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天台云雾

找到约5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天台:庞言良撑起一片叶子的事业

8月31日下午,天台电台邀请到庞言良先生做客1023直播室,参与由县委宣传部主办,天台电台FM102.3承办的《向党和人民报告》第二季系列访谈节目。

庞言良先生是上海帝芙特投资有限公司、福建庞达滤网布业有限公司、浙江恒达布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茶叶品牌集群联盟副主席、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天台上海商会执行会长。他立足于天台的滤网行业,钟情于家乡深厚的茶文化,在滤布和茶叶之间巧搭鹊桥,成功的创造了帝芙特这一独特的金字塔型立体袋泡茶,为传统的袋泡茶领域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

创业历程

小荷才露角——21岁的企业家

庞言良在1984年,办起了自己的第一个企业,天台工业筛滤厂,成为当地第一批办滤布企业的人。

宁静以致远——稳步发展的庞达布业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1990年庞言良先生又在福建兴办了庞达滤网布业有限公司。

庞言良:从1984年开办天台工业筛滤厂开始,一直到福建庞达的那些年,我的产品一直走品质路线,都是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生产,到销售,建立自己一条龙的产业链,层层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在天台我是第一批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之一,在福建也是比较早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这也是建立在产品质量能够保证的基础上。

无人知是荔枝来——袋泡茶的新空间

“以前雀巢咖啡是速溶,后来有现磨咖啡更香后,97年我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展会上认识雀巢公司技术总鉴,用筛网和保鲜纸保鲜咖啡达到现磨效果,我从这点启发,开始了从滤网生产茶包,当时还没想到卖茶叶,而只是为了卖滤网,后来发觉随着国泰民安大家养生保健喝茶越来越多,利润不错,随着中国影响力在世界上扩大,最后决定自己做茶产业”。

庞先生说:“我们的滤网是植物纤维做的,对口感的影响较小,而且符合欧洲食品标准,之后我将想法付诸实践,用滤网设计出了一种金字塔造型的茶包,并加入了覆膜保鲜技术。除了茶包,我们帝芙特还在茶包中使用了有机整叶茶,打破了“袋泡茶只是碎末茶”的一贯传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制,帝芙特茶叶在2003年以后,连续几年呈现倍数增长,2005年,我注册成立了浙江帝芙特茶叶有限公司,在天台正式设立了生产基地,2006年,帝芙特茶业的年产值上到了几千万。”

厚积而薄发——用品质敲开世博会的大门

参选2010年世博会,在开始只是简单的想为帝芙特做宣传,当时全国有 1000 多家茶叶企业参与到竞选当中,在前面的几次筛选中,帝芙特走的很顺利,但到了最后10选1的时候,入选的10家茶业企业都是非常有实力,选送的产品质量也都很好。一直到3月21日,帝芙特就成为了“2010 年上海世博会官方唯一接待用茶生产商”。事后才知道,在批量送货的时候,很多企业放松了,而帝芙特所有批次产品的各项指标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农药残留要求,才从中脱颖而出。经过世博会,帝芙特茶业一下子增加了对19个国家的出口,到2012年,帝芙特的产值就到了30多亿元,2014年做到了50多亿元。

2010年帝芙特国际茶文化广场应世博局邀请,代表中国茶企在世博文化中心举办茶文化,让全世界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风采,当时也为浙江人争光,为天台山云雾茶响誉世界作出贡献!

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伊恩,吉布思和澳大利亚国家茶叶主席到访帝芙特

斯里兰卡大使到访帝芙特访问庞言良合影

天下茶人是一家——帝芙特要做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

目前,帝芙特还承办了两个大型的茶文化活动,一个是6月份同上海市委宣传部,静安区人民政府合作的“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另一个活动是9月份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上海市工商联总商会联合举办的“上海国际茶叶展”。此外,今年4 月成立的中国茶叶集群品牌联盟,庞言良先生成为该联盟的副主席。这个组织将为茶行业发展及规范起到推动作用,让我们在国际上更有话语权。都是我们推广和展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窗口。

上海国际茶业展新闻发布会

上海闸北区人民政府周平区长颁发特别贡献奖给上海帝芙特国际茶文化广场董事长庞言良

庞言良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王庆会长亲切交流

一个永不褪色的心愿—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天台是一个好地方,出去的越久,对家乡的感情就越深。在1997年我积极响应县政府“回归工程”的号召,回到家乡办厂。为家乡的建设尽绵薄之力。在2012年,力荐自己的家乡天台县为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闭幕式单位,在天台举办茶文化活动,为天台云雾茶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茶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庞先生说:“之后,一直计划在老家天台投资建设一个茶文化博览园,目前来说这个项目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如今还只是一个计划,但这是我的一个心愿,我会一直坚持,坚持到计划变成现实,并让这个博览园成为拉动当地茶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

中国茶叶学会江用文会长与上海帝芙特国际茶文化广场董事长庞言良签约长期茶科技合作伙伴

(来源:天台电台;原标题为:(庞氏新闻)天台电台采访企业家庞言良的创业故事…;现标题为本刊所加

2023年天台山云雾茶开茶节举行

品得春茶一口鲜,胜过人间三月天。3月31日,“浙里品好茶心归天台山”2023年天台山云雾茶开茶节在石梁镇举行,众多国内茶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神山秀水间以茶会友、品茗结缘。


原杭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原台州市市委书记、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孙忠焕,台州市五届政协主席陈伟义,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台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台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周先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茶树资源与改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新超,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纪委书记、正高级工程师唐小林,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许东良,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欣东共同启动开茶节。县领导陈石秀、李欠勇、徐龙强、姚峰、马威,市县有关部门负责人、龙头茶叶企业代表以及全国知名媒体、网红达人参加活动。

王欣东代表天台县委县政府,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天台山种茶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末年,高道葛玄就已在此种植茶叶,开江南种茶之先河。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拥有10万余亩生态茶园。本次开茶节,我们将举办系列活动,讲好茶故事,传播天台山文化。借此机会,恳请各位领导、专家,为振兴天台山云雾茶把脉支招、多献良策,让更多人品味天台佳茗,感受天台山文化之妙。


钱文忠说,中国茶产地和产业品牌众多,但是天台的茶文化因其高古性、源头性、传播性和深厚的文化性,傲立于中国茶界。由衷希望并相信天台的茶文化在未来能走向更高迈的境界,超越传统的茶叶分类以及地域、气候的概念。如果天台的云雾茶能够从“天台青”的思路出发,唱响“云雾茶青、海晏河清”,这将是悠久深厚的天台山文化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作出的一个崭新贡献。

活动现场,举行了祭茶仪式,共同祈愿天台山云雾茶的丰收;“中国蓝研学合作基地”落户我县,一场场以“茶”为主题的活动将带领中国蓝研学的少年们深入江南茶祖之乡、感受茶文化、体验茶韵味,领略充满意趣的国风之旅;浙江广电集团音乐调频音乐创作营揭牌,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将在我县汲取灵感、感悟真知、触发共鸣,为天台提供更多优秀的原创音乐作品;推介的天台山云雾茶旅线路,邀请四方宾朋到天台来一场茶香四溢的心灵之旅;举办天台茶产业发展主题沙龙,探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除此之外,游客们还可以在山野茶市、亲子茶园、茶百戏表演等活动中品茶意诗意、悟禅茶一味,感悟生活的美好。

神山秀水出佳茗,天台山云雾先后被授予中华文化名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华老字号等诸多称号,斩获国内外各类评比奖项200多个。近年来,天台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以茶为媒、撬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茶企茶农增产、增效、增收,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新路子。目前已形成10.3万亩高山生态茶叶产业带,其中通过绿色认证面积达6.2万亩,拥有现代茶叶加工企业30多家,专业合作社120家,构建起以绿、黄、红、白四大产品体系,年产茶叶总量3000多吨,总产值4.5亿多元。

来源:县传媒中心 神秀天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痴张大复:论茶论水论松萝……

张大复(1554~1630),名彝宣,字元长,又字心其,号寒山子,又号病居士;明朝苏州昆山(今属江苏)兴贤里片玉坊人。张大复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声律家;从小聪慧过人,诗文名重乡里并在34岁时考中秀才,然遗憾的是终与科举无缘。史载张大复“年十七,赴乡试,不售,至中年则弃之,以诸生设管授课,后多以病止。”他初患青光眼,却凭微弱的视力坚持写作、教书;然原本殷实的家底,只因请江湖游医、铁鞋道人医治眼疾,花费甚多;最后只得典卖祖传字画、良田,可眼疾却是越来越重,至40岁时竟然失明。在这期间,他一度还患有偏头痛、伤寒、肺炎等疾病;虽然是贫病相交加之身材矮小,所以他自称“病居士”。但是,他也并非是别人想象中的那么愁绪满腔,怨天尤人;他常常闲坐在家乡小西门的城墙上,或是摇头晃脑哼着昆曲;或是与各界朋友聊天长谈,他用耳朵去“观察”,用心去感知纷繁的大千世界……张大复除了短时间在朋友的衙署里担任幕僚外,主要是以口述的方式让人记下自己设馆、作幕、出游的见闻,包括著名人物言行、家乡风土人情以及昆曲的兴起与发展等;他之所以活得比常人还豁达、潇洒,是因为他的一生有茶水与昆曲的滋润……

“茶痴”著书

张大复博学多识,为人旷达,兴趣独特;他潜心古文,犹重东坡文章且获其风骨;他广交士林,与归有光,王世贞,陈继儒等当时名儒相与交接,结社论文;他还“广搜虞,昆山先贤事迹”编纂成书。生平著述有《张氏先世纪略》、《昆山人物传》、《昆山名宦传》、《嘘云轩文字》、《闻雁斋笔谈》以及《志遗》、《灵荟》等等;尤以《梅花草堂笔记》著称于世,亦以《梅花草堂笔谈》闻名于世。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以随笔形式写日常见闻与生活琐事,文笔清雅简洁,灵动且有韵致;正如其友陈继儒在《梅花草堂笔谈》序中所说:“元长贫不能享客而好客,不能买书而好读书,老不能询世而好经世,盖古者狷狭之流,读其书可以知其人矣;”与张大复交往较多的汤显祖,在一封信札中也说:“读张元长先世事略,天下有真文章矣。”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一书共八百五十三则,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侣,树木花草,飞禽走兽,尘世梦境,春夏秋冬,皆在笔谈之内,从中可以领略到时代人物的风貌和社会习俗,清新人们的耳目,由于其间记有钱谷、屯田、漕河、海运的经世之事,故亦足备考史之资。尤其是书中的论茶、论水、论松萝情节,更是让人领略了一位明代“茶痴”的痴情,也让人领略了一位资深茶人于茶的专注与专业……

“茶痴”论茶

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多言及明代茶事,而且文字很有特点,值得品读;只是由于未能够得到普及,故世人多有不知,茶人少有人知而已……张大复《笔谈》中的一些篇章,虽然记录的是日常生活,却是极富有生活情趣,如“料理息庵,方有头绪,便拥炉静坐其中,不觉午睡昏昏也。偶闻儿子声书,心乐之,而炉间翏翏如松风响,则茶且熟矣。三月不雨,井水若甘露,竟扃其门而以缸器相遗,何来惠泉?乃厌张生馋口,汛之家人辈云:旧藏得惠水二器,宝云泉一器,丞取二味,品之由令儿子快读李秃翁《焚书》,惟其极醒极健者,回忆壬寅五月中,著屐烧灯品泉于吴城王弘之第,自谓壬寅第一夜,今日岂能此耶!”

《品泉》则是在文字的开篇几句,就描绘出一副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画面:在沸茶的咕咕声中,父亲昏然欲睡,忽然听见儿子朗朗的读书声,不由“心乐之”;接下来作者却笔锋一转,回忆起和友人在吴城“烧灯品泉”的“壬寅第一夜”……想来,与古代高人雅士赏花饮酒、煮茗品泉,谈诗论画,是张大复和许多名士一样,不仅是有所向往,而且是有所倾心……张大复在《笔谈》中的《言志》篇中,则清楚地表达了这种愿望:“净煮雨水泼虎丘,庙后之佳者连缀数缸……坐重楼上望西山,爽气窗外,玉兰树初舒嫩绿,照月通明,时浮黄晕,烧笋午食,抛卷暂卧,便与王摩诘、苏子瞻对面纵谈,流莺破梦,野香乱飞,有无不定,杖策散步,清月印水,陇麦翻浪,手指如水,不妨敞裘着罗衫外,敬问天公肯与方便否。”这恐怕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人生画面的最高理想,但究竟能否真正实现?!又有几人能够实现呢?!那真是只能“敬问天公肯与方便否”了!张大复以为,饮茶如鉴赏金石彝鼎、欣赏书法名画一样,是一门独特的审美艺术,绝不能由他人代劳;只能是由自己亲自操作,自己用心去体验、品味其中的浓情妙趣;而这与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古人在品茶之时,抚摸着或精美或朴素的茶具,凝视着澄碧青翠的茶汤,鼻嗅着如兰似梅的茶香,品味着茶汤甘芳鲜爽的滋味;这样,便可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高雅美妙的茶道艺术境界,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使精神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张大复还在《梅花草堂笔谈?茶说》中,于茶的个性给予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天下之性,未有淫于茶者也;虽然,未有贞于茶者也。水泉之味,华香之质,酒瓿、米椟、油盎、醯罍、酱罂之属,茶入辄肖其物。而滑贾奸之马腹,破其革而取之,行万余里,以售之山栖卉服之穷酋,而去其膻熏臊结、止膈烦心之宿疾,如振黄叶。盖天下之大淫而大贞出焉。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饮其韵。甚矣,夫世人之不善淫也!顾邃之怪茶味之不全,为作《茶说》,就月而书之。是夕船过鲁桥,月色水容,风情野态,茶烟树影,笛韵歌魂种种,逼人死矣。以贞与淫比喻茶性,初看似乎新奇怪诞,但阅后深思,又觉不无道理,不失为奇思妙想。淫者,乱也。茶性极易吸气,遇梅则香,逢鲍则腥。如封藏不严,百味皆杂,难守其本真之味。从这一角度来看,天下没有一物如此轻佻。贞者,正也。”

茶不仅解荤腥,能祛除烟酒之毒,更被誉为“百病之药”;明代李时珍等历代医家对茶都有较高的评价。尤其是茶于头昏脑涨,精疲神倦,百节不舒,饮之皆消;令人神清气爽,身心舒泰等等……。所以,“茶痴”张大复认为饮茶“去其膻熏臊结、止膈烦心之宿疾,如振黄叶”,效果犹如秋风扫落叶那样明显。由此可见,大淫只是茶的表面现象,大贞才是它的内在本质。茶既是如此大淫大贞之物,品茶行家就应该明其淫而就其贞,不仅能品味其色、香、味、形,更要看重它的非凡功效和神韵。这篇新奇优美的《茶说》,是张大复在一个美好迷人的月夜写就的;“是夕船过鲁桥,月色如水,风情野态,茶烟树影,笛韵歌魂种种,逼人死矣。”想来,张大复能在黑暗与贫病中,潇洒地活到77岁,其中的秘密是:茶水与昆曲不无大功矣!

“茶痴”论水

对于煎茶的用水,在古代则是被重视到无以复加的神圣程度,各界人物纷纷出来做茶事表演;以彰显煎茶用水的重要或意义。水为茶之母,中国茶人历来讲究泡茶用水。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欧阳修《大明水记》、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都对茶与水的关系作有精辟的论述。

明代人田艺衡的《煮泉小品》是一部茶之水的专著,它分为十个部分:从“源泉”、“异泉”一直说到“江水”、“井水”等,不少议论怪异到出人意表的程度。而“茶痴”张大复则是来得更猛,他甚至有点“喧宾夺主”地将水提高到胜于茶的地步。他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以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贫人不易致茶,尤难得水。”这是“茶痴”张大复泡茶试水时的体会与感悟。他的意思是,泡茶的重要性在于水。茶发于水,水乃茶之母。所以,好茶还需好水沏……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试茶》文中关于水的经典论述是说得最透彻的;看来好作惊人之语的文人习气,用在茶事酒风上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谅解和认可……因为水不仅承载了茶之色、香、味,而且实现茶的养分和药理功能,所谓“精茗蕴香,借水而发”就是这个道理。与他同时代的茶人许次纾,也曾在《茶疏》一文中写到:“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然而,张大复的高论比许次纾等所有名人行家更加淋漓尽致;在张大复看来,品茶同时也是品水,好水不仅可以掩饰茶之不足,更可以使茶锦上添花;而水品不足,不仅是茶性难显,还会减低茶的品质……能透彻、经典地评说茶水关系的张大复,可谓是识得茶之真滋味。

“茶痴”论松萝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的30多篇记述茶、水的文章,除了有《试茶》、《茶说》外,还有《天台云雾茶》、《天池茶》、《紫笋茶》等篇记;说各地特色茶的有《茶菊》、《乞梅茶帖》,不失为高士饮茶图的有《此坐》、《煎茶》,述说各地名茶和品饮心得有《饮松萝茶》等……然令人遗憾的是,张大复的《饮松萝茶》一文未见原著;只知道他在《闻雁斋笔谈》中说:“松萝茶有性而韵……初泼时,嗅之勃勃有香气耳……”张大复品饮并赞美松萝茶,是因为松萝茶的名气还是因为松萝茶的品质,抑或是与松萝茶的缘分,不得而知;然他对于松萝茶的那份倾心和热爱,却是跃然纸上;“饮松萝茶,松萝茶有性而韻,正不堪与天池作奴,况介山之良者哉。但初泼时,嗅之勃勃有香气耳。然茶之佳处,故不在香。故曰虎丘做豆气,天池作花气,介山似金石气,又似无气。”而在《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三?茶条)中,张大复更是情深意长的评论松萝茶;他说:“松萝之香馥馥,庙后之味闲闲,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然其妙在造。”想来,张大复的“然其妙在造”几个字,却是一语道破了明代松萝茶的制作技艺……

中国的制茶技术,由唐宋时期占主导性的“蒸青”制茶法,至明代已为“炒青”制茶法取代,并逐渐成为占主导性的制茶技术且一直延续至今。这个创新的制茶技术,就是以松萝茶为代表的炒青技法,因为炒青技法的独特和领先……所以,松萝茶获得了“炒青始祖”之誉。作为明代茶苑的一枝奇葩,松萝茶的崛起和盛行,体现了制茶工艺的精湛与茗饮文化的内涵丰富。同时,伴随着松萝茶技法向湖南、福建、浙江、江西等茶区的传播,各大茶区实现了中国茶业史上由蒸青向炒青转变的技术革命;“松萝”之名亦传遍天下并成为清末以前徽州茶的通称。而在技术革新作为发轫契机的同时,引领消费时尚的文人雅士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想来,张大复不仅是一位雅士中,亦是一位喜茶爱茶并懂茶的资深茶人;称其“茶痴”亦是理所当然……晚明时期,色、香、味俱佳的松萝茶大行其道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品饮松萝茶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亦是松萝茶之“道”。

明人张源首先在自己的著作《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他说以松萝茶为代表的明代炒青制茶技术是“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所以,张源的观点很明确: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现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因此,张源的茶道是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而有着“炒青始祖”之誉的松萝茶,因其茶的色、香、味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是真正体现了茶之“道”。然张大复则是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张大复想告诉人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达到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也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化境,更是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茶痴张大复对于饮茶之“道”的认识,可以说是明代时期的茶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张大复的一生,都在执著地追求一种富有生活情趣及理想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在他的小品文《泗上戏书》里,有着绝妙的描述:“一卷书,一尘尾,一壶茶,一盆果,一重裘,一单绮,一奚奴,一骏马,一溪云,一潭水,一庭花,一林雪,一曲房,一竹榻,一枕梦,一爱妾,一片石,一轮月,逍遥三十年,然后一芒鞋,一斗笠,一竹杖,一破衲,到处名山,随缘福地,也不枉了眼耳鼻舌身意随我一场也……”真的是不枉了“茶痴”的美称啊!

【摘自2018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郑毅(安徽黄山),作者系茶文化学者、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找到约5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