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黔红茶叶

找到约75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周开迅:“黔红”简史(写在“黔红”品牌创立65周年之际)

“黔红”简史作者:周开迅

“黔红”,是贵州第一个出口红茶品牌,创立于1958年,至今已逾65载时光。“黔红”,曾经是贵州茶界的骄傲,也是一款名扬海内外的中国红茶。“黔红”,与世界四大红茶之祁红有着特殊的渊源,与滇红如同姊妹红茶。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化,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各产茶市州和县(区、市)地理标志或区域品牌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上湄潭茶场二十来年承包分散经营和体制机制自身原因,“黔红”等知名品牌几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不见其形,难闻其香。但是,关于“黔红”的历史记忆却挥之不去。我们怎么可以忘记一个曾经改写了历史,并创造了历史的品牌呢?或者说,谁能割断那段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激情燃烧的岁月呢?

今天我们将“黔红”从历史记忆、从博物馆、从文献档案中重新发掘出来,发扬光大,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第一,“黔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国家遗产级红茶,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是贵州打造文化茶的重要品牌资源;第二,打造百年茶叶企业和百年茶品牌的需要和支撑;第三,为贵州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树立“茶叶全球化”、品牌化营销信心。

本文将对“黔红”进行简史梳理,回顾历史,重现价值,以期重振旗鼓,“收拾旧山河”,再次创造新的历史。

“黔红”的前世今生

1939年9月,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带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落户湄潭,全面开启了茶科研和现代茶业探索发展之路。次年制茶季,中茶公司(时为中央实验茶场联办单位)从云南顺宁茶厂抽调技佐祁曾培和3名技工到湄潭研制红茶。4月12日,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城南义泉万寿宫开始了外销红茶的试制,并获得成功。之后,祁曾培带着湄红茶样返回顺宁茶厂。云南顺宁茶厂(创建于1939年4月)厂长、红茶制造、评茶大师、滇红创始人冯绍裘先生品鉴了湄红之后,写出贵州红茶的第一份评审意见:“湄红形状细嫩匀齐不亚祁红,色泽润泽,香气清香较祁红为低,滋味似祁红,液色较祁红略暗。总评:品质不若祁红之优异,制造得法或可胜于宜红”这一个赞誉极高、期待极高的评价。那么,为什么冯绍裘先生要将湄红与世界顶级红茶之一的祁红与知名红茶宜红作比较呢?原来,1933—1936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得昆虫学博士、当时中国昆虫学的核心专家刘淦芝先生在祁门茶叶改良场担任病虫害研究室主任。1936年,曾在修水实验茶场任技术员,负责宁红的初制、精制工作的冯绍裘应聘祁门茶叶改良场负责祁红制造技术工作。因为抗战全面爆发,大半壁江山沦陷,刘淦芝受命于中央农业实验所奔赴贵州湄潭任中央实验茶场(当时中茶公司参与了该场的创建工作)场长,冯绍裘先生则受聘于中茶公司赴云南凤庆负责出口红茶生产。所以,当年冯绍裘先生收到湄红茶样,收到了同为战时茶叶经济奔走的老友刘淦芝先生的问候和嘱咐,接着一种熟悉的外形、汤色、叶底、香气、滋味又出现了,方才将刚诞生的湄红与祁门红相比较。因湄红也是为外销而生,故亦与宜红相类比,“制造得法或可胜于宜红”,祁红、滇红、宜红是中国传统外销三大工夫红茶。这是历史性的缘分,也是湄红的品质使然。

湄红作为贵州第一款外销红茶,从此踏上了救国和爱国的世界之旅,出口换武器支持抗战和为新中国早期发展获得了不少宝贵的外汇。

“养在深闺人未识”,在湄红18岁以前,没有名分,一直是作为原料茶运抵重庆拼入川红才能走出国门。

1958年,对于贵州红茶出口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分野。在湄红发展的基础上,“黔红”品牌创立,彻底改变了贵州出口红茶的命运,从此开启了贵州红茶直接运往上海和广州口岸,交由中茶公司和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海外。并且免检原箱出口的待遇,实现了从湄潭茶场制茶工厂茶仓直接发往出口目的国家和地区。因此,“黔红”曾经是贵州红茶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免检入场券!

“黔红”,是贵州茶叶出口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黔红”适制茶树良种的培育

任何一款名茶,都离不开名种、名山、名师、名人的支撑。“黔红”自然也不例外。

随着湄红出口量的逐步增加,提高品质和产量成为刚需。1952年,湄潭茶试站茶学家刘其志先生拉开了为湄红(“黔红”)培育新品种的序幕,启动了后来命名为黔湄419、黔湄502等黔湄系列茶树良种的培育工作。

刘其志先生师承中央实验茶场技术室主任、代理场长、中国现代茶树育种奠基人李联标先生,并依托于先生始创于1940年的全国茶树品种园逐次展开他艰辛而辉煌的漫漫茶树育种人生。一场从1952年品种选育,到1995年5个茶树品种(包括湄潭苔茶)悉数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并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长达43年的科技马拉松。也许,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研究史上,都是罕见的案例。请问,在今天茶科技界,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一个梦想付诸43年的光阴?!

刘其志的弟子陈正武先生亦深耕于桐子坡茶树种质资源圃(民国全国茶树品种园),4个品种荣入国家级茶树良种目录,加上李祥明、鄢东海、安永政团队的成就(黔湄809),从湄潭桐子坡走向全省全国的国际茶树良种达10个。其中,黔湄419、502为红茶专用品种(大叶种),419成为全国茶树区域红茶品质标准对照种。黔湄601、701、809,黔辐4号,皆为大叶种,红绿兼制品种,湄潭苔茶、黔茶1号、8号、10号为中叶种,制绿茶最优,亦可兼制红茶等各类茶。

黔湄系列品种,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为“黔红”提质增效,提供质与量的保障,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如今这些品种,特别是黔湄系列,成为不少茶区茶农的最爱,肥壮芽头从春采到初冬,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不仅成为“黔红”、遵义红的极佳原料,而且是湄潭雀舌的重要原料,更成就了贵州最大的一个茶叶单品贵州针,行销全国。单是湄潭县贵州针年销售收入就超过30亿。

作为茶业的芯片,贵州研发培育的茶树良种为茶产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并将继续发挥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效应。

“黔红”国宝级精制生产线

湄潭茶场曾经是全国三大国有农垦茶场之一,是最早开辟工业茶园、万亩茶海进行大生产的茶场,也是茶科技含量最高、茶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茶场。现存的茶工业博物馆,见证了那一段光辉岁月。

自1958年,“黔红”品牌创立后,海外市场需求旺盛,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茶叶出口机构,时常发电报催货,甚至口气十分严厉,如不能按时发货将用川红代替云云。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促使湄潭茶场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和加工工艺水平。那时候,全省各地生产的红毛茶都要集中到湄潭茶场制茶工厂精制后以“黔红”品牌出口。于是建设一条昼夜运转不停的精制生产线,迫在眉睫。

1960年,为顺应国际市场需求,湄潭茶场主要生产出口红茶。制茶工厂职工响应茶场党总支号召,开展以技术革新和工具改革为中心的探索实验,根据工厂特色和现实条件,开启了茶叶机具联装精制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制,以代替落后的手工和半机械化操作,厂党支部副书记、制茶专家、茶叶拼配专家李民宣负责材料采购、铁件加工,精制车间主任、制茶专家吴贤才、木工机械专家叶文良等负责设计、制造、施工、组装、调试。由于当时贵州相关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满足精制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升级要求,他们只好因地制宜,以木材为主材料进行工程建设。李民宣负责材料采购、铁件加工,吴贤才、叶文良、倪承元等负责设计、制造、施工、组装、调试。他们创造性地将石碾改为齿滚切,竹筛改为圆分筛、抖筛,农用风簸改电力风选机、簸箕改为均堆机、用粗帆布作皮带组合输送机,组合成一整套红茶木质机具联装精制生产线,完全符合茶叶精制加工工艺规格要求,实现了出口红茶精制的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全部原箱免检出口。联装前,日生产能力30担,需人工近100人,联装后,日生产50至60担,只需人工15个;联装前,精制一批茶叶需7天,各批各路茶叶交叉付制,容易混乱,联装后,精制一批茶叶只需2天完成,加工周转快,各路茶划分清楚,节省拣、剔人工;联装前需反复加工4—5次,产生成品破碎大、制率低、香味淡薄,联装后均得以改进,并一次性完成,茶叶品质大幅提升。

在此,要特别讲一下叶文良先生的故事。叶文良是地道的湄潭人,远近闻名的大师级木匠,堪称湄潭鲁班。1958年,他以木质材料自制自行车一辆,在湄潭县城骑行演示,引起轰动。其自行车轮轴、链条及各零部件设计巧妙,令人惊叹。发展中的湄潭茶场不拘一格降人才,于次年无条件将叶文良调到茶场木工班工作。没想到时势造英雄,叶文良先生在当年的出口红茶木质机具联装精制生产线的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青春期的湄潭茶场善于发现人才,重视和重用人才,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湄潭茶场出口红茶木质机具联装精制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开启了出口茶叶大生产自动化茶工业时代。自此,“黔红”、中国红开始大踏步走向国际市场,产品销往波兰、英国、西德、澳大利亚、埃及、阿联酋、突尼斯、智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300吨,1980年以后突破600吨,总量超过8000吨。贵州因此被列为全国6个出口红茶主要生产省之一,湄潭茶场成为全国8大茶叶出口基地之一,出口创汇量占那个时期贵州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条出口红茶木质机具联装精制生产线,现存于茶工业博物馆,为其镇馆之宝。是世界上现存唯一一条茶叶木质机具联装精制生产线,是中国茶工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原创、质朴、精湛、精美、精彩、零碳、清洁、优质、高效,见证了中国茶叶出口创汇的大历史,贯穿了贵州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充分体现了一代茶人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的自力更生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大国工匠精神。

“黔红”的品牌价值

“黔红”品牌创立65周年了,如何让历史的辉煌下载到当下湄潭茶场农垦集团的生产经营中,重新回到生活的日常,回到人们的茶杯中,是一个品牌文化激活与重振的系统性问题,包括企业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专业人才队伍的组建,优质茶叶基地建设,产品体系设计,市场营销平台的搭建等等非常具体的问题。期待着湄潭茶场农垦集团尽快恢复元气,练好内功,重现江湖。

“黔红”,因其宏大的历史,耀眼的光芒,与祁红、滇红、宜红比肩的人文血脉,一同闯世界的阅历,铸就了其无与伦比的气质与底蕴。她曾经是一个超级品牌,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品牌文化遗产,潜藏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不可估量的发展能量!

她活了,中国当下最大的农垦茶场就活了,一个潜在的红茶大品牌就活了!今天,她活了!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不仅仅是记忆,更要活到当下,活出青春年少之气韵,活成百年品牌,成为一个永远醒目的符号!

祝福“黔红”!(2023.12.21于湄潭)

来源:微美湄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黔红”品牌创立65周年价值分享会在湄潭召开

12月21日,以“建设百年现代茶企 弘扬百年名茶品牌”为主题的“黔红”品牌创立65周年价值分享会在湄潭召开。

中国农垦发展中心经济贸易处处长许灿光,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丽军,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所长郑文佳,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执行秘书长李泉松,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田维祥, 县委副书记侯廷胤,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大祥,副县长苏兴勇,县政协副主席徐才忠,县政府党组成员陈代强,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县内相关茶企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会上,县委副书记侯廷胤向参会人员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说“黔红”曾是贵州出口红茶的统一品牌,也曾是贵州红茶的第一品牌,“黔红”品牌再次亮相,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湄潭的关心和厚爱,对湄潭茶产业发展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为湄潭茶品牌再添新枝,也为湄潭茶飘香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会上,与会领导共同进行了“黔红”产品的发布;贵州湄潭茶场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汇报湄潭茶场基本情况;与会人员还围绕“黔红”简史、“黔红”人生、“黔红”红茶品鉴进行了交流发言。

许灿光在讲话中指出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茶业首位产业不动摇,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匠心做好“有故事、有味道、有内涵、有文化”的“四有好茶”,持续做优茶品质、做强茶品牌、做大茶企业,全力夯实共同富裕产业基础。要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新“三品一标”,夯实品牌建设基础。要大力宣传推广“良品生活 源自农垦”价值理念,树立品牌标杆,做强做大“贵垦”企业品牌,做好做优“黔红”产品品牌。

来源:微美湄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沪黔茶事,山海相连”——看年轻一代如何助力茶产业!

茶产业的未来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年轻人们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茶产业的发展中。有回乡办茶企的年轻人,也有做茶叶科研的年轻人,有不遗余力做茶文化传播的年轻人,也有虽然不在茶行业,但是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助力茶产业的年轻人!

今天,让我们看一看上海大学“沪黔茶事,山海相连”暑期社会实践暑期团的年轻人是如何助力遵义茶产业的!

实践团队自6月起便开启了对遵义茶产业的调研,为本次暑期之行做足了准备,并且“兵分两路”从销售与产茶一线两个方向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与献计献策,助力黔茶产业振兴。

2022年7月10日许,上海大学“沪黔茶事,山海相连”暑期社会实践暑期团从上海启程,正式开启了他们的遵义暑假之行。

以下是他们的实践报告内容

沪黔茶事

山海相连

乡村振兴与“遵义红”茶产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实践主题:为响应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发扬习近平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实现沪黔两地联动效应,推动贵州产业振兴,2022年7月10日许,上海大学“沪黔茶事,山海相连”暑期社会实践暑期团从上海启程。

团队介绍:本项目团队16位成员均为上海大学在校生,专业横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电影制作和管理学等不同背景,分工明确,架构清晰。由上海大学国际部党委组织员刘坤坤女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潘璋敏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勇安教授等担任指导老师,予以宏观指导和专业支撑。

项目背景:自2013年沪遵扶贫协作开展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坚持把对口协作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上海与遵义密切配合、合力攻坚,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上海市的倾情帮扶下,遵义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实现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地的新跨越。本项目响应国家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移,在上海对口帮扶遵义政策撤离的背景下,代表上海大学作为民间力量持续助力沪黔联动。

Part1 :

沪黔联动:双管齐下,两支小分队追溯全产业链

自6月起,实践团队开展了多次会议对遵义红从茶种品质、茶叶品牌文化、网络渠道考察等多种角度进行线上调研,并阅读相关文献。

7月10日-15日,上海调研小分队正式启程,从销售端入手。实践团正式开始访谈调研,先后与黔茶消费扶贫旗舰店负责人进行了谈话,走近了上海茶城黔茶交易中心。通过先期文献阅读、实地走访和访谈,实践团意识到黔茶出山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试图在政策撤离的背景下,帮助黔茶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以完善品牌建设与提升其影响力的形式,助力黔茶产业振兴。

图1:团队成员在上海开展三方调研

7月15日-8月,贵州湄潭调研小分队接续上海小分队思路,沿着“遵义红”产业链回溯,来到了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黔茶生产线的上游。通过对话产业负责人,团队先后探寻了“遵义红”贵州茶叶的品种开发、生产、品牌打造与销售渠道。被当地茶海盛景震撼的同时,实践团了解了黔茶销售的经验与困境,坚定了帮助黔茶出山的决心。

图2:团队成员参观访谈祥农直播基地了解遵义红的电商营销

图3:成员与兰馨茶叶有限公司新营销部门负责人了解遵义红销售情况

图4:团队走访湄潭县龙头国有企业“茗城农商旅”集团

Part 2:

品牌升级:从单个团队的创意到掀起联合高校的创意大赛

7月中旬起,基于在两地调研成果总结——遵义红在品牌塑造、宣传推广方面的困境,研传身教团队决定帮助品牌打造年轻化市场中的IP营销方案。实践团完成了卡通人物形象“遵小意”的设计,并为其量身打造了短视频宣传片剧本初稿。成员们第一次和活灵活现的“遵小意”会面,大家都感到亲切又激动。

图5:“遵义红”茶叶品牌原有包装

图6:实践团队宁建民与周少卿主力打造的“遵义红”品牌年轻化IP“遵小意”

“遵小意”概念创意视频

7月22日,团队再次深入访谈上海黔茶扶贫店“黔世今生”时,就IP遵小意创意与负责人交流,负责人认为“反内卷”的小镇奋斗茶“遵小意”符合当下茶叶市场趋向。同时,湄潭小分队将“遵小意”创意交予湄潭共青团委、管理“遵义红”公用品牌的湄潭茶叶协会,茗城农商旅公司负责人等获取一致赞扬。

图7:团队对上海的贵州扶贫展览馆 “黔式今生”负责人深入访谈,并将遵义红IP“遵小意”交予负责人得到赞许

但在一片赞扬中,小队成员们却陷入疑虑。根据调研得出,“遵义红”乃至湄潭整个区域的核心困境在于地方文化品牌、地方茶叶品牌建设不足。但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有限的,十六个高校同学们如何为遵义红公用品牌建设发挥最大效力?

由此,小队成员多次开会,头脑风暴。1. 如何切实帮助湄潭县的两大公用茶叶品牌“遵义红”“湄潭翠芽”打出美誉度、品牌附加值?2. 如何发动更多的年轻人主动了解湄潭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如何让高校学子,学以致用,创意转化,助力乡村振兴?3. 如果十六个同学能够就调研出的“遵义红”茶的困境拿出一套创意的营销方案,那么如果更多年轻人参与,是否能在竞争中选出最优、在比赛中扩大影响?经过一个接一个问题的讨论,最终小组完成了高校茶文化宣传创意大赛活动策划方案及其海报,并将提案交由湄潭县团委、湄潭县茶叶发展中心、湄潭县茶叶协会相关负责人,获取支持;目前,我们正在等待下一步活动赛事继续筹备推进。

图8:高校茶文化宣传创意大赛活动海报

Part 3:

产业兴旺:从保民生到茶旅融合发展——政策建议书

7月15至17日,团队成员进一步深入了湄潭产茶一线,走访茶农,了解了其诉求。“沪黔茶事,山海相连”。疫情下,黔茶通往上市的销路被阻碍,茶农们几乎束手无策。在调研人员看来:在湄潭等产茶大县,茶叶作为支柱性产业,尤其需要发展多种副业,以增强整体经济结构中的抗风险能力。而这种产业融合发展与民生息息相关,要推动不仅需要深入具体的农户、基层民众。更需要政府统筹资源,通力布局。

图9:团队成员与茶农交谈

图10:湄潭县茶科所夏茶采摘工作

因此,调研人员认为,湄潭县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提倡发展、打造“乡村游”战略。积极建设地方文化形象,使得茶旅融合下的文旅副业成为当地经济新的驱动点,丰富茶农收入构成来源,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增强整体经济结构抗风险能力,实现在疫情常态化下,发挥利好,吸引国内居民周边游、信息化增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于是,湄潭小分队展开了第二支线——茶旅融合调研小分队调研进程,就当地中国茶海、象山茶博园、天下第一壶等茶旅景区及其湄潭县文旅局负责人进行调研访谈。

在景区考察过程中,实践团湄潭小分队的成员们感叹着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惊人进展同时,就现存茶旅的不足,如景区设施、宣传推广、商铺入驻等问题提出多方面的建议。“定位是一个语言概念,是钉子,将这个钉子钉入消费者心智的工具,就是视觉锤”。实践团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小伙伴引用了艾•里斯的名言,强调了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为了打造一把强有力的“视觉锤”,实践团成员们决定多管齐下,在扩大原有茶叶公用品牌打造大赛范围,增强湄潭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的地位,鼓励同学们集思广益。同时,实践团成员们还为湄潭县政府拟定了贴近实情、有针对性、实践性强的政策建议书。

图11:实践团队成员拍摄的中国茶海景区风光

图12:中国茶海景区的木地板有待修缮

图13:团队走访湄潭茶叶博览公园

图14:团队走访中国茶海景区

Part4:

群策群力:成果分享,扩大影响——遵义市大学生“三下乡”分享会

8月13日,实践团湄潭小分队协办参与遵义市大学生“三下乡”分享会。该总结大会由贵州遵义逐鸿小分队主办。湄潭小分队成员代表上海大学,与南京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的四支实践团队协办会议。在分享会中,小队人员分享调研成果,并号召大家共同参与实践,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图15:“三下乡”分享会讲述湄潭政府茶产业发展规划

图16:“三下乡”分享会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的合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团队成员们的一致努力下,我们的项目不仅在分享会上大放异彩,还获得了上海市和遵义市多家媒体的支持和报道。截至目前,已有遵义日报、遵义晚报和上海大学文学院对“沪黔茶事,山海相连”项目进行报道。

实践感想

组长 钟雨淅:

“世界史因其研究对象既是存在于过去的时空,目光又投射向外域。因此经常会被质疑“世界史”有什么用。研究拉丁美洲史,长期埋首于理论、史料的我,如果缺少内心的关切与有待求索的问题就会陷入虚无。因此,这个假期我组建地方茶产业考察小队,并担任组长,带领调研黔茶(贵州茶叶)如何经由上海市进行茶叶外贸出口。在此过程中,我们也深入理解了乡村振兴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研究,帮助思考其外销策略。同时联合同学策划概念片拍摄、讨论分镜,研究IP打造。经由此次,我明确了自身的研究课题,并相信视线越是投向远方,脚就越要要踩着实地。这样学术的产出才会具有理论关怀,成果禀赋现实意义。”

组员感想节选:

“刚开始,我质疑自己作为渺小的个体,究竟能有多大力量。但随着调研推进,我了解到品牌定位和运营在茶叶销售中的作用。同时,政策建议书的写作得到了各方支持与鼓励。” ——林昱辰

“撰写成果册、整合各项汇报材料和立项答辩稿的工作看似枯燥而乏味,实际上是诠释项目意义最有价值的产物,不禁乐在其中。”——李欣泽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一名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希望在将来能以自己所学助力乡村振兴。”——薛至言

实践展望:

疫情下,为考察“沪黔联动”效应并推广遵义红茶叶,自成立起,不论风雨还是烈日,实践团已走过快整整一个季度。项目的推进不易,但有成员们的同心协力,一切努力都显得熠熠生辉。用青春践行初心使命,在未来,“沪黔茶事,山海相连”项目一定会乘风破浪,越来越精彩!

来源/上海大学文学院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5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