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宜兴市茶叶

找到约10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扬子晚报:文化名流齐聚阳羡茶会助力“宜兴红”申遗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唐代诗人卢仝为宜兴茶留下了千古绝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日前在宜兴茶文化研讨会上介绍说,宜兴是我国知名最早的古茶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首届阳羡茶会于1984年秋天开始酝酿,如今已经举办了十五次。每次茶会,来宾交流饮茶习俗、礼节等茶文化,赋诗作画、引吭高歌、切磋研讨,场面温馨而生动。本届茶会由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宜兴市茶叶协会主办,乾红早春茶协办。

苏轼对宜兴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宜兴产茶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

唐朝时,宜兴阳羡茶空前鼎盛,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曾在阳羡南部山区长时间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曾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朝廷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宋代大诗人苏轼对宜兴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据了解,到宋代,宜兴茶叶交易非常发达,北宋时“县岁市湖洑茶数十万斤”,同时,宜兴阳羡茶也深受宋代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的喜爱。南宋户部尚书方逢辰就有“惠山天下第一泉,阳羡百草不敢先”的诗句传世。

宜兴市档案局副局长、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宗伟方介绍说,元代时,阳羡茶进贡数量仍然可观。据宜兴旧志记载,元代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至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由于制茶工艺、饮茶习惯有较大改变,叶茶逐渐取代了末茶,绿茶制作工艺基本成熟。因此,明代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时出现了沏泡茶的方法,并且开始用紫砂壶泡茶,而作为阳羡茶重要组成部分的宜兴红茶开始逐渐受到普遍喜爱。

“文人情”已成“宜兴红”文化内涵

茶会上,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晓红指出,传播好宜兴茶,要做深“文化茶”,进一步提升阳羡茶的文化内涵。要做强“功夫茶”,推动宜兴茶产业提质升级。要做精“创意茶”,把茶文化与各文化相融,探索不断、创意不止,永葆阳羡茶的生命力。

“纤秀形”“甘甜味”“宫庭艺”“文人情”已经成为“宜兴红”的文化内涵,当代文化名人纷至沓来,品味并参与建构“宜兴红”文化品牌。“风的影子夹带冷暖,穿行在柔软与坚韧间。”著名诗人成秀虎这样深情吟咏“宜兴红”。早在今年上半年,由宜兴茶文化促进会和南京《青春》杂志社创意并牵头,组织全国30多位著名诗人,开展了“阳羡茶华语新诗采风创作活动”,创作了近百首新诗并结集成诗集《新诗咏阳羡茶》。茶会上,举行了这本诗集的首发式。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在诗集序中充满激情地说,“我仿佛随着天空中的云朵,飘回到我的家乡宜兴,独自迈步在茶园小道……”“抓一把晒青凑近鼻孔,整个人仿佛,被吸进一片远景,吸进细雨迷蒙的山峦。”著名诗人李樯对“宜兴红”可谓情有独钟。

茶会上,宜兴市文化局副局长张燕军激动地告诉大家,“宜兴红茶制作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宜兴市相关部门也将以此为契机,强化项目档案建设、开展传承人谱系整理、建立传承保护基地、确立宜兴红茶茶树种植基地、建设陈列馆、开展研究宣传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力度。”

“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遗稳步推进

据了解,与紫砂壶相对的“阳羡茶制作技艺”,直到2013才年被列入无锡市级非遗名录,这与宜兴茶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极不相符。就全国范围红茶制作工艺而言,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和云南“滇红茶制作技艺”已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成功申遗对两地红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弘扬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进一步介绍说,“从20183月开始,宜兴市成立以市长张立军为组长的‘宜兴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安排专项资金,正式启动并推进宜兴红茶的申遗工作。”

为了加速申遗进程,宜兴市明确红茶申遗项目名称为“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报主体为宜兴市茶叶协会,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对各相关单位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与分工。在申遗过程中,宜兴市茶叶协会专门组织多次实地调研,走访多家茶企,采访一批制茶老师傅,对宜兴红茶的历史脉络、制作技艺、存续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梳理与总结,并对全手工红茶制作技艺进行完整的拍摄。

目前,宜兴市有关部门已召开多次论证会,进行反复论证、完善和补充,力争将申报材料做到准确、精炼、有针对性。目前,经过为期半年的努力,“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报江苏省级非遗的材料已基本编制完成。

扬子晚报·扬眼 记者蔡震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

电话:0510-87619009

传真:0510-81727111

邮箱:cwhcjh@126.com

地址:宜兴市环科园龙池路301号,中宜环保工程学院内2号楼(宜兴市武警医院东侧)


人民政协网: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遗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宜兴红茶制作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宜兴市相关部门也将以此为契机,强化项目档案建设、开展传承人谱系整理、建立传承保护基地、确立宜兴红茶茶树种植基地、建设陈列馆、开展研究宣传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力度。”在近日举行的“阳羡冬暖宜兴红——茶文化媒体人艺术沙龙暨第十五次阳羡茶会”上,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敖盘如此说。


这场由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宜兴市茶叶协会主办,乾红早春茶协办的阳羡茶会于 2018年11月17日在宜兴市太华镇乾元茶场举行,“宜兴红”也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介绍,宜兴历史悠久,古称荆溪、荆邑、阳羡,是我国知名最早的古茶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宜兴产茶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

在唐朝时,宜兴阳羡茶达到空前鼎盛。据称,为撰写《茶经》,茶圣陆羽曾在阳羡南部山区长时间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曾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

鲁成银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唐代诗人卢仝就曾写下诗句,赞颂被朝庭定为贡茶的阳羡茶。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朝廷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到宋代,宜兴茶叶交易非常发达,北宋时“县岁市湖洑茶数十万斤”,同时,宜兴阳羡茶也深受宋代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的喜爱。南宋户部尚书方逢辰就有“惠山天下第一泉,阳羡百草不敢先”的诗句传世。

据宜兴市档案局副局长、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宗伟方研究,元代时,阳羡茶进贡数量仍然可观。据宜兴旧志记载,元代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至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由于制茶工艺、饮茶习惯有较大改变,叶茶逐渐取代了末茶,绿茶制作工艺基本成熟,因此,明代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时出现了沏泡茶的方法,并且开始用紫砂壶泡茶,而作为阳羡茶重要组成部分的宜兴红茶开始逐渐受到普遍喜爱。

宗伟方

据了解,早在2006年,由于其工艺上的唯一性和广受认可的艺术历史价值,“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便已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使宜兴紫砂成为“中国陶都”的重要名片。

但是,与紫砂壶相对的“阳羡茶制作技艺”,直到2013才年被列入无锡市级非遗名录,这与宜兴茶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极不相符。

就全国范围红茶制作工艺而言,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和云南“滇红茶制作技艺”已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成功申遗对两地红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弘扬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从2018年3月开始,宜兴市成立以市长张立军为组长的‘宜兴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安排专项资金,正式启动并推进宜兴红茶的申遗工作。”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介绍说。

为了加速申遗进程,宜兴市明确红茶申遗项目名称为“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报主体为宜兴市茶叶协会,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对各相关单位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与分工。与此同时,宜兴市也已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据了解,该研究所现为江苏省非遗研究基地,是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遗产研究机构。


据王敖盘介绍,在申遗过程中,宜兴市茶叶协会专门组织多次实地调研,走访多家茶企,采访一批制茶老师傅,对宜兴红茶的历史脉络、制作技艺、存续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梳理与总结,并对全手工红茶制作技艺进行完整的拍摄。

目前,宜兴市有关部门已召开多次论证会,进行反复论证、完善和补充,力争将申报材料做到准确、精炼、有针对性。目前,经过为期半年的努力,“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报江苏省级非遗的材料已基本编制完成。


宜兴红茶与宜兴紫砂相映成趣,共同铸就宜兴厚重的陶文化与茶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未来,宜兴市相关部门将以“宜兴红茶制作技艺”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力度,充分彰显宜兴红茶的文化价值和地位,为打破宜兴茶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振兴宜兴茶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作者:付裕)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赴长兴、杭州开展调研考察

5月22日,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在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范双喜的带队下,先后赴长兴县、杭州国际茶博会开展“调研茶产业、学习茶文化、拓宽茶视野”的调研考察交流活动。市茶促会副秘书长宗伟方、丁山明、裴秋秋、茶促会部分工作人员以及《阳羡茶》杂志采编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长兴县水口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上午,市茶促会一行在长兴县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庆忠,长兴县原政协副主席张加强,长兴县文旅集团总经理魏燕、长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谢广平等领导的陪同下首先考察了长兴县水口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茶文化教研基地。据介绍,该校自2015年以来积极打造“紫笋茶文化体验”品牌特色项目,茶艺师、评茶员、紫笋茶制作技艺、紫砂壶制作、紫砂雕刻等特色培训。多年来,已打造出一支在茶艺、紫砂技术进步和茶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技能人才队伍,为长兴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为传承地域文化、服务当地经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发挥了作用,更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英、美、法、日、韩、意等国际友人慕名而来学习体验,社会效应显著。学校的茶艺师为宜兴调研考察团现场冲泡了三款紫笋茶,舌尖上的茶味,丰富了本次的交流体验。

大唐贡茶院

在参观考察了顾渚山的大唐贡茶院后,双方围绕两地茶产业发展状况、茶文化传播以及双方合作共建等议题进行了坦诚友好的座谈交流。长兴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庆忠会长表示,长兴县委政府非常重视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的发展,对县茶文化研究会也尤为重视。在县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长兴茶文化研究会深入挖掘本土茶文化,尽心讲好紫笋茶故事。通过编辑书籍、横向交流、组织喊山采茶节等一系列茶事活动不断拓展影响力。长兴、宜兴自古都是重要的贡茶产区,此次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的到访是一次打开长兴—宜兴两地茶文化交流、建立互通机制的良好契机。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范双喜首先对长兴茶文化研究会领导的热诚接待表示了衷心感谢。他说,长兴与宜兴地理相近、文脉相通、人文相亲,宜兴的“阳羡茶”“宜兴红”和长兴的“顾渚紫笋”都是著名茶品牌,也同属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对于两地提升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壮大茶产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宜兴和长兴也都是茶圣陆羽所撰《茶经》的研习地,两地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为促进两地交流和合作共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有境会亭喊山开采贡茶仪式,今后两地也可考虑开启新时代的贡茶对话,以文化赋能茶产业的繁荣发展。

座谈会后,长兴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庆忠向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赠送了长兴茶文化的相关书籍;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范双喜向长兴县茶文化研究会赠送了新出刊的《阳羡茶》杂志。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

为拓展视野,学习中外茶文化知识,当天下午,市茶促会一行赴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参观考察了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会展情况。本届展会以“茶和世界,共享发展”为主题,创新引入亚运、体育、非遗等元素,设置成就展区、品牌展区、特色展区、推介活动区等4大展区,展示展销面积达50000㎡,设标准展位2003个,涵盖红、绿、青、黄、黑、白六大茶类,共有来自国内外的近900家知名茶企参展。

在江苏展位里,宜兴市农业农村局设区域公共品牌“宜兴红”,集中展示了“宜兴红”茶和阳羡茶的特色包装和极品茶样,并现场设台冲泡“宜兴红”茶供客商、茶友休憩品茗交流,由市茶促会带去的《阳羡茶》杂志被现场客商与游客频频翻阅,颇受欢迎;本届茶博会不仅全面展示了我国茶产业发展成就,也突出推介了茶品牌培育成果,同时有效深化促进了茶贸易合作,传播弘扬了茶文化魅力。现场青春活力的品牌风采,联袂演绎出了中国茶业的新风潮、新魅力。

文字 | 云小游

图片 | 王 滢 赵文华

来源: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