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明前茶怡壶春湄潭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湄潭茶产业:“危”中觅商机 闯出一片新天

  “采摘、摊青、杀青……”

  清明时节,茶叶的采摘收获也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在遵义市湄潭县,茶农们戴着斗笠,正在茶海中采摘新鲜茶青,而茶商们也正一筐筐的将茶青从车上搬下,准备进入制作茶叶的进程。

  “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 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但是却仍然无法阻挡老百姓高涨的生产热情。每天下午5点半左右,茶农们会背着刚刚采好的新鲜茶叶来到此地,然后卖给茶商。而徐平元每天下午也会在茶厂里等待茶农们,采购茶农们手中的新鲜茶叶。

  徐平元是贵州贵富春茶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是贵州天平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近年来,徐平元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领百姓增收致富。

  2014年,贵州天平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加入合作社的成员,每年最低可得到5毛一斤的茶青分红,同时,合作社还建立“三统一”的规范管理细则,统一提供茶叶有机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以不低于市场价收购茶农所采的茶青。

  2019年,42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350元。同时,在茶叶种植基地里,还为当地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每天可获得100元的收入。

  2015年,贵州贵富春茶叶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公司收到了茶农采摘的茶青,会通过批发、零售、网上销售的模式,销到全国各地,同时代加工高端茶,打通茶叶销售的多种模式。公司成立之初,湄潭县天成村村委会以村集体经济入股10%,用于茶叶加工,如今,天成村每年会得到16000元的分红,并分给当地的老百姓。

  “最近我们收茶叶最多的一天,可以收到5000多斤。”徐平元说。

  线上线下齐发力 打通茶叶销售通道

  “我们刚将年前的订货发往香港。”贵州省京贵茶树花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志伟说。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茶叶的销量并没有往年的好,价格也有所下降。往年的这个时候,是茶叶收获的季节,而清明前的茶是最好的,往往可以卖到第二年开年,可是现在,本该在春节旺季销售完的去年的明前茶叶,却囤积了起来,而本该采购商、游客络绎不绝的茶叶售卖地,也有着与往年不同的冷清。

  好在,随着各行各业,尤其是快递行业的复工复产,茶叶的销售也在渐渐恢复正常,3月25日,年前的香港订单也终于过了港,而境内的销售通道也开始渐渐打通,每天,都有茶叶发往四川、广东、安徽等地。

  无独有偶,对于贵州怡壶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秀波来说,2018年以后,传统的销售模式早已无法满足销售的需要,销路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再加上今年又遇到了疫情,如何转变自己的销售模式成为了杨秀波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我们准备通过出口贸易以及网络直播带货的方式来拓宽我们的销路。”杨秀波说。

  为了尽快找到销路,除了要找到出口销路外,杨秀波还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准备找到另一种更加精准的方式。在广泛的收集之后,杨秀波认为,新兴的直播带货或许能为茶叶找到销路提供帮助,他积极与直播团队建立联系,准备通过直播带货来打通销路。

  正巧,去年10月,快手直播团队与贵州扶贫办签署协议,用快手点亮黔货出山消费扶贫。而杨秀波也成为了直播团队入驻湄潭的第一家茶企。

  就在3月26日,杨秀波与保利集团驻俄罗斯销售代表签署了销售协议,将茶叶销往俄罗斯,同时,快手直播团队也已进驻怡壶春,在杨秀波的公司展开网络直播的试点销售,并准备在4月中旬展开第一次的网络直播带货。

  如若此次直播活动能够成功,不仅能帮助茶商们尽快“消化”现有库存,还能帮助湄潭茶企打通生产销售的快捷通道。

  “新兴销售模式的引入,一定会解决我们茶商销售的难题。”杨秀波表示。

  变废为宝 延长茶叶生产产业链

  茶叶打成汁,混合面粉,制成的面条不仅透着茶水的清香,还很顺滑。独有的技术和配方让周边、甚至是省外的人都十分喜欢。

  现在,湄潭县君梦食品有限公司已经恢复生产,每天早上,新鲜的茶面便会陆陆续续的制作出来,打包成品。不仅有绿茶面,还有红茶面,到了下半年,茶花盛开时,还有茶花面。这是湄潭县唯一的一家生产茶面和茶花面的公司。2017年,公司的茶面与茶花面制作工艺申请了专利技术。

  “我们制作茶面的初衷,是因为茶叶有利于人体健康,再加上湄潭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不仅能够让老百姓尝试到新鲜、营养的味道,还能让当地的茶叶产业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价值,同时带领老百姓们致富。”程孟说。

  茶面的营养价值很高,通常,制作茶面需要用到成龄的茶叶,成龄的老茶叶没人采,可恰巧是这种老茶叶,茶多酚的含量越高,用来做茶面再合适不过,不仅如此,茶面的加工工艺更为复杂,当天做的茶面必须使用前一天新采的老茶叶,而且,每一片茶叶必须洗到两到三次。

  2019年,茶面的销售量达到了100吨左右,茶花面也达到了50吨左右。每一亩可以帮助茶农增收2000余元,真正的做到变废为宝。

  在今年的疫情期间,程孟还专门召集工作人员,为一线抗疫的工作人员送去了100余把茶面。

  (来源:天眼新闻)

傅传耀:喝茶这事儿,只有中国人玩出了美!

6月5日,贵阳观山湖区黔贵国际商务中心华彩文化大讲堂中茶香阵阵,诗词缭绕,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与大家共赏中国茶诗之美。

现将现场演讲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这个演讲是首长安排的,接不接受是态度问题,讲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希望大家原谅。

作为茶文化研究会的会长,有点儿惭愧,五六年前连茶都不会喝,后来接受这个任务以后,研究倒是谈不上,但是学习确实还是挺认真的。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茶与诗词,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是怎样一路走来,准备去哪里,以及这个茶和诗都给我们讲述了些什么。

首先,我们看这首童谣。

《茶乡童谣》 (节选)

长的矮矮丫,开的白白花,

绿了千千岭,清醒万万家。

这首童谣是湄潭、遵义这些地方将它印入教材的,幼儿、小学、初中、茶学,教材里都有这一首诗。虽然短,但是说了三个特性:生物,生态,功能特性。所以这首童谣非常流行,还有一年,把它谱成了一首歌,参加了贵州歌曲创作大赛,还获得了三等奖。

那么,诗是什么时候和茶结缘的,茶又是什么时候走到诗里去了呢。首先,我们来看《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公元前11-6世纪的诗305篇,分为:风、雅、颂,运用赋、比、兴手法。孔子评价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风”讲的是林间,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全国各地唱山歌的那种;“雅”就是皇城周围的事,比如春游,郊游;“颂”就是宫廷里面祭祀用的。

1、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

2、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国风·七月)

3、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郑风·东门)

“荼”有被译成小野茶,白毛根的,无论怎么理解翻译,只要贴近就行,我是将它译成茶。5000年前也有荼,即茶之说。

下面,我们来到汉代,最近我去了陕西一趟。汉代文景之治的皇帝刘启他的墓打开以后呀,里面找到了茶叶,是用罐子装的,并且罐子打开后茶叶就跟刚开封的一样,非常的新鲜。他们已经申报了吉尼斯纪录,这是最早的茶。汉代关于茶的诗很多,我们介绍一位叫左思的诗人。他这个人长得非常丑,个子又比较矮,形象不咋的,但是才华横溢。左思——曾作《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陆机辍笔。

《娇女诗》左思 (节选)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

心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

这首诗非常有趣,是写自家两个女儿的,诗人写诗不要去写遥远的地方,就写身边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事。他将两个女儿天真稚气,活泼可爱的情态,淘气的性格,聪惠娇憨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就是唐朝。唐朝的茶文化,我们茶界有一句话“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这里面还有很多历史,最近我把它们都理清了,包括每一个朝代,都与茶有关。唐朝的茶文化,有三个标志性的事件。

1、入诗;数以千计。

2、《茶经》横空出世;陆羽一生为墨客,数代为茶仙,尤其对贵州茶推介词,妇孺能颂,老少皆知,现在仍然是教科书式的,所以称他为“茶圣”。世人评价他“一生为墨客,数代为茶仙”。

3、丝绸之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到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现在的茶文化茶道就是当时唐朝和宋朝流传过去的。所以,唐朝的茶不仅影响中国,更影响了世界。

这里面有许多诗,我们先来说说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屡试不第,靠认识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出仕翰林成玄宗伴友,厌倦这种有名无实宦官生活,自醉自缢,呼不上朝,安史之乱为永王作诗,后被流夜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圣。有《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都是名篇。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茶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乱石当中,所以非常的好,采这样的茶喝了以后,皮肤都不用补水,肌骨也会很健康,这上面一段讲了玉泉山神话,它的茶和水都非常的好。

下一首,是元稹。“元·白”,新乐府诗人。

《一七令·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宝塔诗,从嫩芽开始一直到饮后感觉,骚客慕,和尚爱,红绫包,玉石碾,非常珍贵。煎出花心黄色,碗转生着小花,喝到深更,直饮到日出,谈尽人生烦恼还在喝,谁说茶不好,茶真的就非常好。

下面的这首诗很有趣,劝我们多喝茶,少喝酒。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驱赶瞌睡,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得道成仙,酒鬼毕卓丢人,笑陶潜已饮酒,崔候你崔刺史醉酒失态,颂道人,唯有丹丘子懂茶,讽酗酒,劝饮茶。这是写得非常生动的,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喝茶,少喝酒。

《七碗茶》这首诗是一定要仔细认真介绍的,因为卢仝他写的诗不多,这位老先生破屋几间,穷困潦倒,他的图书满架,终日苦读喜欢读书,都是靠和尚或者邻居赠米才能过日子,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途,人敬茶仙,“甘露之变”与王涯几位好友在宰相家喝酒,后来被人逮住诛杀。

《七碗茶》(节选)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很直白生动,把茶的功能描绘得淋漓尽致。

说了这些人,还有一个人给你们说一说,杜甫。他六七岁时就特别有思想,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也是终身无第,文凭都不高。他爹是知府,那时的他玩得很开心,游遍了北方的名山大川,有点不思进取了。最后呢,长于动乱当中,安史之乱这些对他都有影响。虽然他的职务不高,但是诗确实写得好。

《重过何氏五首》(节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这是一幅山水田园,恬淡悠闲的水墨画,非常美,非常漂亮。

现在,说过了杜甫,我们再说一个有重量级的人物一白居易。白居易他的父亲也是做官的,父亲担任过县令,他自己是个进士。后因敢于直言被贬谪,他也是现实主义诗人。他喜欢喝茶养身,活到了78岁,算是那个时期年龄最大的诗人了。

《茶山境会亭欢宴》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他写的这首诗,有两种解,但是我觉得呢主要是我选取的这一种,是唐朝喝茶,开始斗茶,看你的茶好还是我的茶好。就像现在的斗茶赛,贵州这类活动就特别多,像秋季斗茶赛、春季斗茶赛等活动。他把当时茶艺表演、茶事活动以及斗茶的盛况写下来,让我们身临其境,很生动。

下一首呢,也是白居易的诗,选了几句,因为白居易他以茶为主题的诗有8首,涉及茶的有70多首,在这几个诗人当中他是写诗写得最多的。比如说《自题新昌居止》这一首:春风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茶酒不分家,爱酒不弃茶。何其的洒脱舒适呀。

还有《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所以,这个写出了仪式感、祭祀感。喝茶本来就是很有仪式感的,现在清明节祭奠时还会倒一壶茶,庙上那些敬的都是茶而不是酒。唐朝关于这方面的诗很多,我就选取这几首给大家分享。

然后我们进入宋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巅峰,我们说宋朝,就是词。我们来看看词又是怎样描绘茶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陆游的,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爱国词人,出官宦之家,名门望族,其父宰相陆佃,游两仕应考,与秦桧有怨,未第。仕途不畅,后桧亡,升官至大理寺司直兼宗正薄,兼具浪漫与现实,诗好于词,重于词。兼具浪漫与现实主义。

《渔家傲·寄仲高》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与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这首词是在他落魄时所写,虽然调到四川工作,按照他们看来就是被贬谪啦。蜀越万里之遥,给家里信哪年哪月才能收到回信,我的兄弟家人何时能相聚,借茶消愁,夜不能寐,以茶相伴,两鬓染霜。

苏轼,进士,文笔很硬,晚年被贬,他很有特点,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独具风格。

《西江月(茶词)》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

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谷帘珍泉,北苑雪芽,这是举世无双的绝配。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西江双井茶,早于百草生,特别独芽,那是珍品,就连长安达官贵人喝了都赞不绝口,不是其它不好,人们喜欢弃旧宠新,建溪龙团凤饼,色、香、味都非常好。

还有一位老先生,黄庭坚,他是江西九江双井人,21岁进士从县尉到吏部员外郎,太平知州,书香门第,人才辈出,有30多位进士因铁龙爪治河直言,被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彭水)。他后来贬谪的范围就是贵州铜仁、道真这些地方,所以他对贵州特别了解。

《品令·茶词》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他还有一首《阮郎归》,专门写贵州茶,为贵州茶做的广告。

《阮郎归》黄庭坚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

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

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春天里黔中桃花时节,正是人们采茶时候,龙团凤饼是圆是方,碾好膏烘焙提香,用粽叶包裹,再用绛红色囊装,要品到高香,要到外江去。一阵光觥交错之后,都濡的春茶味道正,韵味长。

我今年花了许多功夫,整理了贵州茶的历史,从一百六十四万年拟到近代,贵州茶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有其特点,说不谦虚一点,可能在全国都是非常好的。那为什么影响不大呢,因为我们大家传授得少,还有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家都觉得非常好,我们反而觉得不好。

宋词还有白玉蟾写得也非常好,他写的是怎么采茶。

《水调歌头·咏茶》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

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水、试将来,

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

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一阵春雷,一夜春雨,茶出芽了,还是建溪的早哇,采两叶一心,来不及等了,捣碎成紫云堆,用刚取井水来煮,砸了一口放下杯子,回味无穷,头脑清醒,睡魔逃盾,没有梦臆,两腋生风,直上蓬莱。他写的这个诗,就是对喝茶的一种感觉形式,这是白玉蟾。

那么接下来我们到了元朝了,元朝是元曲,元朝的曲,最流行的《刘行首》二折念白中是这样说的: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经成为现在的日常生活,这代表了宋朝茶的普及。

我跟朋友之前在北京去了马致远的故居,在半山腰上,有一个房子。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1207年向孛儿只斤·真金献诗获赠官员,且念己身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后真金亡故,到浙江做官。

《青衫泪》(节选)

遮莫他耳听春雷,茶吐枪旗。

着那厮正赶到五岭三湘建溪,干相思九万里。

《沉醉东风》(节选)

这茶呵采的是一旗半枪,来从五岭三湘。

泛一瓯瑞雪香,生两腋松风响,润不得七碗枯肠。

辜负一醉无忧老杜康,谁信您卢仝健忘。

五岭三湘一芽一叶茶好,还没有像卢仝七碗茶,酒也醒了,神亦清了,辜负了老酒杜康,正如李时珍说的益思健脑。所以喝茶不会有老年痴呆症,他会刺激我们的多巴胺,不断产生多巴胺然后更新新的,人就不会有老年痴呆症了,喝茶的人都不会有老年痴呆症,这就是喝茶的好处。

还有王实甫,写了《丽春堂》、《破窑记》啊,他是谈恋爱的专家,所以他写这些诗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丽春堂》(节选)

也无那采薪的樵子,耕种的农夫,往来的商贾,谈笑的鸿儒,做伴的茶药琴棋笔砚书。

不管你是樵夫、农民、商人、骚客,做为人生最好伴侣是茶、药、琴、棋、笔、砚、书。其中就有茶。

虞集他也有很多经典之作。

《题苏东坡墨迹》虞集(节选)

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飏鬓丝风。

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

下面,我们来到明朝。唐伯虎大家只记得她点秋香,其实他不仅仅是点秋香,他是书法家,是诗人,也是画家,画画得非常好。乡试解元,京师参试,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被贬为浙藩小吏,穷困潦倒,画笔墨细秀,布局疏朗,书法奇峭俊秀,洒脱飞逸。

《事茗图》

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无所事事,端碗嗨喝,两耳不闻窗外事,岁月逝去腮白发,头发都喝白了。

《咏惠山泉》文征明(节选)

少时阅茶经,水品谓能记。

如何百里间,惠泉曾未试。

大概意思就是:小时能记得陆羽茶经,怎么没有见过惠泉水呢,实在是很珍贵啊。

《和竹茶炉诗》祝枝山(节选)

仙掌分来自玉泉,呼童试向竹炉煎。

这又讲到了玉泉山,看来玉泉山的茶是真的好呀。来了玉泉,有仙人掌茶,叫小伙伴在竹炉上慢慢煮。

《茶烟》瞿佑(节选)

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

最开心的是什么?朋友咏诗后,有杯热茶,正好碰上。他是描写了品茶的这种感觉。

到了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小说特别出名,明清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喝茶的形式也融合在了一起。

我们先来看看乾隆,在位60年,实际63.4年,掌权最长,也最长寿89岁,与祖父、父亲创造康乾盛世,落日辉煌,文治武功,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但史治腐败,闭关锁国,名言是“为君不可一日无茶”。

我们来看看他《冬夜烹茶诗》这首诗。

《冬夜烹茶诗》

清夜迢迢星耿耿,银檠明灭阑膏冷。

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

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葵花玉銙旧标名,接笋峰头发新颖。

灯前手擘小龙团,磊落更觉头炯炯。

水递无劳待六一,汲取阶前清渠井。

阿童火候不深谙,自焚竹枝烹石鼎。

定州花瓷浸芳绿,细缀慢饮心自省。

饮罢长歌逸头谊,举首窗前月移影。

深夜月明星亮,点灯油脂膏清冷,深夜是用什么伴读书,只用比较苦的茶,武夷山葵花都非常好,小龙团喝起来,头脑更清醒,小伙伴不太懂烹茶,把竹枝炉都烧糊了。用青花瓷浸泡绿茶茶汤,慢慢品心情舒畅,乾隆爱茶、品茶非常专业,是喝茶健康长寿,益智的铁证。

《小廊》郑燮

小廊茶熟已无烟,折取寒花瘦可怜。

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

说的是家里面非常贫穷,只是有着煮熟的茶,茶并没有帮他解决掉孤闷。

曹雪芹是必不可说的,曹雪芹(1715年—1763年)出身豪门,时运不济却写成不朽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我总结了三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半盏清茗香。里面有五六十回写道茶,其中还有一个章节专门写茶。

《夏夜即事》(节选)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官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讲的是茶普及到鹦鹉都叫倒茶,倒茶。家里比较讲究,檀香茶案上品,茶香。

《冬夜即事》(节选)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小姐们翠袖搓手还冷,公子们穿貂衣用酒也还未暖身,好在丫环侍女们到外面扫雪烹茶也很惬意。

最后,到了近代。

《咏铁观音茶》陈彬藩

铁色皱皮带志霜,含英咀美入诗肠。

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

他提倡观型、品味、闻香是品茶三道程序,现在也很适用。

《吟茶诗》赵朴初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卢仝七碗是至爱,一壶体会乾坤,对百千偈语设有理解真谛,不如去喝茶。

《煮茶品茗》无名氏

清池竹舞引高朋,玉树摇香翠笛笙。

一阵蛙鸣催雨落,茶烟缥缈送荷风。

湖边朋友聚会丝竹缭绕,蛙鸣雨下,茶缥荷风,一种万事皆空纯享受。

《煮茶》

设茗邀雨煮风尘,

瓯碗投云戚戚斟。

园外喧嚣名利过,

小楼嘉客赛茶神。

看淡红尘烟雨,朋友聚会赛过神仙。

苏步青(1902年—2003年)教育家、院士、数学之王,体现了大家博学。

《试新茶》

客中何处可相亲,碧瓦楼台绿水滨。

玉碗新承龙井露,冰瓷初泛武夷春。

皱漪雪浪纤纤叶,亏月云团细细尘。

最是轻烟悠扬里,鬓丝几缕未归人。

我们提倡的是贵州冲泡,只有茶汤,看不到茶叶。这个老人也是饮茶健康的形象大使,一百零一岁。

至此,古人就将喝茶的时间说得差不多了,简而言之,我建议大家每天10克茶,工作高效8小时,健康工作50年,快乐生活一辈子。

其中,茶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太多了。首先,茶有:醒脑、提神、愉心怡志、润肤、健骨、祛湿、解毒等功能。古人是凭借感觉和印象,现在是有科学依据的。

说到这里,就算告了一个段落,贵州到处都在炒古茶树,贵州有200多万株古茶树,细说起来没有哪里的古茶树能有我们贵州省那么多。贵阳普安县就有5万多株,贵安新区一个小小的村就有8万多株。

《茶王自擂》

雄踞龙头上,立地破天窗,

环顾八万里,舍我敢称王。

在普定林场,龙头山上有古茶树,相传有3000多年历史。

那么哪里的茶早呢,水城春有一句话叫“万绿从中一翠芽,深藏贵州屋脊下。神州尚未闻惊雷,赢得东风第一把”水城春的茶非常甜,特别好喝。

《普安红茶》

艺出武夷正山宗,金汤回甘味爽浓。

茶客欲问哪杯好?仙家首推普安红。

贵州最好的红茶就是武夷山红茶。

最后,把一首《乡愁是一片茶叶》送给大家。

《乡愁是一片茶叶》(余光中原韵)

离家时,

乡愁是一座茶山,

采茶的山妹子在上头,

搓茶的老阿妈在下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个茶罐子,

滚烫的茶水在里头,

残缺的土碗在外头。

再后来,

乡愁是一碗茶汤,

欢笑挂在父亲的眉头,

说不完的故事飘荡在屋头。

现在呢,

乡愁是一片绿绿的茶叶,

游子的脚步在天涯那头,

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埋在心头。

尤其是远方的游子,远在他乡想起自己家乡时候的场景,这首诗是在“天下贵州人”一次演讲上的一首诗。当时,说好多人热泪盈眶,甚至还有一个人泪流满面,然后仰天长啸,说:“这也算诗吗?”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赵宇飞先生。

谢谢大家!

来源:贵州茶香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赵懿“三兄弟”与蒙顶山茶

蒙顶山茶发展到今天,在茶界赫赫有名,与历代雅安人的奋斗分不开,也与历代地方官员的管理、勤政息息相关。今天,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蒙顶山茶的发展历史,主要靠查阅留存下来的各种志书。作为蒙顶山茶主产区的雅安市名山区(原为名山县),历史上曾有两本县志,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茶文化遗产,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清朝光绪年间时任名山县令赵懿与其胞兄赵怡主编主撰的清光绪版《名山县志》。这是一本茶韵浓郁、特色鲜明、史料丰满而又文彩风流的地方志,在中国产茶县中独树一帜,备受尊崇,而赵懿、赵怡、赵恒“三兄弟”留下的歌咏蒙顶山茶的诗作,对于我们详细了解清代的蒙顶山茶大有裨益。

光绪版名山县志

一、赵懿“三兄弟”生平与成就
(一)赵懿“三兄弟”的父母亲
赵懿“三兄弟”皆学识渊博、文采飞扬,且都从政并建功立业。有如此高的成就,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们有优秀的父母亲、优越的家庭背景、优良的家风学风。
其父亲赵廷璜(生卒年不详),乃清朝贵州遵义名家郑珍女婿,曾官至四川大宁((今四川省巫溪) 知府署。《续遵义府志》二十上列传一赵锡龄子廷璜记述:“廷璜,字仲渔,号二山,别号慕青山孩。家本寒素,常怀经杂庸保操作。有富贵劝锡龄曰:‘一门孝秀而不救贫,盍弃儒而习贾乎?’廷璜泣告父母,不肯废去。于是从学于征君得涉许郑门户,旁及金石篆隶之书诗、古文辞,悉深研究之。旋补邑庠学使,翁同书谓学有根柢。一试于乡,弗售。黔乱作,停乡试,遂橐笔居各司道署,以为养亲之资。又从莫教授庭芝讲性理,承布政龄习包慎伯书法,遂与一时名流作文酒交游。后从援黔军克复湄潭等城,保知县复都匀城,赏同知衔归四川补用。历署大宁、富顺、铜梁等县,考绩保卓异。初丁文诚开办四川盐务官运,尝檄筹订购运销诸法,兼理厂局销局事务,以察视商民情意及订盐案诸稿,故盐务之成廷璜皆与有力焉。”
母亲郑淑昭(公元1826-1877),字班班,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其父亲郑珍乃西南巨儒,中过举人,任过古州厅(今榕江县)学和荔波县学训导,主讲遵义湘川书院和启秀书院,培育大批英才。郑淑昭是清代黔北沙滩文化的领军人物之一,她不但是贵州历代女诗人中有诗集传世的三者之一,而且还是养蚕缫丝的带头人。她恪守妇德、妇言、妇容、妇工,除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经常教育三个儿子,“宜人之教诸子也,率多口授,或据灶觚,或携之菜畛,或置纺车舂臼之旁,必使随音缓读,背诵如流乃止。”在其教育下,三个孩子俱成大器。《续遵义府志》卷二十三列传五有载:“子三,怡光绪己丑举人,懿丙子举人,名山县知县,恒癸巳举人,女一,蕙”,并高度评价了郑淑昭的风范:“淑昭濡染家学,妇德母仪一世楷模,诗词亦绰有大家风范。”


(二)赵懿“三兄弟”生平及其成就
赵懿(公元1854年-1896),字渊叔,又字悔予,号延江生、南湖,赵廷璜和郑淑昭的次子,赵怡兄弟。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他曾三次赴京应试均落第,后纳资捐官,以知县衔管理四川云安厂官盐,光绪十六年(1890年)任名山县知县,历任两届,卒于官,年仅43岁。他才艺俱佳,喜作诗,跌宕有奇气,有神韵遗风,对经史、百家、训诂、堪舆、金石之学,无不精通;喜交游,多与名士唱和,名声远传川黔之外;工书画,书仿北魏,画工人物,均极秀雅。在蒙顶山智矩寺下,现存赵懿题写的“蒙山”二字,可谓遒劲有力。他一生著作宏富,有《延江生诗集》12卷、《梦悔楼诗余》2卷、《友易》2卷、《名山县志》15卷、《诗微》等。
赵怡(公元1851年—1914年),字幼渔,号汉鄨生,赵懿兄长,清末民初画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官至四川新津知县。经术文章,并有法度;书仿苏轼,神味渊永。清季创办客籍学堂,及门称盛。著有《汉鄨生诗集》、《文字述闻》等。
赵恒生平事迹很难寻找,但知其著有《乙庐诗稿》。《续遵义府志》卷二十三列传五有“恒,官四川盐大使,癸巳举人”的记载。从很多关于赵懿、赵怡两兄长的记载,可以管窥一豹赵恒的才干和文采,也毫不逊色于两位兄长。


二、赵懿“三兄弟”与蒙顶山茶的渊源
光绪十六年(1890年)起,赵懿始两任名山知县,勤政之暇,他涉历山川,咨询耆旧,搜检故牍,博稽群书,数月即“政事修举”,政绩颇丰,人民爱戴。期间,他亲自参与并规范贡茶采摘、制作、包装、运送标准及程序,并详尽记入《名山县志》,为后人研究蒙顶贡茶提供了宝贵资料,对蒙顶山茶文化特别是文献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1891年,他邀请时任新津县令的兄长赵怡来名山主持编修《名山县志》并亲自参与资料收集和整理编纂。由于无前人可循,修志难度很大。赵懿在《名山县志•序》中说:“当其时,渊叔(赵懿字)筑亭廨舍东圃,陈书满室,狼藉纸砚,文书所断之罅,辄入坐其中,究肆而博参,掇幽而搜佚,虽至夜分灯,不少辍”,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同时,每出行,询问民风民俗、山川脉络、溪涧经流、古老传说、断碑荒碣、破牍零笺,披星而出,戴月而入,有所得辄手录之”。
光绪十八年(1892年),《名山县志》成书,共十五卷,是名山至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县志。据载,名山建县于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迄今已有1400百多年的历史,但修志始于何时,典籍无证。清康熙六十年( 1721年),知县徐元禧修撰的县志三十六卷,后170年无以继之。乾隆年间,县宰高第也曾撰修县志,可惜均失传。赵懿所修光绪版《名山县志》,至新中国成立时,县内仅存孤本,经整理得以留存。

该志书内容丰富,史料详实,虽然只有十五卷,但天文地理风俗习惯无所不包,一部分主要是文史典籍对蒙顶茶的内容,比如:《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九州志》《舆地纪胜》等;另一部分主要是文人墨客吟咏蒙顶山茶的诗句,其中包括了赵懿那个时代的文人们所作的作品,当然也包括了赵懿、赵怡、赵恒“三兄弟”的二十余首写蒙顶山茶的诗文。该志书涉及蒙顶山、蒙顶山茶的内容占有较大篇幅,比如首卷“图说” 开宗明义,即有“蒙山仙茶”详图;卷二“山原”中以极其宏丽的篇幅记叙蒙山;卷八“物产”中近二分之篇幅详述了贡茶、云雾茶和绿茶;卷十中专设“茶课”栏目等。
这本志书特别对蒙顶山、蒙顶山茶、蒙顶山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总结、完善,使之成为完整的文化体系,是研究名山历史和蒙顶山茶史、茶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受到史学界、茶界的高度评价。关于蒙顶山茶的历史以及相关的诸多内容都因这本《名山县志》而得以流传至今。可以说,赵懿、赵怡兄弟是蒙顶山茶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95年翻印蒙山县志


三、赵懿的蒙顶山茶诗赏析
从《名山县志》收录的赵懿的诗文看得出他是一位地道的茶客。他以一位县太爷的身份,高度重视老祖宗给蒙顶山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其歌之咏之。正因为蒙顶茶吸收了大量的歌咏成分,今天才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含量和内在价值。


(一)《恭捡贡茶》:今当蒙顶贡茶时,露芽三百题封遍
作为一方父母官,赵懿对蒙顶山、蒙顶山茶情有独钟,这在其诗文中多有表现。他写有一首《恭捡贡茶》诗,可见其对蒙山、蒙顶充满了感情,也抒发了对贡茶的心情和无奈。全文为:“昨读香山贡桔诗,今当蒙顶贡茶时,露芽三百题封遍,云路千重传骑弛,五载浮沉在西蜀,一般疏贱远丹墀,柏梁台上诸培从,病渴相如有所思。”
清代中期,皇茶园的“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的物品,所产茶叶始作为正贡、副贡和陪贡。曾任四川总督的吴振槿在《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四中记述蒙茶进贡的数量和品名说:宣宗道光(1821年)时,四川贡仙茶二银瓶,陪茶二银瓶,菱角湾茶二银瓶,名山县二银瓶。每年三月初,知县即选择吉日,沐浴朝服,率吏上山,派采茶僧12人,入皇茶园;采摘仙茶,笼回智矩寺,隔纸微烘后,拣清洁者360叶为正贡。在园外附近陪茶地采摘的芽叶,先以猛火烘焙,待至半蔫取出,置于黄纸上稍晾,诸僧围着一张木案,将茶叶揉成条形,然后放置炉上,用微火慢焙,使茶叶至干,精拣其中青润光洁者作为副贡,供皇帝饮用。再如前法,将挑选出的余叶加以焙、炒、揉制,做成颗子茶,作为陪贡,数不足,于菱角湾采茶充之。正贡和副贡,分别装入6个银瓶,陪贡装入大小不等的18个锡瓶,用上好的黄绢封裹,盖上官印,盛入特制的木箱内,待吉日良辰,遣吏护送至四川省布政司转贡京城。临行,县官再次沐浴朝服,向北叩首,以示恭顺。
这首诗借借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开发邛都(今西昌)积劳成疾的典故,述说自己的心声:你们在皇帝身边的人知不知道啊,应该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让我调离这边远穷困的地方。


(二)《蒙山十首》:七株甘露种,五顶碧云芽
赵懿写有《蒙山十首》,与其兄长赵怡的《蒙山十诗》同为命题,分别对花溪、甘露井、智矩寺、天盖寺、蒙泉院等蒙顶山圣景进行吟诵,自然亲切,诗意淡雅。
1.《花溪》:三十八蒙峰,峰峰暗碧松。幽溪抱村曲,流水出云封。谷鸟时鸣止,蛮花自淡浓。深林原未瞑,残日下高舂。
2.《圣灯庵》:法鼓振琅琅,灵灯谒上方。霏霏似莲萼,冉冉度林塘。哀壑生虚籁,高斋闻异香。老禅方入寂,应放白毫光。
3.《蒙泉院》:崖壑响潺潺,山僧半掩关。岭云生石罅,泉水抱花间。漏阁欹千仞,平羌划百蛮。石楼最疏敞,頫眺立孱颜。
4.《智矩寺》:宝地金绳袅,灵师法像妍。竹摇敲磬月,松飏焙茶烟。双塔截云表,千峰落眼前。孙君剩残碣,剔藓为留连。
5.《天盖寺》:不知何代寺,著在白云巅。苔磴滑疑雨。松林阴暗天。仙茶三百叶,银杏几千年。绝顶寻灵迹,峰心卷碧莲。
6.《茶园》:蛇虎蟠灵篽,风岚护贡茶。七株甘露种,五顶碧云芽。典祀圜丘重,香同日铸夸。慧师真妙力,一物献天家。
7.《甘露井》:泉乳滴玲珑,橚椮暗五峰。老僧曾化石,孤客静看松。一物济人世,千秋访名踪。於今正忧旱,私欲祷苍龙。
8.《甘露石室》:大师千载后,灵迹在人间。咒龙行作雨,制虎卧当关。石室苍松静,仙园紫茗环。维摩默无语,吾自眺青山。
9.《蒲团树》:臃肿不材木,得以终天年。结瘿数千载,颇似蒲团悬。想见师子座,菩提树下禅。
10.《八宝树》:庄严八宝树,花果金绳旁。华光如来佛,演畅妙法场。异哉师手植,焦干浓花香。
其中《茶园》诗中的茶园指的是“皇茶园”。此处“甘露”是人名,指的是甘露大师吴理真,他于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 ,“其叶细长,网脉对分,味甘而清,色黄而碧” ,故名“仙茶”,开启世界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的历史先河。


(三)《蒙山采茶歌》:昔有吴僧号甘露,结茅挂锡山之阿
赵懿写有一首《蒙山采茶歌》,这首诗气势不凡,文气晓畅,读之深感有大家风范。全文为:“昆仑气脉分江河,枝干漫衍为岷嶓。岷山东走势欲尽,青城玉垒兼三峨。其间一峰截然立,禹平水土曾经过。奔泉流沫数百道,鸿蒙云气相荡磨。昔有吴僧号甘露,结茅挂锡山之阿。偶然游戏植佳茗,岂意千载留枝柯。五峰攒簇似莲萼,炎晹雨露相调和。灵根不枯亦不长,蒙葺香叶如轻罗。自唐包贡入天府,荐诸郊庙非其他。火前摘取三百叶,诸僧膜拜官委蛇。银瓶缣箱慎包裹,奔驰驿传经陵坡。愈远愈奇极珍重,日铸顾渚安足多。古今好事有传说,服之得仙无乃讹。玉杯灵液结香雾,唯此已足超同科。一物芳菲不可閟,自宜宠眷邀天家。葡萄天马随汉使,邛竹蒟酱逾牂牁。人生要自有绝特,泥涂碌碌知谓何。偶思屈子颂嘉桔,濡毫为作蒙茶歌。”
此诗以凝炼之句,不但把蒙顶山茶的来龙去脉及蒙顶山茶香露灵液的非凡气质写的酣畅淋漓,而且把蒙顶山茶的自然地理环境、吴理真种茶、唐时入贡等主要内容涵盖在内,还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是吟咏蒙顶山茶的一篇佳作。“灵根不枯亦不长,蒙葺香叶如轻罗”之句,可谓诗意绵长。“玉杯灵液结香雾,唯此已足超同科”的人生感受,品之耐人寻味,余音不绝。诗中还流露出作者对皇室无尽的享受、官场等级、人间不平以及自身的失意的情感,可谓言为心声。此处“甘露”是指甘露大师吴理真的法号。

(四)《秋登蒙山》:清秋好天气,蹭蹬入蒙山
赵懿写有一首《秋登蒙山》,全文为:“清秋好天气,蹭蹬入蒙山。寺在峰峦里,泉鸣云树间。远水落帆迥,平原飞鸟闲。登楼啜仙茗,一畅野人颜。”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于秋天登蒙顶山时的美景,还描写了登山之余,啜饮蒙顶茶才能使庶民小吏解闷消愁的情怀。


(五)《蒙顶茶说》: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
光绪十八年(1892年)赵懿作《蒙顶茶说》一文,详细记载了蒙顶贡茶的采摘、制作、入贡的过程,为今后研究蒙山茶留下了宝贵资料。首先是对贡茶出产位置的描述:“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上清峰茶园七株又美之,世传甘露慧禅师手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每岁采贡三百三十五叶,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园以外产者曰陪茶,相去十数武,菱角峰下曰菱角湾茶,其叶皆较厚大,而其本亦较高。”再说到鲜叶的采摘方法为:“岁以四月之吉祷采,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尽摘其嫩芽。”接着说正贡茶制作工艺:笼归山半智炬寺,乃剪裁粗细,及虫蚀,每芽只连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纸裹叶熨釜中,候半焉,出而揉之,诸僧围坐一案,复一一开所揉,匀摊纸上,弸于釜口烘令干,又精拣其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副贡茶制作工艺:“茶经焙,稍粗则叶背焦黄,稍嫩则黯黑,此皆剔为余,茶不登贡品,再后焙剪弃者,入釜炒焉,置木架为茶床,竹荐为茶箔,起茶箔中,揉令成颗,复疏而焙之,曰颗子茶以充副贡,并献大使。不足,即漫山产者充之。”贡茶的包装:“每贡仙茶正片,贮两银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两银瓶,菱角湾茶两银瓶,瓶制园如花瓶式。颗子茶大小十八锡瓶,皆盛以木箱黄缣,丹印封之。”贡茶的运输方式:“临发,县官卜吉,朝服叩阙,选吏解赴布政司投贡房,经过州县,谨护送之。其慎重如此。”
清代蒙顶山茶何以称为“仙茶”呢?《蒙顶茶说》的解释,与北宋《东斋记事》中“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的记载,有异曲同工之妙。蒙顶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产此茶的时节,也常常有祥瑞的云影出现,以“云”派生出了“神”,而神庇护着茶,“仙”的寓意也就立在其中了。“仙茶”历经数朝而最终定名,更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优质的品质相得益彰。如今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茶叶实物中,可见仙茶、陪茶、菱角湾茶的银包装尺寸、式样,与“蒙顶茶说”的描述完全吻合。

名山县志目录


四、赵怡的蒙顶山茶诗赏析
(一)《诗一首》:经玩吴兴笔,泉煎甘露筒
赵怡写有《诗一首》,全文为:“万木拥花宫,山门细径通。云来钟杵湿,僧定石楼空。松果垂罗汉,桫阴坐鹿翁。沫江泛远影,蒙顶下高风。经玩吴兴笔,泉煎甘露筒。禅关共斜日,净理觉无穷。”
1891年,赵怡受在名山担任知县的兄弟赵懿邀请撰修《名山县志》,任总纂。在名山期间,他和兄弟赵懿曾多次上蒙顶山,写下很多蒙顶山茶诗,读后可对蒙顶山茶有一个全面认识。诗人对永兴寺幽雅的环境以及云稠雾浓的景象感触很深,此诗包含诗人对“禅茶一味”的独到感受。泉煎甘露筒的意思是:用山泉水在筒这种器皿里煎煮甘露茶。此处“甘露”指的是蒙顶山“仙茶”蒙顶甘露,是茶名。

(二)《蒙山十诗》:五顶作莲花,花心甘露家
赵怡写有《蒙山十诗》,这十首诗对蒙顶山的花溪、圣灯庵、蒙泉院、智矩寺、天盖寺、甘露井、甘露石室及蒲团树、八宝树等胜景都作了详细描述,咏颂流传至今,成为范本。
1.《花溪》:碧溪流百折,村路与回沿。水碓藤阴湿,山扉花树然。樵归蒙顶雨,鸟带浅蛮烟。自有桃源意,清游尽日延。
2.《圣灯庵》:夜半百灵集,镫朝千佛光。珠林度明灭,金涧袅低昂。明生月东岭,疏钟静上方。时闻佛现鸟,数语报僧房。
3.《蒙泉院》:断壑云根冷,飞桥日月阴。瀑泉喧树脚,禅院住峰心。笃耨香熏座,频伽鸟哢林。仙茶煎手煮,品水坐烟深。
4.《智矩寺》:宝地金绳袅,灵师法像妍。竹摇敲磬月,松飏焙茶烟。双塔截云表,千峰落眼前。孙君剩残碣,剔藓为留连。
高阁穷游目,兹来兴欲狂。
5.《天盖寺》:觚棱挂云表,古寺著中峰。作满地汉唐树,三天朝暮钟。佛驯守茶虎,僧豢听经龙。欲访灵师迹,还从五顶逢。
6.《茶园》:苍翠五峰巅,灵根风露缠。贡香三百叶,仙植二千年。品重圜丘祀,枝披禁 妍。於菟双白额,长护碧云眠。
7.《甘露井》:高僧化石去,遗甃覆莓苔。迹往数千载,幽寻今独来。灵根七株灌,香雾五峰开。乳滴倾听久,还防动雨雷。
8.《甘露石室》:五顶作莲花,花心甘露家。化身留白石,幽窟閟丹霞。阶下巡茶虎,门前挂树蛇⑷。安心方就问,何事但跌跏。
9.《蒲团树》:老衲偶然去,蒲团悬树巅。山风吹不落,知经几千年。自识西来意,莫问龙牙禅。
10.《八宝树》:不结贝多子,不长娑罗阴。开花并著叶,根干已空心。
其中《甘露石室》描写蒙顶五峰像五瓣莲花,皇茶园就在花蕊里。甘露石屋是当年吴理真种茶休憩的地方。此处“甘露”指的是甘露大师吴理真,是人名。

(三)《与弟懿登蒙山》:五峰飞策云生袖,一碣扪题雨湿铭
赵怡写有《与弟懿登蒙山》诗,全文为“恒岳归来两屐青,邛黎西过酒初醒。五峰飞策云生袖,一碣扪题雨湿铭。欲探龙湫试汤品,便寻虎涧续茶经。明朝又泛巴船去,忆尔看山立县庭。”
该诗描述了诗人与兄弟赵懿登蒙山时的情景,涉及对云海、雨露、泉水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四)《蒙顶仙茶》:嵬峨大蒙顶,秀出五芙蓉
赵怡写有《蒙顶仙茶》,全文为:“嵬峨大蒙顶,秀出五芙蓉。沆瀣一气连,远与元圃通。地灵草木异,碧树纷珑璁。香茗擅奇淑,冠绝西南封。仙人何狡狯,数株种其中。吐纳万日月,元气含鸿濛。百灵为守护,役使虎与龙。昆儿不敢采,包贡天九重。神产夙所念,西来得灵踪。金箧三百叶,想傢郊坛供。” 这首诗详细描述了蒙顶“仙茶”独特的生长环境以及蒙顶贡茶的一些基本情况。

五、赵恒的蒙顶山茶诗赏析
赵恒因深受赵懿和赵怡两兄长的影响,对蒙顶山茶也是非常喜欢。他写有一首《试蒙茶》诗,对蒙顶山茶描写则更生动。全文为:“色淡香长品自仙,露芽新掇亲手煎,一壶沁入诗脾后,梦醒甘回两颊涎”。其中,“色淡香长品自仙”一句,非常经典,常为现代人所引用,诗人希望通过饮茶 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仙。这句诗描写了蒙顶山茶的颜色和香气以及仙气,可谓生动、形象、逼真。

重印名山县志说明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5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亚太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茗边、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现为雅安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雅安市茶业协会和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吴理真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