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千古茶介绍

找到约12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黔茶四十载】这些茶人与贵州茶的故事原来这么精彩(之二)

黔茶四十载 寄语黔茶

这些茶人与贵州茶的故事原来这么精彩

(之二)

让时间与茶同行

余海游


贵州茶发展迅速。从茶艺职业技能这个领域也可充分反映我们产业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从2009年贵州第一次参加国赛,个人赛获三个铜奖,到2016年个人赛获2个金奖、3个银奖、1个优秀奖,团体赛获1个银奖一个铜奖2个优秀奖,茶席设计赛获1个银奖,4个铜奖,1个优秀奖,我们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我系统学习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了全国各地推介石阡茶的历程,无论烈日还是暴雨都依然坚守,免费请人喝茶,让大家认识了解贵州产好茶、石阡产好茶。我最大的快乐是递一杯茶给客人,换回一句“这茶真好!”;是茶农卖掉茶叶时的那份愉悦;是看到茶企联系到销售渠道、签订供货合同的欣喜和希望;是想到只要我们多推介一斤茶,我的学生们就可以更多的通过采茶挣到一年的生活费、零花钱。

2014年成立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茶办),我被抽调至省茶办工作,开始了全国推介贵州茶和学习调研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茶产业发展的历程,这时的我逐步认识并坚信:“贵州茶是极好、极有竞争力的。”中央单位每年办公用茶、十九大会议用茶的采购,是对贵州茶最好的认可;在主管部门的严苛管控下、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它是有极强生命力的富民兴国的健康产业,正如拜访位于伦敦的英国太古集团旗下芬利公司总部时,其负责人Guy.Chambers所说,中国茶叶在全球市场有竞争力的99%都出在贵州,因为它的安全性、规模化和性价比极佳。

贵州茶让我从一名乡村特岗教师一步步成为一名茶业从业者,是这个行业让我坚定了一生可以只从事一件事的信念,我将为此继续耕耘,与它一起前进。(作者系贵州省茶办品牌市场组工作人员、国家一级茶艺师)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聂宗顺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茶叶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始终遵循着“优先保证出口,适当安排边销,有余供应内销”的规定,由外贸部门负责收购,供销社负责代购,因而在市场上难觅其身影。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茶叶逐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促进了茶叶生产的迅猛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东茶西移”契机和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生活的心态,决定充分利用“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有利条件,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07年,省里出台了黔党发[2007]6号《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一股合力,纷纷出台扶持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强势茶企、鼓励有识之士和民营资本投资发展茶产业,并从科技普及、加工升级、市场拓展、文化发掘等方面服务茶产业发展。短短十余年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茶园基地第一大省地位,实现“夕为‘皇室宫廷饮’,今入寻常百姓家”华丽转身的同时,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贵州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的肯定。希望全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关心和支持茶产业发展,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尽心服务茶产业发展,每一名茶叶生产经营者严守职业道德底线,积极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想而努力奋斗!(作者系毕节市茶办副主任)


我与梵净山茶

肖楚

1993年我从学校毕业到印江农业局下属国有农垦企业——贵州印江梵净山茶场工作,在参加工作25年里,直接从事茶产业工作23载,梵净山茶成为我职业的伴侣。25年来,我们从梵净山深处到县城,到市里,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我与梵净山茶一起走南闯北,一起分享争相品茗的喜悦。2009至2010年,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开展“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期间,我们选了又选的好茶,在百万人流中还要靠在京的熟人、老乡过来捧场,而现在“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成为贵州茶在北京叫得响的一张名片,据统计今年活动销售额达到五六百万元。2012年,铜仁第一次代表贵州参加北京国际茶展,那时忘了压力只有动力,做梦都在想如何去北京落地扎根做好“黔茶出山排头兵”。作为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发展建设者的一员,我亲历了梵净山茶品牌的系列变化:25年来,我把茶产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老是有一个放不下的结!担心如果茶产业发展不好,我们如何好意思说自己从事茶产业工作。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茶愿望。希望所有爱茶的人和茶的消费者都能喝到干净、生态、健康的贵州茶,二是茶产业愿望。贵州拥有出产好茶最核心和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希望我们贵州整合茶业资源打造好“贵州茶”大品牌,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茶企等要拿出做大品牌大发展的胸怀、勇气和举措来做好贵州茶的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让“贵州茶”成为在全国、在国际经济叫得响的一张名片。 (作者系铜仁市茶办农艺师)


一杯茶里的诗和远方

杜 青

2009年,茶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有经济收入的简单工作。2009年1月我开始接触茶叶,不会泡茶更别说怎么介绍茶,当年我丢下不满周岁的女儿,在“六如”林治老师那里学茶,同年10月至今,我在中茶所学习茶叶审评;为了学习加工制茶,2012年我们与贵阳春秋茶业合作建厂,2017年,我拜师贵阳春秋牟氏门下,在凤冈自家的厂里呆上个把月也是常事。为继续学习深造,2014年二胎后,我把不足半岁的二妹交给外婆抚养……

从评茶员到评茶师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二级、国赛个人赛银奖……十年时间,我一直在学茶路上。2017年,中茶所首届茶叶审评师资培训班,全国21个省100多人报名,面试后仅45人进入培训班。2018年,中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首届茶叶师资培训班拉开帷幕。全班45人,有六位来自不同茶区(武阳春雨、雁荡毛峰、恩施玉露、福鼎白茶、白琳功夫制作技艺,崂山茶道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们分享了各自在茶行业的经验。收获更多的是这些大咖给我的动力,如同茶没有好坏,更没有贵贱,即便是“贵”,也是“贵”在制茶时的付出,“贵”在那一份喝茶的心情。

专业审评不同于企业销售、茶艺演绎,必须要达到客观标准的审评,就要强化审评训练,应该时刻记住作为一名评茶师最基础、简单的标准流程,不要忘记审评的基础和过程是什么。学茶,是外在的形式,更多的是我们内在的修为。茶,苦在心头,润在心上。(作者系贵州省茶叶专家)

事茶十五年甘甜自知

吴敏

2003年,刚到贵州的我偶然接触到了贵定云雾茶,我来到了贵定县云雾镇茶山上工作,那时在云雾镇你会看到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孩在茶山上蹿下跳,想把自己喜爱的茶亲手做出来,当地百姓都直截了当对她说:“就凭你?不可能!”然后,这个疯丫头在贵州茶山上一干就是15年,在茶山里的日子苦,无数次想要放弃。每次想放弃时,我都会问自己能不能再坚持一下,于是就坚持到了现在。这十几年间,我在云雾工作的茶叶基地上参与种植管理了1200多亩茶园。茶种上了,加工又是门大学问,书本上学来的加工知识远不够用,于是开始跟着当地茶叶加工师傅学习,手被反复烫起了水泡,要把好产品卖出去,又发现自己在茶文化方面欠缺,从2006年至今,我数次到中茶所学习,直到拿到国家一级评茶师资格证、国家茶艺师裁判员证。2006年是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开始,优质茶苗成了香馍馍,因为种茶做茶看到了效益,周边的百姓们也纷纷开荒种茶,于是在2009年我们建立了100多亩鸟王茶树群体种育苗基地,当地百姓也因为茶脱贫,改变了生活。15年来,我从当年的小姑娘变成了孩子的母亲,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贵州茶将会是我终身的事业,也是我心灵的寄托。

贵州的茶产业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和命运,很荣幸我能是其中一员。现在的我经营着龙洞堡国际机场旁的黔茶锦舍,我每天都看到一架架飞机载着全国、全世界各地的人来来往往,而我想做的只是对每一位来到贵州的客人说:你好,欢迎来到贵州,请喝一杯贵州茶。(作者系黔茶锦舍店长)


我与贵州茶的故事

徐 瑛

我于1963年生于贵州清镇市卫城镇。1981年高中毕业,考入原安顺农校三年制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的我,曾经从事过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肥料、农业技术推广、农场管理、办公室等工作。但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在办公室工作期间,一次偶然对别人的建议,竟成就了我在贵州茶叶战线——安顺茶区的行业里近20年的工作履历。20年的工作中,从不认识茶树,到西南农大进修茶学知识,之后亲历安顺瀑布品牌的培育与成长、精制茶生产线的管理、全市茶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一路走来,有辛酸、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喜欢、执着、热爱,就如一位领导赞誉我的工作时说到:“徐瑛同志的工作是走进茶园,进公园,走进车间,闻香气,评茶好坏,传文化。”我爱贵州茶,希望贵州茶让贵州的山越来越绿、贵州的水越来越清、贵州茶农的包包越来越鼓。(作者系安顺市茶办专职副主任)

黔茶激荡四十年砥砺前行再出发

丁超英

承蒙茶业界的同仁们抬爱,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贵州老茶妈”。花甲之年,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黔茶的成长注入了浓浓深情,寄予了厚望。犹记得,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正值芳华之年,带着朝气怀揣理想,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本科大学生,走进梦中的象牙塔。当时曾暗下决心,定不辜负贵州家乡父老的嘱托,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成材以回馈家乡,报效祖国。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2018年,我六十岁,本到享清福的阶段,与我同龄的许多朋友,已经退休享受儿孙绕膝之乐,我还是放不下黔茶出山的己任,与公司研发团队,共同研发出品专属贵州的助农惠民的老白茶,希望提高贵州茶叶的下树率,增加茶农的收入。运用新零售的营销模式,全国招募108位茶客茶窖创客联盟事业合伙人,助推黔茶出山。2018年,作为国家一级茶艺技能师、国家二级评茶师、国际香道师、国家茶馆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贵州老茶妈”,我正在践行当初的诺言,成立贵州聚福轩茶业食品有限公司,期望引领黔茶翻越贵州大山,走向世界,为贵州家乡父老的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成为黔茶出山的参与者、见证者,参与并见证了黔茶与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走出去,请进来,再走出去。秉承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全局的号召,我希望伴随着黔茶真正走出贵州,通往世界。我愿以我之力,推广中国茶道精神、传播中国福道文化,我愿以茶礼天下,聚福万家的理念,祈愿黔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系贵州聚福轩茶业食品公司董事长)

十元一杯茶 推动黔茶大众消费

李亚轶

从业几十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近两年“十元一杯”推动黔茶大众消费的理念。黔茶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清洁化、标准化,推动了黔茶消费的大众化。如今,国内外诸多饮品企业纷纷介入茶产业,贵州700余万亩的种植面积,有好山好水好资源,需要平台来推广,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体验黔茶之美。如果我们利用现有渠道,进行规范、引导和帮扶,即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又在投入上极大的控制,就能逐步完善贵阳做为贵州省会城市的特殊贡献和作用。“十元一杯茶”能推动黔茶大众消费程度,从卖茶的角度来说,是按1660元/斤在售卖茶叶,按这个价格零售的茶叶的选择面就很广,基本覆盖贵州茶,按每个茶楼每天进入200人次消费,就已达到2000元/天的营业额,“十元一杯”喝到贵州各地的好茶,对于消费者来说,“喝到就是赚到”“喝茶不是负担”,“十元一杯”执行的就是更精细、专业的“贵州冲泡”,培养大量的从业人员和引导消费者的饮茶方式和习惯;茶楼茶馆因十元一杯,变为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平台,茶楼茶馆的盈利会大幅攀升,“十元一杯”只是引子,能让更多的人通过茶楼茶馆接触和消费贵州茶,了解贵州茶。(作者系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


尽我所能服务黔茶事业

赵玉平

贵州是苗、布依、侗、彝、水、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世居地,茶是他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千百年来,各民族积累沉淀了丰富的茶文化结晶,茶文化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为发掘民族民间茶文化瑰宝,我和同事们承担了“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课题,研究挖掘我省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近年来,我们围绕为茶农、茶企和会员服务宗旨,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为我省茶业领域走出去、引进来牵线搭桥。协会给予了我做事的平台,让我在黔茶事业的建设中,能够添砖加瓦,我将尽我所能,用以后的岁月,服务于贵州茶产业。(作者系贵州省茶协副会长、秘书长)


黔茶转身文化先行

王 芳

贵州茶产业经过近十年的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已为全国第一,茶业产值增长之快速,超出最初想象,茶旅一体化发展、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以及贵州茶品质品牌的逐步提升和树立,都标志着贵州已跻身茶叶大省的行列。下一个十年,能着力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厚重的黔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系统呈现并进行保护传承,逐步向世人彰显黔茶品牌的魅力,贵州更能真正完成从茶业大省向茶叶强省的华丽转身。

贵州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百万年前的茶籽化石、几十万株古茶树及群落的发现以及众多朝廷贡茶的史书记载、都改写并极大提升了贵州茶在中华茶叶利用和人工栽培领域的地位。各地还保留了多种非常古老的民族茶俗文化,证实了茶药同源、茶食同源的猜测,这些茶俗文化的保留一方面得益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强力破坏;另一方面也因融入了本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世界而得到了较完整的传承。

做好本土茶俗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继承打造,能提升黔茶文化影响力。精心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精致有味的黔茶文化,需要注重发掘、凝练真正具有吸引力、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精品。其次,文化继承,“继承”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保存,要进行调整改造,继承时应使其符合时代特征,赋予文化的当代生命力。立足贵州独有茶俗文化和民族文化及素朴的民居风貌,从消费者饮茶需求出发,结合当代茶道美学理念进行挖掘推介,将本地特色的布艺、银饰、陶艺等与茶文化相融合,构建黔茶特色文化映像及展示空间。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茶与茶文化研究院院长)

黔茶 未来精彩可期

施海

记得儿时,家里来客时,大人们在茶叶罐子里抓一些茶叶放入杯中,提起铁炉子上的开水壶,冲起那一杯香气四溢的茶。现在回看,这是一杯有温度和厚度的黔茶。顺沿至今,它的特点依然留存,有自己的风格。叶底鲜活匀整,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纯纯的贵州味道。

贵州茶园茶山茶厂随处可见。我们去寻找,去挖掘,去定型那份记忆中的味道。它出自本土,源于正宗,存于生产生活之中。茶馆里的茶香阵阵而来,茶事活动系列型多彩式地呈现。置身于浓浓的茶氛围里,我们对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份解读!

好茶是在生态有机的环境里种出来的,更是技术成熟加工出来的。有稳定的标准,安全的保障,衡定的品质,互联网的精推,我们正努力让“零零”后爱上茶,并俱使命感。我们逐步在有章法地打组合拳,以品质取得信赖,满足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运用知识付费等有利体系作为通道,提高价值归属,明确身份认同,这样,黔茶就是拿得出手的舒心茶了,顺势即进入互联互通环节,并在业内占有一席。

在黔茶出山这条漫长而有见、有闻、有故事的路上,处处是景,那人那境那一片叶,就是我们现在应该珍惜的…… (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省茶协副秘书长)

习茶坚定贵州茶自信

覃 玉

贵州茶叶品质不好吗?不是品质不好,而是努力不够,自信不强。贵州茶不出名一方面是我们之前在科技、栽培、加工等方面努力不够,而今,“贵州绿茶”获得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赞誉贵州绿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优质特征,中国抹茶之都选在贵州铜仁,成百上千吨扁型“龙井”工艺制作的贵州绿茶销往全国,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英国立顿红茶进入贵州湄潭……这些荣誉皆在回答世人:贵州茶品质是很好的!

努力需要持之以恒,贵州茶人这些年的努力已让贵州茶走上产业强大的路,然而,很多人依然不知贵州茶品质好、不知道贵州茶现已具有市场竞争力、不知道贵州茶贸易能为茶商带来利益。而要传播这些内容,需要文化,“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其实是上苍对贵州的眷顾,因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态条件,才成就了贵州绿茶的优秀品质,让贵州绿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因高品质和无污染而扬名。让贵州人用贵州冲泡的方式说话,让他们泡一杯鲜、香、浓、醇的贵州茶——这就是文化的部分,以科技为基石,以文化为翅膀,让贵州茶飞到九州大地!

习茶,习什么?习茶之源,这里不仅是茶叶起源,还有茶叶种子之源(品种、育种、栽培等);习茶之具、之造,习茶之器、之泡,泡茶需要什么器具?怎样泡?习茶之饮,饮好茶,何为好茶?习茶之事,书茶之人从高堂到庙宇、从朱门到柴户,他们都说了什么?习茶之出,“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茶出于山南和山北各有不同?习茶之略,茶可俗可雅,高可达九天,低可入尘埃,如何俗,又如何雅?习茶之图……以上习茶种种,都是文化,学习文化,可了解文化,学习贵州茶文化,也是了解贵州茶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贵州茶为什么好!从而建立贵州茶自信,同时也是插上文化翅膀,带着贵州茶飞出去!(作者系茶先乐茶文化公司总经理)


人才培养助力贵州茶产业发展

刘 燕

2014年9月,贵阳学院筹办茶学专业,开启了茶学专门人才培养之路。五年时间,作为贵阳市唯一的高等本科院校的贵阳学院,成为了贵州省第三个具有本科茶学专业的学校,目前已有茶学专业学生118人。

我参与并见证着专业建立的整个过程,贵阳学院茶学专业经历了培育、建成和发展三个时期,2014年,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贵阳市农委投入200万专项经费用于茶学专业建设;2015年,筹建的茶学专业建成了茶艺室和相关教学实验室,完成了贵阳市涉茶人员百余人的培训工作。2016年,贵阳学院茶学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招生,服务和对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学校建成了茶学产学研基地5个,校级茶艺大赛如火如荼的开展,掀起一股学茶热潮。2018年,茶学专业作为贵阳学院的新建专业,获得了专业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设,也标志着茶学专业逐渐的走向成熟。

五年的时间,对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但我们欣喜的看到贵阳学院茶学专业像一颗小茶苗一样的茁壮成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祝愿茶学专业的明天更美好,愿茶学院为黔茶事业输出更多的人才。(作者系贵阳学院教务处处长)


与茶结缘黔茶“香”约

罗斌

今天的贵州,“幽深不见人,苍翠万千里”。每年到公园赏樱花,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总在想,让上海市民在赏花之后,端起一杯贵州茶,该有多好。

经过多年的努力,“百年贵茶”在上海中环建设了600余平方米的遵义馆,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展销黔茶的永不落幕的博览会。接下来是“安顺馆、凉都馆、黔南馆”等,这里集中了贵州9地市88个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是缩小版的贵州全景再现;是各地市、县到上海来招商引资的大本营;也是让人们熟悉了解贵州的窗口。

2018年3月15日首届顾村公园“赏樱花 品黔茶”万人品茗活动开幕当天,黔茶馆就有600多人次现场品鉴;现场销售额达5万余元,预售订单20万余元。这个由高校教师、律师、作家、股票操盘手、茶叶销售人员组成的贵州茶销售团队将大数据运用得炉火纯青。每天的客流量、销售额和订单都有专人统计,哪款茶好卖,哪款茶滞销,统统透过大数据分析出来。上海是全国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城市,茶叶消费每年在1000亿以上,其中47%是绿茶,贵州茶的亮点就是干净茶,生态是贵州的后发优势。贵州茶没有理由不来!

致敬,“黔茶人”。致敬,滋养黔人,芬芳国人,纵横千古,飘向海外的黔茶。(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驻沪办主任,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黔茶协会会长)


我的贵州茶缘

董品江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都离不开茶,喝茶不光对身体有益,还是我们社交的一种媒介。在我加入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感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单位的重视。比如在全国各地开展茶叶推介会和万人品茗的过程中,收获颇多,在省外推介时,很多人不了解贵州茶,我们就耐心介绍产品,介绍贵州生态环境。

2008年,在重庆的一次万人品茗推介会上,客人担心我们品茗的茶叶和售卖的品质不一样,我说:我们所有参加本次推介的茶企来重庆的目的,是要将我们贵州的好茶介绍给您们,如果品质不一样,我们就没必要来了,以此打消客人的顾虑。在省外推介会售卖过程中,客户担心没有发票,我们当场联系公司总部开票,我们承担快递费,展会还没结束,客人已经收到发票。真正做到诚信经营。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高山青,绿水长,云滔滔,雾茫茫,酿了茅台,品茶香。一首耳熟能详的“贵州茶香”不时在耳边回荡。从省政府下发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意见》到我家乡湄潭县政府提出“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到“一棵树儿矮丫丫,开的白花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再到“贵州茶,干净茶,贵州冲泡”;到“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都是在加快支持贵州茶的发展。兰馨茶业公司使我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未来我们还将在营销模式上进行创新,不断涌现更多“茶庄园”,让更多消费者参与体验,感受到、品尝到贵州茶的魅力。(作者系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关于茶的纪录片有哪些?

马上就是春节长假了,没有出游计划的小伙伴,是不是感觉宅家七天,简直暗无天日……


我们特意为大家出了一招,让你既放松又可以涨知识的度假方法——欣赏茶类纪录片!


不用成群结伙,自己一人也可静静观看;不用按部就班地入座茶席,随便窝在一处就开始享受;玻璃杯冲泡一杯茶,影片看累了就加加水,看看杯中茶叶摇曳放松眼睛。


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心动?一起看看都有哪些推荐的纪录片吧!


《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


由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联合美国佐治亚州公共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


《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分为五部分——“茶的起源”、“茶的种类”、“茶的养生”、“中国茶文化”、“中国茶在美国”。



摄制组在浙江农林大学进行大量的采访、取景、拍摄,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专门组织了一批茶文化学者、科研专家对纪录片脚本进行反复修订,使纪录片呈现给观众的既有茶园纪实,又不乏专家采访;既有茶馆、药房中的市井百态,又有儒释道三教的茶道哲思。


并且在2017年6月11日,这个纪录片获得六项艾美大奖:最佳灯光奖,最佳剧本奖,最佳剪辑奖,最佳摄影摄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纪录片题材奖。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由家喻户晓的《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继续打造的探寻世界茶文化纪录片。



一共分为六个篇幅,每个篇幅50分钟,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传播、制作等角度完整呈现的关于茶的故事。


该片六集的主题词分别为“土地与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时间为茶而停下”“故乡,他乡”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


《徽茶 AnHui Tea》


徽茶,即徽州茶,古徽州各县有产。徽州古称歙州,辖有六县,今除婺源属江西上饶,绩溪属安徽宣城外都属安徽黄山。


徽茶是以古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茶叶系列。



由BTV拍摄的茶文化纪录片《徽茶 AnHui Tea》,就是专门讲述来自安徽的名茶。


整个纪录片分两集,第一集是黄山毛峰和六安瓜片,第二集是太平猴魁和祁门红茶。


浙江大学公开课: 茶文化与茶健康


这门公开课的主讲人是王岳飞老师,他是浙江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茶学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茶学博士,他从科学的方向为我们解读茶。



公开课以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研究为本体,诠释了中华茶的起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和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并且在一个全新的背景下,用一个科学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茶的内涵和健康价值。


王岳飞老师说古论今、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看完后,我们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茶叶之路》


由央视播出的茶叶纪录片《茶叶之路》,以茶叶之路的兴衰历史为线索,向观众介绍这条以茶叶为主的贸易通道是如何兴起的,以及隐藏在茶叶贸易之间的中俄两国历史命运转折。



中、俄、蒙三国选取了三名体验者,以他们的参与和视角寻访茶叶之路的遗址遗迹、茶叶贸易的形式以及与茶叶有关的故事和民俗,带领观众们重走这趟茶叶之旅,并不是真实的重走茶叶之路哦~


《日本茶道》


这个纪录片是来自Begin Japanology系列,Begin Japanology是日本NHK World TV面向海外观众播放的英语系列节目,始播于2009年,每周一期,每期30分钟,主要介绍日本文化和风土人情等。


对日本文化好奇的人来说,该节目信息量丰富,是了解日本的窗口。



《日本茶道》这个纪录片主要讲述的就是日本茶道,它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源自中国。


《茶叶之旅》


该纪录片,纪录冒险家兼记者的西蒙·里夫前往东非,探访英国国民饮料——茶叶背后的故事。


英国人每天要喝几百万杯茶,却鲜有人知道它们来自何方。意料之外的是,英国茶包内的茶叶大多不是来自印度或中国,而是来自肯尼亚的港口城市蒙巴萨。



从这里开始,西蒙沿着茶叶之路,在肯尼亚和乌干达寻访采茶、打包和运输茶叶的工人们;和马赛牧人一起喝茶聊天....


对于英国饮茶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看哦~


《茶缘天下》


《茶缘天下》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指导下,由香港健康卫视拍摄制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片


该片由茶学界泰斗,103岁的张天福老人题字,旨在对整个茶行业进行梳理,致力于寻找和展示世界上最好的茶。



本片从“茶缘”出发,融情于茶,探秘千古茶事,让普通观众通过此片,了解各地的茶品类、茶品牌、茶道以及风格迥异的饮茶风情。


《武夷山茶文化》


2007年10月,一个特殊的收藏仪式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次被收藏的藏品,是产自福建武夷山的茶叶——大红袍。将茶叶作为藏品,这对于专事收藏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藏品的国家博物馆是前所未有的。


那么,大红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茶,会受到如此的殊荣呢?



这个纪录片就讲述了武夷山的大红袍、武夷岩茶的制作等文化,一共分为两集,第一集《武夷问茶》,第二集《万里茶路》,全方面带我们走进武夷山的茶文化。


《古茶之路》


《古茶之路》来自一档汽车评测类节目《萝卜报告》,他们驾驶汽车来到了一个热情洋溢的地方,那就是云南的最南端——西双版纳自治州


在那里,他们在山林中尽情驰骋,走过了红土和烂泥的非铺装路面;结识了当地的老乡,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最后还有幸体验到了惊险刺激的雨林越野摩托,并且将继续前往西双版纳的西南方向——布朗山



这个纪录片与茶感觉有些不搭,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茶,他们就如同刚出生的孩童,因为机缘巧合,懵懂无知地接触茶。


或许,它也为想要云南自驾游的你,提供了完美攻略~



《茶界中国》


由江苏卫视推出,节目历时三年创作,行程三十万公里,寻中华茶脉,求匠心之道。


制作团队团队历经中国11个省、市、自治区走访到日本、英国、肯尼亚等茶叶原产地,第一次深度走访中国茶叶最具代表性的原产地,奔赴海内外,拍摄近百位茶人,从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茶叶,探寻茶叶最正宗的口感,为茶正本清源,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


片名叫“茶界中国”,然而画面几分钟便一转到世界各地,非洲的肯尼亚、欧洲的英帝国……的确,茶文化由东方苏醒,让世界充满敬意。而茶界本身便属一界,怎能有国界之分呢?《茶界中国》把世界对茶的尊重与茶叶的绚丽灵魂,一 一道来。



当然,关于茶的纪录片不止上述所说的这些,还有很多~我们爱茶必会习之,除了喝茶、读茶书,观看茶类纪录片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哦!


童靴们如果有好纪录片,欢迎留言分享哦!


以下为视频链接,请长按复制后到浏览器打开观看:


1、《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310650/?from=search&seid=5355636212448558867


2、《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链接:

https://www.360kan.com/va/Z85obXNx8ZEBDj.html


3、《 徽茶 AnHui Tea》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46545/?from=search&seid=16871383334356469485


4、《浙江大学公开课:茶文化与茶健康选段》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95298/?from=search&seid=16871383334356469485


5、《茶叶之路》链接:

https://www.360kan.com/va/Yc5laXNx82M3ED.html


6、《日本茶道》 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356988/?from=search&seid=2447155513652086276


7、《BBC茶叶之旅》 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285894/?from=search&seid=2447155513652086276


8、《茶缘天下》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340266/?from=search&seid=2447155513652086276


9、《武夷山茶文化》 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555021/?from=search&seid=2447155513652086276


10、《古茶之路》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739523/?from=search&seid=1198335886367685407


11、《茶界中国》链接:

http://www.iqiyi.com/a_19rrhdt8wt.html?vfm=2008_aldbd


本文授权转载自“懂茶帝”

三茶统筹·名山模式现场会在雅安名山隆重举办

《亚太茶业》全媒体讯:三茶统筹看名山,古今共饮一壶茶。3月27日,三茶统筹·名山模式现场会在雅安市名山区成功举办。

雅安市名山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全区茶园面积39.2万亩,农民人均茶园面积达2亩以上。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历史地位,造就了蒙顶山茶的闻名遐迩,亦造就了名山茶产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在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时曾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三茶统筹”理念为新时代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茶统筹”是新时代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战略,即要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茶文化、推动现代高质量茶产业发展、加强创新驱动型茶科技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三茶统筹”也是中国茶产业现今以及未来发展的动力与方向。在全国各地探讨、推进“三茶统筹”的今天,雅安市名山区以其不可复制的先进实践经验形成了名山模式,为我国其他产茶县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弘扬茶文化,传承蒙山茶史、书写名山新篇;
精耕茶产业,助推融合业态、延长产业链条;
深化茶科技,促进提质增效、加强创新驱动。

雅安市名山区政协主席、区茶产业推进小组组长倪林介绍“三茶统筹”的名山做法,他提到,雅安市名山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一直以来紧紧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始终坚持“茶业立区”战略,历届党委政府开拓创新、先行先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为一届打基础,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退耕还林政策、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发展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深度做好“茶+”大文章,深入开展茶文化挖掘,大力实施茶科技攻关,强力推进茶产业转型,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化赋魂、科技赋力、产业赋能的“三产融合”发展新路,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茶农增收致富,将名山区建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源”“中国绿茶第一区”,创造了中国茶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名山模式”,即集中打造一座“世界茶文化圣山”,以弘扬茶文化为引领、“五茶文化”为内核,持续铸造蒙顶山茶文化吸引力,不断扩大蒙顶山茶品牌影响力;集中建造一个“国家茶叶公园”,以做强茶产业为目标、“五大行动”为抓手,持续提升蒙顶山茶产业发展动力,不断提高茶企茶农增产增效活力;集中铸造一个“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以提升茶科技为支撑、“五化建设”为突破,持续提高蒙顶山茶科技软实力,不断增强蒙顶山茶核心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作《“三茶统筹”推进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姚静波作《坚持“三茶统筹”推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江用文作《科技引领茶业高质量发展的名山模式》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品牌建设专委会主任、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胡晓云作《三茶统筹 三化互动 从评估数据看【蒙顶山茶】【雅安藏茶】的未来发展》主题报告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王云作《名山“三茶统筹”发展标杆及示范作用》主题报告

会上,还发布了《三茶统筹·名山共识》,由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孙蔚现场宣读。

近年来,名山区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打造千亿茶产业”的要求和雅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做响雅茶品牌、振兴雅茶产业”的目标,大力实施龙头培育、市场拓展、品牌提升、基地提质、文旅融合五大行动,不断延伸茶产业链,有力促进了茶叶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成功打造“蒙顶山茶、蒙山、蒙顶”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打造了集骑游观光、采摘体验、研学教育、休闲度假等系列乡村旅游业态;实施了“百万亩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工程”等基地提质工程;新建了蒙顶山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蒙顶山国际茶文化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和平台……多种举措积极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为雅安市打造千亿精制川茶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名山这个“以茶为生”的茶香小城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正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匠心精神守护历史传承,以坚定决心打造品牌标杆,以新兴业态迎来发展机遇,名山值得被全世界看见,名山模式也同样值得关注与深思。

新格局:“1+7+N”茶旅融合,文化内核持续深耕
一直以来,名山深耕悠久深厚的茶祖文化、禅茶文化、贡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茶艺茶技文化“五茶”文化资源,讲好茶文化故事,全力做优“茶文旅”融合文章,推动茶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名山区蒙顶山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进行人工种植茶的地方,在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发表的《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中,就确立了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历史地位。那一处又一处文化殿堂式的丰碑,早已使得蒙顶山成为了茶人心中的圣地,如今倒也成为了众多游客的必到打卡点。
据文字记载和史迹佐证,蒙顶山茶的历史,是从吴理真种下七棵茶树开始,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第一人,被尊称为“植茶始祖”。自唐开始绵延到清末,产自蒙顶山上的茶便作为贡茶进宫皇室,岁岁入宫,年年进贡,绵延不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过咏赞蒙顶山茶的诗词歌赋,留下了众多传世佳句、名言。“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成为千古茶联;“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传为千古佳话。明代黎阳王(王越)更直言不讳:“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由此可见,蒙顶山茶受文人的喜欢、推崇程度,这是其它任何茶所不可比肩的。
经过两千多年的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品饮历史演变,蒙顶山形成了茶祖文化、贡茶文化、禅茶文化、茶马文化、茶艺文化等深厚的多元文化,成为了川茶复兴路上的风向标、排头兵与领航员。
近年来,名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蒙顶山茶文化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深挖文化资源、做优“茶文旅”融合文章,创新推进“茶文化+”“旅游+”跨界融合,依托好山好水好茶,大力推动“1+7+N”茶旅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新引擎”。如今,全域早已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的五大转变,打造“茶+N”新格局,通过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名山区依托39.2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和蒙顶山、百丈湖、清漪湖、月亮湖景观节点,建成了全国唯一以茶为主题的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150公里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布局打造科普茶乡—牛碾坪、骑游茶乡—红草坪、浪漫茶乡—月亮湖等7个各具特色的茶乡组团,建成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特色民宿32家、星级茶家乐45家、乡村度假旅游接待点210家,带动了沿线群众发展观光采摘、休闲民宿、农耕体验等业态,推进了以“茶”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2022年,全区接待游客860.22万人次,实现茶游综合收入65.79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29元,位居全省前列。名山区先后获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入选全省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荣获“中国十大最美茶乡”“全国特色茶旅资源区”等称号。

新高地:“茶业提效”,布局多元业态
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名山茶产业融合了生态、文化、科技、旅游、康养等多元业态,依托资源优势强势崛起,成为了特色优势产业、绿色生态产业、乡村振兴重点产业,在四川乃至中国茶产业中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名山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5+3”现代农业发展决策部署,大力推动“茶业提效”工程,有力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动“茶业提效”,加快打造“百亿产业”,名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蒙顶山茶文化在茶叶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的要求,专门成立雅安市名山区茶产业推进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产业基地组、精深加工组(茶企转型升级专班)、市场品牌组等3个专项工作组,强化工作力量,统领相关工作,确保蒙顶山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明确,机构落实,任务到人,责任到岗,工作到位。
为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名山区探索创新投入机制。通过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健全资源整合机制、健全社会投入机制等举措,参照抓工业办法抓茶产业,立足茶产业重点环节及板块,出台《雅安市名山区茶叶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方案》《支持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九条措施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综合采取奖励激励、项目奖补、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及风险共担等办法,以真金白银的政策有效扶持和推动产业发展;坚持把项目作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重要抓手,全面收集和梳理各块各线涉农涉旅等财政项目资金,集中用于龙头茶企市场拓展、品牌建设、人才支撑等重点环节;加强社会资本导入,围绕茶叶精深加工、茶旅融合等重点方向开展招商项目包装和对外推介,先后引入川投集团、市文旅集团等重点企业投资组建蒙顶山茶业有限公司、四川蒙顶皇茶有限公司全面参与和带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挥区属国有平台公司引领产业发展作用,依托专项债券、社会资本等统筹包装实施一批产业基础性项目,有力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

截止到2022年底,名山区茶园面积39.2万亩(其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27万亩),农民人均茶园达2亩,人均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茶叶鲜叶年产约20.8万吨,鲜叶产值25.36亿元;茶叶(干茶)生产量5.98万吨;茶叶茶叶加工产值45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超80亿元,在全国264个茶叶主产县中,发展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四、四川第一;2022年“蒙顶山茶”品牌价值达43.99亿元,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持续保持四川茶叶第一品牌。
与全国主产茶区相比,蒙顶山茶产业发展具有:茶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国一流、茶园标准化水平全国一流、茶旅融合硬件全国一流、茶类产品最齐全(六大茶类都能加工生产)等显著优势,拥有“8张金字招牌”:一是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二是“蒙顶山茶”是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三是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是全国唯一以茶叶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公园;四是名山区是全国首批区域性良种示范基地,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五是蒙顶山茶文化系统是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六是蒙山茶(绿茶)传统制作技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七是蒙顶山茶叶交易所是全国唯一的茶叶类大宗商品交易所;八是雅安市名山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是四川省茶产业中唯一一个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新活力:科技赋能产业,智慧茗园先锋者
名山区茶产业科研实力雄厚,特别是科研育种实力较强,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实施产学研战略合作。近年来,名山区主动承担茶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依托全国首批国家级、四川唯一茶树良种繁育场,加快推动“茶树品种良种化、茶叶基地数字化、茶叶加工标准化、茶叶产品多元化、茶叶品质优质化”建设,持续做好茶树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培育、优质茶苗推广等科研工作,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赋能。
一直以来,名山区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一站一场一中心一库”(陈宗懋院士工作站、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现代茶叶科技中心、西南最大的茶树基因库),“四园一圃”(茶树种质资源圃+品比实验园+母本园+苗圃园+新品种示范园),开展强化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发掘、特色新品种选育等技术研究、茶树良种品种和技术推广等基础性科技的研发攻关,先后收集茶树种质资源3000多份、茶树品种300余份,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选育出蒙山系、名山系、川茶系、天府系等18个优质特色良种,名山白毫131、名山特早芽213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茶叶基地每亩出圃茶苗达30万株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立“四园一圃”(茶树种质资源圃+品比实验园+母本园+苗圃园+新品种生产示范园)良种“育繁推”体系,构建“茶良场+新农村研究院茶叶产业部+专家团队+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的良种选育与推广模式,建成全国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年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15亿株以上,占四川省90%以上,良种化率、良种茶苗繁育名列全国前茅,获评“全国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被授予“中国茶苗之乡”。茶苗远销贵州、陕西、云南、湖南、湖北等地。同时,在农机智能化、农机现代化、冷链物流等方面开展研发,全面提升蒙顶山茶产业科技应用水平。

坚持科技支撑,大力实施产学研战略合作,积极搭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与高校为支撑的科学技术合作研发平台,先后成立名山茶叶专家大院、雅安市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专家大院等3个专家大院、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陈宗懋院士团队名山专家工作站,组建“技术团队+科技人员+示范基地+实用人才”联合服务团,加大“深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农残速测板快速测定农残”“茶树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成果应用转化力度。实施新技术研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农机智能化、冷链物流等方面开展研发,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茶鲜叶清洗机等专利200余项全部转化为产品应用;围绕绿、黑、黄、红“四大茶系”,推出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山藏茶、雅红等系列产品200余种;加强茶内含物研究,积极开发茶食品、茶饮料等一批茶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蒙顶山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持续推动蒙顶山茶科研水平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全区优质茶园面积稳定在39万亩以上,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认证27万亩,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候选区。推广智慧茶叶,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推进茶园环境监测、农事管理、虫情测报等方面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自动化处置,建成全国首个“京东农场数字化茶园”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同时,以高水平推进企业园区化,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大力实施茶企转型升级,按照“1+4+N”茶叶加工企业空间布局规划,加快推进茶企“停产一批、整改一批、转产一批、入园一批”,推动茶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坚持园区化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市场化运营、系统化配套、规范化管理、样板化打造,推动茶企集聚发展、抱团发展、规模发展,现已建成黑竹、新店、红星、永兴等茶叶集中加工园区4个,入驻产值2000万以上茶企50家,蒙顶山茶集中加工区获评四川省首批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全区实现茶叶加工行业产值达45亿元。名山区现有加工企业31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1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27家。
未来,名山区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战略为指引,紧扣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精制川茶产业战略部署,以乡村振兴为统领,以品牌打造为重点,以雅茶集团为抓手,以“1+7+N”模式为引领,全面提升名山区茶产业的品质、品牌和影响力。

图文:华伟、马静

注:转载请表明出处

找到约12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