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如何给单位推销茶叶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华坪县茶产业发展历程

华坪县北部,鸡冠山巍峨耸立,乌木河水潺潺,河畔村庄云雾缭绕,万亩绿茶四季常青。“云雾山中茶,乌木河畔春”形象地描绘出了乌木河畔如画美景和“乌木春”茶的由来。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华坪县茶产业发展情况

1959年,毛文荣等一群刚从学校茶叶专业毕业的学生分到华坪县农技站工作。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热情,对华坪县气候等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认为华坪县的山区、半山区可以种植茶树。于是就从云南省凤庆县调入大叶茶种子2.5吨育苗,并重点在轿顶山良种场上试种,单丛种植茶叶50多亩,通过5年的精心管理,茶园茶树长势良好;发现华坪县的气候适宜茶树生长;随后1965年县农技站又从勐海、临沧调进大叶、小叶茶种子10吨在华荣腊妈箐、永兴回龙湾、新庄傈僳田、左岔、松竹、通达、腊姑河等地进行多点试验,茶园大都开沟,垄厢种植,面积发展到1090亩。从1965年到1970年,全县山区、半山区多数大队都有一片数亩至数十亩的茶园。据县统计局记载,全县茶园的面积1970年有287亩,1972年增至726亩,全县5个公社都有茶园,但主要分布在中心、新庄、永兴3个公社,大兴、荣将两个公社面积很少。从1972年以后,各公社原有的茶园逐年减少,中心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拉毕(1972有74亩),田坪的关家村(1971年有11亩、1979年53亩);左岔的筲箕坪(1971年有4亩、1979年21亩),龙洞的唐家营(1972年有89亩)。新庄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新庄村的傈僳田(1971年有20亩,1979年2亩);天星的长坪(1972年有7亩,1979年有8亩);边凹的大宝山(1971年有6亩,1972年1亩);八德(1972年有26亩);通达的石膏厂(1972年有6亩,1979年21亩);双龙的上黑塘(1972年有50亩,1979年21亩);维新的维沙、余家梁子(1971年有13亩,1979年21亩),丁王的腊姑河、麻栗坪等地(1971年有425亩,1979年93亩);腊么的马家村(1971年有17亩,1979年9亩)。永兴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永兴的回龙湾(1972年有5亩);灰窝的习草地、箐门口(1971~1979年有1亩);船房的乌木箐(1971年有2亩),华荣的腊妈箐(1971年有70亩);思木的四么多也有少量茶园。大兴公社的松竹1972年有茶园5亩,荣将公社的和爱、轿顶山有3亩,县良种场轿顶山有30亩。80年代初是农村经济制度变革的时期,从县到公社、大队都没有人抓茶叶工作,各地的茶园因无人管理而荒废,到1985年全县的茶园只有171亩,其分布情况是:中心区的田坪有30亩,新庄区有88亩(新庄村5亩,天星9亩,通达13亩,丁王55亩,腊么1亩,德胜5亩),永兴区有53亩(灰窝3亩,华荣30亩,基度20亩)。有的地方茶园面积没有了,但还有一定数量的茶叶产量,如龙洞产茶322.5千克,左岔12.5千克。当时全县的茶园都属大队所有,从选择地点到种植都按标准进行,但从茶树的管理到茶叶的采摘炒制加工,大多数人都不懂,再因管护茶园人员的责任、报酬不明确,各地茶园大多管理不善,无经济效益,逐步就放弃管理而荒废,部分茶树也逐渐枯死,一些地方只有零星存活的茶树,导致全县茶园面积逐年减少。但也有管理较好的茶园,如华荣腊妈箐茶园1965年有70亩,1986年还有35亩,茶园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牛羊粪施用较多,年产茶叶1000余千克,所产茶叶味道好,很受消费者欢迎。

总结华坪县20世纪60、70年代种茶的经验,为什么没有形成规模和效益?茶园管理要求高,从栽培、采摘、加工都要有一定的技术,才会产生好的经济效益。为什么华坪的茶叶面积从1000余亩,逐年减少?主要存在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责任制不明确;二是缺乏茶园管理技术;三是没有深加工企业做支撑。

二、改革开放时期华坪茶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千家万户,1980年,华坪县开始实施包产到户,家家户户都忙着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生产力的解放,群众生产积极性高,产出提高了,特别是1984年后,全国粮食达历史最高,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但是群众包包里面没有钱,这一难点困扰着华坪县委、县政府,在1985年的三级干部大会上,华坪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提出了种植业结构的改革,要求各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种植业结构改革;当时的永兴区委、区政府,召开干部党员大会,如何在群众吃饱后尽快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在讨论中有群众提出种植茶叶,发现永兴回龙湾残留的茶树,脱管十几年后,依然生命力极强;随后永兴区党委、区政府考察华荣腊妈箐和左岔的茶园以及永兴回龙湾残留的茶树,走访周边群众,认为永兴的气候环境、土地资源、土壤性状及水利现状适宜发展茶叶生产,并请华坪县科委的技术员进行论证,咨询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李远烈(华坪籍永兴人),他认为永兴种植茶可行。随后,永兴区委、区政府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并组织各乡(当时的村叫小乡)乡长、干部、小队队长、农户代表一行17人到保山的昌宁县和凤庆县参观、考察、学习。这次考察学习使这些干部、农民打开了视野,对茶叶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考察回来后,更加坚定了区委、区政府及群众的信心和选择茶叶发展是永兴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发展道路。随即永兴区委、区政府向华坪县委、县政府上报发展茶叶生产进行种植业结构改革的报告,华坪县委、县政府同意永兴区委、区政府报告并指示县科委作为技术部门指导永兴发展茶叶生产。永兴区委、区政府也向全区人民发出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动员令,按照茶叶技术员毛文荣的要求,适宜茶叶种植的大队,海拔1700米以下为山原中亚热带;海拔1700~2000米为山地北亚热带;海拔2000~2400米为山原暖温带。其中以海拔1700~2000米的山地北亚热带分布最多,面积最大。这一区域有生产优质茶叶的条件。气候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累积;土壤PH值5.5左右,是酸性或微酸性,有机质较多,适宜茶树的生长;利益茶叶的物质积累。同时,引进了3吨大叶茶群改种,在回龙湾、苍房湾、三股水育苗,发动农民群众种植,永兴农民积极响应,认为种茶是好事,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并积极行动开挖茶沟,掀起了种茶的热潮。1986年,永兴就发展茶叶98亩。在这一次茶叶发展过程中,永兴区委、区政府吸取以前种茶叶的教训,从推广科技,规范栽培管理入手,并采取四大措施,突出规模发展和集中发展。一是永兴区委、区政府积极协调联系县科技部门,由县科委派出技术人员毛文荣作技术指导,并编写《华坪县茶叶栽培技术》资料,该资料的最大特点,将原来单株种植,采取最新茶叶种植方法,高产密植种植方法,开沟种植,沟深0.8米,沟宽1米,大行距1米,小行距0.3米,株距0.3米,每亩种植5000株以上,管理跟得上,基本在3年轻采,5年成园,与单株种植的茶园相比,成园早,投采快,产量高,见效快,极大地鼓舞茶农信心。同时1988年永兴乡还成立了茶叶协会,有14名会员,从事茶叶种植管理技术、经验的总结与交流推广。二是专门聘请昌宁供销社的茶叶专家作为茶叶技术人员。永兴区委、区政府把茶叶加工技术作为永兴茶叶发展的突破口,吸取以前茶叶发展只注重种植不注重加工的教训,1987年,区政府专门聘请昌宁供销社的茶叶专家穆湘云等3人指导群众标准化种植茶树,茶园的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当时的区党委、区政府勇于担当,花了大力气,聘请来指导种植茶树的专家穆湘云的工资比当时的区党委书记的工资还要高,穆湘云师傅也尽心尽力,把华坪县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来建设,从开挖茶沟、茶苗培育、栽种、修枝、打茬、采茶、加工茶叶等教授,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群众,一直在永兴常驻10年直到1997年才回昌宁。因此永兴茶叶发展与老茶区茶叶发展同步,无论在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都同步发展,造就了华坪县永兴茶叶在1991年云南省茶叶同比中荣获银缨奖,打出了华坪县茶叶品牌。三是注重茶叶的加工。到了1987年末,由于农户种植茶叶的积极高涨,适宜的区域都在发展,当茶叶面积发展到1913亩,茶叶的加工就纳入了永兴区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决定把扩大茶叶发展面积与加工厂建设同步进行,从而解决茶农的后顾之忧,保证茶叶稳步发展。1988永兴乡政府将乡铁业社的部分地基和房屋划转给永兴茶厂,筹建永兴乡茶厂,1989年永兴乡再筹集4万元资金,从云南省思毛茶厂购置一套茶叶初制机械,1台55型杀青机,2台60型揉捻机,1台12平方米烘干机,1台解抉机,于8月份建成了永兴乡茶叶加工厂,这是华坪县建成的第一个茶厂。从此华坪县茶叶的加工走出了手揉手翻锅炕的历史,同时有了自主品牌——乌木春;1989年秋,加工厂在昌宁茶叶师傅穆湘云的指导操作下进行茶叶试制加工获得成功,生产出的茶叶开水冲泡汤色碧绿、香气浓郁持久,口感极佳、深受喝茶者喜爱。当时永兴区区长张华雄博众所长,给永兴茶叶取名为“乌木春”。茶叶试制成功后,永兴乡政府1990年调习好村的支部书记强大洪任茶厂厂长,穆湘云为茶叶加工师傅,永兴青年毛倪兵、李世贵为学徒,进行茶叶加工生产。四是进行产业化运作。随着茶产业的形成,经济效益显现,很多农户都要求种植茶树,但是种茶需要化肥农药,面积小的到好办,但面积大的就有困难;为此永兴乡在1988年积极协调由华坪县财政补贴利息统一从永兴信用社贷款30万元额度,由茶叶种植大户个人贷款,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到1989年末,种植面积达2200亩。

1989年后,1986年种植的茶园可以轻采,有了初步的产量,投产面积逐渐扩大,涉及茶叶的栽培、管理、防虫治病,加工、包装、销售系列工作增多,原科委抽出的一名技术人员也不适应当前的工作,为此1990年9月县政府下文华坪县农业局专门成立茶叶技术指导站,编制3人,指导全县茶产业技术工作。

随着茶叶加工的开始,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渐表现出来,我县是茶叶新区,茶叶栽培管理、加工、销售经验不足,1990年永兴茶厂,仅生产干毛茶7000余斤,到1991年初,还库存4000余斤茶叶,茶叶销售不出去,农户拿不着钱,茶农增产不增收。在茶农中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认为种茶没有出路,对已种植的茶叶也无心管理,想要种植的农户看到这种状况,也失去了信心。时任县农业局局长张华雄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带领县农业局的部分技术员调研永兴乡茶产业发展现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是茶叶包装极为简陋与市场上的彩色包装脱节;二是永兴茶厂只有3个人,没有人出去跑销路,没有形成品牌,宣传也跟不上,是造成茶叶卖不出去的主要原因。三是永兴乡是茶叶新区,茶叶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不到位。这次调研后,县农业局认为,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茶产业发展中常见的问题,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但必须要跑销路,搞宣传,创品牌;可永兴茶厂就3个人,很难完成这些工作。面对这些问题,经县农业局党委会议研究决定,要把宣传、品牌、销路做好,县农业局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有责任为茶产业的发展作探索。于是1991年3月经县农业局与永兴乡协商由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承包期为5年。并且决定打造一块示范茶园,用于摸索茶园管理经验和茶农交流学习。县农业局接管茶厂后,由县农业局茶叶站的肖月出任厂长,原永兴茶厂厂长强大洪任副厂长,由汪开华、毛业兵、李世贵任技术员,茶厂不仅负责茶叶加工,还要负责指导茶农的生产管理技术。

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后,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重新设计茶叶包装,请白永高老师亲自到手爬岩,以素描的方式把手爬岩、乌木河山水风景作图案,草绿色为底色,黑白镶边设计出精美观大方的包装袋,500克袋装改为250克袋装,包装改小了,消费者买去的茶叶,在香气还没有散完,茶叶就吃完了,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农业局按全局职工每人200斤茶叶销售额为目标,组织全局职工到全县煤厂、洗煤厂、矿山、学校、机关单位推销茶叶,有的通过亲戚朋友将茶叶销到丽江、攀枝花和相邻县,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不仅拓宽了茶叶产品销路,还让广大的消费者对永兴的茶叶有了新的认识和进一步提高了“乌木春”产品的知名度。1991年的茶叶产品全部完成销售。1992年3月,当新茶还未上市,县农业局就积极向县工商局申请乌木春商标,当时申报商标由县到丽江地区工商局再到云南省工商局办理,县农业局派专人办理各种手续,历时4年获得“乌木春”注册商标,1995年获得认证,1996年拿到商标认证书;可以说乌木春商标凝聚了县农业局的心血和汗水,为后来乌木春商标成为云南省著名商标打下了基础。

县农业局为了稳定茶叶生产,提高茶叶栽培管理水平和培训茶产业的技术力量,于1992年3月购置了仓房湾205亩种植3年的茶园作茶厂的基地,同时也作为茶叶的示范园。一是让茶农在示范园学习修剪、采摘、病虫害识别,同时示范园按其劳动发给工资,这既解决示范园劳动力问题,茶农又学习了技术,每年有近百人的茶农来学习;另外示范园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将热爱茶产业,有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青年招为合同工长期培养,这一批青年后来都成为了茶叶的老板,活跃在茶叶的生产中,如毛朝发、吕圣奎等。二是茶叶站办起示范园后,发现推广密植速成的栽培方法(沟宽和空幅各1米,沟深0.8米,3行条栽,加大密度,亩栽4500~5500株)效果明显。其特点是早期产量高投产快,如管理得当,3年就有较高的收入。但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病虫害较多,难防治,鸡爪枝多,茶树老化快,松土除草不便,投入成本高。为了推广产量和建园速度,在摸索中发现三笼棚栽法,三笼棚栽法是将密植速成法的3行条栽改为横3株棚栽,株距30×30厘米,每棚间隔60厘米,亩栽茶苗3300株,成园后保持在2500~2800株,茶园的通风透光条件改善,易管理,产量与速成密植法相差不多,投入、管理成本降低,这种栽培法得到普遍推广。在茶叶的施肥方面,历来推广的都是重施基肥,在建园时深挖沟,回填有机质丰富的山基土或地表土,混合树叶、秸秆、杂草、厩肥等,部份还施磷肥,然后才栽种茶苗。在1~3年的茶园行间种植绿肥或矮秆豆科植物培肥茶园;茶园进行深耕除草,并以秸秆、树叶等覆盖,防止杂草滋生,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追肥多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一般用粪水、沼液等浇泼或用厩肥、绿肥、杂草处理过的泥炭开沟深施后覆土。后试验推广用沼液代替化肥、农药施用,茶叶的产量与品质有较显著的提高。茶叶站推广农家肥配合化肥施用获得高产,1992年在永兴回龙湾张春芳家的2亩种植3年的密度茶园作高产示范,冬春每亩浇人粪尿1000千克加15千克尿素,夏秋每亩再施尿素与过磷酸钙各20千克,同时合理采摘。结果获得了亩产鲜茶357千克,干茶76千克的高产。示范效果显著,全乡茶叶单产逐渐提高。

通过茶叶加工工艺的改进和茶叶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精细化的管理使永兴茶产业发展逐步走入正轨。到1992年永兴茶叶面积发展到3320亩,到1995年达到5310亩,其中:永兴村有2500亩,基度村有1400亩,习好村有150亩,思木村有1260亩。

1995年1月,永兴茶厂厂长肖月调到楚雄,由王升才接任厂长,1996年12月,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到期,改由李世贵承包,他1989年从华坪县职业高中茶叶专业毕业后,1990年招到永兴茶厂,从一个学徒工人做起,从技术员到副厂长,再到厂长,1998年,全国进行乡镇企业改制,永兴茶厂也由集体企业改制为私有企业,由李世贵购买。并在2001年在永兴茶厂的基础上成立丽江市华坪县乌木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李世贵出任公司董事长。

2000年后,为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全国各地都大力研究推广了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和有机茶生产技术。2002年县农业局茶叶站在永兴的200亩茶园示范生产的无公害茶叶获得云南省农业厅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同年获得了云南省7000亩茶叶基地无公害认证。2004年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安全生产进入华坪县的农产业发展中,为全县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003年引进福云6号扦插苗70万株,种植200亩,表现为春茶早、芽头多,但本县夏秋雨水多,茶叶停顿不发,产量低而未扩大种植。2008年又引进云南茶叶研究所最新培育并经国家审定的茶叶新品种佛香1—1、佛香3—3、佛香3—5、佛香4—9和紫鹃5个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能适应本县气候的高产优质品种是佛香3—3。

2002年全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华坪县再次迎来新一轮的种茶热潮。特别是永兴村三股水全村42户村民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把还没有种植茶树的土地全部种上茶树。三股水村民邓成蓉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邓成蓉说:“1987年的时候我家只种了5亩茶树,当时担心土地全部种成茶树了没有口粮。2002年的时候,退耕还林政策一来,我家就把所有的土地、荒山都种上茶树。现在新种植的25亩茶树都已经发挥效益”。

据统计,到2007年全县茶叶达到13620亩,全年产鲜茶叶341.2万斤,产干毛茶74.17万斤,产值首次突破1000万元。2017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6600亩,投产面积13850亩,涉及农户3072户,产值4410万元,户均增收14355元。

2016年,一些领导在深入调研茶产业发展状况后,认为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单一,没有很好地把民族文化、康养旅游和茶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华坪的茶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做出华坪的特色和精品,并要形成自己的茶文化。为探索康养旅游助推茶产业发展,2017年8月22日,华坪县以“品云雾山中茶,游乌木河畔春,赏美丽乡村景”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乌木春茶文化节。

华坪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山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贡献。

(作者系原华坪县政协主席,该文原载《华坪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作者系华坪县农业农村局园艺高级农艺师,该文原载《华坪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来源:华坪政协,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精读丨茶叶江山,一茶一江山

各说各话 By:WinToGo

本期主题:洗茶

您有什么想说的?

文末点击“写留言”处提交您的分享。

精读笔记第十五期

《茶叶江山——

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

书名:

茶叶江山

作者:

周重林/李乐骏

出版日期:

2014年12月

内容梗概

千百年中,茶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与血脉?近代以来,茶运与国运如何相互影响?今天,我们还能经由这片叶子,找回昔日的味道和生活方式吗?一本有关茶叶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书,但又不仅仅是讲茶叶,里面有我们的味道、情感、历史,牵扯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很多事情。

内容亮点

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国家与生活

喝茶与爱国

茶:昔日的荣耀,今天捡回来了吗?

中国VS印度:茶叶原产地之争

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复兴

康藏: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青海:茶叶贸易缔造的种种奇迹

精读笔记

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

茶叶是一种观念的产物,茶园成为江山的界线,国家情怀就在其中。

▲ 詹英佩版古六大茶山分布图

对于中国、老挝边境上的诸多边民而言,国籍大部分时候只是身份证上的标识。一个卖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老挝籍姑娘张天丽,来云南好多年,卖过木材、翡翠、现在又开始卖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她的笔记标注过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分类、工艺、茶祖、茶山、干仓、湿仓等问题,从这些笔记深入剖析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文化、起源、国家、生活。

普洱茶的古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版本非常之多,考证过程也异常繁杂。詹英佩出版《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古六大茶山》后,她所绘制的六大茶山分布图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

另外一个女作家阮殿蓉写的《六大茶山》,那个时候,阮殿蓉以六大茶山命名自己的产品:“易武正山”“倚邦野生饼”“攸乐野生茶”“班章野生茶”,从命名方式来看,她把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合并,这个变化在詹英佩写第二本书《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原产地西双版纳》时,访问的就是新六大茶山。

这些茶山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重新“回归到经纬度之中”,被重新确认、传播,以至于单单一副茶山地图,就可以卖到10到20元。文化的疆域伴着茶叶的疆域,最后在商业帝国时代被合二为一,成为茶人聂怀宇口中经常唠叨的“文化经济联合体”。

茶祖是谁?

张天丽准备考茶艺师时的疑惑,茶祖到底是谁?

在云南,“茶祖是谁”成了一个概率事件,答案取决于你遇到谁,碰到当地人,“诸葛亮是茶祖”这个答案的几率要大一些,甚至把布朗族的茶祖叭岩冷都比下去。

叭岩冷是当地人自己的茶祖,但是关于这个高贵冷艳的名字许多人是从苏国文那里才了解到。他那段关于茶祖遗产的诗性描述与独白,打动过许多人:

茶祖临终遗言,我给你们牛马,怕遭自然灾害死光。

要给你们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完用完。

给你们留下一片古茶园和这些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它,决不能让它遗失。


▲2013年11月18日,由王冲霄执导的6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CCTV开播,
该纪录片团队足迹遍及中国、英国、日本、印度等茶叶国度,试图通过小小的一片茶叶,把历史于当下,中国与世界贯穿起来。

苏国文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布朗王子,景迈山茶园的掌灯人。2009年景迈山古茶园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就意味着景迈山古茶园拿到了申请世界遗产的入场券。

事实上,依靠景迈山卫生的布朗族,早就在苏国文的带领下确立了《保护利用古茶园公约》,规范了古茶园的开发利用。这既是遵从祖辈的遗命,也是保护他们赖以为生的源泉。就像祖先所教导的那样:“给你们留下一片古茶园和这些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它,决不能让它遗失”。

喝茶与爱国

将喝茶与爱国关联起来,这并非中国独有的孤例。英国人在殖民地印度种植茶叶期间,饮用印度茶而不是中国茶,同样被视为一种对王室效忠的爱国表现;等到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也号召同胞抵制英国运输来的茶叶——不喝茶就是爱国的表现。

詹英佩在《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古六大茶山》(修订版)前言里提过,清政府为了稳固南疆、安抚夷民,把六大茶山作为贡茶和官茶采办地,六大茶山从冷寥走向繁荣,詹英佩回应了梁秋实在《忆故知》里的发问:“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吗?”她提醒读者:“会种茶而不种茶也难成中国人。”茶园成为江山的界线,家国情怀就在其中,不喝茶的中国人也被视为“不爱国”。

历史激荡中的茶叶救国之路

曾经一度,网络上就云南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用老挝茶来做引起了口水战,闹的沸沸扬扬。了解的茶客都知道云南茶用缅甸茶、北越茶以及老挝茶来做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以老挝茶与云南茶口感上区别不大,甚至有几个激动的茶客都说,那边产茶的地方,原本就是版纳的,被法国人抢过去了至今没有归还,搞得现在十二版纳都不完整。

清廷的割让领土之举,带来的是思茅被辟为通商口岸,对茶叶出口课税。茶山之利,终落外人之手,中国茶销路遇阻。

直到1937年5月1日,在“实业救国”的时代背景之下,云南作为备选茶区,1938年湖南、湖北等地茶区被日军占领,在日本大举侵华的背景下,中国茶叶云南分公司成立,此后,云南茶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若问云南茶之于中国的价值,倒不如问云南之于中国的价值。要知道,正是在“国将不国”的语境下,“云南要素”才被重新予以重视。


▲ 图为1951年中国人保为茶公司云南分公司开具的运输保险费收据,由陈泰敏供图。

茶:昔日的荣耀,今天捡回来了吗?

因茶而引发的讨论,自晚清以降,从未停息。因为茶在英国和印度的崛起,古老的中国茶丢掉了荣誉的光环,这一事件现在还如肉中刺,撩拨着国人神经。他们争论的到底是什么?是茶的籍贯,还是茶人的尊严?


▲1940年,时任福建示范厂厂长的张天福,
设计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木制手推揉茶机,

为了“勿忘国耻”,他将其命名为“九一八式揉茶机”。图为张天福当年与他设计的揉茶机合影照。

中国vs印度:茶叶原产地之争

英国为了不在茶叶问题上受制于中国,又因为英国本土无法种植茶树,所以他们只能把茶树移到殖民地,而在印度开辟茶园就是英国人普遍理解为一种爱国行动,就像他们倡导饮茶是对王室效忠那样。

但是,要引进中国茶树、茶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没有中国官方许可,这些植物只能靠偷运引进。后来,英国人根据乌克斯在《茶叶全书》里的梳理,宣布在印度发现本土茶树的消息。然而,这一发现并未获得广泛认可。事实上,西方著作中有关印度人吃茶的记录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阿萨姆地区离云南西北部最近,现今在阿萨姆地区从事茶树种植的村民有不少为景颇族,他们仍保留着类似云南景颇族的民居和着装等生活习俗,由此推断阿萨姆的景颇族和茶树都是与云南同宗同祖的。

英国人一方面成立阿萨姆茶叶公司,在印度广泛培育,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茶树的偷盗。罗伯特·福琼曾4次来华,盗走茶苗、茶种及制茶技术,到1840年底,阿萨姆茶叶公司发展惊人,1848年开始盈利,1852年开始分红,到了1855年,产量高大58.3万磅。


▲图为福琼所绘华人担茶图,茶箱里装的是君眉。

印度茶叶实现机械化大生产

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制茶机器也开始诞生。而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茶园的扩张。到了1888年,印度茶产品高达8600万磅,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全面超过中国。也在同年,为了向中国就近倾销茶叶,英军悍然发动第一次青藏战争。战争结果就是,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条约称为哲孟雄)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领事裁判权以及进口货物5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西藏门户洞开,印茶长驱直入。

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复兴

长期以来,北纬39°及其以北无法种植茶叶,这决定了许多区域只能从南方购买茶叶,这是茶马古道形成的根本原因。随着茶叶的“远征”和渗透,茶的精神属性也慢慢浮现。沿途城镇弥漫着茶香,有着独树一帜的茶生活。南来北往的马帮故事,早已经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传奇。

普洱复兴的关键人物

制作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传统晒青工艺,因为易武的坚持,今天得以恢复并被广泛采用。这件事情,与一个已逝的老乡长张毅有很大关系。

▲如今张毅已然离世,但他为普洱复兴所做的事情、所写的文字,依然惠泽后人。图为张毅之孙张建华,他背后的墙上挂的就是张毅生前的照片,照片里的张毅手中拿着他所做的“易武顺时兴”。栗强供图。

一个叫吕礼臻的台湾人在1990年代中期来易武找过张毅,订购一批古茶树,就是这批茶,让海外许多爱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人认识了他,曾经一度凋敝的易武小镇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这是张毅的茶叶疆域,他所认知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从易武小镇出发,被传播到了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接着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奥地利、美国、法国等多国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爱好者认识。但他没有料到的是,自己为吕礼臻做的这批茶,二十多年后,一泡的价格都飙升到近万元。

张毅写过一本书,叫《易武乡茶叶发展情况》,书中回顾了易武种茶的历史。分别说到了易武的地理环境,易武老茶树群,易武老式茶园的种植及采摘等。张毅访问过老茶商后,总结了8条茶马古道线路,这8条线路是易武茶构筑的茶叶疆域,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世界版图。

▲图为张毅总结的8条茶马古道路线

不去勐海,敢说自己是茶人?

茶叶之于勐海,好比石油之于今天的中东。勐海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座边境小城,与缅甸接壤,因茶而繁荣。中国茶界大名鼎鼎的勐海茶厂就座落在这里,也是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界最大的企业。

许多人也会说,要做茶生意,每年不到勐海走走,你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卖茶的。到勐海卖茶是近年的一个行规,不要说大理茶商,就连临沧、普洱的茶商也会把茶叶不惜成本运送到勐海。勐海所辐射的是整个云南茶区,这种辐射力与它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关,现在的勐海,又重新成为“茶的都市”。

▲傣族人被视为世界上最先学会饮茶的民族之一,茶叶被誉为“绿色黄金”,图为19世纪末法国人路易·德拉波特绘制的傣族人物群像。

追寻普洱的传统

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讲究一山一味,因此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制茶思路。一个用正山纯料制作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比如著名老字号“同庆号”“宋聘号”;二是把各山茶原料打散、拼配,再做成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前者一直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号级茶为我们追寻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是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能够大热天下的第一驱动力。另外,拼配是茶叶能够市场化最大的传统。拼配只是一个科学概念,来源于英国人掌控下的印度,而非中国。纯料与拼配之争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我们不想介入,只想结束。在品牌力量没有形成是,追求某地与某差的对应关系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百年的“同庆号”茶饼极为罕见,全世界总量可能不到百片。图为1920年以前同庆号所使用的内票:本庄尚在云南,久历百年。

沙溪:马帮的往事与近事

沙溪是一个很小的小镇,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与北京长城、陕西大秦宝塔、上海欧黑尔·蕾切尔、犹太教堂并列“2002年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上沙溪有4条对外通道通向东西南北,分别设有关卡,人们称为“沙溪四卡”。沙溪四通八达,又是山路弯弯中难得的坝子,成为一个热闹的集市似乎有其必然性。

▲图为19世纪末路易·德拉波画中的马帮

马帮络绎不绝的身影如今已看不到了,但自百年前到现在,外国人对古道的兴趣从未衰减。马帮选择这里,也许真的始自一次偶然的闯入、落脚,但历史告诉我们,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这里就开始青铜冶炼。1980年发掘的鳌峰山青铜文化古墓群证实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遥远到我们必须借助更高级的科技才能还原出它最初的样子。

康藏: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在藏族人眼中,茶叶是第一等重要的物资。香格里拉藏族古谚语里说:“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翻译过来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大理因为生产和加工茶,触摸到了藏区人民最柔软的地方。

茶马古道和松赞林寺

要了解茶马古道,先了解松赞林寺。茶马古道考察队员最先到的庙就是归化寺(也是我们常言的松赞林寺)。他们认为:高山、峡谷、草原、河流、湖泊,点点绝妙;酥油、糌粑、青稞、藏狗、牦牛、虫草、贝母、麝香,自有境界。

▲图为云南藏区第一寺——松赞林寺

1980年代末,云南大学中文系教师木霁弘等人在中甸做方言调查时,却意外发现马帮走过的石路,当他们将古道、铁索桥、藏族的印茶习俗、藏传佛教与茶等因素联系起来后,孕育出“茶马古道”这一概念。

1990年,在木霁弘的倡导下,陈保亚、李旭、徐涌涛和王晓松、李林等青年学者(此即后来所谓“茶马古道六君子”)对滇川藏大三角做了一次文化考察,并六人联名发表文章《“茶马古道”文化论》。文章中,“六君子”以他们的所见所闻,将沿途两千多公里的种种神奇与独特的文化生动的描述出来。抓住多民族、多文化交汇之地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后,根据曾经活跃在这一带的“马帮”的足迹,重申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


▲图为六君子当年考察茶马古道时留影。木霁弘供图。

青海:茶叶贸易缔造的种种奇迹

在这里,茶叶所缔造的奇迹俯首可拾。茶从茶马古道进入到千家万户,滋润着广大民众日常的饮食、交往、生计以及深藏于内心的信仰,参透到炕上、集市、茶馆、书房以及佛堂的每个角落。



▲图为法国里昂设计师珀朗·瑞吉设计的一款海报,
佛像巨大的头部旁边是一盒云南沱茶,把西藏、佛教信仰与茶引结合得天衣无缝

茶马古道和松赞林寺

丹噶尔地处汉藏交汇的咽喉一地,在和平期时是汉藏之间贸易之地。丹噶尔来自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而“东科尔”这地名来源于“东科尔寺”,这里曾是东科尔寺的旧址。对丹噶尔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两次贸易,即清代乾隆年间蒙古族准噶尔部落入藏的两次熬茶布施。丹噶尔是准噶尔人换取入藏物资的贸易地,在这两次贸易中,他们共获得了近20万两白银。也是由于丹噶尔的贸易历史,让丹噶尔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现在我们把由茶的传播、贸易与消费所形成古道称为茶马古道,并以申报遗产的形式加以保护,是因为古道见证了华夏大地各族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塔尔寺:信仰创造的奇迹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圣地,与事茶有关的物件尚有许多。塔尔寺的大铜锅同时熬茶,能够供应一千多人饮用。乾隆年间,准噶尔人也是两次到塔尔寺熬茶布施。到了1939年,德国党卫军考察团进入西藏也拍下了许多熬茶布施的场面。

▲图为鲁沙尔镇名匠王守礼为塔尔寺锻造特大铜锅,直径2.6米、深1.3米。

现在,到塔尔寺来的信众,都会自己随身携带茶叶,寺院免费为他们提供开水。如果能躲过那些一路推销纪念品的小贩,坐在这里吃土豆、喝酸奶,看游人如织,也别有滋味。

《茶叶江山》就如后记中说的,多少情怀尽在茶中一样,这本书说的不仅仅是茶叶的知识,更多的是文化层次的深入了解,让每一个阅读此书的人,对茶叶本身、茶文化、茶与国家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书中处处都洋溢着作为一个茶人,特别是中国茶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所以,与其说茶叶是一种饮食,还不如说它是象征着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

本文为《茶叶江山》摘选整理后的精读笔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本书感兴趣,可阅读全书,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知识。

作者简介


周重林中国茶叶新复兴计划联合发起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普洱》杂志联合创始人,近年来致力于茶叶知识的研究、普及、传播。代表作有《茶叶江山》《茶叶战争》《茶叶的秘密》。

李乐骏喜爱诗歌、美酒、旅行、收藏及一切精致事物的当代茶人,致力于连接生活美学的过去与未来。弘益系文化品牌创始人,工作之余热衷于茶有关的行走、写作。现为云南弘瑞君益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茶青年会主席、中华茶馆联盟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中国茶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源自中国,茶文化发源自中国。然而根据近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均每年的茶叶消费量却在世界上排到了第十九位。排在前几位的,反而是英国,爱尔兰这些不产茶的国家。


当然,英伦风的茶是要加很多东西的


没有自然条件长出茶叶的西方国家,反而成为了茶叶的消费主力,这很显然是因为茶叶的成功传播。


那么茶叶这种来自东方的神奇树叶,是如何漂洋过海,传向西方乃至世界的呢?


南方有嘉木


其叶有真香


《诗经》有云:采茶薪樗,食我农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已经开始作为一种饮料,并在秦汉之后,饮茶之风日盛,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而茶文化,也随着中华文明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着,衍生出了诸多的茶叶制法。


不同发酵的茶


从右到左:绿茶,黄茶,乌龙茶和红茶


与此同时,随着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茶,在宋朝开始也逐渐传到了周边的日韩等国,并在当地生根发芽。茶叶的传播,最早是以东亚文化圈的整合而展开的。


直到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人才第一次正式接触到茶叶。如公认的第一个品尝中国茶的欧洲人,葡萄牙人加斯帕·达·克罗兹神父曾在他撰写的《中国志》中写到:如果有人或几个人造访某个体面人家,那习惯的做法是向客人献上一种他们称为茶的热水。


葡萄牙人也是选对方向了


才能在东方占得先机


但真正将茶传入欧洲的是后起之秀荷兰人。十七世纪开始,低地国家完成了独立,荷兰东印度公司日益兴盛。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指示每艘商船都要从中国以及日本运一些茶回国,由贵族自上而下地引发了欧洲的饮茶风潮。


虽然东南亚本身的热带产物也很重要


但参与到东亚尤其中国、日本的贸易体系


才是真的利润丰厚



十七世纪中期,茶叶开始经由荷兰商人之手传到英国。但最开始,茶在英国并不是作为饮料,而是被包装成一种治疗百病的神秘东方树叶,并成为了第一种在报纸上推销的商品。


《科勒的药用植物》中的茶树



当时的人们可以在咖啡馆买到茶叶和茶制品,尤其是红茶以其柔顺的口感,能提神,祛除寒冷的功效,比酒健康等优点,很快获得了上流社会的好评。不过在刚开始,囿于高昂的价格,茶叶只流行于少数贵族之中。工人阶级和贫民与这种神秘的饮料基本是无缘的。


直到三次英国对荷战争后,茶叶才开始直接从中国进口到英国。然而,此时茶叶的价格依旧十分昂贵,对广大群众来说仍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很贵族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英国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日不落帝国”,茶叶在英国也慢慢走进了千家万户。然而日益巨大的茶叶进口额,背后却与我国近代的血泪史息息相关。


十八世纪的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高度自给自足。如此一来,欧洲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十分狭小,几乎找不到销售市场,唯一的例外是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如178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财库尚有二十余万两白银盈余,翌年反而出现22万两白银的赤字。


欧洲人在美洲发现发现的贵金属


最终也大都流向了东亚、南亚



为扭转由茶叶贸易产生的巨额贸易逆差,东印度公司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贩卖鸦片,以求逆转贸易逆差。但鸦片比之茶叶,显然是祸国殃民的成瘾品,很快遭到了中国政府的阻截。鸦片战争由此爆发,并以此为标志拉开了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大幕。


“臣有两句诗不知当讲不当讲”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


中国虽然是茶叶的故乡,但在如今的茶叶种植业,却并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在茶叶产量,出口量,创汇量中的部分指标甚至胜过我国。而十九世纪英国一位叫罗伯特.福琼的植物学家,正是将茶树籽带到这些温暖地区的人。


英殖民地的茶叶产量曾在近代大幅超越中国


而待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稳定后


又再次初步夺回曾经中国的份额



福琼受东印度公司的委托,曾两次前往中国,以获得品种优良的茶树,并在其广阔的殖民地进行种植。福琼为了深入当时不为外国人开放的中国内陆产茶地区考察,剃了头发换上长袍,乔装打扮成中国人。


其主要路线大致为由上海出发,经嘉兴,杭州前往徽州、严州这些绿茶产区之后回到上海。在上海做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又从宁波出发经衢州到达福建武夷山的红茶产区,最后将得到的种子,茶工等带到今天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南麓。


一路运到阿萨姆也是不容易



福琼的观察很有见地:红茶茶树(广东茶树)与绿茶茶树品种之间的差异很小,红茶与绿茶的主要差别在于加工的不同,并认为最好的茶叶是福建的红茶和徽州的绿茶。


广东丹霞1号茶树


在以他为首的一众植物学家的努力下,茶树在英国的南亚殖民地广为种植。当地酸性的肥沃土壤,热带季风的气候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因喜马拉雅山的阻挡而形成的的大量降水,使当地迅速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红茶产区。


如今日闻名世界的阿萨姆红茶(产自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锡兰红茶(产自今斯里兰卡),大吉岭红茶(产自印度孟加拉邦大吉岭高原)等茶种,便是从那时起引福建武夷山脉的正山小种等茶种与当地野生茶树杂交而来的。


大吉岭茶园


由于茶树在英国各大热带殖民地的广泛种植,在1854到 1875年间英国茶叶进口量上升超过八倍,茶价迅速下跌,茶叶由此走进了英国千家万户的日常。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原产地中国国际茶叶贸易量的迅速下滑。


在印度种植茶叶成功后


英国人又将茶叶生产带向他的各个殖民地试验


比如英属东非



基于此,福琼被许多人认为是史上最大的商业间谍,他给当时脆弱的中国经济深深的捅了一刀。不过抛开民族情感想想,让茶叶只在中国种植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真的是长远之计吗?若非外国的竞争者压缩了中国茶的盈利空间,中国的近现代化革命,又将迁延多久才能发动呢?


除了茶叶之外


中国瓷器的霸权地位也在近代被动摇


而丝绸的地位更早就被其他国家模仿


在唐宋时代之后更是被日本动摇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前几个月一篇叫《万家中国茶企,为何利润不及一个立顿》的文章,在中国茶叶圈引发了轰动。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不争的事实,但当前中国的茶产业不及英国,甚至印度,肯尼亚,也是事实。在茶产业上,中国处于一个“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外销量第三,利润第四”的尴尬位置。


立顿可不止是一个立顿


欧美列强也不止一个联合利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茶业的衰落,或许从当年乾隆反对茶叶贸易,一把火烧掉价值六百万两白银的茶叶时便已经开始了。


当年中国茶叶多以家庭为单位种植和加工,规模小,效率低下,品质标准无法统一,自然难以与英国在印度大规模的茶叶种植园相竞争。而时至今日,中国茶企仍具有小而分散的特征,保留了许多小农经济时代留下的印记。



时至今日,在很多茶产区的农村,仍然有许多个体种植户在自家梯田种茶,然后家家户户的茶每年由茶商统一收购。各家茶树的品种,种植时间,加工工艺难免有差别,导致茶商收购后的茶叶难免参差不齐,标准难以规范统一。这样生产出来的茶叶明显很难满足在工业标准化社会下日益挑剔的消费者。


缺乏品牌意识,把品种当品牌也是中国茶企的一大通病。


受强调原产地而忽视品牌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我国空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等知名品种,却没有什么在国际上叫的响的品牌。这样的发展思路,毫无疑问将使我国的茶叶“土特产化”,连中国人自己都觉得土,就更没有工业化和国际化的空间。


还真说不上来什么品牌



当然,要把茶企做大做强,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政府对行业的规范和引导。


例如,中国茶叶在西方市场难以取得突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农药残留过高和制作标准不统一,导致不得不“贱卖”。政府和行业公会加强相应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才能让中国茶叶有所突破。


当然对茶,我们也要有文化自信。如中国茶讲究外形,一芽二叶,采芽头等就成了我们的标准,机械化程度也就不得不相应降低。而英式袋泡茶则只讲究内在,把老叶和嫩叶一起加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降低了成本。此类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的区别不胜枚举,不必为了追求工业化而完全抛弃。


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说,袋泡茶固然便捷,但只有把茶叶用茶筷挟如紫砂壶中,用刚刚烧开的山泉水冲泡,倒在茶杯里,那溢出的腾腾香气才是茶的精华所在啊。


参考文献:


1.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07

2.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08

3.角山荣《茶的世界史》 玉山社 2004

4.矶渊猛《一杯红茶的世界史》 东方出版社 2014.5

5.环球时报《中国七万家茶企为何不敌一家立顿》

6.宗蕊《中国茶叶产业市场报告》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消费者与市场中心

本文出自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中国茶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NO.656-中国茶与世界

作者:陈思远

配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后语解析·中国茶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发源时间


简介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


发源地点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西南说


“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四川说


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云南说


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川东鄂西说


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江浙说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同步说,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遣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饮茶书籍

茶神陆羽有著《茶经》一书。《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关于茶这方面的知识。如今,关于茶的书籍更是日益增多。有兴趣可以到书店逛逛,想必定有所收获。

参考资料:

[1] 茶经中的茶文化.百度文库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