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因为是茶道部

找到约301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一盏香茶洗俗尘——谈当代茶道美学

当代中华茶道是甚么?

我认为“茶道”有三个特征:一是糅合传统文化艺术与哲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修身活动;二是以茶为媒介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三是借助茶事通向彻悟人生的一种途径。无论我国或日本、韩国的都离不开这三个内容。凡出自我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精致行茶方式的就应叫中华茶道。所谓“精致行茶方式”,是包括已精进了的泡茶技艺与具逻辑、富美感的动作设计。茶道应以“茶”为中心、“无心”为要求、“敬”为宗旨,通过色、声、香、味、触、法达致眼、耳、鼻、舌、身、意的最佳感受,从物质享受达致精神享受的提升乃至顿悟。中华茶道是融合了儒(人格至善)、释(指禅宗的觉悟与无我)、道(天人合一)为一体的生活艺术。

“当代茶道”并非日本茶道的翻版!日本茶道则是因为崇拜唐、宋文化而引进的其中一种汉文化。简单地说,日本茶道是“尚古”,而中华当代茶道是“崇新”。日本茶道通常在象征隔绝世俗的茶庵内进行,而中华茶道却喜欢融入大自然。参与日本茶道的人其一举一动都要求格式化,按照一定的规则紧张地进行活动。而中华茶道则是多样化、个性化的,主张和悦舒畅、脱俗清神。日本茶道是从寺院开始的,与宗教密不可分,而中华当代茶道却是跨越宗教的信仰。日本茶道的主要内容是“点茶”或“煎茶”,而我国的是茶品丰富、茶法多样。重要的是,日本茶道没有“茶席设计”的内容。

当代茶道也不是古代茶技或历史片断的重现,当代茶道是中华民族经过40年茶艺复兴,国民人文素质提高之后而产生追求更美满生活的其中一种文化现象。

茶道艺术跟其他艺术一样,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念,传达美感,使人觉得和悦舒畅。茶道是包罗了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甚至音乐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茶道包含思想性和艺术性,但主要是通过艺术去表达思想,利用茶道这生活艺术去享受艺术的生活。通过艺术创作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秩序和法则,必先充分了解,准确掌握。

茶道的视觉艺术

为了全面品出茶叶的色、香、味,于是就出现了能配合其茶品的泡饮方法以及相应的茶具。也正是因为要方便泡出一杯好茶,所以所有茶具的设置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所谓“合理定位”,是要因应所泡茶品及品茗人数而设定茶具的种类、质材、容量、数量以及应在位置等等,将必须的茶具合理地设置在一个便于操作的平台上,这个特定的茶具组合形式就叫做“茶席”。

当你热爱茶艺,就必然会收集各式各样的茶具,更会刻意去组合一些精美的茶具以个性化的形象作为品茗会友之用这就是茶席设计的动机。将茶席艺术化以传情达意,那便是茶席设计了。

要进行茶道就需要有一个茶席,而茶席主要是由茶具组成的。利用茶具去表达意念、传递讯息的艺术手段就叫做“茶席设计”。我们可以将每件茶具看作为一个“点”,若干茶具可连结成“线”,也可以组成“面”。利用茶具本身的质材与色彩再辅以其他的素材去为茶席进行“形”与“色”的设计,通过对视觉的刺激去影响观众的心理,这就是茶道的视觉艺术。

茶席设计

茶席设计是以方便泡饮为原则,在色彩、造型、空间等渗入美学元素,使之升华为充满美感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茶席设计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主次分明,也即艺术的层次感。譬如说,泡茶器具是行茶中最重要的用具,应该放在最注目的中央位置,其他茶具就不能占用。茶花只起点缀或点题作用,不应占太多面积,也不可过分夺目。目前不少的茶席设计只侧重于“悦目”的关节上,茶具的布局不合理,有的甚至无法泡茶,违背了茶席设计以茶事为中心的原旨。严格来说,这不是茶席设计。

当刻意选择具个性化的茶具,创作一个茶席以寄托思想、传达意趣并与受众产生共鸣的时候,以茶为主角的当代茶道艺术就诞生了。“茶席设计”的流行,象征当代茶文化步进了“艺术”的阶段。

茶道的造型艺术

茶具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茶花设计是造型艺术,茶道装置也是造型艺术。

茶道的行为艺术

茶是中国的国饮,不论民族基本上人人饮茶,本来就如吃饭一样是无需向人表演的。但出于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宣示中国的茶文化,于是出现了可表演的茶文化艺术了。

行为艺术不一定是前卫的、惊骇的、哗众的。茶道的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的地点、时间,借助茶事以肢体语言与观众互动交流,传达普世的价值观与高尚的人生观。茶道是一种艺术创作,但不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它没有故事情节,也不是要反映一种现象,更不是要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茶道的行为艺术是以优雅、自然、简练的行茶动作,引领观众进入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境界之中。

行茶前,具列中的茶具应如何放置才合理、才富美感?茶具展开时其先后次序应如何?如何使行茶过程动作不重复而又便利、优雅?泡饮时,如何传递司茶者的意念?整理时,如何能以引人入胜?其手、眼、身、步、气、意如何配合?——这些都是过去遗缺的茶道行为艺术。

茶道中只有茶才是主角,其他一切都只是为茶而设。司茶者要排除一切杂念进入忘我境界,超脱自然的享受泡茶之乐。当你完全享受时,观众就如你一样舒畅无比了这就是茶道的魅力所在。

初习茶道者,最好尝试在宁静的户外进行。多留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的美态,使对万物生情。当你感到无忧无虑、全情投入的一刻,就是茶道最美的时候了!“茶艺”是学来的,而“茶道”是要“悟”出来的。

茶道美学

谈艺术,先要谈美学;谈美学,先要了解“美”是甚么?

“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之父”鲍姆嘉登 1714-1762 德国)

“美”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海德格尔 1889-1976 德国)

“美”是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感情。(伕名)

“美”并非抽象得模稜两可、高深莫测,是可以用简明的文字或语言清楚表达的。茶道美学是研究茶道过程中的美,即研究茶道艺术的科学。

人的耳朵和眼睛是主要的审美感官,因而产生了文学(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电影,称为八大艺术。茶道艺术则包罗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灵感觉,是圆满的艺术。茶道是要借助茶去展现人性的真(知识的真)、善(伦理的善)、美(诗意的美),使授受者都得到心灵的满足,和谐圆满。故此,和谐的“美”是审度茶道艺术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另一标准是具有完整而简练的行茶过程。完整的行茶过程是包括展开、泡饮、整理三部份。概括而言,美学原理可分为统一、调和、平衡、律动四方面。

统一,是美学的最终要求。茶道中的茶具超过20件,大小各异、质材相别、形状不同,都不统一。我们茶道过程中不统一的因子,透过美学理论使其达到风格统一、结构统一、动向统一。统一,达致和谐。统一绝非是单纯的,统一必须服从主题,主次分明是茶道要理。我们可以通过构图、空间、强调、聚焦、导引五种技巧使之统一。

当遇上不统一的因子,采用“调和”手段使之和谐。调和的技巧有:分离、分隔、加置、调色四种。但是,绝对或接近绝对的调和以及多次的重复都会使人觉得沉闷,此时应采取“破调”手法将两种造型、色块、行为的差距拉阔去冲击人的视觉,影响其心理,造成意外的结果。

视觉上的平衡会达致心理上的平衡,使人觉得和悦舒畅。平衡是包括量、质、形、色、方向、高矮等,虚与实、动与静的并存也是平衡。平衡的方式有两种: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对称平衡使人有稳定的感觉,但嫌呆板。不对称平衡有轻快活泼之感,茶道多取此法。美学中的“比率”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视觉平衡的一种宝贵经验。1:0.618的“黄金比”最符合视觉心理。我就是运用人体工学的原理制定茶道用席巾的大小的。这样大小的席巾不但易于操作,而且使人看得十分舒服,这就是因为视觉心理的作用。

又如茶匙,其长度为手背中指指尖到第三关节距离的两倍则最为美。手执茶匙时,尾端外露部份是前端的两倍,过多或不足都不好看。

线条、形态、造型、对应的色块以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的变化都会产生跳动的感觉,使没有声音的艺术也具节奏感。茶道过程中的律动,是要根据行茶时的动作配合恰当的停顿,就如诗歌、音乐一样,表现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色彩是艺术的魔术师,懂得基础的色彩学是学习茶道的重要条件。当代茶道如能配合适当的音乐一起进行,其感染力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茶艺的复兴,茶的物质已不能满足人们心灵上的需要。在精进了泡茶技艺以后,开始探索茶道美学以及茶道精神。当解决了“如何活下去”之后,人类就会思考“如何活得更好”——这就是生活哲学。现今世界除了以金钱与权力来衡量社会地位之外,更多的是以洒脱、闲逸、精致与怡乐来比较生活品味的层次,以及能否在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美感的满足。

“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艺术家蒋勋先生视“美”为生活的赞歌。能够感受美、欣赏美、享受美是莫大的福气,“当代茶道”要培养的正是“尚美人格”。

当你对美好生活有所追求,就会讲求穿出个人风格一点、吃得精致健康一点、住得舒服雅致一点、环境清新优美一点、出行悠闲舒适一点。——这就是“当代茶道”贡献社会的“尚美人格”功能。

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虽然选择的内容和展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一种与财富、权力无关的价值观。而美学的形式在于秩序,在于和谐,在于规律,在于张力。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享受,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活得很没趣,活得没质量,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了。“当代茶道”是在寻找生活品味的潮流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品茗方式,是通过严格的行茶过程去达至高雅涵养的修身活动,是通过茶席的物象转为意象再化为心象的过程。“当代茶道”藉着个性的茶席,创造一个能给自已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

“生活美学也许就是未来的主流美学。实际上,艺术回到生活母体本身,反而是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的回归,以此可以来为中西文化和美学架设桥梁。”茶文化,因为注入了时尚的内容而不断活化。“当代茶道”,包涵了儒雅的中华文化修养与独有个性的现代美,崇尚道德而不说教、时尚却不媚俗、精致但不奢侈,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茶道。(本文略有删减)

【摘自2018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罗庆江(澳门),系澳门中华茶道会会长、《吃茶去》杂志顾问】

以茶为主题的七部电影佳片,您看过吗?

喝了那么多茶,可你知道这些和茶有关的电影吗?以茶为主题或者线索的影片很多,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各有千秋、涉及中外的茶主题电影,云南国际茶叶交易中心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么,也快邻近春节假期,您可一边喝茶,一边观赏以茶为主题的电影,不乏为一种更独特的饮茶乐趣。

茶馆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革命《茶馆》(1982年)

说起有茶有针砭时弊,最先联想到电影的恐怕就是《茶馆》。世纪之交的老北京城,巍巍大清气数将尽,苟延残喘。各方势力相继抬头,救国救亡的队伍中各类投机分子时隐时没。老北京城的一个角落里,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见证着时代每一个席位的变化,更收纳了汹涌大潮之下多姿百样的平凡众生相。生活在底层的社会渣滓刘麻子。三教九流,世间百态,汹涌的历史洪流之中,一出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喜剧。

听名字就很文艺很战争《与墨索里尼喝茶》(1999年)

与墨索里尼喝茶是一部英国电影学院奖获奖影片,由两届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奥斯卡影后玛吉·史密斯,奥斯卡影后雪儿,以及最佳女配角获得者朱迪·丹奇主演。本片由佛朗哥·泽菲雷里执导。二战期间,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妇女每天都要到英国驻意大利使馆同大使夫人喝茶,本片讲的就是她们的故事。

茶的忧愁像极了电影《春秋茶室》(1988年)

陈坤厚执导的一部剧情片,由张艾嘉、梁家辉、李宗盛等主演。描写老板娘与小叔子一起经营“春秋茶室”的故事。十几年平凡而琐碎的生活,有过喜悦,但更多的是忧伤,像茶的味道。

一杯绿茶的爱情《绿茶》(2003年)

姜文与赵薇主演的电影《绿茶》,可说是以茶释爱的代表作品。不停相亲的比较文学专业女硕士吴芳每次和相亲对象约会时都会点一杯绿茶,在与新的相亲对象陈明亮约会时,她告诉对方点绿茶的原因是曾被一名叫朗朗的女孩告知,从一杯茶可以预测一个人的爱情。

日本茶道祖师的悲歌《利休》(1989年)

利休是日本著名的茶道祖师,但最终却因为理想与性格上的差异死在丰臣秀吉的手里,在茶道的历史上留下一抹血痕。这部电影丰满的塑造了利休,让大家了解这样一个日本茶道的始祖,拥有怎样的人生,又是怎样走向终结。

茶道精神的精美讲述《斗茶》(2008年)

撰写《茶经》的陆羽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宋朝时,在中国西南方,有公黑金茶族和母黑金族茶族烹制出各自性味不同的茶,日本人八木宗右卫门因无法忍受被公黑金族挑衅而让两族斗茶,最后以母黑金族被全面屠杀结束,只有一棵母黑金族茶的嫩芽被带去了日本而被保留下来。

爱情有时就像《菊花茶》平淡中的甘甜(2001)

《菊花茶》讲述的是发生在西北某城市一对青年恋人的故事。青年铁路工人马建新在一次文化学习速成班上结识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青年女教师李卫华,马因失恋的创伤对爱情心灰意冷,而李却因病缠身,而对爱情可望不可求。俩人同为爱的归宿倍受煎熬,一个偶然的相遇,加之共同的偏好——喝菊花茶,使二人在接触中揭启了双方对爱情的企盼。直挚的友谊,纯美的爱情,终于摒弃了人生路上的障碍,他们在平凡中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来源:云茶交易中心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原文标题: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李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伦理、东方管理哲学,茶道哲学等。荣获2002年度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入选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出版和主编专著8部,其中《日本人为什么是工作狂》(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版)获得统战部统战系统优秀图书奖;《近距离看日本》(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获得第八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鼓励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论公民美德与市场道德的内在关联》(《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获得首届中国伦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当代中国茶文化中的反智主义》获得首届茶道哲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多项。

  对话背景

  ▲▲▲

  2019年8月3日上午,在勐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峰会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及其团队创作完成《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正式发布。
  《天地融入一茶汤》历时三年完成。全书的主体部分由“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等五章构成,对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探讨。

  儒学对中华茶道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许多重要的中华茶道提出者和阐发者来自于儒者。中华茶道与儒学也存在高度的契合。儒学的要义是尽心、知性、知天,中华茶道所包含的尊重生命、精行俭德、顺从自然等思想要素分别对应的正是儒学上述三个主体内容。
  李萍教授作为《天地融入一茶汤》的主要作者,于8月2日下午16:00点,在大益集团益友会全球会员中心二楼茶书阁接受专访。

  大益访谈 Q&A

  ▲▲▲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 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峰会开幕之际,请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茶道哲学?

A: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追问的。茶道哲学研究所成立之初,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想写一本“茶道哲学概论”。经过多次反复讨论,提纲定了,动笔时,依然感觉困难——“茶道”与“哲学”之间如何定义?这就必先梳理——茶道是什么?中国茶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怎么走过来的?

  如果我们对茶道思想没有充分的领悟,充分的消化,要提炼出茶道哲学是非常困难的。中国茶文化实际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所以,我们准备花几年的工夫,借助这样三个视角,逐渐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是怎么在茶道中体现的;把中国茶道是什么梳理清楚。

  关于茶道哲学的定义,我们现在只能给出说明性的解释,就是对茶道进行哲学的思考和反思。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 目前,国内茶道哲学研究机构是什么样的情况?

 A: 据我所知,人大茶道哲学研究所是国内第一家。我们之所以能成为了第一家,也得益于大益集团董事长、大益茶道院院长吴远之先生的极力推荐和大力支持。

  人大茶道哲学研究所是2016年6月创建的。在那之前,我们连茶道哲学的定义都不敢做,更别说创办茶道哲学研究所、创建一个新的学科。但吴远之先生说,很多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如果没人敢做,那就永远不会有人提出来。

  纵观哲学史,很多分支哲学的出现,都是因为有第一个提出来的人,才有了后来的一个学科,一个分支。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就做了这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茶道哲研究所我们是第一家,希望不是最后一家,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追随或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所以,从2017年开始,我们坚持举办“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就是想借助这个平台把国内茶道哲学的研究者、正在研究的课题纳入视野,进行相关人才储备和理论挖掘,以及思想的总结。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 经过3年多的发展,中国茶道哲学研究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A: 国内的茶道哲学研究应该说还在起步阶段。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内开始出现茶文化热,做茶文化的人水准参差不齐。仅仅从研究的成果上看,标榜茶文化的东西很多,比方说随意的个人感想,不加证实的一些臆断,但这些东西很难登上学术的殿堂。

  之前有不少人误会我们也是在做类似的工作,但情况有所好转。从今年开始陆续有几个杂志社的编辑、主编主动联系我,问能不能开茶道哲学的专栏,现在已经有三家,我答应每期给他们推荐一篇。现在可以很欣慰的看到,茶道哲学研究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需求非常大,研究者在理论上提升的愿望非常强烈;还是有很多学者愿意从理论上、学术上扎实去做,跟我们站在一起,共同推进。
  李萍在《天地融入一茶汤》新书发布会上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 “茶道”和“茶道哲学”有什么不同,能否请您谈谈该如何理解?

 A: 在第一届茶道哲学峰会上就有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有人说,在中国古代,“道”就是一个接近于哲学的概念,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所以有人认为,茶道哲学是不是一个重叠或同义反复?

  茶道研究确实是对有关茶进行的思考,它与茶本身、茶生活方式等物质性的茶还不太一样,因此也就有别于茶道,茶道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甚至进入到社会生活层面,但这还不是我们讲的哲学层面。

  哲学层面不直接与物质、物体发生关系,它思考的对象是思想本身;哲学不能思考茶,它可以思考茶道,只有茶道才构成了哲学思考的对象,而不是茶本身。茶道涉及人们喝茶、品茶以及茶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生的交往、贸易经济等活动内容,人们怎么去看待这个活动?这些内容都可能成为茶道的一部分。

  然而,茶道有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地域、文化传统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就是因为人文思想是与不同人群的地域、风俗等关联;但作为物质性的茶是没有的,比方说,你很难说英国红茶或者说中国红茶,因为只要是红茶,它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应该是一样的。当然作为工业产品,品牌可能有别。从科学层面上来讲,茶是不分地域、国家的,但是茶道分。同样,对茶道进行的哲学思考,严格来讲也不应该分时间、地域、国别。

  譬如,讲到生命的价值,我们并不会去追究古代人活着的意义。我们讲的人,是一般的人,就是人的整体,不是单个的、个别的人;同样,我们所要进行的茶道哲学研究,也只能是茶道一般、茶道普遍以及其中包含的哲学问题,这其实是我们对茶道进行了哲学的提炼和提升。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 您前面提到,三年磨一剑,凝聚茶道哲学研究所多年心血的这本新专著得以面世,与吴远之先生的支持、鼓励分不开,您是怎么和大益结缘的?

A: 说起来,很偶然。一个朋友熟悉大益,便带着我去北京大益茶道院喝茶。就这样,我认识了茶道院徐学副院长。在交谈中,徐副院长说起吴远之先生有一个构想,他提出了“三位一体”架构,即茶道心理、茶道美学和茶道哲学的茶道学体系。

  人大哲学系在国内学术地位领先,他问我有没有兴趣来做这项研究,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随后得到了时任哲学院院长的姚新中教授的大力支持。

  姚教授很关注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转向研究,所以极力鼓励我。就这样,茶道哲学研究在人大开启了。应该说从无到有,得益于这个大胆的创想,以及学术探索的勇气。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 在这本书中,您为什么会选择大益八式作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来研究?

 A: 大陆茶文化的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初,之所以复兴,说来这要感谢台湾现代茶文化的回流,还有香港的茶文化复兴。不过,大陆不太提茶道,只说茶艺,为什么提茶艺呢?因为台湾人比较忌讳,觉得日本用了“茶道”,而且日本用的就是汉字,台湾茶人觉得一讲“茶道”就容易跟日本混淆。

  所以,台湾是70年代初开始恢复现代茶文化,即他们所说的茶艺,一直使用的是“茶艺”这个词。大陆80年代恢复后,沿用的也是茶艺这个提法。

  但是,大益集团吴远之先生从一开始,就提出的是“茶道”,例如,他还创建了大益茶道院、大益茶道师体系等等。从文献上来看,大益是最早这样做的。我个人也非常倾向于用“茶道”,而不是采用“茶艺”。

  在中国词汇的含义当中,“艺”与某种技艺有关,而茶道比茶艺更容易与哲学结合起来。

  80年代恢复茶文化以后,相关的提法有很多,我本人也观摩、了解了很多不同的茶艺表演、茶道体系,包括书籍,我还是倾向于大益八式。大益八式是近年来所见的行茶法中最具有概括性的,包含的理念释义空间很大。要解读中国茶道,就得找到一个模板。一个思想相对成熟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模板,而且受众也比较广泛,大益八式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它在理论解释上更有可行性。
  大益八式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 您对大益茶道宗旨“惜茶爱人”很赞同,能谈谈您的理解吗?

A: 我赞成这个观点,是站在学科立场上来看的。第一,“惜茶爱人”没有否定茶,而是首先肯定茶。首先把茶放在第一位,这一点比目前很多已有的关于茶道的提法更加切合茶道本身的属性。这一点也是我非常肯定的,另外,对茶本身的充分认可,这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韩国、日本茶道的根本一点。

  只有肯定了茶,才会在茶上下功夫,追求工艺的不断提升、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知道,只有工业化、机械化、高科技含量的工艺才能做到稳定的产品质量,这样,我们的茶产业乃至茶文化才能面向未来,拥抱工业文明,拥抱现代生活方式。撇开茶去谈道,一定会过于空泛,毫无针对性。

  第二个词“爱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茶人之间的相互敬爱。比如,在大益八式中,席主泡出第一汤之后,首先是自奉一杯,先益己后利人,这是一个基础。第二个方面,“爱人”是开放的、扩展的,比方说在人类社会交往当中,用品茶来进行一种广泛对话,因为品茶确实能让人静下来,舒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就觉得“爱人”包含了未来无限的可解释空间。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Q: 茶道哲学研究对当今中国,未来茶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A: 对未来茶事业的发展,我个人觉得可能只是间接的。因为哲学的研究,包括茶道哲学研究,它本身并不直接对现实生活的某个部分产生直接的作用。它是通过影响人及其观念再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

  随着人们逐渐富裕起来,摆脱了物质匮乏,就会要求吃的好一点,吃得讲究一点,对茶的要求也就高了,包括对茶事的审美和精神满足。用一种学术语言概括的话,后物质主义时代的出现,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而是开始更加关注文化精神层面,这时茶道哲学的作用可能就大了。

  《天地融入一茶汤》书摘

  ▲▲▲
大益访谈李萍,大益茶道正在成为中华新茶道的样板
  目录

  导论 中华茶道与儒学的汇通

  第一章 品茶养心

  一、品茶与喝茶之别

  二、洗尘:易简功夫

  三、坦呈:彰显本心

  第二章 事茶致知

  一、茶道认知何以可能

  二、苏醒:借茶知己知人

  三、法度:由茶循规蹈矩

  第三章 修茶明德

  一、茶人的修养

  二、养成:守真益俭

  三、身受:自厚薄责

  第四章 援茶正伦

  一、茶中见人伦

  二、人伦中的茶礼

  三、分享:推己及人

  第五章 茶通天地

  一、心比天地宽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

  三、放下:与茶无对

  结语 茶道即人道

  一、茶道的世界

  二、茶与现代生活

  附录:大益茶道何以可能

  1.中华新茶道的开拓者

  2.中华新茶道的践行者

  3.中华新茶道的推广者

  茶道与儒学的相遇

  (来自导论部分)

  大益八式是茶道修习方式,而非简单的茶艺表演。因为它包含了一套自我一体,自洽圆融的茶道学说,这样的茶道学说可以视为儒学传统的“接着说”。大益八式的哲学命题来自对人生八大失误的反思和克服,这八大失误就是贪欲过多、沟通失灵、善恶不分、取舍失当、急于求成、双重标准、患得患失、为此就有对治八法。修行大益八式的饮茶者们通过一次次正经合规的喝茶,就是在洗心革面,反省自己,获得长进。

  贯穿全书的红线是“天地”范畴,该范畴既是儒学的根本,也是理解中华茶道的密匙。心性论回答人在天地间的位置,对人的基本属性做出设定,“为己”“立身”被儒学视为人在世间的使命。大益八式中的“洗尘”“坦呈”十分完美地揭示了这些内容。认识论探讨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茶只是自然物,茶道则是文化的产物,因人的在场和解读,茶进入人的意义世界。大益八式中的“苏醒”“法度”将人与茶的关系深度勾连起来。修养论关注人格养成,饮茶中的净心养性、饮茶后的愉悦澄明都产生了积极的催化作用,这也是大益八式通过“养成”“身受”这样的程式所要达到的目标。交往论意图阐释儒学和而不同的思想,为现代社会人际互动、社会结构有序调整提供解决方案,这反映在大益八式中就是“分享”。通过茶汤、茶水的分享,逐渐引导茶人打开心扉,成为利他合群的人。境界论着重分析内在超越如何可能的问题,儒学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学习、作为、行道才是造成每个人达至不同境界的决定因素。至高境界永无止境,是一个无限追求的动态过程。积极向上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自身境界的生活状态,为此,需要戒骄戒躁,克服自满自足,大益八式中的“放下”即排空杂念的不二法则就契合了这一层深意。

  撰文:张玮

  摄影:张玉杰、外聘团队

  责编:曾婧雅
找到约28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