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统一绿茶批发

找到约6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北京的绿茶为什么价格普遍偏高?

  因为北京不是产绿茶的大区,懂绿茶的寥寥无几,所以价格高!

  其实绿茶并不贵,价格高低的售卖因素很多。

  本文将涉及市场的一些内幕!

  现在主流的几款绿茶,我们抛开运营成本,包装成本,单纯的从茶的大批发角度去看,价格在多少!

  黄山毛峰:原产地批发价30-600/斤左右,根据量和质量定价。

  安吉白茶:原产地批发价110-1500/斤左右,外地“假安吉白茶”40-500/斤左右。

  龙井:西湖原产地没有批发价,基本上都是零售1000+。其他的龙井在原产地买是500+,几大批发市场在100-800/斤左右。

  碧螺春:同理参考龙井。

  太平猴魁:所谓的猴坑侯岗都是零售价1500+,山下批发价500+,市场批发价80+,太平猴魁的价格跟核心产区和外围产区,以及捏尖工艺和布尖工艺成正比。

  简单列举一些,大多数的产量大的茶价格都不高,例如湖北,安徽,四川等地出品的绿茶。

  江浙出品的茶价格高,奇高!为啥?旅游季都跑去原产地买了,以为能挣个头采,减少中间商买到好茶,哈哈!结果原产地的价格就被抬起来了,例如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买的还不一定正宗。

  茶的价格根据当年气候因素有关,价格浮动在30%左右,例如今年安吉白茶受灾减产,价格比19年高约30%,但是综合来看,原产地的价格浮动是死的,但是终端价格是变化莫测的。

  又以龙井为例。

  同样的外地龙井,新茶季拿到西湖村路边轻轻松松卖600-1000一斤,很好卖。

  有的茶农拿回家品质好的可以卖到上千。

  很多外地龙井批发价150多,一般非景区的夫妻茶叶店的价格也就卖到300左右。

  网店精美包装一下,装个200克,卖个400块,领券立减50。

  呕吼,价格上去了!这就是终端售价的区别,在同一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城郊部,一线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价格也不同。

  特别是现在喜欢网购的人群,买茶基本上没办法看到茶,全是看包装和优化过的图片。

  所以商家拼的就是包装、文案、图片、营销了,谁关心茶的质量。

  对外都说西湖龙井,鬼知道是西湖哪儿的?别问,问就是核心产地高山茶!

  这样一下来,成本自然上去!这也是为啥知乎B视网购茶的原因。

  实体店还是可以现买现泡的,而且当着你的面包装。

  看完茶的成本,我们再来看下绿茶的储存要求。

  低温(-5℃——5℃),低湿,密封,避免异味。

  一般实体茶店,所有的绿茶都是冷库保鲜,注意是冷库保鲜。

  而现在大多数卖绿茶的网店,超市,有几个是把绿茶放冷库的?

  绿茶不放在冷库,基本上1个月走色走味,就算你密封好都不行的。

  这个时候的问题就出现了,在产茶大区,懂茶的没几个跑超市买,理由很简单,包装拆开后,里面是啥就得看缘分了。而且生产日期都是盲打,没任何参考意义!

  所以在绿茶的终端售价中,有一部分是要给到保鲜成本的。

  最重要的,保管不好的绿茶,就是垃圾了......

  对于懂绿茶的人,没人买保管不好的茶,当然谁卖谁死,做生意诚信始终是第一。对于不懂绿茶的地区和人们,保管不好的茶还是当宝贝喝了,只要是不变质也不追求香气和滋味倒是没事的。

  也就是说会出现非茶叶产区买到的绿茶价格偏高、质量偏差的原因,卖的就是不懂的人。

  同理,线上大多数以靠运营、包装、营销为主的网店,也是这种路子,茶贵质量差。

  那些99包邮买一斤送一斤的绿茶,大多数是产区处理掉的问题茶(保管问题,干度不够,异味等),商家大量低价收购,统一打堆,回炉过一道火(烘干香味),然后放上去低价卖走量。亏本也不亏,但是在产区源头卖不掉不就只能清仓了。而对于不产茶地区的人,有几个人懂。

  综上,绿茶并不贵,如何买到好茶,最终取决于你的购买渠道。

“蒙顶山茶”品牌十年奋进铸就新辉煌

十八大以来,中国茶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10年。六大茶类齐头并进,茶叶总产量、总产值、销售量和销售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茶产业发展离不开茶区、茶企、专家的匠心精琢,这十年,有成就也有曲折,它们是宝贵的经验!更是下一个十年的风向标!让我们用一段段精彩的奋斗史,共同见证中国茶产业的非凡十年!

今天,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为广大茶界同仁带来“蒙顶山茶”品牌十年发展回顾!

#四川#雅安名山区#蒙顶山茶

“蒙顶山茶”图文商标是2002年经雅安市名山县人民政府授权,由雅安茶业协会申请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2003年协会注册“蒙顶山茶”证明商标,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市场规则推广使用。在十八、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牢记“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要求,发扬蒙顶山茶“传承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经过十年耕耘建设,十年壮大发展,推进了提升了“蒙顶山茶”品牌,壮大了名山茶产业,增收了一方百姓,引领了名山区区域经济。目前,已有蒙顶山茶业、跃华、味独珍、康润、天润、赋雅轩、巧茶匠、川黄、禹贡、名山正大等86家SC茶叶规模企业获得了“蒙顶山茶”证明商标使用许可,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86家企业直接市场销售额达24亿元。“蒙顶山茶”品牌建设带动力、影响力、公信力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加大“蒙顶山茶”品牌建设力度

品牌带动力大提升

1.品牌价值大增,信誉影响更大

2012年,加强了“蒙顶山茶”品牌宣传和影响力度,积极参加各种评定与评估活动,以寻找差距,提升美誉度。2014年4月,“蒙顶山茶”、“蒙顶”、“圣山仙茶”获“四川省首届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个著名商标”称号。2015年7月,“蒙顶山茶”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2017年蒙顶黄芽、蒙顶甘露、残剑飞雪等茶叶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萃厅。2017年5月在农业部组织的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排名第四),标志着“蒙顶山茶”作为历史名茶又再次步入全国著名品牌行列。同年7月,“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获“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命名。2019年获“四川一城一品金榜品牌”,2020年蒙顶山茶获中国气象协会“中国气候好产品”认定,同时蒙顶山茶地理标志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2021年6月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5月全国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蒙顶山茶”43.99亿元,稳居全国前十,四川第一。

2.授权企业数量更多,带动能力更强

品牌授权使用企业达到86家,较2012年授权企业数22家增加64家;授权企业年销售茶叶24亿元,其中品牌销售6.5亿元,茶叶销售增加21亿元,增加7倍,其中品牌销售增加5亿元,增长433%。确保了雅安名山区茶园35.2万亩稳定发展,实现产量达5.4万吨,农民鲜叶产值达21亿元,茶叶实现农村人均纯收入达12100元,较2012年增加茶叶纯收入7200元,增长247%;茶产业达综合产值68亿元,较2012年增加53亿元,增长453%;带动雅安及周边其它市县茶叶100万亩,综合产值150亿元。建设“世界茶都”等三个茶叶专业商场,建成了规模大、标准高的“中国茶都”茶叶市场,年销售额约40亿元,成为西南茶集散发中心,全国绿茶批发中心。

3.产品质量更可靠,市场信誉度更高

2012年,雅安名山区调整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茶叶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实施“茶叶投入品源头管理”,坚持对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行为规范整顿,严格实施名山区《农药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十年来,坚持不懈,落到实处,组建联合执法大队,宣传政策法律;检查、处理有关问题,对茶农购买使用高毒高残留等违禁农药,进行教育和严厉处罚。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尽量减少化肥使用,减少农村面源污染。近几年来,国家专业部门和各级专业检测机构对名山茶叶产品进行专检与抽检均合格,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和信誉。

4.加工营销成规模,科技力量有基础

通过环保整治,狠宰不达标企业,目前,雅安名山区有茶叶加工企业318余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32亿元。2012年跃华、皇茗园、味独珍为一般企业,通过引导与培育,现壮大为全国百强茶企业,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评为第六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经过技术改造、面积扩大、渠道拓展、品牌建设、转型升级、非遗传承、提升带动能力等十年努力,于2020年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山区现有省、市、县级龙头企业达33家,名山区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的种类齐全、加工精细、有相当规模和产品经营层次的产业格局。名山培育有一大批高中级茶叶加工技术人员,有一批科技推广人员,引进3名茶叶专业硕士研究生。已建立雅安现代茶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19年建立了“陈宗懋院士工作站”,管理好2017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三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之一——茶树良种繁育场。十年来,名山依托四川省茶科所、中国茶科所、四川省农业大学科研力量,广泛开展茶叶科技项目和技术攻关,取得了茶叶安全防控、茶树品种选育7个省级良种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重要科研成果。

5.品牌建设基础实,企业品牌同发展

坚持实施“三品一标”制度,2014年1月、2019年1月续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7万亩,有力保障企业产品安全达标。蒙顶山茶五大品系中,现有11家企业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5家企业、40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家企业、1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80家企业已取得国家食品质量安全SC认证;在近十年中,“蒙顶山茶”证明商标属“跃华”“皇茗园”“大川”“圣山仙茶”“义兴”等11个商标已成功申报为省级著名商标。2012年12月“蒙顶山茶”证明商标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蒙顶”商标、2014“蒙山”也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强力推进“蒙顶山茶”品牌宣传

品牌影响力大提升

1.加大广告投入

从2012年的460万元逐年递增至2021年的2200万元,市、区政府每年拿出上千万专项资金,组织开展各种宣传和广告活动,全力打造“蒙顶山茶”品牌。2013年以后,结合蒙顶山和生态茶乡旅游开发,在市区主要路段、街道、城市雕塑、乡镇和要道、三大生态茶园基础等加上蒙顶山茶元素与符号,形成浓郁的茶文化茶品牌氛围。在成雅、雅乐高速公路主要路段设立“蒙顶山茶”及授权企业品牌广告牌。规划实施“1+7+N”茶乡旅游建设,于2016年9月经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等检查验收,成功创建“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影坛巨星成龙成公益代言“蒙顶山茶”,2021年,请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公益代表蒙顶山茶,取得了巨大的宣传效果,同时授权企业也分别在全国主要高速公路设立柱路牌广告26幅。今年在新冠疫情后时代,协会和企业积极搞好网络营销,推行网络带货直播,区长、茶企负责人、茶企网红各显身手。

第三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

2.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种活动

(1)名山区政府继续举办十八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及茶祖吴理真祭拜仪式、皇茶采制大典、女子采茶能手赛、春茶交易会等系列活动。从2012年的第九届开始规模与投入递增,参加人员不仅省内外茶人、茶商,还增加了更多的网红、直播。今年第十八届活动陆续开展,举行了前期“蒙顶山茶第一背篼茶上市”、蒙顶山皇茶采制大典暨茶祖吴理真祭拜仪式,活动期间,举办了“《蒙顶山茶第三部分:黄茶》等三项行业标准审查会”“蒙顶山茶品牌建设与地理标志协调发展研讨会”“第五届蒙顶山禅茶大会”,皇茶园开园仪式及祭拜茶祖仪式、“蒙顶山茶乡村振兴产业峰会”、蒙顶山茶对话名家名刊采风活动等,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2)响应政府实施成渝经济圏发展战略,组织茶企业参加成渝经济协商,连续五年参加中国(重庆)国际茶业博览会,参加企业从2016年的5家,增加到今年的12家,在重庆增设宣传广告和视频,鼓励企业在重要街区建立蒙顶山茶专营店。

(3)十年来,政府和协会持续组织授权企业并参加成都、北京、广州、深圳、香港、海口、桂林、唐山、银川、南昌等各地举办的各种茶叶博览会活动和中国商标节等活动:“蒙顶山茶”到香港、进台湾,南下广州,北上东三省,出军世博会,外到俄罗斯等。

(4)政府及单位部门宣传茶都统一使用“蒙顶山茶”品牌,企业网页等加上“蒙顶山茶”文化元素,建立蒙顶山茶价格发布网页,提高蒙顶山茶点击率和关注度。

(5)连续13年申报参加浙江大学中国茶叶杂志社组织的农业品牌价值评估,品牌价值逐年提升,今年品牌价值较2012年的12.72亿元增加31.27亿元,增长345.8%。蒙顶山茶2019年获全国区域公用品牌优秀案例奖。编写茶书《蒙顶山茶当代史况》《中国名茶蒙顶甘露》《蒙顶黄芽》等专著,参与《名山茶业志》、《中国古茶》、《蒙顶山茶话史》等书籍的编撰出版等,撰写蒙顶山茶文化论文、茶产业调研文章50余篇,发表在将《中国茶叶》《茶产业》《茶博览》等国家、省级刊物,将“蒙顶山茶”品牌通过文字和媒体推向全国。

3.商标国际注册促进开发国际市场

2017年,开展了“蒙顶山茶”商标国际注册,2018年,“蒙顶山茶”商标在英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成功注册,为企业产品进入欧美日国家奠定基础。2021年5月20日“蒙顶山茶”商标在俄罗斯获准注册(注册号:NO811715),有效期至2030年9月2日。获得了俄罗斯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以确保蒙顶山茶能顺利进入俄罗斯市场,满足俄罗斯人民对中国茶叶的需求。近几年,蒙顶山茶陆续有少量进入这些国家销售。目前,向德国、韩国、乌兹克斯坦、摩洛哥、爱尔兰等五国申请正在等待审批。

2020年7月,蒙顶山茶”(英文名:MingdingMountainTea)地理标志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按照《协定》,将有力保障蒙顶山茶于2024年起进入欧盟市场,提升市场的知名度、影响力。

严格“蒙顶山茶”品牌管理监督

品牌公信力得到维护

1.制定管理规则

1、健全商标管理体系。“蒙顶山茶”有图案商标和两个文字系列商标,2012年至今,协会还申请了“吴理真”、“万人品茶”、“千秋蒙顶”等23个商标,作为补充和完善,2016年,协会成功申请了“蒙顶山甘露”、“蒙顶山黄芽”等六个地标,用于单品授权使用、品牌保护。

2、严格授权使用标准。严格执行《“蒙顶山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及实施细则,获得“蒙顶山茶”证明商标授权使用必须具备五项基本条件,经申报、考察、批准后,与企业签订使用授权协议,授权期一般为2年,并适当收取授权使用费。

3、实行双商标制度。“蒙顶山茶”证明商标使用时实行“公共商标+企业商标”的双商标制。明确使用品种与范围。目前授权使用企业应用较好,申请逐年递增。

2.加强商标的管理和保护

十年来,每年协会都要对授权企业进行一次商标使用情况检查,并配合工商部门对名山区茶叶企业商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督促改正。每年举办培训班2至3次,对“蒙顶山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进行培训,讲解最新政策、介绍先进经验。2013年编印发放《“蒙顶山茶”品牌使用管理手册》2000份,加强和规范蒙顶山茶品牌的使用与管理,确保其产品质量。2022年5月,又经过修改、调整、完善,印发了《“蒙顶山茶”品牌使用管理手册》1000份,《蒙顶山茶标准汇编》1000份,《蒙顶山茶农药使用准则》4000份,发放到所有企业与相关领导、部门人员。近三年来,向工商部门检举和打击损害和侵权企业行为13起。商标纠纷案2起阻止侵害雅安名山区茶叶公共利益行为5起,维护蒙顶山茶系列品牌5个。

3.《蒙山茶》《蒙顶山茶》标准

名山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标准建设,拨付了专项资金,由工商质监局牵头,区茶叶学会、协会承办,将《蒙山茶》GB/T18665-5008国家标准进行修订,并分别申报《蒙顶山茶》各单项行业标准。工作已于2017年8月启动,国家标准委2020年通过的《蒙顶山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三项标准,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2021年底,《蒙顶山茶第三部分:黄茶》《蒙顶山茶第四部分:红茶》《蒙顶山茶第五部分花茶》三项行业标准获全国茶行业标准委员会通过,2022年起实施,确保蒙顶山茶优质、标准、规范、安全。

4.实施核心区原真性保护

近十年来,“蒙顶山茶”管理较为规范,市场和品牌亲和路线走得稳,品牌形象与价值通过市场、会展、会议等各方面有了一定展现。2021年初,为开发好、利用好、保护好蒙顶山自然禀赋和茶文化资源,树立蒙顶山茶高端化、先进性、标杆型产品品牌,实现蒙顶山茶品牌价值提升。雅安名山区委、区政府集全区之力,聚全区之智,经充分调研和论证,将蒙顶山海拔800米以上划定为核心区实施原真性保护,茶园共计4500亩,由国有广聚农业和皇茶公司承担。蒙顶山茶核心区茶园原真性保护工作落实,实行“六统一”原则,即:统一土地流转,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鲜叶采摘,统一鲜叶加工,统一包装元素,统一核定底价。达到:一是生物资源保护,生态护真;二是种质资源保护,品种维真;三是传统制茶保护,技艺传真;四是产品安全保护,质量保真;五是茶史古迹保护,文化承真。实施两年来,强化了蒙顶山茶生态、品种、品质、文化等的优势,向全国、全世界消费者奉上“蒙顶山茶”原生态、高品质、富内涵的高端产品,将进一步推动蒙顶山茶产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一年一个样,十年一跨越;蒙顶山茶扬,奋进不停歇。下一个十年,雅安名山区广大干部和茶人将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将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统筹起来”,发扬蒙顶山茶人精神,继往开来,不断奋进,开拓创新,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把“蒙顶山茶”品牌和产业做得更优、更强、更大。

《“蒙顶山茶”品牌十年奋进铸就新辉煌》

资料由以下单位及相关负责人提供

特此鸣谢

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

雅安市名山区茶业协会 钟国林

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分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鲜为人知的安茶消亡与复兴史

安徽祁门物华天宝,属于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它不仅是景德镇高品位瓷土的供应地,而且有屯绿中最著名的凫绿、红茶中最香的祁门红茶,还有一度曾销声匿迹、少为人知的安茶。

祁门安茶,原产于祁门县的芦溪乡一带。它的起源和消失,与祁红的创始人余干臣的后半生一样神秘,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竟然谜一样的消失了。

走进芦溪,我在做过充分的安茶调查,查阅过大量的有关史料以后,猛然醒悟,要想真正看穿安茶的真面目,一定要如实地把它还原到产生它的时代中去,有必要把它与同时期的同类茶细心比对,如此,便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想明白安茶是怎样起源的,首先,必须探讨清楚它是怎样消失的。

关于安茶的凋敝消亡,共同认可的准确时间,应在 1940 年之前。如果把祁门安茶和梧州六堡茶做一对比,便会惊奇地发现,安茶的销运路线艰难而漫长,其运输行程,大约要历时 3~4 个月。安茶在祁门的芦溪制作,由阊河运至饶州,出鄱阳湖后,入赣江而达赣州。更换小船后,逆水在大庾(南安)登陆,穿越大庾岭(梅岭),入粤界南雄,而至广州、佛山一带销售。

从安茶的销运过程可以看出,祁门人只是完成了茶的制作,然后运输到广东佛山等地。这点与六堡茶的销售类似,原产地的茶农根据要求做完茶后,只是批发给了广东茶商,并没有解决成品茶的零售问题。而广东茶商买到批量的茶以后,经过存放陈化,又转手把茶零售到两广地区,但大部分的安茶,还是销售到了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侨手里。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后,战火纷飞,安茶的运输路线变得更加艰难,茶运之路充满着更大的凶险,这就意味着安茶的运输成本,必然会成倍地提高了。而此时的安茶,又同时面临着与六堡茶的同质化竞争问题。更令安茶雪上加霜的是,当安茶的批发价格不能提高到可以抵消巨大的运输成本与生命风险赔付的时候,远在祁门的安茶生产商只能被迫停产,这是最合乎情理的推断。此起彼伏,在安茶衰亡的同期,也就是 1935 年,我们还能查到一组重要的数据,梧州六堡茶的销量,就在这一年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 80 万斤的产量。这个突然出现的产量,是否可以合理地解释为:当安茶停产以后所形成的产量缺口,是由相类似的六堡茶来弥补的?这个论断,显然是成立的。何况在安茶的身边,品质优异、馥郁高香的祁门红茶已经兴起,在红肥绿瘦的产业窘境中,当地的很多茶号纷纷开始绿改红,这也是符合历史的客观经济规律的。

枝上小虫,助茗瓯春色。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通过安茶的消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安茶和六堡茶收购以后的销售路线与消费群体,是高度重合的,都是由广东人完成收购,然后再由广东茶商完成茶的仓储、陈化、拼配甚至是再包装,最后销售到同一个地方,即两广、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安茶的突然消亡,消亡得很绝情、很彻底,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在当时,安茶是全部外销的,产茶之地的祁门人,并不习惯品饮安茶。假如在祁门或周边地区,存在着安茶的稳定消费群体,那么,一定会有一两家安茶的老字号,能够苟延残喘地活下来。然而,残酷的历史现状,也同时证明了这一结论的可靠。

明清俗话说「无徽不成镇」,早在东晋时期,徽人就已远赴异乡,其后,在盐、茶、木、典四业中,叱咤风云。尤其是明清时期,茶叶贸易已经成为徽商经营的巨业。从上文的历史事实可以推测,安茶的起源应该是模仿了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当时,在广东经商的安徽茶人,从六堡茶的制作和经营中,管窥到了巨大的商机,他们联想到家乡芦溪有着与六堡镇相似的地理结构,都具备群山连绵、两河汇聚这样适宜茶树生长的良好条件,并且,芦溪特有的槠叶种洲茶叶厚味浓,枝粗叶大,价格低廉,尤其在春尾以后,茶梗依然持嫩、柔软,非常适合陈化。正是兼具了这些得天独厚的制茶条件,勤劳精明的徽州人,从粤商手里拿到订单之后,便开始模仿六堡茶了。

令人更为吃惊的是,《六堡志》里记载:「六堡镇的文记茶号,曾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过六安篮茶和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我目前无力再去做进一步的考证。如果能够证明,作为六堡茶中五大茶号之一的文记第一个生产了六安茶,那么,祁门安茶仿制六堡茶的历史疑问,马上会迎刃而解。如果暂时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去证明这一点,也至少说明广西梧州的六堡茶商在历史上是生产过一定数量的祁门安茶的。并且,二者之间的工艺、设备、技术、包装、成品茶的滋味等,都具备了一定的相似性。

六堡茶的初制情况,也是如此。茶农只是完成了毛茶的制作,在六堡茶的后期制作中,关键的渥堆、陈化、仓储、拼配等环节,基本是由不同的茶号自主完成的。因此,当时的六堡茶生产,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产品标准。在祁红问世之前,以生产绿茶为主的祁门,是无法接受发酵茶的,之前,也不可能具备生产发酵茶的技术和条件。拿到了产品订单的芦溪人,为了做出汤色黄红的发酵茶,便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他们在春尾完成了毛茶的杀青、揉捻和干燥后,到了白露节气,把毛茶堆在室外,采取夜露的方法,以提高茶叶的含水率。为了使茶叶发生氧化红变,在白天,他们又把茶叶薄摊晒干。茶农们在反复的堆放、薄摊过程中,无意识完成了茶叶的渥堆过程。当堆温升高后,他们就会去翻堆降温,如此反复的夜露日晒,通过湿热作用,破坏了茶叶中的叶绿素,待茶坯变软,色泽呈黄褐色,便进入干燥环节。在包装上,也仿制了六堡茶的竹篓装。毛茶在装篓前,也像六堡茶一样,用木甑蒸软,压入箩筐,然后晾置、陈化,烘干后,运出祁门。因为安茶的运输路线漫长,需要多环节的船载、车运和人扛,所以,过去安茶的小竹篓,每篓重 3 斤,每大篓装 20 小篓,总重 60 斤。其重量,便于装卸,明显小于六堡茶 100 斤的大筐装。

老茶的醉人汤色。

按照以上工艺做出的茶,茶的汤色加深了,滋味浓厚醇和,苦涩味降低,其产品质量自然能够达到粤商提出的要求。当然,在那个时代,六堡茶和安茶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中下层的劳苦人民,基本用于解渴祛暑之用,消费者对这类价廉耐泡的粗茶,也不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仅如此,茶在渥堆的湿热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微生物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茶汤由苦涩逐渐开始向醇滑甜厚转变,并有独特的槟榔香产生。独特的槟榔香,后来成为品质优异的安茶的审评标准之一。1988 年,安徽省名优茶评审委员会对安茶的鉴评标准为:「色黑褐尚润,香气高长,有槟榔香。「2015 年 11 月,在安茶的传承人汪镇响先生的办公室,我见到一个他珍藏的早年老安茶的竹篓,竹篾已红变,体积明显大于现在安茶的茶篓。其中的茶叶虽在近几年喝完了,但细嗅一下,竹篓里剩余的老箬叶上,还保留着淡淡的槟榔香气。

在 1949 年之前,还没有六大茶类的分类标准,所以,当地人习惯性地把安茶作为绿茶,这是可以理解的。当我们明白了安茶的制作原理,及其需要陈化的后发酵事实之后,把祁门安茶归类为黑茶,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六安和祁门虽然同属安徽,但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古徽州,山路弯弯,感觉还是相距甚远。因此,祁门产的安茶与六安茶,根本就是品质殊异的两种茶类,风牛马不相及。但是,为什么祁门安茶又能被刻意称为六安茶呢?

个人认为,是因为当时的六安贡茶名气太大了,茶商们售茶攀龙附凤,沾点名气,也在常理之中,古今亦然。六安茶,从唐代到明代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清初又贵为贡茶。

明代屠隆《考槃余事》记载: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写道:「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嘉庆九年,《六安州志》云:「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清代李光庭的《乡言解颐》里,也多次提到过六安茶,「金粉装修门面华,徽商竞货六安茶」,「古甃泉逾双井水,小楼酒带六安茶」,所以,身在祁门的茶商,为了提高安茶的身价,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便称他们的安茶产自著名的六安贡茶之乡,故意把安茶和六安茶搅和在一起,鱼目混珠。因为当地人不喝安茶,也不会在意茶票上究竟印了什么。

当时的安茶,价格低廉,购买和消费安茶的人,大部分为流落南洋打工的下层劳苦华侨,他们更不会去深究茶的产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安茶大号,如孙义顺、胡矩春、汪厚丰等,茶票上均明确标注了「六安采办雨前上上细嫩真春芽蕊」,「惟我六安茶独具一种天然特质」,「在六安拣选雨前上上芽蕊,不惜成本」,等等强调之语。另外,还有「六安贡品、六安名茶」等字样,这些类似的虚假夸大宣传,无非都在假借六安之名头,多赢一份利润而已。

当我们明白了安茶的出现是在两广茶商的商业需求以及安徽茶商的利益驱动下,共同催生的仿制茶品之后,对于安茶在包装和宣传上,自称为六安茶,就会更容易理解。他们普遍假托六安茶,是因为六安茶与六堡茶,都具备一个共同的「六」字,从读音上和功效上,更靠近与之相似的六堡茶。

一个冬日的清晨,我与合一园茶业的晓辉和旺鑫,从祁门县城驱车 40 公里,来到群山深处的芦溪乡。在孙义顺茶厂,就安茶的有关疑惑采访了对于安茶振兴功不可没的汪镇响先生。

汪老开明健谈,他说:「1918 年以后,黟县古筑乡孙家村的孙启明,带着茶叶和制茶技术来到芦溪,用谷雨以后的成熟茶青,与芦溪人合作生产安茶。孙启明看重的是芦溪有成片的原生槠叶种的洲茶,土地肥沃,不用施肥。」

当我问到「软枝茶」的时候,汪老的回答,印证了我的思考,他说:「软枝茶,不是一个品种,曾在孙义顺老茶号工作过的汪寿康告诉过我,所谓软枝茶,就是茶农完成鲜叶杀青后,把揉捻过的茶青摊晾在竹席上,晒至半干状态,然后卖给芦溪的茶号。很多茶农或背或挑,翻山越岭,一路上,那些半干柔软的茶青,在太阳下、在皖南湿热的天气里、在布袋里,在人体有温度的肩背上,自然会完成部分的湿热发酵,茶青的枝梗,便会变得更加柔软。当路人问起背的什么茶时,茶农们常常会说:『这是软枝茶』,天长日久,『软枝茶』的称谓,便约定俗成了。也就是说,杀青揉捻后晒至半干的茶青,才是各茶号的收购标准。若太干了,肩挑背扛,茶青容易挤碎;太湿了,茶青的含水率高低不一,茶号不好定价。类似的收购行规,在其他的红茶产区,也同样存在着。各茶号每天收完茶青之后,便立即在自己的作坊里,集中完成毛茶的干燥,以及后续的日晒夜露、蒸压、包装等关键工序。祁门的秋冬季,是深山里的枯水期,临近过冬才能制作完毕的安茶,要堆在山里,自然陈化半年,等春天来临,小溪里涨满春水时,安茶始可借着水流,用船运出芦溪和祁门。」

从汪老的谈话中,我们能够进一步印证,安茶的制作技术,确实是从外地传过来的,这也基本符合上文、我对安茶起源的考证。孙义顺老茶号的创始人,应该详细考察过,芦溪的茶园与六堡镇的相似性,当时,孙启明不只是引进了茶的制作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六堡茶的成品茶、和竹制包装,以供参照。因此,传统的老安茶,从出生开始,身上总有抹不掉的六堡茶的历史印痕。

在孙义顺茶厂,我看到了一份珍贵的手稿资料,它是解放前负责运送最后一批安茶的程世瑞先生的口述笔记,程世瑞先生也是早期成批量安茶的最后见证人。他笔记中写道:「安茶,是一种半发酵的红青茶」,陈化了八年的王德春号安茶,「呈青黑色,没有发霉变质,尚有清香味」。

当他把茶运到佛山的兴业茶行,用开水冲泡这款茶的时候,程世瑞口述说:「味稍苦涩,茶汁乌红色,叶底呈青色,另具一种茶香味,不同于祁门的红茶和绿茶,与六安茶的差别更大。」这段话,是在安茶消失之前,前人留下的唯一的文字记录。从口述中可以读出,陈化八年的安茶,茶汤呈乌红色,而不是橙黄色或橙红色,它是黑红浓醇的典型的黑茶类汤色。这种汤色,是只有经过了前期渥堆,在湿热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的汤色。

现在的安茶工艺,存放八年后,是不可能出现乌红汤色的,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叶底呈青色,这里的「青」,应该是深绿偏黑,说明这批茶的活性很足。一款良好的陈茶叶底,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多,其色泽会黑中泛青,慢慢变得新鲜而明润,而非做旧茶的碳化与胶着不散。程世瑞描述的安茶,既不同于绿茶,也不同于红茶,另具的一种茶香应该是渥堆与后发酵产生的醇和陈香。如果当年的老安茶工艺与现在的安茶工艺近似,那么,陈化八年后的安茶,其汤色是不会醇厚黑红的。

这些珍贵的信息,反而证明了现在的安茶制作与 1940 年之前是不尽相同的。在老安茶的核心工艺断代以后,现在的大部分安茶厂家,尚停留在相互模仿阶段,还没有真正把握安茶的传统工艺。

程世瑞先生的口述笔记原稿。

在芦溪,我参观过几个安茶生产厂,也品过数款不同类型、不同年份的安茶,说实话,我找不到黑茶类所具备的醇、厚、甘、爽、滑、红、浓的特点,大部分的安茶,仍偏苦涩,青味重,还保留着绿茶的火香,以及陈年绿茶的绿豆汤味道。个别的茶,会有淡淡的箬叶香和竹青味,这与安茶的箬叶竹篓包装有关,并不是安茶陈化后真正的醇厚滋味。

现在的安茶工艺,基本选择谷雨至立夏前后的茶青,杀青、干燥后做成毛茶。等白露过后,白天在竹甑中,把毛茶烘干,等晚上把干燥后的毛茶摊匀到竹席上,承接秋夜的露水。露过一夜的毛茶,次日在太阳下晾晒一天,然后蒸软,压入衬有新鲜箬叶的竹篓,最后烘干和陈化。

安茶在历史上素有「圣茶」之名,茶性温凉,清热祛湿,可作药用。因此,安茶的复兴和传承,显得尤为必要。作为一个爱茶之人,我希望更多的祁门人能从旧时安茶兴盛的大背景里,结合黑茶的制茶原理,去追寻和探索安茶最初的制作技术。果真如斯,安茶的未来不可限量。


找到约5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