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绿色黄金茶叶的故事

找到约22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小茶叶带领乡亲奔向致富大路

图源网络,侵删


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茶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富农产业,发展茶产业既可以提高茶农收入、振兴经济,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还能提升文化内涵、唱响品牌。“十四五”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茶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功效平衡发展上,茶乡承担着提升有效供给的基础,同时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全国多地在继续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积极致力于把小茶叶做成大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湖南吉首: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走进春天的隘口村,茶山绵延,青翠欲滴,放眼望去,万亩茶山入画来。进入黄金茶采茶期了,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的乡亲们劲头十足,新的一年大家信心十足。

近年来,吉首市围绕湖南省“千亿湘茶”战略和湘西州“打造百亿茶产业,增添湘西新名片”目标,在帮助困难群众增产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攻坚战中奋勇当先,把茶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发展成为老百姓最认可的扶贫产业。隘口村党支部书记向天顺表示:“隘口村现在漫山遍野的茶园,共有1.6万亩,村民们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这致富的茶树。”眼里流露出满满的笑意。

2009年前,隘口村普遍不富裕,贫困人口仍占相当大比例。2009年,向天顺回村担任村支书,带领35户低保户、五保户创业奔富路。成立隘口茶叶专业合作,大家开始种植黄金茶。2010年,隘口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当年就实现销售总收入280万元,成员年收入人均增收7000多元。种下的第一批黄金茶,让贫困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4年以来,隘口村大力推进“一人一亩茶”脱贫计划。对村民新建茶园的按照每亩800—1800元的标准奖补开垦费,每亩免费提供苗木2500株和肥料50公斤;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每年人均1500元的标准落实产业扶贫奖补。

6年来,隘口村茶园面积扩展到1.6万亩,人均茶园面积近5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种茶2.5亩。“村里原来比较贫困的家庭如今一年也可以收入十几万元。”向天顺介绍,丰产期时,1亩茶园可以收入1万元,5亩茶园就能收入5万元。

2014年以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隘口村抢抓机遇,加快脱贫步伐。村民种茶,技术指导、品牌建设、市场销路都交给村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隘口村通过发挥村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充分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带动成立多家合作社,解决了村民产业“出路”问题,让村民稳定增收有了坚实保障。

如今的隘口村不光是茶叶产业村,也是国内知名的茶旅小镇。村民们在村支部的带领下,紧紧抓住湘西黄金茶主导产业,开辟出中国首批10条茶旅融合精品路线之一,加快实现跳跃式发展。

村民莫洪莉,茶闲时带领游客体验制茶工艺、参观茶马古道等村内景点。莫洪莉和丈夫还在隘口村经营茶园,通过直播和电商平台销售茶叶、展示制茶工艺,还办起了农家乐,成了隘口村脱贫致富带头人。“现在每年茶叶收入有五六十万元,农家乐旅游收入有一二十万元。”谈及现在的生活,她脸上尽是幸福的笑容。

2017年,隘口村退出贫困村,贫困群众整体脱贫摘帽。目前,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1.8万余元,乡村振兴还吸引了大批大学生回乡创业。隘口村民脱贫了,钱包鼓起来了,在发展茶叶产业道路上越走越宽。

湖北咸丰:

茶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初春季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唐崖镇龙潭坝村村民覃义成每天都会到自家茶园里看一看。2020年,他自种的7亩白茶收入近6万元。这名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依靠茶叶种植顺利脱贫出列。

咸丰县地处武陵山东部、鄂西南边陲,是中国茶叶百强县。近年来,咸丰县按照“基地做绿、加工做深、龙头做强、品牌做响、销售做畅、链条做长”的思路,建设以白茶、乌龙茶、红茶为主的重点茶叶种植区,打造茶叶全产业链,推动茶叶产业扶贫。

咸丰县委书记郑东来介绍,茶业是咸丰的扶贫主导产业,目前该县建有绿色有机的茶业基地10万亩,是全国第一个有机农业示范县。同时,该县大力发展茶叶加工,培植州级以上的龙头企业35家,每年的茶业产值已达到17亿元。

目前,咸丰县茶叶面积28.3万亩,超过全县耕地面积的1/3,从事茶叶产业相关工作有14.2万人,超过全县人口的1/3,产业发展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8万户8万余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增收产业、脱贫产业。

咸丰县富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拥有白茶基地800余亩,社员385人中贫困户有近300人。2020年,合作社每位贫困户的年收入平均增收8000元。“2021年,预计合作社的干茶产量在7万斤左右,产值在2500万元左右。”该合作社理事长袁家友说。

73岁的龙潭坝村村民张玉红种茶已经有近10年。这两年,他家的5亩多茶园,每年可为他带来收入7万余元,“原来种点粮食没多少收入,茶叶发展起来后,改善了生活,加上家里开了个小卖铺,逐渐就富裕起来了。”

此外,咸丰县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打造了“唐崖”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整合品牌之后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提高了咸丰茶产业的竞争力。”咸丰县茶叶局局长姚健说。

如今,咸丰县已经种植了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黑茶,产品进入北京、上海、重庆、杭州等地,且远销欧美及非洲。“咸丰茶叶的故事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郑东来说。

云南镇沅:

做活茶产业助农增收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着力在茶产业突破上下功夫,打造出了千家寨爷号茶品牌,让镇沅茶产业焕发新生机,真正做到从茶叶到茶业的转变。

镇沅境内分布着马邓、老海塘、砍盆箐、打笋山、老乌山、五一、千家寨、茶山箐八大茶区,分别对应千家寨“爷号”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大爷、二爷、三爷到八爷。按照“树品牌、创市场、拓旅游”思路,镇沅县整合全县茶品牌,将多、小、散企业品牌集聚起来强力打造千家寨爷号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公共区域品牌,共享品牌红利。

镇沅不断强化市场营销,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拓展营销渠道,突破市场“瓶颈”。

千家寨印象农产品庄园以乡村休闲旅游及千家寨旅游风景区开发为契机,全力打造千家寨茶叶品牌,哀牢山原生态农产品加工包装,集休闲、娱乐、住宿、千家寨观光旅游、茶文化及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为一体,做到以旅兴茶、以茶促旅,拉动经济发展。

镇沅依托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千家寨野生古茶种质资源库,半山“云端酒店”“千家寨”主题庄园,抓好品牌和商标、产品的可追溯体系建设、“千家寨”爷号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系列标准、有机茶园转换认证、企业规范化达标、市场营销。

近年来,镇沅县牢牢把握云南省打造“千亿云茶”的重大机遇,把茶产业作为“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特色骨干产业,始终遵循高效、优质、生态的要求,从源头上把好茶叶原料质量关,强化标准建设、塑造知名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全县茶产业呈现健康、稳步发展的新常态。2020年全县茶叶总产量4968.1吨,总产值5.68亿元。茶叶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镇沅1.34万户茶农增收致富提供了稳定来源。

四川威远:

打造“甜城茶乡”助乡村振兴

近日,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小河镇万亩茶园内,漫山遍野的茶树吐露着新芽,众多茶农们穿梭其中,将一颗颗鲜嫩茶芽采摘到腰间竹篓中。“今年春节后,天气回暖特别快,我们自家的春茶从大年初四就开始了春茶采摘,同村有几家人初二就开始了采摘了。”威远县小河镇响水村茶农肖建军说。

近年来,内江市威远县以小河镇万亩茶园为核心,全力推动建设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威远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县共种植茶叶2万余亩,年茶叶鲜叶总产量可达7500吨。其中,小河镇茶叶种植面积达1.5万亩。

“今年春茶鲜叶能要卖到90元一斤左右,品质最好的能卖到100元一斤。比去年价格翻了整整一倍,当时受疫情影响,鲜叶只能卖到45元一斤。”采摘春茶过程中,肖建军脸上满是笑意,“我家种了8亩左右的茶树,都是福选9号茶。预计今年可以挣6万多块钱。”

近年来,威远县围绕内江“甜城味”、威远“绝优宝”特色农产品优势资源,按照“一核两区四轴九园多点”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着力突出“南无花果、北茶叶、东药材、西樱桃、全域生猪”五大优势产业,小河镇就位于北茶叶的核心产区。

小河镇四川复立茶业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声不断,20多台多功能理条机正在炒制茶叶,经过多道程序后,采收上来的新鲜春茶将被加工成干茶。四川复立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才勇表示,该公司目前年干茶产量能达到2000吨,产值在8000余万元,其中约有1500吨干茶都会出口到非洲等地。

同为茶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龙头企业,威远县高山云雾茶业有限公司今年正在着手扩大茶叶育苗和种植基地,该公司负责人曾成高表示:“今年我们将在牌坊村扩建400余亩的中高端茶叶的种植和育苗基地。”

“奶白茶是高端茶叶的一种,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新古村、响水村奶白茶种植基地,预计新增种植面积近1000余亩。另外我们还帮助粮心小筑生态农业公司在开元村、民治村流转土地1600余亩,打造中高端茶叶种植基地。”小河镇镇长吕恒权表示,小河镇还希望通过引进专业大户、茶叶企业,发挥中高端茶叶种植基地示范作用,园区将逐步引导茶农对老旧茶叶品种进行改换,推广适合威远穹窿地区生长的优良茶叶品种。

除此之外,威远还将继续支持创新龙头企业与种植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合作,推进茶园管理集约化、标准化、统一化、机械化,提高农户科学管理水平,提升茶叶品质。

“目前,成宜高速已经建成,天府国际机场即将建成,我们还将依托毗邻天府新区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茶叶的生态、休闲、文化价值,构建‘茶+’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好‘甜城茶乡’这张名片。”吕恒权透露,在成宜高速小河站投用后,该镇准备在高速出口至小河镇沿线,打造1.1公里长的威远茶乡展示区,建成甜城茶乡经济走廊,推动乡村振兴。(袁国凤 综合整理)

注:内容来源中食报大健康产业,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流淌的“绿色明珠”:长江流域的茶与茶文化

文丨宋时磊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之所以能够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与咖啡、可可相并列的最受欢迎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象征,离不开长江的滋养。长江与茶叶相伴相随,茶文化是长江文明中璀璨的“绿色明珠”,长江和茶文化丰富了世界文明样态。时至今日,长江流域的茶文化仍有蓬勃生命力。

一、南方嘉木:长江流域的茶叶经济地理

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其生长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一般认为,经济栽培茶树的地理环境不能过于寒冷,年平均气温要在13℃以上;雨水应充足,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土质以酸性土壤为宜,唐代陆羽《茶经》认为以烂石(风化土壤)、栎壤(砂粒多、粘性小,有机质和矿物质丰富,透水和透气性好的土壤)为上,黄土最下;空气要湿润,相对湿度80%-90%最适宜;风速不能过大,光照不能太强烈,以较多的漫射光为宜,即《茶经》所言“阳崖阴林”;海拔要适中,宜多山、多云雾。

在中国版图之上,同时具备这些气候条件的地区,非长江流域莫属。长江流域以北纬30度为横贯中轴,大部分地区属副热带季风区,热量资源丰富,四季较为分明,春季万物萌发,最适宜采茶,夏秋也可采,这就确保了采摘周期和产量。地势以山地、盆地、峡川、平原为主,交错起伏,小气候较多;有蒙顶山、巫山、巴山、峨眉山、大别山、霍山、天柱山、天目山等名山,这些山区既适合茶叶生产,又在儒释道各家中享受特殊地位,实现山、茶、人的精神文化融合。长江流域的另一特点是面积大,干支流遍及19个省市区,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容易形成茶叶经济带,产生聚集效应。

▲多云雾的产茶山区(宋时磊摄于湖北恩施市)

长江最裨益茶叶的是水。首先是降水,长江流域雨量充足、丰沛,这给茶叶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水源,确保了茶叶湿润的生长环境。其次是水运,长江有岷江、赤水、沱江、嘉陵江、乌江、清江、汉江、湘江、沅江、赣江等众多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49条,丰富的支流和水系给航运带来了便利,茶叶从茶山取水路以经济便利的方式运输到干流上的重庆、宜昌、武汉、九江、上海等大商埠交易。早在唐代人们就借助长江水系运茶,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言:“或乘负,或肩荷,或小辙,而陆也如此。纵有多市,必将大川,必先以轻舟寡载,就其巨蝗。”水运促进了商品和商人的群体流动,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三是水质,“水为茶之母”,长江给茶叶品饮提供了优质用水,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出笼了两个天下之水的“排行榜”(一为刘伯刍版、一为陆羽版),陆羽所列举的20种水,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有15种。

借助长江,茶叶实现了物种的扩散和文化的传播,上演了一部“东游记”。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但因地处边陲,交通和人员往来有限,不为外界所知。自秦惠王兼并巴蜀后,这一带的饮茶习俗开始向外传播,顾炎武在《日知录》云:“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叶有两种传播方式。一是自然扩散,即通过雨水冲刷、河流漂流、鸟兽携带等,茶树种子可以从原产地云南传播到很远地方。二是人为传播,即茶树或茶籽通过人口的迁移被带到了新的生长地。这两种扩散方式,有不同的路线,其中较为主要的是从云南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到江苏、浙江,或者是从云南经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到台湾。两条传播路线都不同程度地借助长江水系的力量传播,从西向东传播。

茶叶的栽培和种植经历了从野生到人工的驯化过程,最早开始这项工作的或许是西南一带的边民,但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唐代在长江流域劳动的人民。晋代诗人杜育《荈赋》描绘,茶叶成片野生于山岗和山谷之中,“灵山唯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太平御览》引《续搜神记》,称晋时宣城人秦精入武昌山采茗,王浮《神异记》也有“山中有大茗”的记载。可见,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茶树比较常见,甚至不乏大茶树。即便到唐代,陆羽还指出在巴山峡川之中,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到中唐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野生茶品质最高,茶园种植的茶要次之,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唐代人工茶园数量在增加,产量在提升,故野生茶物以稀为贵。根据文献资料判断,中晚唐时期唐代出现了众多茶园,类型包括官办茶园、寺庙茶园、私人茶园、小农茶园等,茶树也从数十尺的高大乔木被培育成一尺两尺的低矮灌木。这说明人类对茶叶的认识和驯化能力有了实质性提升,也反映出唐代茶叶消费不断扩大的社会现实,采摘野生茶的原始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新型饮品日益扩大的需求。据万美辰等统计,唐代长江上游地区共66个州,其中有25个州及南诏地区产茶,共计60种茶;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共43个州,其中有27个州产茶,共计42种茶;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共28个州,其中有20个州产茶,共计47种茶。这大致可反映出茶叶沿着长江自上游向下游、自西向东的传播轨迹。

茶是“南方之嘉木”,是长江流域这片钟灵毓秀土地所奉献的绿色饮品。

二、绿色黄金:技术、器具和贸易

长江流域的劳动人民以茶为业,开山辟园,种茶、制茶、运茶、贩茶、饮茶,从生产到消费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衍生出了一套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

茶叶本是一片普通的树叶,是中国人发现了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莫大价值,走上加工利用之路。从树叶到茶,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工艺。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的加工方式比较原始,主要是制成茶饼或者混煮羹饮,并未有一套成熟的加工技术。这种方法处理的茶叶有着浓重的青草味,茶本身的香味并没有得到挖掘。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农创造出锅釜蒸汽杀青、拍压成饼的工艺,陆羽将其总结为“七经目”——采、蒸、捣、拍、焙、穿、藏。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蒸青工艺并有所发展:北宋时期变饼为片,皇室崇尚蒸青片茶;南宋时期变片为散,开始流行蒸青散茶。明初罢造团茶,化繁为简,人民群众更注重追求茶叶的自然本真之味,元代初步兴起的炒青绿茶变得盛行。杀青工艺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已经掌握了控制发酵程度的奥秘,从蒸汽或锅炒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杀青工艺的提升:进一步降低青草气,激发和提升了茶叶内在香气。

明代后期,在绿茶杀青的基础上,安徽霍山的茶农发现增加闷黄工艺可出现“黄叶黄汤”的品质,创制出了黄茶(许次纾《茶疏》)。16世纪末期,又出现渥堆的后发酵工艺,创制出黑茶;人们又发现茶叶不杀青,先萎凋发酵,再后期处理还可以创制出不同的茶叶类型,于是在16世纪末期出现了黑茶,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出现了红茶,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白茶和乌龙茶。新的茶类的纷纷创制,既说明长江流域劳动人民茶叶加工技术在不断进步,同时也不断丰富和满足着人民群众对丰富口感的需求。

加工茶叶需要一定的工具。蒸青工艺的七个环节,会用到采茶、蒸茶、捣茶、成型、焙茶、穿茶、藏茶等19种工具。宋代有所简化,常见的有甑、榨、布帛、竹皮、柯、盆、磨、棬模、笪等9种制茶工具。这些制茶工具多从长江流域盛产的竹、木等中取材。除了生产工具,茶叶的消费过程中还要用到“器”,即品饮茶叶的茶器(宋代后茶具和茶器已不严格区分)。唐代盛行煎茶饮法,在取水、炙茶、碾茶、罗茶、取火、烹煮等环节,要用到陆羽记录的“二十四器”。宋代盛行点茶之法,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中用白描手法绘出十二件茶器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明清以后,壶泡法流行,白瓷茶瓯、紫砂壶使用广泛。尽管品饮茶叶的器具互有出入,但都要用到茶碗、茶壶、茶则、茶夹、茶巾等,这些器物同样多用长江流域的陶土、矿泥、竹木、丝织品等制成。

▲《茶具图赞》中的“茶具十二先生”

随着饮茶风气的不断普及和扩散,茶叶消费“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到了“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封演《封氏闻见记》)的程度。茶叶的核心产区位于长江流域,而消费地遍及全国甚至海外,茶叶生产和消费地域的不匹配性带动了茶叶贸易的崛起。茶叶比较轻便、货值高,便于长途运输,于是大宗贸易快速发展。早在汉代,茶叶就被携至西藏阿里地区,唐代向边疆塞外贩卖茶叶的茶马贸易得到发展;宋代和明代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清代万里茶道兴起,茶叶向俄罗斯等地售卖。借助这些贸易网络,长江流域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及世界各地。

以稻米为食,以茶叶、桑蚕等换取日用物资,是长江流域百姓安身立命的手段和理想化的生活方式。风俗所及,明清时期珠江流域也以这种生活为风尚,士大夫阶层则往往在山中构筑精舍讲学,茶叶收入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中有稻田茶丘十余亩,旁有人居七八村,皆衣食于茶”(屈大均《广东新语》)。茶叶贸易利润丰厚,早在敦煌文献《茶酒论》中就描述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茶商靠茶叶流通成为巨贾,“舒城太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茶叶是长江流域业者发家致富的“绿色黄金”。

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政府推出茶叶行政管理及课税政策。唐朝政府创制了贡茶、茶税、榷茶等茶政制度。宋代茶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出现了交引法、折中法、贴射法、现钱法等,在边疆设立了榷场贸易,设置了买马司等机构。长江流域出产的茶叶在换取战马、巩固边疆、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长期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

三、以茶为媒:族群、生活与艺术

人类学者肖坤冰曾以闽北山区的茶叶产业为例,研究了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前“茶叶流动”下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以大历史、长时段的视野观察,这种“流动”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闽北,整个长江流域皆以茶为媒介,促进了族群、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变迁。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得到充分开发,南方和北方发展呈现均衡之势。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杀伐不断,大量人口被迫南迁,中国经济重心日益南移,形成了早期的“长江经济带”,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盛况。随着民族的融合和时代的发展,目前长江流域共同生活着汉族、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等50多个民族,人口和生产总值双双超过全国的40%。在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下,这些人群多聚族而居,茶叶是他们的重要产业。茶叶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日益结合,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生活。

以茶为饮、为食,茶在长江流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唐代的煎茶茶艺、宋代的点茶茶艺、明清以来的泡茶茶艺等,在长江流域孕育和诞生,并向全国传布。除了主流的品饮方式外,长江流域还有富有地域特色的饮茶文化,杭嘉湖一带有青豆茶、元宝茶等;西南有侗族、瑶族有打油茶,白族有三道茶,藏族有酥油茶等;华中有湖南擂茶,土家族的油茶汤等。

以茶为会,举办茶宴和茶事雅集活动,长江流域的人文往来频繁。唐代可稽考的茶会有刘长卿惠福寺茶会、武元衡资圣寺晚春茶会、钱起长孙宅茶会、李群玉等人的私人茶会。特别是浙江湖州多次举办茶会,主要参与成员有颜真卿、皎然、陆羽等。明清以后茶馆兴起,普通百姓有了日常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可在其中从事下棋、听书、看戏等休闲活动。特别是在长江上游的四川,茶馆文化蔚为大观,这在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1900-1950》书中有细致入微地呈现。

以茶为礼,人们寄茶、谢茶、赠茶、品茶等,都要赋诗,出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萧员外寄蜀新茶》《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元稹的《一至七字茶》,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皇帝还会将从顾渚贡茶院得来的新茶,分赐群臣,以示恩宠;臣子上表申谢,谢茶表名篇纷出,较有代表性的是武元衡《谢赐新火及新茶表》。

以茶为俗,茶叶在长江流域的岁时节令、诞生礼仪、乔迁新居、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等生产和生活中,被赋予了多重功用。男女以借茶为由邂逅、以茶排遣忧思、以茶代酒凭吊逝者、以茶求子、以茶礼求婚,聚会饮茶并以茶事笑话取乐,僧人以茶待客、以茶筵作为宗教仪式还愿等。

以茶为娱,长江流域的茶农将茶与舞蹈、歌曲等结合,创造了劳动号子、采茶歌、采茶戏等娱乐形式。安徽皖西地区有《采茶》《锄茶歌》,黄山地区有《请茶歌》;浙江有建德有《顺采茶》《倒采茶》灯调曲目;湖北鄂西山区有劳动茶歌、抒情茶歌、仪式茶歌等;湖南辰溪茶山号子;茶歌在江西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并发展成了风格多样的采茶戏,演员多手执茶篮灯、扇子等道具,载歌载舞,劳动和欢愉尽在其中。

以茶为艺,茶是文学、书法、绘画、陶瓷等艺术形式热衷表现的对象。除诗词曲赋外,小说、散文等也经常描绘茶叶,如《三国志通俗演义》《红楼梦》《老残游记》等。当代作家王旭烽著有“茶人三部曲”,以家族叙事的方式勾勒了以杭州为中心的长江流域茶文化在近现代社会转型和发展的生动图景,并摘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书法方面,唐代书僧怀素的《苦笋帖》、北宋名臣蔡襄的《十咏诗帖》等皆是茶与书法结合的名篇;茶画更是名品、名家频出,唐代的《宫乐图》、宋徽宗的《文会图》、明代唐寅《事茗图》等,都被视为珍品。茶与陶瓷艺术结合的典范是茶具,景德镇、宜兴等地出产了众多融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茶碗、茶壶等,至今不衰。

以茶为媒,长江流域的茶叶和茶文化连接了个体与族群、物质和精神,是长江文明皇冠上的“绿色明珠”。

参考文献

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刘礼堂、万美辰:《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江汉论坛》2019年第11期。

刘礼堂、吴远之主编:《中华茶文化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宋时磊:《唐代茶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宋时磊:《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人民论坛》2022年第19期。

吴觉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袁祯清、宋伟:《宋元时期制茶工具考略》,《安徽史学》2022年第3期。

康健主编:《祁门红茶史料丛刊》,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黄柏权:《挖掘长江流域茶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新华日报》2022年9月6日第13版。

(作者简介:宋时磊,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汉语写作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 澎湃私家历史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所不知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走进中国茶叶博物馆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红瓦、白墙、绿树与连绵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这便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浙江杭州,包括双峰馆区和龙井馆区。两馆区由一条古韵浓厚的“乾隆御道”和秀丽的“龙井八景”相连,引领观众踏上一场独特的茶文化之旅。

走进两个馆区,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映入眼帘,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逶迤勾连,尽显江南园林的韵味。

宋 吉州窑玳瑁盏

中国茶叶博物馆1991年建成开放,现有5000余件藏品,涵盖茶具、茶书、茶叶加工工具、茶样、茶画、茶碑帖等。“作为国内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除了做好茶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外,还注重茶知识、茶文化的保存与传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展览品牌。”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说。

绿色黄金展览 哥德堡号模型

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是一个“馆在茶间、茶在馆内”的无围墙博物馆,由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5个展示空间组成,从不同角度诠释茶文化。双峰馆区的常设展览为“中华茶文化展”,2003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明清时期,随着欧洲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远洋贸易的重要货物。在绿色黄金展览的展柜里,保存着一份有着近300年历史的茶样,诉说着中国茶叶漂洋过海的故事。这个茶样十分珍贵,它是从载有近370吨茶叶的瑞典哥德堡号沉船中打捞上来的,中茶博有幸保存了两份。

西湖龙井大碗泡法

中国茶叶博物馆打造了“中国茶人之家”“宋代茶生活体验”“茶为国饮 杭为茶都——走进中茶博”等品牌特色活动,研创了“一笺杭梦龙井香”“西湖龙井大碗泡法”等茶艺表演项目,还开设了适合不同人群的茶文化培训课程。截至目前,中国茶叶博物馆已推出9项研学课程,包括四季茶香、宋韵杭州、茶叶科普、伟人与茶、非遗传承等主题,涉及茶的知识科普、采摘制作、冲泡品饮等。

除了线下的体验活动,线上的数字展厅也让越来越多人能够通过远程互动的形式感受茶文化。中国茶叶博物馆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推出“节气茶生活”栏目,普及茶知识、推广茶文化,备受好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7版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2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