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与茶有关的歌曲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爱喝绿茶?

一、绿茶生产历史最悠久

茶的发现和利用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茶的利用经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

1、茶的药用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现在的“茶”。

根据这个记载,我们推测茶的发现和利用具有5000年历史,茶最早是作为药用的。

2、茶的饮用起源

唐朝陆羽(733年-804年)撰写出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根据这个记载,可推断茶的饮用始于周代。

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周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纳贡了。

杨晓海摄影

西汉·王褒《僮约》,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现存最早记载茶的文献。《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清朝初期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记载:“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顾炎武认为饮茶源于巴蜀,秦统—了中国,促进了巴蜀和其他地区的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巴蜀逐渐向外传播。他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

3、绿茶的创制

祖先最早创制的茶是绿茶。祖先饮茶最初是采用生煮羹饮方式。由于茶树生长具有季节性,不能在非生长季节直接采摘鲜叶进行生煮羹饮。为了能常年饮茶,将采下的茶树鲜叶,直接晒干收藏。晒干收藏虽然简单方便,但遇到两个困难:一是碰到阴雨天鲜叶就无法干燥,二是鲜叶在晒干过程中掌握不当发生红变。为了使茶叶能在阴雨天干燥,摸索出将采摘的鲜叶进行烘干;为防止茶叶红变,摸索出先将采摘的鲜叶用开水煮或蒸汽蒸,然后再晒干或烘干;这是绿茶最原始的制作方法。

正山堂普安红茶业供图

在唐朝之前,关于茶叶加工的文字记载非常少。《神农本草经》记载:“苦茶……生益州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釆干。”从“采干”推断,茶叶采摘后直接干燥。如魏张揖《广雅》所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表明在魏朝时,茶叶加工成饼。

唐代制茶流程图

唐朝,茶叶的制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茶经》记载了茶叶制作的过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从这里可以表明,唐朝中期只生产绿饼茶,绿茶的杀青是采用蒸汽杀青。

宋朝,发明炒青制法,开始少量生产炒青绿散茶。明朝(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

现代仿制宋的茶团

而六大茶类中,除绿茶之外的其他茶类,都是在明末清初逐渐创制成功的。

大家公认中国古代茶业和茶文化历史是兴于唐、盛于宋,而唐宋茶文化史就是一部绿茶文化史。

4、历代贡茶主要是绿茶

贡茶是指古代用来进贡给朝廷享用的茶叶,凡是贡茶表明其品质优。在明朝之前,由于只有绿茶,所以贡茶无疑只有绿茶。清朝六大茶类均已出现,因此贡茶种类不只是绿茶,但从数量看,贡茶仍以绿茶为主体,特别是受到皇帝推崇的多是绿茶,如康熙皇帝品尝“碧螺春”后,赐名“碧螺春”,乾隆皇帝赐名徽州名茶“大方”,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

二、中国绿茶生产规模最大

1、绿茶一直是我国最大的茶类

所有产茶省生产绿茶,绿茶一直是我国六大茶类之首。改革开放以来,绿茶产量一直保持逐年增长的势头(见图1),2015年绿茶产量比1981年增长5.97倍,年均增长5.4%。绿茶占总产量的比重从62.6%提高到2007年75%。2007年以后,绿茶受消费多元化的影响,绿茶产量占比出现下降,2015年绿茶占比为65.6%。

图1 绿茶产量及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

2、中国是世界绿茶最大生产国

2000年以来,中国绿茶产量占世界绿茶总产量保持72%以上,且呈现增长的态势,2015年中国绿茶产量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86.2%。

三、中国绿茶最丰富多彩

中国绿茶的魅力还集中体现在千姿百态、形美味绝上。

中国茶区广阔,绝大多数茶区的生态环境条件非常适合生产绿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绿茶的多姿多彩提供了优质的原料。

绿茶加工工艺精湛、多样,使绿茶的外形千姿百态。绿茶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通过杀青,破坏鲜叶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阻止鲜叶中多酚类物质的酚促氧化,使绿茶具有“三绿”的特征,尝色绿明亮的绿茶,会给你带来生机。绿茶通过揉捻(做形)工序,形成不同的外观。绿茶的形状有扁形、针形、条形、芽形、尖形、片形、卷曲形、圆形、束形等,同时有的绿茶满披银毫。绿茶可谓是多姿多彩,形美无与伦比。

陈晓燕摄影

绿茶香气是原料与加工协同作用的结果。绿茶香气清雅,香型多样,有清香、嫩香、毫香、栗香、花香等。不同香型带来愉悦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造就绿茶内在的品质魅力。

四、绿茶的生产技术水平最先进

同其他茶类比较,绿茶生产技术水平是最先进的。主要表现为:

茶树育种:共育成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117个,其中适制绿茶的品种达到45个,占38.5%;绿红茶兼用品种33个,占28.2%。

茶树营养:以提高绿茶品质为目标的养分需求特点的研究,进行的最深入、最系统。

绿茶加工:绿茶加工技术、设备最先进,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线得到广泛使用;绿茶的衍生新产品开发最多,涉及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日化用品等。

绿茶品质控制:绿茶品质成分变化研究比其他茶类更全面系统,制订的绿茶标准更完善、客观科学,消费者容易鉴别。

绿茶保鲜:过去绿茶保鲜难度大,现在绿茶保鲜技术和设施条件明显提高,使绿茶的保质期明显延长。

五、中国绿茶国际市场竞争力更强

1、绿茶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的第一大茶类

2000年以来,我国绿茶出口量呈现整体增长趋势。2016年绿茶出口27.1万吨,占总出口量的82.45%。

图3 中国绿茶出口量及占出口量的比例

2、中国是世界绿茶最大出口国

中国茶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比例、中国绿茶出口量占世界绿茶出口总量的比例见图4。中国茶叶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比例稳定在18%左右,而绿茶出口占主导地位。2004年以前中国绿茶出口量占世界绿茶总出口量86%以上,2004年以来,绿茶占比呈下降趋势,2015年为72.6%。

六、绿茶的健康功能最强

古代中医药文献中有关茶的药性的记载,主要是针对绿茶,明朝以前茶的药效记载就是绿茶。华佗开创了中医研究茶叶医疗保健功效的先河。华佗在其《食论》中提出:“苦荼久食,益意思”。唐、宋时期,中医对茶的认识更加丰富,发现了茶越来越多的药用功能。所以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不朽巨著《本草纲目》中,收录了有关茶的药方计17个,涉及内、外、儿、妇各科。 现代科技研究表明,茶叶中功能成分主要有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茶多糖,这些功能成分的药理功能见下表:

绿茶是不发酵茶。绿茶在加工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茶多糖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类。其他茶类随着发酵程度的加重,茶多酚的保留量相应减少。黄茶是微后发酵茶,发酵度为10~20%;白茶轻度发酵茶,发酵度为10~30%;青茶(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发酵度为20~60%;红茶是全发酵茶,发酵度为70~90%;黑茶是重后发酵茶,发酵度几乎为100%。

饮用绿茶的保健作用有很多研究报道,研究结果表明,长期饮用绿茶,具有以下保健功能:①抗癌,②抗衰老,③抗辐射,④降脂瘦身,⑤降血糖,⑥降血压,⑦预防神经性疾病。

美国《时代》期刊2002年推出10种健康食品:番茄、菠菜、坚果、椰花菜、燕麦、鲑鱼、大蒜、蓝莓、绿茶和红酒。另外,国外健康专家把绿茶选为六大健康饮料之一。

七、中国绿茶文化底蕴最深厚

在唐朝中期以前,对茶的称呼五花八门。由于“荼”字有多义,因此,唐玄宗编撰的《开元文字音义》,把“荼”改写“茶”。陆羽在《茶经》中,舍弃“荼”字,统一称为“茶”。

陆羽《茶经》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倡导通过饮茶的过程,去感悟茶的内敛淡泊特性,使自己修炼为精行俭德之人,从而使茶赋予了文化的内涵。

绿茶,象征着自然、平静、青春。祖先把“荼”改为“茶”,“茶”寓意着“人在草木中”,就是希望借茶,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绿色是植物的颜色,既不是冷色,也不是暖色。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自然、生态,象征着青春、平静,在绿色环境中有利于提高人的活力和愉悦感。

贵州的美丽茶山(唐静摄影)

绿茶能提神益思,激发文人墨客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因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与绿茶结下不解之缘。 绿茶具有“清”、“雅”的美学特征,成为诗文书画中常见的题材,借茶写人、叙物、抒情,留下许许多多与茶有关的诗词、书画、歌曲等经典名作,流传着不少与茶有关的故事和佳话。

贵州绿茶

1980年,在贵州晴隆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有力地证明了贵州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贵州作为茶产业发展大省,自古以来便有“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看贵州”的美誉。

茶籽化石纪念碑

贵州凭借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从众多产茶地区脱颖而出,成为了我国高品质绿茶重点产区。而正是由于贵州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了贵州绿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独一无二的品质特色,具有高海拔冷凉云雾绿茶的典型性,明显有别于贵州以外产区生产的绿茶。

贵州绿茶以其独特的优质品质,深深吸引了一大波“绿茶粉”,以至于每到春茶生产季,许多天南海北的茶客和采购商们都会纷纷赶到贵州,只为能品茗到春日里贵州绿茶的第一缕茶香。

那么,有些“茶小白”就会问了,如此独特的贵州绿茶,毫无茶艺基础的我该如何冲泡呢?

答案就是:喝贵州茶,当然必须要用“贵州冲泡”啦!

“16字口诀” 教你快速学会贵州冲泡

1.高水温——沸水

高水温可使茶叶内含物质浸出更多,氨基酸总量也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茶汤更浓、更鲜爽,更加有利于健康的同时不会增加苦涩味。

2.多投茶——投茶量在4-6克,茶水比例在1:25-1:38区间

茶汤中各内含物质总量随着投茶量增加而增加,而茶酚氨比基本保持不变,因此随投茶量越多(茶水比越大),茶汤更鲜、更浓、更爽,且不会增加茶汤苦涩味,其中投茶量6克的品质最好。

3.快出汤、茶水分离——冲泡(出汤)时间在20到30秒之间

随着冲泡时间延长,茶汤的酚氨比增加,将导致茶汤涩味增加,茶叶感官品质(色香味)下降。贵州绿茶内含物质丰富,耐泡度较好,在前四泡均可不随冲泡次数增加而延长冲泡时间。

4.不洗茶

贵州茶园从源头上杜绝重金属污染,并率先在全国提出全面禁用催芽素、草甘膦和水溶性农药,茶园农药禁用品类在国家标准16种的基础上提高到了63种,每年在农业农村部质量安全监测中合格率均达100%。不洗茶是源于贵州干净茶的自信!

总而言之,采取“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的冲泡方式,在增加茶汤内含物质的同时,茶汤酚氨比基本保持不变,突出了贵州绿茶的嫩、鲜、香、浓、醇的特点,也是我们推介的最佳冲泡方式,赶紧去试试吧!

来源:贵州茶香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泰国北部 原国民党华人制茶(2)

前言

本文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web杂志2020年10月,由元泰之友的日本专栏作家须贺 努先生撰文。须贺 努是一位日本专栏作家,也是一位经济观察员。他30多年前来到中国读书,后来又在驻中国地区的金融机构工作。7年前,他在博客上开辟《茶旅》专栏,继而在日本的期刊《茶》上开设了专栏。目前,他已经陆续走访了与茶有关的23个国家、100多个城市,为以后的写作做准备工作。

2013年,他开始系统地探访考察中俄万里茶道,一年有200多天都在万里茶道上。须贺努走访了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的20多个与万里茶道有关的节点城市,与茶农交流,向当地文化人士请教。

注:每月1次连载

第十七篇:泰国北部 原国民党华人制茶(2)

观光茶园和泰国的变化

美斯乐是一座华人聚居的城镇,但阿卡族(东南亚对哈尼族的称呼)和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主要以采茶、制茶为生。在一片分布在缓坡上的茶田中,三名采茶女一边唱着动听的歌曲一边采摘茶叶。一曲终了她们开始大声聊天。遗憾的是她们只会用汉语说“我不会说汉语哦”,之后又朗声大笑。

少数民族采茶

采茶是件辛苦活儿。采茶人通常用歌唱,大声谈笑的方式来缓解疲劳,昔日的日本也曾有这种场景。听说现在愿意做这种辛苦活儿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去城市谋生了,所以这里的劳务费也随之上涨。手工采茶的未来发展恐怕也会越来越艰难。

我在位于美斯乐村边的广场上偶遇了一次以茶为主题的村办活动。阿卡族和傈僳族男女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这种场景在印度大吉岭和缅甸掸邦也似曾相识,让我感受到了这片广袤土地之间的联系。

农历新年时,我曾路过阿卡族居住的小村庄。不经意间发现他们正在打年糕,忍不住下车一探究竟。女人们正在将刚打好的年糕整理成圆饼,俨然一幅日本正月做年糕的场景。这让我想起外婆曾一边递给我刚做好的年糕一边说:“很好吃哦,快吃吧!”刚打好的年糕有丝丝清甜,软糯美味。

阿卡族打年糕

孩子们在周围快乐地玩耍。原来新年的脚步竟也走到了这小山村中,一派浓浓的节日气氛。这里的人们似乎也会放风筝抽陀螺,风俗和日本极其相似。这不就是日本的过年场景吗?从前我在缅甸掸邦也曾遇到过很多日本的原始风景和与日本相似的饮食习惯。没想到这里也保留了和掸邦类似的风俗。我在缅甸时,经常被人说是“缅甸人转世”,看到这里的茶田之所以能让我心情平静,不仅仅是因为茶田的美,或许更因为这是我内心深处的原始风景,触景生情不禁泪湿眼眶。

我还走访了和上期介绍过的李泰增先生经营的增福茶园齐名的茶界实力派——芙蓉宫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都在清莱机场开设了门店,且非常知名。接待我的人叫伍昌玉,虽然年轻汉语却很流畅。芙蓉宫店铺的卖点是可以眺望茶田。午饭餐桌上摆满了猪蹄等当地特产和新鲜蔬菜等美食。当然也可以在这里买茶,公司正在向最近流行的观光茶园发展。

芙蓉宫的午餐

伍女士的父亲伍国荣董事长也是国民党士兵,他是最早在美斯乐创建茶园的人。看其外表像是农民,观念却很新潮,美斯乐的象征——以硕大茶壶为造型的纪念雕塑就是由他们公司建造的。望着坐落在店铺旁边斜坡上的茶园,伍先生无限感怀地对我说:“我是在30年前开垦这片土地开始种植茶树的。”而且,30年过去了,他仍在继续开垦这片土地,准备种植新的茶树,令我由衷敬佩。这种不屈的精神,或许是年轻时在军队养成的吧。

茶的纪念雕塑

顺便推荐一下,要想了解美斯乐和国民党的历史,可以去泰北义民文史馆参观。那里展示了云南四川的原国民党军队是怎样流落到此地,并定居泰国的历史,看后很有收获。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但因为和茶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如果对茶业历史感兴趣,建议一定要学习一下。

泰北义民文史馆

然而,无一例外,美斯乐的茶界也面临制茶成本上涨的苦恼。如前文所述,陡坡上的采茶工作由少数民族承担,尽管劳务费和中国等地相比较为低廉,但最近一段时间,也曾有过一年上涨50%的情况,人工费和人手不足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泰增先生说:“成本上涨是亚洲各国面临的共通课题。如何生产出高品质茶叶,扩大销路才是生存的关键。”他曾亲自到全世界举办的各种茶叶论坛上发表演讲,宣传泰国茶叶的优点。最近,开始致力于生产有机茶,甚至获得了欧盟的有机认证大受好评。只不过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经营情况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李先生还有一个期待,那就是泰国人的观念变化。之前介绍过,人们一直以为泰国人不喝茶,然而近来随着养生热潮的兴起,泰国人也开始关注茶叶的功效。至少到美斯乐旅游的泰国人在增加,在渴望“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茶叶似乎也正在成为适合他们的饮品。

如果消费能力日益提升的泰国中产阶级能够认识到茶叶的好处,继续饮茶,这对泰国的制茶产业而言将是无与伦比的幸事。而看到怕冷的泰国人在凉爽的美斯乐裹着羽绒服支起帐篷,享受露营之趣的身影,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茶旅人:须贺 努

原标题:【茶世界】中国与亚洲·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 | 第十七篇:泰国北部 原国民党华人制茶(2)观光茶园和泰国的变化

注:内容转自元泰茶生活,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也研习社,非遗视角下的茶叶产业化

茶也研习社

No.19期

干货程度:★★★★★

适宜人群:茶业经营者、消费品赛道投资人

本文字数:7952

阅读时长:20min

本期速览: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丰富,非遗保护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我国的非遗保护已由以往单项的选择性的项目保护,逐步走向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

·自2006年起,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包含六大茶类的42 项传统制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范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制茶技艺类非遗保护也面临着更多挑战。

·非遗制茶技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要想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它的核心技艺和工艺流程,同时挖掘其中包含的科学内涵,将传统技艺的精髓传承下来,才能对现代化茶叶生产起到指导作用。

0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新兴的“老”概念,尤其最近几年从一个陌生的名词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从政府到公众,都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物产抱有相当大的热情。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传统手工艺。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体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非物质的属性,更多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当今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那些一代又一代将其传统、技能和习俗的知识传递给社区其他成员或其他社区的人,也就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另一方面是“过程”,即“保护的重点在于世代传承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过程”,而非单纯保护作为结果的“产物”。

为了全人类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要维护我们认为重要的一些事物。这些事物之所以具有重大意义,可能是因其当下的或潜在的经济价值,但也可能是因其在我们内部唤起了特定的情感,或者说,正是这些事物让我们感到自己有某种归属——归属于某个国家,某一传统,某种生活方式。这些事物或是可以把持的物件,可以探索的建筑;或是可以咏唱的歌曲,可以讲述的故事。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这些事物都构成遗产的组成部分。而这样的遗产,需要我们付出积极的努力来加以保护。

非遗保护现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丰富,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绵延不绝,5000 多年的古老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及56 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组成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

2003 年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 年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 年,文化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小组,制定了“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据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非遗资源项目近87万项,其中有42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为了对传承于不同区域或不同社区、群体持有的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确认和保护,从第二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开始,设立了扩展项目名录。

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2021年12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取消乔月亮等5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3号)第二十二条第四项规定,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社会公德,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经省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核实后,文化和旅游部取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资格)。

非遗文化遗产,既作为文化来讲,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文化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应该是该民族文化自觉后的具体行动。任何来自外部的单纯的只为了保护而“保护”,都难以真正起作用,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并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依靠各民族自己的觉悟和行动。

02非遗传统制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与茶有关的项目主要分布在传统技艺、民俗两个门类中,包括茶的制作技艺、茶俗茶艺等。

非遗制茶技艺传承现状我国是茶的故乡,制茶历史悠久,制茶技艺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不同类别茶加工的传统技艺。自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制茶技艺为核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在国务院刚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传统技艺“新增了黄茶制作技艺,黄茶制作技艺作为我国六大茶类中最后一个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标志着我国六大茶类的制作技艺全部都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

目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包含六大茶类的42 项传统制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在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申报制茶技艺项目的地区已增至14个省市区,除北京外,其他都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福建省。基本保持了每次都有制茶技艺类项目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其次是云南,再次是安徽和浙江。

我国茶叶种类多,茶区分布广,仍有很多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宝贵技艺价值的传统制茶技艺,需要继续去挖掘、研究和保护。

文化部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共计100个,其中涉及茶的制作技艺有2个,即南路边茶(黑茶)制作技艺、贡茶(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制作技艺。这对我国传统制茶技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导和推进作用。

截止2021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与茶相关的项目共46项其中,与茶相关的制作技艺共42项,大体可分为凉茶(3项)、绿茶(15项)、花茶(4项)、黑茶(10项)、白茶(1项)、红茶(4项)、乌龙茶(3项)、其他(2项);与茶相关的民俗共4项。

从地区分布上看,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与茶相关的项目其中福建省6项、云南省5项、浙江省和安徽省均为4项;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均为3项;北京市、四川省均为2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河南省、陕西省、均为1项。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与茶相关的项目

从公布时间上看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2021年分别入选4项、14项、6项、9项、9项。2008年公布的数量最多,占总量约33.3%

传统制茶技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承队伍规模小,传承动力不足

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之争始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焦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是实行动态管理的,如果不按照非遗法规定进行保护,将在非遗名录库中取消该项目。传统技艺类制茶工艺,往往是纯手工操作,工作强度大,对于操作人手艺要求高,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相当的耐心、能够花时间钻研,才能担起传承的担子。

随着现代制茶技艺的发展,机器操作程度越来越高,在产量与效益的制衡下,传统制茶群体规模越来越小。加上地理性标志产品标准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一些手工技艺产品的销路。

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中,当地政府也建立了传承体系,创建相关资源库,并开展相关培训,但是整体的传承系谱还是比较简单,传承人队伍规模小,加上缺少产业的助力,更加难担负起传承的重担。

只跟随市场导向

部分茶企认识高度不够,没有意识到传统制作技艺的内涵,只跟随市场导向,不惜丢掉传统制茶作技艺中的特色和精华,转而运用其他手法或品种,如此循环,不利于传承和保护。例如缺乏对黄茶的认知,厂商为了迎合市场。基本不再制作“海马宫黄茶”而是牺牲传统技艺和文化特性,改为制作绿茶,传统的海马宫黄茶制作技艺已处于濒临失传的危机。

开发力度不够,生命力不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文化的挖掘和推广不仅能助推产业发展,还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命力。

从政府层面上看,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并没有通过一系列规划研究来深入挖掘茶民间茶俗、茶历史文化轨迹等,进而提升的品位,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企业层面上看,其更注重企业自我品牌的宣传,忽略产品本身文化的推广,企业之间难以形成合力;

从行业层面来看,一些协会和团体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各自为战。整体来说,还处在相对较薄弱的开发阶段,没有强有力的整合力,缺乏进一步壮大的生命力。

非遗制茶技艺保护中的传承人

传承人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载体。自2007年起,文化部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其中涉及到制茶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共有25人。

近几年,各茶区纷纷举办手工制茶大赛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体验手工制茶技艺,有利于传统制茶技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延续。

茶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茶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27人(相关数据见上表),从分布地区上看,福建省的国家级传承人数量最多,为6人;从公布时间上看,2018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传承人数量最多,为14人,占总数的51.8%;从性别上看,男性23人,女性4人,占比分别为85.2%和14.8%。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本质上是传承人的传承与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在其生命中将“非遗”融入自己的历史,又将“非遗”传递给后代,如此往复。制茶技艺通常是以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形式延续,难以广泛相传,它强调的是技艺、经验的传授,维系力量十分微弱,极易造成绝技独存、濒临失传的局面。同时,制茶技艺本身对传承人的要求较高,在制作中非常讲究细节,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制茶工作。青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历代茶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技艺和经验得不到有效传承,制茶技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

国家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自2015年我国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以来,全国已经有110余所高等院校加入。培训学员已达1.9万人次。通过专业性的研修学习,传承人在增强传承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建立了文化自信。作为制茶技艺传承人,理当借助政策支持和高校平台,不断夯实手艺基础,开阔眼界,提升文化素养,积极推进非遗的传承工作。

目前,全国有20多所高校已经开设了茶学专业,它们肩负着茶学专业人才培育的使命,更应当为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担起责任。这些高校一方面可以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邀请制茶传承人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好制茶技艺并做好茶文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相关非遗传承人的合作。

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生产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学习的制茶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去,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理论与实践兼具的人才。

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职责。无疑应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而贡献力量。

03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权利归属问题如今日中国的近90万项非遗资源,正在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源。特别是其中由国务院批准的1000多项各级非遗项目,开始吸引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进入市场程度越高的非遗项目,越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这种市场本身的竞争性程度越高,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就越大。非遗制茶技艺在整体非遗项目中算的上是产业化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厘清非遗知识产权内部所有权、管理权与使用权的关系, 进而以此为明确利益相关者权、责、利,以便于更好调整好非遗传承长期整体利益与短期个人利益的关系。

我国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细则内容在文章末尾处领取 ),以政府为主导,采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通过建立非遗项目名录和项目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认定等手段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权利主体还不明确,在保护期限等方面不够完整、持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现实保护还存在不少矛盾和冲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非遗群体传承人由初期的互帮互惠演变成彼此间的竞争与博弈,其竞争内容颇为复杂,既有个人声望地位等社会资源之争,又有非遗产品销售等经济利益之争。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权利在经历从“传承群体——传承人”的转变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利益纠纷

为了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我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一大批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确定了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相关政策和扶持也会集中到某人或特定受众,在以群体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只惠及少数传承人的政策倾斜很有可能影响和破坏传承人自然发展的环境。如果几个水平相当的传承人中,某一位仅仅由于行政确认而获得社会地位和政府支持,也容易导致传承人之间产生争论纠纷,势必也会影响到传承群体的原有和谐。

政府通过行政确认的方式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理论上来讲,所确认的只是代表性传承人所具有的和被公认的“代表性”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性”地位很容易演变成“独占性”地位,这就违背了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初衷。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权利在从“传承人”到“资本参与方”的流转过程中,传承人和资本方也存在利益博弈

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团队在产业化实践中创办的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资金不足的困难。面对这种局面,无论是代表性传承人还是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引进外来资本作为战略性投资者加入产业化实践。产业化原创团队和外来资本之间在合作的同时,也会产生利益博弈,而博弈焦点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

非遗产权具有公有属性。非遗产生过程及传承的集体性决定其知识产权不能简单归结到某一群体或个体之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过程中,必然需要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的介入,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权利主体的界定。

非遗保护可以借鉴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对非遗进行分类保护及多元化保护,并明确权利主体及保护范围。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非遗传承中各方的合法权益。

例如对于生产技艺保密的传统技艺持有者,选择专利权、商业秘密的保护模式更为适合 。而想要解决保护时间上的难题可通过商标、地理标志保护,运用行政法和知识产权法这两种保护途径并行保护,并对两种保护方式进行明确分工。针对非遗项目中的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主要依据行政法律制度,针对非遗项目中的个人和集体利益,主要依据知识产权法进行保

04

非遗制茶技艺的传承与现代产业的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门类中,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天然地与市场紧密结合,制茶技艺自产生之日起就因商业性生产和市场互相依存和发展,通过市场而实现其价值,是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生俱来的特点。

把传统的制茶技艺中这种个人创作模式转换为产业化模式,通过市场将生产和销售两个领域进行链接与整合,增强其自身适存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必不可少。

虽然政府与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被动的保护很难阻挡得住其他强势文化冲击。保护工程投入巨大,而经济产出甚微,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靠政府投入将难以为继。因此,针对非遗制茶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经济潜在价值较好,市场化可能性较高的非遗项目,更加适合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实现盈利为目的;遵从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

表面上看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与现代产业的发展是相悖的,产业化的重要特点是市场化,追求的是利润;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毕竟是文化,传统手工技艺商业化后,必将跟随市场的指挥;商业化程度越高,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坚持就越弱。

但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是产业化本身造成的,而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市场后,缺乏对其有效的监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过度开发或滥用,急于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保护的长远性与文化的整体性所造成的结果。

辩证地看待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就会发现,二者相互依赖,并不相悖。传统手工技艺从古到今,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彰显的是一种民族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的传承发展活动中,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并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要想解读这些文化的本质,需要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在民族自身的文化体系之下进行解读。而产业化过程中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快速规模化的需求,往往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内容加以急功近利的解读,

现代产业是从手工技艺发展而来,同样是劳动者创新的成果,也是将产品商业化、大众化,惠及更多人的一种途径。产品的本源是离不开传统手工技艺的,无论如何大生产,都携带有传统技艺的基因、内涵和痕迹,或者说都离不开传统技艺的文化渲染。那么,正确处理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与现代产业的发展壮大之间的关系,让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是非遗制茶技艺传承创新和茶产业发展的关键。

传统制茶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要重点保护它的核心技艺和工艺流程,同时也要挖掘其种包含的自然科学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技艺的精髓传承下来,才能对现代化茶叶生产起到指导作用。

譬如虽然现代化的土木工程基建技术已经十分完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欣赏榫卯结构古典园林之美,这个美之中所承载的文化感情的力量是任何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所不能比拟的。虽然我们住在现代化的住宅里,但是要让这些古老的建筑技艺消逝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的不愿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就是要确保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让它能够在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很好地存活下来,而不是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对其保护要在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同时,与当下生产实践结合进行合理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非遗制茶技艺也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罢,既然是文化就有它的生命力,有他的延续性,有它的流动性,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延续不断,不是因为它一尘不变,而是因为它也在不断生长丰富,但是其精神内核却始终保持着基因谱系的连续性。

积极创新,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才是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来源:茶也加速器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