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蒙顶甘露茶怎么泡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惊蛰:天地盈虚,品饮蒙顶甘露

惊蛰是农历二月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一节气和立春、雨水一脉相承:立春东风解冻,雨水春雨酝酿,而惊蛰春雷始鸣,天地震动,那些昆虫、走兽在立春时已经有苏醒的迹象,还在“懒床”,这一下全部吓醒。仿佛一场生命的大戏,前两个节气还在舞台上布景准备,惊蛰一到,大幕拉开,生长的戏码就要轰轰烈烈地上演。

中国的古人是非常在乎人与自然的联结的,因此用天的虚与地的实来体现,人就在这一虚一实间感悟遵行天地大道。惊蛰一般是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往往在农历二月初二的后几日。“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是民俗里很重要的一个日子,家家户户的男人们都在那一天剃头,借助龙抬头的好运势。这个龙是天上的龙,是潜龙勿用的龙,是个在地上触摸不到然而又可以借助实相来理解的龙。龙是鳞虫之首,行云布雨,立春起东风,风云既来,云从龙,而雨随之,所以,雨水准备。龙一抬头,惊蛰后百虫皆走,春天真正出现,人们必须忙碌起来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不忙碌,秋天无粮收。泛化开来,这个“粮”其实是指一切劳动的果实。

惊蛰的震为雷,雷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自然的肥料。我曾经在大理居住多年,大理有种美味的特产就是长在白蚂蚁窝上的鸡枞菌。野生鸡枞的生长和采摘都是雷雨季。天一打雷,大气氮气激增,随雨水落到白蚂蚁窝上,形成复合的氮肥,鸡枞的菌丝会迅速生长,成为不可多得的菌中之花。对于其他庄稼来说也是一样的,一场雷雨,不啻于从天而降的肥料。

涉及到雷火震动的卦象叫做“雷火丰卦”,解释中有这样的话:“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大体是说,盈虚之间、满亏之变,是种规律,天地尚不能避免,何况人呢?天地盈虚传达出一种消息,人就应该得消息而动,在该努力时尽量地累积,才能应对未来的虚耗。所以,惊蛰,与其说惊的是百虫万兽,不如说是在催人奋进啊。

蒙顶甘露:蒙山顶上一枝兰

出于工作的需要,我多次从北京飞到四川,然后从成都坐车一路向甘孜奔去,伴随我的除了同事,就是奔流不息的大渡河。回程的时候,有了心情去观察,气势磅礴的河水,在康定咆哮不已,在泸定声势震天,拐到雅安的时候,却安静极了,水色也从黄色变成碧绿,路程再变,又看到静静流淌的青衣江,我知道,雅安是个风水宝地。

因为塌方,我们穿雅安而过,影影绰绰望见了蒙顶山,可是因为赶路,不可能停留。即便从雅安兄弟友谊藏茶厂门口路过,也无闲暇拜访。一路紧赶慢赶地回到成都,住下来,随便走走,在和境茶社歇脚,却成就了一段我和蒙顶甘露的缘分。

蒙顶山产的茶,书上说得多的是蒙顶黄芽、蒙顶甘露和蒙顶石花。黄芽是黄茶,石花和甘露是绿茶。因为市场的原因,黄茶现在品种稀少,品质也普遍下降,连带着我对蒙顶甘露也不怎么重视。看到茶师给我泡蒙顶甘露,我连自己的随身茶盏都没有拿,就用茶社里的杯子随意喝一口。

呀,怎么这么好!是特别悠长的香气,初始是自然的青叶的味道,慢慢地品出来是兰花特有的浓郁的令人舒畅的香气。兰花之所以高妙,是因为在山间啊,而这蒙顶甘露也如兰花一般吸收天地灵气,才舒展出这样一种高妙之香吧。

品了几泡茶汤,赏干茶,干茶倒是浓郁的果香,蜷曲着,附有浓密细小的银毫。再看叶底,并不十分翠绿,虽不经过闷黄,却也比其他绿茶颜色偏黄些,都是细嫩的茶芽,闻起来还是冷冷的兰香,让人舒展了一室一心的惆怅。

茶缘即人缘。因这一碗蒙顶甘露,我和茶师攀谈起来,才知她是这家茶社的老板。在成都宽窄巷子旁这样的地段开店,没有些斤两是很难支撑的,老板看来年纪虽然不大,却温柔中透着利落,泡茶讲茶自有一番态度,很是难得。我就这样认识了罗妮,也因而在后来得以一起去蒙顶山访茶。

初上蒙顶山,事事都是新鲜的。蒙顶山的茶是老川茶种,据传是西汉时甘露普慧禅师吴理真*亲手栽种。[*注释:出处为成书于清道光丙午年(1846)的《金石苑》之《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行状》原文:“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但因此文不能作为证据文献,故而当做传说看待。]吴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蒙山茶都是这七棵茶树的后代。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茶成为贡品,作为土特产入贡皇室。作为贡茶,蒙山茶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封建时代,直到清朝,蒙顶茶仍然是皇室祭祀太庙所用之物,“皇茶园”所产茶叶,是天子用来祭天的,即使皇帝也不能饮用,而皇茶园外出产的茶叶作为副贡和陪贡,皇帝才能品饮,也很难得赐给重要的大臣。

那一次的蒙山之行,我对蒙顶甘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在蒙山的千年茶树王旁俯仰天地,对人在草木间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在那之后,我又陆续接触了化成寺禅茶以及不少四川茶人,都是蒙顶甘露带来的回响,这一切于我,始终心有感触,念念不忘。

本篇分享节气茶文,摘选自图书《茶里光阴:二十四节气茶》,李韬著,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韬,“清意味茶学流派”(简称“清意流”)创始人、美食作家、素食者、佛教徒。著有《辨饮中国茶》、《不负舌尖不负卿》、《蔬食真味》、《恋味:味在舌尖心无间》等个人著作。曾应泰方邀请赴泰国为泰国公主等国家元首亲自泡茶。

图文来源:光阴知味,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蒙顶甘露品牌思考,小民狂欢VS大企难堪

我们无需立刻看到遥远的路尽头,我们只需看到可以抵达那里的路就好了——昂山素季(缅甸国务资政)

茶叶是中国农业的名片,

但茶叶也是中国农业之痛。

解决了茶叶的品牌发展,就相当于找到了中国农业前进道路。

当下,中国农业产业里面最多参与人群的就是茶产业,截止2021年3月,有数据显示全国涉茶企业注册总量超过36万家,看起来利润高,进入门相对槛低,成为很多人的投资选项,而作为产茶区也是小机房遍地开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体呈现小散乱差的格局,

2021年的春茶季,朋友圈一片欢腾的喧嚣、躁动中再次听到一句茶界发财宝典之“至理名言”:

做品牌的不如做经销的,做经销的不如做加工的,做加工的不如倒茶苗的、、、、、、

这是行业趋势?

还是行业经验?

做品牌就一定惨吗?

明显的产业逆行倒退,就一定好吗?

确实有很多想做或曾经做品牌的企业,倒在了前进的路上,但是只做加工厂的就没有倒下的吗?

在此,笔者有些看法不吐不快,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品牌专家、茶界达人指正。

第一:为什么要做茶品牌?

时代与社会趋势的必然。传统茶叶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茶行业是多品种,少品牌;现在是多品牌,少名牌;未来是小品牌向大品牌集中,资源向大企业集中(其中包括政策与市场资源等),马太效应初显的时代。

现在的茶行业,犹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酒行业,酒厂林立,品牌稀缺,拎着酒瓶打散酒、、、、、、现在呢?除了自己做泡酒,街边还能轻松找到散酒摊位不?散酒能放心不?

茶叶粗制或散茶经销没有太高附加值,其利润无非是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差价而已,今天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渠道狂飙突进,信息不透明的壁垒已经打破,市场竞争的焦点从早期的价格竞争到产品竞争阶段,目前正进入品牌力竞争的新阶段。

一直坚信一个观点:

中国十大名茶的著名茶品类是极度稀缺资源,其中很多大品类茶,已经形成强势品牌相互鼎力的局面。所以,未来茶界新品牌和中小品牌,要想占领大市场,难度已经变得越来越大,就是中小品类的机会也所剩无几。抢占品类入口,成为品牌茶企的入口,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错过,市场扁平化的未来你的茶企如果不能向上提升,必将向沉沦。在下一轮产业分工的大潮下,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巨大便利下,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被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也能更好地得到实现和满足。所有基于品牌的个性化定制将获得极大成长。

因此,综合以上来分析,未来的茶企,小而美茶品牌必将是主流。

第二、讲点理论:茶品牌解决客户的麻烦,为客户更多价值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创造客户”。

当今很多新型企业即使还处于“亏损”阶段,但仍然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例如京东、摩拜单车等互联网企业),原因在于这些企业首先创造了顾客,引起了投资人对“预期利润”的期待,进一步创造利润只是早晚的事儿。

德鲁克还说过:企业的成果只在企业外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这个“外部”就是顾客的心智,而把心智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品牌。

提到市场营销,最广为认知的概念就是4P——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推广),但这些只是最基本、最常识性的了解。

完整的营销过程,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从了解顾客需求开始,

第二步制造可以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步通过交易、交换完成产品和服务的交付,

这三个步骤其实都只是为最后一个步骤

——顾客获得的价值、满意度而服务的。

顾客的价值和满意,才是营销的终极目标。而产品和服务在顾客心中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品牌本身,基于此,品牌在表达识别、体验、象征、承诺和关系的作用才能最有效发挥。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营销的终极目标就是——品牌。

第三、做茶品牌的目的不是追求品质最好,而是最低下限。

茶产品本身很特殊,有三个属性:第一个属性是食(饮)品;第二个属性是农产品;第三个属性是地方土特产,涵盖一二三产业,这三个属性决定了茶叶看天候、看品种、看工艺,因此茶叶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这里讲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是茶叶界相传久远的老故事:说大臣们每次给皇帝上供的茶叶都不是最好的,但给皇帝说是最好。为什么?因为,真正的好茶都让太监喝了。

皇帝,作为天下最有权势的人,深居皇宫,不知世事,所见所闻全是身边人的话语,就算是所读的书也是严格筛选的,又怎么可能去分辨宫外东西的好坏?

太监也很冤枉和无奈啊——

好茶无量,极品好茶更加稀少,茶乃“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三才合一,化成瑞草嘉叶精华而成”如果皇帝第一次喝了最好的、极品的,以后再要,却不一定再有了,这可是要掉脑袋的,所以太监只能选稳定可靠的中等货色。如此才能满足皇室长期需求。

(这里普及一个小常识:贡品或者贡茶并不神奇,也不代表最高等级,只是地方的特产罢了,因为古代没有货币流通,各地以特产代替货币进贡,以表臣服。)

再则: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大家都喜欢出门旅游。旅游定酒店习惯使用携程、美团等,为什么?因为在携程、飞猪、美团定房:不会到了酒店没客房,也不会遇到酒店临时涨价,这里信息已经是透明的,可供消费者自主选择的。也是携程、飞猪、美团等与消费者之间约定的最低下限。

政府是风向标,质量是硬道理。品牌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企业主更长久的赚更多的钱,做茶品牌其实也一样,消费者为什么选择品牌?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茶老板心中就有一千种蒙顶甘露。纷繁芜杂,消费者选择哪一家的?首先品牌的力量让消费者更放心。其次消费者相信品牌茶的品质再差也差不到哪里,会有一个标准。就像英国茶品牌立顿,被很多做所谓高档、高价茶的从业者长期鄙视,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全中国七万家茶厂不如一家立顿。立顿所做的就是满足消费者最低下限。也让消费者放心。

品牌茶至少不会像很多无品、无牌、无良商家无下限的以次充好,更不会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方。近两年国家连续颁布新的工商法规,市场上销售三无产品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也倒逼茶企从从散茶销售走向品牌茶销售,未来品牌茶必将是大势所趋。

品牌需要精雕细琢

第四,品牌聚集资源,叠加优势,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什么样的茶品牌才叫“品牌”?就是你的名称所代表的产品、服务是否在人们心中成为某种意义和价值的代表。这种价值和意义,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历史的沉淀,需要商业实践的反复检验,只有经历多番生死轮回,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品牌的生命力才能焕发光芒。

甘露堂茶品牌思维四大法则:

一切没有品类的茶品牌都是纸老虎!

一切不能明确创造视觉冲击力的商标(图形或文字)设计都是茶企失败的根源(没有之一),如果没有人能关注你,怎么会有人消费你?

一切没有文化的企业,绝对不能被客户津津乐道,更不可能永续经营?

一切好的企业都有好的产品或品牌故事!好故事创造好品牌!

真正的茶品牌,让你的所有投入,都能获得倍增的累积与价值叠加,作为新晋茶企要建设茶品牌,关键在于成为品类细分市场产品的代表,方便消费者识别、记忆与购买。

世界上拥有工厂的企业多如牛毛,但拥有市场、拥有品牌的企业则相对少很多。这表明,硬件绝不是核心竞争力,软件——思想、智慧、管理才是一个致力于品牌打造的企业的核心。

品牌是商业竞争的必然选择,是选择“做生意”还是“做品牌”,这是个战略问题。

茶叶是个充分竞争,饱和竞争对手传统产业,其突破口还需要通过品牌营销来实现,有兴趣的茶友可以看看笔者多年前的一片文章:《移动互联时代的茶业,找准入口才能站在风口》一文。

茶人中将:“做品牌的不如做经销的,做经销的不如做加工的,做加工的不如倒鲜叶的、、、、、、”奉为圭皋,是对品牌的无知。

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只追逐短期利益的人的危言耸听,而丧失对品牌信仰,更不能因为自身还弱小,就丧失了做品牌的勇气和信心。

做品牌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能过于急功近利,比如盲目烧钱、仅仅重视知名度打造和渠道销售等;也不能只把眼界局限于产品思维和渠道思维。

要有耐力、有坚守,避免投机心态,这是做品牌应有的态度。

茶产业是一个有希望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上有政策扶持,下有市场需求,做茶的人会获得丰富的人生,茶会带来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目前的茶产业处于转型期,差距就是机遇,现在正是茶企创品牌的最好时机。我坚信,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达,茶叶都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一种社交产品和健康品味。

中国茶,秉独一无二天地灵气,承千年茶文化祖荫,拥数亿非茶不饮的消费者,值此中国消费结构性升级大环境,可以说:天时、地理、人和、万般宠爱集于一身。

茶,形而上是雅文化,形而下是俗文化,

融合三教,畅达九流,

作为世界三大天然饮料之首,

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待客礼仪之道与生活方式,

是我们共同的生活记忆,

独有的民族符号,

绵延数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载体,

不仅会在舌尖上体验和延续,

更会成为和谐中国最好的世界名片与使者!

推动产业进步、引领消费升级、打造伟大品牌、成就卓越企业,这是我们每一位茶人共同的使命、责任和荣耀!

原标题:蒙顶甘露品牌思考,小民狂欢VS大企难堪:做品牌的不如做经销的,做经销的不如做加工的,做加工的不如倒茶苗的?

图文来源:雅安甘露堂茶业,信息贵在分享,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蒙顶黄芽:老川茶的温润时光

上图:“温润如时光的蒙顶黄芽”

二月底,春节刚过,以竹叶青为代表的四川早春绿茶就浩然“出蜀”,用在杯中亭亭玉立的姿态,开启大部分茶人对于春天的期待。

四川的春天来得早,四川的茶也早,更加让人不能忘怀的事实是:川茶在中国茶历史上扬名也早!

上图:“蒙顶山辛勤采茶的奶奶”

在顾炎武的《日知录》里,有这么一段记载“自秦人取蜀后,始知茗饮之事”,说明地处西南地区的蜀人在“巴蜀之战(公元前316年)”以前就早已饮茶成风,从而教会了秦人饮茶。王褒在《僮约》里写到“脍鱼匏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扬氏担荷”,也充分反映了巴蜀地区饮茶风俗之早。

上图:“《僮约》里关于川茶的记载”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在蒙顶山,吴理真种茶的故事人尽皆知。吴理真也成为历史上被记录的第一个种茶人!

上图:“蒙顶甘露的手工制作”

稍稍回顾一下茶史,就会立刻意识到:川茶,是万万不可忽略的所在!

1

蒙顶:山色涳濛,茶香氤氲

从成都出发,往雅安方向走,高速两旁随处可见连片的茶园,在移动的风景中仍然赏心悦目。到了名山,著名的万亩茶海,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山下颇为壮观的茶园,更加映衬出蒙顶山上茶的好!

上图:“蒙顶山茶园风光”

从名山区进山,蜿蜒的盘山路两旁,全是各色“茶坊”、“茶家乐”。每家临路的店面,都在卖蒙顶茶,匆匆瞥几眼,几乎各家卖的茶都差不多,无非“蒙顶黄芽”、“蒙顶甘露”、“蒙顶石花”、“花毛峰”、“飘雪”等四川茶。差别在于,各家制法工艺和品质不尽相同。

上图:“蒙顶山早春的茶芽”

上蒙顶山,茶园随处可见。整个三月,每天每片茶园里都有忙碌的采茶人。蒙顶山多雨,尤其春天,不时一阵甘露从天而降,所以山上经常水汽迷漫,涳濛一片。

不少蒙顶山的采茶工,干脆把雨伞改造成帽子,戴在头上。晴可遮阳,雨可挡水,一举两得。纵然阴晴不定,山上的好茶,还是万万不能丢下的。

上图:“一片涳濛的蒙顶山色”

下图:“头上戴伞的蒙顶采茶人”

随便一家茶坊停下,不消自我介绍,坐下来自然会有一杯好茶喝。招待客人的,一般是茶坊的女主人。茶室旁边,几乎都有一间制茶坊。正逢茶季,男主人都在制茶坊里忙的不亦乐乎,有在做黄芽的,有在做甘露的。原料稍大一点的茶青,就被做成花毛峰。

上图:“一树繁花下的蒙顶茶园”

三月上蒙顶,一路走走停停,总有一种感觉:山上的几乎每个人都在为茶忘我地忙碌。买卖是否做成,都没有把茶叶先采完做好更重要。

想起来,从吴理真种下茶树的那刻起,蒙顶山就开始被茶香氤氲着。茶和蒙顶山,彼此密不可分!

2

黄芽:重新拾起的岁月之味

历史总是由偶然“失误”创造的,亦如400多年前桐木关有打仗的军队经过,制茶人看呆了眼,而忘了家中还有茶未做,摊放过头后又不忍丢弃,松烟熏之,而制成了小种,从而开启红茶的新篇章。

上图:“蒙山顶上茶”

黄茶,亦是如此!

关于黄茶制作比较经典的记载,来自明代许次纾的《茶疏》:“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辙就萎黄”。

上图:“乘热便贮的焖黄工艺”

原来黄茶诞生的故事,也是一桩“学艺不精”的失误。在许次纾的记载中,“乘热便贮”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焖黄”工艺,只是炒制时,不会到“焦枯”的程度。

来蒙顶前,我几乎没怎么喝过黄茶。去年五月,专程去了一趟六安,看瓜片的同时顺便到霍山看了黄芽。匆匆喝过几款,发酵整体偏轻,总觉得还是绿茶味道。后来友人寄来一泡霍山大化坪的手工黄芽后,才第一次喝出黄茶那种甜醇的口感中带着独有的谷物香,没齿难忘。

上图:“手工制作的蒙顶黄芽干茶”

如果说历史上的黄茶,是被动偶然制得。到了蒙顶后,我相信对于蒙顶的茶人来说,做黄茶却是一种主动选择。由于土壤气候原因,四川的茶叶里脂型儿茶素含量较高,制成绿茶后整体上偏苦一点。而经过焖黄后的黄茶,苦涩味物质转化了,口感甜醇,又不会那么寒凉,自然是更好的选择。

只是为了这种选择而付出的精力,要耗烦很多!

上图:“杀青结束,趁热用棉纸包好”

下图:“正在焖黄过程中的黄茶”

上好的蒙顶黄芽,必须选用蒙顶山上的原料。山下大面积连片茶园的原料,纵然外形更好,但是内质不足。经过传统柴火灶“断生”(蒙顶话,意为杀青),要趁热用透气的面质棉纸包好,让它慢慢黄化。好的黄芽,要多次开包复炒复包,历时一个礼拜左右,再文火干燥。

传统手工制成的蒙顶黄芽,干茶闻起来谷物香里还带有馥郁的花香,口感甜醇温润,即便是用玻璃杯焖泡也不苦不涩,回味悠长。

上图:“静候黄化的黄茶”

这种被重新拾起的岁月之味,即便在蒙顶山,最传统手工采制的黄芽也并不多见。在这个一切以“快”致胜的时代,蒙顶黄芽“慢”成了一种奢侈。

3

黄学云的制茶坊:更古如斯

和黄老爷子约好了见面,即便是在做茶最为繁忙的三月,他依然会走到路边迎接。一见面,便笑意盈盈地用爽朗的雅安话打招呼,随即招呼往山岭下方的茶坊走去。

黄老爷子不会说普通话,一口雅安方言,虽说和四川话相差无几,但是听着总觉得雅安话音调要低一些,更加亲切。就是这声招呼,让人觉得和黄老爷子认识很久了。

上图:“黄学云手捧蒙顶黄芽”

下图:“芽头肥壮的黄芽”

(图片来自汶樱,感谢)

在蒙顶山,黄老爷子几乎和“蒙顶黄芽”密不可分。连同黄芽一同被大家广为流传的故事,还包括:“黄老爷子几十年坚持手工制茶”、“黄老爷子给成龙敬茶”和“黄老爷子的三口生铁柴火锅”。

走进黄老爷子的制茶坊,只见下午刚采下的鲜叶被悉心用屉筛分层摊晾在室内。制茶坊左前方有三口生铁锅,黄老爷子的二儿子仍在一刻不停地制作今年的甘露。制茶坊的两面墙,贴有用竹子装匾的书法作品,所写的内容都是蒙顶山茶的文化历史。

上图:“黄老爷子的三口柴火灶”

下图:“书法墙下挂着的竹筅”

铁锅上方的小钉子上,挂着用来洗锅的竹筅子。柴火锅后方,是一个小空间,堆满了生火用的柴火。灶堂里火红明亮,铁锅里春茶馨香。

制茶坊的般般样样,都在传递一个信息:这是一个与传统手工制茶共生了几十年的空间。再细想一下,或许时间还可以再久远一点。上千年来,传统中国制茶人的制茶工具和环境,也大抵如此。手掌的劳作,是这个空间最大的价值!

上图:“马上开始焖黄的黄芽”

(图片来自小叶雅集,感谢)

在看过那么多现代化的制茶工厂和设备后,走进黄学云老爷子制茶坊的那一刻,竟然还会有些不适应:黄老爷子做了几十年茶的地方,就这么简单么?

看完制茶坊,黄老爷子招呼我们坐下,拿出今年的甘露、黄芽还有蒙顶石花,让我们一一品尝。喝茶的方式,也很传统。一人一个玻璃杯,抓些茶叶放进去泡着,端起来就喝。黄老爷子家里是没有盖碗和公道杯这种“功夫泡”的茶具的。

端起杯子喝的那刻,又有一点不适应:这么好的茶,这样喝能行么?

就在心绪真正安定下来的那刻,坐在院子里看着蒙顶山外的风景,一口一口喝下今年新做的黄茶,甜醇温润的气息顺着喉咙缓缓落下,心头涌上一阵感动。瞬间觉得周围时间的流速变慢了,浓稠得轻盈欲飞。

上图:“玻璃杯泡的蒙顶黄芽”

(图片来自小米,感谢)

所有的一切都一成不变,未必是件坏事,反而在“日日新”的今天显出顽强的粘力:我们竟还有一种途径,可以回到出发的原点!

上图:“黄学云正在手工做黄芽”

(图片来自刘老师,感谢)

喝茶的间隙,黄老爷子不断跟我们讲述蒙顶山茶的往事,反复说自己只是一个“制茶人”,只会用传统的方式把茶叶做好。聊到生铁锅的话题时,黄老爷子举例说:“就好像再好的米,用电饭锅煮起来,味道也要差些”。面对大家提议黄老爷子多安装一点炒锅,增加产量时,黄老爷子既兴奋又无奈地说:“比如说再加8口锅,我要加24个人,每口锅一个人炒茶,一个人辅助、一个人看火,没那么简单哦”

上图:“刚刚做好的蒙顶黄芽”

(图片来自小叶雅集,感谢)

制茶人就是制茶人,已是无上的荣耀!

4

每次制茶,都是一场“即兴判断”

临走时,黄老爷子用下午刚从蒙顶山下来的单芽原料给我演绎了一次“蒙顶石花”(蒙顶黄芽同样的炒制工艺,直接做干为石花,焖黄后为黄芽)的制法。黄老爷子负责炒制,吩咐二儿子在灶前看火。“炒头青火!”黄老爷子用提高了三分音量的雅安话把“加火”的命令传递给二儿子,然后一手扶着装鲜叶的竹筛,一手掌心朝上地感受锅温。

上图:“筛好的蒙顶单芽”

下图:“黄学云正在感受锅温”

不多久,温度上来后,鲜叶下锅,锅底传来杀青时清脆悦耳的“噼啪”声。黄老爷子用棕榈制成的炒茶帚辅助翻炒,眼睛紧盯锅里的鲜叶,手上却不徐不疾,井然有序,每一片叶子方佛都受到召唤。心手合一,人茶不分,就是黄老爷子做茶时的状态。

上图:“须臾炒得满室香”

下图:“心手合一人茶不分”

几分钟后,炒头青结束,鲜叶取出摊凉。摊凉的间隙,黄老爷子讲到“今天上午蒙顶山下了点雨,鲜叶水分较重,我刚刚炒头青的时候,时间就略微长了一点”。摊凉结束后,“炒二道青”的加火命令又安排了下去。

即便做了几十年茶,黄老爷子的每一次制茶,仍然是一次“即兴判断”!手工制茶的温度,远超“炒头青火”的锅温。

上图:“黄学云和他的制茶坊”

下图:“黄学云手工炒制记录”

带着黄老爷子的手工黄芽下山的那刻,关于蒙顶山和黄芽的所有念想,却都还留在了黄老爷子的制茶坊里!

幸好,还有蒙顶黄芽,让我们得以回味老川茶的温润时光!

(本图文来源:四月四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