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岩茶摇青与铁观音摇青

找到约137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八六茶人陈椽: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

为了攻破对武夷茶史的种种唯心论者的曲解,特写《武夷茶三起三落》——武夷茶起源考证。发表在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广东茶叶科技》1984年第四期。还我武夷茶史真实面貌,引起全国茶业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福建茶叶学会通告全省会员共同研究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了。

1992年武夷山市成立岩茶总公司,为建立《东方茶城》打基础,1993年又要举办第三届岩茶节,为大力发展岩茶产销,筑成千古不灭的坚固基础。特写《武夷茶四起永不落》庆祝纪念。

陈椽先生手迹

武夷茶起源初释

北宋范仲淹诗:“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表明武夷茶为天下茶之冠,名闻全国。从“仙人古栽”做文章,追根可及源。结合茶树从原产地传至全国的历史研究。早则在汉朝就有。西汉初期,“萧何答汉高祖问,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西汉末年,王褒《僮约》记载,既要家僮煎茶,又要去武阳初级市场买茶市集中的成都中级市场出卖,西汉末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

东汉华陀《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华陀是江淮两岸名医。当时茶叶已是江苏、安徽的普遍饮料了。

迟则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武夷茶最早被人称颂,则在南北朝齐时(479-502年)。清朝闽北蒋衡在《晚甘候传》追述武夷茶史说:“先是森伯之祖,尝于王肃善”。据这篇传记记载:晚甘候是武夷茶之名,表字是森伯。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关于森伯二字的来历,宋朝陶谷的《苑茗绿》说:“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从这篇文章体会,森伯之意是来自品饮武夷茶后的人体感觉,森伯是超群的好茶,要能体会森伯之意,非熟练地评茶者不能。

宋朝熟知茶事的叶清臣在《述煮茶小品》说:“王肃癖于茗饮”。说明王肃可算得“熟夫汤瓯境界者”。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当时(479-502年)齐的国都建业(今南京)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茶礼品。由此可表明,武夷茶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就以晚甘候之名而闻于世,那么武夷茶的起源时期更早于此。

公元二世纪,茶树已从原产地沿长江进入四川的泸州(泸县),然后分路流传到东南各省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到了南北朝,东南各省茶叶生产丰盛,促进佛教的推广,佛教推进茶叶生产发展。俗谓“茶佛一味”是至理名言。

如从“武夷茶”三字考证,则至唐朝的史书中也很少看见。武夷茶始于唐朝之说不可慎也。按我国茶叶生产到二世纪,由西南向东南推进,武夷山早该有茶了。据史书记载,武夷茶在六朝时已颇有名气,得行家尝识。但当时武夷山交通不便,崇安尚未设县,属建阳管辖,离崇安南三十里的武夷山,更为一般人所不知。加之文人的形容渲染,或以误传误,使武夷茶名久未显露。直到宋朝以后,崇安建县,武夷茶的名称才渐渐为人所知。

武夷茶发展时期

唐朝建茶(含武夷茶)未普遍见闻,故陆羽《茶经·八之出》说,福州、建州等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到了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的《送茶焦邢部书》说:“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之”。从此说明,武夷茶在当时已作为馈赠珍品了。

唐天宝七年(748年)封天下名山大川,登仕郎颜行之至武夷山,申采樵之禁,历至五代。限制了武夷茶的生产。唐时,江淮茶区大至发展,交通方便,流通各地。武夷茶区所能提供甚少,自然就无名了。由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武夷茶在唐朝时少闻。

北宋是我国制茶技术变革时期,民间斗茶风俗盛行。名茶很多,仅贡茶就有数十种。当时的建茶、北苑贡茶,以品质日异翻新,而能在“斗品充官茶”的风浪中,盛行北宋半个世纪之久。武夷茶作为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虽然被声势浩大的建茶、北苑贡茶所掩盖,但由于北苑茶的兴旺,技术和品质的不断更新,推进武夷茶的发展。所以,至元朝北苑贡茶衰落,而改贡武夷。

明朝王应山的《闽大记》说:“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宋明制造充贡”。表明武夷茶为宋时北苑贡茶的一部分。明朝何乔运的《闽书》说:“宋时贡茶制造品式多端,而皇朝武夷不过贡茶斤耳”。当时武夷茶属建茶的一部分。正如《崇安县志》记载:“宋时贡额尚少”。

武夷茶自宋始渐闻其名。宋朝的苏子瞻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渭)后蔡(襄)相宠加”。这两句话,是说武夷茶专门为贡茶。宋朝的徐珂在《可言》里解释武夷山名的由来说:“相传昔有神人武夷仙居此,故名。”作为“武夷仙人从古栽”的注脚。这些记载说明,由于宋朝武夷茶的发展,武夷茶名声日渐扩大,为人们共同认识,至元朝方才封为贡茶。

元朝武夷蒸青贡茶一起一落

所谓起落,“起”是兴起,“落”是衰落;衰落未必至于灭亡。有的名茶至今尤存,有的名茶,改进制法,尤以新“面目”出现。

宋末,北苑蒸青贡茶衰落,武夷蒸青贡茶兴起接替。元朝大德年间(1302年),浙江省平章高兴始采制充贡,设御茶园于四曲。造喊山台,通仙井在园边。设官采制贡茶。每年到惊蛰,有官为文致祭。祭毕,敲锣打鼓,台上扬声同喊曰:“茶发芽”,井水既满,用以制茶上贡,共九百九十斤,制毕,水遂浑浊而缩。

宋朝贡茶,都是碾碎而揉之,为大小龙团,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茶,采茶芽进贡。其品类有四种,一曰探春、二曰先春、三曰次春、四曰紫笋。宋、元贡茶都是蒸青团茶,到明初,武夷山才罢蒸青团块贡茶,而改芽茶进贡。

在立春以前,采制芽茶进贡,叫探春。立春以前,茶芽未萌发或萌发很少。茶农从早到晚跑山一天也采不到茶芽。受不了压迫剥削,纷纷砍掉茶棵,导致茶园荒芜。贡茶免不了,不得不采制延平(今南平)茶冒充武夷茶。品质低下,武夷真茶久绝。贡茶只能供宫中洗濯瓶盏之用。武夷贡茶至此已衰落了。武夷茶自十三世纪末开始进贡,到十四世纪末一起一落,经历了约一百年的历史。

武夷蒸青贡茶的灭亡,其原因有三:一是,受贡茶之害,使得茶山枯荒,茶农离家外逃;二是,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输官茶购自他山,遍采春芽三月内,搜尽深山粟粒雪。官令禁绝民蒙惠。当时的茶农除了每年贡新茶和受地方官吏的敲诈外,还要负担喊山祭费,也不得不购自他山茶,以输官茶。茶山枯荒之原因,遍采春芽三月内,凡岁九百九十斤,大大摧残茶芽生长,久而久之树死山荒,无茶进贡,不得不罢御茶园,改贡延平;三是,炒青技术兴起,品质比蒸青好。这就是蒸青贡茶在中国茶史中的一起一落史。

陈椽先生手迹

明朝武夷小种红茶二起二落

武夷小种红茶,二起于明朝中叶,而衰于清朝初期,历经一百多年,是明朝突出产品。武夷山自从安徽传入松萝制法后,则蒸青绿茶改为炒青绿茶。由于炒制技术和品质都不如国内其它产品,销路不好。武夷山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创制小种红茶,输出国外,扬名国际市场。外国人争购小种红茶。于是全国大兴红茶生产。小种红茶制法,走向绿茶相反,鲜叶杀青改为晒青(萎凋)后揉捻,转色后过红锅,复揉重焙后,薄摊在水筛上过夜,翌早拣梗,簸除碎片,复火后即成毛茶。制法繁复,费时费工。各产区逐渐改进,简化加工步骤为萎凋、揉捻、转色、干燥,创制工夫红茶。简化鲜叶加工,繁复毛茶加工,故名工夫红茶。工夫红茶一经出口,亦名振世界,很快掀起了工夫茶热,于是小种红茶落,工夫红茶兴起,这就是武夷小种红茶在中国茶史中的二起二落史。

据史书记载,约在十五世纪初,武夷山就有炒青绿茶的制法。十六世纪前,就有小种红茶制法了。而盛于十七世纪初。据崇安县令陆廷灿1734年写的《续茶经》中引《随见录》说:“凡茶见日则味夺,惟武夷茶喜日晒。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遂选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国外称红茶为白毫,由此而来。)又名寿星眉。据此,武夷山小种红茶约在十六世纪前已兴盛了。

武夷小种红茶极盛时期,大约在1700年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在1763年再版的《植物种类》一书中,就误认为武夷星村小种红茶是武夷变种(Varbohea),以武夷变种代表红茶的品种。说明当时星村小种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极负盛名,人人周知。当然小种红茶创制年代远早于林奈写在书中的年代。

武夷小种红茶的衰落,约在十八世纪中叶。武夷小种红茶制法传遍福建各县。咸丰年间,福安县坦洋村的姓胡者在小种红茶的制法上加以改进,创制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西欧,颇受欢迎,获利甚厚。政和、福鼎相继仿效,改制工夫红茶,大量出口,号称三大闽红。在国际市场逐渐取代小种红茶,著名于世。1876年工夫红茶制法传到安徽祁门,试制成工“祁红”,以其自然条件和品种适制红茶,品质超过闽红,亦扬名于国际市场。自此,“祁红”兴旺,声名大振,大量输出国外,而武夷星村小种红茶衰落。

清朝武夷青茶三起三落

这里所说的青茶三起三落,主要是指武夷岩茶,兼及闽北建阳、建瓯的奇种、水仙、乌龙等茶树品种所采制的成茶。有些人把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划等号,凡历史记载的武夷茶都以为是指武夷岩茶。是食书不化,不会运用辩证法比较分析是非,搅乱茶史特大的二大错误:其一,把小种茶、工夫茶、花香……等等,都误认为武夷岩茶了。其二,根据其一发展到明朝就有武夷岩茶制法。这两大错误都不符合历史事实,不是唯物论还是陷入唯心论的泥坑里。花香是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的副产品;又是武夷岩茶的正产品之一,一名两解才是正确的,不容搅乱茶史,此其一也。

据明朝徐渤《茶考》、清朝周亮工《闽小记》的记载,改贡延平半岩茶也是武夷蒸青团茶,不是武夷岩茶。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禁止蒸青团茶,改贡芽茶,很明白说明不是武夷岩茶。

据《闽小记》和《鼓山志》以反徐渤《灵源雨茗》和谢肇制中的《采茶曲》记载,鼓山半岩茶都是炒青绿茶。总之,岩茶不冠武夷,武夷不连岩茶都不是现在所指的武夷岩茶。如以字论史,未加分析考证,指鹿为马,就不是历史唯物论的史观。此其二也。

陈椽先生手迹

青茶起源,据长期在安溪县政府工作的黄志农说,县府内部档案记载,安溪如创乌龙品种青茶,是在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这与安溪人苏龙始制乌龙的记载相符合。(注:没有提供史料根据,只是“黄志农说”。)

唐永基、魏德端合编的福建调查统计丛书之五《福建之茶》上册(福建省政府统计处,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出版的。)说:“乌龙茶发源地安溪,以铁观音驰名海外1868年,仅从厦门出口,为35721担,翌年增至85967担,1872年达83170担,1877年突升至九万担,为闽南茶叶出口达到最高水平。

《福建之茶》都以青茶归类。庄晚芳说:“按福建所产乌龙茶,商品名称未见以‘青茶’命名。”是看不见这部书和在福建茶管理局局长时,庄晚芳主编的《闽茶》季刊,以及任农林公司总经理编印的《闽茶》月刊等,亦是以青茶归类是出尔反尔的自打自己的屁股,是一贯的作风。《闽茶》月刊第一卷第四、五期,“香港茶讯”文中说:“本港茶叶价格,目前以岩茶为最高,且缺货,每担一千元港币,其次为水仙每担五百元港币、乌龙每担三百五十元港币。据此香港茶叶市场,亦以岩茶、水仙、乌龙之名,总称为青茶,岩茶与乌龙价格相关天渊,如以乌龙归类,岩茶也属乌龙,则岩茶价格跌至35%,岂不是茶价自杀政策吗!?

从福州出口的茶叶以工夫红茶为主,最高输出量为1878年。自从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大兴红茶输出后,侵占我国红茶市场,中国红茶逐渐衰落,茶农、茶工、茶商三者大受影响,于是不红不绿的青茶应时而兴。

咸丰年间,外国纷纷侵入,国内大乱。内地土匪到处兴起,尤其是福建闽南的土匪最为凶狠,民不聊生。由是安溪农民,纷纷逃难,有的向东过海到台湾,有的向北到漳州而达广东潮州,有的向闽中沙县而达武夷山。安溪人逃到那里就在那里发展茶叶生产,如安溪乌龙制法。所以台湾、漳州、潮州、沙县先后生产茶叶都叫青茶。

据《沙县县志》载:“沙邑茶有两种,一名乌龙,一名红边。制乌龙则用火烘,制红边则日晒,制法略异。”一名乌龙是指青茶,一名红边是指小种红茶,当时红茶是日光萎凋,日光晒干的。这两种制法确略异。庄晚芳未深入研究分析,两相混淆,张冠李戴,搅乱茶叶分类。

青茶兴起是在咸丰年间,工夫红茶衰落,同治年间(1862-1874年)继起大量发展生产出口外销。1868年厦门就出口8596担。光绪年间就逐渐衰落至1千多担,民国初年只剩数百担。因此,促发劳动人民努力奋斗,改进技术,提高品质,而创制武夷岩茶。

历史上所记载的武夷茶都不是指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是青茶的发展。武夷岩茶的创制是从闽南安溪居民先逃至沙县而后逃来武夷山定居后。沙县很早也生产青茶。当时,武夷山仅有庙寺和尚,居民很少。安溪难民就定居武夷山岩上,至今岩上的农民仍是安溪人,也是制岩茶的能手。武夷山可耕地不多,一部分安溪难民无以为生,又迁居到江西上饶、广丰乡下定居,到了茶季才来武夷山做茶。武夷岩茶采制都是安溪人。凡是到武夷山的人都知道的,事实胜于雄辩。(注:没有提供史料根据。)

武夷岩茶采制的茶工,除定居的安溪人外,大部分均为逃难到江西的闽南人后代。于春茶前,由上饶、河口一带来崇安,茶季终了,除了留少数长工外,余均清算工资返回江西,现在还是这样不变。

安溪难民来武夷山定居后,在闽南青茶和闽北青茶的制法基础上,结合武夷山小种红茶制法,创制发明武夷岩茶的高超的制茶技术。如安溪铁观音午后晒青,改为早上晒青。两晒两晾是小种红茶的复式萎凋,先日光萎凋而后阴处萎凋,控制萎凋程度。安溪大笳篓摇青改为水筛摇青制法,控制“发酵”程度,制成三红七青的红绿茶的高超品质。双炒双揉改进小种红茶红锅的炒揉不匀,半红半青的花青,小种红茶毛火后即筛分拣梗,岩茶毛火后摊放过夜,把叶梗的液汁分散叶面,增进岩茶的香味。然后去梗,简化加工技术,并使复火均匀。最后低温久烘的炖火,是提高岩茶香味突出的技术措施。近来生产高香红茶都到武夷山学习岩茶的制法。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武夷岩茶制法,是取烘青、炒青和小种红茶的精华,去红、绿茶不科学的技术措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鲜叶适制性的基础上,采取细致地、复杂的技术措施。因此,色香味吸收红绿茶之长,扬去红绿茶之短,品质优美,为红绿茶所望尘莫及。

摇青和厚摊静放交叉进行,是岩茶做青关键过程。边促进内质变化,边限制水分继续蒸发,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紧密结合,是质量互变与互相制约的过程,是决定毛茶品质好坏的主要关键。作者曾同研究生、毕业学生三次到武夷山各茶厂实习,每过程都有详细记录,运用制茶的科学理论,分析其优点,公之于众参考。在此从略,请参阅《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武夷茶三起三落》的拙作。

武夷岩茶起源于清末而盛于民国初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最盛时期年产五十万斤,1914年还达四午五百斤。后受世界大战影响而减产。到1924年只剩二千五百斤。除内销年平均一万二千斤外,余均销于南洋各地,如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菲律宾、仰光、泰国、安南、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美国旧金山等地。经营运销者,都多为闽南侨商。每年茶季时,汇款委托赤石茶庄代为收购毛茶加工、包装。或者携款来赤石临时设庄,自行收购毛茶加工,拼配为各种茶名牌号,装运出国。

崇安自从1908年后,迭遭匪患,茶园被破坏,房屋圮废,居民背乡离井,外出谋生。武夷岩茶受害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战争造成劳工缺乏,经济枯竭,运输阻滞与市场消失,种种不景气现象,因而使岩茶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岩茶侨销中断,致茶园荒芜,厂舍圯颓。1935年匪患虽告平靖,正待苏醒,而战争发生,海口封锁,外销茶无法出口。1941年,南洋沦为战区,岩茶侨销告绝。建国前,武夷岩茶一落千丈,产量只剩一万斤,不及全盛时期的五十分之一,落得可怜。

当今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

武夷茶三起三落经历元明清三朝数百年历史,跟着历史向前推进,制茶技术三次革命、创造三种新茶类。制茶技术登上世界最高峰,为任何产茶国所望尘莫及。炎黄子孙的劳动人民,为世界人类作了突出贡献,真了不起!

元朝一起,蒸青贡茶,虽然到明朝改贡芽茶,但蒸青技术还未消沉。如著名绿茶:恩施玉露和日本玉露都是蒸青技术的产品。传到日本逐渐机械化、连续化生产,获得成功后,为苏联、印度生产绿茶的模范。八十年代初,我国曾从日本进口大小不同五套蒸青机具,分给福建松溪郑墩、浙江余杭、江西河口、安徽宣郎广等茶厂,生产蒸青煎茶,畅销日本。后因机具陈旧,加以蒸青技术未加研究,品质下降,先后要求停产。最近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应用蒸青技术生产生产竹叶青外销绿茶。据寄来的样茶看,可作外销绿上品。蒸青技术值得深入研究,可再创新奇迹。

明朝二起小种红茶,到了清初,虽被工夫红茶取代,但依制法的不同,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松木或枣香的香味,有独特的风格,为个别国外人民还难忘。武夷山桐木关仍继续少量生产,供应国外市场。

清朝三起青茶,推广迅速。产区扩大出口到福建、台湾和广东三省地区,都以生产青茶为主,由青茶再发展为武夷岩茶。由于民国初年,战乱影响,受了挫折。但建国后,产地人民积极改进技术,采用机制,扩大生产,虽然品质不够稳定,但保存风味,也畅销国内外。

陈椽先生手迹

现在武夷岩茶四起,有很多优越条件,为三起所未有的,预测永不落,略述于下:

一是,过去三起都是劳动群众自发的,未有组织领导,现由政府组织武夷岩茶总公司,有坚实的领导,制订武夷岩茶生产规划,指导向国内外销售,农茶、工茶、商茶三者,没有亏损的风险。

二是,建国前后,设立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开展选育优良品种,深入研究栽制技术。育种专家们选择育优良肉桂品种成功后,扩大栽培面积,采制肉桂商品茶,扩大生产有足够的产量,供应市场的需要。1992年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展览会,获得首批金奖。名声四溢。加以扩大茶王大红袍生产,供不应求。茶叶研究所继续选育良种,也获得新品种成功。

三是,时任的育种专家们又在星村协助建立示笵茶场(厂)。一方面培育新品种,如金锁匙、黄龙等;另一方面研究岩茶初制新技术和新机具缩短做青时间,一次重摇青,可相当三次摇青的效果,正在继续试验,如试验成功,可大大缩短生产时间。

以上优越条件,为岩茶四起奠定坚实基础,为今后发展岩茶提供有力的保证。但是为了四起永不落,必须解决以下的问题。

一是,外形的选定:原来岩茶的条索,一般要求壮大勾结,卷曲结实沉重,大小一致。条索松偏轻飘的不合格。大叶形的品种,如水仙,条索粗大疏松,与最低级的红绿茶类似。

二是,创造如筛摇的机具,仍能控制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相适应,制成优美的内质。岩茶分大岩和小岩。一般岩茶条索粗大,色泽青翠,鲜润有光泽,香气馥郁,滋味醇和。大岩汤色深而鲜艳,香气高而长,愈嗅愈香。小岩香气高而短,与大岩不同。

武夷水仙条索比一般的岩茶粗大,色泽青翠黄绿,而鲜润有光,汤色深金黄色而鲜艳,滋味浓厚醇正,入口爽快,浓郁生津,叶底明净清沏。这种优良的内质,都是筛摇工具所形成的。要恢复岩茶原有的香味,筛摇工具的创造极为重要。否则,仍以手工生产,则产量不大,成本高,阻碍销路。

来源于:茶贵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八六茶人陈椽: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

为了攻破对武夷茶史的种种唯心论者的曲解,特写《武夷茶三起三落》——武夷茶起源考证。发表在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广东茶叶科技》1984年第四期。还我武夷茶史真实面貌,引起全国茶业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福建茶叶学会通告全省会员共同研究这篇文章,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了。

1992年武夷山市成立岩茶总公司,为建立《东方茶城》打基础,1993年又要举办第三届岩茶节,为大力发展岩茶产销,筑成千古不灭的坚固基础。特写《武夷茶四起永不落》庆祝纪念。

陈椽先生手迹

武夷茶起源初释

北宋范仲淹诗:“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表明武夷茶为天下茶之冠,名闻全国。从“仙人古栽”做文章,追根可及源。结合茶树从原产地传至全国的历史研究。早则在汉朝就有。西汉初期,“萧何答汉高祖问,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西汉末年,王褒《僮约》记载,既要家僮煎茶,又要去武阳初级市场买茶市集中的成都中级市场出卖,西汉末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

东汉华陀《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华陀是江淮两岸名医。当时茶叶已是江苏、安徽的普遍饮料了。

迟则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武夷茶最早被人称颂,则在南北朝齐时(479-502年)。清朝闽北蒋衡在《晚甘候传》追述武夷茶史说:“先是森伯之祖,尝于王肃善”。据这篇传记记载:晚甘候是武夷茶之名,表字是森伯。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关于森伯二字的来历,宋朝陶谷的《苑茗绿》说:“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从这篇文章体会,森伯之意是来自品饮武夷茶后的人体感觉,森伯是超群的好茶,要能体会森伯之意,非熟练地评茶者不能。

宋朝熟知茶事的叶清臣在《述煮茶小品》说:“王肃癖于茗饮”。说明王肃可算得“熟夫汤瓯境界者”。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当时(479-502年)齐的国都建业(今南京)任尚书右仆射(中书郎,宰相的助手)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茶礼品。由此可表明,武夷茶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就以晚甘候之名而闻于世,那么武夷茶的起源时期更早于此。

公元二世纪,茶树已从原产地沿长江进入四川的泸州(泸县),然后分路流传到东南各省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到了南北朝,东南各省茶叶生产丰盛,促进佛教的推广,佛教推进茶叶生产发展。俗谓“茶佛一味”是至理名言。

如从“武夷茶”三字考证,则至唐朝的史书中也很少看见。武夷茶始于唐朝之说不可慎也。按我国茶叶生产到二世纪,由西南向东南推进,武夷山早该有茶了。据史书记载,武夷茶在六朝时已颇有名气,得行家尝识。但当时武夷山交通不便,崇安尚未设县,属建阳管辖,离崇安南三十里的武夷山,更为一般人所不知。加之文人的形容渲染,或以误传误,使武夷茶名久未显露。直到宋朝以后,崇安建县,武夷茶的名称才渐渐为人所知。

武夷茶发展时期

唐朝建茶(含武夷茶)未普遍见闻,故陆羽《茶经·八之出》说,福州、建州等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到了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孙樵的《送茶焦邢部书》说:“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之”。从此说明,武夷茶在当时已作为馈赠珍品了。

唐天宝七年(748年)封天下名山大川,登仕郎颜行之至武夷山,申采樵之禁,历至五代。限制了武夷茶的生产。唐时,江淮茶区大至发展,交通方便,流通各地。武夷茶区所能提供甚少,自然就无名了。由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武夷茶在唐朝时少闻。

北宋是我国制茶技术变革时期,民间斗茶风俗盛行。名茶很多,仅贡茶就有数十种。当时的建茶、北苑贡茶,以品质日异翻新,而能在“斗品充官茶”的风浪中,盛行北宋半个世纪之久。武夷茶作为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虽然被声势浩大的建茶、北苑贡茶所掩盖,但由于北苑茶的兴旺,技术和品质的不断更新,推进武夷茶的发展。所以,至元朝北苑贡茶衰落,而改贡武夷。

明朝王应山的《闽大记》说:“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宋明制造充贡”。表明武夷茶为宋时北苑贡茶的一部分。明朝何乔运的《闽书》说:“宋时贡茶制造品式多端,而皇朝武夷不过贡茶斤耳”。当时武夷茶属建茶的一部分。正如《崇安县志》记载:“宋时贡额尚少”。

武夷茶自宋始渐闻其名。宋朝的苏子瞻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渭)后蔡(襄)相宠加”。这两句话,是说武夷茶专门为贡茶。宋朝的徐珂在《可言》里解释武夷山名的由来说:“相传昔有神人武夷仙居此,故名。”作为“武夷仙人从古栽”的注脚。这些记载说明,由于宋朝武夷茶的发展,武夷茶名声日渐扩大,为人们共同认识,至元朝方才封为贡茶。

元朝武夷蒸青贡茶一起一落

所谓起落,“起”是兴起,“落”是衰落;衰落未必至于灭亡。有的名茶至今尤存,有的名茶,改进制法,尤以新“面目”出现。

宋末,北苑蒸青贡茶衰落,武夷蒸青贡茶兴起接替。元朝大德年间(1302年),浙江省平章高兴始采制充贡,设御茶园于四曲。造喊山台,通仙井在园边。设官采制贡茶。每年到惊蛰,有官为文致祭。祭毕,敲锣打鼓,台上扬声同喊曰:“茶发芽”,井水既满,用以制茶上贡,共九百九十斤,制毕,水遂浑浊而缩。

宋朝贡茶,都是碾碎而揉之,为大小龙团,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茶,采茶芽进贡。其品类有四种,一曰探春、二曰先春、三曰次春、四曰紫笋。宋、元贡茶都是蒸青团茶,到明初,武夷山才罢蒸青团块贡茶,而改芽茶进贡。

在立春以前,采制芽茶进贡,叫探春。立春以前,茶芽未萌发或萌发很少。茶农从早到晚跑山一天也采不到茶芽。受不了压迫剥削,纷纷砍掉茶棵,导致茶园荒芜。贡茶免不了,不得不采制延平(今南平)茶冒充武夷茶。品质低下,武夷真茶久绝。贡茶只能供宫中洗濯瓶盏之用。武夷贡茶至此已衰落了。武夷茶自十三世纪末开始进贡,到十四世纪末一起一落,经历了约一百年的历史。

武夷蒸青贡茶的灭亡,其原因有三:一是,受贡茶之害,使得茶山枯荒,茶农离家外逃;二是,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输官茶购自他山,遍采春芽三月内,搜尽深山粟粒雪。官令禁绝民蒙惠。当时的茶农除了每年贡新茶和受地方官吏的敲诈外,还要负担喊山祭费,也不得不购自他山茶,以输官茶。茶山枯荒之原因,遍采春芽三月内,凡岁九百九十斤,大大摧残茶芽生长,久而久之树死山荒,无茶进贡,不得不罢御茶园,改贡延平;三是,炒青技术兴起,品质比蒸青好。这就是蒸青贡茶在中国茶史中的一起一落史。

陈椽先生手迹

明朝武夷小种红茶二起二落

武夷小种红茶,二起于明朝中叶,而衰于清朝初期,历经一百多年,是明朝突出产品。武夷山自从安徽传入松萝制法后,则蒸青绿茶改为炒青绿茶。由于炒制技术和品质都不如国内其它产品,销路不好。武夷山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创制小种红茶,输出国外,扬名国际市场。外国人争购小种红茶。于是全国大兴红茶生产。小种红茶制法,走向绿茶相反,鲜叶杀青改为晒青(萎凋)后揉捻,转色后过红锅,复揉重焙后,薄摊在水筛上过夜,翌早拣梗,簸除碎片,复火后即成毛茶。制法繁复,费时费工。各产区逐渐改进,简化加工步骤为萎凋、揉捻、转色、干燥,创制工夫红茶。简化鲜叶加工,繁复毛茶加工,故名工夫红茶。工夫红茶一经出口,亦名振世界,很快掀起了工夫茶热,于是小种红茶落,工夫红茶兴起,这就是武夷小种红茶在中国茶史中的二起二落史。

据史书记载,约在十五世纪初,武夷山就有炒青绿茶的制法。十六世纪前,就有小种红茶制法了。而盛于十七世纪初。据崇安县令陆廷灿1734年写的《续茶经》中引《随见录》说:“凡茶见日则味夺,惟武夷茶喜日晒。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遂选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国外称红茶为白毫,由此而来。)又名寿星眉。据此,武夷山小种红茶约在十六世纪前已兴盛了。

武夷小种红茶极盛时期,大约在1700年前。植物分类学家林奈在1763年再版的《植物种类》一书中,就误认为武夷星村小种红茶是武夷变种(Varbohea),以武夷变种代表红茶的品种。说明当时星村小种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极负盛名,人人周知。当然小种红茶创制年代远早于林奈写在书中的年代。

武夷小种红茶的衰落,约在十八世纪中叶。武夷小种红茶制法传遍福建各县。咸丰年间,福安县坦洋村的姓胡者在小种红茶的制法上加以改进,创制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西欧,颇受欢迎,获利甚厚。政和、福鼎相继仿效,改制工夫红茶,大量出口,号称三大闽红。在国际市场逐渐取代小种红茶,著名于世。1876年工夫红茶制法传到安徽祁门,试制成工“祁红”,以其自然条件和品种适制红茶,品质超过闽红,亦扬名于国际市场。自此,“祁红”兴旺,声名大振,大量输出国外,而武夷星村小种红茶衰落。

清朝武夷青茶三起三落

这里所说的青茶三起三落,主要是指武夷岩茶,兼及闽北建阳、建瓯的奇种、水仙、乌龙等茶树品种所采制的成茶。有些人把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划等号,凡历史记载的武夷茶都以为是指武夷岩茶。是食书不化,不会运用辩证法比较分析是非,搅乱茶史特大的二大错误:其一,把小种茶、工夫茶、花香……等等,都误认为武夷岩茶了。其二,根据其一发展到明朝就有武夷岩茶制法。这两大错误都不符合历史事实,不是唯物论还是陷入唯心论的泥坑里。花香是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的副产品;又是武夷岩茶的正产品之一,一名两解才是正确的,不容搅乱茶史,此其一也。

据明朝徐渤《茶考》、清朝周亮工《闽小记》的记载,改贡延平半岩茶也是武夷蒸青团茶,不是武夷岩茶。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禁止蒸青团茶,改贡芽茶,很明白说明不是武夷岩茶。

据《闽小记》和《鼓山志》以反徐渤《灵源雨茗》和谢肇制中的《采茶曲》记载,鼓山半岩茶都是炒青绿茶。总之,岩茶不冠武夷,武夷不连岩茶都不是现在所指的武夷岩茶。如以字论史,未加分析考证,指鹿为马,就不是历史唯物论的史观。此其二也。

陈椽先生手迹

青茶起源,据长期在安溪县政府工作的黄志农说,县府内部档案记载,安溪如创乌龙品种青茶,是在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这与安溪人苏龙始制乌龙的记载相符合。(注:没有提供史料根据,只是“黄志农说”。)

唐永基、魏德端合编的福建调查统计丛书之五《福建之茶》上册(福建省政府统计处,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出版的。)说:“乌龙茶发源地安溪,以铁观音驰名海外1868年,仅从厦门出口,为35721担,翌年增至85967担,1872年达83170担,1877年突升至九万担,为闽南茶叶出口达到最高水平。

《福建之茶》都以青茶归类。庄晚芳说:“按福建所产乌龙茶,商品名称未见以‘青茶’命名。”是看不见这部书和在福建茶管理局局长时,庄晚芳主编的《闽茶》季刊,以及任农林公司总经理编印的《闽茶》月刊等,亦是以青茶归类是出尔反尔的自打自己的屁股,是一贯的作风。《闽茶》月刊第一卷第四、五期,“香港茶讯”文中说:“本港茶叶价格,目前以岩茶为最高,且缺货,每担一千元港币,其次为水仙每担五百元港币、乌龙每担三百五十元港币。据此香港茶叶市场,亦以岩茶、水仙、乌龙之名,总称为青茶,岩茶与乌龙价格相关天渊,如以乌龙归类,岩茶也属乌龙,则岩茶价格跌至35%,岂不是茶价自杀政策吗!?

从福州出口的茶叶以工夫红茶为主,最高输出量为1878年。自从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大兴红茶输出后,侵占我国红茶市场,中国红茶逐渐衰落,茶农、茶工、茶商三者大受影响,于是不红不绿的青茶应时而兴。

咸丰年间,外国纷纷侵入,国内大乱。内地土匪到处兴起,尤其是福建闽南的土匪最为凶狠,民不聊生。由是安溪农民,纷纷逃难,有的向东过海到台湾,有的向北到漳州而达广东潮州,有的向闽中沙县而达武夷山。安溪人逃到那里就在那里发展茶叶生产,如安溪乌龙制法。所以台湾、漳州、潮州、沙县先后生产茶叶都叫青茶。

据《沙县县志》载:“沙邑茶有两种,一名乌龙,一名红边。制乌龙则用火烘,制红边则日晒,制法略异。”一名乌龙是指青茶,一名红边是指小种红茶,当时红茶是日光萎凋,日光晒干的。这两种制法确略异。庄晚芳未深入研究分析,两相混淆,张冠李戴,搅乱茶叶分类。

青茶兴起是在咸丰年间,工夫红茶衰落,同治年间(1862-1874年)继起大量发展生产出口外销。1868年厦门就出口8596担。光绪年间就逐渐衰落至1千多担,民国初年只剩数百担。因此,促发劳动人民努力奋斗,改进技术,提高品质,而创制武夷岩茶。

历史上所记载的武夷茶都不是指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是青茶的发展。武夷岩茶的创制是从闽南安溪居民先逃至沙县而后逃来武夷山定居后。沙县很早也生产青茶。当时,武夷山仅有庙寺和尚,居民很少。安溪难民就定居武夷山岩上,至今岩上的农民仍是安溪人,也是制岩茶的能手。武夷山可耕地不多,一部分安溪难民无以为生,又迁居到江西上饶、广丰乡下定居,到了茶季才来武夷山做茶。武夷岩茶采制都是安溪人。凡是到武夷山的人都知道的,事实胜于雄辩。(注:没有提供史料根据。)

武夷岩茶采制的茶工,除定居的安溪人外,大部分均为逃难到江西的闽南人后代。于春茶前,由上饶、河口一带来崇安,茶季终了,除了留少数长工外,余均清算工资返回江西,现在还是这样不变。

安溪难民来武夷山定居后,在闽南青茶和闽北青茶的制法基础上,结合武夷山小种红茶制法,创制发明武夷岩茶的高超的制茶技术。如安溪铁观音午后晒青,改为早上晒青。两晒两晾是小种红茶的复式萎凋,先日光萎凋而后阴处萎凋,控制萎凋程度。安溪大笳篓摇青改为水筛摇青制法,控制“发酵”程度,制成三红七青的红绿茶的高超品质。双炒双揉改进小种红茶红锅的炒揉不匀,半红半青的花青,小种红茶毛火后即筛分拣梗,岩茶毛火后摊放过夜,把叶梗的液汁分散叶面,增进岩茶的香味。然后去梗,简化加工技术,并使复火均匀。最后低温久烘的炖火,是提高岩茶香味突出的技术措施。近来生产高香红茶都到武夷山学习岩茶的制法。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

武夷岩茶制法,是取烘青、炒青和小种红茶的精华,去红、绿茶不科学的技术措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鲜叶适制性的基础上,采取细致地、复杂的技术措施。因此,色香味吸收红绿茶之长,扬去红绿茶之短,品质优美,为红绿茶所望尘莫及。

摇青和厚摊静放交叉进行,是岩茶做青关键过程。边促进内质变化,边限制水分继续蒸发,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紧密结合,是质量互变与互相制约的过程,是决定毛茶品质好坏的主要关键。作者曾同研究生、毕业学生三次到武夷山各茶厂实习,每过程都有详细记录,运用制茶的科学理论,分析其优点,公之于众参考。在此从略,请参阅《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武夷茶三起三落》的拙作。

武夷岩茶起源于清末而盛于民国初年。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最盛时期年产五十万斤,1914年还达四午五百斤。后受世界大战影响而减产。到1924年只剩二千五百斤。除内销年平均一万二千斤外,余均销于南洋各地,如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菲律宾、仰光、泰国、安南、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美国旧金山等地。经营运销者,都多为闽南侨商。每年茶季时,汇款委托赤石茶庄代为收购毛茶加工、包装。或者携款来赤石临时设庄,自行收购毛茶加工,拼配为各种茶名牌号,装运出国。

崇安自从1908年后,迭遭匪患,茶园被破坏,房屋圮废,居民背乡离井,外出谋生。武夷岩茶受害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战争造成劳工缺乏,经济枯竭,运输阻滞与市场消失,种种不景气现象,因而使岩茶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岩茶侨销中断,致茶园荒芜,厂舍圯颓。1935年匪患虽告平靖,正待苏醒,而战争发生,海口封锁,外销茶无法出口。1941年,南洋沦为战区,岩茶侨销告绝。建国前,武夷岩茶一落千丈,产量只剩一万斤,不及全盛时期的五十分之一,落得可怜。

当今武夷岩茶四起永不落

武夷茶三起三落经历元明清三朝数百年历史,跟着历史向前推进,制茶技术三次革命、创造三种新茶类。制茶技术登上世界最高峰,为任何产茶国所望尘莫及。炎黄子孙的劳动人民,为世界人类作了突出贡献,真了不起!

元朝一起,蒸青贡茶,虽然到明朝改贡芽茶,但蒸青技术还未消沉。如著名绿茶:恩施玉露和日本玉露都是蒸青技术的产品。传到日本逐渐机械化、连续化生产,获得成功后,为苏联、印度生产绿茶的模范。八十年代初,我国曾从日本进口大小不同五套蒸青机具,分给福建松溪郑墩、浙江余杭、江西河口、安徽宣郎广等茶厂,生产蒸青煎茶,畅销日本。后因机具陈旧,加以蒸青技术未加研究,品质下降,先后要求停产。最近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应用蒸青技术生产生产竹叶青外销绿茶。据寄来的样茶看,可作外销绿上品。蒸青技术值得深入研究,可再创新奇迹。

明朝二起小种红茶,到了清初,虽被工夫红茶取代,但依制法的不同,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松木或枣香的香味,有独特的风格,为个别国外人民还难忘。武夷山桐木关仍继续少量生产,供应国外市场。

清朝三起青茶,推广迅速。产区扩大出口到福建、台湾和广东三省地区,都以生产青茶为主,由青茶再发展为武夷岩茶。由于民国初年,战乱影响,受了挫折。但建国后,产地人民积极改进技术,采用机制,扩大生产,虽然品质不够稳定,但保存风味,也畅销国内外。

陈椽先生手迹

现在武夷岩茶四起,有很多优越条件,为三起所未有的,预测永不落,略述于下:

一是,过去三起都是劳动群众自发的,未有组织领导,现由政府组织武夷岩茶总公司,有坚实的领导,制订武夷岩茶生产规划,指导向国内外销售,农茶、工茶、商茶三者,没有亏损的风险。

二是,建国前后,设立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开展选育优良品种,深入研究栽制技术。育种专家们选择育优良肉桂品种成功后,扩大栽培面积,采制肉桂商品茶,扩大生产有足够的产量,供应市场的需要。1992年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展览会,获得首批金奖。名声四溢。加以扩大茶王大红袍生产,供不应求。茶叶研究所继续选育良种,也获得新品种成功。

三是,时任的育种专家们又在星村协助建立示笵茶场(厂)。一方面培育新品种,如金锁匙、黄龙等;另一方面研究岩茶初制新技术和新机具缩短做青时间,一次重摇青,可相当三次摇青的效果,正在继续试验,如试验成功,可大大缩短生产时间。

以上优越条件,为岩茶四起奠定坚实基础,为今后发展岩茶提供有力的保证。但是为了四起永不落,必须解决以下的问题。

一是,外形的选定:原来岩茶的条索,一般要求壮大勾结,卷曲结实沉重,大小一致。条索松偏轻飘的不合格。大叶形的品种,如水仙,条索粗大疏松,与最低级的红绿茶类似。

二是,创造如筛摇的机具,仍能控制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相适应,制成优美的内质。岩茶分大岩和小岩。一般岩茶条索粗大,色泽青翠,鲜润有光泽,香气馥郁,滋味醇和。大岩汤色深而鲜艳,香气高而长,愈嗅愈香。小岩香气高而短,与大岩不同。

武夷水仙条索比一般的岩茶粗大,色泽青翠黄绿,而鲜润有光,汤色深金黄色而鲜艳,滋味浓厚醇正,入口爽快,浓郁生津,叶底明净清沏。这种优良的内质,都是筛摇工具所形成的。要恢复岩茶原有的香味,筛摇工具的创造极为重要。否则,仍以手工生产,则产量不大,成本高,阻碍销路。

我爱武夷岩茶,谨此祝贺第三届岩茶节盛大展销会完满成功!预祝贺“东方茶城“早日实现!

1993年中秋节于安徽农业大学品茗小居(来源:武夷山茶产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论文原文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最早发现茶的鲜叶有治病的功效,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我国利用茶叶也最早,据历史资料,商朝(约公元前16—11世纪)鲜叶晒干作贡品,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茶作祭品,春秋(公元前770—476年)茶作饭菜,战国(公元前475—221年)茶作药物,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茶为主要商品之一,西晋(公元265—316年)茶的鲜叶作羹饮,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鲜叶加工作饼茶,唐朝(公元618—907年)发明蒸青团茶,宋朝(公元960—1279年)发明蒸青散茶,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创制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清朝(公元1644—1911年)创制白茶、青茶,至此,六大茶类齐全。此后迄今,所创制新的花色品类,都包括在六大茶类之内,无出其外。现时茶叶名类数以百计。俗谚“茶叶学到老,茶名学不了”。

国外产茶只有红、绿两类,无其它茶类,花式名称,寥寥无几,无分类可言。创立茶叶分类学说,我国当仁不让。茶叶分类是一门专门学科,精确地系统地分门别类,明确表明茶类的发展过程和互相联系;表明品质和制法的系统性,可以看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国外,以“BlackTea”代表红茶类,是红黑不分的错误。以茶树品种乌龙(Oalong)译音代表青茶类;试问铁观音品种著名,抑是乌龙品种著名?!这是好坏不分。以绿茶“GreenTea”译意代表绿茶类,又是另一种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既不统一,又看不出品质的差异,不切合实际应用。既然六大茶类是我国发明创造的,茶叶分类学说亦应由我国建立。外国人茶名分不清,也不可能分清茶类。外人越俎代庖,有些人熟视无睹,咄咄怪事!

一、茶叶命名

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一种茶叶必须有一个名称以为标志。不论作为分类研究或实际应用,茶叶皆非有专门名称不可。命名与分类可以联系一起,如工夫红茶,前者是命名,后者是分类;又如白毫银针,前者是分类,后者是命名。茶叶称名通常都带有描写性的,名称文雅也是其它商品所不及的。

茶叶命名的依据,除以形状、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等不同外,还有以生产地区、采摘时期和技术措施以及销路等等不同,而命名也不同。

茶名以形容其形状的为最多,如瓜片、毛峰等,都是形容外形。茶名形容其色香味的为数也不少,如黄芽形容其干色;如黄汤乃指其汤色;如云南十里香乃指其香气;如安溪桃仁乃指其滋味。这种茶名古今都有。

特种名茶则冠以地名,古今这样命名都很普遍。唐朝的寿州黄芽、宋代的顾渚紫笋等,这些今已成为历史上的名茶。又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和武夷岩茶等,今仍袭用。近代名茶冠以地名也很多,如南京雨花、安化松针、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等。

依采摘时期不同而命名,如古时的探春、次春和现时的明前、雨前、春蕊、秋香和冬片等;或以采制季节而分春茶、夏茶和秋茶等。

依制茶技术不同而命名,如炒青、工夫红茶等。依茶树品种不同而命名的,过去福建台湾两省最多,如梅占、兰奇、大红袍、铁罗汉、毛蟹、桃仁,等等。现存有的著名品种茶如铁观音、乌龙和水仙等。依销路不同而命名的,如内销茶、外销茶等。还有依创制人而命名的,如大方、熙春。

茶叶种类繁多,名称混乱。同一茶叶有十多个名目。如各地的内销名茶,外形内质大同小异,名称不同古今都有,毛峰、雀舌、莲芯、麦颗数种名称。茶类不同品质相差很大而茶名相同的,如青茶有莲芯,绿茶也有莲芯;绿茶有银针,白茶也有银针;红茶有小种,青茶也有小种;绿茶有贡尖,黑茶也有贡尖。这些混乱的茶名在研究分类时,都要加以分别审定,改换俗名,重新命名。

二、茶叶分类依据

茶叶是一种食用商品,突出的区别是品质的差异,说到茶叶就提起品质的好坏。品质差异主要是制法不同。科学分类方法必须具备两种条件:一方面必须表明品质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也要表明制法的系统性。同时还要抓住主要的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茶类发展的先后,应作为茶叶分类排列的次序。就是传统而通俗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便于应用。

茶叶分类,应以制茶的方法为基础,茶叶种类的发展是根据制法的演变。这个茶类演变到那个茶类,制法有很大的改革。这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茶叶品质也不断变化,因而产生许多品质不同,但是相近似的茶类。由量变到质变,到了一定时期,就成为一种新的茶类。每一种茶类都有其共同的制法特点。如红茶都有一个共同促进酶的活化工序,使黄烷醇类(儿茶多酚类)氧化较完全的渥红过程,绿茶类都有其共同破坏酶的活化,制止黄烷醇类氧化的杀青过程;黑茶类都有共同的堆积做色过程。两种茶叶品质很相似,表明其制法也相近似,较有密切的关系。反之,两种茶叶品质区别较大,则其制法也不相似,关系就较为疏远。如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的品质,区别不大,制法相似,而工夫红茶和切细红茶区别较大,切细红茶揉捻要边揉边切,捻行机大不相同,制法与工夫红茶有很大不同。茶叶类型不同,主要是从制法中产生的,茶叶分类应首先制法为依据,才有完整地合理的系统。

制茶变化是以热为主导作用,通过热的作用,引起内含物很复杂的化学变化;通过热的作用,制茶品质才固定下来,形成各种特殊的色香味。酶的催化作用是次要的也以热为主导促进或制止酶的催化作用。如红茶、青茶、白茶开始是热促进酶的催化,最后仍然是热制止催化。鲜叶从树上采下来到加工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堆放。酶不是处于静止动态,依气温的高低,或多或少起了催化作用,任何制茶都不例外;绿茶、黄茶、黑茶的杀青,破坏酶的活化,制止催化作用,但是很多绿茶、黄茶在鲜叶堆放或摊放都有酶的催化作用。杀青不易杀透杀匀,总有或多或少的残余酶起催化作用,尤其是黑茶

品质的形成与微生物分泌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密切关系。如以酶性氧化和非酶性氧化来区分为两大类,那就分不清了,也不确切,与实际有出入。

茶叶分类,其次要结合茶叶品质的系统性。如绿茶的色泽都属于绿色范围,只是色度深浅、明亮枯暗不同。如果色泽变黄,则是属于不同茶类,贮藏或制法不好的除外。如君山银针色泽泛黄,就属于黄茶类,黄茶制法是经过闷黄过程,与绿茶不同,过去错看为绿茶类,其实属黄茶类。如包种或莲芯的品质虽靠近绿茶,但色泽似绿非绿而类青色,容易错看为绿茶类,其实是经过萎凋过程而后炒青的,制法与绿茶稍有差别,是属于青茶类。青茶类的色泽是绿泛黄的青色,从浅到深,直到铁观音的色泽,就靠近红茶类的色泽。由色度的量变到质变,色泽越出青色范围,就变质为不同的红茶,制法也与青茶类大不相同。茶叶分类要以可看得到的色泽变化的系统性为依据。色泽的区别,包括干看的叶色、湿看的汤色和叶底。色泽不同,内质也不同,辩别色泽,就略知内质的不同。绿、黄、黑、白、青、红的分类,不同色泽差异很大,而且制法和品质有一个系统。

品质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形差异很大,特别是我国绿茶类,形状是突出的区别。如分珠茶、眉茶、片茶、尖茶,等等。外形不同,造形的技术不同,内质也不同。外形也为分类依据之一。

茶类的发展历史先后,也可作为茶叶分类依据的参考。最先绿茶,其次黄茶和黑茶,再次是白茶和红茶,最后青茶。依制法与品质的系统性和内质主要变化,结合茶类发展,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也符合传统而通俗的分类方法。

茶叶分类纲、目、种科学性很强,不可能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茗叟(庄晚芳先生的笔名一作者注)在“读了三篇文章之后”说:“《制茶学》中取消了乌龙茶类代之青茶类,这是为什么?青茶与乌龙茶究竟有何不同之处?乌龙茶类在世界上是公认的一种有名茶类,贸易上至今仍留持着,而作者为何要取消其名,用意何在,令人不解”。

我们的用意很明显而简单:

一、茶叶分类科学性很强,理论说得很清楚,无须重复。

二、乌龙是品种的名称,如以品种命名来分类,就无理论根据。中国茶树品种数以百计,就是品种的分类也不根据品种名称。“乌龙”是青茶类的一种,不能称类,我国福建、台湾、广东三省的青茶产区的劳动人民都叫青茶,茗叟一九四〇年做伪福建茶叶管理局局长,也是这样讲这样写的。福建青茶分闽北青茶、闽南青茶,闽北青茶包括武夷岩茶一、二十种如单丛、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等等;闽南青茶包括安溪的铁观音、乌龙、奇兰、毛蛋、梅占、香橼、桃仁、等等。台湾青茶从福建传过去,有些茶名与福建相同:广东青茶包括凤墨水仙、浪菜、单枞等等。请翻开当时伪福建茶叶管理局局长写的文献就很清楚。

三、茶叶分类,应从产区的制法和品质特点为依据,不能根据销区未经研究随声应口来分类。除我国外,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叫红茶为Black、Tea,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我们是不能同意外国月亮比中国好的观点。以上是时间关系,简单回话。

茶业是一门新学科、是建国以后新创立起来,世界上所未有的。建立茶业新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有意气风发的革命精神,对不符合科学理论,不切合客观实际的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打破常规;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衡量一切工作。如果拘于“至今仍留持着”的不合理的常规或习惯就不能向“四化”进军,茶业新学科体系就建立不起来。

三、再加工茶叶分类依据

茶叶分类以制法与品质的系统性为“纲”。品质的不同,取决于制法不同,各种茶类制成毛茶,品质大致已稳定。在毛茶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不大。再加工茶类如各类花茶的品质虽稍有变异,但品质基本上未越出该茶类的系统性。再加工茶类应该是“目”,而不是“纲”。

再加工茶叶的分类,应以毛茶为依据,茶叶品质的形成主要决定于鲜叶加工。再制绿花茶,内质虽然起了一些变化,但品质还是以绿茶品质为主,仍属绿茶类;青花茶还是青茶品质为主。压造过的照砖茶,还是靠近黑茶的品质;压造过的红砖茶(或名米砖茶),还是红茶的品质。那一类毛茶再加工,就归那一类。云南沱茶、饼茶和小圆饼茶是属晒青绿茶加工的,不经过堆积和“发花”过程,色香味变化不大,制法和品质靠近绿茶,应归入绿茶类。

再制后,内质变化很大,与原来的毛茶品质不同,则以变成靠近那个茶类,改属那个茶类。如云南的紧茶、大圆饼茶是晒青绿茶加工,但是压造前必先堆积促进变色,在干燥过程中“发花”,色香味变化大,与绿茶不同。从再制方法到品质都靠近黑茶,应归入黑茶类。

四、茶叶分类方法

各种茶叶品质不同,制法也不同。红茶与绿茶的品质有显明的区别,制法也截然不同;红茶的化学作用大,内质变化也多,绿茶的化学作用小,内质变化也少。其它茶类则在两者之间。

内质变化,黄烷醇类氧化比较明显,依其氧化程度、快慢、先后等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泽。制法相近,黄烷醇类氧化程度也相差不大,黄烷醇类变化也不大。红茶与绿茶的制法大不相同,黄烷醇类变化差异很大。如表。

由于气候的影响,白茶的萎凋时间较长,青茶做青的时间较短些,黄烷醇类氧化变化则白茶大于青茶,相反的情况,则白茶小于青茶。黑茶湿坯渥堆时间短,黄茶干坯堆积的时间长,黄烷醇类变化,黑萘大于黄茶,可见湿坯变质比干坯大。

黑茶以L-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减少76.09%为最多,D,L-没食子儿茶酚减少66.45%为最少。黄茶以L-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减少71.16%为最多,L-表儿茶酚、+D,L-儿茶酚减少43.37%为最少。制法不同,黄烷醇类变化也不同。

根据制法和品质的系统以及应用习惯上的分类,按照黄烷醇类含量多少的次序,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类。这样排列,既保留劳动人民创造的科学的俗名,分类通俗化,容易区别茶类性质,而且按循序前进的原则,以茶叶内在变化的简到繁,少到多,逐步发展的规律,加强了分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茶类排列次序,除青茶外,都是按照创制先后的次序,并结合茶叶内部主要化学成分黄烷醇类变化程度的多少为次序,而不是按产量多少为次序;茶类产量不恒定,不时在变化。

茶叶分类,科学性、系统性、群众性很强。茶叶种类不象植物种类千万繁多,分类要简单明了,易于识别。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无到有,由有到好;由无到有比较难,由有到好比较容易;由无到好,事实上不大可能。茶叶分类首先要立“纲”,要以品质结合制法立“纲”,纲举目张,要以制法结合品质立“目”;根据茶类的发展立“种”,逐渐充实完整,结合外形内质的要求,制定品质的规格和标准,而创立茶叶分类学。

甲是“纲”,根据劳动人民创造的分类法,结合外形品质的特点;乙是“目”,根据各茶类各种不同的制法特点;丙是“种”,根据各茶类的外形内质的特点。

1.绿茶分类(LüChaFenLei)纲目:绿茶品质特点是绿色清汤,要求黄烷醇类全部不氧化或少变化,就采取高温破坏酶促作用,制止催化黄烷醇类的氧化作用。虽然高温也有催化黄烷醇类氧化作用的可能,但时间很短,变化不显著,与酶的催化作用相差很大。

绿茶制法,一般是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个工序。杀青工序是这个茶类制法的主要特点。根据通用的杀青方法不同,主要分炒青杀青和蒸热杀青二个目。

绿茶品质,其次突出的特点,就是形状不同。依其形状的类型,分圆条形、圆球形、扁条形、片形、针形、尖形和不定形七个种。片形茶又可分整碎,整片如瓜片,碎片如秀眉。不定形如象拳状的贡熙和折叠厚片的熙春。

半成品经过窨花改变色香味,归纳为窨花绿茶“目”,依窨花种类不同;再分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杂色花茶四种。半成品再经过蒸和压为各种外形不同的团块茶,归纳为蒸压茶“目”。依其形状不同,分为方形、圆形、团块三种。方形又有长方四方之分。团块茶很复杂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最常见的,如象圆圈形而底内凹陷的沱茶。

2.黄茶分类(HuangChaFenLei)纲目:黄茶品质特点是黄色黄汤,要求绿色消失,黄色显出。但是不象绿茶破坏酶促作用彻底。这个茶类制法的特点,主要是闷黄过程。根据闷黄先后和时间长短不同,分为杀青后湿坯堆积闷黄、揉捻后湿坯堆积闷黄和毛火后干坯闷黄三个目;干坯又有堆积和纸包之分。

福建崇安茶场的黄茶,制法和品质都与一般黄茶不同;湖南沩山白毛尖炒热杀青改为蒸热杀青,品质也起变化与原来不同,应各独立一目,但为简化起见,仍以杀青后或揉捻后闷黄不同归目。

3.黑茶分类(HeiChaFenLei)纲目:黑茶品质特点是叶色油黑或深褐绿色,汤色褐黄或褐红,要求黄烷醇类迟缓氧化。但黄烷醇类的氧化主要不是靠酶促作用。依茶类不同,催化的因素也不同。一般制法的特点是堆积变色。分湿坯堆积做色、干坯沤堆做色和成茶堆积变色三个目。

炒青和揉捻后渥堆,为湿坯堆积做色,烘干的毛茶筛分后,半成品蒸压为篓包茶,有湘尖一号、二号(旧称天尖、贡尖);蒸后为定型茶,有黑砖茶、花砖茶(旧为花卷茶)。半成品炒压后为定型茶,有茯砖茶。

半干毛茶沤堆为干坯堆积做色,通过自然干燥,如湖北的老青茶。半成品蒸压成各种形状,如云南火七子饼茶、心状紧茶(现改压为四方形砖茶);半成品蒸压踩成大篓包,如六堡茶。

已做色的半成品,蒸压成各种形状,经长时间的干燥过程中再起变化,加深色味;定型的,如象元宝形的康砖茶、四川茯砖茶;炒压成篓包茶的,如四川方包茶。

4.白茶分类(BaiChaFenLei)纲目:白茶品质特点是白色茸毛多,汤色浅淡或初泡无色。要求黄烷醇类轻度地延缓地自然氧化,既不破坏酶促作用,制止氧化,也不促进氧化,听其白然变化。一般制法是经过萎凋、干燥二个工序。

萎碓有用日光萎凋,也有用阴处萎凋。干燥可以shai晒干或风干,也可以用烘干。这个茶类制法的特点是姜雕工序,分全萎雕和半萎凋二个目。依鲜叶不同,分芽茶和叶茶二种。

5.青茶分类(QingChaFenLei)纲目:青茶品质特点是叶色青绿或边红中青,汤色橙黄。要求黄烷醇类轻度或部分的局部逐渐氧化。先促进酶的催化作用,然后制止酶的催化作用。正规制法是经过萎凋、做青、炒青和揉捻、干燥等工序。这个茶类制法的特点是做青,在揉捻前完成一部分的理化变化。

做青擦破叶边缘细胞,促进酶的催化作用,叶边的黄烷醇类氧化,要求制成中青边红的茶类。叶的运动不同,品质也不同。分跳动做青(手工是筛摇跳动,建瓯小桥公社改用二层抖筛机振动跳。)摇动做青、萎雕做青和窨花四个目。跳动做青分岩茶、洲茶和山茶三个种;摇动做青分福建青茶、台湾青茶和广东青茶三种,萎凋做青分散茶和束茶二种;窨花青茶分散茶和团茶二种。

6.红茶分类(HongChaFenLei)纲目:红茶是红非红,品质特点说是“红色红汤”,其实是黄红色。要求黄烷醇类较深刻的氧化。先以酶促作用为主,后以自动氧化为主。经过萎凋、揉捻、渥红(旧称“发酵”)、干燥四个工序。制法的特点是经过室温自然渥红或热化作用(其实在萎凋、揉捻工序已起变化了。)。依制法、成茶外形和品质不同而分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切细红茶、窨花红茶和蒸压红茶五个目;如包括国外红茶则加分级红茶一个目。

小种红茶经过萎凋、揉捻、渥红、锅炒(俗称过红锅)或不炒、毛烘、拣剔、足烘等工序。分为湿坯熏蒸和毛茶熏蒸。湿坯熏蒸是毛烘时燃烧松木烟烘。福建崇安桐木关范围内的产品有自然的松木香味,叫正山小种。毛茶熏蒸是祖大的工夫红茶用油松木烟烘,叫工夫小种。

工夫红茶经过萎凋、揉捻、渥红、干燥四个工序。毛茶加工很精细,粗大做小,不分花色,分叶茶和芽茶。叶茶是整叶工夫,芽茶的细嫩工夫。

分级红茶经过工序与工夫红茶相同。毛茶经过筛分分级为四个花色;分条茶和细茶(属副茶)二种。条茶是整叶的成茶,如白毫等;细茶是一般揉捻方法生成破叶茶,成茶外形破碎成细粒状,如碎白毫等。

切细红茶或称颗粒红茶,是在揉捻过程中、边揉边切,以生产破叶茶为主,分半叶茶、切细茶、碎片三种。半叶茶是叶不完整,系不完成切细的半叶茶或少许未切细的整叶,有橙黄白毫、白毫。名称虽与分级红茶相同,但生产量少,完全无破损的叶子也不多。芽头或破叶茶为颗粒状的破碎的细粒茶,卷条经过切细的,有碎白毫、碎橙黄白毫,名称虽与分级红茶相同,但生产量比重很少,成颗粒状的多。碎片状茶有花香、碎橙黄白毫花香、碎末等。

窨花红茶有内销玫瑰红茶、香红茶(一九五八年福建新产品)。蒸压红茶有花香压成的不分湎面洒底的小京砖茶。有以花香为洒西,以碎杂片为包心的米砖茶,或叶红砖茶。附包括国外茶叶分类表

茶叶分类表

甲1绿茶分类(LüChaFenLei)

乙1炒青绿茶

丙1直圆条形:珍眉、雨茶(圆茶相对的条茶)、毛峰、毛尖、银峰。

丙2弯圆条形:碧螺春、都匀毛尖。

丙3圆珠形:珠茶、泉冈辉白、涌溪火青。

丙4不定形:贡熙、特贡、熙春。

丙5片形:六安瓜片、秀眉。

丙6针形:松针、雨花茶、信阳毛尖、庐山云雾。

丙7扁条形:西湖龙井、大方、旗枪、敬亭绿雪。

丙8尖条形:猴魁、魁尖。

丙9花形:菊花茶。

乙2蒸青绿茶

丙1圆条形:苏联绿茶、日本眉茶。

丙2圆珠形:日本玉绿茶。

丙3不定形:日本贡熙、日本付熙、印度贡熙、印度付熙。

丙4片形:日本碾茶、印度秀眉。

丙5针形:恩施玉露、日本玉露、日本煎茶。

丙6椎脊形:广西巴巴茶

乙3窨花绿茶

丙1茉莉花茶:茉莉烘青、三窖茉莉、重窨茉莉。

丙2白兰花茶:白兰烘青。

丙3珠兰花茶:珠兰毛峰、珠兰三角、珠兰烘青、珠兰大方。

丙4杂色花茶:玳玳花茶、柚子花茶。

乙5蒸压绿茶

丙1方形:普洱方茶。

丙2圆圈形:沱茶。

丙3圆饼形:小饼茶。

甲2黄茶分类(HuangChaLei)

乙1杀青后湿坯堆积

丙1杀青后堆积闷黄:台湾黄茶、沩山毛尖。

丙2杀青后散堆闷黄:苏联黄茶。

丙3杀青后包藏闷黄:蒙顶黄芽。

乙2揉捻后湿坯堆积闷黄

丙1揉捻后堆积闷黄:平阳黄汤、北港毛尖。

丙2揉捻后久摊闷黄:远安鹿苑。

乙3毛火后干坯堆积闷黄

丙1毛火后堆积闷黄:黄大茶、黄芽、崇安莲芯。

丙2毛火后包藏闷黄:君山银针。

甲3黑茶分类(HeiChaFenLei)

乙1湿坯堆积做色

丙1蒸压篓包茶:湘尖一号、湘尖二号、湘尖三号。

丙2蒸压定形茶: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

乙2干坯沤堆做色

丙1散茶:老青茶、苏联老茶。

丙2蒸压定型茶:大七子饼茶、心状紧茶。

丙3蒸压篓包茶:六堡茶。

乙3成茶堆积再做色

丙1蒸压:康砖茶、金尖、四川茯砖茶、青砖茶。

丙3炒压;方包茶。

甲4白茶分类(BaiChaFenLei)

乙4全萎雕

丙1芽茶:政和银针。

丙2叶茶:政和白牡丹。

乙2半萎雕

丙1芽茶:白琳银针、土针、白云雪芽。

丙2叶茶:水吉白牡丹、贡眉、寿眉。

甲5青茶分类(QingChaFenLei)

乙1跳动做青

丙1岩茶:大红袍、铁罗汉、单枞奇种、名枞奇种。

丙2洲茶:奇种、小种。

丙3山茶:水吉乌龙、建瓯鸟龙、水吉水仙、建瓯水仙。

乙2摇动做青

丙1闽南青茶:铁观音、乌龙、包种、梅占、奇兰。

丙2台湾青茶:乌龙、色种。

丙3广东青茶:水仙、浪菜、凤凰单枞、铙平色种。

乙3萎雕做青

丙1散茶:莲心、白毛猴(白毫莲心)、苏联青茶、青龙井(龙井经过摊放萎雕,而内质变化靠近青茶,不象绿茶。)

丙2束茶:崇安龙须。

乙4窨花青茶

丙1散茶:桂花花茶、树兰花茶、栀子花茶。

丙2团茶:龙团香茶(现巳停止生产)。

甲6红茶分类(HongChaFenLei)

乙1小种红茶

丙1湿坯熏蒸:正山小种(星村小种)。

丙2毛茶熏蒸:工夫小种(坦详小种)、政和小种。

乙2工夫红茶

丙1叶茶:祁门工夫、白琳工夫、坦详工夫、台湾工夫、政和工夫、宁州工夫、湖南工夫、云南工夫。

丙2芽茶:金芽、紫毫、红梅(龙井红)、君眉。

丙3片茶:正花香、付花香。

乙1分级红茶

丙1叶茶:白毫、橙黄白毫、白毫小种。

丙2碎茶:碎白毫、碎橙黄白毫、花碎橙黄白毫、花香。

乙2切细红茶

丙1半叶茶:白毫、橙黄白毫。

丙2破叶茶:碎白毫、碎橙黄白毫。

丙3碎片:花香、碎橙黄白毫花香、白毫花香、碎末。

乙3窨花红茶

丙1散茶:玫瑰红茶、茉莉红茶。

丙2团茶:香饼茶(红茶末窨花压成的)。

乙4蒸压红茶

丙1砖茶:米砖茶、小京砖茶。

丙2团茶:凤眼香茶(红茶窨花揉压成圆球形的)。

来源:茶者无喧 陈椽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5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