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天猴牌太平猴魁茶价格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太平猴魁:曾被当作“梅干菜”,现成4000元一斤的“金叶子”

人间四月天,正是采茶时。清晨,走进太平猴魁核心产地——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沿坡而上的高山茶园生机盎然,茶工们三两结伴上山,挎着小竹篓穿梭茶园间,一双双巧手上下翻动,在翠绿的茶垄间采摘新茶嫩芽。

茶工采摘太平猴魁新茶嫩芽

刚过去的周末,太平猴魁开园采摘,茶农们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太平猴魁,曾与茅台一同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也因“茎粗芽壮”曾被当作梅干菜不被市场看好,如今经过品牌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富民增收的“金叶子”。

识茶从“梅干菜”到国礼

开采前夜,黄山太平国际大酒店会议室里,猴坑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继凡,忙着和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山东、天津、湖北、湖南等地的茶商,商定今年的合作订单。

若时间拨回上世纪90年代,这样的场景,对刚踏上太平猴魁茶经营之路的方继凡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太平猴魁原料标准是一芽二叶,讲究茎粗芽壮,叶尖同芽头基本相齐,外形魁伟,号称尖茶的魁首,故名“魁尖”,因主产猴坑一带得名“猴魁”。

太平猴魁鲜叶

由于历来产量少,太平猴魁一度仅作贡茶使用,很少走进普通家庭。单从样貌上看,又不像其他绿茶那般“高颜值”,普通消费者不买账,销售之路屡屡碰壁。“我曾带猴魁样品到北京销售,但因为叶大芽壮,猴魁竟被当作普通树叶甚至梅干菜。”

作为土生土长的猴坑人,方继凡心有不甘。一次偶然的机会,方继凡遇到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家王镇恒,向王教授请教“茶经”。“猴魁要走品牌发展之路。”一句建议让方继凡醍醐灌顶。1992年,方继凡注册成立了猴坑茶业公司的前身——新明猴村茶场。他打出一连串“组合拳”:提升品质、稳定价格、做大品牌。

方继凡正在炒制茶叶

猴坑茶业公司与茶农形成制茶联合体,改良传统技艺,统一制作标准,严禁将外地鲜叶和干茶运往猴坑村加工销售,确保核心原产地的茶叶品质;公司与茶农签订协议,吃进核心原产地所有产量,集中销售,改变茶农分散面对市场,避免优质猴魁价格被打压;通过国际茶博会、国际旅游节等平台,接连举办免费品茶活动,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品牌重塑行动,让这种像“树叶子”的茶叶声名鹊起,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和游客汇聚。

荣誉接踵而来。2007年,太平猴魁被选为“国礼茶”。2015年,继百年前荣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猴坑”牌太平猴魁再获“百年世博经典品牌”荣誉称号和大奖章,被誉为“影响世界代表中国”的茶品牌。去年11月,太平猴魁作为中国名茶制作技艺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太平猴魁茶汤清绿,香气高爽 施亚磊 摄

制茶“茶二代”收入翻倍

上午9时许,高山上的云雾已然散去,阳光直直地打在身上。从接驳小货车下车后,沿着猴坑村村民组的斜坡一路向前走,可以闻到家家户户飘出的茶香。

马金凤的家就在一处斜坡的拐角处,三层加盖的房子宽敞而舒适。一楼,几名茶工井然有序忙碌着。“摊青”“杀青”“整形”“斗烘”,每一道纯手工古法工艺细致讲究。走上二楼,随处可见茶叶包装箱和晒茶的竹篮。

“茶二代”马金凤 赵博

马金凤不是本地人,却成了“茶二代”。2008年,她从安徽阜阳嫁到猴坑,开始学习采茶、做茶、卖茶,生活翻开新篇章。

与其他绿茶赶早市相反,太平猴魁开园最迟、上市最晚,一般在谷雨前开园,立夏前停采,每年的采摘时间只有15-20天。太平猴魁是一根根数出来的茶叶,一个制茶班子10人,每人每天仅能制出一斤左右的干茶,一斤干茶需要鲜叶约1800根。

茶农正在对太平猴魁进行捏尖 施亚磊 摄

“鲜叶必须凌晨出发趁着云雾采摘,清晨5点多上山采茶,10点回家开始做茶。”马金凤有30余亩茶园,她把在阜阳的父亲也请到了猴坑,如今他成了制茶大师傅。

现在,马金凤不需要亲自采茶制茶,更多是雇佣茶工、联系茶商,但说起每一道制茶步骤,她依旧如数家珍。在她看来,太平猴魁不仅改变了生活,更提高了自己的幸福指数:“十年前,我们家庭收入十到二十万元,十年后我们翻了一番。”

在猴坑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茶叶打起了交道。方聪是黄山区全域交通股份公司的驾驶员。太平猴魁开园在即,他从公司请假,回家帮忙,安排车辆接送山东、上海等地的客商。方聪一年要销售150多公斤的茶叶,收入不菲。忙完茶季,他会回归日常工作岗位。

方丽彦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几年前决定回到家乡,从茶艺表演开始,传播太平猴魁文化。如今,她已是国家二级茶艺技师、国家高级评茶员和国家高级制茶师,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太平猴魁,一周的时间,粉丝数突破10万。

方丽彦进行茶艺表演

在猴坑村,这样的“茶二代”,越来越常见。

品茶茶文化“如得知己”

2015年,黄山市首家太平猴魁博物馆落成,成为集中展示黄山好茶和中国茶文化的窗口。其中,有不少太平猴魁的“高光时刻”。

1912年10月,孙中山乘“联鲸”号兵舰在长江下游考察,在芜湖受到民众热烈欢迎。猴坑茶人方南山向孙中山赠送了太平猴魁,深得赞赏。孙中山欣然挥毫题词:“饮杯猴茶,如得知己,可以无憾。南山先生鉴”,并盖上“民元孙文”印章。

如今,孙中山的这幅题词,已成为太平猴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阵阵氤氲茶香中向世人诉说往事。

百年前,太平猴魁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朱西敏摄

回望太平猴魁发展:清咸丰年间被冠名“太平尖茶”,清光绪年中后期,在南京、扬州、武汉等地开设的茶庄、茶店、茶栈有上百家之多,太平猴魁茶叶与茶商盛极一时。走出国门,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2007年,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极品太平猴魁入选国礼茶,并在俄罗斯“中国年”开幕式上,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太平猴魁再度享誉海内外。

作为太平猴魁唯一原产地的黄山区,地处北纬30°黄金产茶线。黄山区拥有太平猴魁种植面积7.5万亩,2022年产量737.1吨、产值37264.6万元。由于去年的干旱和今春的低温冰冻,今年太平猴魁产量较往年减产10%左右,开园当天价格同比上浮10%,最高每斤4000元,是名副其实的“金叶子”。

猴坑村茶园 施亚磊 摄

黄山区在发展猴坑茶业等知名茶企基础上,立足茶产业优势,立顿、华绿园、水工茶业等多个知名茶企推出多款新型茶饮产品。

作为国家级太平猴魁制作技艺传承人,方继凡正在思考,如何让太平猴魁走进更多年轻人的世界。近年,猴坑村推动茶旅融合,修建茶文化广场、茶亭步道等特色景观,为游客的茶乡之旅增加“打卡”热度。去年,“太平猴魁茶乡风情游”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

俯瞰猴坑村

长三角自古产好茶。除太平猴魁,江苏洞庭碧螺春,浙江西湖龙井,安徽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都是中国名茶。去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由浙江省牵头申报,联动长三角及全国多地,如今通过品牌提升,茶叶这片绿叶子,已成为长三角人的金叶子。

来源:新民晚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从一片茶叶说起:猴魁“茶王”方继凡和他的乡土情结

央广网黄山1月28日消息(赵家慧)眼前的这杯绿茶看上其貌不扬。和通常所见绿茶的状如雀舌不同,热水中舒展开的大片茶叶把杯子撑得满满当当。但因为一个人,这不起眼的“树叶子”摇身变成了“绿色黄金”,为一方土地的人们带来了富足安康的美好生活。

大寒已过,山里到了最冷的时节,但在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山坡上的竹林和茶树映照在麻川河中,依旧是满目的绿水青山。眼看就要过年了,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方继凡还在紧锣密鼓地指挥着年前村里的大工程:把山路弯道曲直,还要给水泥路面浇上沥青。

54岁的方继凡是个退役军人,部队里养成的习惯让他至今都是个闲不下来的人,脸上却总是笑眯眯的。如今,除了是村里的大家长,他还有一个身份: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的掌门人。虽说是茶业界的后起之秀,但方继凡凭借着高屋建瓴的品牌理念和脚踏实地的创业态度,短短十几年已冲天而起,成为远近闻名的猴魁新“茶王”。

方继凡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村里和茶农们在一起

深绿换浅绿:不褪色的乡土情结

1965年,方继凡出生于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谈起儿时的家境,方继凡忘不了那份艰苦,“家里弟兄6人,到13岁读书时还只能穿开裆裤。”而就是在这片不富裕的山区里,长着一种将在未来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作物:太平猴魁。方家世代种茶,满山茶树构成了方继凡少年回忆里的一抹绿色,“猴魁有一种独特的兰花香,就连香水制作工艺都尚且还未破译这种香气的密码。”但在当时,猴魁的其貌不扬和偏远的产地位置,让它长在深山无人识。卖不出好价钱,以此为生的猴坑人自然生活贫困。

1982年,17岁的方继凡入伍,走出深山,在浙江舟山成为一名部队警卫员。4年部队生活磨砺了他的性格,也开拓了他的眼界。1986年,方继凡退伍归来,被安排在县汽运公司工作,但他不愿一辈子平淡安稳,工作两年后便辞职创业。开过饲料厂和养鸡场,也做过渔具店,“我一直想做企业家,也不怕吃苦。在铜陵办养鸡场的时候,5个春节没有回家,晚上常常在鸡舍的鸡屎堆里睡觉。”虽然三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但凭借着在部队锻炼出的强大意志力,他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这种看上去像“梅干菜”的茶叶,就是如今受茶客追捧的太平猴魁

此时,他想起来记忆里的那抹绿色:太平猴魁!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走出大山!他认定家乡深山里的茶树就是潜力无穷的“绿色黄金”,而作为猴魁原始核心产地的猴坑村,就是他大展宏图的新起点。

1992年,方继凡注册成立了新明猴村茶场,走上太平猴魁茶经营道路。此时,他遇到了猴魁销售的第一道难关:无人认识。“我在北京待了18天,每天骑着自行车拎着茶叶到处转。但人们都不认识,还以为是梅干菜。”原来,虽然太平猴魁历史悠久,甚至早于1915年就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膺“一等金奖”,但由于历来产量少,仅作贡茶使用,很少走进普通百姓家,且单从样貌上看,又不像一般绿茶那般“高颜值”,普通消费者不买账,销售之路屡屡碰壁。

公司的展厅里留下的珍贵影像。左一为王镇恒教授

正当方继凡郁郁不得志之时,他遇见了一位贵人。王镇恒教授是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猴魁要走品牌发展之路。但当时,最能体现猴魁产地特征的“猴坑”品牌名已被人注册。2001年,方继凡花重金将“猴坑”商标买了回来,成为“猴坑”牌太平猴魁商标的合法持有者。从这时起,他走上了真正的创业致富之路,也开始逐步将太平猴魁推到“茶王”的魁首之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档绿茶需求不断上升。方继凡审时度势,开始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品牌宣传活动。“品牌宣传很重要。要让更多人有机会去试喝,不喝怎么知道这是好茶呢?”在2002年中国芜湖国际茶博会上,太平猴魁荣获金奖,方继凡果断拿出200斤优质猴魁,举办了一场万人免费品茶活动。这种像“树叶子”的茶叶一时名声鹊起,迷住了众多对太平猴魁茶不甚了解的各方茶客。

荣誉接踵而来。2007年,太平猴魁被选为“国礼茶”,2011年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12年被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继百年前荣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奖后,“猴坑”牌太平猴魁再获“百年世博经典品牌”荣誉称号和大奖章,被誉为“影响世界代表中国”的茶品牌。

猴坑村的白墙黛瓦在绿水青山间赏心悦目

 是董事长更是村书记:我就是希望大家过得都好

事业蒸蒸日上的方继凡没有忘记家乡父老。2005年,尚在外地谈生意的他被告知,他被村里人推选为村委会主任,2008年后又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对村里事务“一肩挑”。就这样,企业家方继凡开始挑起了猴坑村发展致富的担子。

品牌之路并不易走,决心之外更需要智慧。荣誉是把双刃剑,它带来的巨大利益对当地的并不富裕的茶人来说,是不小的冲击。而太平猴魁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恰恰得益于它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品味。如何保持猴魁的品质,立住它的口碑,对于方继凡和全体猴坑人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好茶的第一步是保障原料。方继凡在茶叶制作上形成联合体,统一制作标准。每年茶叶开园采摘时,都派专业人员上农户家现场指导、传授技术,保证太平猴魁的品质。对于之前存在的混入外来茶叶“以次充好”的现象,方继凡告诉村民们,要想致富就必须约法三章,一起维护太平猴魁茶品牌声誉。他精心策划了对太平猴魁核心产区的保护工作,本着“地域大保护,核心小保护”的原则,与猴村村民和派出所制定了《村民公约》和《警民共建》,禁止任何人将外地的鲜叶和干茶运往本地进行加工销售,保证了太平猴魁的纯正性。

他以“振兴茶业,致富茶农,诚信经营”为宗旨,在村里开展“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的形式,带动村里更多的人致富,依托猴坑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成立了村茶叶协会、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双坑茶叶专业合作社。同时,按照现代农业企业和茶叶产业化模式运作,承包茶园,与茶农签订定购合同,多管齐下培育基地,扶持茶农大力发展良种茶苗,并无偿为茶农提供茶用药品,带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

在制作技艺上,方继凡也费了不少心力。2008年,太平猴魁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传承人,方继凡一直坚持祖先的传统技艺,确保手工制茶。“制茶是个技术活,特别是烘茶这一步,老一辈制茶工人手上生有老茧,抵得住高温,年轻一辈没有这样的手上功夫,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要发展壮大太平猴魁茶的茶产业,升级传统技法势在必行,于是他大力创新,改良制茶工艺,让茶叶质量标准化。

目前,全村茶叶产值已达5000多万元,茶农人均年收入已达2万元以上,核心区茶农的人均年收入更是超过20万元。叶志平是村里的老干部了,提到方继凡他难掩激动,“以前三十四块一斤都卖不出去的茶叶,现在成了咱们西二村民组村民的宝贝了。”作为茶农,李明的感受更加直接,“方书记鼓励我们自主创业,每次他去参展,还带着我们一起去,每家每户茶农的生计都被带动了起来。”村里的老会计叶建华对于方继凡这种先做企业再反馈茶农的行为很是佩服,“2005年的时候,村集体别说是收入了,光是负债就有好几万。到了去年,我们的村集体收入已经超过100多万。”

河对岸就是三门滩,是只有水路可以到达的世外桃源

作为猴坑大家长,方继凡对这片山林有着深沉的情感,“我经常憧憬,十年二十年后,猴坑村会是什么样子。”除了带着村民致富,他还给村容村貌带来大变化。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方继凡自当村书记以来首抓的要务。“以前,我们这里很闭塞,从黄山区过来水路要40多分钟。茶叶只能这样一点点挑出去卖。”茶农刘宗华说,“现在,不仅是路通了,客户可以直接上门,村里的绿化和卫生也是几年前不能比的。”对于方继凡来说,思路决定出路,几年以来,他投入数千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建成了猴村道路、三合公路等一批交通重点工程,如今更要浇上沥青,让它们成为更便捷的致富通道。

轻伤不下火线,对于方继凡来说,村里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2013年6月,猴坑村遇上洪灾,道路被冲毁,三个核心区被沙石掩埋。抗洪一线出现了方继凡的身影,只是这次他坐着轮椅让人抬过来的。原来,不久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受了重伤,大腿骨断成了三截,多条肋骨折断,洪灾发生时尚未完全康复,然而就是凭借着退伍军人身先士卒的责任心,他硬是出现在了老乡们的面前,组织两委干部、党员和积极分子转移群众,完成自救及之后的重建工作。

如今的猴坑村绿水青山,村落的白墙黛瓦掩映其间,素雅好看,这是方继凡按照新徽派风格规划的村庄新貌。“现在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村里,把它变得更美是我该做的,我也会在这里养老。”猴坑12个村民组里还有4个没有通路,对此,方继凡有自己的打算,他指着河对岸的三门滩说,“我的计划是,先保持它当下的面貌。生态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觉得猴坑村有打造成‘中国名茶生态第一村’的先天条件。”

接下来,猴坑村将会和深圳文旅公司合作,完成对其综合规划,“新明乡有神仙洞、太平湖、蓝溪河、茶园等天然条件,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结合茶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线上与线下:一切都是为了让茶农过得更好

2013年,一直专注门店的“猴坑”茶叶正式在天猫上线。因为在这一年,核心区的茶叶受市场波动而出现大降价,几千元一斤的茶叶跌倒了几百元。方继凡常说,茶农和企业是相辅相成的,公司要兜底茶农的利益,才能保持市场稳定。于是,猴坑茶业出手收购茶农滞销的新鲜茶叶,保证9天不掉价,稳定住了茶农的心。另一方面,方继凡召集了以唐健为负责人的电商销售团队,利用垂直电商打开线上销路。

“第一年上线的4个月里我们的销售额才100万,到了去年年末,已经是3500万了,在线上太平猴魁销售市场中占比达到68%。”唐健说,“但就是这样,我们还是在亏钱的。”由于开展线上业务只是为了帮助茶农快速销售,公司并不盈利,每销售1000万就要亏损250万元的后台维护费和团队管理费。谈到很多员工的不理解,方继凡有自己的坚持,“亏本也要做。我是一村之长而不仅仅是个老板。”

这位五保户老人是方继凡的干娘,他每个月都要来探望几次

精准扶贫也是猴坑茶业一直在做的事。

为了帮助贫困户快速脱贫,方继凡以公司为依托,推行“公司+能人党员+农户”的结对帮扶模式,选派公司技术骨干对贫困户在良种推广、茶园管理、茶叶制作等方面统一帮扶,并配发有机农药和有机肥,还与贫困户签订茶叶订购协议,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兜底建收购档立卡贫困户茶叶。在方继凡的倡导下,猴坑村还自2011年起设立党员互助基金,由村里党员和能人自愿捐款,用于帮扶困难村民和困难党员。

除了经营茶叶生意,方继凡自己也是个精通茶文化的非遗传承人

冬季午后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方继凡面前放着他刚刚泡好的太平猴魁,白色的热气缓缓飘动,空气里是带着兰花气味的茶香。猴坑一带山高林密,气候湿润,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太平猴魁独一无二的清香,也养育出了方继凡身上敢为人先、度势趋时、以义制利的精神,成为致富一方乡亲的民营企业家。

从一片茶叶说起:猴魁“茶王”方继凡和他的乡土情结

央广网黄山1月28日消息(赵家慧)眼前的这杯绿茶看上其貌不扬。和通常所见绿茶的状如雀舌不同,热水中舒展开的大片茶叶把杯子撑得满满当当。但因为一个人,这不起眼的“树叶子”摇身变成了“绿色黄金”,为一方土地的人们带来了富足安康的美好生活。

大寒已过,山里到了最冷的时节,但在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山坡上的竹林和茶树映照在麻川河中,依旧是满目的绿水青山。眼看就要过年了,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方继凡还在紧锣密鼓地指挥着年前村里的大工程:把山路弯道曲直,还要给水泥路面浇上沥青。

54岁的方继凡是个退役军人,部队里养成的习惯让他至今都是个闲不下来的人,脸上却总是笑眯眯的。如今,除了是村里的大家长,他还有一个身份: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的掌门人。虽说是茶业界的后起之秀,但方继凡凭借着高屋建瓴的品牌理念和脚踏实地的创业态度,短短十几年已冲天而起,成为远近闻名的猴魁新“茶王”。

方继凡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村里和茶农们在一起

深绿换浅绿:不褪色的乡土情结

1965年,方继凡出生于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谈起儿时的家境,方继凡忘不了那份艰苦,“家里弟兄6人,到13岁读书时还只能穿开裆裤。”而就是在这片不富裕的山区里,长着一种将在未来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作物:太平猴魁。方家世代种茶,满山茶树构成了方继凡少年回忆里的一抹绿色,“猴魁有一种独特的兰花香,就连香水制作工艺都尚且还未破译这种香气的密码。”但在当时,猴魁的其貌不扬和偏远的产地位置,让它长在深山无人识。卖不出好价钱,以此为生的猴坑人自然生活贫困。

1982年,17岁的方继凡入伍,走出深山,在浙江舟山成为一名部队警卫员。4年部队生活磨砺了他的性格,也开拓了他的眼界。1986年,方继凡退伍归来,被安排在县汽运公司工作,但他不愿一辈子平淡安稳,工作两年后便辞职创业。开过饲料厂和养鸡场,也做过渔具店,“我一直想做企业家,也不怕吃苦。在铜陵办养鸡场的时候,5个春节没有回家,晚上常常在鸡舍的鸡屎堆里睡觉。”虽然三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但凭借着在部队锻炼出的强大意志力,他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这种看上去像“梅干菜”的茶叶,就是如今受茶客追捧的太平猴魁

此时,他想起来记忆里的那抹绿色:太平猴魁!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走出大山!他认定家乡深山里的茶树就是潜力无穷的“绿色黄金”,而作为猴魁原始核心产地的猴坑村,就是他大展宏图的新起点。

1992年,方继凡注册成立了新明猴村茶场,走上太平猴魁茶经营道路。此时,他遇到了猴魁销售的第一道难关:无人认识。“我在北京待了18天,每天骑着自行车拎着茶叶到处转。但人们都不认识,还以为是梅干菜。”原来,虽然太平猴魁历史悠久,甚至早于1915年就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膺“一等金奖”,但由于历来产量少,仅作贡茶使用,很少走进普通百姓家,且单从样貌上看,又不像一般绿茶那般“高颜值”,普通消费者不买账,销售之路屡屡碰壁。

公司的展厅里留下的珍贵影像。左一为王镇恒教授

正当方继凡郁郁不得志之时,他遇见了一位贵人。王镇恒教授是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猴魁要走品牌发展之路。但当时,最能体现猴魁产地特征的“猴坑”品牌名已被人注册。2001年,方继凡花重金将“猴坑”商标买了回来,成为“猴坑”牌太平猴魁商标的合法持有者。从这时起,他走上了真正的创业致富之路,也开始逐步将太平猴魁推到“茶王”的魁首之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档绿茶需求不断上升。方继凡审时度势,开始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品牌宣传活动。“品牌宣传很重要。要让更多人有机会去试喝,不喝怎么知道这是好茶呢?”在2002年中国芜湖国际茶博会上,太平猴魁荣获金奖,方继凡果断拿出200斤优质猴魁,举办了一场万人免费品茶活动。这种像“树叶子”的茶叶一时名声鹊起,迷住了众多对太平猴魁茶不甚了解的各方茶客。

荣誉接踵而来。2007年,太平猴魁被选为“国礼茶”,2011年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12年被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继百年前荣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奖后,“猴坑”牌太平猴魁再获“百年世博经典品牌”荣誉称号和大奖章,被誉为“影响世界代表中国”的茶品牌。

猴坑村的白墙黛瓦在绿水青山间赏心悦目

 是董事长更是村书记:我就是希望大家过得都好

事业蒸蒸日上的方继凡没有忘记家乡父老。2005年,尚在外地谈生意的他被告知,他被村里人推选为村委会主任,2008年后又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对村里事务“一肩挑”。就这样,企业家方继凡开始挑起了猴坑村发展致富的担子。

品牌之路并不易走,决心之外更需要智慧。荣誉是把双刃剑,它带来的巨大利益对当地的并不富裕的茶人来说,是不小的冲击。而太平猴魁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恰恰得益于它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品味。如何保持猴魁的品质,立住它的口碑,对于方继凡和全体猴坑人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好茶的第一步是保障原料。方继凡在茶叶制作上形成联合体,统一制作标准。每年茶叶开园采摘时,都派专业人员上农户家现场指导、传授技术,保证太平猴魁的品质。对于之前存在的混入外来茶叶“以次充好”的现象,方继凡告诉村民们,要想致富就必须约法三章,一起维护太平猴魁茶品牌声誉。他精心策划了对太平猴魁核心产区的保护工作,本着“地域大保护,核心小保护”的原则,与猴村村民和派出所制定了《村民公约》和《警民共建》,禁止任何人将外地的鲜叶和干茶运往本地进行加工销售,保证了太平猴魁的纯正性。

他以“振兴茶业,致富茶农,诚信经营”为宗旨,在村里开展“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的形式,带动村里更多的人致富,依托猴坑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成立了村茶叶协会、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双坑茶叶专业合作社。同时,按照现代农业企业和茶叶产业化模式运作,承包茶园,与茶农签订定购合同,多管齐下培育基地,扶持茶农大力发展良种茶苗,并无偿为茶农提供茶用药品,带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

在制作技艺上,方继凡也费了不少心力。2008年,太平猴魁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传承人,方继凡一直坚持祖先的传统技艺,确保手工制茶。“制茶是个技术活,特别是烘茶这一步,老一辈制茶工人手上生有老茧,抵得住高温,年轻一辈没有这样的手上功夫,导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要发展壮大太平猴魁茶的茶产业,升级传统技法势在必行,于是他大力创新,改良制茶工艺,让茶叶质量标准化。

目前,全村茶叶产值已达5000多万元,茶农人均年收入已达2万元以上,核心区茶农的人均年收入更是超过20万元。叶志平是村里的老干部了,提到方继凡他难掩激动,“以前三十四块一斤都卖不出去的茶叶,现在成了咱们西二村民组村民的宝贝了。”作为茶农,李明的感受更加直接,“方书记鼓励我们自主创业,每次他去参展,还带着我们一起去,每家每户茶农的生计都被带动了起来。”村里的老会计叶建华对于方继凡这种先做企业再反馈茶农的行为很是佩服,“2005年的时候,村集体别说是收入了,光是负债就有好几万。到了去年,我们的村集体收入已经超过100多万。”

河对岸就是三门滩,是只有水路可以到达的世外桃源

作为猴坑大家长,方继凡对这片山林有着深沉的情感,“我经常憧憬,十年二十年后,猴坑村会是什么样子。”除了带着村民致富,他还给村容村貌带来大变化。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方继凡自当村书记以来首抓的要务。“以前,我们这里很闭塞,从黄山区过来水路要40多分钟。茶叶只能这样一点点挑出去卖。”茶农刘宗华说,“现在,不仅是路通了,客户可以直接上门,村里的绿化和卫生也是几年前不能比的。”对于方继凡来说,思路决定出路,几年以来,他投入数千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建成了猴村道路、三合公路等一批交通重点工程,如今更要浇上沥青,让它们成为更便捷的致富通道。

轻伤不下火线,对于方继凡来说,村里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2013年6月,猴坑村遇上洪灾,道路被冲毁,三个核心区被沙石掩埋。抗洪一线出现了方继凡的身影,只是这次他坐着轮椅让人抬过来的。原来,不久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受了重伤,大腿骨断成了三截,多条肋骨折断,洪灾发生时尚未完全康复,然而就是凭借着退伍军人身先士卒的责任心,他硬是出现在了老乡们的面前,组织两委干部、党员和积极分子转移群众,完成自救及之后的重建工作。

如今的猴坑村绿水青山,村落的白墙黛瓦掩映其间,素雅好看,这是方继凡按照新徽派风格规划的村庄新貌。“现在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村里,把它变得更美是我该做的,我也会在这里养老。”猴坑12个村民组里还有4个没有通路,对此,方继凡有自己的打算,他指着河对岸的三门滩说,“我的计划是,先保持它当下的面貌。生态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觉得猴坑村有打造成‘中国名茶生态第一村’的先天条件。”

接下来,猴坑村将会和深圳文旅公司合作,完成对其综合规划,“新明乡有神仙洞、太平湖、蓝溪河、茶园等天然条件,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结合茶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线上与线下:一切都是为了让茶农过得更好

2013年,一直专注门店的“猴坑”茶叶正式在天猫上线。因为在这一年,核心区的茶叶受市场波动而出现大降价,几千元一斤的茶叶跌倒了几百元。方继凡常说,茶农和企业是相辅相成的,公司要兜底茶农的利益,才能保持市场稳定。于是,猴坑茶业出手收购茶农滞销的新鲜茶叶,保证9天不掉价,稳定住了茶农的心。另一方面,方继凡召集了以唐健为负责人的电商销售团队,利用垂直电商打开线上销路。

“第一年上线的4个月里我们的销售额才100万,到了去年年末,已经是3500万了,在线上太平猴魁销售市场中占比达到68%。”唐健说,“但就是这样,我们还是在亏钱的。”由于开展线上业务只是为了帮助茶农快速销售,公司并不盈利,每销售1000万就要亏损250万元的后台维护费和团队管理费。谈到很多员工的不理解,方继凡有自己的坚持,“亏本也要做。我是一村之长而不仅仅是个老板。”

这位五保户老人是方继凡的干娘,他每个月都要来探望几次

精准扶贫也是猴坑茶业一直在做的事。

为了帮助贫困户快速脱贫,方继凡以公司为依托,推行“公司+能人党员+农户”的结对帮扶模式,选派公司技术骨干对贫困户在良种推广、茶园管理、茶叶制作等方面统一帮扶,并配发有机农药和有机肥,还与贫困户签订茶叶订购协议,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兜底建收购档立卡贫困户茶叶。在方继凡的倡导下,猴坑村还自2011年起设立党员互助基金,由村里党员和能人自愿捐款,用于帮扶困难村民和困难党员。

除了经营茶叶生意,方继凡自己也是个精通茶文化的非遗传承人

冬季午后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方继凡面前放着他刚刚泡好的太平猴魁,白色的热气缓缓飘动,空气里是带着兰花气味的茶香。猴坑一带山高林密,气候湿润,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太平猴魁独一无二的清香,也养育出了方继凡身上敢为人先、度势趋时、以义制利的精神,成为致富一方乡亲的民营企业家。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