕友和他的陈氏茶庄已成为凤冈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当年的田坝人也不曾想到,50多亩茶园历经40年发展,已经变成近4万亩的茶海之心,国家4A级景区。

1980年11月,年近五旬的毛克翕,背着行李来到距雷山县城14公里的丹江镇洋排村觉散苗寨的山坡上安营扎寨,带领当地群众种植茶叶。

早在1971年,毛克翕在炒茶时,发现了一些球形颗粒由多瓣曲卷的茶叶片抱团组成,他突发奇想,要将茶叶做成茶球。他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只有产于海拔1400米以上云雾缭绕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清明新芽,茶叶的高果胶质含量才能让茶球紧实饱满。

做成茶球后,他又发明了四次烘炒技术。经过10年的钻研,1982年,毛克翕生产出第一批茶球,命名为“雷山银球茶”。“雷山银球茶”一经问世便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成为国家机关接待用茶。

思南县茶叶园区,茶农正在进行机采作业 李大勇 摄

第二个十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每年4月,从湄潭到凤冈、从普安到晴隆、从黎平到雷山、从贵定到平塘,踩着贵州春茶开采的节奏,来自安徽、河南、浙江、福建的客商挤满了各个茶叶主产县城的旅馆。

在收茶、贩茶的过程中,这些外地客商逐渐发现,贵州这个多云雾、寡日照、高海拔的山区,茶青质量不是一般的好,但制茶工艺却很落后。于是,不少茶商带着资金、技术和设备,决定在贵州的茶山上大干一场。

江苏人蒋庆松1993年开始到贵州收茶,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贵州是中国品质最好的茶区,尤其是贵州绿茶。

给予他信心的是羊艾毛峰。

1997年,蒋庆松将羊艾毛峰带到江苏市场,独特的香气、新鲜诱人的口感立即得到江浙一带消费者的肯定,当年的羊艾毛峰库存一扫而光。1998年春茶季,羊艾农场每天为蒋庆松提供500公斤干茶,这些干茶通过客运航班发往江苏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溧阳茶叶批发市场。随着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羊艾毛峰在全国出现了一茶难求的景象。

本世纪初,福建人叶文胜背着一口炒锅到湄潭加工茶叶,几年后,他的加工作坊升级为盛兴茶叶公司。在当地茶农的帮助下,叶文胜利用当地“黔湄系列”品种,结合福建政和功夫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工艺,摸索制作出湄潭特色的红茶产品“遵义红”,完成了湄潭茶叶与福建工艺的完美结合。

湖南的黄红缨来得要晚一些。2012年,黄红缨带领创业团队,从湖南来到瓮安县最偏远的乡镇建中镇,4年时间种下1.2万亩茶。上万亩按有机标准种植的茶园被划分为33个区域,并实行网格化管理。

如今,建中已经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黄金芽种植基地,开发的绿茶、白茶、黄金芽、红茶、黑茶“五彩茶”系列产品远销欧洲、中东,成为贵州茶企的后起之秀。

吴长春 摄

第三个十年:本土企业的崛起

1988年,湄潭县政策落实办工作人员谭书德如愿以偿地调入湄潭县茶叶总公司,把“铁饭碗”换成“金饭碗”。

谭书德很快成为联系茶农与茶商的二道贩子,走村串户把茶叶收起来,统一交给茶商。善于学习的谭书德从中寻找到了商机,从承包改造低产茶园入手,1999年谭书德建成了湄潭最大的茶树扦插苗圃基地,2001年成立湄潭县栗香茶叶有限公司。

出生于湄潭核桃坝村的金循,骨子里便带着茶基因。1996年,湄潭县举全县之力,加速发展茶企业,中学教师金循放下教鞭,成立了湄潭县兰馨制茶厂。最初的兰馨,为外地茶企做茶叶代加工,贴牌后被销往全国各地。

“在琳琅满目的茶叶柜台前走一走,很难发现贵州自己的茶叶品牌。”作为茶人,金循说,他心里始终不是“滋味”。2001年,金循将兰馨制茶厂改制成了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伴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栗香与兰馨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成为湄潭茶企中的一对双子星。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萌芽到90年代的野蛮生长,从一口炒锅到多功能制茶机,大小不一的贵州茶企,一路跑进21世纪——到2017年,全省500多家茶叶企业,其中380多家是具备规模化、标准化雏形的加工厂。

贵定县云雾镇茶农采茶 徐庆一 摄

第四个十年:领跑从面积扩张开始

2007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2015年达到300万亩。

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正式进入快车道。

但是在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102万亩,排名全国第十位,产值、产量更是在十位以后。大多数的国营茶场,经营惨淡。

贵州茶叶要发展,必须上规模。有了大规模,才有大制造,有了大制造,才有大品牌,成为贵州茶人的共识。

说干就干,从2008年开始,贵州大量引进无性系国家级良种,从最初的10个重点县推广到43个重点产茶县,第一年便完成了3年的种植任务。

到2013年,贵州已经种下611万亩茶园,茶园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从此,贵州在全国的茶叶版图上拥有了话语权。

从2013年到2017年,贵州稳稳地坐在茶园面积第一的位置上。

2018年5月,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八届茶产业经济研讨会”上,贵州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发表主题报告:贵州茶园面积连续5年保持第一,今后还要年年保持第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贵州茶有理由做得更好!

来源:贵州茶香 北京茶世界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