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卢仝七碗茶歌解读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大益茶文化解读系列NO25:长安印象

  2019年暑期,一部名叫《长安十二时辰》的电视剧火爆荧屏,口碑一路上扬。

  这部剧改编自历史作家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相对成熟的文学底本,扣人心弦的探案剧情,拥有海量粉丝的网红小生主演,注定会有大量观众随主人公一起,梦回大唐,解救长安。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长安,一碗茶里的印象

  长安,十三朝古都,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一个穿梭千年,仍被世人所铭记的称谓。

  大益集团近年出品了“盛世长安”与“长安印象”套装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今天我们就以“长安印象”为主题,与大家一起,穿越时空,梦回长安。


 一、长安:大唐文化的见证

  长安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由宫城、皇城和外廓三部分组成。皇城是中央军政机构和宗庙的所在地。宫城位于皇城以北,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部分组成。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长安城的中轴线,是宽阔笔直的朱雀大街,它直通宫城的承天门。东西十四条街、南北十一条街纵横交错,将长安城分成了无数个小块。看起来像一个硕大的围棋棋盘。如白居易诗中所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长安城内著名的商业区,是东市和西市,共有一百零八坊。东市经营的多是奢侈品,以满足达官贵人的需要,西市是长安城最主要的市场,丝绸之路的交易中心,外国人云集,也经营大众化、平民化的商品。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城内寺观林立,风景园林众多,一百零八坊的气势恢宏,车水马龙的井然有序,构成了一幅人水和谐、生态优美的“和谐人文画卷”。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都说诗必盛唐,那么诗人眼里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呢?

  君不见,杜牧远望长安,“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王维描绘皇宫气势,“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孟郊登科及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韦庄思念长安,“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李白登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曾经的长安,经历了金碧辉煌、钟鸣鼎食,也经历北风萧萧、号角凄凉;经历了繁华似锦、熙熙攘攘,也经历厮杀阵阵、斑驳斜阳。

  唯如此,更真实。


 二、长安:一碗茶里的印象

  《长安十二时辰》里,出现了不少饮茶的场景,其茶具、礼仪等细节颇为考究,较真实地还原了唐朝饮茶的景象。可见编剧在唐茶文化上,确实下了功夫。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剧照:煮茶

  大益集团近年出品的“盛世长安”与“长安印象”两款茶,分别代表不同风格的长安茶文化。

  如果说,“盛世长安”这款茶,体现了辉煌灿烂的大唐皇茶气象,那么,“长安印象”则是更多彰显了经典古朴的大唐茶艺范。

  就让我们以小窥大,从一碗茶里,去感受大唐饮茶的风采。

  唐朝的喝茶方式是煎茶法。发明者是陆羽,陆羽以其艺术的眼光,在茶事中发现了存遍于万物之中的和谐与秩序,他对前人的制茶方式进行总结,著述《茶经》,立下了“茶的规则”。

  煎茶法用饼茶,经炙烤、冷却后碾罗成末备用,煮水时初沸调盐,二沸投末,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煎茶之水以山泉水为最佳,其次江水,再次井水。烧火木材,以炭为好,次用劲薪。器具则有风炉、茶鍑、茶碾、茶罗、竹夹、茶碗等二十四事。

  法门寺出土的唐代茶具

  卢仝的“七碗茶歌”,描绘了煎茶的酣畅淋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

  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外形,与唐代的茶饼有着更多相似。

  慢品一杯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我们可以想象那曾经风行一时的唐茶古韵,那些煎茶而饮的生动画面。

  唐朝的时候,大概谁也没有想到,小小的一片茶叶,会在千年后大放异彩,为全世界三十多亿人喜爱吧。

 “长安印象”这款茶,饼形端正,松紧适度,发酵适度,条索紧结,金毫显露。

  汤色红浓,糖香浓郁高扬,滋味醇厚饱满,柔滑甘润,黏稠感强。

  这款茶,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大唐文化的包容、大度、醇厚与富有底蕴。茶是一种文化媒介,它让历史与现实联结,让人们能够感受千年长安的文化印象。

  长安,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永不磨灭的梦想。

  长安,是大唐的长安,中国的长安,也是世界的长安;

  是历史的长安,文化的长安,也是茶香四溢的长安。

  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态,去品味“长安印象”,会有不同的印象。

  这,也许正是此茶的魅力。

  文字|茶道君

  编辑|RUI

  图片|益友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大益茶道院

  End

大益茶文化解读系列NO2·天地一流

  原文标题:大益茶文化解读系列|NO2·天地一流

  茶生天地间,采山川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

  人行天地间,养浩然之正气,惜造物之芳华。

  范仲淹与天地一流

  在2017年范文正公诞辰1028年之际,大益集团特别推出一款具有人文情怀的茶品——“天地一流”,向先贤范公致敬。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累官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副使,参知政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朱熹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灵乌赋》),范公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对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心怀天下,立志报国

  范公是一位心怀天下、立志报国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慈善家。
  在中国的慈善史上,范公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欧阳修评价说:“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范公神道碑铭序》)

  富弼记载说:“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尽以馀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疏属。而敛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范文正公墓志铭》)

  范仲淹在苏州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义庄,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他亲自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所开创的义庄生命力之强,前后运作八百多年,亦是中华民族慈善事业的一大奇观。

  范仲淹与范公茶

  范公是一位有情怀、有追求的茶人。
  范仲淹深谙茶道,他写有著名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该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建溪奇茗冠天下的由来,揭示了斗茶的起因、如何煮茶用水、如何凭借茶的色香味形来争奇斗美的情景,还淋漓尽致地赞美了茶的奇妙功效。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该诗脍灸人口,流传甚广,常被后人与卢仝的“七碗茶歌”相提并论,认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范公后代,茶人典范

  范公的伟大人格与崇高境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颂。
  抗战时期,作为范仲淹竹园支后乐堂第27代孙的范和钧先生, 传承先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为乐”的家国情怀,于1940年在战火中历尽艰辛,创建佛海茶厂(即勐海茶厂) ,以茶换外汇,实业救国,在烽火硝烟中为中国茶业保存下了一脉生息。
  为此,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有感于先辈茶人的精神,专门撰写了《一源井记》
《一源井记》记载:“有忠臣之后,慨神州蒙难,河山风雨飘摇之际,邀精良,携娇小,万里南奔,聚义佛海。夙兴夜寐,垦荒建厂……” 对创立者范和钧先生先苦后甜,以苦为乐的精神予以赞美。
在大益茶人看来,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与先苦后甜的回甘体验是相通的。 正是在数代茶人艰苦奋斗的努力下,勐海茶厂,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机械制茶工厂,历经数十年发展壮大成长为今天的大益集团,中国茶行业的领军企业!
  在2017年,范文正公诞辰1028年之际,大益集团特别推出一款具有人文情怀的茶品——“天地一流”,向先贤范公致敬。范公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也是一位真正的茶人,这款茶可谓名正而言顺; 它告诉人们,作为后人,应该牢记为天下人谋福利的忧乐精神,益己益人益家益国益天下!

  “天地一流”秉承先贤风范,甄选勐海茶区经6年自然时光转化的优质茶料,加以勐海茶厂精湛的制茶工艺,承载着大益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人文风范,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大益茶道院

从茶书、茶舍到茶俗,窥见中国人的茶道尚“和”

茶是日常必需品,也承载着艺术生活,更蕴含和、融之道。

长期以来,我们把对自然、人生、国家和宇宙的思考融入其中,形成精深的茶道。备茶时对茶、器具、方法的讲究,品茗时对饮茶环境的追求,都贯穿了“和”的价值认同。

让我们跟随“茶·世界”策展老师的详细解读,共同寻找中国茶道中的和合之美——

历代茶人写作的茶书、茶文,是对茶理论的直接记载,茶诗、茶画、茶具等也反映了理论的多方面内容。古代茶理论,既包括茶、器、水、火等物质要素的相融互济,也包含人与环境、意境的协调统一,更蕴含人对自我的追求。

神农氏被认为是最早的茶人。神农发掘了茶的药用价值,是茶进入实用生活的开始。

从神农时代直至唐以前,饮茶逐渐从西南地区向其他区域传播。这时涌现出一些爱茶之人,但对茶文化有详细记录的则为西晋时期的杜育。他写作的《荈赋》,是迄今已知存世的首篇茶学文章,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描绘了茶树生长、茶叶采摘、煮茶之水、品茶器具、饮用方式、茶汤样貌、饮茶功效、乃至茶叶的欣赏等一系列画面。

艺文类聚一百卷-荈赋

唐代茶叶生产规模扩大,饮茶之风南北盛行。饮茶风俗的普及,是茶文化、茶理论飞跃发展的前提。以陆羽、卢仝为代表的茶人,写作茶书、茶诗,推动茶文化得以正式确立。

陆羽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分别从茶叶生产、饮茶方法和器具、茶道等方面综合论述茶文化。

百川学海九十九种一百四十一卷-茶经

《茶经》提炼了人、茶、水、火、器的融合之道——

茶宜“精行俭德之人”,

强调人与茶协调统一;

种茶得所,采摘因时,制作有法,

茶的生产、制作顺应自然规律;

茶香借水而发,

“活”与“洁”是为择水标准;

火候至关重要,

在水沸腾的恰当时机投茶,

才能煎出上乘茶汤;

茶具讲究实用和美感,

茶盏尺寸、颜色要与茶汤匹配……

《茶经》问世后,在唐朝当时即广受欢迎,文献记载茶叶店铺中多供奉陆羽像。河南巩义司马家族墓地出土的唐三彩茶具模型,包括一件坐于煎茶风炉旁的人物俑,应该就是陆羽之像。

唐三彩茶具模型

唐代诗人卢仝作《七碗茶歌》(原名《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描述了从“喉吻润”“破孤闷”直至“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等不同层次的饮茶境界,充分展现了茶带给人的精神享受。

该诗为后世传颂,卢仝被奉为“茶仙”,由其“玉川”名号而来的“玉川煎茶”成为经久不衰的绘画题材,文人借此表达自由洒脱、放浪形骸的精神追求。

清 金农山水人物册

唐代诗人爱茶者众。白居易是众多爱茶诗人中的一位。尤为难得的是,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发现一批茶器,可能是白居易或其家人的饮茶用具。这些茶器以黑釉、白釉、三彩器等陶瓷器为主,风格实用质朴。

河南洛阳白居易宅院遗址出土茶具

到了宋代,茶文化兴盛,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茶书,其中对斗茶、贡茶的详细介绍突显出宋代饮茶重技巧和视觉艺术的特征,体现了宋人的生活美学,代表茶书有《茶录》《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等等。

宋元人书 蔡襄茶录卷(局部)

《茶录》是继《茶经》之后较有影响的茶学著作,由北宋名臣、书法家蔡襄所作,重点介绍建安贡茶的品鉴、储存、烹饮之法,以及各类茶具的材质、功用。

《大观茶论》作者系宋徽宗赵佶,其帝王身份显示出宋代最高统治阶层对饮茶文化的推广和茶理论的构建。

明代进入普遍饮用散茶的时代,茶书数量众多,且首次出现《茶集》等茶书汇编。明代流行泡饮散茶法,无须像唐、宋时期一样碾磨茶末,不添加辛香料,更接近茶本原的自然之道;品饮茶汤时,讲究茶侣人数勿多、心意契合,对饮茶环境的清幽提出明确要求。

文徵明《茶具十咏》等茶画,描绘文人在山斋中饮茶,或静坐独处,或与一二知己对谈,传达出在饮茶中面向自我的精神追求。

明 文徵明茶具十咏图轴(局部)

清代茶理论主要延续明代。乾隆皇帝凭借茶事活动之丰富、留存文物数量之多,成为清代颇具代表性的茶人。他积极学习文人传统饮茶文化,乐于追新求变,或亲自参与、或下命内府,制作了大量与茶相关的书画、器物。

在下图绘画作品中,乾隆皇帝身边均绘有茶架,架上放置茶叶罐、茶盏、茶壶、水缸等器具。这种集中放置茶具的格架,是在继承唐代已出现的“具列”基础上的发展创新。

清 弘历岁朝行乐图(局部)

清 弘历观月图轴(局部)

历代茶人重视饮茶用水,乾隆皇帝亦不例外。《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记录了他的择水标准:“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他还崇尚用露水、雪水等天然之水烹茶,《清人画弘历古装通景屏》展示出乾隆皇帝命人取雪、融雪烧水并将雪水用于烹茶的全过程。

清弘历古装通景屏(局部)向左滑动,看乾隆帝融雪烹茶全过程

“茶”字构成即“人在草木间”,说明饮茶本身即蕴含人与自然的融合之道。

饮茶之所本无固定要求,但自然成为人们最为崇尚的饮茶环境。从唐宋文人于室外的松石间品茗,到明代营建茶寮(即茶舍),文人愈发重视饮茶空间的营造。

《茶经》“九·之略”记载,在寒食节前后现场采摘、制作茶叶,制茶用的七种工具可以省略;在山石松林、泉水溪流间煎茶,复杂的茶具亦可省略,传达出制茶、饮茶重天然的内涵。宋代《撵茶图》《春宴图》《文会图》等画描绘了文人饮茶的自然之趣。即便是宴会,也如《春宴图》一般在室外空间举行,雅趣胜于喧嚣。

宋 春宴图卷(局部)

明代茶画描绘的饮茶环境更为具象。唐寅《事茗图》描绘一处建于山水中的茅草屋,画中主人在此品茗、静候挚友,童仆在一旁起火烧水。身居自然、远离喧闹的环境,传达了画家与世无争、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绘画中描绘的饮茶草屋,多建于山水中,应是明代文人热衷营建的专门茶舍,即茶寮。文人精心营建的茶寮,是一种具有自然意味的意象空间,他们在此品茗、独坐、会友,与自我对话,在天地神游。

明 唐寅事茗图卷(局部)

清代皇帝继承和发展了明代文人对饮茶空间的追求。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移天缩地在君怀”,模仿江南名胜在北方兴建皇家园林,其中就包括乾隆皇帝营建的多处茶舍。

千尺雪茶舍,模仿自明代名士赵宧光于苏州寒山营建的别墅,其内千尺雪一景,飞瀑如雪,天下闻名,可在此观瀑布飞舞,听溪流清音。这样的饮茶环境,既表达出道法自然、融入天地的和合观念,也体现了乾隆皇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饮茶将不同族群和不同人联系起来,并促进了相互关系的融合。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多发现有茶相关遗存,各民族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并渐趋融合一体。在辽、金、元、清代,饮茶风俗表现的民族融合尤为明显。

墓室壁画和器具显示,辽地的饮茶风俗,最初学习唐人的茶法,到北宋晚期已与宋人饮茶方式、器用大体相同。

辽 黄釉执壶

金代饮茶之风兴盛,茗饮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在宋、辽文化的影响下,女真人形成“先汤后茶”的待客习俗,并融入礼仪制度。金人的饮茶方式和所用器具几乎完全学习北宋。元代蒙古贵族的饮茶方式,既包括汉地特征明显的直接冲点茶末,也包括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混饮茶与酥油。

饮茶风俗的融合趋同,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反映了多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饮茶习惯成为各阶层的生活必需,更是深入劳动、休闲、礼仪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南宋 李嵩骷髅幻戏图页

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画面左下角,手艺人行李担上满装生活必需品,其中包括一件曲柄汤瓶,为点茶用茶瓶。

清 张恺 升平演乐图轴

清代张恺《升平演乐图轴》,表现了梨园优伶排练的场景,桌上摆放茶壶、茶盏,供他们休息时饮用。

清 胤禛耕织图像册

清人画《胤禛耕织图像册》是以雍正皇帝为主角创作的耕织图像。在“持穗”图中,一小童正在用壶斟茶,体现出饮茶进入乡间的耕织生活之中。

清 喻兰仕女清娱图册

清 紫檀木边画玻璃人物图挂屏(局部)

清代喻兰《仕女清娱图册》、紫檀木边画玻璃人物图挂屏,分别表现了仕女、老者怡然自得的休闲饮茶生活。

清 乾隆款白玉光素碗

早在宋代,茶已明确进入祭祀等礼仪活动中。清代宫廷使用的乾隆款白玉碗,玉碗盒内有清宫黄签,书“孝陵白玉碗”,可知此玉茶碗为顺治皇帝陵寝祭器。

清 弘历是一是二图

正是由于饮茶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皇帝的饮茶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描绘乾隆皇帝着汉装坐于茶舍中。

茶舍内陈设由上古时期的玉璧、三代铜器、汉代嘉量、宋明瓷器等古董组成,传达出乾隆皇帝典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象。

齐家文化 乾隆御题玉璧

茶文化推进了不同人、不同族群关系的融合,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内地至边陲,都市至乡野,庙堂至民间,茶香点亮美好生活,助人践行修身、齐家之法,承载着中国社会中的秩序与和谐。(来源:故宫博物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