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普洱2015居民收入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从茶中来 向世界走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之路

蜿蜒于青翠山峦之中,景迈山古茶林,在雨热丰富,山势起伏,森林广布的中国西南边陲寂静生长,在世居民族的代代相守间,传承绵延。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合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生长。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是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景迈古茶林 摄影:谭春

景迈山古茶林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拥有5片古茶林,9个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缓冲区面积11927.85公顷,居住着布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南门河与南朗河将其三面环绕,使景迈山成为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国家文物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重要指示、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又一重要成果。中国将在加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鼓励村民参与、规范旅游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永续传承,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承担更多责任,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人在草木间 展现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

游走在景迈山,可见山势舒缓磅礴,茶林内古树森天,茶鸟穿梭林间,古村寨在绿荫掩映中露出鳞次栉比的干栏式建筑瓦顶和金色佛塔塔尖,深灰、熟褐色的建筑外观沉着大气,与森林的浓绿相得益彰。山底,南朗河与南门河绕青山跌宕奔流而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普洱景迈山所在的中国西南地区是学界普遍认为的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景迈山现有5片完整古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1140-1600米之间,面积共计约1180公顷,被称为千年万亩古茶林。

芒景上下寨-芒洪古茶林

在景迈村芒埂村民仙贡的带领下,记者穿梭于芒景上下寨-芒洪古茶林间,古茶林巧妙地由乔木层-灌木层(茶树主要分布层)-草本植物层构成。

循着仙贡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古茶林上层主要生长莱英、木荷、多依、红椿、榕树等高大乔木,中层则以古茶树为优势树种,同时分布有樟科、杜鹃花科等植物,下层是药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景观上远看是一片十分茂密的亚热带常阔叶林,进入林内则可见上层为参差不齐的高大乔木,下层为疏密不均的茶树。

而茶林中多栽植桂树、多依、樟树也有其讲究,“这些树木特有的香味不仅利于防治病虫害,还会传递给茶叶,使茶叶具有天然的香气,体现出智慧的养护技术。”仙贡笑着说。

古茶嫩芽 摄影:谭春

千余年来,景迈山先民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模拟和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在天然林中砍去部分乔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阴乔木,然后栽种茶树,养护茶园,形成了“林间开垦,林下种植”土地利用方式。

“‘林间开垦,林下种植’土地利用的传统智慧,以及世居民族遵循野生茶树生理特性和生长规律栽培茶树的漫长历程中领悟积累的生态智慧,体现景迈山古茶林世界遗产价值。”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介绍。

为了有效防止大风、霜冻和病虫害传播等自然灾害,景迈山的先民们选择在森林间有限度地片状开发古茶林。他们一方面围绕村落控制茶园开垦面积,另一方面在开垦的古茶林外围保留森林防护线。

“禁止砍伐的森林带,宽约40米,围绕在茶林周围,布朗族称之为‘背’。茶林和茶林之间也会保留一定面积的森林作为分隔防护林。”陈耀华告诉记者,如今,这些分隔防护林大部分得以保留。

记者发现,当村民介绍古茶林时,几乎都会强调,古茶林自形成至今,不施肥料,不洒农药。古茶林为什么形成如此健康的生态系统?

“古茶林主要靠自然落叶和草本植物层提供营养,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来防治病虫害。”陈耀华告诉记者,景迈山古茶林依托自然森林,茶树长期与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光、热、水、汽等要素最佳配置的生态系统,是全球古老而独特的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在当今世界规模化台地茶种植园主导的背景中十分独特,显示出了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智慧。

传承千年智慧 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山峦起伏中,翁基布朗古村寨静静地伫立在山腰中,在翁基抬起头就可以看到东北部高大的神山哎冷山。“布朗族村寨一般呈现群落式布局,几个村寨背依哎冷山兴建,村寨的入口朝向神山的方向,以表达对神山的尊敬。”陈耀华在翁基观景台向记者介绍。

翁基村

景迈山世居傣、佤、布朗、哈尼、拉祜等民族,他们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景迈山的自然条件、宗教信仰以及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经验使得当地居民在不同海拔高度采用了最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遗产区由高到低总体呈现出神山、水源林―森林、茶林、古村寨、旱地、水田、河流的垂直利用模式。”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张丕生介绍,这种独特的土地平面利用方式,不仅使景迈山呈现出“森林-茶林-村落”平面功能景观,而且塑造了林-茶-人三位一体的空间关系和生态关系。森林得以利用,茶园得以保护,村寨得以发展,充分显示了景迈山居民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态智慧,是原始森林农业土地利用的范例。

“为了有效处理和森林、茶林的关系,合理利用珍贵的土地资源,景迈山住民探索形成了自然和文化融合的村镇建设技术。”张丕生解释说,布朗族、傣族先民根据景迈山地形、水源分布和朝向等自然条件确定神山,并禁止砍伐山顶的森林。在确定神山后围绕神山选择西坡或北坡建设村寨,而将朝向较好的东坡、南坡留作耕地。

记者了解到,由于景迈山云海一般在海拔1000-1200米,各村寨都建在海拔1200米以上,而寨心是整个村寨建设的核心,村寨围绕寨心集中紧凑布局,一方面保证所有村民都可以受到寨神的庇佑,同时提高建设用地效率。村寨外围设有寨门,这样从布局上就控制了村寨规模,提高了山地村落土地利用集约性。

傣族、布朗族民居均采用传统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既适应当地潮湿气候,满足生活所需,也能满足茶叶晾晒、加工等生产功能。”陈耀华告诉记者,布朗族屋脊饰以茶叶符号,傣族屋脊则饰以牛角符号,标志着部落对茶叶、动物的图腾崇拜。

陈耀华认为,景迈山世居民族的村落选址、布局和民居形式,都做到了对自然环境巧妙的适应和利用,体现出世居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摸索出的人居环境营建的科学性,以及与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共融。

“景迈山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技术和村镇建设技术等传统知识体系一直得以延续,其核心价值是基于自然资源有限性认识基础上对自然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陈耀华说,这些知识体系不仅完好保存了古茶林、古村寨和分隔防护林等遗产要素,而且造就了“村寨围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的空间格局和整体景观,以及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人与自然、人与人的高度和谐。古茶林不仅是他们的生产场所,也是他们的生活家园,更是整个景迈山的生态宝库。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也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缩影。它连绵千年、延续不断,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它高超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改进的种茶技艺,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古茶林中芒洪八角塔等景观,兼融中原与西南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对云南边疆的辐射和影响,具有突出的统一性;景迈山上布朗、傣、拉祜、汉等各民族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里所产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走出国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欢乐景迈山 摄影:谭春

在2022年9月的现场考察评估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充分肯定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现出的自然和谐、生态和谐、宗教和谐、民族和谐、社区和谐,认为这对当代世界具有重要启示和示范作用。

人茶共荣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何维持千年仍生机盎然?

“古茶林能够延续一千多年传承至今,一方面是其独特的‘林间开垦、林下种植’方式,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有关系,他们把带领部落来到景迈山并开始种茶的首领帕哎冷尊奉为茶祖,每年要祭拜茶祖,并牢记茶祖遗训,‘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林’。”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告诉记者,“布朗族的茶魂树,傣族的茶神树,代表茶祖守护着茶林。茶,不仅是作物,更是他们的文化和精神。”

林中茶园 摄影:陈强

陈耀华进一步解释说,独特的茶祖信仰、以“和”为核心的当地茶文化、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以及互敬互爱的风俗习惯,缔结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保证了古茶林文化景观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

2010年,针对世界遗产领域茶主题“空白”,国家文物局首倡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并于2012年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国家文物局报请国务院将“景迈山古茶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支持和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系统提升遗产保护、管理、展示水平。2021年1月,国务院批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我国2022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编制提交申遗文本,克服新冠疫情影响,采取超常规、闭环方式,顺利通过国际组织现场技术评估,最终确保申遗成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历时13年,这一历程是中国文物工作者锚定目标、致力于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和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过程,是中国文物工作者笃行不怠、推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新理念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目前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古人栽培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随后茶的种植、饮用和茶文化从我国相继传到邻国,并逐步走向世界。

而申遗,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当记者问仙贡,如何看待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时,她脱口而出,“肯定是好的,申遗成功,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古茶林。”

多年来,为顺利推进申遗工作,更好守护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国家文物局、云南省开展了大量工作。

茶林、古村寨、茶产业和茶文化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重要价值载体。国家文物局始终坚持文化景观整体保护原则,支持和指导云南省、普洱市,一方面建立古茶林监测体系,指导村民完善古茶林保护村规民约,确保古茶林安全;另一方面加强古村寨风貌管控,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展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建筑有机更新、环境风貌整治。

据了解,为实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颁布了《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等3部专项法规、7部规章制度,为申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完成对现行177项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整理工作,编制景迈山村庄规划,为景观范围内15个自然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

景迈山遗产监测中心

在遗产监测中心,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邹怡倩说,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建立了监测预警体系,截至目前已经安装152套监测设备,监测覆盖9个古村寨、古茶园重要位置、重点路段等,通过线上智能监测与线下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因素实施监测预警,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同时,建立了集镇区、行政村、自然村3级阐释展示系统,设置近200块保护牌和说明标识牌,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情况和价值进行阐释宣传。

糯干老寨作为景迈山列入遗产要素的9个古村寨之一,是唯一分布在山间小盆地,传统古建最为集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傣族村寨,也是向心式布局最为集中的寨子。“虽说糯干完好保留了传统傣族村寨特色,但这里的村寨环境、传统民居和生活其中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房子不仅是房子,更是生活的地方。”景迈村村委会主任岩赛乱解释说,由于气候潮湿,干栏式建筑一般在30年左右就需要更新置换。在修缮之前,寨内的干栏式传统建筑往往存在梁柱倾斜、木构件糟朽、瓦件酥裂残破等问题和安全隐患。

让岩赛乱欣喜的是,2015年国家文物局下拨了糯干古村寨保护资金,用于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消防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如今的糯干老寨,文物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生活其中的村民乐业安居。

糯干老寨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余剑明介绍,2015年以来,在遗产区9个古村寨开展了文物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一般建筑整治、景观绿化、道路治理、展示利用等分项工程,有效保护了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和整体风貌。编制实施《景迈山建设活动导则》,对景观范围内村民和村集体的日常建设活动进行管理,保证了建设活动规范有序。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在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和风貌的前提下,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造和性能提升,为村民带来更多便利,得到村民的充分认可。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古茶山的干扰,张丕生介绍,以古茶林为核心,山顶严格保护水源,山中限定区域集中建设村寨,山脚发展生产,实施翁基、糯干、芒景等14个古村落整体资源和环境保护利用工程,人茶林和谐的空间生态关系更加巩固。

“在申遗工作中,我们还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主体作用。”张丕生说,通过制定管理规划、村庄规划,出台建房导则和茶树管理规范,并在村规民约中进一步细化管理,形成了社区参与的良好反馈与治理机制,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社区共治机制,并形成“政府、社区、宗教、老人”协力共管机制,山上村民自觉遵循村规民约、长者带头参与治理村庄公共事务、宗教对茶文化信仰的传续,对古茶林保护传承和传统村落社会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多年的有效保护管理,目前遗产区内的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格局保存完整、3片分隔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遗产价值载体保存完成,古村寨景观风貌保存良好,古村寨和民居建筑有机演进的进程真实、完整。

茶林航拍图 摄影:贾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ⅲ和标准v,反映了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而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一切从茶中来 文物助力乡村振兴

一切从茶中来。

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包括种茶、制茶等生产文化,食茶用茶、民族习俗、民居建筑等生活文化,品茶咏茶、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保护中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通过民居保护、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使景迈山各民族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保护景迈山茶业原始业态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保护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惠及广大百姓。

玉洪是翁基村村民,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一家共有三口人,家里有40多亩茶地,主要在家里制茶,每年大概的收入是在10多万元左右。”

采茶 摄影:苏锟

陈耀华介绍,景迈山茶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景迈、芒景两个村寨90%劳动力从事与茶产业相关的工作,诸如种植、茶园的维护、茶的制作、加工、储藏及贸易等各个方面,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90%以上,遗产地居民收入远远超过所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带动了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古茶林的保护。

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相得益彰,使得这一古老的遗产,经久而不息、历久而弥香。如今,因茶而生的物质、精神文明依旧饱满鲜活,为世界提供了一份真实完整的茶文化遗产,彰显了景迈山古茶林强大的生命力。

制茶

在景迈山采访多日,回想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和谐。在糯干老寨,发现很多人家都在一楼设有专门的茶室,并在桌上摆有食物水果等。“几乎每家都有茶室,这里的百姓淳朴善良,喝茶是不要钱的,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可以走进去喝茶,不管买不买茶,老百姓都会很热情地接待。”岩赛乱介绍说。

在翁基小广场,发现很多小店铺比邻而立,但却无人看守,熊登奎解释说,“老百姓只是在旁边标注上价钱,贴一张收费二维码就放心做他们的农活去了。他们相信,人与人的关系亦如茶一般,简单、干净,彼此需要的是一份用心、懂得和信任。”

如今的景迈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生活创业,1994年出生的芒景村村民岩砍,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问到为何选择回来,岩砍告诉记者,“我想起小时候,当时都是泥路,没有电,当时的梦想就是好好学习,走出这座大山。后来,我成功地走出大山,去到首都北京。一开始几年还不错,可是到了后面,总觉得生命里缺点什么,很难看到生命的意义,于是我选择回到了家乡。”

景迈山云海 摄影:胡里城

翁洼观景台是岩砍最喜欢的地方,“每每站在这里,我都会无比感动,从这里望去犹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每一秒都在不停地变化着,早上这里云雾缭绕,中午这里山清水秀,傍晚这里彩云满天。如果要说哪里离天堂最近,那么就是这里了。”

回到了家乡,仿佛充满了能量,岩砍说,“现在我与朋友一起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开启景迈山探索之旅,致力于景迈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非常有意义。”

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表示,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指导云南省、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贺信精神,“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打造“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案例”,向世界讲好茶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2022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马龙·马丁从普洱带回一粒古茶种子,今年他短信告诉同行的中国人员,“带回的种子发芽了!”

人在草木间,白驹忽过隙。传承千年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改变的是走出大山,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而不变的是,人茶共荣的文化景观仍将生生不息,传承千年。

来源:茶贵人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被写入党章,成为未来相对长时期内全党共同实施的重大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划了未来三个时间节点乡村振兴战略要达到的目标,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茶产业在农产品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尽管很小,但却是“出门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一件,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将会由现在的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茶产业也会由大产业变成强产业,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一、当今中国面临两大转型,必须依靠乡村振兴才能解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面临着两大转型,一是社会转型,即2011年起,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首次超过50%,表明中国社会已经由过去以农村为主转变为以城镇为主。2017年底,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按照这个速度,2020年肯定会超过60%这个预期目标。城镇化率提高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部分农产品生产者变为消费者,农村资源变得稀缺,从而使城乡融合变得可能。住在城市的人多了,人们的交际模式发生了变化,交际圈子变小,人们的寂寞感、孤独感、抑郁感增加,节假日渴望逃离城市,到环境优美的农村去休息、休闲,换一种生活方式。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看,截至2016年底,99.3%的村通公路,61.9%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99.7%的村通电,11.9%的村通天然气,99.5%的村通电话, 82.8%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 8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25.1%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91.3%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0.8%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这个数据和第二次农业普查(截至2006年底)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不足100%说明了还需要继续努力,并且和城市相比依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势在必行。

二是消费转型。截至2017年底,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达到29.3%,首次低于30%,达到了国际通用的“富足”的标准。这就意味着,中国接近14亿人的消费总体上从过去主要关注吃什么到怎样吃好、吃得安全,更加关注农产品的品牌,消费中休闲的比例在增大。这两大转型对于茶产业意味着什么?第一,在低消费水平下,茶叶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不是生活必需品;而当消费水平提高后,喝茶就会成为常态,茶叶的消费量就会逐渐增加。2000年,中国人均消费茶叶只有0.36千克,2015年达到1.33千克,15年提高了3.7倍,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相关。预计到2020年可达人均2千克,茶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品,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高档茶的消费量增加。随着国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高收入阶层(如企业家阶层)和中产阶级开始关注养生,茶叶无疑是养生的重要产品。这是近年来高档武夷岩茶、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等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要求,茶产业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那些茶业大县无一不是把茶山或茶园之美和乡村之美结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形成美丽茶乡的经典范式。在今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茶产业的作用还将继续发挥并扩大。下面,我们将讨论在新时代下,茶产业如何借乡村振兴之“势”而“振兴”。

二、做强茶产业,实现由茶业大国向茶业强国的转变

中国是世界上茶叶产量最高的国家,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出口量世界第二,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七分之一,而且以低档产品为主。原因当然很多,但国内茶业企业过小、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劳动力成本过高等是重要原因。提高茶产业竞争力,必须在产品标准化、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打造品牌等方面下功夫。

(一)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打造在国际上能够叫得响的中国茶品牌

中国是世界上茶分类最多的国家,不仅在大类上分为六大类,每一大类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这是中国茶的特色所在,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制定统一而简单的标准,事实上也制定不出这样的标准。当然,每一大类不同产品都是有相应标准的,而且处于不断完善之中。但对于出口的茶叶,一般以中低档为主,为了便于出口,应该制定一个一般的统一标准,不管哪一大类茶,同一标准的质量应基本一致,这就便于定价,不至于国内茶企在竞争中相互压价。同时,在统一标准下进行国际贸易,也有利于树立中国茶的质量信誉,有利于中国茶品牌的创建和持续。这是中国茶宏观品牌的建立问题。

中观层面上茶品牌的建立,主要指区域品牌,应以地方政府为主注册,采取特许的方式允许企业使用,但一旦违反区域品牌所要求的产品标准,政府则收回使用权,并对企业进行惩罚,以维护区域品牌形象。除特许企业外,其他企业不允许使用区域品牌作为企业产品的标志,否则,政府也要予以处罚。通过 “政府+ 企业”的方式,每一大类茶打造若干个以县域或市域为主的区域品牌,条件成熟的可以培育国外消费者,树立区域品牌的国际形象。

微观层面上茶品牌的建立,主要指企业品牌,如天福、吴裕泰、明月等,有的是指一类茶,有的则是该企业销售的所有茶类都采用一个品牌。企业品牌的建立,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市场形象,培育稳定的消费者群体。目前,大部分茶叶企业都是依靠区域品牌生存和发展,对于企业自身品牌的培育不足。从长远看,任何企业都必须依靠自有品牌,而不是区域公共品牌。中国茶走向世界最终也必须依靠企业品牌。

(二)加快新技术研发,以科学技术应用降低茶叶生产成本

第一,加快茶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包括茶叶生产技术、收获技术和加工技术。在生产环节,包括品种技术,通过推广新品种提高茶叶产量,降低成本;绿色农药技术,研发低残、高效农药技术,提高茶叶质量;加工技术,研发人工模拟技术,降低加工环节的人工成本。

第二,推进茶业产学研协作,在茶叶主产省份建立协作平台,采取利益激励方式促进产学研多方协作,早出多出实用性成果。第三,加快茶叶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建立茶产业大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指导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第四,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茶园,提升茶业绿色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三)探索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具体途径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在茶产业中,就要做强做大茶叶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茶产业航母”,增强龙头企业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茶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小农户,平衡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构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小农户的生产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加工、品牌及市场带动作用。

三、充分发挥茶产业的多功能性,在新时代实现茶产业之振兴

茶产业的多功能性,指的是除了生产茶叶供社会消费,即产品功能外,还具有美化环境、平衡生态、传承文化等功能,这些功能在新时代不仅能够强化产品功能,还可能独立于产品之外为生产者产生经济效益。

茶产业一般存在于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丘陵地带,一行行茶树,蜿蜒曲折,犹如大地的指纹,美不胜收。这样的美景对于茶农而言已经习以为常,在低收入时代,城市人看到了也不过是发几句感慨而已。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上进入富足阶段,过去对旅游的消费已经演变为休闲和体验,茶园的美景就会变成商品,可以为茶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与茶产业相关的新产业新业态开始显现,并且逐渐成为茶农的重要盈利模式,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余村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以茶产业为中心的田园综合体。一般需要数万乃至数十万亩连片生长的茶园,发展集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房地产、企业孵化器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如贵州湄潭的中国茶海就是这种发展模式。

二是茶旅小镇。是当前各地蓬勃发展的特色小镇的一种,也可以叫茶叶小镇,即在产业主产区,依托特色茶产业而发展起来的集茶产品、茶文化、茶园旅游、房地产、养老、养生、休闲等综合性的特色小镇。如福建武夷山的特色茶旅小镇,位于武夷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3750 亩,主要功能有茶叶交易中心(含茶叶交易所)、国家级茶叶鉴定检测中心、国家级茶文化与博览中心、茶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宜居社区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其职责在于弘扬武夷茶文化、提升武夷茶品牌、延长武夷茶价值链。三是茶庄园。是借鉴国外葡萄酒庄园而发展起来的以茶叶经营为主业,以休闲、旅游、养生、餐饮、民宿为辅业的综合发展模式。一般说来,业内公认的中国第一个茶庄园为云南柏联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庄园,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其自身定位为:借助景迈山独有的大叶茶树资源,打造世界第一个集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种植、生产、营销、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庄园。福建安溪的茶庄园发展较晚,但已有中闵魏氏铁观音茶庄园、华祥苑铁观音茶庄园、八马茶叶庄园等一批优秀的茶庄园正在崛起。四是茶旅游。目前,大部分茶业大县都依托茶产业开辟了旅游精品路线,有的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的核心路线。如安徽省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开发了“太平猴魁茶乡风情游”,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黄山—宏村—屯溪老街—谢裕大茶博馆三日游”等,都是国家级茶旅游精品路线。

茶叶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农产品,中国有文字记载的茶叶消费史和茶树栽培史都在2000年以上。古人把茶分为六大类,本身就是文化的体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茶的文化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第一,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文化起到基础性作用。让“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茶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对外交流的深化,茶文化会随着茶叶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反过来,茶文化也可以助推茶叶的销售。因此,打好文化牌是发展茶产业应有的内容之一。第二,依托茶文化打造茶叶品牌,包括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当前,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一些高收入群体对于茶叶的消费已经进入个性化、私密化、小众化时代,进入了以文化消费为主、实体茶消费为辅的时代,如高端武夷岩茶,居高不下的价格完全是靠文化支撑的,而且还有继续攀升的可能性。其他茶类都有类似现象。因此,依托文化打造茶品牌,在区域层面可以提升茶叶价格,使种茶的农民从中收益;在企业层面可以培育小众品牌,满足部分高收入消费者的需求,在企业获利的同时间接带动茶农收入的提高。当然,前述茶叶生态环境功能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借文化之力。

(责编:晓林)

来源:中华茶人联谊会 北京茶世界

产业扶贫 名企担当:中吉号荣获勐海县“社会扶贫先进典型”荣誉称号

  在美丽的七彩云南

  勐海儿女

  以不甘落后的心劲、攻坚克难的干劲、

  勇打硬仗的拼劲

  以敢让高山低头、敢让河水让路的大无畏精神

  谱写了一曲曲勠力同心、决战贫困的战歌

  中吉号同他们一起奋斗着

  用坚实有力的笔画

  书写着“脱贫攻坚”的赞歌

  历史将铭记这一时刻!

  我们以“社会扶贫先进典型”的角色

  共同见证勐海人

  更好的日子触手可及

  未来可期

  中吉号与勐海人一同

  凝聚力量书写普洱华章!

  在勐海县委、县政府组织举办的“勐海县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作为西双版纳州优秀民营企业,中吉号茶业被评为“社会扶贫先进典型”,自2015年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以来,中吉号以敢为担当的名企风范,以敢为人先、勇于争先的态度与气魄,成为众多参与勐海县扶贫工作的成员中的先进典范。

  脱贫攻坚 成效显著

  在助力勐海县脱贫攻坚硬仗中,中吉号付出的努力与心血取得了巨大成效,受到了县内外民众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中吉号代表上台接受表彰)

  据勐海县县委、县政府官方公布,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2017年勐海作为云南省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2019年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无新识别贫困户和返贫户,贫困发生率降为零,2.9万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勐海县2020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1元,比2015年的4336.22元增加8664.78元。这充分说明了企业的扶持对居民收入与就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产业助农 责任所在

  而在这场成效显著的脱贫攻坚战中,中吉号茶业作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仅在勐海县就拥有近千亩自有古茶园,并与茶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通过给当地拥有一定茶业从业经验且家庭条件相对贫困的茶农提供茶园管理维护(灌溉、除虫、修剪等)、茶叶采摘、手工杀青、摊晾、包装等茶叶加工流程中所涉及的工作机会,中吉号乐于让当地贫困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吉号还为勐海县茶农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引进先进科学的制茶车间设备及卫生清洁工具,让当地茶农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与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意识,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及从业水平,帮助其提高未来就业创业的技能保障。

  勐海县县委书记高江泉在表彰大会上强调:全县上下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主动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奋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中,干事创业,建功立业。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当好表率,再立新功。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中吉号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发展全产业链典范品牌,做古树名山普洱标杆品牌。因此,我们将持续推进云南核心产地的深耕细作与助力当地茶产业发展的伟大事业。

  未来,中吉号将在巩固拓展得来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同时,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拼搏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帮助实现勐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勐海人民辛苦养育数千年的优质茶叶产品及工匠精神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社会扶贫先进典型”不是简单的一块牌匾,更是中吉号对自身的企业担当与社会责任的高度履行与践诺,我们点滴汇聚来自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茶农的力量,帮助解决千百年来困扰勐海的绝对贫困问题,绘就了如今勐海县欣欣向荣的生动画卷。

  这是值得铭记与讴歌的伟大荣誉,也是中吉号值得铭记的一大里程碑。在国家高度战略下,中吉号将于勐海人、与云南人一起继续发扬“勇敢者”精神,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路上,持续将名山普洱与茶文化弘扬光大。

  原标题:产业扶贫 名企担当 | 中吉号荣获勐海县“社会扶贫先进典型”荣誉称号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