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2020龙润茶十五年品牌与发展峰会”在厦门圆满举行

共享新机遇,共创新未来。11月30日,“茗满天下•礼献百家——2020龙润茶十五年品牌与发展峰会”在厦门圆满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学院教授、制茶大师、市场营销专家、国际名模等构建了“最豪华的茶学天团”,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龙润茶加盟商们齐聚峰会,品茶论道,精彩纷呈。积极应对当下,布局未来,共同见证龙润茶品牌形象重塑、营销服务升级及战略新规划,吹响了新十五年战略发展号角!

活动现场,群英荟萃

群英荟萃,巅峰聚首。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何劲松博士,龙润集团、理想科技集团董事长焦家良博士,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学院院长吕才有教授,副院长李家华教授,中国化妆品协会副会长、头道汤创始人周宗良,国际名模周韦彤,著名歌手乌拉多恩,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制茶工程师、国家高级茶艺师考评员周伟,云南龙润茶业集团总裁高众,云南龙润茶业集团大连锁总裁许耀南,副总裁赵映旭、詹胜姣,副总裁兼品牌总监张福祖,龙润茶制茶大师毕锋、徐文军、毕棋、于从武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峰会。

伴随激昂热情的灯光秀和开场舞结束,峰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帷幕。会上播放了著名表演艺术家、龙润茶品牌形象大使陈宝国发来的祝福视频,讲诉他与龙润茶的结缘,陈宝国老师现已成为龙润茶的超级粉丝,每天都在品饮龙润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同时他祝愿龙润茶家人身体健康、茶运亨通,祝福峰会圆满成功。

网红爆款 健康减肥

年初疫情影响下,对健康减肥需求日益剧增,龙润茶在三月份重磅推出网红爆款产品——拯救肥宅,掀起了一场喝茶减肥的热潮。会上播放了拯救肥宅科教片,刘仲华院士上台分享了《拯救肥宅——中国茶叶深加工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用大数据和科学研究表明茶的发展前景。指出拯救肥宅作为茶叶深加工新技术的结晶,同时具备便捷、健康、高雅、时尚、安全五大优势,其含量最高的茶褐素对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有利好影响,号召大家坚持每天喝茶,喝出好身材,喝出健康。

在所有到场嘉宾的见证下,刘仲华院士和焦家良董事长共同上台为“拯救肥宅”新品发布。随后开启了拯救肥宅新品走秀,身材绝佳的模特们笑容自信大方,伴着悦耳动人的音乐为大家展示产品。好身材就是一种实力,就是我们自律、健康的最佳展示,拯救肥宅推崇一种健康减肥方式,让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喝出好身材。

国际名模、拯救肥宅体验官周韦彤亲临峰会,为拯救肥宅压轴走秀,现场掌声不绝于耳!周韦彤分享了自己的喝茶体验心得:“自从2019年结缘龙润茶,就爱上了喝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今年拯救肥宅推出后第一时间买来体验,并坚持饮用了半年,效果非常好!拯救肥宅是一款功能型护身茶,可以消食、刮油、减脂,再也不担心作息不规律、多吃长胖了,有助于保持好身材、好心情。”最后,周韦彤号召家人们坚持每天喝拯救肥宅,体重天天向下,心情天天向上![!--empirenews.page--]

三大产品聚焦三大市场引领中国茶的链商时代

热烈的掌声中,焦家良董事长上台做《龙润茶IP的终极营销,开启中国茶界“链商”时代》主题演讲。指出:2020年是移动营销时代,中国茶已经处于黄金时代的黄金赛道,而好产品就是一个企业的灵魂!龙润茶用十五年品牌积淀,重磅推出年份茶、山头茶、科技茶,深度聚焦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品藏市场、礼品市场和减肥市场,多款网红爆款IP产品在市场广受欢迎。

焦家良董事长还指出:未来,是区块链电商的时代,传统电商、微商、播商,将被链商替代。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共享”的问题,区块链解决的是“价值信任”的问题,链接的信息越多,链接的平台越好,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中国礼品市场与日俱增、潜力巨大,龙润百家姓茶作为专属定制茶礼,同时具备了礼品定制属性、健康文化属性、投资收藏属性,天生就是为区块链电商而生,龙润百家姓茶+区块链,让每片茶叶都有了一张“身份证”,让每个姓氏都有了一本“族谱”。未来的新十五年,龙润茶将用龙润百家姓茶做二级市场,用拯救肥宅的健康减肥功能打造茶界快消品第一品牌。

焦家良董事长的演讲有深度、有宽度、有灵度,更有高度,家人们纷纷表示紧跟公司发展步伐,不遗余力地推广龙润百家姓茶、拯救肥宅等爆款IP,做好龙润茶的增量市场。

科学揭秘年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健康功效

李家华教授分享了《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多酚类物质的保健功效》。通过精准的大数据,科学剖析了年份好茶必备的内含物质成分。特别指出茶多酚是茶叶中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复合物,是决定茶叶色、香、味及功效的主要成分,占茶叶干重的18%~36%。茶多酚按主要化学成分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类、花青素类、酚酸类、水解单宁类五大类物质。其中尤以儿茶素(黄烷醇类)含量最高,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熟茶多酚类(色素)提取物对长期饮酒引起的酒精相关疾病(氧化应激、慢性炎症、脂肪肝及肝肠损伤)、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紊乱能起到保护作用。

李家华教授针对性的对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特点和要素进行了精准讲解,对好茶的“好”进行了科学、客观的求证,让好茶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在场的家人们纷纷拍照保存学习,也表示一定多喝茶,喝好茶。

茶书岁友 禅意书画

茶书岁友,茶与书画历来密不可分。何劲松博士分享了《禅意书画茶》主题演讲,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茶与书画,本质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同时,何劲松博士还分享了他与龙润茶结缘的故事:无论是将传统书画与茶结合推出系列茶品,还是历年龙润茶大会主题题字,龙润茶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着中国传统文化,指出龙润茶是一家有温度、有传承、有文化的企业。

三大新品 重磅首发

以“印”为茗,致敬经典!龙润茶印级收藏茶蓝印、红印新品宣传片重磅发布!在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发展中,“印级茶”是推崇备至的元老级茶品,享有极高的声誉,历经七十余年洗礼,已成普洱弥珍,可谓“镇宅之宝”。龙润茶2020年隆重推出蓝印、红印,甄选三大茶区古树精配,配以典雅复古的中式设计,后期转化极佳,宜品宜藏,打造极具性价比的品鉴收藏茶。随后,李家华教授、高众总裁、詹胜姣副总裁、优秀加盟商赵红梅女士上台,一同为龙润茶印级藏茶揭幕。[!--empirenews.page--]

2017年的大师、2018的龙印、2019的家国印纪,“龙润大师茶”已成为业界标杆产品、品牌IP标签。现场,龙润茶第四代大师茶——云玺号新品宣传片重磅首播!在万众瞩目中,何劲松博士、许耀南总裁、毕锋大师、徐文军大师、毕棋大师、于从武大师、优秀加盟商杨丽一同为云玺号新品揭幕!“云玺号”是原生珍稀、大师匠心传承、值得珍藏的茶,从而成为“龙润茶第四代大师茶”。

白茶作为近年来的一大热门茶类,受到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青睐,产销量与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龙润茶整合十五周年资源优势、营销优势,深入福鼎茶山,甄选三年陈福鼎白茶,在厦门重磅推出老白茶·福云纪!赵映旭副总裁、张海泉总监、龙润茶优秀加盟商周斌杉上台为龙润茶福云纪揭幕。匠心设计,国潮典雅,福云纪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

蓝印红印、云玺号和福云纪产品走秀环节,美丽优雅的模特身姿迷人,手持设计新颖的产品一一展示,为大家带来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精美的包装和炫酷的色彩,深受加盟商的喜爱和赞美,引来参会人员争相追捧和拍照。

龙润百家姓茶 中国茶礼新风范

专属定制的龙润百家姓茶茶品,时尚独特的《说唱百家姓》节目,联袂上演,精彩纷呈!龙润百家茶表演环节,通过说唱形式,生动、时尚、新颖地展示龙润百家姓茶,使家人们感受到茶文化与姓氏文化结合之美,将茶生活方式展示得淋漓尽致,真正承载起传递中国茶的健康价值、文化价值和品饮价值。龙润百家姓茶,承袭宗亲文化、孝道文化、礼仪文化,分为五年陈、十年陈、十五年陈三大类别,独家专利炫彩礼盒,古朴、典雅、庄重,极大地赋予了纪念、定制、收藏、升值的意义,打造中国茶礼新风范!

古树皇帝饼 一茶品十山

可以典藏的山水云雾,可以品鉴的茶马史诗,可以荣享的贡茶尊崇。2020年龙润茶古树皇帝饼新品宣传片首映播放,为家人们讲诉一段贡茶的故事,皇家风范,贡茶典藏。在家人们热情的掌声中,张福祖副总裁、毕锋大师、徐文军大师、毕棋大师、于从武大师、优秀加盟商张苏一同上台,为2020年龙润茶古树皇帝饼开启发布!云南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在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是入贡时间最长、进贡数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皇家贡茶。2020年龙润茶皇帝饼•名山古树臻品,以清朝入关后十位皇帝的名号命名,是对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瑞贡天朝”的荣誉纪念,是对茶马古道精神的敬仰。

名山名寨,匠心匠艺!身着华服的模特们上台,为前来参会的家人们上演尊崇大气的皇帝饼走秀,传递贡茶历史、普洱精神,带来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款款精品,杯杯醇香,值得鉴藏,现场加盟商们纷纷咨询订购、拍照留影,订货量再创新高。

战略合作 携手共赢

随后,周宗良董事长上台分享了《乘风破浪,因爱前行》。指出:后疫情时代,市场释放出了巨大的健康消费需求,大健康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危险与机遇并存,因此企业必须把握时机,升级思路,找到破局之道,整合资源、跨界联盟。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学习升维,彼此依存,利益交融。真正将龙润茶打造成健康体验中心、网红直播基地、融招道场、社交平台的超级门店。

共生是龙润茶跨界营销的核心。将茶与多渠道、多领域合作,合作助力,拓展未来。会上,许耀南总裁分别与头道汤、北京鸿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健康的茶生活方式升级,扩展了龙润茶未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盒”你心意 给你好看

[!--empirenews.page--]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送茶就是送福气,喝茶就是喝健康。2020年龙润茶礼盒系列,将好茶赠予亲友,将心意礼献百家!会上,许耀南总裁、詹胜姣副总裁、张福祖副总裁、龚小正总监、张海泉总监、张昌木总监、余志伟总监、优秀加盟商陈燕飞上台,共同发布了龙润茶礼盒系列!

礼之用,龙润茶。有情有义,有里有面。好心意,好茶礼。优雅的模特手捧龙润茶2020年礼品系列走秀,姿势优雅,美丽大方,福茶、龙润鸿运、玲珑古沱、大金芽礼盒、陈韵金砖等新品在模特手中初绽新颜、灵动大气、魅力袭人,让家人们感受到龙润茶礼风范。

品牌重塑 营销升级

许耀南总裁上台分享《龙润茶打造行业生态价值平台》,对龙润茶15年重大事迹进行回顾,发展的十五年,龙润茶以强大的供应链、高品质旗舰产品、先进的商业模式、专业的高效服务构建了龙润茶完整的生态体系。

许耀南总裁指出,2021年是龙润茶的创新年、市场年、红利年,打造“龙润茶+”的生态价值平台,以龙润茶为中心连接起系统中的人、机构、资源,在共同协作中,实现真正的价值,达到共生、共赢、共荣。2021年,龙润茶将聚焦产品创新、品牌发力、模式升级三大发展战略,全面开启“龙润茶+”时代,与全国加盟商共享时代红利,坚守初心再出发,将这杯有担当、有情怀的好茶进行到底。

在万众期待中,焦家良董事长、许耀南总裁、赵映旭副总裁、詹胜姣副总裁、张福祖副总裁一起上台开启“新十五年启动仪式”,龙润茶新十五年从此壮丽起航!其璀璨的前景、先进的理念、完善的战略计划,将引领激励大家奋勇向前、拼搏向上,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与会人员群情激奋,备受鼓舞。

运营中心 授牌仪式

运筹帷幄铸伟业,千锤百炼始成钢。大会上,许耀南总裁为“龙润茶运营中心”负责人授牌。越来越多的伙伴们加入龙润茶,成为龙润茶家人,决定与龙润茶同心携手,共创美好!

营销精英 荣耀之至

感恩晚宴上,在全场的欢呼声中,2020年龙润茶优秀门店、最佳品牌形象店、金牌服务商、区域销售冠军、全国销售总冠军等获奖嘉宾上台领奖。焦家良董事长、高众总裁、赵映旭副总裁、詹胜姣副总裁、张福祖副总裁等领导为龙润茶家人们现场授勋。全国各地的龙润茶加盟商们相约厦门,载誉而归,荣耀之至!

特约大咖,亲临现场!国际名模周韦彤,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音乐制作人乌拉多恩分别上台演唱,载歌载舞,热情激昂的表演燃烧了整个会场,掌声接连不断,激情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茗满天下,礼献百家。龙润茶十五年品牌与发展峰会是一场创新而成功的大会,龙润茶十五年是新起点、新征程、新目标。肩负着振兴中国茶产业的责任和使命,深度整合资源,借势发展,努力突围破圈,走下高原,走向世界。

茶马古道及其对茶文化传播的交互影响探析

[摘 要] 梳理了茶文化在茶马古道上的传播,尤其是生长于云南银生诸山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因其独特的地域性使得茶马古道必须翻山越岭长途远征以获取它。同时,西域回鹘民族的“恃茶”习惯使得丝绸之路逐渐向茶马古道转型,伴随着更多民族全民饮茶习惯的扩散,茶马古道也在不断扩展,向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延伸,最终成为一条横跨世界屋脊、连接东西方不同大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纽带。进一步深入研究茶马古道,将拓宽山地研究与“一带一路”战略关系的视野,激活历史的血脉,促进与西亚、南亚、东南亚及世界的协调创新和开放共享。认为山地文明的交流传播与道路的开通关系甚大。藏民“恃茶”的习惯催生了茶马古道的兴起,古道网络的形成和繁荣又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关键词] 山地;茶马古道;茶文化传播

一、前言

自古以来,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文明的交流传播总是与道路的开辟延伸紧密相连。山地文明更是如此,因为山地道路的开辟极其艰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若无道路在山地间的连接,那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巍峨雄奇、蜿蜒起伏的群山之间,在横断山脉层峦叠嶂的高山峡谷及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山地之中,盘旋绵延着一条神秘的古道。古道的石板上至今仍嵌着二寸许深的马蹄印,欲说风尘;道旁的石壁上刻着许多佛教箴言和崖画,几经沧桑。据说,有些连接古道的铁索桥,便是由马帮们的买路钱架成的。深山的洞穴中、陡崖下,时时可见森森的白骨。——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行程最险峻的文明传播古道:茶马古道(木霁弘,陈保亚,李旭,等,1992)。茶,这一生长于山地的树叶,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的承载者,在这条古道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生长于中国南部许多山地: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福建……“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宋徽宗赵佶),更因“茶性俭,忌膻鼎腥瓯、膏薪庖炭”(陆羽),被赋予“中澹间洁,韵高致静”(赵佶)的品格,备受中国文人学士的雅爱。据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茶的功用是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基础,这种功用源于人的需要。而茶叶一旦成为必需品,那茶就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渐而渗透熏染,成为文化中的一部分。在中国文献古籍中常有关于茶之功用的记载,《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广雅》:“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干草汤洗,以敷之〔唐陆羽,2011〕。”

有如此奇妙之功用,难怪“茶”一旦传入藏蒙高原,立即融进其血脉,成为每日不可或缺之饮。

二、茶叶入藏与茶马古道的兴起

茶叶何时流传入藏,其端始早已堙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文献有所记载之时,饮茶之习在藏区已悄然成风。“起码在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也就是公元7世纪上半叶,吐蕃人已经像离不开盐、帛、刀、玉一样离不开茶叶”,以致“汉地茶商”在吐蕃已形成阶层。根据藏族著名文献《弟吴脚法源流》和《贤者喜宴》的记载,“汉地茶商”的政治身份是主奴,地位等同于“小王”,可以享受奴隶、再奴、贱奴当差的待遇 (王明达,2012:33~34)。

《西藏政教史鉴》载:“茶叶亦自文成公主输入藏土”,而文成公主入藏是公元641年。可见,有史料记录的吐蕃饮茶习俗是从唐代开始的。茶大规模进藏也大约在唐代,藏语中“茶”这个词的读音形式和汉语唐代语音一致,是一个重要的旁证。不过,茶从民间进入藏区应该有悠久的历史,那些年代久远的马帮古道应该很早就伴随着茶的运输(陈保亚,2005,2010)。

1.恃茶与取茶

“茶”一旦传入藏区,立即融进其生活与文化,日久积习,不可或缺。“最为使人感到茶之力量的是这样一句藏族古谚语:‘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用汉语来说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木霁弘,2003)!”

大约始自于晚唐,茶逐渐成为每个藏族人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史料记载,唐开元十九年(731),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已经开始出现茶马互市,茶叶大量运往藏区,藏民全民饮茶,现代藏族人几乎都饮酥油茶。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藏人游牧,多食牛羊腥膻,“乳酪滞膈,而茶性通利,能荡涤之”(王圻《续文献通考》),“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张廷玉《明史·食货志》卷八0),“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之,以其腥内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王廷相《严茶议》)。因此,藏族有这样的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饭可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顿不喝”。

如上所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藏民族如此恃茶,他们需要茶就像需要水、空气、盐、粮食一样,藏区却不出产茶叶。这就引发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到产茶的地方取茶!

产茶的地方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诸多省份,然“可以认定云南和四川南部都是茶的原生地和原产地[唐·陆羽,2011]”。《茶经·茶事》中涉及茶的源头或茶的盛产地时,大都是在横断山东麓一带。陆羽还引孙楚《歌》曰:“姜桂茶荈出巴蜀。”顾炎武《日知录》也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可见,先秦时巴蜀之地的饮茶风俗传至中原,历经汉魏六朝,种茶饮茶盛行于东南各地,到唐宋代蔚然成风,并一直延续至今。

或许是因为云南地处偏远,其时与内地的交流通道又大多要经过四川,早期文献记载中鲜有提及云南是茶的原生地。但是,“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并不需要去争夺人类茶树发源地初始权和最早栽培茶树的初始权,他们知道茶马古道伸向的主要茶山一定是最古老的茶山,一定有茶源。在两条最为古老的原生茶马古道中,滇藏茶马古道伸向云南普洱一带,川藏茶马古道伸向四川雅安一带,都没有伸向印度或世界其他地方的茶山(陈保亚、彭玉娟,2012)。”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路,是道路,把“恃茶”与“取茶”之间相隔着的万水千山连接起来了;同时,也把两个内聚力最强的文化集团——藏文化集团与汉文化集团——连接起来了。茶在古道上的传播,这一独特的文化事件,竟然催生了一个人类行走文化的奇迹,形成了一条横跨世界屋脊、连接东西方不同大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纽带——茶马古道。

2.茶马古道的兴起及繁荣

“茶马古道”是以人赶马驮(少数为牛、骡)运茶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马、骡、皮毛、药材、盐、酒等商品交换的文化传播纽带。其分布最初是以滇川藏三角地带为中心,外围可延伸到广西、贵州、湖南等省。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及泰国等(木霁弘,2003;陈保亚,2010)。通过马帮贩运茶叶维持古道的生命与繁荣,是茶马古道独立于世界上其他古道的特征。

当然,有茶马古道之前,古道早已存在。可以说,古道的起源就是人类的起源,因为说到古道就要说到走古道的人,古道的形成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迁徙。据学者研究,茶马古道的原始形态是直立人古道、早期智人古道、晚期智人古道、民族古道、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其间,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的出现为茶马古道的兴起预备好了一般的必要条件。

在茶马古道兴起以前,以滇藏川横断山为中心的马帮古道已经非常著名,历史记载的代表性马帮古道有从大理到成都的五尺道和灵关道,从大理到印度的博南道。

五尺道从成都顺岷江南下,再沿着金沙江经过宜宾、昭通、昆明到大理。灵关道从成都经雅安、汉源过大渡河到西昌,再顺安宁、雅砻江到攀枝花,顺金沙江进入云南楚雄,最后从大姚到大理。博南道从大理出发跨越澜沧江、怒江,取道保山、腾冲等地,分几条支线进入缅甸印度。

另一方面,茶马古道以前还有些马帮古道尽管历史记录很少,但也已经相当发达。代表性的有怒江马帮古道、澜沧江马帮古道、金沙江马帮古道、元江红河马帮古道、雅砻江马帮古道、南盘江马帮古道。马帮古道迅速缩短了物质和文化因子的传递时间,缩短了村落的空间距离,扩展了文明传播的容量,带来了村落的繁荣。由于马帮的远征能力,可以说马帮的兴起使古道真正进入了纽带时期。

使得横断山深处的马帮古道如此发达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盐。对大多数村落来说,和水、食物不同,盐必须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获取,于是从盐井到各个村落的古道网络开始出现,盐运古道是获取食盐的必要条件。由于盐是来自于他乡的常年生活必用品,有人栖居的村落必须要有盐,也必须要有盐运古道连接,这就是依赖性。粮食可以自己采集、生产,牲畜可以自己养,衣服可以自己做,水可以自己找打井取,盐却不是每个村寨都有能力自己采的。

当马帮和盐两个因素汇集在一起时,形成了盐运马帮古道,这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的古道,马帮古道和盐运古道的性质同时体现在盐运马帮古道上:一方面是崇山峻岭中需要古道网络来运输盐,另一方面是马帮克服艰难险阻的能力使盐运古道网络得以运行。

然而,藏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这一特殊的必要条件彻底改变了这些古道的性质,使得一般的盐运马帮古道发展成茶马古道。因为藏族地区一般不产茶,耗茶区要穿越横断山向产茶区进行远征,这就使得“局域网”似的盐运古道转型成了“互联网”似的茶马古道。同时,茶比盐更难保存,远征还需要常年进行。马帮的生活开始职业化,形成了马帮的商业规则和专用术语,马帮古道开始固定化、季节化,远征的马帮队伍就成了生活的一种形式。

说到底,茶马古道源于藏族对茶的依赖,藏族出没的地方就是茶马古道延伸的地方。随着藏族恃茶行为向横断山腹地的扩展,绕过横断山腹地的任何古道都不能满足横断山腹地恃茶民族的需求,茶马古道必须深入横断山腹地的崇山峻岭。

横断山脉是世界屋脊上最险峻的极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和西藏东部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与这片土地上许多东西走向的山脉不同,横断山脉是南北走向,其高山峡谷、激流险滩隔断了东西交通,山势回转,江河扭曲,其险峻艰难可想而知。然而,正是对茶的深深依赖,促使着人类最伟大的一个行为:翻越横断山腹地,对世界屋脊进行终极的征服。

自东而西翻越这些纵贯南北的著名山川,要依次征服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指北段,也称宁静山,南段为云岭)、澜沧江、他年他翁山(南段为怒山),怒江和伯舒拉岭(南段为高黎贡山)。至少在明代,茶马古道已经翻越了横断山腹地。《明史·食货志》有载:“(洪武四年)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天权)、黎(汉源)、雅(雅安)、抵朵甘(康藏和安多藏)、乌思藏(卫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贵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

茶马古道还连接着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及周边国家的各个民族,这些民族也在茶马古道上进行各种物质和文化的交换。饮茶习俗也随着道路的延伸和传播,流传到了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大西南的茶叶源源不断地在深山峡谷,雪域高原中艰难跋涉,走进这些不同民族的生活,融入风姿各异的文明。

茶马古道覆盖了早期的各种局域马帮古道,使一些曾经中断的著名古道得以复兴,如连接滇蜀到印度的“蜀身毒道”、经滇南红河至越南交趾的“滇越麋泠道”等,并迅速激活周边的大量局域古道,转型成为远征的茶马古道,交织成跨越世界屋脊的文化传播纽带(陈保亚,2005,2010)。

茶马古道是世界高地上的庞大网络,主干道有滇藏线、川藏线和川青藏线。滇藏线以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今普洱)、临沧的勐腊、勐海、澜沧(亦即澜沧江流域)等为中心来扩张,线路向西北行走,经过景谷、镇沅、景东、南涧、巍山、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左贡、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拉萨,可从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川藏线从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抵达尼泊尔、印度。川青藏线从横断山东麓产茶地往北出发,一条取道现今的罗江白马关,顺嘉陵江北行,翻越大巴山、秦岭,进入陕西,再西去甘肃、青海入藏,进入印度、尼泊尔等地。另一条从绵竹翻越岷山南部的九顶山南部进入茂县,或者从灌县或北川绕过九顶山进入茂县,然后顺岷山西侧的岷江北行,经过松潘、若尔盖,翻越西倾山进入茶马互市要冲临夏(古河州),再西去青海、西藏。

在这些主干道之间和周围,各种支线盘根错节,伸向高山峡谷的村落和牧场,使得恃茶行为得以维系;同时,恃茶行为又使得茶马古道得以繁荣昌盛。可以说,茶与古道相依相存,又相得益彰。

三、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延伸

1.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

除了藏族全民恃茶,另一个重要的恃茶民族是回鹘。《新唐书·陆羽传》记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亦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恃茶而归,亦足怪焉。”这说明回鹘在西迁以前就已经有了饮茶习俗。

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曾经一度处于萧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唐武宗元年(840),发生了一个历史事件:回纥西迁(《旧唐书·回纥传》)。贞观二十一年(647),回鹘酋长吐迷度在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自称可汗,正式建立回鹘汗国。因其与唐朝一起消灭薛延陀汗国有功,吐迷度被唐朝封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回鹘与唐朝一直友善,曾经三次向唐朝和亲。彼时唐朝饮茶之风盛行,受其影响,故每“回鹘入朝,大驱名马,恃茶而归”。后因长期与吐蕃战争,加之统治无道,内讧不断,840年回鹘分三路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一迁帕米尔高原西部至楚河一带;一迁河西走廊。

伴着回鹘的西迁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开始复兴;同时,回鹘也把饮茶的习俗带到了丝路上。由于回鹘恃茶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增。这在宋明以来记录西部的文献中均能找到茶马互市的佐证。其时,丝绸之路上以茶为主的运输活动非常繁忙,必要的运输品已悄然转变为“茶”,而不再是丝绸了;茶成了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更主要的因素。从古道支撑商品的角度看,从唐宋开始,丝绸之路已经转型为茶马古道了。因为通过人赶马驮长途运茶,这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特征,不过,有些沙漠地区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和丝绸不同,茶不仅是从起点到终点的商品,而且是沿途回鹘等民族必需的商品,这使转型后的丝绸之路不允许再中断。随着道路网路的连接与延伸,全民喝茶的习俗也在蒙古族及其他民族中形成。同时,由于全民饮茶习惯的扩散,茶马古道也在不断扩展(陈保亚,2005,2010)。

2.茶马古道完整形态的最终形成

随着现代交通的扩展,世界上很多古道都被公路或铁路取代了。昔日的马道要么被公路铁路叠置,要么在漫长的日晒雨淋下消失在草莽中。丝绸之路由于分布在比较平缓的地带,容易被公路铁路覆盖。公路的兴起就是这些古道生命的结束。我们现在走在丝绸之路上并不等于走在原来的古道上,原始的运载工具和方式已经难以再现。古道的消失不仅只是古道本身的消失,伴随着的是古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语言文化的消失。这对人类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尽管茶马古道的主干也正不断被公路替代,然由于茶马古道以运茶为主,而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的村民们总是愿意把家园建在高山云雾或峡谷深处,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茶叶,需要茶马古道来连接那里的村落,满足村民对茶的依赖。那些村落是公路不易完全覆盖的地方,特别是滇川藏三省边缘地带。因为横断山一带地形复杂,这里的地势结构多为堆积层,地质变化复杂,常有大的泥石流、大滑坡发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渡河把海拔几千米的高原切割成许多山峰峡谷,使得江河纵横,浪涛汹涌,人们主要靠皮筏或溜索横渡。

可以说,没有哪一条古道像茶马古道那样险要。同时,茶马古道很窄,一般只有两尺见宽或更窄。其上乱石叠嶂,路和雪水溪水常常不分,行动起来极其艰难。短期内这些地方筑起现代化的公路、铁路网络还不大可能。因此,茶马古道是大陆上至今仍在活着的一条古道。

茶马古道的可延续性是不同于其他文明古道的又一个区别性特征。可以说,全民饮茶和高山峡谷是茶马古道得以延续至今并将继续延续的两个重要条件。如果没有全民喝茶的习惯,便不需要马帮去远征运茶,如果只有全民喝茶但没有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复杂的地理环境,茶就可以通过公路来运输,而不必马帮来远征(木霁弘,2001;陈保亚,2005)。然而,令人痛心和担忧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商业旅游的开发,现代公路开山劈石,架桥穿洞,不断地在侵蚀和吞没着现存的茶马古道,这条绝无仅有的古代文明传播古道正在濒临灭绝的危险。

综上所述,茶马古道的完整形态应包括:古道远征线路的形成;古道在空间上的周遍性;古道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古道和马帮的专门化。远征线路的形成表现为茶马古道往往要跨越很长的距离,才能把耗茶区(比如藏区)和产茶区连接起来。周遍性是指只要有恃茶民族的村落和牧区,茶马古道就必须伸向那里。所以茶马古道本质上是以远征线路为主干并向各个耗茶村落和牧区延伸的古道网络。延续性是指高山峡谷中的民族依赖茶叶,每个村寨的茶不能中断,因此古道也不能在新的运输方式出现以前被中断。现代化交通手段至今不能完全替代茶马古道穿越横断山深处的高山峡谷,体现了茶马古道在时间上的延续性。专门化是指茶马古道线路、行走时间、行走方式、停留点的定型。以上这四个方面,如果和丝绸之路相比,只有远征性这一点颇为相似,其他都不同或有较大区别。由是观之,茶马古道的完整形态应为:茶马古道是指以马驮(包括牛、骡、驴、骆驼等托运)、人背为主要运输方式,以运茶为主要目的,并伴随酒、盐、马、骡、皮毛、药材等物质商品交换及佛教、基督教等精神交流的文化传播纽带。它以滇川藏为核心,向北可深入新疆、青海、甘肃和北方丝绸之路相汇合,向东可延伸到广西、贵州、湖北、湖南等产茶区,向西可抵达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向南和东南可延伸到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并波及南亚、西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继续向西则和欧洲、非洲古文明通道连接(陈保亚,2005)。

四、茶马古道文化线路

在茶马古道上,马帮不断地游动,茶叶从一个商人手中转到另一个人手中,中国人、印度人、波斯人等等将这些茶叶一站转一站,送到世界的另一边。茶叶成了连接不同民族的纽带,并形成了一条条无穷无尽的文化传播道路。

同时,随着茶叶的传播,恃茶民族逐渐增多,以致小小的几片茶叶,却在宋明两朝政治经济外交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以茶驭番(邓前程,2005)。

自唐代茶叶传入吐蕃以后,至宋已然“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而宋代立国中原,缺马问题严重,于是,茶马互市便是两全其美之策。同时,产马之地的契丹、西夏政权为了自身利益,绝不轻易将马输入宋朝。因此,北宋政府专设茶马司,加强对茶马互市的控制,以便一方面从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的输出上制约对方;另一方面,借以取得足够数量的马匹加强抗击对方军事实力。(明)谢肇淛《五杂俎》评价茶马互市“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当然,宋王朝的关注点并不仅在于“利”,更多在于“羁縻远人”。“祖宗设互市之法,本以羁縻远人,初不借马之为用”(《宋会要·职官》卷四三)。

明朝以降,朝廷强力控制茶马互市,显然也绝不是为利,甚至缺马问题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正如明太祖所言:“夫物有至薄而用之则重者,茶是也。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宋而利博矣。前代非以此专利,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强调“……巡禁私茶之出境者,朕岂为利哉,制驭夷狄,不得不然也。”明世宗亦言:“国家令番夷纳马,酬之以茶……非中国(即内地)果无良马,而欲市之番夷也。亦以番夷中国藩篱,故以是羁縻之耳。”(《明实录》太祖卷、世宗卷)历朝大臣也力挺“以茶驭番”之策,正德年间都御使杨一清言:“且金城以西,绵延数千里,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远夷(为)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嘉靖十五年(1536年),巡茶御史刘良卿也说:“盖西边之藩篱,莫切于诸番;诸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故严法禁之,易马以酬之。禁之而使彼有所畏,酬之而使彼有所幕。所以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者也。其所系诚重且大,而非可以寻常之处也。”(陈子龙《明经世文编》)所以有明一朝,皆认为“茶马,国之要政”,“摘山之利而易充厩之良,戎人得茶不为我之害,中国得茶实为我利之大,非马政军需之资,而驾驭西番,不敢扰我边境矣”(《七修类稿·国事类·西番易马考》)。

“茶”,这生长在中国南方平凡普通的草木之叶,竟然在历史上担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成为固国守边的和平之子,堪比万马千军。可谓天佑中华!

此外,茶马古道还兴起了无数的城镇,城镇成为独具特点的贸易文化中心。政治的使臣、做买卖的商人、和尚及民族部落……他们在这条古道上流动着,印度文明、西域文明、西亚文明、东非文明、西藏文明、滇蜀文明、中原文明等等诸多文明,通过茶马古道的连接,在各个领域内引发了大规模的互相交流。因此,茶马古道既是商品贸易大道,又是中外交流通道;既是民族迁徙走廊,又是佛教东渐之路;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形态最为复杂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木霁弘,2001)。

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出现一种新的类型——文化线路。根据马德里会议(1994年)判别文化线路的标准——强调文化线路使用所带来的文化上的反响和在文明传播上的贡献。据此看来,茶马古道堪称文化线路的典范。

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地得到体现”。作为一动态的强调文化的整体意义的理念,它更重视线路带来的各文化社区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由是观之,茶马古道因其“绵延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长度和空间上的多样性”“多功能的角色和目的”及“产生了巨大的跨文化影响”,成为文化线路遗产的一个典型案例。2009年8月,中国茶马古道研究中心宣布将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

与其他遗产类别不同,文化线路更为强调线路带来的各文化社区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是非直接的,不仅有物质的方面,更有非物质的方面,其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随着一些线路所发生的宗教、思想文化观念的传播,这些传播参与了对各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塑造,因而意义往往十分重大。总之,文化线路强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多维度的、有着除其主要方面之外多种发展与附加的功能和价值,如宗教的、商业的、管理的等等。因此,文化线路不仅只是一个申报和保护遗产的类型,更是一动态的强调文化整体意义的理念,要求人类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看待自身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重新看待文化的多样性。希望这一植根于人类古老的智慧及西方后现代近年来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的新理念,能对山地研究及茶马古道的保护和利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茶马古道之精魂——得天独厚的银生诸山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1.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上苍的馈赠

《史记·西南夷传》太史公曰:“秦灭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汉诛西南夷,国多灭矣,唯滇复为宠王。”行笔至此,司马迁不由得感叹:“楚之先岂有天禄哉?”

说到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也令人有同样的慨叹:“滇之茶岂有天禄哉?”大凡茶叶皆有一难:不易保存,逾年则败。别的茶种皆贵在新,唯独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越陈越香,被誉为“可入口的古董”。

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是茶马古道的精魂,似乎天生为茶马古道而造就。它的制作原料为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的大叶种茶树,形成了茶多酚含量丰富、鞣酸含量高、利于化食,且茶味浓郁甘醇、耐煮耐泡的特点。是制作藏族酥油茶和蒙古族、维吾尔族奶茶的上好茶品,最能满足藏、蒙、维等民族的需要。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制作工序颇为特殊,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成为生散茶后,还要进一步蒸压成普洱沱茶、普洱砖茶、七子饼茶、小饼茶等紧压茶,大小重量有一定规范,便于马帮装卸和长途跋涉。

因为茶马古道颠沛迢遥,极尽艰辛,马帮有时一年只能走一趟,茶叶的保存就显得至关重要。紧压茶密度大,防潮防晒性能好,便于运输和储藏,是远征的茶马古道对茶叶的基本要求。由于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在马背上长时间颠簸,沿途时而低谷盆地,时而高原雪峰,海拔由河谷地带的50米到高山险峰的5000多米变化不等,气候更是波诡云谲,一会儿风吹日晒,一会儿雨淋雪飘。在堆存放和运输过程中,普洱生茶在空气中水分及温度的作用下开始缓慢发酵,经过一定时间自然发酵后的普洱生茶转变成为普洱熟茶。这种自然发酵被称为“自然后发酵”。经过后发酵的茶,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且时间越长,质量越好,这和非后发酵的茶叶形成根本区别,也成为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独特的工艺标志。从此,远征马帮不再担心崇山峻岭中茶叶变质的问题。紧压与后发酵,这是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在茶马古道上翻山越岭的奥秘。

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特殊的制作原料——云南大叶种茶树,生长在现今云南普洱、临沧和西双版纳一带。唐朝咸通四年(863),樊绰《云南志》(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蒙舍蛮在巍山。银生城即今普洱景东,为南诏七节度之一银生节度治所。银生节度管辖南诏南部地区,包括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缅甸景栋、老挝北部、越南莱州等地,银生诸山即在这一片地区。这里独特的海拔、纬度和气候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茶叶生长环境,分布着中国最古老的茶树。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亦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可见,银生诸山所产茶即银生茶。

到了明朝,开始出现“普茶”一词。谢肇淛(1567~1624)《滇畧》卷三载:“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泰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明)李元阳(1497~1580)《万历云南通志》(卷一六“羁縻”之“贡象道路”)出现“普耳”一词,特别提到普耳产茶:“下路由景东历赭乐甸行一日至镇沅府,又行二日始达车里宣慰使司之界,行二日至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一山耸秀,名光山,有车里一头目居之。”

(明)方以智(1611~1671)《物理小识》崇祯癸未年(1643)首次提到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食。”

“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最早指普洱县(今宁洱)一带的茶。由于银生诸山气候、海拔、土壤特殊条件,各茶山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均为藏人所好,后来银生诸山的茶也汇集到普洱县制作。再其后,银生诸茶山也开始制作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清雍正七年(1729),置普洱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普洱府辖普洱县、思茅厅、他郎厅、威远厅及车里宣慰司,辖境约今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老挝部分地区。一时茶业四起,一派繁荣。其时,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量矣。”

(清)阮福《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记》:“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至此,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已名遍天下,享有贡茶之誉。

据易武“车顺号”茶庄记载,清道光年间,车顺来精选春茶入贡,得道光帝赐“瑞贡天朝”匾,封其为“例贡进士”,并赞其贡茶曰:“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真乃茗中瑞品也(余少剑,2012:143)。”

后来,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命运与国运的兴衰一起同沉共浮。鸦片战争之后,国势衰微,印锡茶叶兴起,占领国际市场,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一度萧条。日本侵华,战火蔓延至滇缅一带,云南茶叶市场全面萎缩,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自亦未能幸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渐渐得以复兴。1951年,建立了云南省茶叶科研机构。1973年以后,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人工后发酵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生产地开始扩展到四川、广东、湖南等地。2003年3月,云南省标准计量局公布了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定义:“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2008年5月13日,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

2.银生诸茶山——滇藏茶马古道延伸的奥秘

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这枝绽放在茶马古道上的奇葩,因其“为藏所好”,令“藏族古宗商人,跋涉河山,露宿旷野,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那么,吐蕃于何时开始饮用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认为“茶出银生诸山,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当代学者根据松赞干布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吞并过南诏,另一吐蕃王都松芒布杰亦于周武后长安三年(703)亲征南诏,并于次年(704)冬在洱海地区被杀等史料,认为“吐蕃人喝滇茶及滇茶文化在吐蕃的传播,不晚于7世纪” (王明达,2012)。

(清)谭方之《滇茶藏销》:“滇茶为藏所好,以积成习……是以紧茶一物,不仅为一种商品,可称为滇藏间经济上之重要联系,抑且有政治联系意义。概藏人之于茶也,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逸兴物,而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大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概。自拉萨而阿墩子,以致滇西北丽江转思茅,越重山,过万水,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中者,即此故也。”

思茅即今普洱市府所在,所以滇茶主要指普洱一带的茶,源自银生府所管辖的主要茶山。银生诸山分布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古茶树林。

《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

(清雍正)鄂尔泰等《云南通志》卷三:“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芝,二百六十里,曰革登,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漫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

不言而喻,滇藏茶马古道翻山越岭伸向了古人称之为银生茶山的地带,是因为上苍把独特的云南大叶茶种赐给了“银生城界诸山”,由此形成了始于银生诸山,北上普洱、景东、巍山、洱海再入吐蕃的滇藏茶马古道。

根据樊绰《蛮书》的记录和我们实地考察的结果,可概括出三条重要的古道过银生诸山后入东南亚。从洱海下关南下,银生城(今景东)成为三条古道的岔路口。

第一条线路可称为银生东路,过墨江、江城,主干沿着哀牢山西侧往南行走。唐代《蛮书》卷六《云南城镇》:“银生城(今景东)在扑赕之南,去龙尾城(今下关)十日程,东南有通镫川(今墨江),又直南通河普川(今江城),又正南通羌浪川(今越南莱州),却是边海无人之境也。”

墨江,唐代归南诏国银生府,位于北回归线上。墨江碧溪古镇青石板路至今犹存。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枢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叶、磨黑盐巴为古镇大宗商品。碧溪古镇往西北可去茶马古道滇藏线银生道主路,经镇沅、景东到大理洱海,再往西北入吐蕃地区。碧溪古镇往东北经过元江、新平、峨山到昆明滇池。碧溪古镇往东可去石屏进入茶马古道重要支线步头道,再去越南,也可经石屏继续往东连接滇桂古道。碧溪古镇往南可直接进入普洱和西双版纳诸茶山取茶。

从墨江往南,渡泗南江后入江城。江城是连接滇老古道和滇越古道的重镇,有“一县连三国”之称。城里多有越南人、老挝人来做茶、盐等生意,大多会汉语云南方言。江城往老挝的勐康口岸所在通道曾经是连接中老边境的茶马古道支线,现已经升级为国家一级口岸,列为普洱市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由于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运输的需要,近代开辟了一条从思茅往东南取道倚象镇到江城的路。一路有不少茶马古道遗迹。

第二条线路可称为银生西路,过临沧、澜沧再往东南亚。 唐代《蛮书》卷六《云南城镇》还提到:(银生城)东至送江川(今临沧),南至邛鹅川(今澜沧),又南至林记川,又东南至大银孔(今清迈),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爪哇)、勃泥(加里曼丹)、昆仑(骠国南)数种外道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扑子、长鬃等数十种蛮。

著名的澜沧景迈山古茶园就在这条线上,景迈,傣语即新城。“景”指城,“迈”指新,定语在中心语后。从景迈山再往西有古道可去缅甸,景迈山大叶茶主要沿着几个方向传播:一条走银生古道进入普洱府,作为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原料之一;一条顺南览河西侧过洛勐进入缅甸;一条经勐海、打洛进入缅甸。进入缅甸的茶都是绿茶形式,先到缅甸景栋集散地,再销往东南亚各国。

第三条线路可称为银生中路。这条道路经过普洱(今宁洱)、易武,为茶马古道银生道中最为繁荣的线路,是滇藏茶马古道银生道的主干道。唐代《蛮书》卷六《云南城镇》:“又开南城(今镇沅)在龙尾城南十一日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远城、奉逸城(今宁洱)、利润城(今易武),内有盐井一百来所。茫乃道(西双版纳)并黑齿(傣族)等类十部落皆属焉。陆路去永昌十日程,水路下弥臣国三十日程。南至南海,去昆仑三日程。中间又管模迦罗、干泥、礼强子等族类五部落。”

这条线路分布在银生诸山上的中部。据方国瑜考证,唐代南诏国的银生城在景东,奉逸城即元代的步日部,明代的普洱城,今为宁洱。《普洱音义考》从语音演变的角度作了补证。

磨黑古镇为银生中路重镇。古镇位于宁洱县东北,以把边江与墨江为邻,有“滇南盐都”之称,是滇南茶盐贸易的中心,至今保留着古老的盐井。马帮从磨黑往西南行一日到普洱古城(今宁洱)。普洱古城为整个银生茶马古道第一重镇。普洱有好茶山,更因为汇集银生诸山各路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而驰名中外。普洱古城有数段古茶马古道遗址保留至今。宁洱镇民主村茶庵圹“茶马古道遗址”保存最好,为山石古道,长约两公里。2007年成立普洱市级市,治所在思茅。

从普洱古城(宁洱)再往南即到思茅区(今普洱市治所)。思茅宋代称“思摩”,处在银生茶马古道的枢纽位置,是茶的聚集地,来自江城、西双版纳、澜沧的几路茶叶多汇集在思茅,然后北上进入普洱(宁洱)。思茅周围保留了较多的茶马古道遗迹。

从普洱古镇再在往南即到易武,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易武在唐代为南诏银生节度管辖下的利润城。易武茶山盛产大叶茶,近代因制作“七子饼茶”而驰名中外。清初,石屏人在易武扩展茶园,兴建茶庄茶号,茶叶贸易异常繁华。乾隆初年,易武石屏人又开始生产七子饼茶。七子饼茶是一种紧压圆茶,即将晒青毛茶经蒸压定型做成规格一致的饼状,七饼一筒,取多子多福之意,故名。易武石屏会馆关帝庙附近有立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茶案碑”,又称“断案碑”。记述了茶税争端的案子。石碑是易武茶业兴隆的重要见证。

易武有多条茶马古道去思茅、普洱(宁洱),其中两条最为著名。较古老的一条先西行,经基诺山,然后北上勐养、普文去思茅、普洱。清道光年间茶商又出资修建了直接北上的茶马古道,经倚邦(今属象明乡)去思茅、普洱。从易武往南经勐腊磨憨镇,有茶马古道去老挝、越南。1992年,磨憨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易武周边至今保留了多处青石板茶马古道遗迹。

易武往西即到西双版纳,为黑齿(傣族)聚集中心。在唐代为南诏国茫乃道,有水路通南海。贺开古茶山是西双版纳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茶山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勐混乡,怒江山脉南延余脉部,北连著名的南糯山茶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银生诸茶山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魂与源。滇藏茶马古道因为伸向银生诸茶山而有了巨大的生命力,银生诸茶山的马帮也从此络绎不绝,一派繁荣。银生诸山由此形成了三条银生古道,使滇藏茶马古道得以继续往东南亚延伸。银生茶也因为滇藏茶马古道的繁荣而发展成驰名中外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滇藏茶马古道的繁荣也激活了云南周边的古道,特别重要的有云南去广西的滇桂古道、云南去老挝的滇老古道、云南去越南的步头道、云南去四川的五尺道、云南去贵州的滇黔道和云南去缅甸印度的博南道。这些被激活的古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西南和东南亚的联系,对西南和东南亚交通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茶马古道滇藏道的繁荣推动了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发展,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工艺日益成熟。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越陈越香,名声不胫而走,清代更是远销海内外,被朝廷列为贡茶,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往朝廷的茶马古道贡茶之路开始形成。贡茶之路从普洱往东北走,过墨江、元江、玉溪到滇池,从昆明分两路,一路继续北上过昭通盐津五尺道去京城,一路往东过曲靖、经贵州去京城。朝廷对贡茶之路的专门管理经营又推动了滇藏茶马古道的繁荣。

六、结语

茶与古道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茶马古道因茶而得以兴起和延续,茶又因古道而得以发展和传播,这不能不说是茶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茶马古道是一种古老而又具有延续性的文化传播方式,这一传播方式复杂而又立体:浅表的层次是商品贸易活动;较深的层次是建筑及生活习惯的互渗;更为深隐的层次是语言和宗教信仰的相互影响。茶马古道这一植根于人性深处的古老传播方式,曾给它所经过的村落和城市带来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融与互渗。

此外,茶文化的传播还有向日本的东渐和向欧洲的西行。无一例外的是,茶在其所到之处都扮演了重要的文化角色。茶,这位中国文化特殊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就这样穿越了几千年的时间长河,翻越了最高的世界屋脊,漂洋过海,历尽艰辛,把茶文化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成为世界第一饮料。正如《茶史正源》(Victor H.Mair,Erling Hoh,2009)一书所言:“历千百年来,茶叶——或激发艺术的灵感,或增进禅佛的体悟,或扮演催生世界贸易的有功之臣,或触发改变人类进程的伟大事件。……自古以来,没有任何饮料像茶一样,如此深入地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悄然改变着各方的习俗;其关涉的人员之广,影响的方式之多,前所未及。”

茶,这位沟通和连接人类心灵的和平使者,颠覆了那个古老而陈腐的格言:“东方是东方,西方还是西方;二者彼此隔绝,永不谋面(余少剑,2012)。”

生长于山地的几片茶叶,在连接着山地的古道上流动传播,千百年以降,竟然成为打通民族隔膜,连接东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重要文化传播纽带,这不能不说是文化传播史上的一个奇迹。因此,在今天一带一路新的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茶马古道,挖掘其深蕴的文化意义,激活历史的血脉,促进与西亚、南亚、东南亚,甚至与世界的协调创新和开放共享,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木霁弘,陈保亚,李旭,等.1992.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 (唐)陆羽.2011.茶经[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 木霁弘.2001.茶马古道考察纪实[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4] 木霁弘.2003.《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再版后记[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5] 王明达.2012.藏人喝滇茶溯源[A].王明达. 茶马古道论文选[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6] 陈保亚.2004.论茶马古道的起源[J]. 思想战线.(4).

[7] 陈保亚.2005.茶马古道:横跨世界屋脊的文化传播纽带[J].科学中国人. (12).

[8] 陈保亚.2010.茶马古道:世界屋脊的终极追求[J]. 科学中国人. (6).

[9] 陈保亚,彭玉娟, 等.2012.走进银生诸茶山:探索滇藏茶马古道延伸的奥秘[J].科学中国人.(12).

[10] 邓前程.2005.从自由互市到政府控驭:唐、宋、明时期汉藏茶马贸易的功能变异[J].思想战线.(3).

[11] 彭玉娟,尹雯.2012.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经典案例[J].云南社会科学.(2).

[12] 余少剑.2012.茶马古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西双版纳为例[A].王明达.茶马古道论文选[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彭玉娟(1965~),女,云南威信人,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邱健(1986~),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昌邦(1986~),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勐海润昌茶厂。

原载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注: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价值意蕴与申遗意义

作者简介

范建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益智库院长,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担任国家行政学院、云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四川大学特约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约研究员,财政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产业协作体专家委员会委员。

邓子璇,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村落影像文化志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全文转载自《农业考古》2022年第5期

摘要

当前,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已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若申遗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茶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因此,探究其价值内涵及申遗意义显得极为迫切而重要。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拥有种植年代久远、活态保存千年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是中国西南地区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例证和人类早期茶种植模式的活化石,拥有以布朗族、傣族为代表的山地民族在充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基础上凭借智慧凝炼出的独特土地利用技术、村寨建设技艺和传统手工制茶技艺,是生态之真、人文之善、风貌之美协调联动的智慧山地人居新范本。充分挖掘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的意义所在,对于确立中国作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地位、弘扬中华茶文化、充分发挥茶科技水平以及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遗产价值;现实意义

作为当今活态保存最完整的文化景观,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被中国列为2022年首选推荐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面综合考察研究景迈山古茶林的历史成因、文化价值、生态意义以及现实保护、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无论是对于人类农业发展史还是古茶林自身的文化景观价值以及其隐含在景观表层下的民族植物学、文化人类学意义,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正是基于上述思考而展开的探讨。

一、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的时代背景

茶,与咖啡、可可一样,并称为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在全球消费链中占据着重要的经济地位,据统计,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茶叶产量近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饮茶人口超过20亿[1]。当前全球已有咖啡、葡萄、龙舌兰种植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景观遗产项目依旧处于空白状态。作为人类和大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茶不仅是最佳的植物饮料,更是中华文化的媒介符码,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是中华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中国是茶和茶文化的起源地,茶之于中国,就如同咖啡之于巴西,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作为一种日常的存在,可谓不可或缺。从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药用功能,到唐代饮茶之风蔚然盛行,到宋代茶艺、茶道已成为文人风雅标识和市井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明清时期茶叶通过大航海货船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茶穿越历史,跨越民族和国界,在中华文明与外域漫长的交往进程中扮演着外交使者的重要角色,是我国向世界传递和合文化、展示风雅形象的中华名片,也是以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式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载体。

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产业、茶文化的高度认可和赞赏。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园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以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实现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时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系统地开展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申报工作,推动古茶树种植园林有机、可持续演进并传承中华茶文化,既是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之需,也是筑牢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茶种植、制作、品饮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提升我国茶产业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内在要求,更是保护全球生态、文化、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重温人类文明记忆的有效路径。

如今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茶组和变种,以及它们之间的杂交后代,是由野生茶树自然演化和人工驯化而形成的茶树类型,据科学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著名的古第三纪孑遗植物庇护所,也是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2]。在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一带分布着大量的野生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该地区栽培型茶树以乔木型、大叶种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树为主,而景迈山古茶林就处于该区域的中心地带[3]。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遗产申报区和缓冲区涉及惠民镇下辖景迈村、芒景村、芒云村以及糯福乡的勐宋村,留存着1180公顷的古茶林和15个由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传统村寨,被誉为“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和“人类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申报遗产区包含5片规模宏大的古茶林、分布其中的5个布朗族和4个傣族传统村落以及古茶林之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申报遗产区面积71.70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119.28平方千米。当地世居民族在与自然动态调适过程中营建“茶在森林,村在茶林”的山地景观序列,在长期茶业生产生活实践中与族群原生性文化相糅合,形成“和、善、礼、诚”的茶文化体系,以及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坚守“人、茶、地和谐共生,圆融统一”的美学具象空间,是景迈山古茶林与全球普遍存在的现代台地茶种植园相比所具备的特殊价值特征,也是全球森林生态农业开发、土地和资源利用可供借鉴的活态发展范式。

自2010年启动申遗工作以来,普洱市澜沧县在国家和省文物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业内有关专家的鼎力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申遗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初步成效。景迈山古茶林陆续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世界茶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若申遗成功,其将成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近年来全球诸多产茶及拥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地区,如与中国有着茶源地之争的印度阿萨姆和大吉岭茶区、日本宇治绿茶产区、韩国河东郡花开谷茶区、缅甸掸邦高原产茶区等,正在深度激活茶园独具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和景观资源,纷纷为可持续保护管理抑或申遗做足准备,在国际社会对茶业发展高度重视和投入支持的良性态势下,景迈山古茶林作为茶类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申报世界遗产,不仅是对遗产地多元价值的重新认知、传承延续与再创新,也是大力弘扬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文化、讲好民族故事和中国故事、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迫切需要,这于景迈山、于中国乃至全球茶界而言,都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二、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独特意蕴所在

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景观作为新的遗产类型正式列入世界遗产体系,文化景观代表着“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4],与以往单维度的遗产相比,它更强调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有机融糅以及人地互动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人类将自身生息需求、情感意志、审美趣向、精神信仰建构于真实的自然之中并通过实践参与形成的独特景观物象。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附录中,文化景观被划分为“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三种类型,其中“有机进化的景观”是指人类对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智慧利用及催生的产业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5],而景迈山古茶林便是体现人地之间长期而深刻的内在关联和双向互动关系的有机进化类文化景观的经典案例。其“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自然-文化复合生态系统,向世人展示出原始森林农业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彼此阐发、交相辉映的生动图景,它揭示了世居民族与茶相互依存的真实样态,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天人合一”的哲思理念及所蕴含的崇高生存智慧,因茶而衍生的物质财富、精神生活和伦理秩序映射出茶这一灵性植物对当地民族向上向善处世之道、知识系统及美好生活意景的正面形塑,是景迈山古茶林传承千年依旧保持鲜活生命力最本质的写照。

(一)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见证中国作为茶叶种植起源地的重要实物标识

我国产茶区域分布十分广阔,东自东经122°的台湾东岸,西至东经94°的西藏林芝,南自北纬18°附近的海南榆林,北至北纬38°的山东蓬莱山,在气候类型上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自然特区,涵盖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形成了西南、华南、江南和江北四大茶区。各地区广泛种植的栽培型茶树起源于野生茶组植物,是在人工选育、自然和人为杂交以及地理气候差异等诸因素交织作用下由山茶科树木向小乔木和灌木型茶树演变而来,据科学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山茶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6]。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量物种灭绝,而地处北回归线地带的澜沧江流域的茶组植物得以孑遗幸存,之后逐步被驯化并大规模栽种。在世界茶源的核心地带--普洱市,发现了从茶树始祖逐渐演化为人工栽培茶树的五个重要阶段的典型实物遗存,即茶树始祖(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远祖(多地发现2500万年前的中华木兰化石)—野生茶树(镇沅县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王)—过渡型茶树(澜沧县邦葳千年过渡型茶树)—栽培型茶树(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

作为当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成片面积最大的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景迈山古茶林中现存着4条雌蕊花柱的大茶树,与拥有3条雌蕊花柱的普通栽培型茶树不同,其花瓣数、叶形也具有野生茶组植物的特征,其极有可能是景迈山上的野生大理茶与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杂交后代,是野生茶组植物曾经生长在此的证据。公元10—14世纪,布朗族、傣族先民迁徙至景迈山时发现这里有大面积的野生茶树,便开始在此建寨定居并人工栽培茶树。明清时期茶叶贸易的兴盛直接推动了景迈山茶树种植规模的扩增,古茶林成为原住民重要的经济来源,19世纪中叶开始,陆续而来的瘟疫战乱导致西双版纳境内的易武、倚邦等清代贡茶山头的茶林资源被焚毁,而由于景迈山地处偏隅,古代交通位置又在茶马古道支线附近,因而侥幸躲避了这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使得景迈山古茶林得以保存并快速发展。在世居民族历经千余年的共同守护下,时至今日,景迈山依然留存着以大平掌古茶林和芒景山古茶林为典型代表的五片古茶林,被称为世界栽培型茶树的起源地。当前古茶林总面积达1180公顷,茶树种植密度超过1000棵/公顷,估算提名地古茶林内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其中树龄上百年的古茶树占比为9.8%[7]。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真实而又完整地阐释了茶树物种起源与早期驯化栽培之间的关系,是对从原始野生驯化到人工栽培型茶树形成的世界茶叶演化史的实物见证。

(二)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人类早期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当代缩影

布朗族、傣族先民定居景迈山以后,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大叶茶树耐荫、喜温、喜湿的生长习性,于是他们因地制宜采取了巧妙智慧的“林间开垦,林下种植”生产技术。林间开垦,是指在森林间有限度地片状开发种植茶树,在每片茶树林周围保留一圈森林作为第一道防护带,宽度40米左右,防护带内不得砍伐树木和种植茶树,从而形成连片的古茶林,同时在古茶林片区之间保留一定面积的森林作为分隔带和防护林,以有效防止大风、低温和病虫害传染等自然灾害。林下种植,是指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森林资源,在森林中选择性地在林间砍伐部分对茶树生长不利的乔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阴乔木和芳香植物以后,采用茶籽播种有性繁殖的方式栽种茶树,养护茶林,形成疏密有度、障透有序的乔木-茶树-草本植物群落的立体结构。上层主要生长茱萸、木荷、多衣、红椿等高大乔木;中层是本地种茶树优势群落,同时分布着樟科、杜鹃花科等植物;下层为禾本科和蕨类、药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这样一来,既能巧妙提升各层次植物群落对光能和养分的吸纳效率;还可以使自然植物的芬芳沁入茶叶,优化茶叶品质;更重要的是,古茶林自形成至今未施加任何化肥农药,只需充分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特性便可实现土壤肥力自我维系和病虫害自我控制,从而有效保持古茶林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7]。

茶林内不得随意砍伐、拾捡树木、捕猎益虫益鸟和种植其他作物;一年一般仅采摘春秋两季茶叶、人工除草两次,禁止毁林开垦为农田或现代茶园……以政府出台的保护管理规定、传统乡规民约以及世居民族自觉护茶的伦理信仰三方协同之力维系着古茶林纷繁多样的生物生境与蓬勃生机。当地延续千年的林间开垦、林下茶种植传统和高效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茶园普遍采取“台地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农场化管理”的运作模式以打造现代种植园经济的大背景下尤显独特,展现了世居民族遵循野生茶树生理特性和生长规律栽培茶树的漫长历程中领悟积累的智慧知识,以及依托丰富物种群落之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实现森林-茶林良性互动、有机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景迈山古茶林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为数稀缺、依旧活态传承早期茶种植方式和原始茶林风貌的特色农业景观,其“林茶并植,物种共生”的复合种养系统,能为现代台地茶园探究原生态立体有机循环发展模式提供可供借鉴的范本,为世界茶叶种植基地提供云南本地古茶树优质种源及引种繁育方案。

(三)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理想山地人居环境的活态范本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是世居民族“天人相生,物我合一”以及“取材于地,取法于天”的生态智慧理念落地的表现,是本土原住民在特定的山地生态语境下谋取生产生活和生存繁衍、崇尚自然和审美追求,通过与自然持续互动实践将原始森林缔造成多元性文化具象场域的结果,真实刻画出千余年来傣族、布朗族等多民族求知求善、团结互助,在资源有限较为封闭的小社会中营造的极致与卓越的中华农业文明和理想人居意景。源于世居民族的自然选择、土地利用、环境营造以及山岳神灵崇拜追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将山地、森林、河流等自然空间,茶林、耕地、水田等生产空间以及民居、佛寺、茶魂台等生活公共空间纳入和谐统一的整体格局之中,形成了要素自发有序、功能有机融合的山地生态机理。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在聚落选址时注重地域特征以及各空间节点之间的适配平衡,首先根据景迈山地形、水源分布和朝向等自然条件确定神山,作为景迈山一切生灵的保护神和胜地加以保护,如景迈的广景山和芒景的芒景山。其选择均为整个山脉中的制高点和向阳坡,神山既是神圣的宗教祭祀场地,也是村寨水源林所在,受到严格的保护管理;神山确定后便背山面水选择西坡或北坡搭建群落式布局的村寨,而将朝向较好的东坡和南坡留作耕地,村寨在海拔1400米左右,位于连绵云海之上。然后以村寨为中心,在其周边种植茶树以便于对茶林的管护;为避免开垦和种植过程中对古茶林造成的干扰,生产粮食和蔬菜的耕地选在距离村寨较远、水源充足的低海拔的地段。此外,傣族的迁入带来了先进完善的水稻农业耕作技术,同时结合景迈山的地势特点在河谷旁营建山地稻田。当地居民对土地巧妙的垂直利用和平面开发使景迈山形成具有深远延展性的独特文化景观界面[8],呈现出“神山、森林-古茶林-村寨-耕地-水田-河流”自上而下的不同等高线的立体空间序列分布、“村寨-古茶林-森林”由点到面的功能圈层以及“寨心-干栏式民居-佛寺-寨门-神树”由内向外排列开充满信仰寓意的村寨建设布局,有效地实现了生态平衡、生产实践和生活美学的有机融入与完美糅合。从整体格局的营造到细部实物的雕饰,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处处展现着色彩、形态、线条、生物、地质、水文等构成的合规律性所给人的自然崇高美感[9],它赋予了人类与自然一体同源性关系的全新表达并诠释出生态之真、人文之善、风貌之美协调联动的智慧山地人居新范本。

(四)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多民族汇聚、茶文化浓郁的人文福地

景迈山古茶林也是一座以茶为主题、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多民族特色的乡土聚落景观,遗产申报区内纳入遗产要素的传统村寨共9个,包含景迈大寨、勐本、芒梗、糯岗老寨等4个傣族传统村寨,以及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等5个布朗族村寨,还有1个以酿酒而闻名的汉族村寨—老酒房未被纳入遗产申报要素,缓冲区内包括1个水傣村寨—班改、1个佤族村寨—南座以及3个哈尼族村寨—笼蚌、那乃、芒云老寨。作为较早种茶、饮茶的族群,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并在共同守护古茶林生态、维护景迈山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的信念使命和自觉行动的支撑下,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族内和族际和谐关系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存方式。当地村落-政府-宗教三方协管的社会治理体系给予了村民充分的民主决策权和公平的交流发言权,例如村委会、村民小组及茶叶合作社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群众性组织和参与遗产地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各村落“古茶林保护小组”注重吸纳德高望重、熟知传统文化的长者和宗教人士加入,以负责村落日常事务管理之中,这种和谐参与地方事务治理的共治机制发挥着教育村民、团结族群和维系基层社会秩序的积极效应[10]。传说中布朗族茶祖帕哎冷去世时曾留下遗训,嘱咐后人“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作为世居民族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茶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地形塑着民族精神气韵、维系着族内族际关系。当地民族在种茶、食茶、制茶、品茶、售茶等一系列与茶日常相处、对话的真实情境中,自然地习得了与茶精神内核相通的包容平和、温良恭俭的品格心性、质朴儒雅和崇尚自然的美学生活态度。村民们秉承茶祖遗训,一代代地守护茶林,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在草木间,人生于草木,必将还原于草木”的茶文化精神。同时,茶也成为个体与个体、民族与民族之间传情达意、倾心交往、信息共享的灵动媒介,是乡里往来的待客礼物、提亲定亲的爱情信物、婚丧嫁娶的邀请信函以及宗教祭祀的必备净物,它作为物质实体抑或符号象征达成了村民和睦共处、和衷共济的沟通愿景[11],连结起景迈山多民族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强化了群体成员的民族归属感、身份认同感和地方依恋情感。基于对茶的敬仰与崇拜之情,当地村民在长期乡土共同体的生产生活中融入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孕育出具有鲜明地缘生态特征和民族个性、与传统民俗相联系的茶文化事象,具体包含种茶文化、采茶文化、制茶文化、食茶文化、饮茶文化、品茶文化,以及与茶有关的祭祀活动、文学艺术等(见表1)。茶祖与茶魂(神)树祭祀是景迈山最独特最重要的仪式活动,布朗族和傣族分别将各自的祖先帕哎冷和召糯腊尊为茶祖,并结合民族节庆活动——布朗族山龛节、傣族泼水节在古茶林、茶魂台、茶祖庙等地举办神圣的祭祀仪式,各民族齐聚祭台表达出感恩神灵、祈求茶叶丰收和生活美好的精神夙愿,茶已然超脱出最初的物质功能,成为印入民族血液骨髓的精神图腾和沟通神灵、纳祥祈福的神物象征。

三、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阐释

景迈山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处于有机演进的历程中,它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中断,主体民族没有发生更替,古茶林的位置及茶树品种未曾改变,茶产业和传统民居建筑发展、原住族群茶树资源利用的每个历史阶段在此都有完整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例证,正是这些真实生动的人文印记、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才造就了景迈山多元化的文化遗产价值[12]。价值辨识是文化景观遗产认定的核心要义[13],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简称OUV价值)评估标准中的标准iii和标准v(见表2)。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景迈山的景观内容不断发生动态演化,景观价值也在不断地延续和沉积。全面、准确地厘清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既是深层次地诠释遗产所具备的突出普遍价值的有效方式,也是申遗成功之后实现遗产地长效、有序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所需。

(一)历史见证价值:完整清晰地勾勒民族迁徙、茶叶种植等漫长文明史

景迈山至今仍活态地保留着众多传承民族集体记忆与地方发展历史的民间文艺作品、林木群落和文物古迹,主要包括以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为代表的口传文学,以经文、典籍、诗书为表现形式的叙事文本,以社会风俗、节庆、礼仪为主的民俗传统,以古茶林、竜林、古寨、佛寺、祭台、古道为代表的物态象征,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乡土文化载体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这些文化样态共同书写了景迈山族群生存繁衍、迁徙定居、英雄事迹、族际往来、茶祖祭祀、茶叶种植和贸易等千百年来未曾间断的文明发展史。当地关于布朗族祖先帕哎冷和傣族祖先召糯腊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以傣文的形式记载在文本之中。据民族传承人口述和文史资料[14]记载,布朗族祖先最早居住在“勐些”(今昆明滇池一带),后来迁徙到勐卯毫法(今德宏瑞丽地区),因族群间资源争斗的爆发,以帕哎冷为首领的部族便继续往东南方迁徙,寻找生息繁衍之地。茶是布朗族祖先在迁徙途中因流行病侵袭而意外发现的,茶独特的解毒功效挽救了整个族群的生命,从那以后茶便成为布朗族先民神圣的药品,首领帕哎冷要求在迁徙途中,若看到茶树必须做好标记并有计划地将茶树进行人工移植栽培,因此凡是布朗族居住过的地方,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人工种茶的痕迹。经过漫长的迁徙,帕哎冷率族群来到了“芒景汪弄发”(今芒景山),茂密的森林资源和茶树资源让这一族群决定在此安家建寨,开荒种地,在狩猎的同时开始栽培茶树,他们从森林中带回野生茶籽和茶苗,种植在寨子周边、房前屋后,对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茶树从一棵到数棵,再到成片成山,数十代人的辛勤劳作与用心呵护,换来了千年万亩的古茶园景象。足智多谋的帕哎冷还以政治联姻的方式迎娶了景洪傣王的女儿——七公主“喃发”,为当地引入了先进的稻作农耕和纺织技术。这些古老传说后面所隐喻的则是布朗族和傣族两个族群体在景迈山相依互存,互学互鉴,种植茶叶共建景迈山的历史真实。景迈山还流传着傣族祖先的传说,部落王子召糯腊最早与族人生活在勐卯毫法一带,随着部落规模的壮大,食物供应愈发匮乏,召糯腊只好带着部分族人重寻新的生活之地,他们顺着澜沧江而南下,一路跋山涉水来到景迈山。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中,茶叶治愈了妻子喃应腊的怪病,于是召糯腊便召集族人将茶种撒遍山间,世代种植以惠泽后人。虽然各民族信奉着不同的祖先,这些世代口承的神话传说却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景迈山世居民族的生存发展历程、漫长迁徙图景、族际结盟和亲以及最早发现茶的药用功效后逐步植茶成林的人茶际缘故事,反映了各族群面对艰苦卓地的生存环境不断调整、平衡与外部自然社会关系的历史实践逻辑。此外,从物态象征来看,千年万亩古茶林与现代有机疏林茶园和谐相融的共生场景,真实而完整地展现了早期野生茶树被人工驯化栽培等过程,同时也记载着20世纪90年代为了片面追求高产而利用现代种植技术在古茶林外围开垦高产台地茶园的历史以及人们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台地茶园单一林种结构所带来的病菌感染、农残超标等局限性后,反思性地去模拟古茶树生长环境将其回归至“生态多样性+稀疏留养”模式的茶叶种植发展模式的现代有机茶林建设。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历史见证价值,还体现在融合佛道教及汉族文化的芒洪八角塔、景迈大寨西侧遗留的石铺茶马古道和过去茶商马帮留宿的撒拉房等文物古迹、遗址遗存,也客观地印证了景迈山早期民族对外文化交流、茶叶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

(二)自然生态价值:原生态的自然基底、农业景观环境以及古朴的自然崇拜生态观

从原生态基底来看,景迈山古茶林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特有的自然形势和地理形态。景迈山地处横断山南延部分,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立体季风气候,巍峨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因而景迈山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只有旱湿两季,年平均气温18.4°C,年降雨量1689.7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9%,最低海拔1100米,最高海拔1662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于环绕景迈山的南朗河、南门河输送充分的水汽,特殊的对流条件和气温分层现象让景迈山容易产生大规模云海,每年出现云海的天数180天左右。辖区内雨热同季,纬度低海拔高,昼夜温差明显,再加上常年云雾遮罩,形成了一个水土与水汽生态循环的局地小气候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出产的茶叶往往翠绿多毫,持嫩度好,茶叶内含的氨基酸、叶绿素和含氮芳香物质更为丰富。从农业生态景观来看,景迈山古茶林是一处完美体现生态链主体性和整体性的农业活态遗产。当地族民因地制宜地利用茶树天然生长习性和森林生物多样性,在原始丛林中做有限度的斑块状开发古茶林,从而创造出一个依靠自身便能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规避生态脆弱环节,以及不断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具有稳态延续能力和生态韧性的农业生产系统,揭示出物种间正相互作用及资源互补利用的可持续的重要生态学机制。与此同时,原住民在森林里建寨,在村寨四周栽培茶树,营建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立体复合的山地高效农业和特色人居景观,它深刻阐发了人与自然环境间非凡的和谐关系以及将人的生命、生养、生计、生业融入生态之中的传统农事经验与生存智慧[15]。

从世居民族的生态信仰来看,当地以“万物有灵”“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和行为指向生动地传递出原住民们在特定生存环境下认识、顺应自然、与天地自然共生共存的集体智慧。世居民族的精神信仰体系是复杂的、多元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以茶为象征符号的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相互交织、堆叠,从而促成了一系列对万物生命浓厚关怀、对自然取用有节等维系礼制秩序和生态节律的风俗禁忌、民俗仪式。例如,每个村寨都有着自己的竜林,一般选于寨子背后的一级水源林,竜林是不可侵犯的神灵栖息之地,林内不能随意进入、破坏一草一木,以超自然的神灵权威规范着当地族民对生态保护的实践行为,有效遏制了因水土流失和乱砍滥伐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生态失衡;关门节和开门节是景迈山傣族、布朗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民族的共同节日,7月份关门节开始后人们必须集中精力投入劳动,不得进行恋爱嫁娶、起房建屋,尽量减少社交集会活动,直至10月份开门节到来。节日中有个重要的“苏玛”文化,“苏玛”是向老师、父母等年长者敬礼、道歉的意思,人们通过佛教戒律中强调的断恶修善、节制自律等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欲望;此外,限制对资源持续开发的轮耕垦休制度,利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生产的习俗惯例,种茶采茶前祭祀茶神以及砍树前敬献树神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神性心存敬畏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自觉,对景迈山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自然运转及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世居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缔造、凝结的传统生态信仰体系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朴素而深刻的辩证关系及生态哲学智慧,特别是其中将“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等生态价值理念与民族社会的生活习惯及道德评价融合的诸多举措在当今仍发挥着效用[16],为帮助我们应对伦理危机和生态危机、推动绿色发展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三)传统技艺价值:智慧的土地利用技术、村寨建设技艺及手工制茶技艺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原始森林农业土地利用的典范,当地居民在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演化和动态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因地制宜而又巧妙独特的土地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森林-茶林-村寨相互依存的土地平面利用技术。依据海拔差异高效配置资源空间的土地垂直利用技术以及背靠神山聚居、围绕寨心建寨、适应气候地势建屋的村寨建设技术。

在聚落居住空间布局上,寨心是整个村寨建设的基准点,也是村民进行宗教祭祀、公共集会的中心场地。寨内的佛寺等建筑和民居围绕着寨心紧凑布局,由内向外依次扩展而建,上下成行,左右成排,且每户的道路出口和门口都朝着寨心。排与行之间是整洁的巷道,顺次延伸至每户民居,直通寨心,构成完善的村寨内部交通网络。传统村寨向心式的围合布局,既象征着族群集体同心同德同前行的精神凝聚力,也彰显出先民基于深刻自然体悟对山形地势的巧妙规划和集约设计,其将各类生产生活土地利用功能耦合协调以达成统领空间的作用,通过在民居整体空间之中有规制地设立寨心、佛寺等公共文化空间节点,将祭祀祈福等集体文化活动与村民日常生活亲密联结,有效提升人们对文化功能空间的参与感。

世居民族为了适应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山势崎岖等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木竹草等天然建筑材料创造出极富地域特色的传统干栏式民居。屋顶被巧妙地设计成双斜面的“人”字形,即歇山式屋顶,防止积雨所造成的对建筑物的损坏。底层为架空层,过去一般用以堆放杂物或者饲养牲畜。二层由前廊、火塘、堂屋、晒台等组成,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内外交融并集居住生活功能和茶叶晾晒、加工等生产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民居形态。从先民定居景迈山至今,传统干栏式民居经历了从一代草木结构干栏式民居,到二代瓦木结构叶檐干栏式民居,三代瓦木结构高楼干栏式民居再到四代砖混结构高楼重檐干栏式民居的演变过程。虽然建筑材料、干栏层和二层板壁的高度、空间功能利用有所改进,但民居的整体风貌样式和空间肌理依旧能清晰反映民族和地域特征。当前芒景村、芒景村翁基村寨以及景迈山糯岗村寨已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民居(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建筑及新建的木构干栏式建筑)及与环境协调的现代建筑栋数占总民居建筑数量的80.35%,其中保存最好的糯岗老寨传统民居比例达100%[2]。

在制茶工艺方面,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其手工制茶的古法仍传承在族群记忆和生产实践之中。早期当地族民制茶方式较为简朴,将鲜叶用手揉搓后去涩味,再晒干或用火烘干即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尤其是明代茶饼制作技术传入后,典型的景迈山普洱生茶加工方式以手工制茶饼为主,流程包含采茶、摊凉、杀青、炒茶、揉捻、晒茶、拼配、筛分、压制等多道工序,火候的大小、炒茶的时长、揉捻的力度都很讲究,要靠制茶师傅的口传心授以及徒弟的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

(四)艺术美学价值:诗意栖居的乡土景观和投射情感的文化表象

在传统村落日趋空置离散,乡土传统与记忆逐步消解的普遍现实景象下,景迈山古茶林仍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鸢飞鱼跃,烟火人家”的生机之美,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也正是茶为当地村民构筑的丰裕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让村民们始终秉持着回归自然、简朴素雅的美学理念以追寻“诗意地栖居”这一审美化的生存境界。景迈山古茶林的核心气质是天人合一,体现为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内在同构,人文与自然的交融互动[17],它是将真善美和谐地渗透于乡土肌理之中的大地艺术。“真”体现在林田、村舍、屋宇、古道、佛寺等节点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形和势协调契合而展现出柔婉流畅的整体灵动性和韵律感;“善”体现在当地敦睦友邻、崇德向善的淳朴民风以及在尊重生命、善待万物等朴素生态伦理观滋养下所造就的生物多样性之繁盛;“美”体现在葱茏茶林与缥缈云海、万道霞光、静谧古寨交相辉映呈现出如诗如画、田园牧歌般的乡野图景。深邃幽远的茶林意境、青瓦木墙的民居样式、拜神祈愿的宗教信仰、弹性有序的空间布局以及原始质朴的风格基调,构成了景迈山隐逸出尘的独特神韵。从生活美学意向上看,景迈山古茶林可谓是一座“浓翠蔽幽径,花深掩柴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理想人居之境。

景迈山古茶林还留存着诸多叠加喻义诉求的文化景观物象和意象,当地族群将自身的审美意趣、情感体验、品格意志、倾注心灵的期冀以及对天地的感恩等主观意愿投射于自然之中,通过场所构建和文化内容填充等持续性的实践行为,形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精神外化形式[18](参见次页表3),包括芒洪八角塔、哎冷山茶魂台、翁基古寺、萨迪井等历史遗迹,竜林、蜂神树、茶神树等神化自然表征,节庆、舞蹈、音乐、文学等民俗艺术以及屋顶装饰、室内火堂等细部雕饰物……作为族群记忆保存和传递的载体,这些带有温度的物态空间和符号表征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如布朗族屋顶上的一芽两叶装饰映射出茶已然成为族群的精神图腾,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祈福生活像枝繁叶茂的茶树一样蒸蒸日上的心愿;民居室内中心的火堂是家庭内部进行煮饭等日常活动、商讨事宜、招待客人的重要场所,其承续了保佑氏族繁衍兴旺的神圣意义;泼水节将傣家人对水的挚爱与崇拜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互相泼水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祝愿和对生命的礼赞。这些凝结着时间厚重感、交织着多样化精神与情感认知的珍贵见证物,便构成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艺术价值表现的主要内容。

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的世界意义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一座以古老的林下茶种植传统为鲜明标识、以多民族聚居和多文化交融为特色标志,被全世界公认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作为全球首个以茶之名申遗的茶山,景迈山古茶林肩负着中国茶与世界不同地域文明交融互鉴的神圣使命,其申请世界遗产不仅能提升人们对遗产地多元价值的认知自觉、文化自信和保护实践,推动古茶林所承载的自然、文化与历史生命的当代延续,而且能为世人认识真实全面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展现悠久的中华茶文明和民族精神风貌提供独特而生动的窗口,更能填补茶叶种植园地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空白,为世界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特色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维护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千年万亩古茶林、极具魅力的传统村落、干栏式民居建筑群、佛寺金塔、茶魂祭祀台、手工制茶技艺、节庆民俗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自然与人文历史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了景迈山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这些举世瞩目的生态和文化瑰宝,不仅仅是景迈山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一)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模式的有力探索

1.是对遗产地保护的延续与创新。申遗本身就是一场不断深化对遗产价值的理解认知、探索如何可持续地保护传承遗产的创新过程,也是一场需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漫长系统性工程,景迈山古茶林从2010年启动申遗工作,到当前被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申遗的10年时间里有序推进着如下工作:遗产突出价值和核心要素的提炼辨识、遗产地保存管理现状评估等勘测规划工作,以及古茶林和森林管护、民居古迹修缮、环境综合整治、地方性知识推广、风险监测预警等保护实践工程以对标世界遗产评定标准;景迈山古茶林的原始生态风貌、精神文化面貌以及乡土社会容貌也在有机持续更新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伴随申遗而介入的现代知识理念、现代管理体制与传统的经验智慧、规制习俗之间交融互构、彼此共演,从而能够有效维护茶林生态建设、产业经济发展与乡土社会治理之间协调有序、高效统一的关系状态,有效推动景迈山地域内涵记忆和文化符号更深层次地凝炼、更广维度地传播,还能有效规避古茶林文化景观被遗忘、被边缘化、被解构的风险,以实现遗产地在当代情境下的传承延续并让其成为当今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熠熠生辉的鲜活成分。

另外,申遗凝聚着政府相关部门、当地社区民众、专业机构、专家学者等多元社会主体的智慧力量,其能在科学实现景迈山遗产地可持续保护与传扬大众美好愿景的同时,兼顾协调不同层面社会主体多样性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例如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历史风貌延续与村民现代居住需求之间的适配平衡、地域文化形象建构传播与民族传承人断代、稀缺的矛盾化解等。申遗过程中所给予当地民众的充分独立权、主体权、话语权和精神关怀,也能够鼓励和引导当地民众感知申遗意义、体验高远理想和增进族际认同,充分激发各民族的创造潜质和奉献热情,并有助于树立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时代责任感,从而通过申遗的不断探索,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文化之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2035年文化强国的建成,提供景迈山实践的创新发展之路的展示与经验。

2.是对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景迈山古茶林是一个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完整的传统知识与系统、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生活体,其传统的林下茶种植便是遵循大自然法则的农业生产方式,完全依靠茶林内物种群落之间的能量流动和养分输送,而无需喷药施肥便能实现茶林自我生态的良性循环,这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发展农业的完美阐释。它对于当今以追求产量导向的单一化育种为显著特征,以喷洒农用药剂、重施化学肥料为常态的现代种植业而言,具有特殊而珍贵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从维系生态稳定的视角来看,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能够活态保护与传承这种绿色有机、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传统农耕方式,引导生态环境继续向“提质增绿”的良性方向延伸递展。其申遗不仅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做实做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要抓手,也是对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总体要求的生动性实践。

在茶产业已成为景迈山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的现实背景下,申遗能大幅提升景迈山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而有助于依托地域生态环境、文化景观资源并围绕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这一核心主题,探索多功能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科普研学产业、健康养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元化的衍生产业,在最大限度激发产业造血功能的同时能规避因过度依赖单一茶叶售卖而造成的经济风险,形成产业有序发展、生态优美宜居、百姓生活幸福、走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景象。

(二)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弘扬中华茶文化、突显中国茶产业、提升中国茶科技的有力抓手

1.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对“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这一科学结论的有力佐证。现代作物学把特定作物近缘物种最多的地方作为该作物所属物种的多样性中心和驯化、起源中心,经多国专家的理论推演和实地证实,中国西南地区被认定为山茶属的现代分布中心、起源中心以及最早开始人工驯化栽培茶树的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居民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典型样本和当前世界上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景迈山古茶林是古茶树天然基因库和茶文化资源宝库,它提供了研究茶树的起源、演化、人工驯化与传播以及理清茶树物种起源与早期驯化栽培之间关系的真实而强有力的证据,完善了中国作为茶树、茶文化发源地以及云南普洱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的物证链,其申报世界遗产既是有效加深世人对云南澜沧江流域作为世界古茶树资源富集区、优质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原产地和集散地认知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提供了充足理据回应国际茶界关于茶树原产地的偏见及驳斥否定中国茶树在世界上产销的光荣历史等种种谬论,捍卫了中国在全球种茶、制茶、饮茶等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客观需要,对复兴中国曾经拥有的辉煌茶叶软实力、盘活底蕴深厚的中华古茶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2.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彰显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景迈山世居民族在与茶相伴、与茶对话等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充满地域生活气息和民族艺术情调的茶事、茶礼、茶宴、茶俗、茶艺等茶文化样态,尽管自身拥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宗教信仰,与中华传统茶文化一脉相承的景迈山茶文化,同样承载着以茶雅心、以茶养性、以茶待客、以茶行道的社会功能,饱含着糅合了中国传统儒、道、佛诸派思想、以“和、敬、怡、真”为核心的茶道精神[19],涵养了宁静致远的茶境、含蓄内敛的茶修和敬意浓浓的茶情。借助申遗这一媒介窗口,可以跨越国界的藩篱、种族的隔阂和语言的障碍,充分激活茶在国际公共外交中的特殊使命和重大担当,既够将中华文化之国粹——茶文化更绵长而有力地播散和传扬,发挥其沟通心灵、开放共享、传递美好的独特价值,向世界传达仁爱、友善、谦逊、包容的中华礼仪精神和自信豁达、团结开拓、厚德载物的传统民族精神,也有助于提升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国际视野和世界价值,拓展中国同世界各国茶文化交融互鉴的空间,让传承千年历久弥新、千姿百态各具风采的中华茶文化之花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尽情绽放。此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的中华茶文化还承载了中国人所崇尚的与世界和谐相处之道,因此通过申遗讲述中国茶故事的同时还能传递“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1],将热爱和平、务实负责、追求共赢的中国形象展现在全世界面前,以不断增强中国外交话语的国际公信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为纷乱的当下世界提供一剂润心静气的良药,为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服务。

3.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不断提升茶科技水平,做大做强茶产业的重要抓手。中国是茶叶生产的原产地,是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最大、茶农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由于长期形成的粗放式生产加工、农残超标严重、生产技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品牌产品稀少、市场竞争不足等问题,在国际茶叶领域的地位远远落后于中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的实际。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正是我们认真吸纳国际先进茶叶生产技术,引进茶类研发技能人才,借鉴国际市场营销模式,树立自主国际品牌,遵循国际市场规则,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与世界茶发展同步接轨,从而真正做大做强茶产业这篇大文章,使中国茶叶重振雄风,全面走向世界!这次申遗是个难得的良好契机。

(三)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维系世界生物多样性、坚持绿色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

1.它能为世界茶种资源多样性、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维护以及人类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首先,作为漫长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彼此互动下诞生的伟大杰作,景迈山古茶林呈现给世人最好的礼物不仅仅是传统手工揉制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而是一个包含物种资源、农耕技术、民俗文化、生态哲理等在内的可供全球农业借鉴经验的生态人文复合系统,是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经典范本。其申报世界遗产,不仅能实现对人类早期林下茶种植传统模式的原真记录和现实功能的活态延续,还能保护、利用优质罕见的云南本地群体种古茶树资源,以维系世界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特色生物多样性;传承赓续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多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艺术瑰宝,以维系人类文化多元性。其次,申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时,从系统性和整体性视野来进行遗产申报区和缓冲区面积及内容的界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和核心要素的提取辨识等前期规划筹备工作,以及从景迈山古茶林成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试点,到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民族文化保护区,再到被批准为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完整申遗轨迹,均能为全球茶产区和具有活态遗产特征的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而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最后,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自然、经济、社会协同演进的内在文明形态,人与自然相感相通、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规范,自洽合一、节制有度的人地和谐关系,有助于为全球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各地解决遗产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景迈山的世居民族在与自然环境及万物生灵相处过程中一直躬身践行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的朴素生态伦理观念,认为在天地人关系中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以至诚的态度去理解自然万物的本性和规律,所以他们从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通过一系列以真善美、有序和谐为旨归的神灵崇拜、民间信仰、禁忌规制和自觉行为,维系着千百年来古茶林的葱茏绿意和景迈山自然秩序的中正平和。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资源环境问题加剧,新冠疫情、蝗虫肆虐、洪涝灾害等突公共卫生危机和生态危机,促使人类重新反思自身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能向世界分享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础、以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为主体的东方传统智慧,能为建立兼具环境责任感和关怀感的全球生态意识、建设互动共生的全球生态文明贡献注入“源动力”;对转变近代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思维定式,协调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具有极大的当代启示价值。此外,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多民族相互依存、温情和睦的相处样态,多文化彼此交汇、求同存异的真实格局以及茶本身的质朴、内敛与温和,生动地诠释出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高尚精神和处世哲理,对各国之间建立和衷共济、共建共赢的合作关系、以互利共赢取代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消弭文明冲突,形成各国人民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远的历史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熊李力.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J].人民论坛,2021(23).

[2]中国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文本[R].北京:国家文物局,2019.

[3]邹怡情.正在申遗的全球第一处茶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EB/OL].中国网,http://union.china.com.cn/txt/2020-07/20/content_41225974.html.

[4]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下)[J].东南文化,2010(3).

[5]李晓黎,韩锋.中国风景名胜之潜在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价值贡献[J].城市发展研究,2015,(8).

[6]清源文化遗产.以茶问道——“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阐释展[E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94701133_170361.

[7]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一个全新的领域[J].旅游学刊,2022(6).

[8]孙彦斐,唐晓岚.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文化景观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21(4).

[9]王远坤.乡村生态的美学认知[J].江西社会科学,2008(7).

[10]鄢英.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和谐特质[J].贵州民族研究,2020(9).

[11]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J].学术探索,2017(3).

[12]邹怡情.茶马古道视野下的景迈山遗产价值认知[J].中国文化遗产,2019(6).

[13]陈晨,李辉.原真性视域下的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辨识重构———以红河哈尼梯田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

[14]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15]彭兆荣.论中国农业遗产的生态智慧——以梯田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16]钟秋思,丁莹.佤族民间信仰中的生态智慧与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20(2).

[17]柳伟平.西湖文化景观的生态美学价值评估[J].重庆社会科学,2017(12).

[18]陈宇飞.文化景观遗产:城市化时代的价值重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5).

[19]蒋文忠.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EB/OL].光明日报.

来源:大益智库 范建华、邓子璇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