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湄潭买茶

找到约11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贵州湄潭:今年包了3架飞机 山东茶商又来买茶了

  27日晚上10点,7辆印有“干净黔茶,全球共享”标语的大巴停在湄潭一酒店门口,258名山东客商终于到达了他们“买买买”的目的地——湄潭。

  又等了一年,终于可以放开手“买买买”了。昨天一大早,顾世桥等258名山东客商就从山东各地聚集济南,搭乘三架包机到达贵阳龙洞堡机场,随后转乘大巴奔赴湄潭。

  采购商苏文清告诉动静记者,他之所以不顾舟车劳顿也要来“花钱”,是因为他一直知道贵州好山好水出好茶,这茶他是喝过了,确实好。但这山水到底多美呢,他这次一定要来亲眼看看。

  采购商袁晓祥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贵州了,他告诉我们,不同于以往单纯买茶,这次他带有合作的目的。他说,希望通过这次考察,与贵州茶企建立合作,把贵州的好茶带到青岛,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干净的黔茶。

  和袁晓祥一样,于立泽也不是第一次到贵州,光是湄潭县,他就来了三次。他这次来,目的很明确,就是寻找更好的厂家、更好的茶叶。

  其实,山东茶商包机组团来贵州买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248名山东茶商就包下了两架飞机来贵州采购茶叶。

  据了解,山东人喝茶口感偏重,而贵州茶品质好、干净、产量高,正好能满足山东人民的需求。近年来,贵州茶在山东的口碑越来越好,市场越来越广。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副秘书长顾世桥告诉动静记者,他们希望依托本届茶博会,进一步促进山东和贵州两地茶文化交流和合作,实现贵州好茶共品共享。

  今天,他们将和四川、广东的茶商一道开始在贵州多地的茶山实地考察。

  通讯员:仇正腾 田茂瑜

  记者::万祯 田义夫 黄悦 张枥丹

  注:文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贵州:让世界分享湄潭好茶,不止是梦想

六月的湄潭,是属于茶园的季节。漫山遍野的茶树,苍翠欲滴,60万亩茶园昭示着这个贵州第一茶县独有的风光与底气。

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在兴隆村了解欧标茶园建设情况


“我们要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欧标茶园,打造国家欧标茶园第一县!”贵州茗城农商旅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助理、贵州耕田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兴俊不止在一个场合提到欧标茶园的建设目标。



小小湄潭,何来如此的勇气和信心?一组亮眼的数据给我们揭开了答案:2018年,湄潭县茶叶总产量6.77万吨,产值48.2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24.85亿元,在全国重点产茶县排位第二。目前,全县已发展茶园6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7万亩,涉及茶农8.8万户35万余人。


湄潭县政协主席陈佐明和县茶产办陪同遵义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天俊调研欧标茶园基地。


湄潭,特色在茶,优势在茶,发展也在茶。“欧标茶园的建设就是在高质量经济发展建设的政策号召下应运而生。”在何兴俊看来,高标准决定高质量,欧盟标准是至今最为权威、最为严格的标准。欧标茶园就是在欧盟标准下打造的可以出口的高标准茶园。“要喝无污染的茶,就来湄潭。我们将争取把60万亩茶园建设全部达到欧盟标准,并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全省、复制到全国,并且让全世界的人都来湄潭买我们湄潭的茶叶。”何兴俊表示。


欧标茶园示范基地


“我们要建欧标茶园!”

目前,湄潭县已发展茶园面积60万亩,投产茶园57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达99%以上、无公害茶园认定面积50余万亩、有机茶园5.3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0.9万亩。

2018年8月,一场聚焦种植源头,以利益联结为机制、共建共享为原则,探索湄潭模式建欧标茶园的“战役”在此打响。

据了解,湄潭历届县委、政府坚持将茶叶质量安全摆在首位,对欧标茶园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湄潭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湄潭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湄潭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明确由茗城农商旅投集团公司按市场化方式全面推进欧标茶园建设。2018年启动5万亩、2019年启动15万亩、2020年启动40万亩欧标茶园基地建设,用5年时间实现全县欧标茶园全覆盖。


贵州省茶科所杨文博士现场察看病虫害图片


“茶叶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建设欧标茶园就是要从源头上保障湄潭茶的安全。”贵州茗城农商旅集团公司董事长徐汝华认为,欧标茶园的特色在于政府主导,由政府整合各方资源,保障欧标茶园的顶层设计。

要实实在在地全面推进欧标茶园建设,必须要有一支脚踏实地的执行队伍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落实。贵州茗城农商旅投资集团公司作为国有企业,专门成立“贵州耕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专报县委、政府同意,县市监局长期从事食品安全的分管副局长聘任到公司任董事长;聘任一名长期从事欧标茶园建设工作的同志任总经理,招聘员工16人,从集团公司抽调员工32人参与欧标茶园建设工作。已先后启动了核桃坝村、中华村、庙塘坝村、兴隆村、随阳山村欧标茶园建设工作,涉及茶园面积5万亩。


产业要转型升级,首先要解放茶农的思想,转变茶农的观念,将分散的茶园集中起来,由公司统一科学化管理。如何让茶农主动参与到欧标茶园建设中来?何兴俊说,对2018年启动的5个村,该公司共组织召开村居座谈会100余场次,召开茶农座谈会1500余场次,对不理解的茶农上门沟通300余户,耐心讲解政策、模式、技术和利益联结机制,争取支持配合。最终,5个村居支持率达100%,茶农知晓率达100%、工作落实率99%。


贵州耕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兴俊在核桃坝村召开欧标茶园建设群众动员会


对于茶叶加工企业而言,痛点是涉及环节多,抗风险能力弱,既要做基地、做茶青收购、做茶叶加工、做茶叶销售、筹集发展资金,还要承担市场和资金回笼的风险。目前贵州耕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银行和担保机构已达成合作协议,拟采用公司推荐针茶加工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公司与银行共管资金、封闭运行,今后加工企业只做加工,其他环节由公司与其他机构合作解决,使加工企业更加专业化,更加规范化,零风险化。

此外,销售企业是茶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主要载体,为了搭建好供销平台,贵州耕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一步先解决湄潭茶叶产品结构中占比最大(约70%)的针茶销售问题,现已建成“贵州针茶交易平台”硬件,原中国茶城散茶交易区11家销售大户全部进驻。“贵州针茶交易平台”将解决“贵州针茶”安全化、标准化、品牌化,货源大规模组织、资金统一进出、提升抗市场风险能力等问题。


“欧标茶园,模式创新是关键!”

过去在湄潭,茶农对茶园的管理是靠经验,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现在由专业技术团队根据茶园实际情况出具管理方案,并对茶农和施治队伍进行技术培训,专业指导,统防与点防(个别茶园特殊病害专家及时进园会诊处置)结合,效果明显改变。


贵州大学和贵州茶叶研究所进行生物农药试验示范


中国农科院茶研所、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的管护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并引进了两家第三方检测机构。

“2016年起,我就开始参与贵州省的欧标茶园建设。现在,我的团队每个星期都会来到湄潭开展工作。”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文说道,他们经常到田间地头,调查茶叶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地做出一些科学的防治方案,特别是强调不要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而是要采用其他的一些科学的措施,尽量让茶园不要受到农药的污染。

欧标茶园要建设好,资金是关键。资金从何而来?何兴俊介绍说,欧标茶园的融资资源从过去“传统方式”为主到现在“新兴方式”为主。湄潭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了七项国家级的改革任务,其中切合“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东),在全县所有村均组建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深入推进“两权抵押”改革,利用茶农茶园、村级集体资产与金融机构合作,获取发展资金支持。


贵州大学金老师、贵州日报吕站长一行查看核桃坝石榴平茶园基地


资金解决了,由哪些人参与建设?对此,湄潭通过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茶农与村级组织、企业、科研机构捆绑在一起,发挥优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解决什么人干什么的问题。

人、钱的问题解决后,怎么干?湄潭确定了试点带动、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技术、运营四大体系,实现“统防统治、统购统施、统管统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世界最集中的欧标茶园基地。同时,欧标茶园的发展方式从过去“各自为政”为主到现在“抱团发展”为主。过去茶农、村级组织、技术队伍、加工企业、销售企业、金融机构、职能部门深度融合不够,合力效应不强;通过“湄潭模式”,可充分整合各方资源,高效推进,利益共享。

此外,据贵州耕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廷明介绍,欧标茶园的模式创新还体现在,用肥从过去“茶农自选为主”到现在“公司统配为主”。茶园用肥由专家团队出具方案,公司统一采购后低于市场价供应茶农,茶农按技术方案(从撒施向沟施转变)施肥;茶叶从“品牌为主”到现在“品质与品牌同步”为主。品牌必须建立在品质的基础之上,方可持续,湄潭正积极探索一条以茶叶“品质”助推茶叶“品牌”之路,等等。

据了解,欧标茶园通过建设模式创新充分实现了红利共享。健康、安全是广大消费者应享受的政策和生态红利,也是未来食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何兴俊看来,欧标茶园建设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借助其严格的标准提升茶叶品质,让世界分享中国好茶。詹姆斯芬利贵州公司,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已分别来湄潭考察欧标茶园建设工作,对湄潭模式建设欧标茶园高度认可,并表示达到一定规模后将进行深入合作。只要消费者认同,湄潭茶产业就一定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茶农、茶企、村级集体经济、科研检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都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欧标茶园的目标是世界前列!”

据了解,随着欧标茶园建设的稳步推进,原来由农民自行管理的茶园,如今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现在,很多茶叶加工企业,都看中了欧标茶园的原材料。目前,湄潭纳入欧标茶园建设的面积已经达到五万亩,主要分布在湄江街道核桃坝村、永兴镇中华村、复兴镇随阳山村、兴隆镇兴隆村和庙塘坝村,涉及茶农5188户21223人,每年管护投入1000多万元。

“湄潭模式建欧标茶园的5个试点村涉及茶园面积5万亩,对样品实施快检300批次100%合格;送国标检测100批次100%合格;送SGS欧标检测100批次100%合格。实践证明湄潭模式建欧标茶园的组织模式和技术模式具有有效性、科学性、精准性,可复制、可推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徐汝华说道。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三十多家茶企和欧标茶园合作,委托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就近设立茶青收购点,保证村民们采摘的新鲜茶青,能够迅速到达生产车间。

欧标茶园建设大大增加了茶农收入。何兴俊介绍,一是节省投入。按茶农原管护方式,每亩药品投入约200元左右;每年防治平均7次左右(统防统治后只防控3~4次,今后还有压缩空间),每亩每年防治人工约1.2天,按人工150元每天计,可节约180元每亩;肥料投入每亩约300元,公司按低于市场价5%供应茶农,每亩节约15元。三项合计每亩节约395元,即每亩增收395元。二是茶园达欧盟标准后茶青价格提升。常规情况下,达到欧盟标准茶青价格比普通茶青每斤价格提升约3元左右,按亩产300斤独芽计,每亩可增收900元左右。三是入股分红。2018年5个村462户茶农享受改革政策,用茶园承包经营权入股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分得红利184万元,平均每户分红约4000元。

据了解,过去茶叶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参与的环节多,投入的精力多,发展的成本高,面临的风险高;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塑造品牌,茶企的分工会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会越来越高、抗风险能力会越来越强,获得的回报会越来越稳定。

“通过湄潭模式建设欧标茶园系列工作的开展,逐步解决涉及全县百分之七十人民群众的主导产业持续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湄潭模式建设欧标茶园已辐射到遵义桐梓县、安顺普安县、铜仁石阡县。”陈廷明表示。

未来,湄潭将如何继续发力建设世界前列的欧标茶园?何兴俊说,一是试验总结现代山地农业安全发展新模式。用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模式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整合各方资源广泛深入参与,将是未来山地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湄潭将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国企引领、多方参与、模式创新、金融助力、红利共享”的现代农业安全发展模式,力争成为全国整县推进主导农业产业安全发展的排头兵。

二是市场化调整茶叶产品结构以增加茶农及参与各方收益。现阶段茶农普遍采用采独芽生产模式,需耗费大量劳动力,一般采摘工资为销售价格40%左右;茶园达欧标后,可采取机采模式作出口大宗茶、抹茶、茶叶化工品等产品原料,按每年机采4次、每次每亩采500斤鲜叶、每斤3元计,共计收入6000元/亩(与采独芽收入基本持平),可节约劳动力成本2400元每亩,即每亩可增收2400元;而且可大大降低茶农的劳动强度,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其他产业,产生其他收入。拥有安全的茶园基地后,茶食品、茶饮品、茶化工品,出口茶等新兴产业和新的市场将应运而生,将催生一批新的科技型涉茶企业,湄潭茶叶产业将实现华丽转身,参与各方均可获得更好的收益。

三是助推集团公司向实体化转型。据悉,该公司要实现从融资平台向经济实体转型,必须脚踏实地干产业。集团公司将在湄潭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的关心支持下,用3年时间真正实现实体化。欧标茶园建设每亩直接综合投入约200元,在茶青交易环节就可自求平衡;公司未来盈利的重点在茶叶贸易、茶叶金融、茶叶投入品加工产业、茶叶深加工产业、茶旅一体化、模式输出等方面。

满园茶香沁心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湄潭模式”建欧标茶园,让世界来分享湄潭好茶,绝对不是一个梦想!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图/陈廷明)

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④·湄潭篇

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贵黔山水,钟灵毓秀,藏珍蕴奇。坡头山岭上,更有700多万亩茶园,成为百姓的“绿色取款机”。茶,是东方的“古老神树”,是贵州的“绿色宝贝”。“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具有发展茶产业的优良的生态条件,是全国唯一一个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

贵州种茶历史悠久,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全国产茶大省,同时优化营销流通环境,努力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不断收获茶产业“接二连三”的可喜成果,而且“产业兴”带来了“百姓富、生态美”,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生共荣,有力地打牢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

“长得矮矮丫,开的白白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正值东风绣绿、春茶飘香时节,让我们走进贵山“观茶”,追寻兴茶富民的产业经,分享茶叶全产业链上的欢笑声。

【本期请分享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④·湄潭篇】


在湄潭,茶产业让城乡界限日渐模糊。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湄潭县城中心天壶公园山顶,与湄江河为邻的紫砂色“巨型茶壶”格外惹眼。

这是有“天下第一茶壶”之称的地标性建筑,壶高73.8米,面积5000余平方米,2006年5月建成后进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现今用作茶文化陈列馆。

“湄江绕湄城,藏有聚宝盆,谁人识得破?骆马驼金银。”很多年前,湄潭县就流传这个谜语。“天下第一茶壶”出现,揭开了谜底。

地处北纬27度的遵义市湄潭县,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处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盛产干净好茶。2023年,湄潭县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值75.03亿元,综合收入180.12亿元,30万余茶农人均增收1.3万元,连续四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孕育出“湄潭翠芽”和“遵义红”两大佳茗。

一个典型的西部农业县成为全国第一产茶大县,其发展秘诀是用好历史赐予的茶文化、茶科技,在茶产业做大做强之路上久久为功,用一片“金叶子”谱写出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幸福协奏曲。

“一叶成业”日子美

“到湄潭当一个幸福农民!”近些年,不少到过湄潭乡村的外地人,被产兴业旺、环境优美的田园诗情迷住,由衷艳羡湄潭农村的“绿富美”。

4月中旬的湄潭县,正值春茶采收季,从村庄连片到山头的茶海中,采茶工忙碌的身影、茶青市场热闹的交易、茶叶加工厂里转动的机器,链接成茶产业生产端的生动风景。

产业兴带来日子美。记者深入农家探访,惊叹交通四通八达,孩子进城读书,农人城乡“两栖”,种茶育人兼顾,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成为“幸福农民”的注脚。


湄潭县兴隆镇欧标茶园建设示范区。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春茶开始采摘以后,周一到周五都这样,早上送完孙子进学校就赶车回去,50分钟左右到家,帮着家里的老伴一起管理茶园采摘茶青。”4月16日一大早,栖居湄潭县城的范朝江把孙子送到幼儿园后,便搭上开往老家复兴镇随阳山村的公交车。

作为湄潭茶叶核心产区的一名茶农,范朝江家中种植了10余亩茶叶,老两口每年能从茶业“绿色银行”得到8万元左右的收入。

一年前孙子到了上学年龄,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在外省打工的儿子便在县城买了房供孩子上学。自此,范朝江过上了“两栖”生活,一大早送完孙子便回老家采茶,每天傍晚卖完茶青赶回县城接孙子。

“让孙子在县城上学肯定要好点,回老家采茶收入比在县城上班强。”范朝江向记者坦言每天来回跑路的动因。

据随阳山村党支部书记万永梅估算,随阳山全村像范朝江这样为了娃娃读书,两头跑的差不多有300余人,“我们全村有1.4万亩生态茶园,户均茶园在10亩以上,去年全村人均收入2.2万元以上,很多在县城带孩子的都不愿在城里打零工,乐意回家采茶。”

作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湄潭,农村交通的畅达和茶产业的兴旺打破了城乡界限,众多茶农一边享受着县城丰富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一边守好茶叶这棵“摇钱树”增收致富,“两栖”农民成为城乡融合新景象。


湄潭县复兴镇随阳山村茶农采茶,一片“金叶子”让大家过上幸福生活。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茶叶这棵“摇钱树”富了随阳山当地村民,更带动了许多“外乡人”就业。

每天下午五点至七点,位于随阳山村茶青市场旁的公交车站,乘车的人络绎不绝。

来自凤冈县龙泉镇六里村的采茶工蔡兴敏说,每年一到采茶季,她就约上村里的好姐妹一起来采茶,今年51岁的她在随阳山村帮人采茶已经有7、8年的光景。

“这个活路比外出打工轻松,时间也自由,春茶这段时间一天有近200元的收入,每年勤快点能赚2万多元。”蔡兴敏感慨地说,最关键的是既能挣票子,又能管孙子,“现在每天坐半个小时公交车过来采茶,傍晚回去还可以做晚饭给孙子吃,晚上管好孙子做作业。”

“全村1万多亩茶园,需要手工采摘的黔湄601品种占了半数,采摘期长达9个月。”万永梅说,家家户户的茶园面积宽,大部分茶农都需要请采茶工。

“我们村离凤冈县城10公里左右,很多凤冈县的妇女都会到随阳山采茶,今年开通了直达公交车后,来的人更多了,采茶季每天有好几百人到村里采茶,高峰期时甚至上千人。”万永梅估算,随阳山村每年发给凤冈县采茶工的工资达数千万元。

湄潭县随着茶产业步入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还涌现了一批转型“二产”和依靠技术挣钱的新型农民。

湄潭县彬杰茶叶加工厂是随阳山村68家茶叶加工厂之一,加工厂负责人陈正林从1996年开始尝试种茶,近30年从未脱离茶叶,2008年通过学习制茶技术开设了加工厂,经历了从种茶到制茶的蜕变,每年加工炒制茶叶成品达到了5万余斤。如今,陈正林在县城买了一套100余平方米的房子,方便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


随阳山村村民陈国贵在家乡承包茶园采收春茶。

“新茶事”还体现在20多名“机采师”身上。他们自发组建农机服务队,依靠机械采摘和管护茶园的新技能,在县内县外承包茶园收割和管护。随阳山村村民陈国贵前几年曾在外县承包茶园采收,每年能获取10余万元收入。今年,因要在家陪伴孩子学习,他就在家乡承包茶园采收业务。“揽到活干的时候,每天纯收入在800元左右。”陈国贵说。

从机采茶到手工茶的并举,从新型职业农民和“两栖”农民的涌现,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印证了茶产业的富民效应。

“随阳山村是湄潭茶农过上幸福生活的缩影。”复兴镇党委书记彭星由衷感叹。

在茶乡湄潭,全县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打造集中连片茶叶产业基地6个,培育15亩以上连片茶园基地3600个。一条覆盖育苗、种植、管护、采摘、加工各个环节,实现“统一施肥、统一修剪、统一防控、统一采摘、统一收购”的生态茶园,在不断延链强链补链中释放更多富民效应,就业岗位更多留在了农村,带动30余万茶农共享产业增加值。

“壶中乾坤”变奏曲

追寻湄潭县茶叶发展路径,核桃坝成为推进茶产业壮大的关键点。

沿着木质步道爬坡上坎,刘庆正“客串”临时女导游,为偶遇的入村游客介绍眼前这片万亩茶园从“放牛山”变“聚宝盆”的前世今生。当了湄江街道核桃坝村党支部副书记多年,如今,刘庆的业余导游角色成为工作的一项内容。

一年四季,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茶海景区的核桃坝村都有游客慕名而来,入住当地黔北民居,游览茶海风光,体验在茶山上喝一杯香茗的幸福味道。一个小村庄,曾创下一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的记录,成为贵州茶乡“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鲜活样板。


湄潭县湄江街道核桃坝茶园和樱花茶园相映生辉。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要是没有亲耳听到村里老人们的讲述,外人很难想象,核桃坝村这个“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昔日曾在“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的辛酸过往中苦熬。

置身茶园制高点远眺,一垄接一垄延伸向远方的茶园,将核桃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贵林的思绪拉回了激情如火的奔腾年代。那是“老支书”何殿伦带着核桃坝人苦战40年的奋斗岁月,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筑坝引水,换来旱涝保收、温饱无忧,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茶叶这棵“摇钱树”根植核桃坝村,山沟沟里闯出了村民们白天采茶当农民、晚上在家制茶当工人、进城卖茶当商人的“家家农工商”的小康村,敢为人先始终是核桃坝人的特质。

数十年来,从何殿伦到陈廷明再到罗贵林,几任“支书”一任接着一任干,小茶叶长成大产业,全村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开办了62家加工作坊,引入了20多家企业,年产名优干茶上百万斤,产值超2亿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2万元以上。

茶产业是劳动密集产业,在留住核桃坝村本村村民的同时,这些年,核桃坝村探索尝试流转土地经营权,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定居,从事种茶、采茶等。截至目前,全村常住人口1095户4932人,其中,外来人口有236户1325人,让外来户扎根本地住有所居、产业发展种有其地。

“我们村的茶农,要从开春忙到寒冬。”4月18日,核桃坝村生态茶园清风吹拂,茶农杨芬腰挎茶篓站在半人多高的茶树前,双手齐舞动,摘下一片片鲜叶。

2010年,杨芬一家从沿河自治县中寨镇搬来核桃坝村。之前,杨芬和丈夫在浙江打工时,听说在湄潭种茶的收入稳定,而且在民生保障上对当地人和外地人一视同仁,有不少沿河等周边县份的采茶工就在核桃坝村等地安家落户。于是,一家人搬来核桃坝村流转土地种茶叶,让孩子就近上学。时间一晃就是10多年,杨芬已变成了种茶能手,4亩左右茶园一年纯收入4万多元,一家人也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湄潭人。

核桃坝村的蝶变,见证了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轨迹。从湄江河畔走向世界的湄潭茶产业,一直扮演着贵州茶产业“先行者”。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内,讲解员介绍湄潭县茶史。

翻阅湄潭县茶史:1939年,在抗日战争烽火中,民国中央实验农场落户湄潭,推开了现代茶工业的大门。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一时间技术精英云集,相继研制红茶品种“湄红”、绿茶品种“湄绿”等。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身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湄潭设立,一代代茶叶科技工作者一心躬耕贵州茶科技研发事业。1958年前后,“黔红”、“黔绿”两大知名茶叶品牌在湄潭问世,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湄潭茶场是全国8个重要的红茶出口基地之一,“红碎茶”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踏着时代的鼓点,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湄潭茶产业迎来蝶变。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核桃坝良种场建立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基地,黔湄系列无性良种大量推广。以核桃坝村为起点,湄潭茶叶产业化之路掀开序幕。

“从上世纪80年代核桃坝村‘老支书’何殿伦带领7个党员带头种茶,到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突破60万亩,核桃坝村的变迁见证了湄潭茶叶发展轨迹历经的几个重要阶段。”湄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瞿欣含如数家珍介绍道,上世纪90年代,核桃坝村家家有茶园、户户有技术。2002年前后,湄潭县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发展茶叶种植,茶产业从核桃坝村扩散到全县,核桃坝人成为全县人种茶、制茶的师傅。2007年,全省吹响茶产业发展集结号,湄潭人纷纷走出去当老师、做老板,“茶师傅”足迹遍及全省。目前,全县茶叶品种呈现福鼎大白茶和黔湄系列各自占据“半壁江山”的产业格局。

“兴茶富民”幸福地

这些年,来自湄潭县永兴镇马义村的优质茶苗,不仅在湄潭县内茶园扎根,而且还供苗贵州省内不少地方,马义村也成为贵州最大的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品种专家陈正武点赞该村是“贵州茶苗第一村”。

“合作社年产茶苗上千万株。”站在幼苗密布的育苗基地,湄潭星兴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管国洪自豪地说,“不止县内,今年合作社光是毕节市的茶苗订单,金额就超过2000多万元。”

据管国洪介绍,2008年,在上级支持下,湄潭星兴茶叶专业合作社在马义村成立。至今,拥有黔茶系列茶树新品种繁育基地核心区域300亩左右,依托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技术指导,开展茶树留种育苗,与茶叶种植企业、茶园等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畅销省内外。


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风光。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茶叶好不好,关键看茶树;茶树好不好,关键看茶苗。“全县种植的黔湄601茶树品种,超过70%的茶苗,都出自我们马义村的茶苗繁育基地。黔湄601可是大家公认的‘摇钱树’,在湄潭本地种植面积最广。”作为育苗和种茶多年的“土专家”,管国洪比较熟悉湄潭县茶叶品种分布情况。

全省茶叶重要品种之一的黔湄601究竟有何来头,成为茶农口中的高频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黔湄601,现在,在湄潭全县60万亩茶园中,黔湄系列为27.03万亩,占44.5%,其中又以黔湄601占据大头,可制成白茶、红茶、黑茶等,是贵州针茶和“遵义红”的原料。

“黔湄601是靠手工采摘的名优茶原料,能够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因此是全县重点推广种植的茶树品种。”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李燕丽说,黔湄601茶树采摘周期长、茶产量高,可从3月持续采摘到10月,带动群众稳岗就业。

家住湄江街道求是社区的搬迁群众王明英自从2019年搬迁入住以后,由丈夫外出务工挣钱,自己在家上管老人、下管娃娃之余,每年采茶还赚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靠着这笔钱,不仅补贴家用,她像城里家长一样也给自家孩子报了一个书法兴趣班的课程。

4月18日中午,记者在求是社区见到了36岁的王明英。“要不是今天去孩子学校参加活动,你们在社区碰不到我的,这个时候我都背着竹篓在茶山,3月到10月都能采茶,赚钱都忙不赢,不会闲在家里。”一见面,王明英笑着说,“一年采茶总收入不低于2万元,足够日常生活开销。”

今年的采茶季,王明英早上7点准时出门,下午6点返回。去年茶农开车来接大家,今年社区协调免费大巴车统一接送,每天王明英和50多名搬迁群众像城市上班族一样搭乘40分钟的公交车前往湄江街道金花村采茶,工钱当天结清,一天多则200多元,少则100余元。

地处县城的湄江街道求是社区,是一个易地移民搬迁社区,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让搬迁群众有事做、有钱赚。求是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汤胜群说:“今年开始,社区统一组织50多名群众前往金花村采茶。在我们社区,有就业意愿的群众基本都可以投身茶产业获得稳定收入。”临别,汤胜群建议,“绿富美的金花村值得一看。”

一言勾起好奇心,记者驱车赶往湄江街道金花村。在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场,来自核桃坝村的50岁“茶二代”周俊两口子忙着收购茶青,为自家的年产7万斤左右干茶的茶叶加工厂准备充足的“绿色原料”。“你看,这是各村种植最普遍的黔湄601的茶青,茶农一年可以采摘大半年,我们也可以加工大半年。搞了20多年茶叶加工,依我看黔湄601最富民。”周俊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面前的一筐筐茶青。


湄江街道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场收购的茶青。

漫步金花村的茶海,茶垄如绿色绸缎披挂在丘陵之上。茶山上忙碌的不仅有茶农,还有游览金花村“七彩部落”的游客,举起镜头定格美丽茶园风情和七彩和美乡村。

当下,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湄潭茶园已然成为城乡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华丽嬗变何止金花村!放眼湄潭,茶文旅、茶康养、茶文创等新兴业态开发正渐入佳境,茶旅融合催生新体验、新玩法,为湄潭茶产业换新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游客访湄潭,开启“茶山打卡、茶博馆览史、茶庄休闲、茶壶润心、茶海赏景、茶园体验、茶区慢游、茶城买茶”的独特体验。

一片“金叶子”,一条“致富路”。因茶而富,湄潭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来自茶产业。行走湄潭大地,坡头上茶中有林、林中有茶,低洼处是稻田和菜园,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点缀在茶海稻田之中,一派村美民富的祥和景象。

湄江河畔,绿茶领舞,红绿齐飞。加快县域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披绿叠翠、产业基础筋强骨壮的湄潭县以农为本、以茶为重,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新格局轮廓凸现,如今的湄潭乡村,已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城里人休闲观光的美丽田园。

往期报道:

“贵茶出山”的共赢之路|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①·普安篇

“凤羽水乡”的兴茶传奇丨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②·三都篇

“茶中银球”的品牌蝶变丨贵山“观茶”系列报道③·雷山篇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 记者

文/图刘莹 范力 向淳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