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英式红茶的讲究

找到约4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金凤柳叶眉红茶

金凤位于雪峰山脉中段的新化县西陲,红军长征时红二方面军曾在此驻扎,为娄底、怀化、益阳三市交界地,与溆浦、安化两县毗邻。这重重大山中,人烟稀少,出入都得翻山越岭。

金凤的土地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辖金凤、大湾、大通、光辉、魏家、坳坪、阳雀、岩山湾、架桥、马路、笋芽、竹林、凤凰、尧湾、命田、铁炉、滑板、雪溪、九龙山、大坪、坪油等二十一个自然村,茶叶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金凤的山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新化女人似茶,新化红茶如江南女子般含蓄、柔情,既有新化雪峰山脉的淳厚,又有高山流水的清新,还有一丝梅山蛮劲的绕缠。著名新化籍女作家谢冰莹在她的《小桥流水人家》曰:“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新化山歌《敬茶歌》云:“高山岭上有好水,云雾山中有好茶,好井水,泡浓茶,既打口干又好呷,看完风景呜哇呜耶,我送包茶叶呜哇给你带回家。”

金凤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就有茶树生长和采茶的记载。五代马殷时期,金凤的茶已通商旅,这些民茶由官运往唐、襄、郢、复州、河南等地销售,列为马殷换取军马和军费的资源。宋神宗熙宁五年,章悙开发梅山,新化置县,实际是掠夺茶叶作为军需物资,在资江中游设立博艺场吸纳茶叶,供蛮人生活的盐巴、大米等。金凤已有贡茶的雏形和一定的茶叶产量,全部集中到邵州,与新化其他地方的茶叶一起完成宋代朝廷规定缴纳的茶品。南宋及元代二百余年间,国家征收茶农的茶租,茶商的茶税奇重,茶叶生产、贸易衰落,金凤的茶叶产量却没有减少。

明代,全国茶树的种植、生产,茶叶的贸易逐渐恢复。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规定新化县进贡茶十八斤芽茶,并代替资江上游的邵阳县、武冈州准备贡茶。金凤也是新化进贡十八斤芽茶和代办邵阳县二十斤、武冈州二十四斤芽茶的产地之一。洪武末年,新化金凤岩山湾村已经有用干发酵做老红茶的记载,产量虽然不多,会做的茶农已经有一定的人群基础。明代嘉靖年间编修的《新化县志》记载,永乐年间,新化知县肖岐、蒋英教导新化人民种茶、开辟茶园,新化进入茶树人工栽培时代,金凤开始栽培茶树、开辟茶园,进行大面积人工种植,茶叶产量大增。当时,新化县、邵阳县、武冈州年产茶叶一万担,新化县是其主力。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朝廷在新化苏溪巡检司建立茶税官厅一所,额定岁收茶税银三千两,按《明史茶法》隆庆年间规定实际每年纳税茶叶达九千担,年产茶量当在一万担以上。新化的商茶顺资水下运至苏溪关纳税,再运往北方各省销售;明末农民起义峰起,急需补充马匹,将苏溪关纳税的商茶调往甘肃补官茶不足。茶叶课税苛刻,新化嘉靖时期进士邹廷望有《茶税论》一篇,他认为茶税过重,茶价低导致商困民不利,得到了当时的官吏重视。

清代道光八年,新化县苏溪关纳税商茶一万余担,全部运往西北销售。咸丰四年(1854),广东商人来新化传播湿发酵采制红茶的技法,并经陆路、水陆的茶马古道运往广州、上海,销到欧美国家。咸丰六年,厘金分局在新化设分二卡,抽收红茶厘金。商贩将毛茶原料运至安化加工成箱,以“安化茶”名义运往销售口岸。光绪年间,新化年产红茶4600担,约四十六万斤。咸丰十一年,汉口开放为对外商埠,英、俄等国商人在汉口设立洋行收购红茶,新化红茶多集中于汉口外销,一部分运往广州、上海、恰克图等地出口。湘乡县沙塘乡朱紫桂在永丰及湖南各地设立封君茶庄收茶、加工、装箱红茶,安化县有封君茶庄分号,新化县有封君茶庄的收购点,运至汉口卖给外商。《清稗类钞》中《朱紫桂业茶致富》载:“湘乡朱紫桂,初赤贫,读书村塾,三月而辍,以樵采营生。成童,执爨于米肆,甚勤。巨商刘某委之司店事,尤干练。越数年,以所得薪资红利自设一肆,积千余金,遂业红茶,岁盈万金。时同治丁卯也。紫桂既小康,即以少失学为憾,而补读。既而逐岁贸茶,集资近百万,湘皋、汉浒,几无不知有朱紫桂名矣。”按1871年《英国领事商务报告》等称:“湖南湖北两省茶叶的种植扩张很快,较十年前几乎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以后还在继续扩大,面积迅速增加。光绪初年,湖南红茶出口达到惊人的高峰,每年九十万箱以上(271670吨),其中安化三十五至四十万箱,新化、武岗红茶包括在安化茶内。《新化之茶》载,新化最盛时期产红茶三万担,王彦调查的只是新化的主要产茶区,还有土桥、两下江、洋溪、筱溪、小南山、张家冲土居、毛易铺、谢泽山等次要产茶区四的千余担茶叶未计入其内。

1915年,新化宝大隆红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民国十九年(1930),新化商人曾硕甫组织茶商在杨木州兴建有宝泰隆、丰记、宝聚祥、富华、裕庆、光华、富润、宝记等八家茶商号的联营茶厂,精制红茶16300担。其中光华即刘光华,为刘家吉蕴公的第二十六代子孙,即柳叶眉茶业董事长刘国仲的前辈,带领金凤人做红茶。国民政府在西城埠成立茶公所,征收茶税、管理茶事。民国十七年至三十二年,新化县茶园面积有三至七万亩,年产10000—35000担。民国二十二年,新化制红茶23286箱。民国二十三年,新化制红茶12143箱。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年,新化县二十余乡中有十七个乡种茶和产茶,主要产茶乡是中和、永安、遵义、镇梅,年产约12000担;其次是平山、罗江、鹅塘、古塘等乡,年产量约9000担;第三是礼智、太和、四教、镇资乡等,年产量约6000担;第四是安集、大陂、蜈赤、吉黄等乡,年产约3000担,以上共计30000担。金凤属于镇西乡,当时的产量稍差。从品质上看,杨木州、龙珠山、炉观、洋溪、沙江、土桥(潘桥)等地品质较佳。民国三十七年,新化产茶一万担,发放贷款二十万元。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新化建立中国红茶厂,将精制红茶出口,后改为湖南省新化茶厂。1951年,发放贷款和稻谷扶助茶农恢复生产,茶叶生产量增加到21000余担,收购量达到17613担。1953年,在县财经办领导下由农建科、县粮局、县供销社、新化茶厂成立新化县统购办公室领导茶叶等特产的发展与统购统销。1955年,在县农村工作部的领导下成立茶叶办公室,领导茶叶生产发展。1957年,新化县试制红碎茶成功。1979年,在新化设立湖南省炉观茶叶研究所,主要从事功夫红茶、红碎茶生产研究,其红茶生产工艺获外贸部三等奖。1980年代,新化茶园面积十万亩,村村有茶场、家家做茶叶,年产功夫红茶、红碎茶3000多吨,其红茶产品先后被湖南省外贸局、国家外贸部、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享誉全国。新化县红茶产品出口到英国、新西兰、美国、埃及、俄罗斯及东欧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占全县34.6%。1989年,新化县精制红茶2737吨,产值1539万元。金凤的红茶产量非常多,并有金凤红碎茶厂,各个村落所在区域都有茶园分布,生产和销售茶叶成为了金凤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曾尧湾村现金凤村的戴哲琼老人曾带领三个村民小组做茶,年产二十多担;曾岩山湾村现竹林村的李为善老人一户年产三十担红茶,全村年产三十担的茶农达三十余户。金凤历年是县内的产茶、制茶重镇。

新化茶叶品种甚丰,主要是中小叶型群体种,占全县茶园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野生型野生茶多为小乔木,树姿高挺,荒野几十年的茶树高达三米以上。新化从明代开始茶叶的栽培,大叶型有笋芽岩茶、槎溪大叶、关王大叶、先进大叶;中叶型有荆竹群体、先进群体、留山岭群体、奉家群体等;小叶型主要有安化群体和地方品种。新化境内现存的野生种茶种主要分布在大熊山、金凤、猫面山等地,其中大叶种有大熊山大叶、猫面山大叶、竹林大叶,中叶种有大熊山中叶。金凤属于竹林大叶,相当于栽培茶的中小叶种,茶芽经过太阳日晒后,多为紫色芽茎和叶片,即我们俗说的紫鹃。栽培型野生茶以灌木或小乔木居多,树枝多开展或半开展,树高一点五至三米,因为有人工管理,茶叶产生变异较少,在同一茶区中,约有二三种变异茶种。嫩叶多银毫,叶缘细锐齿,半展未开支三级芽三至五厘米,成叶长可达六至十五厘米,叶身较乔木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或黄绿色。主副叶脉明显。茶性较野生型强烈而品质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茶略薄而刚烈。坊间所认为的栽培型野生茶,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是建国后种植而野化的茶园茶,即常说的野化茶。

金凤群山环绕,山岚起伏,崇山峻岭,谷幽林深,溪河广布,常见潺潺流水的溪涧和山山油绿的竹林。多层叠加造就独特的山地气候,常年草葱树郁,四季鸟语花香。承蒙天地的恩宠与厚爱,翠蓝的树叶更加苍劲挺拔,生机无限的千年古松与星罗棋布、盎然勃发的竹林交相辉映。异质性强、兼容多元、丰富多彩的峰峦有棱,蔓披绿纱,随风飘舞,如幻如梦;水似有灵,婉转萦回,清波碧浪,柔情依依。村庄错落有致地点缀在翠绿之中,群山拥翠,浪影松涛,山美水美,更让人目不暇接而流连忘返。

时值初春,阴晴雨雾,樱花芳华,樱枝动艳,藻灼辉芳,缃叶花蕾,红花已发。漫山樱花,绚如云霞,极尽热烈,尧湾山景,四面丽景,美景惊艳,争斗不休,红白交映,悬于枝头,微风摇曳,布满浪漫,花瓣扬起,亭亭玉立,自在悠闲,不争不抢,身姿绰约。一樱凋零,铺满路径,赏心悦目,宛如仙境。樱花树下,春光十里,遇此实境,一见倾心,念念难忘。

携带惬意的心情走在茶丛中,看正在积聚力量的茶芽与花海相得益彰,那阵阵春风拂过,飞花如雪,白樱胜霜,粉樱如霞,纷纷扬扬地落到身上。满眼茶芽初绽放,开始动人,虽有寒冻,结局可爱,心驰神往,亦能感受到茶汤在口腔里舞动的美好青春,追溯着茶芽的行迹。

采茶人的到来,打破了山的寂寥。她行至山巅,山灵来迎,云山雾海,仙人之境。茶树错落散生于次生林中,采茶人要寻觅、挑选、采摘、投篓。林下茶芽正壮,茶人欢喜采摘。边走边采,竹篓渐沉,满篓的绿意绽开了唇角的浅笑。

金凤保存了很多老茶树和茶文化,他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养生的良药、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彰显着人民享受自然的智慧与才能。金凤作家山珍的《梅山茶韵》云:“正月采茶是新年,背起粪肥进茶园。雪花卷得北风起,吹落眼泪滴腮边。二月采茶茶发芽,早进茶园摘细茶。只望今年茶价好,盐不欠账米不赊。在春风的引诱下,茶树们将温情嫩绿成一剑剑细芽,羞答答地躲在每一片老叶的脚边,尽情吸吮着阳光和雨露。三月采茶是清明,摘罢茶来绣手巾。右边绣起采茶女,左边绣起作田人。阳光开始为茶树补钙,硬挺挺的茶芽在茶树上靓丽着自己的青春和风采。妹妹在茶园里穿来穿去,闪电般的身子把过往的清风撞得踉踉跄跄,又将鸟雀的歌声搅得七零八碎。”新化山歌《采茶歌》:“正月采茶是新年,剥出茶种点茶园,点完茶畲十二亩,梳妆打扮去拜年,二月采茶茶发芽,织个背篓采春茶,左手织对阳雀叫,右手织双蝶采花。三月采茶是清明,姐妹双双绣围裙。两边绣起茶花朵,中间绣起采茶人。四月采茶正当最,又采茶来又插秧,采得茶来秧又老,插得田来茶又贵。五月采茶是端阳,茶蔸脚下恶蛇盘。纸剪大钱祭土地,吩咐恶蛇斟地方。六月采茶热难当,杨梅树下好乘凉,芭蕉叶子当蒲扇,口吃杨梅甜又酸。”

民国三十八年,刘助培之子道实出生在新化镇西乡的尧湾,即现在的金凤乡金凤村尧湾公园,也是柳叶眉系列红茶的茶园中心基地。那年湖南解放,父母又给他取名国仲,意思是国家重生,即有新中国的意思。那年,戴家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玉玲,后改为玉林。

刘家自刘国仲的祖父刘华球于清代咸丰八年就出生在尧湾。刘姓始祖源明公为尧帝第九子,经过历史的洗礼,扩展到全国各地。刘华球的祖先一百三十祖吉蕴公随父文斌公于宋神宗元丰八年由江西迁徙到新化坪底,称为坪底刘氏。后来有一支迁徙到金凤山,把自己的住地称为尧湾,意思是尧九子刘氏子孙生活的一块地方。发展到刘华球时,已经是坪底刘氏第三十代。

尧湾自刘华球记事起就是茶园,刘家茶园分为四片,大约六十余亩;周边还有魏定元家有二十亩茶园。自从粤商在湘乡、安化、新化传授湿发酵红茶即英式红茶的制作方法,刘家就从事红茶的制作。到光绪二十五年左右,汉口成为通商口岸,收购红茶的商人就来到汉口。新化人用毛板船从水上运输茶叶,在毛板船底层放木材和竹子,在最上层放茶叶。开始主要用蔑箩和布叉袋盛装,遇到下雨和毛板船下滩破碎落水,茶叶就会打湿浸水。长期随父亲跟船去汉口的刘助培发现这个问题,他一直在想办法,最后是就地取材,用农村杀猪后遗弃的猪尿泡为材料,去油、吹开、干燥等工序,等茶叶制好干燥后用土纸包裹起来,再套上吹开的猪尿泡,扎住猪尿泡的口子就不会淋湿和泡水了。就这一小小的防务措施在汉口的收茶界激起巨大波澜,只要是华球公的红茶,就会有固定的几家商号抢着收购。金凤当地的茶农也纷纷把自己的茶叶整理央求华球公运到汉口去出售。华球公用砸火机的方式标注木材以及各家的茶叶袋,方便出售和结算。

刘国仲五六岁的时候,已经非常勤快了,可以帮着爸爸妈妈做些家务。有年谷雨时节,父母忙于上山采茶,刘国仲与同伴们玩耍,在山上采了一些蘑菇,带回家清洗干净就做成菜,等父母回来吃。父母非常高兴,当看到端上来的是毒蘑菇,父亲非常生气,认真的教育他区分可食用蘑菇和毒蘑菇,并告诉他“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告诉他茶可以解百毒、可以救命,刘国仲听得非常认真,开始对茶事极有兴趣。

六岁,刘国仲读私塾,先生叫刘神组,高度近视。最先教他们习蒙学《三字经》和《买卖交易》,半年后开笔,刘国仲写了第一篇作文,只有三十二个字,其中就有“茶,采茶,采好茶。”先生读了非常高兴,特意批了红圈,把他的作文给其父刘助培看,刘助培半开玩笑的说:“我还担心他以后只能去杀猪做个屠户,这样对茶感兴趣,以后可能是做茶的农民。”一年半私塾后,刘国仲就进入洋学堂,读完初中,进入生产队。他父亲去世,刘国仲还只有七十七斤半,挖土劳动手无缚鸡之力,他会写些材料,算数也快,生产队就安排他记工分,采茶时节做茶。生产队给刘国仲计一百个工,白天还可以继续去学校读书学习。刘国仲就继续读高中,与他玩得特别好的刘新邀是金凤茶站站长刘化行的侄孙子,刘化行非常喜欢刘国仲的文化好,也喜欢他来家里玩。刘化行把收购来的金凤茶分为三等,一等最高价,二等三等价格依次降低。刘国仲那年十七岁,常得到刘化行特许,允许他上楼参观茶仓,他常与这位刘爷爷交流茶叶栽培、种植、采摘、制作的技术,刘化行见刘国仲好学,就把他收购茶叶的诀窍和茶叶等级划分的标准告诉他,还让他参与茶叶收购的实践工作,并且邀请他帮忙精选茶叶。刘国仲他们尧湾生产队的队长见他与刘化行的关系很特别,邀请他到生产队指导茶叶筛选,并在刘化行收购时卖个好价钱。

戴玉林的母亲一年采三次茶做三次茶,清明一次,谷雨一次,谷雨后一次,年年如此。清明茶全部卖掉,收茶人不需泡汤必出高价;谷雨茶照卖,留一点点敬地王菩萨;她只喝谷雨后茶,而且只喝陈茶。这第三次的谷雨后茶茶形粗梗大叶,做出来的看相不好。这株茶清明时期采制为头道茶,谷雨时期采制的为二道茶,谷雨后采制的为三道茶。金凤农人有俗语云:一道苦,二道涩,三道四道实有味。谷雨后茶常放置在第三层的阁楼的粮仓里,保存两年或者三年,喝前用温水冲洗陈仓味,再焙至干。把有提梁的粗陶茶壶洗干净,不留滑腻、茶渣,冲烫后投入焙好的茶叶,烧水的大铁锅常年不能沾油腥,水烧至二沸倒入陶壶。一壶可以管自家人兼过往路人一天的量,杯具就是一只大瓷碗,也叫大碗茶,夏天喝清凉甜润解渴,冬天喝不冷不热,体感自然,咕咚两碗不胀肚,喝完暖暖生津,腋下清风。

刘国仲妻弟即戴玉林的亲弟弟戴前宽曾是金凤红碎茶厂厂长,任期是1987—1989年。戴前宽对茶特别珍爱,制茶时节,常通宵在加工厂,为了防偷盗,长居工厂,几乎不归家。在制茶技术上独树一帜,在他主导下生产的红碎茶颗粒匀齐,色泽油量乌黑,滋浓味强,汤色红艳,为高档二号红碎茶。湖南省内,现居长沙的很多老茶人犹记当时金凤红茶的优良品质,做出口茶拼配时,金凤红茶是上等拼配料。这之前的金凤红碎茶厂厂长戴光荣,任期是1984—1986年,也是金凤卓越的制茶人。改革开放以来,金凤生产的茶叶由于品牌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没有与时俱进。金凤红碎茶厂在20世纪90年代末破产,金凤的茶叶产业陷入了低谷。

刘家和戴家在此后的每年,还在清明、谷雨时做茶,他们从采摘到制茶都是精益求精,做自己的手工茶。受条件限制,产量不多,一般为自饮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更多的是为每年来看望刘国仲和戴玉林老师的学生备礼,学生对他们做的茶情有独钟,有些同学不能亲自去刘家,特别叮嘱同学去刘家带茶叶。很多学生建言:这么好的茶,应该流传更广,让更多有缘人来分享。刘国仲就顺道而为,想自己的茶产量不多,没有经营压力,对自己的茶品质量有信心,尝试着开展运营。想通过平时的交往结识有缘人帮衬其传播、营销。

2012年,从小善于品茶和制茶的刘国仲看到家乡的茶叶产业落后于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急起直追,实现后发赶超。他发动亲朋好友筹资近1000万元,组建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在尧湾村海拔1000米的地段复垦和撂荒三十多年的茶园基地,完成水、电、路、办公场所等基础建设和茶园垦复,向百岁老人戴哲琼老先生和茶叶专业户李为善老人学习制茶方法和技巧,秉承他们独特的制茶工艺,研制开发出“柳叶眉”高山野红系列产品,完成了工商登记和产品“柳叶眉”商标注册,并向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办理生产许可证。想重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红茶伟业,振兴新化乡镇茶企,带动金凤广大农户脱贫致富。

2014年,刘国仲把尧湾这片老茶园确定为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地,定名为柳叶眉中心基地,另名为尧湾公园。主要生产柳叶眉系列红茶。并兼顾采摘七星伴月山、笔架山、九龙山、凤凰界、瓜禄山等地的撂荒茶。这些茶园的海拔均超过一千米,冰冻期超过一百天,茶树病虫害少,芽叶嫩厚。2014年三月,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和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对口成立了柳叶眉高山野生态红茶技术交流中心,为保障柳叶眉“原生态、最自然”的品质,制定了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标准,适时监测中心基地光温水肥的变化,对茶园施行原始看护,科学检测。实验分析,柳叶眉红茶茶多酚、氨基酸、黄酮类等内含物显著高于市场红茶类;农残为零,达到欧盟卫生标准。五月,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获得经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成立了金凤乡有机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金凤乡四十二个茶叶种植大户为社员。

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注重茶树的种植和栽培,2014年对尧湾这片老茶园进行去杂木后台刈处理,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茶园四周全是山,常年云雾缭绕,山高林密中,茶叶加快了蒸腾,形成芳香油。光照射时间短,空气湿度大,茶树生长缓慢,茶叶长得叶肉厚实又很柔软,增加果胶质的含量。高山烂石堆中的土壤土层深厚通气性好,酸碱度适宜,树林落叶为茶树提供优良天然肥料,增加茶叶的天然养分。茶园错落在竹林之中、花树之间、溪涧之傍,茶树物竞天择,绝无人工呵护。竹影婆娑、樱花争相竞放,山、水、茶、花、竹和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遇上晴天,站在茶园高处,听山泉淙淙,观云浪涛涛,闻茶香阵阵,看仙雾袅袅,在这莺啼茶涛的翠绿环境中远离喧嚣,心情静好,人生的美好莫过于此。

柳叶眉的制作工艺师傅为世代祖传,广初公第十七代,光华公第二十六代,刘国仲第三十二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坚持独特技艺创新,秉承传统又讲究茶道自然。柳叶眉红茶的鲜叶全部实行手工采摘,集中在每年四月一日至六月一日期间采制,不同海拔高度和树篼生长分布严格分门别类。湖南《金鹰报》有公书的《慕上柳叶眉》云,老尖(刘国仲绰号)对采茶确是很讲究,下雨天不采茶,多云间睛也不采茶,往往在清晨冒着露水时开始采摘,这时茶叶好象薇蕨开始抽发的嫩芽一样柔嫩。在仙雾袅袅中,这样的采茶很是诗意。我想,老尖一定是读过陆羽先生的《茶经》,采茶方法就如“若薇蕨始抽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的再现。由采茶师根据历代贡茶的原型纯手工采摘,挑拣出杂草和腐叶。采摘来的鲜叶要经过精挑细选之后才实施萎凋。秉承独特的制茶工艺,制成工艺中分、筛、剔、火、晒等各道工序均不着地,不含沙土粉尘,紧、撩、焙、晒、装等过程不添加任何物质,力求天人合一的纯手工工艺,摒弃香精香料成分,确保其香天然、其味自然。一直到开杯品茗,均讲究天然自然无污染。

柳叶眉的条索紧结匀称,色泽乌黑润泽,气质高贵优雅。还来不及开泡,隐隐的茶香如乡野的春风扑面而来,挑逗着茶客的嗅觉,仿佛闻到了山野的气息。小壶冲泡,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黄相间,能真正品尝到活、甘、清、香,茶香中夹杂幽幽花香。茶底如莲心,肥壮油润。入口清雅,无苦无涩,爽滑润喉,回味很是清新,我仿佛喝到了山泉的叮咚,野樱的花香,兰草的悠然。盖碗冲泡,汤红亮艳丽,滋味醇和,香气清雅馥郁,鲜爽醇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柳叶眉旗下有金豪、金湾、金旗等红茶系列。

金豪为柳叶眉的仙姿玉色,清明前采摘,选取一芽一叶,半机械化打造,贡茶工艺,条形紧秀,金色毛茸密布,茶香中夹杂幽幽花香,汤色明黄清澈,分杯时淡淡金晕缭绕,入口清雅,无苦无涩,爽滑润喉,回味清新,茶底如莲心,肥壮油润,叶底舒展呈古铜色,芽尖俊秀靓丽,像与轻风嬉戏,当触碰到她却又悄然溜走,失落时又轻抚你肩,茶叶黄黑相间,条索紧致,白毫密被,茶香、果香伴着甜香,香浓宜人,茶汤滢滢泛光,入口甜润丝滑,回味空灵,茶底修长如柳叶,犹如漫步春风沉醉的夜晚,对影成双,甜雅花香,一切恰好。

金湾为柳叶眉的名嫒美姝,谷雨时采摘,选取持嫩性好的长梗,带一芽三、四叶,半机械化打造,贡茶工艺,貌似弯月,汤色橙红靓丽,恰似一湾粼粼金光,茶底红润丰硕,醇厚甘滑,回味延绵。

金旗为柳叶眉的侠士风流,谷雨前采摘,选取一芽二、三叶,条索粗壮,茶汤橙红透彻,其香清清,其味百千。

金湖为柳叶眉的国色天香,清明后谷雨前采摘,选取一芽二、三叶,半机械化打造,贡茶工艺,烘焙独特,有焦香气息和家乡情怀,其香气如湖水般深幽沉厚而得名,茶汤橙黄透亮,焦香馥郁绵长,口感浓烈饱满,回味悠扬,久泡味不绝,茶底颀长健美,好似独坐湖边,看一片树叶飘零,泛起圈圈涟漪。

金源为柳叶眉的黑壮奔放,谷雨后采摘,选取一芽三、四叶,茶香优雅芬芳,汤色橙红明亮,入口甘甜爽滑,回味清凉,茶底肥厚壮实,恰如夏日午后泛舟,寻一隅荫凉。

银湖为柳叶眉的秋水伊人,谷雨时采摘,选取一芽二、三叶,经野生金银花花蕾窨制而成。茶香携着花香,清新淡雅,茶汤黄绿剔透,甘爽舒畅。

2014年11月17日至24日,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在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的“柳叶眉”红茶摘得本届农博会金奖产品的荣誉称号。梅山四维居士《题国仲兄创制之茗茶——柳叶眉》有云:“出自天然远俗尘,雪峰山脉扎云根。形涵琼玉三分质,神蕴芝兰一缕魂。素雅常招仙客赏,清纯倍受士人尊。七杯饮罢风生腋,名缰利锁安足论。”《西江月·品刘国仲兄高山野红》:“汇聚山川灵秀,凝成天地精华。雪峰云雾毓奇葩,陆羽闻之返驾。雀舌养颜称最,金豪益寿尤佳。清风明月品新芽,隐隐风生腋下。”

2015年5月,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成立“柳叶眉”奖学金。每年,刘国仲和戴玉林都要在金凤乡中心学校为品学兼优的学子颁发“柳叶眉”奖学金和荣誉证书。

2017年5月,新化县国仲茶业有限公司成为湖南省农业委员会“2017年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价值提升行动试点单位”。提出深耕细作茶主题,以柳叶眉中心基地为载体,融合地理和历史人文,创新发展当地经济,提高本土居民生活文化水平为己任,致力将尧湾基地打造成富有浓郁茶文化和金凤特色旅游的尧湾公园。并追求“天地人心”为和谐,天即天然之成,自然之作,纯天然有机自然之品;地即源自高山之巅的野生产地,绝无污染的纯粹生境;人即秉承贡茶工艺,秉承好善为茶,独创于一律之外的茶品之人;心即宁缺毋滥的苛严标准,精益求纯的手造之美,用心做茶,慈心为茶。

柳叶眉从金凤飞出去,来到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长沙等国内一线城市,广受爱茶人的欢迎,并给远在美国、德国的游子捎去家乡的味道。

刘国仲开始培养第三代茶人,教育他们采茶、制茶,说制茶要从娃娃抓起。并在茶马古道上的老茶亭处建了一栋住房,即现在居住地,成了刘国仲的藏茗阁。刘国仲还是喜欢守在他的尧湾老茶园,建一竹楼,泡一壶茶,看叠嶂层峰、看云开雾散。也许,他在守望一叶茶,也许,他在等待一个人。

【摘自2019年12月《吃茶去》杂志(总第72期);作者:巴陵(湖南长沙),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茶文化随笔集《寻茶问道》《寻茶笔记》《黑茶军团的崛起(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云南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湖北洞茶、福建武夷山茶五卷)》《新化之茶》《娄底全茶书》《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品鉴报告》《中国红茶品鉴报告》等】

茶的最佳饮用温度,喝茶温度的讲究

  喝茶温度还需要什么讲究,不就是端起来,入口就喝呗,哪需要这么复杂的考量?

  但事实上,喝茶温度还是有许多讲究的。

  茶的最佳饮用温度,不但是关乎茶的滋味、有益元素的释放,还关乎健康。

  数据|英国研究报道

  2011年9月,英国著名杂志《英国医学》刊登了一篇《饮用69℃以上茶可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的研究报道。

  由于杂志的权威性,这篇报道在普遍喜欢饮用红茶的欧洲引起很大的反响,而在国内却知者甚少。

  研究人员在48582位居民中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饮热茶与患食道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根据筛查出的300位食道癌患者统计,他们坦言平时有定期饮用红茶的习惯,但是患食道癌风险与饮茶的数量无关,只与茶的温度有关。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饮用70℃或温度更高的茶的人群患食道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了8倍;饮用65℃~69℃茶的人群,患食道癌的风险是饮用温度低于65℃者的2倍;饮用沏好不到2分钟的茶与沏好4分钟之后的茶相比,危险高5倍。

  很遗憾,这篇报告对于饮茶的最佳温度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只是笼统地说,不能饮用超过70℃的热茶,尽量在茶水沏好4分钟后再饮用。

  因此,很多国内外学者在此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纷纷给出自己的研究结论,大概的温度集中62℃、60℃、56℃这三项上。

  总的来说,学者们一直认可,饮茶最佳的温度应该就在60℃左右。

  科普|食道粘膜

  其实,饮茶最佳的温度的关键不是温度本身,而是食道和胃粘膜的承受能力。

  根据医学专家解答,食道最外侧由粘膜组成,它是一层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能分泌粘液,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但是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粘膜就会被烫伤,而刚刚沏好的茶水,温度高达80~90℃。

  根据医学理论,粘膜一旦烫伤,为了及时修补这些损伤,食道粘膜的上皮细胞就要加快增殖。

  如果经常吃烫的食物,粘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可形成浅表溃疡。

  反复地烫伤修复,烫伤修复,就会引起粘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癌瘤。

  因此医学专家给出答案,为消除过烫食物引起的食道癌,吃饭、喝水均应不要太烫,热汤、热茶、热咖啡、热牛奶最好凉至40℃左右时饮用。

  中医|茶有冷热之分

  爱热茶的人,一般都会这样替自己辩解:茶只有趁热喝才能品出茶香。尤其是功夫茶流行之后,喝茶又越来越烫的趋势。

  而中医对喝茶温度给出的答案是——温。

  温者,不热不冷,性情柔和,最适合入口。

  另外,根据中医理论,同样一杯茶,冷热喝出的健康效果大相径庭。

  冷茶入肚,不仅无清热化痰之功效,且有凉寒聚痰的副作用;热茶入肚,茶的凉性借体内“火气”而升散,使人暂时的神清气爽;而喝温茶,效果最好,体内“火气”因茶性而下降,自尿排出,最自然和健康。

  科学|味蕾的适宜温度

  暂且不论冷热对食道粘膜的刺激,茶一定要在热的时候喝才最美味么?

  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商榷的问题。大量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热时饮茶最宜并无实践经验支持。

  因为从现代医学的味觉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味觉与温度的关系很大,即使是相同浓度的同一物质,也会因温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味觉。

  而理论上,最能刺激味觉的温度是在10℃~40℃之间,其中30℃最为敏感。

  比如甜味,在50℃以上的茶汤中时,感觉会明显迟钝。

  结论|适宜时间1分钟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能没法对喝茶温度给出一个标准的数字答案,而且喝茶又因人而异。但有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茶最好等温了喝。

  如英式下午茶的饮茶方式,是一整杯茶倒在瓷杯里的,难免较烫,所以英国研究报告中的合理方式是尽量在茶水沏好4分钟后再饮用。

  但因地制宜,我们大多是以中式茶道方式泡茶,茶汤从盖碗中出,经过了公道杯的降温,再倒入茶杯中,就不必等4分钟再喝了,倒是人走茶凉。

  因此,在室温下做过了几次实验,以不同的冲泡速度泡茶出汤,最后茶汤倒入茶杯后,大概1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降到适宜饮用的温度了。

  茶友们喜爱茶滋味的同时,也要考虑下食道粘膜的承受。热茶是不可取的,当然冷茶也不可取,温茶最宜。

  注:内容源自茶事频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百年战争与小罐茶的阳谋

历史上曾经有一刻,东方和西方的两大帝国因为两种植物而兵戎相见,一种是罂粟,一种便是山茶。前者制成鸦片,后者制成茶叶。


自先秦起,华夏文明的先民们便将山茶制成茶,两晋起,逐步变成一种文化。


十九世纪中叶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掌握制茶及产销全流程的国家。从种植/采摘/加工/炒制到批发和销售。


大英帝国通过罂粟-茶叶的贸易换得中国的茶叶,若无鸦片,英国从全世界掠夺的白银将大量流入中国。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直接导致罂粟-茶叶的贸易平衡崩溃,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中,英国一举击垮了摇摇欲坠的大清,英国得到了香港岛,以及大陆五处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


与此同时,英国开始“盗窃“中国茶叶的一切。并于其殖民地印度大规模试验种植及生产茶叶。但他们进行了创新,那便是通过大工业流水线的方式提高了产能,效率和稳定性。


1888年,英国入侵西藏,这次又是因为茶。与1840年不同,这个时候,英国人已经在印度种植了大规模的茶园,自明代以来所构筑的无形中国茶叶长城轰然倒塌。


茶叶战争在经济社会学上,具有不可忽略的社会地位。但近些年来,我们对茶叶的定位基本沦为普通的生活饮品的一而已种。


以上内容记载于《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书中还提到:从茶传播、贸易、饮用形成的茶马古道,事实上造就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形成了因茶而就的想象共同体,之后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垫底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是为历史学者所忽略的,无他。在宏观史学里,茶叶所扮演的角色实在是跟时代趋势无法比拟的,但尽管如此,茶叶从唐至晚清,以及远涉重洋,其发挥的文化功用却是无可替代的。



就在英国因“茶”入侵西藏之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扛着枪走上前线的大兵们,喝的却是咖啡,以保持清醒头脑和作战状态。


而在英国垄断下的茶叶海外市场,征收高额税收,此时的咖啡就成了极佳的替代品。又迅速乘上工业革命的东风,伴随战争,速溶咖啡和罐装咖啡从美国进入了欧洲和东亚。


而中国茶,好像也正是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开始,失去了话语权。英国依然享有英式红茶的美誉,日本的抹茶制品和茶道文化,还闻名海外。


中国,茶的发源地,却捉襟见肘,拿不出像样的、高品质的可规模化的茶叶品牌。


这并非中国的过错,但确实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文化,在面对高速扩张的工业文明时,掉队、落后了。


我们传统语境下”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生活情味,被恶狠狠地摔在地上,还踩了两脚。这不断得提醒着我们国人,不变,那就要挨打。


大约200年过去了,历经百年屈辱,东方巨龙又一次破茧重生。改革开放迄今四十年,商业文明浸透到各行各业之中,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城镇化,一切都焕然一新,但茶叶,这个国家除了瓷器和丝绸外,最值得炫耀的名片,却没有什么本质性变化。


仿佛和整个商业文明的进程隔绝了,与世无争,也碌碌无为。


挤满超市货架的英国茶包,开在高档商场里的新加坡TWG。再一次地提醒我们,不变,不言,不争,就依旧没有一席之地。只能翻翻老黄历,“想当年,我们还有《茶经》……”


虽然同为“茶”,但中国茶与西方茶,从产品到品饮方式,甚至产业逻辑,都已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


所以,这一次的“求变”,中国没有可以直接“拿来主义”的工业流水线,没有能够效法的流水线,也没有已经订好标准的贴牌OEM。中国人必须自己去定义,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茶品牌,我们在哪些社交场景需要“茶”,而它的标准又是什么?


这是一种复兴。也是新的构建。



纪录片《茶界中国》里有一段这样的记录,茶人陈必芳曾渴望将制茶技术传承给小儿子。但是在一场车祸中,小儿子去世了。只能将千里迢迢外做厨师的大儿子召回老家来继承衣钵。


但从片中来看,大儿子其实并不热爱,只是出于责任感来做这件事情。


这其中折射了中国目前茶行业遇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制茶技术即将后继无人。


工业化,或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路径。


工业化 ,这三个字说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做起来是非常难的,时至今日,全球大多数区域都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工业体系。18世纪时,英国没有一家工厂能够生产喝茶用的陶瓷杯。直到后来,经过几轮技术迭代,才实现了突破。


在无数的场合和文章中,我不厌其烦地强调,中国拥有目前全世界最完善的终端制造业产业链及集群,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拥有全球素质最高的工人,这三点意味着对茶叶产品生产方式的改造变成了一种可能。



英国及其殖民地引领了茶叶工业化的1.0时代。


提问:目前哪个国家是第一大茶叶出口国?

答: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是肯尼亚(曾经是斯里兰卡)后三者都曾是英国殖民地。


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其气候使得茶叶品质良好,英国人每年消费15万吨茶叶 30%来自肯尼亚。在肯尼亚有超过500万人从事茶叶生产,茶叶创造了其45%的外汇。


但是无论肯尼亚,印度,还是斯里兰卡生产的茶叶在中国人眼里都不能叫茶叶。


而全球范围内,短期内依然是英国人主导着茶叶的工业化和产销。


而在日本,自唐代日本将中国茶引入本国,国人一直将其视若珍宝。根据日本清凉饮料协会的数据:茶饮料2015年的消费量是55亿升,一举超越碳酸饮料成为最大品类。这是另一条工业化的路线。


我们再来看中国茶叶市场的一些基本事实。(此段援引自《被看轻的小罐茶》)


以下是农业部的数据。中国茶叶的产量逐年提升,到2017年是258万吨。再看中国海关的数据:2017年同年出口量是35.5万吨。也就是每年基本上15%左右的产量是出口的。其他是内销。

2017年当年出口金额是160995.5万美元。平均4533美元/吨,2.26美元/斤,按照2017年的汇率来算(6.8)差不多15.1元/斤。


我国茶叶外销的基本事实是:当做和食用油差不多的农产品毫无附加值地销售。而在宋代,仅福建安溪一地,与之有茶叶贸易的国家就多达58个。


目前,我国的茶叶基本处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阶段。本质原因是我们的茶叶行业停留在了农业时代。我们需要对这个产业进行革新与升级。



中国茶要实现工业化和标准化,难在哪里?其最根本的难点,是中国的“经验思维”,向西方“科学思维”的转换。中西茶叶百年之战的第一次失利,就败在过于依赖基于人的经验,而没有将经验转化成理性,即“流程化”与“标准化”。

举些简单例子,西方茶包、咖啡、果汁、可可,以及钻石和西医,都完成了品类和行业的社会化和标准化 。而像传统的中医、玉石、红木、中国茶,始终停留在手艺人代代相传的阶段,过于依赖人的经验,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行业“大师“。



工业化和标准化,恰恰就是一个“去人化”的过程,通过将人的经验流程化,实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向科学思维转型分两步走,第一进行分解,第二确立标准。分解阻碍中国茶产业工业化的特有、具体问题。这里需要简单科普一下中国茶分类。

中国茶除了茶叶类别上的不同,从产品属性上,可大致分为名优茶和大宗茶两类。


名优茶是中国茶与西方茶最大的区别,它不仅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中国茶博大精深的制茶技艺,更是中国茶魅力的极致表达。与大宗茶简单茶味上区隔之外,名优茶讲究色、香、味、形全方位的品饮感受。


所以,名优茶在原料和制作工艺上,就有极高的讲究。名优茶使用季节和嫩度最合适的原料,经常有原产地保护和特定的品种,原料等级的差异和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品质和等级的差异。


而大宗茶在生产上比较粗放,对品质要求比较低,全程机械化以实现低价。所以出口的原料茶,西方广泛饮用的红碎茶,基本都可以归为大宗茶,甚至在国人眼中,这都不能称其为“茶”。


但目前占全世界茶叶出口总量80%的,都是机械化加工的红碎茶。


中国茶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是要完成名优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而这其中,原料、工艺的标准化是关键。

名优茶原料的问题,在于稀缺性:产地、气候、时间,都会对原料的产量和等级,产生巨大的影响。名优茶不同于烟、酒、咖啡等植物深加工产品,茶叶即便一天时间的差异,品质差异就会很大(西湖龙井有早一天采是宝,迟一天采是草),高等级原料,一年的采摘周期,短则3天,多则不超过一周。


同时,再加上天气等因素,导致了原料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名优茶讲究色、香、味、形全方位的享受,工艺的不同,决定了香气口感等的差异,而制茶工艺,在中国茶人的手中,就像中医一样,祖祖辈辈都的都是靠口传身教,并没有形成标准化。


上述,是真正阻碍中国茶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关键。


针对这些问题,小罐茶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分解茶产业链,上游农业需要不同产区的集约化;中游生产需要标准化;下游消费端需要品牌化,培养头部品牌。通过产业链的布局,从底层彻底完成中国茶产业链的变革。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我们一步一步,从茶产地采摘源头来看。

古徽州,今黄山市加上江西婺源。中国茶叶的集大成之地。


古徽商中十之五六,从事茶叶经营。


故考察徽州对于了解茶行业有重要的意义。


上周我亲探了小罐茶的黄山生产基地及茶园。因为这家公司目前是中国茶叶界工业化最领先的公司之一。在《被看轻的小罐茶》一文中,我收到了接近600条评论的谩骂,但我依然相信理性的力量,讨厌反智,更不喜欢情绪化。实地考察是我永远坚持的真理,如果考察发现自己错了,我也会写文章承认。


在原料端,我看到了小罐茶制定了严格的采摘和挑选标准。


无论是原料的产区、采摘的标准、采摘的时间,都有明确且严格的要求。


在现场,我就看到有的茶农起大早辛苦一天采的鲜叶,因不达标而被拒收,只得匆忙离开,再奔去收购标准低的工厂。


在产品侧,看得到的地方是小罐茶定义了新的喝茶方式:铝罐分装,一罐一泡。但看不到的地方是:小罐茶设立了3道农残检测,6道精选挑茶工序的标准。


传统茶厂常规流程会涉及鲜叶挑选、机器分级、机器除杂和人工初拣4道流程。但小罐茶除4道常规流程外,又增加了两道人工精拣。在小罐茶黄山工厂,80多名工人每天从一堆茶叶中挑出了几根黄叶、老梗,都要逐一记录数据。这个步骤在绝大多数茶厂是不存在的。因为洁净度这一项,小罐茶每斤增加成本大约在100元左右。下图是我在现场拍摄的。



上图是工厂里的墙贴,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严格的细分和考评。


实话说,虽然我参观过很多工厂,不乏领先科技型企业,但是这是我见过最高标准的茶叶厂了,基本上是拿科技企业的标准来做了。


挑选完成后,便是自动灌装流水线了:标准化称重、标准化装罐、标准化覆膜、标准化封装……十道工序后,就是完全的已封装可销售的成品。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非常震撼。就是灌装车间的大门有两道门,人先进入第一道门,关闭后再打开第二道出去。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防止空气对流,影响茶叶品质。这个操作我只在国际级的巧克力厂见过。


对于品质的苛刻要求,恰恰最能体现的就是一个品牌的决心和底气。


小罐茶目前在黄山投资了15亿元建造一个工业4.0工厂,目前正在施工中。这个工厂给了人们很多想象空间。


此外,小罐茶还与众多国内外顶级科研机构,比如通过AI智能技术,研发智能采茶机器人,智能挑茶机器人,希望这些机器人可以精准识别单芽、一芽一叶等各等级茶叶鲜叶并采摘,精确完成各种茶叶内各种不同杂质的挑选等等。


这也是中国农业产品后起的优势:博采众长,搞来最先进的设备,从小步测试到全线装配。刚需、高频的产品,在供应链做到极致,既能降本提效,对现行的产业链也会发挥鲶鱼效应。让更多不规范的小作坊、小产商,经历一次变革。


小罐茶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全产业链的布局。通过纵向打通产业链,横向多品牌布局,最终实现供应链和渠道的共享,实现规模效益。为此,小罐茶在各个上游基地,已经开始按照生态化种植的要求,在建立示范茶园;在各个核心产区,建立上游工业化的初制工厂,在黄山按工业4.0建立中央工厂,并成立了“茶叶工业装备中心”和“茶叶研发中心”两个研发中心;在市场端,除了瞄准高端的小罐茶,针对大众和年轻的新产品线也很快就会上市……



一个真正以科学化市场思维的茶叶生态链,或许正在成型。


其实我真正挺的不只是小罐茶,而是这一类突破传统思维茶叶企业我都支持。只有更多的类似的企业才能真正将中国茶叶引领到世界。



制茶工艺,尤其对于名优茶,是民间代代流传的手艺,是上千年传承的经验,在时间长河的打磨中,与人们的口味、需求、偏好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


太宝贵,太难以复制,却太容易遗失了。工业4.0的出现可以使得机器愈发接近,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行为能力。也使得传承变成了可能。


这里就要说到小罐茶之前一轮巨大的舆论风波的核心问题了。这个“大师作”到底是什么情况。首先,“大师作”确实存在不同解读的空间,这个小罐茶已经被网络彻底教育了,但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故意忽视他的价值,甚至误读他的价值。


小罐茶的创业核心最重要的纲领之一是:建立标准。


这可以说是实现产品“工业化”的标志。标准一旦建立,将拥有“制空权”。


茶产业的权威标准,就是我们本土的、业界公认的大师们。消费者会有各种渠道去了解他们的制茶故事,但是把他们的手艺和经验变成工业标准,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经之路。


只有把整体的经验分解,用标准化的流程和步骤去量化,才能量化这些宝贵经验,将随时可能失传的手艺解救下来。最大化地利用,提高整体的原材料和制成品水准。


所以,大师作,并非是大师手工做,而是大师将多年练就的技艺,变成标准,融入整个生产环节,确保品质。


在原料端,大师会设定原料标准。

在制茶环节,大师会提出工艺参数、要求指导生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数与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实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杀青温度、时间等。


因此虽然有现代化的制茶设备,但大师一定会全流程监控和把关,甚至通宵达旦工作。


目前小罐茶的大师+现代设备模式,初步的完成了名优茶的工业化,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


所以,和大师一起研发如何将大师的技艺数字化和智能化,真正完成中国名优茶的工业化变革,是目前小罐茶需要攻克的难关。


最后,产品加工完成后,大师还要和小罐茶审评人员一起对茶叶的品质审评,只有达到品质要求的茶才可以出厂。


也许也还有匠人、有心人还会继续传承手艺,数年如一日,那可能将演化成另一种茶中的精品。但大众的需求,只有工业化才能满足。



如01、02所说因为基础的制茶工艺已经被西方盗走。中国在低端线上竞争是毫无优势的。但是全世界人都知道“茶”来自中国,最好的茶依然在中国。这一IP势能依然存在。


提问:什么是符合当下品牌战略?


答:我认为他不是简单的广告和所谓定位,在今天他是一整套产品开发+供应链整合+工业化+认知+广告营销+渠道的复合战略。


我们需要的是,基于这个时代的消费者特征,供应链优势,先进技术,国内外形势来制定一条既快速又扎实的作战计划。



中国茶曾经以农产品形态走出去过,但没有品牌,未来的中国茶,需要以品牌走出去。代表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生活方式,影响全世界。


故而我坚定地认为全球市场的茶叶战争的下半场,是中国茶企业通过市场端的品牌化(尤其是高端线),加工端的工业化(尤其是利用好工业4.0),上游端的生态化来实现真正实现市场上的飞跃。


在大宗茶的标准化、工业化上,西方茶叶品牌,已经远远的走在了中国茶的前面,但中国茶,尤其是名优茶,以其独特技艺所造就的色、香、味、形,一旦完成真正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升级,并实现产品和品饮方式的创新,足以对西方茶,形成一次强有力的反击。


另一方面,以喜茶和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中式茶饮,也在以另一种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去重新定义这个市场。



而在量变引起质变之时,在大师手艺和现代工业磨合之后,我们才能重构现代茶产业的标准和规则,才能继续陆羽们的使命,续写新时代的《茶经》,讲述中国茶的新故事。


怎么讲好这个故事?


在我做进击波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其实都感觉到一种话语的缺失。我们的企业,从传统到新兴领域,从制造业到零售业,都有欣欣向荣之势,几乎都具有实干的蛮力,但缺乏讲故事的能力。


整个世界,除了看到涌进各国商场“买买买”的中国大军,还需要看到中国的“文化叙事”。


这是中国面临的新一轮全球竞争:如何让“民族品牌”跻身世界品牌之林,如何在中国经济不断崛起的现实中,让世界领略到中式哲学的幽深与务实,中国生活方式中追求的清欢与情味。


如幽幽茶香,清淡,而有味。


这不仅仅是品牌的使命,也符合了消费者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的必然趋势。当厌倦了种草、剁手,从兴奋到失落的无限循环;当疲惫了蹦迪、唱K,从狂喜到低落的情绪过山车。我们也可以重新拾回“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人间清味。


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征服了小亚细亚吉拉城。

当时他写信给罗马友人报捷时,只骄傲地写了三个拉丁语单词“veni ! vidi ! vici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去吧,去征服世界。



后记:


此篇可看做《被看轻的小罐茶》之续文,之所以会有《被看轻的小罐茶》一文,因为我发现了潜藏在纷乱表象底下,小罐茶与传统茶企的本质不同:科学化思维,工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和品牌化体验。这是小罐茶与传统茶企在底层逻辑上的本质差异,而这种逻辑,恰恰是中国茶从经验思维向科学化思维转变的关键。底层逻辑就像是操作系统,会深层次的影响一个企业的所有行为,如果这种思维,能变成是一个产业共性的思维,那中国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但我们很多人太容易被情绪和舆论引导了。这并不利于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进击波财经授权转载,作者沈帅波,仅供学习使用。「茶叶江湖」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当如发现本公众号信息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其立即删除。

找到约4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