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

中国茶叶网官网

找到约678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茶行业:品牌化之路漫漫

中金研究

我们认为国内茶行业发展潜力大、品牌化空间大。规模上,我国茶叶消费位列全球第一,产品健康属性、新消费场景驱动行业增长。格局上,机械化水平低叠加乡村振兴产业属性,我国茶业仍以家庭作坊和小企业为主,当前产业链效率低,长期整合空间大;借鉴海外,我们建议应更注重品牌打造、产品包装化,并辅以并购等方式,加快行业整合、树立品牌效应。

Abstract

摘要

生意特质:1)产品属性好:茶是健康、提神的消费品,品类多样且口味丰富,兼具礼品和投资属性,价格带宽;2)生意模式多样:一是单品类vs多品类,主因影响规模天花板;二是重生产还是重门店,后者销售费用率较高;3)行业对比:我们对比茶叶与白酒、咖啡的产品属性发现,茶叶胜在价格区间宽、文化底蕴厚、健康,弱在年轻化、社交属性和投资属性。

规模大:我国是全球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内销强、出口弱。据国际茶叶委员会,2023年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量全球第一,内销规模超3,000亿元,2012-2023年行业量价稳增,以量增为主,其中价增跑赢CPI。我们认为茶叶的健康属性、现制茶饮和即饮茶等新消费场景的增长驱动量增,线上化和便捷化发展也助力茶叶向年轻人渗透。我国茶叶出口较弱,在我国生产量占全球49%情况下,出口量仅占全球18%,主因我国生产以绿茶为主,而国际消费以红茶为主,且我国茶叶品质相比国际还存提升空间。

格局散:行业仍在整合初期,以家庭作坊和小企业为主,CR10仅3.3%。我国茶企众多,但行业长期处在“有品类无品牌”的境况,2022年CR10仅3.3%。一方面上游生产效率低,依赖人工且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下游消费者饮茶偏好具有区域性,品牌发展较为缓慢。

龙头企业如何做大:1)他国之鉴:印度和土耳其茶行业集中度高,其中印度主要受益于行业高度机械化、产品高度包装化,优势公司通过并购、渠道扩张和产品创新提升份额;而土耳其茶业主要由政府整合资源,国营企业ÇAYKUR份额超60%;2)品牌之鉴:全球第一大茶品牌立顿的成功在于产业链的深耕,上游进行全球采购+优质品控、中游注重研发以及质量稳定、下游以消费者为导向,并有联合利华渠道助力扩张;而我国近几年茶品牌也发展迅速,例如小罐茶定位礼品茶,着重建立国内消费者对好茶标准、价格、冲泡方式的认知,成为国内茶企新起之秀。

风险

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食品安全风险等。

Text

正文

一、茶,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

1.产品属性:具有保健、提神和礼赠属性的特殊消费品

茶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据《茶叶活性成分的功能及其健康食品研究进展》和中国茶叶协会数据,茶叶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癌、延缓衰老等功能,这主要归功于活性物质如茶多酚、茶多糖和茶氨酸等。

茶叶具有一定提神功效,但实际效果弱于咖啡。据《茶叶功能成分的健康作用研究新进展》论文,咖啡碱在干茶中占比2-4%,而咖啡碱具有提神醒脑和缓解疲劳的功能。据北京科学中心,虽然咖啡碱在干茶中的占比相比咖啡豆中更高,但因冲泡水量的差异,实际喝茶摄入的咖啡因只是喝咖啡的60%左右。

图表1:茶叶功能成分及其功效举例

资料来源:《茶叶活性成分的功能及其健康食品研究进展》(彭凯雄等,2023年),《茶叶功能成分的健康作用研究新进展》(刘仲华等,2021年),中国茶叶学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茶叶口味品种丰富,国内绿茶产量超半数。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均以绿茶为主,海外消费则以红茶为主。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3年我国绿茶产量占比国内总产茶量的58%,而红茶、黑茶和乌龙茶分别排第2-4位。不同类别的茶叶主要是加工工艺差异,从而形成了发酵程度从低到高的六大类别。

图表2:中国茶叶品类格局

资料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家标准官网,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国茶叶价格带宽,具有礼品属性,特殊品种还有一定投资属性。1)我国茶叶价格带宽,礼品价格高于自饮:据艾媒咨询数据,2022年自饮场景消费价格带以100-400元为主,占比73%,而送礼场景以200-600元为主,占比约58%。2)另外,一些特殊茶叶品种如普洱具备一定投资属性,因其保质期可长达数十年,且高端普洱产量低,例如2015年老班章年产量约60-70吨,而普洱整体产量为13万吨,老班章产量占比仅0.05%。目前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已有独立的投资交易市场,据大益行情网数据,截至2023年10月26日“601班章有机青散提”行情价为25万元/提(一提约2.8千克),较2013年6月24日的行情价上涨519%。

图表3:消费者单次购买茶叶的消费金额(2022年)

注:一般单次购买的茶叶规格为200-500g

资料来源:艾媒咨询,中金公司研究部

2.生意模式:单品类VS多品类?生产型VS门店型?

我们可将国内茶企生意模式大致分为两个维度,一是企业布局多少种茶叶(单品类vs.多品类),二是企业注重生产还是注重打造品牌门店(生产型vs.门店型)。

因国内茶叶品牌不强,单品类难以做大,所以目前来看多品类布局更易做大公司规模;门店型茶企的销售费用率更高、品牌露出率高,但毛销差难下定论。我们可将中国茶叶、澜沧古茶、天福茗茶和八马茶叶四家公司在品类和生产销售模式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 单品类vs.多品类:主要影响收入规模。澜沧古茶主要做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品类较为单一,公司2023年收入约5亿元;另外三家公司均为多品类布局,其中天福茗茶2023年收入约17亿元,中国茶叶和八马茶叶2021年收入均超17亿元。我们认为多品类布局可打开茶企收入天花板。

► 生产型vs.门店型:主要影响销售费用率,毛销差大小难下定论。中国茶叶重生产,主要是批发模式,公司2021年销售费用率为16%;而另外三家公司注重门店打造,终端均有品牌专卖门店(虽然主要为加盟店模式,但仍有部分直营门店运营),其2021年销售费用率均高于中国茶叶。但从毛销差角度来看,生产型和门店型企业的差异难下定论,我们认为这和公司的产品定位、参与的具体生产环节、自营门店占比等因素相关,例如澜沧古茶主要购买未加工的毛茶进行生产和在门店销售,而天福茗茶和八马茶叶主要是购买成品茶进行销售,所以澜沧古茶的毛销差会更大。

图表4:中国茶企生意模式可分为两个维度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5:不同生意模式茶企的财务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Wind,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3.行业对比:与白酒、咖啡行业相比,优劣势何在?

我们通过对比茶叶与白酒、咖啡的产品属性发现,茶叶胜在价格区间宽、文化底蕴厚、健康,弱在年轻化、社交属性和投资属性。从行业增长和格局角度对比看,茶叶量增为主,格局分散,亟待龙头整合。

茶叶 vs 白酒:“健康”vs“高情绪价值”

茶叶和白酒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消费品,自用和礼品属性并存,但两者的行业空间、格局和盈利性的差异较大:1)规模方面,茶叶和白酒均为千亿元级大行业,但茶叶是量增驱动,白酒为价增驱动。2)格局方面,茶叶格局非常分散,而白酒格局相对集中。3)盈利方面,两者利润率(包括毛利率和净利率)均较高,但白酒的更高。

量价驱动差异的底层逻辑:茶叶具有健康属性,而白酒的社交属性、价格认知和投资属性更强。从量的驱动来看,茶叶具备健康属性、消费者年龄段更宽,据中国酒业协会,白酒产量自2016年达历史高点后至2023年呈下降趋势,而茶产业因其健康属性,量增周期更长。从价的驱动来看,白酒提价能力远高于茶叶,一是白酒社交属性更强,二是好酒的价格分层和认知度高,而好茶品质和价格缺乏普遍认知,不利于行业定价和提价;三是白酒投资属性更强,而茶叶整体同质化,虽然名茶具有一定稀缺性,但缺乏消费者认知。

图表6:相比白酒行业,茶行业靠量增驱动,格局更分散,且盈利性相对低

注1:规模和格局数据为2022年数据;注2:毛利率和净利率取上市和提交IPO茶企的中位数(天福、中国茶叶、八马茶叶、澜沧古茶),其中天福和澜沧古茶为2022年最新数据,中国茶叶和八马茶叶为2021年最新数据;注3:取2022年白酒申万行业对应指标的中位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司公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茶叶 vs 咖啡:“传统”vs“年轻”

茶叶和咖啡都具备提神醒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替代性,但两者的规模驱动、格局和盈利性也有差异(由于咖啡形式多样,包括现磨咖啡、即饮咖啡和速溶咖啡,而2022年现磨咖啡规模最大且规模占比逐步提升,我们采用现磨咖啡数据作为咖啡行业的代表)。1)规模上,茶叶和咖啡都是千亿元大行业,均为量增驱动,但咖啡量增幅度远超茶叶,价格方面则是茶稳咖啡降。2)格局上,茶叶格局非常分散,咖啡格局相对集中。3)盈利能力上,两者利润率相似,毛利率均较高,但同时费用率也较高,故而净利率相对低。

茶与咖啡量价驱动差异的底层逻辑:1)量:咖啡量增快,因为渗透空间大,客群更年轻。从年均消费量来看,2022年我国人均茶叶消费量1.6千克,而全球平均0.8千克,但我国咖啡消费量仅10杯左右,远不及全球均值130杯。另外从客户画像来看,咖啡的核心消费人群比茶叶更高线、更年轻。2)价:进入门槛均低,议价能力均较弱。茶企数和咖啡门店数均较多,进入门槛都不高。据企查查,截至2024年2月28日,我国茶叶相关企业数量约258万家;据窄门餐眼,截至2024年4月8日,我国咖啡门店数约19万家(品牌数约960个)。

图表7:我国茶叶、咖啡行业的规模、格局和盈利性对比

注1:规模为2022年数据,茶叶格局为2022年数据,按照品牌收入计算份额;咖啡格局为2023年数据,且按照门店数计算份额;注2:毛利率和净利率取2022年上市和提交IPO的茶企财务数据的中位数(天福、中国茶叶、八马茶叶、澜沧古茶);注3:取星巴克和瑞幸2023财年中位数,其中星巴克2023财年截至2023年10月1日,瑞幸为自然财年

资料来源:Capital IQ,国家统计局,公司公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窄门餐眼,艾瑞咨询,艾媒咨询,中金公司研究部

二、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茶叶产销国,行业量价齐升

1.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茶叶生产和消费国,人均消费量仍有增长空间

全球茶叶生产国CR10超90%,中国产量占比全球49%。据国际茶叶委员会,2023年全球茶叶产量约660万吨,茶叶生产国CR3和CR10分别为79%和95%。其中,中国产量全球第一(超320万吨),占比49%;印度和肯尼亚位列其后,占比分别为21%和9%。

全球茶叶消费国CR10达80%,中国消费量占比全球42%。据国际茶叶委员会,2020年全球茶叶消费量约590万吨,茶叶消费国CR3和CR10分别为64%和80%。其中,中国消费量全球第一(245万吨),占比42%;印度和土耳其位列其后,分别占比18%和5%。从进口依赖来看,中国、印度和土耳其主要靠本国生产,而巴基斯坦、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主要靠进口。

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排名全球第六,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据国际茶叶委员会,2020年土耳其人均茶叶消费量排名全球第一(3.2千克),虽然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人均茶叶消费量排在第六(1.6千克),仅为土耳其的一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图表8:全球前十大茶叶生产国(2023)

资料来源:国际茶叶委员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9:全球人均茶叶消费量Top15的国家/地区(2020)

资料来源:国际茶叶委员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2.规模超三千亿,行业以量增驱动,吨价略跑赢CPI,增长有望延续

内销超3,000亿元的大行业,量价齐升,以量增为主。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茶叶内销规模3,347亿元,2012-2023年CAGR为10.0%。从量价拆分来看,2012-2023年茶叶行业规模量价齐升,其中量CAGR为6.2%,价格CAGR为3.5%。广义来看,2022年茶叶衍生品行业-现制茶饮、即饮茶规模分别为1,534和754亿元,2017-2022年规模CAGR分别为14.2%和2.3%,这类新的茶消费场景也贡献了茶行业量增。我们认为未来行业可保持中高单位数增长趋势,销量伴随人均消费提高仍有望保持中单增长趋势,吨价小幅跑赢CPI。

图表10:我国内销茶叶及茶叶衍生品行业规模

资料来源:沙利文,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国茶叶出口占比低,且出口以绿茶为主。2023年我国茶叶行业内销产量约240万吨,而出口量和进口量仅分别为37万吨和4万吨。从2023年的品类销量占比上看,内销以绿茶为主,出口也以绿茶为主(主要出口到摩洛哥等国家),而进口以红茶为主(主要从斯里兰卡等国家为主)。

图表11:我国茶叶内销量、出口量、进口量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茶叶均价:长周期跑赢CPI,近五年价格相对平稳,各品类均价相似。2013-2023年十年维度,内销茶叶均价CAGR和CPI的CAGR分别为3%和2%,其中2013-2018年茶叶内销均价明显跑赢CPI,2019-2023年价格跑输CPI,茶叶价格与经济周期关联性高。

虽茶叶整体价格波动小,但名优茶价格波动较大,或对消费者价格认知带来一定困难。我国名优茶因产区固定,其每年受天气影响,产量和质量会有差异,从而导致价格波动;而每种名优茶产量不一,知名度不一,也导致了名优茶之间价格的差距。

图表12:我国茶叶内销均价与CPI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三、长产业链、弱品牌化,行业内外销均有增长空间

价值链概览:我国茶行业上游主要是茶叶种植,中游是以小作坊为主的生产商,通过批发渠道,达到下游终端门店。若按终端售价100单位来计算,上游、中游、批发渠道和下游的价值量分别为28.5、35.9、9.7和25.9,其中中游生产的价值量最大,上游价值高于一般经济作物。从各环节利润率情况来看,中游毛利率可达40%,净利率约10%,渠道毛利率约10-15%,终端毛利率约30-40%,若有品牌门店溢价,毛利率可达50%以上,净利率约10%。

图表13:中国茶叶价值链概览:茶叶制作环节的价值量较大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1.上游:产量稳步增长,以绿茶品类、西南产区为主,生产效率低

我国茶叶产量稳步增长,产地分散。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茶叶产量355万吨,2012-2023年产量CAGR为6.2%,整体稳健增长。我国许多省份都产茶叶,2023年福建+云贵川的茶叶产量占比全国近一半,其中云贵川所在的西南地区为茶叶发源地,茶树资源丰富;而福建的茶文化较为丰富,且华南区域自然条件适宜种茶,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茶树生长。

上游季节性强,春茶产量占全年四成以上,气候影响产量和品质。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春季是中国茶业最重要的生产季节,春茶产量占全年茶叶总产量的40-45%,产值约占全年总产值七成左右,一般每年5月中旬全国春茶季全面结束。气候是影响茶叶生产质量的重要因素,又因春茶产量占比高,因此春季气候对于茶叶生产影响较大。例如春茶采摘中,如果出现霜冻、干旱等天气会影响茶叶生产品质和数量,长期下雨也会影响采摘进度。

上游生产效率仍较低,一是采摘依赖人工,二是基础设施落后。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我国茶生产存在一些长期问题,1)茶叶采摘主要依赖人工,而随着农村空心化,劳动力不断减少且老龄化,采茶用工成本持续走高。2)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21年我国30年以上的老茶园面积占比31%,而老茶园平均单产低,病虫害发生率高且偏严重,且这些老旧茶园立地条件较差,不利于推进机械化。大部分山区茶园缺少灌溉设施,防灾能力弱,加剧高温干旱等灾害影响。

图表14:我国春茶产量及产值占比(2022年)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2.中游:以家庭作坊和小企业为主,格局分散、品牌化较弱

我国茶企量多分散,以家庭作坊和小企业为主。据企查查数据,2018-2023年每年我国“茶叶”相关企业注册量均超20万家,截至2024年2月28日,茶叶相关企业数量约258万家。我国茶叶行业集中度低,2022年前十大茶企份额仅3.3%,行业以家庭作坊和小企业为主,还未出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

当前茶叶“品类”影响大于“品牌”。中国茶行业长期处在有品类无品牌的境况,消费者熟知的是某产区的品类,例如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和安溪铁观音等细分品类,但是消费者对于茶企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低。我们认为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1)产地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因素大。2)消费者饮茶习惯和偏好具有区域性。3)我们认为较大的价格波动和各品类较大的价格差距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价格认知的困难,价格不稳定也可能是我国茶叶难出品牌的原因之一。

图表15:我国茶叶公司竞争格局(2022)

资料来源:沙利文,中金公司研究部

3.下游:健康化、新场景贡献内销增量,出口存发展空间

我们认为茶叶内销市场中,健康化趋势和新消费场景(如现制茶饮和即饮茶)驱动行业量增,且线上化和袋泡茶的发展提高了便捷性,利于消费者触达。

内销需求端:健康化 + 新消费场景

► 1)健康化:驱动茶叶消费频次提升。茶叶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健康饮品,并且在我国有悠久的消费历史,我们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多饮茶、饮好茶”成为健康生活的一个趋势,从而带动茶叶消费频次的提升。说茶传媒发布的《2022中国茶商业白皮书》,2022年我国消费者有近3成的人每天喝茶(相比2021年提升6ppt),超4成消费者每周喝两到三次(相比2021年提升2ppt)。我们认为在健康化趋势下,茶叶消费量或进一步提升。

► 2)新消费场景:驱动茶叶衍生消费(包括现制茶饮和即饮茶)。现制茶饮是采用茶叶为基底,辅以不同萃取方式的浓缩液,可添加牛奶、奶盖、水果等调制而成的现制饮品,现制茶饮在品质消费和体验消费趋势下高速增长,据沙利文数据,2022年我国新式茶饮店市场规模超1,500亿元,预计2022-2027年行业CAGR达12%。

内销供给端:线上化 + 袋泡茶便捷度提升

► 1)线上化:吸引年轻客群消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估算,2022年茶叶线上交易额突破330亿元,占比茶行业销售额的约10%,线上交易已经成为了线下渠道的有力补充。京东数据显示,2021年线上35岁以下的茶叶消费者占比已达57%,而据沙利文数据,2022年全行业35岁以下消费者只有24%,线上渠道的年轻化趋势明显。另外,直播带货、短视频也助力茶叶线上消费。如抖音平台在2023年举行“春茶季”“Dou来饮茶节”等一系列茶专题活动。

► 2)袋泡茶:提升茶叶便捷度。相比传统茶叶以盒装或茶饼形式销售,袋泡茶将茶叶独立包装,供单次泡茶使用,具备标准化和便捷化特征,同时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据艾媒咨询数据,2022年我国袋泡茶线上规模为180亿元,2015-2022年CAGR达86%。2023年我国茶叶消费者中,喝袋泡茶的消费者比例已达68%,我们认为随着行业便捷度持续发展,该比例或持续提升。

外销:我国茶叶出口占比较低,存在发展空间

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仅占内销4%,1994-2023年CAGR为6.3%,以价格驱动为主。2023年我国茶叶出口金额为17.4亿美元,仅占内销的3.6%,1994-2023年我国茶叶出口金额的CAGR为6.3%,量、价CAGR分别2.7%和4.4%,以价格驱动为主。

量:我国茶叶出口量仅占本土产量11%,占全球出口总量18%,受茶品类结构影响。据国际茶叶委员会数据,2023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仅占全年产量的11%;又据FAO数据,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仅占全球18%,1994-2022年占比提升约1.3ppt,提升较慢。据论文《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及策略研究》[1],我国茶叶出口量较少,主要因为我国优势品种为绿茶,而国际茶叶贸易主流为红茶,绿茶仅占全球消费量的三分之一[2],另外也受我国茶企规模小、深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农药残留偏高等影响。参考前五大茶叶产量国中,肯尼亚和斯里兰卡茶叶的出口占比本土产量的85%以上,且以出口红茶为主。

价:全球茶叶出口价格整体偏低,我国均价整体提升趋势,主要为非传统优势品类均价增长。据FAO数据,2022年全球茶叶出口均价为4.1美元/千克,而我国茶叶出口均价为5.7美元/千克,高于全球水平。我国茶叶均价在1994-2012年持续低于全球水平,在2013年首次超过全球均价,并在2016年、2019-2022年超过斯里兰卡出口均价,得益于我国茶叶品质不断提升、“一带一路”的机遇、以及一些非绿茶品类的均价增长(如红茶、乌龙茶在2013-2023年出口均价增长一倍以上)。

图表16:我国茶叶出口量价拆分,及茶叶出口量结构对比(右图,2020年)

资料来源:Wind,FAO,《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茶叶出口国的茶叶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郑宁欣等,2022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四、群雄逐鹿、野蛮生长,国内茶企如何脱颖而出?

从国家角度,印度和土耳其茶行业集中度高,其中印度主要受益于行业高度机械化、产品高度包装化,优势公司通过并购、渠道扩张和产品创新提升份额;而土耳其茶业主要政府整合资源,国营企业ÇAYKUR份额超60%。从品牌/公司角度,全球第一大茶品牌立顿的成功在于产业链的深耕,上游进行全球采购+优质品控、中游注重研发以及质量稳定、下游以消费者为导向,并有联合利华渠道助力扩张;而我国近几年茶品牌也发展迅速,例如小罐茶定位礼品茶,着重建立国内消费者对好茶标准、价格、冲泡方式的认知,成为国内茶企新起之秀。

1.海外借鉴:龙头引领印度行业整合,土耳其由政府主导

印度:CR2近50%,行业19世纪已实现机械化,并购提高集中度

生产环节,印度茶产业在19世纪已实现高度机械化,科学研究提高生产效率。据论文《英属印度茶业经济的崛起及其影响》,印度在英殖民时期从中国引种发展茶行业,19世纪末印度已实现各制茶环节的机械化;1900-1920s,印度茶叶协会开始科学研究茶叶生产。随着生产技术提高,1880s-1920s印度茶叶亩产量快速提升,2022年我国茶叶亩产水平只达印度的43%。

消费环节,印度包装茶占比高,利于品牌化和市场整合。据印度茶叶协会及Mintel研究数据,2017年印度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包装茶消费国,其包装茶消费量占比超60%。据印度茶叶协会,有80%的城市消费者和75%的农村消费者倾向于买包装茶,他们认为包装茶的质量好且储存方便。我们认为印度茶行业的包装化有利于品牌打造和市场整合。

印度茶行业CR2近50%,龙头公司通过并购、渠道扩张和产品创新提升份额。据Times of India数据,2020年9月-2021年8月期间,HUL(印度斯坦联合利华,截至2023年联合利华总公司持股62%)和Tata公司茶产品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5%和22%,份额之和近50%。

► HUL:并购和渠道助力份额提升。据HUL官网,公司早期进行了一系列并购,著名茶品牌立顿(印度)和Brooke Bond均被HUL收购,截至2019年公司旗下有超30个茶品牌。另外,HUL可借助联合利华强大的渠道能力推出其茶产品,据联合利华年报数据,2023年印度市场已成为联合利华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销售额约67亿美元,我们认为联合利华在印度的规模扩张利于其茶品牌渗透。

► 与中国公司专注茶主业不同,印度茶行业龙头多元化布局,茶仅为其业务之一。据HUL年报,2023年HUL业务包含家庭护理、美妆和个护、食品和点心等,茶叶只是食品和点心中的一细分产品。据Tata年报,2023年Tata业务包含包装食品和饮料(茶、咖啡、盐、零食等等),还有国际业务。

图表17:印度茶叶亩产远高于我国

资料来源:印度茶叶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英属印度茶业经济的崛起及其影响》(陶德臣,2007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8:印度茶行业格局集中(2020.9-2021.8,按销售额计)

资料来源:Times of Indi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土耳其:Top1公司占比超60%,政府整合资源,国营企业高份额

与印度茶行业的市场化运行不同,土耳其政府曾垄断茶业,国营企业ÇAYKUR份额超60%。20世纪土耳其政府颁布的茶叶垄断法深深影响了该国的茶行业格局,1942年土耳其政府就制定了茶叶垄断法,由专门的部门统一处理和销售茶叶;1971年政府颁布茶叶机构法,将茶叶相关的所有业务移交给茶叶总公司ÇAYKUR;虽然1984年后政府取消了茶叶垄断经营,但是大部分私企难以在技术等方面赶上国营企业ÇAYKUR。截至2021年,ÇAYKUR仍占土耳其茶行业60-65%份额,市场十分集中。

图表19:土耳其茶叶市场格局(2021年,按销量)

资料来源:世界绿茶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2.品牌打造:立顿胜在产业链深耕

立顿:全球第一大茶品牌,上游重品控,中游重研发,下游贴近消费者

立顿发展历史:创业之初便定位大众,1890s开始全球化,当前已成为全球茶叶第一大品牌。立顿品牌由苏格兰人Thomas Lipton于1890年创立,品牌创立之初就定位大众;1893年立顿开启全球化发展,拓展到美国、印度等国;1972年联合利华收购立顿;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并于1997年在中国茶包市场的销量第一;2005年立顿在全球的销售额超过28亿美元;2021年联合利华将立顿在全球大部分地区的业务出售给了CVC私募基金(英国)。据公司官网,目前立顿仍是全球茶叶第一大茶叶品牌[3]。

我们认为立顿成功的原因在于上游全球采购+优质品控、中游注重研发以及质量稳定和下游以消费者为导向:

► 上游:全球采购,优质品控。立顿在全球范围内采购优质茶叶,为了控品质,立顿还在1890年起开始在斯里兰卡拥有自己的种植园以保证生产品质。另外,立顿有遍布全球的专业品鉴采购员,茶叶需符合立顿严格的标准才可能被立顿采购。

► 中游:注重研发,质量稳定。立顿有专门的研发创新中心,研发方向以消费者为本,例如研究茶叶中的健康物质来对应开发健康产品(如降压茶)。另外,立顿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品茶专家和调茶师,他们拥有专业的拼配技术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稳定。

► 下游:以消费者为导向,注重创新、便捷、营销和文化内涵。1)把握各国消费者习惯:立顿会依据各国消费者偏好开发产品,如美国人爱喝冰茶,立顿就开发出冷冲泡茶。2)袋泡茶满足便捷化:立顿是行业内第一个销售袋泡茶的品牌,可满足消费者便捷化需求。3)营销贴近消费者:立顿营销初期在各种大型商超进行试喝活动,以吸引消费者注意。4)文化内涵:立顿不仅注重产品质量和研发,还对全球输出其文化内涵,即饮用立顿象征着国际、市场、健康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

图表20:立顿深耕产业链上中下游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立顿”风靡的品牌效应》(董俊,2011年),《小茶叶变成大品牌——探访英国立顿红茶研发基地》(曹丽君,2006年),《立顿品牌推广策略透析》(曹玉月,2006年),中金公司研究部

五、风险提示

► 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风险:受宏观经济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较弱。若2024年消费需求恢复不及时,则茶行业增长或将受限。

►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茶叶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体现为以品牌、商业模式、营销渠道和质量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竞争。目前行业竞争态势在预期范围内,但不排除短时间内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可能导致行业经营风险加大。

► 食品安全风险:茶叶是我国消费者日常的主要消费品之一。而随着国民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以及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已成为食品加工企业日常经营的重中之重。食品安全事件等或引起整个行业的需求扰动,短期波动将加大行业的经营风险。

来源:中金点睛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叶深度报告:全品类运营的茶叶领军企业

中国茶叶:中粮控股的茶叶龙头企业,员工持股充分。中国茶叶是新中国成立后,贸易系统中最早建立的全国性专业总公司,公司定位全品类、一体化运营的茶叶品牌企业。近3年公司收入复合增速15%,扣非利润复合增速35%,ROE稳定在12%-15%,呈现稳健发展势头。公司实控人为中粮集团,合计持有55%股份,其中员工持股平台持股15%,涵盖核心高管等业务骨干共195人,股权激励充分。

茶叶行业:产量保持个位数增长,国内企业极为分散,集中度有待提升。1)全球:2018年全球茶叶产量589.7万吨,同比增长3.49%,近10年复合增速为4.35%,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产销国,合计占全球总量67%;茶叶出口量长期稳定在180万吨左右,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为主要出口国,茶叶进口量长期稳定在170万吨左右,巴基斯坦、俄罗斯和美国为主要进口国。2)中国:2019年国内茶叶产量278万吨,同比增长6.4%,过去10年复合增速达7.4%;生产品类来看,绿茶产量占比达63%,小品类白茶和黄茶增速较快;消费品类来看,绿茶和黑茶销量占比达75.6%。3)竞争格局:从品类格局看,绿茶、红茶和白茶产地分布广泛,行业集中度低;而乌龙茶和黑茶产区高度集中,行业格局逐步由分散向集中发展,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从上市企业数据来看,2019年行业前二天福和中茶收入均不到20亿元,行业销售规模2740亿元,全品类市占率不足1%,中茶主品类乌龙茶销量市占率约1.7%。近几年,国内茶叶行业消费正呈现品类多元化趋势,品牌茶的占比逐步提升。

公司业务: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突出,老字号品牌嫁接全品类。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全产业链管控+一流的技术团队,上游资源整合优势突出,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痛点有望得到有效解决,带动行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趋势发展。1)产品方面:公司拥有全品类八大系列茶叶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其中以乌龙茶和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为主导,2019年两者收入占比52%;各品类间价格差异大,白茶和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均价在200元以上,而花茶和绿茶均价在30元左右。2)品牌方面:公司主品牌“中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子品牌“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仓”等均是细分品类、细分区域的代表品牌。3)渠道方面:品牌茶业务以经销为主,2019年收入占比超过80%,原料茶对接B端客户,如龙夫山泉、三得利等;公司在华南市场规模最大,2019年收入占比38%,华南、华北和电商增速较快,其他地区渗透率提升潜力充足。

未来增长路径:发力普洱和绿茶品类,努力打造高价位单品。一是在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消费需求旺盛背景下,募投项目解决自有产能瓶颈,目前CR3仅3.3%,产能落地有望助推其市场份额提升;同时未来计划通过多重合作方式,利用产业资源优势补足绿茶第一大品类短板,打造另一增长极。二是收缩产品线,聚焦培育明星大单品,驱动产品均价提升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我们认为借鉴小罐茶经验,中茶具备高品质产品的生产能力,期待在产品定位和品牌塑造方面更加灵活化。三是募投项目通过营销网点建设和媒体战略合作,提高品牌影响力,加大开拓西南、华北、华东等空白市场需求。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0年-2022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6.6/19.5/22.5亿元,同比增长1.8%/17.7%/15.3%,净利润分别为1.7/2.1/2.4亿元,同比增长5.0%/19.3%/15.7%;每股收益分别为0.25/0.30/0.35元(未考虑上市摊薄)。随着募投项目提升公司产能以及上市后中茶品牌力的逐步提升,我们认为公司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产量和价格波动风险、新冠疫情风险、食品安全风险。

报告正文

目录

1.公司简介:中粮控股的茶叶龙头企业,员工持股充分

1.1公司概览:全品类、一体化运营的茶叶龙头企业

中国茶叶是一家定位全品类、一体化运营的茶叶品牌消费品企业。中国茶叶是新中国成立后,贸易系统中最早建立的全国性专业总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全国茶叶的收购、加工、出口和内销业务。七十多年发展过程中,经历几轮改革后,公司形成以“国饮中茶”为品牌主张,主营业务为各类茶叶及相关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乌龙茶、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花茶、红茶、六堡茶、白茶、安化黑茶、绿茶及相关制品等。

公司业绩:近3年收入复合增速15%,扣非利润复合增速35%。公司营业收入2017年12.3亿元2019年16.3亿元,收入复合增速达15.11%;净利润2017年1.81亿元,2019年1.66亿元,复合增速达2.61%,其中2018年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受非经常损益基数影响,2017年公司处置原联营公司湖南猴王茶业有限公司产生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达0.83亿元;扣非净利润2017年0.8亿元,2019年1.44亿元,复合增速高达34.59%。

近3年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17-2019年公司毛利率从39.56%提升至41.25%,扣非净利率从6.48%提升至8.86%,盈利能力逐年提升,主要得益于品牌茶业务收入增速较快;期间费用率从29.37%小幅下降至28.33%,主要是管理费用率下降所致,2019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5.59%、11.62%、-0.26%。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2019年公司ROE保持在12%-15%区间,ROE低于同行企业主要是盈利能力相对一般所致(根据招股说明书,近3年澜沧古茶净利率在20%-25%),过去3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保持在30%左右,较为良性。

1.2管理团队:核心高管来自中粮集团,消费品从业经验丰富

核心高管主要来自中粮集团,年富力强。自公司前身中国茶叶公司成立起,一大批先辈奠定了新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当代茶圣”吴觉农出任中国茶叶公司首任经理,为企业长期发展积累充足的资源禀赋。目前从公司管理团队分布来看,核心高管主要来自中粮集团,具有在茶叶、酒水、互联网等消费品相关行业多年从业经验,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整体团队年富力强。

1.3股权结构:中粮集团为实控人,高管均有持股

中粮集团为公司实控人。从公司股权结构来看,中土畜持有中国茶叶40%股权,中茶员工持股平台(茶缘一二三四号)合计持有15%股权,中粮集团100%控股中土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粮集团,中土畜与中茶员工持股平台为一致行动关系,中粮集团通过中土畜合计间接控制中国茶叶55%股份,中粮集团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中国茶叶控股子公司有14家,旗下共设有73家分公司。


高管及核心骨干持股充分。中国茶叶作为国资委首批开展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十家央企子公司之一,2017年完成了核心员工持股工作。公司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造和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了优胜劣汰、经营自主灵活、内部管理人员能上下、员工能进出、收入增减的市场化人才机制,有效增强了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公司员工激励通过中茶员工持股平台实现,该平台涵盖了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等195名核心员工,合计持股占公司股权的15%。

2.行业情况:茶叶产量保持个位数增长,国内集中度有待提升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茶、可可、咖啡),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成分,具备提神醒脑、助消化、抗氧化等功能。茶起源于中国,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其问世将普通的茶事上升成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艺能,有效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广受世界各国消费者喜爱。

2.1全球茶叶行业:产量保持个位数增长,中国和印度是主产销国

全球茶叶产量: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09年以来全球茶叶产量增速逐步放缓,近10年复合增速为4.35%,2018年全球茶叶产量589.7万吨,同比增长3.49%。

全球茶叶产销分布: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产销国,合计占全球的67%。1)产量方面:2018年全球茶叶产量前三国家分别为中国、印度、肯尼亚,对应产量为261.6、133.9、49.3万吨,占世界产量比例分别为44.36%、22.71%、8.36%,产量前十国家占全球产量的94%。2)销量方面:2018年中国是全球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消费量达211.9万吨,前十大茶叶消费国还包括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埃及。在主产国中,中国和印度亦是茶叶主要消费国。从人均消费量来看,土耳其最高为每年人均3.04千克,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均位列全球前十五名,消费量均不足土耳其的一半。

全球茶叶出口量:长期稳定在180万吨左右,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为主要出口国。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近年来世界茶叶出口量保持平稳状态,2018年出口量为185.4万吨,同比增长3.5%,占总产量的31.4%,即主产国茶叶以国内直接消费为主。从出口情况来看,2018年前五大茶叶出口国分别为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和越南,合计占全球出口量的80.3%。

全球茶叶进口量:长期稳定在170万吨左右,巴基斯坦、俄罗斯和美国为主要进口国。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近年来世界茶叶进口量亦保持平稳状态,2018年进口量为173.8万吨,同比增长1.2%,占总产量的29.5%。从进口情况来看,2018年前五大茶叶进口国分别为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英国和埃及,主要是产量比较少的国家,前五进口国合计占全球进口量的38.8%。

2.2国内茶叶行业:产量逐年稳步增长,绿茶是产销第一品类

产区分布:四大茶区盛产茶叶品种差异较大。中国茶区辽阔,主要茶叶产区分布在北纬18°-37°、东经95°-122°范围内,覆盖上千个县市。从区域划分来看,我国共有华南、西南、江南、江北四个国家一级茶叶产区。由于在土壤、海拔、水热、植被等方面存在差异,四大茶区所产出的茶叶品质和类型也不同,比如华南茶区主产红茶、乌龙茶,西南茶区主产红茶、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江南茶区主产绿茶、花茶,江北茶区盛产绿茶。

茶叶产量: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稳步增长,西南茶区产量居前。根据国家统计局和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19年国内茶园面积达3123千公顷,同比增长4.6%,过去10年复合增速达5.5%,其中云贵川三省茶园面积最大;2019年国内茶叶产量达278万吨,同比增长6.4%,过去10年复合增速达7.4%,其中福建、云南、湖北、四川等地产量居全国前列。

生产品类:绿茶产量占比达63%,小品类白茶和黄茶增速较快。我国茶叶产量稳步增长背景下,茶类结构变化较小。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产量分别为177.29、37.81、30.72、27.58、4.97、0.97万吨,占比分别为63.47%、13.54%、11.00%、9.87%、1.78%和0.35%。其中,绿茶、乌龙茶产量占比较去年有所下降,白茶、黄茶产量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47.41%、22.56%。

消费品类:绿茶和黑茶销量占比达75.6%,2019年茶叶均价小幅下滑。2019年国内茶叶销量达202.6万吨,同比增长6.02%,过去10年复合增速达8.3%,国内茶叶销售总额为2739.50亿元,同比增长2.95%,均价为135.25元/公斤,同比下降2.90%。分品类来看,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销量分别为121.42、31.86、22.60、21.63、4.22、0.83万吨,占比分别为60.0%、15.6%、11.2%、10.7%、2.1%、0.4%。

茶叶进出口占比不大,出口以绿茶为主,进口以红茶为主。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达36.65万吨,同比增长0.52%,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3.2%;出口额达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13.61%,出口均价5.51美元/公斤,同比增长13.14%;其中绿茶出口额13.18亿美元,占比达65.3%,红茶3.49亿美元,占比达17.3%。2019年我国茶叶进口量为4.34万吨,同比增长22.25%;进口额为1.87亿美元,同比增长5.06%;进口均价为4.31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3.97%。红茶为主要进口茶类,进口量为3.64万吨,占比达83.9%。

2.3竞争格局:龙头企业市占率不足1%,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

细分品类竞争格局:绿茶、红茶、白茶集中度低,乌龙茶、黑茶集中度较高。我国是唯一生产六大茶叶品类的国家,品类之间的产品差异除了与产区有关外,发酵工艺即氧化程度的不同,使得茶叶口感区别较大。国内著名的十大名茶,诞生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分别是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十大名茶中有6个绿茶,2个乌龙茶,1个红茶,1个黄茶。从各品类格局来看,绿茶、红茶和白茶产地分布广泛,行业集中度低;而乌龙茶和黑茶产区高度集中,行业格局逐步由分散向集中发展,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茶叶头部企业市占率不足1%,未来集中度有待提升。目前我国茶叶企业以中小、私营为主,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品牌较少。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叶企业展报告》,2017年我国茶叶企业总数约为6万余家,其中规模企业为1600余家,仅87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亿元,6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元。从2019年上市企业和其他公开数据来看,港股上市企业天福收入18亿元,是行业最大的,其次就是中国茶叶收入16亿元,在行业全品类的市占率均低于1%。分品类来看,中茶的主品类乌龙茶和红茶2019年销量市占率约1.7%。

茶叶行业发展趋势:消费呈现品类多元化,品牌茶占比逐步提升。1)品类多元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茶文化的不断推广,茶叶消费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多样化尝试,茶叶消费呈现品类多元化的趋势。同时,茶叶消费从“礼品”“自饮”需求不断延伸和细化,衍生出多元化的新需求;近年来随着茶叶收藏价值等的兴起,高端收藏类消费需求、定制类需求增长显著。2)品牌茶占比提升: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品牌消费意识不断强化,品牌茶叶企业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根据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7年品牌茶叶市场销售额达2085亿元,占比88.6%,2018年品牌茶叶市场销售额达2394亿元,占比稳步提升至90%。

3.公司竞争优势: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突出,老字号品牌嫁接全品类

3.1核心竞争力:全产业链管控+领先的技术团队,资源整合优势突出

目前茶叶行业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产品行业,由于产区分散,上游原料价格受天气等影响波动大,呈现出有品类无品牌的现状,我们认为茶叶由农产品过渡到消费品阶段,行业上游的有效整合成为首要突破口,而上游整合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资源禀赋和全产业链的充分布局,中国茶叶在这方面优势显著,有望带动行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趋势发展。

全产业链管控优势:核心产区全布局,凭借强资源禀赋建立产品标准化体系。1)原料端: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官网,中国茶叶在大股东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背景下,通过“公司+供应商+农户”运营模式控制优质茶叶资源,在全国四大主产区均有布局,外购原料一般会建立供应商名录实行准入制度,并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原料品质的稳定。2)生产端:公司在国内主要茶叶原产区均建有生产基地,拥有厦门、福州、泉州、云南、湖南、黄山六大加工基地,具备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和设备,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标准严格。目前公司有6个茶叶生产平台标准化生产体系,1个大型综合茶叶研发中心,拥有10间专业实验室,获得多项技术专利。从近3年公司各产品原材料采购价可以看出,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和绿茶采购价波动幅度最大,2018-2019年陆续成立中茶凤庆和中茶黄山,加大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和绿茶产区布局,我们认为随着稳定产能的逐步释放,有望逐步解决原料供应不稳定带来的采购价剧烈波动的行业痛点。

一流的产业专家团队,助力成为行业标准“领跑者”。自公司前身中国茶叶公司成立起,一大批先辈奠定了新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当代茶圣”吴觉农出任中国茶叶公司首任经理,是茶叶机械化和标准化机制茶工艺创始与传承者。根据公司官网显示,中茶也是普洱熟茶发酵工艺、新白茶工艺、黑茶专利菌种和工艺的创始者。目前,公司拥有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特级大师和高级专业技术大师,多名内部专家在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担任职务,参与各级茶叶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审定共计20项,成为茶叶行业企业标准的“领跑者”,如公司制定了乌龙茶、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紧压茶、袋泡茶、茉莉花茶等多项产品企业标准,其中多项指标高于国家标准要求。2019年公司员工总人数2277人,其中研发技术人员270人,占比达11.86%,强大的研发团队有助于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有效促进我国茶叶产业迈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阶段。

3.2产品:以乌龙和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为主导,全品类运营满足多元化需求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乌龙茶、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花茶、红茶、六堡茶、白茶、安化黑茶、绿茶及相关制品等,基本涵盖主流茶品类,各类茶产品各具特色。公司具备全品类运营模式优势,满足消费多元化需求。

乌龙茶和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收入占比超过一半。从收入构成来看,2019年乌龙茶和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两者收入占比达52%,2018-2019年收入增长主要由乌龙茶、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六堡茶驱动,其中乌龙茶和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六堡茶增速超过30%。从每千克均价来看,各茶类产品价格差异很大,白茶和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均在200元以上,而花茶和绿茶在30元左右,且受茶原料采购价的波动影响,近3年产品均价波动较大。从毛利率来看,核心产品毛利率在50%左右,价格最低的花茶、红茶和绿茶毛利率在20%-30%。

3.3品牌:主品牌“中茶”文化积淀深厚,多个子品牌为细分品类代表

公司茶叶品牌丰富,多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老字号称号。中国茶叶是国内最早系统性经营茶叶产供销的企业,“中茶”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在中华老字号资源库中是唯一一家全品类茶叶企业,连续多年在茶行业百强中排名第一,在品牌积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目前公司主品牌“中茶”拥有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子品牌“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仓”等均是细分品类、细分区域的代表品牌,覆盖乌龙茶、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花茶、红茶、白茶和绿茶几大品类,多个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称号,并成为部分大型会议的指定用品。营销方面,公司统一终端门店门头形象,在主流媒体持续进行中茶品牌整合营销。

3.4渠道:品牌茶以经销为主+原料茶对接B端,华南市场占据三分之一

品牌茶业务占比超过80%,增长势头良好。公司茶叶产品销售模式分为经销和直销,其中品牌茶业务采取“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原料茶业务主要采取直销的销售模式,以B端客户为主,公司根据下游客户需要,向客户销售经初加工的优质原料茶,主要下游客户包括统一、农夫山泉、三得利、今麦郎等国内外饮料生产企业。近3年公司品牌茶业务增长势头良好,2019年品牌茶收入12.78亿元,同比增长16.9%,占比达到80.5%,原料茶业务收入3.09亿元,同比下降11.8%,占比接近20%,反映B端客户订单有一定波动。

传统批发渠道占比超过一半。从渠道细分来看,公司有传统、门店、电商、商超、特通等5大类渠道模式,2019年占比分别为54.5%、14.5%、6.5%、0.4%、4.6%,近3年传统、电商和特通渠道(团购等)占比稳步提升;其中经销渠道以传统和商超渠道为主,如茶叶批发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等,直销渠道以门店和电商渠道为主。

市场分布:公司在华南市场规模最大,收入占比达38%,从近3年增速来看,华南、华北市场和电商增速最快,2019年收入增速分别为23%、40%、24%,其他地区渗透率提升潜力较大。

4.未来增长路径:发力普洱和绿茶品类,努力打造高价位单品

4.1扩充产能布局,以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和绿茶为主要增长点

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品类属性独特+产区集中,消费兴起背景下,行业格局有望率先走向集中化趋势。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在几大茶品类中消费认知度相对较高,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1)产品香气独特、汤色明亮滋味醇厚回甘,具备健康保健等特性;2)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在干燥环境下可长期储藏,且由于其内含物质在微生活动的影响下得以进行转化,具备越陈越香的特点。3)产区集中在云南少数区域,具有产区稀缺性,外来资本进入放大品类认知度。因此,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凭借独特的保健功效与收藏价值获得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成品茶产量从2009年4.5万吨增长至2018年14.3万吨,年均复合增速达13.7%,远超茶叶总产量7.5%的复合增速;目前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CR3市占率仅约3.3%,但2019年头部企业增速均在15%以上,未来集中度提升潜力充足。

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募投项目解决自有产能短板,助推品类份额提升。目前公司自有产能超过3万吨,2017-2019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74.2%、58.7%,现有产能尚未满产运行,但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生产方面主要采用租赁第三方进行生产,价格掌控力较弱,自有产能方面存在短板。本次公司上市募资拟投资2.9亿元用于云南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产能建设项目,对中茶凤庆现有厂区的基础设施、动力电源和消防安防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造,引入先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提高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紧压茶、小包装产品的生产加工产能,同时建设云南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原料中心。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紧压茶加工产能3000吨/年,小包装普洱散茶加工产能500吨/年,滇红茶加工产能250吨/年。随着后续项目投产,我们认为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采购价稳定性将有效提升,为提高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市场份额奠定扎实基础。

绿茶:未来计划通过多重合作方式,强化绿茶第一大品类短板,打造另一增长极。绿茶作为行业第一大品类,中茶的销售规模较小,公司上市后有望在丰富的产业资源和资本市场共同推动下,积极提高绿茶品类销量量,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计划在未来2-3年推进在安徽、浙江等地区的基地建设,加强与安徽、浙江、四川、湖北等地区优势茶叶企业的合作,适时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弥补公司绿茶业务短板。

4.2精简产品数量,努力打造高价位明星单品

收缩产品线,积极培育明星大单品,驱动产品均价提升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从近3年数据来看,公司最高价位的产品每公斤均价只有200元,大量产品均价不到100元,导致公司毛利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澜沧古茶的60%+(招股说明书数据),我们认为核心原因一是全品类运营模式下,各条产品线的总数量过于冗杂,导致价格定位不清晰;二是高价位核心单品的打造力度不够,品牌塑造层面有待加强。根据招股书,未来2-3年公司计划将精简产品数量,优化产品结构,形成“高销量、高毛利”的核心产品为主,并搭配有长期稳定供应的经典民生茶的产品体系;将重点打造几款有传承有代表性的超级单品,对潜力单品进行重点推广宣传,形成更多具有突出市场影响力的明星产品。

小罐茶异军突起,产业经营思路值得中茶借鉴吸收。根据茶周刊显示,小罐茶成立5年多时间收入突破10亿元,产品定位全品类高端茶品牌,通过整合优势茶业资源以及借助互联网思维快速取得一定市场份额,我们认为小罐茶核心解决了行业几大痛点:产品使用便捷性、高品质的稳定性、品牌定位的有效认知度。从京东商城自营店显示,小罐茶的乌龙茶等组合产品,同等重量的产品均价是中茶的接近4倍,充分体现了品牌效应带来的高品质认知溢价。目前茶叶行业处于品牌认知初期,产业机会依旧较多,对于中茶未来培育高价位单品,我们认为具备一定优势,中茶作为行业内资源禀赋最强的企业,有能力提供高品质标准化的产品,只是在产品定位和品牌塑造方面仍需要灵活化运作;在股权激励充分驱动下,中茶机制具备较强灵活性,我们期待企业能积极培育或引入优秀销售人才,为未来产品升级提供运营支持。

4.3加大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提高区域市场渗透率

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项目:本次上市募资,公司拟投资2.9亿元,计划三年内在全国范围大中型城市内新设50个营销网点,单店面积约200平方米;加强与权威媒体的战略合作,树立“国饮”形象,加强品牌曝光和流量转化,提升品牌影响力。茶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重要代表,品牌认知一直不足,我们认为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有望借助资本市场功能将品牌张力发扬光大;同时随着渠道覆盖面的扩大,产能布局的逐步完善,公司有望逐步开拓西南、华北、华东等空白市场需求。

5.盈利预测

1)乌龙茶:2019年收入占比29.5%,考虑疫情影响和价格的波动性,我们预计2020年-2022年乌龙茶销量分别增长5%、15%、10%,均价同比增长3%、-4%、6%,对应收入分别增长8.2%、10.4%、16.6%。

2)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2019年收入占比22.5%,近几年处于较快增长期,考虑疫情影响和价格的波动性,我们预计2020年-2022年乌龙茶销量分别增长20%、25%、15%,均价同比增长15%、-4%、15%,对应收入分别增长38%、20%、32.3%。

3)其他茶类:2019年收入占比均低于10%,考虑疫情影响和价格的波动性,我们预计2020年-2022年花茶收入分别增长-33.5%、14.4%。-13.3%;红茶收入分别增长-28.8%、23.1%、-12.6%;六堡茶收入分别增长-1%、31.3%、15.5%;白茶收入分别增长8.2%、23.6%、13.3%;安化黑茶收入分别增长-10.8%、11.6%、-5.5%;绿茶收入分别增长-38.3%、35%、-7.3%。

盈利预测:综上分析,我们预计2020年-2022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6.6/19.5/22.5亿元,同比增长1.8%/17.7%/15.3%,净利润分别为1.7/2.1/2.4亿元,同比增长5.0%/19.3%/15.7%;每股收益分别为0.25/0.30/0.35元(未考虑上市摊薄)。随着募投项目提升公司产能以及上市后中茶品牌力的逐步提升,我们认为公司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6.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茶行业涉及茶叶品类众多,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如果公司不能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拓宽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及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将有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份额降低的风险,进而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受到影响。

原材料产量、价格波动风险。茶叶鲜叶产量受气候变动影响较为明显,倒春寒、冰冻高温干旱等恶劣气候都有可能导致当年茶叶减产,进而导致茶叶价格上扬。报告期内,公司导致茶叶价格上扬。报告期内,公司茶叶原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较高,如果茶叶原料市场价格受减产等因素影响发生大幅波动,公司业绩也将存在大幅波动的风险。

新冠疫情风险。当前海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扩散过程中,新增确诊病例尚未见到明确下降拐点,若疫情持续扩散,将对全球以及国内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不利影响,居民聚会餐饮活动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茶叶需求。

食品安全风险。类似于三聚氰胺这样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于行业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食品的品质事件而言,更多的是安全事件,带来的打击也是沉重的。

原标题:中国茶叶深度报告:全品类运营的茶叶领军企业【中泰食品饮料】

注:内容转自中泰食品饮料,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导语

6月13日,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胡晓云在2022绍兴“云上茶博”上,发布了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前20强。

近日,《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在《中国茶叶》2022年第6期上刊发,特转发报告全文内容,与诸位分享价值评估结果,了解当前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发展情况。

摘要: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研发的“中国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2)为理论工具,延续2011年开始的“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通过多方调研,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对2019-2021年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调研、甄别、赋值、评估,得出2022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结论。同时,以本次专项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来我国茶产业相关数据和信息,研究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未来建议。

关键词: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品牌价值;价值评估

前言

为了持续观察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建设现状,发现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发展趋势,提供有关茶叶品牌建设的有效分析和建议,2021年12月底,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业品牌建设专委会、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等,与“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活动相匹配,开展了“2022年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专项评估”课题。至此,该专项评估课题进入了第十二个年度的研究。

1数据分析

参与本次评估的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评估对象不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总数为213个。评估依据浙江大学胡晓云团队“中国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2),采用科学、系统、量化的方法,经过对品牌持有单位调查、消费者评价调查、专家意见征询、海量数据分析,最后形成相关评估结果。经过对参评品牌相关数据的多方审核,课题组最终完成了对205个品牌的有效评估。相较2021年,本次获得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数量增加了30个。其中,有122个品牌连续参与了2020-2022年3个年度的品牌价值评估。

根据205个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所在地分布,福建省以29个品牌位居各省份第一,浙江省以25个位居第二,安徽省以20个位居第三。这3个省份的有效评估品牌数量占整体有效评估数量的35.9%。本次所有参评省份中,有10个省获得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较去年有所增加,其中陕西、安徽和云南增加最多,分别为8个、7个和6个(图1)。

图1 2022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所在地分布

本次有效评估的品牌中,有36个品牌来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17.56%;107个品牌来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52.20%;另有34个品牌来自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16.59%;14个品牌来自县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6.83%。可见,各级龙头企业总占比为93.18%。

据“CARD模型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忠诚度因子×品牌强度乘数。本节将依据模型中的各项各级指标展开相关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展示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发展现状。

1.1品牌价值:增长率整体稳中有升,半数多品牌仍在低价值区间徘徊

本次评估数据显示,205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总价值为550.55亿元,平均品牌价值为2.69亿元。共计69个品牌的品牌价值高于平均值,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3.66%。

由图2可见,此次有效评估的品牌价值最高达16.95亿元,中位值为1.68亿元,中位值低于平均值1.01亿元,说明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价值差距较大,价值优势趋向头部品牌。但数据同时显示,只有33.66%的品牌的品牌价值高于平均值,大部分品牌的品牌价值低于平均值,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图2 2022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比较

进一步看品牌价值大小区间分布可见,本次评估中,品牌价值高于10亿元的品牌共10个。其中,“吴裕泰”品牌连续3年稳居品牌价值榜首;品牌价值位于5亿~10亿之间的品牌共21个;品牌价值位于1亿~5亿的品牌数量最多,达97个,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47.31%;另有77个品牌的品牌价值尚不足1亿元,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7.56%。

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122个品牌已经连续3年获得有效评估,创12年评估中连续获评量最高的新记录。2020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为2.94亿元;2021年增长至3.13亿元,较2020年增长6.58%;2022年继续提升至3.36亿元,比上年增长7.26%。可见,122个连续3年获评的品牌,其平均品牌价值在持续增长,且增幅在加大。

连续3年获得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中,有22个来自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0个来自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7个来自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个来自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个来自非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在2021-2022年度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率超过了其在2020-2021年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率(图3),分别增加0.92、2.69和17.69个百分点。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较上年基本持平,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较上年下降7.19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不同类别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增长情况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价值不仅下降,且降幅较大。

图3近3年连续有效评估的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年度增长率

1.2品牌收益:整体持续提升,但不同品牌的品牌收益差距悬殊

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收益,是以品牌近3年的平均销售额为基础,剔除各项投入成本、相关税费、资本收益等非品牌因素,最终得出因品牌而获得的实际收益。

图4 2022年有效评估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收益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为1630.94万元,较上年提升了138.06万元;品牌收益的中位值为1007.15万元,较平均品牌收益相差623.79万元;品牌收益最高值已突破1亿元(11167.42万元),较上年增加了1288.75万元(图4)。有71个品牌(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数量的34.63%)的品牌收益高于平均品牌收益,其中,13个品牌的品牌收益达到5000万元以上。数据同时显示,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中,有13个品牌的品牌收益不足百万元,反映出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收益差距显著。

表1 2022有效评估茶叶企业产品的品牌收益前20位

表1为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品牌收益排名前20位的品牌。“吴裕泰”是唯一一个品牌收益达到上亿元的品牌,较品牌收益排在第二位的“宁红”高出了2401.75万元。

从近3年连续参与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的品牌收益(图5)可见,平均品牌收益获得了持续提升,从2020年的1761.55万元持续上升至2022年的2035.74万元,年增长率也从2020-2021年的5.70%上升至2021-2022年的9.34%。同时,该122个品牌的品牌收益中位值从2020年的1235.35万元上升至2022年的1377.95万元,年增长率从2020-2021年的0.73%提升至2021-2022年的10.73%。可见,这122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整体的品牌溢价能力不断提升,增幅也在加大。

图5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收益年度比较

对比以上122个有效评估品牌中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收益(图6),除了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其它类别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2021-2022年的平均品牌收益增长率均超过了上年的增长率。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提升最明显,达4.56个百分点;其次是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别提升3.41和2.67个百分点。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收益较上年下降3.75个百分点。

图6近3年连续有效评估的各级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年度增长率

进一步对比图6和图3可见,县市级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收益年度增长率和平均品牌价值年度增长率虽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其平均品牌收益下降幅度比平均品牌价值下降幅度小。

综上多组数据可见,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整体在持续升高,上升速度稳中有进,且以非龙头企业的上升速度最为明显。与此同时,122个连续3年持续获评品牌中,不同类别的龙头企业的品牌收益表现不同,不同品牌的品牌收益差距显著,且依然有较多品牌的品牌收益处于低位徘徊。

1.3品牌忠诚度因子:市场价格略有波动,品牌价值位于前列的品牌价格较稳定

品牌忠诚度因子的测算,侧重于一个品牌能否在相对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价格,市场价格表现越平稳,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相对越高。根据模型,品牌忠诚度因子=(过去3年平均售价-销售价格标准差)/过去3年平均售价,因此品牌忠诚度因子的大小与近3年各品牌的市场零售价的稳定性有关。

表2近3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区间分布变化比较

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07,较上一年下降了0.66%。由表2可见,品牌忠诚度因子大于0.90的品牌有134个,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总数的65.37%,略低于2021年0.34个百分点,较2020年低了8.46个百分点。此外,品牌忠诚度因子低于0.80的品牌有22个(其中2个品牌的忠诚度因子低于0.60),较2021年增加了10个。该22个品牌有5个来自广西,说明来自广西的获评品牌过去3年对产品价格调整最频繁、调整幅度最大。所有获评的205个品牌中,市场价格在2020-2021年度变化幅度达20%以上的品牌有19个,比上一年减少7个;较上年价格上涨的品牌占61.27%,平均涨幅9.95%;较上年价格下跌的品牌占38.24%,平均跌幅7.76%。数据显示,价格上涨的品牌占比比价格下跌的品牌占比高,且涨幅大。有个别的品牌,因涨幅过大,导致品牌忠诚度因子出现了明显下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短时间里爆发式上涨还是下跌,都会导致忠诚度因子下降,会影响到消费忠诚。

比较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图7),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出现持续下降,从2020年的0.925下降至2021年的0.919,再降至2022年的0.910。品牌忠诚度因子的中位值则经历2020年(0.950)到2021年(0.930)的下降后,于2022年(0.938)略有回升。2022年的评估数据可见,连续3年获得有效评估的122个品牌中,有78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高于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

以5年数据、3年评估为前提的数据可见,这122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经历了下降到回稳的过程。比较这122个品牌过去5年市场销售价格的波动情况可见,2020年有42.6%的品牌出现了价格下跌,平均跌幅7.35%;53.3%的品牌出现价格上涨,平均涨幅11.05%;2021年的情况则有所改观,价格下跌的品牌范围缩小至35.2%,平均跌幅降至6.51%,价格提升的品牌则增加到了63.9%,平均涨幅7.15%,价格提升的品牌比下降的品牌比例高,无论下跌还是上涨,幅度均趋小。

图7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年度比较

图8不同品牌价值区间的122个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变化

按照本次评估的品牌价值大小排序,对连续3年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进行比较,如图8所示,品牌价值位于前10位的品牌,其3年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38,前50位的品牌的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为0.928,前100位品牌的平均值为0.919,整体平均值则是0.918,基本呈向下阶梯状分布。这说明,相对稳定的市场价格体系、稳中有升的价格,是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前提之一。

数据同时显示,品牌价值越高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2020-2022年间的3年评估显示的品牌忠诚度因子的变化也更稳定。具体表现为,品牌价值位于前10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在3年内的波动幅度不超过0.009;品牌价值位于前50的品牌,其平均品牌忠诚度因子的波动幅度为0.017;品牌价值位于前100品牌的波动范围则超过了0.017;整体品牌的波动幅度为0.015。可见,品牌价值位于头部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品牌忠诚度相对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品牌市场价格波动较小。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市场销售价格整体略有波动,并且个体差异较大。品牌价值越高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品牌市场价格体系稳定性更强,品牌忠诚度因子也相应更高。

1.4品牌强度:品牌经营力优势明显,品牌传播力差异显著

品牌强度及其乘数,由品牌领导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等5个能够表现品牌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品牌强度五力”加权计算得出,是体现品牌未来持续收益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小的指标,是对品牌强度高低的量化呈现。“品牌强度五力”及其3级指标均根据当年度有效评估品牌的横向比较得出。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为78.98,较2021年平均值提升0.17;平均品牌强度乘数为17.59,较上一年提升0.03,数据说明,品牌强度提升幅度小。本次评估中,东裕茗茶位于“品牌资源力”和“品牌经营力”的首位,新坦洋位于“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的首位,崟露位于“品牌领导力”首位(表3)。

表3 2022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前10位

横向比较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图9)可见,平均品牌经营力最高,为84.09,其次是品牌领导力78.31,其后依次为品牌资源力(78.16)、品牌发展力(76.93)、品牌传播力(76.50)。对比2021年度评估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分值可见,品牌传播力分值下降,且由上一年的第四位下跌至末位,其它四力均较上一年评估有所提升。可见,我国茶叶企业对品牌标准化建设、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组织经营管理等层面较为重视且表现突出,但在品牌资源的利用和拓展、品牌保护、尤其是在品牌传播力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9 2022有效评估品牌的平均“品牌强度五力”年度比较

品牌传播力由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好感度等3个指标构成。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整体表现最好的是平均品牌知名度(77.56),其次是平均品牌好感度(77.00),平均品牌认知度得分最低(74.60),但3个指标均未达到80。其中,平均品牌知名度和平均品牌认知度略高于上一年有的75.48和74.22,但好感度较上一年(83.64)显著下降。表4是本次评估品牌好感度排在前10位的品牌,由表可见,品牌好感度在90以上的品牌有且仅有1个,即焕古茶业(91.89),艺福堂、吴裕泰分别以88.91和88.70位列第二和前三。

表4 2022有效评估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好感度前10位

根据《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有效评估的126个区域公用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为80.55。这说明,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体的品牌传播力比茶叶企业产品品牌高。结合本次有效评估品牌过去3年在品牌宣传与推广上的经费投入来看,2019、2020、2021年3年的平均品牌传播投入逐年上升,分别为836.91万元、979.32万元和1102.41万元。这说明,我国茶叶企业越来越重视并加大了品牌传播投入,但获得的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的正向反应并不显著。

品牌知名度是影响力的保障,品牌认知度是消费者和品牌深层次关系的基石,品牌好感度是产生品牌忠诚度的前提。本次评估显示3个指标整体平均均未达到80,可见品牌传播效果存在问题。3个指标中,品牌认知度最低。这说明,未来应当着力加深消费认知提升。进一步分析来自不同类别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品牌的品牌传播力及过去3年的平均品牌传播经费(表5),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整体上超过或接近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平均值。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在这3个指标上的平均表现则低于整体平均水平。相应地,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过去3年在品牌宣传与推广上的平均经费投入都超过了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整体的平均投入(972.88万元),分别为1421.11万元和1170.00万元;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经费投入为539.34万元;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则分别仅为167.73万元和214.33万元。

深入比较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传播经费与其实际销售总额的比例可见,过去3年,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平均传播经费占实际销售总额比为6.97%,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5.08%,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40%,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55%,非龙头企业则是6.63%。以上数据可见,一方面,传播经费绝对值投入的多少和传播力大小有较密切的关系,类别越高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在品牌传播的预算保障方面表现越好;另一方面,非龙头企业也相当重视品牌的营销传播活动,但其品牌传播经费额度受限于企业整体的营业收入,传播效果未能有较大的呈现。

表5不同类别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与平均品牌传播经费

从表5可见,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传播经费投入、实际销售总额占比均是最低的,从总体平均值来看,该类别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3个品牌传播指标平均值也最低。

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中,55.61%的品牌有有效品牌官网,32.68%的品牌有有效微博账号,80.49%的品牌有有效微信账号,58.05%的品牌有有效短视频(抖音、快手等)账号。“有效”,指品牌相关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真实存在并能正常浏览。数据可见,微信是绝大部分茶叶企业青睐的品牌传播新媒体阵地,其次是短视频。图10可见,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对以上不同类型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对各类自媒体的使用率最高,其中75.00%的品牌建立了有效官方网站,63.89%的品牌开设了有效微博账号,97.22%的品牌开设了有效微信公众号,83.33%的品牌开设有效短视频账号。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在有效官网(59.05%)和有效微信公众号(82.86%)的使用率上略高于整体平均水平;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在有效官网(55.88%)和有效短视频(58.82%)的使用率上略高于整体平均水平;而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对新媒体平台的有效使用率较低。

图10各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的新媒体使用情况对比

此外,就以上4种类型自媒体平台的使用范围来看,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平均建有2.44种自媒体,省级和地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平均使用1.64种和1.65种,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分别平均使用1.07种和1.14种。可见,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传播意识最强,善于利用不同传播媒体,重视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短视频成为绝大多数茶叶企业除微信之外进行品牌传播的首选,说明短视频平台已成为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传播新的流量高地和营销热土。

比较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的的122个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年度变化(图11),2020-2022年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经营力稳步上升,平均品牌领导力、平均品牌资源力和平均品牌发展力等3个指标的数值变化不大,平均品牌传播力则出现较大波动。2020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力为76.93;2021年上升至79.19并超过平均品牌发展力,在五力中排名第四;2022年,平均品牌传播力又下跌至77.29。

图11近3年连续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品牌强度五力”年度比较

进一步分析以上122个品牌的品牌传播经费,2019年,该122个品牌的平均品牌传播经费为1199.21万元,占当年平均销售总额的5.28%;2020年较上一年增加9.28%,达1310.43万元,占当年平均销售总额的5.43%;2021年继续提升11.54%,达1461.66万元,占比5.34%。虽然传播经费比重相对较稳定,但传播经费额度大幅度提升。

理论上,经费投入提升会对品牌传播力有积极的影响。实际深入分析品牌传播力各项指标发现,该122个品牌除了平均品牌知名度由2020年的75.38持续提升至2022年的78.27,平均品牌认知度和平均品牌好感度在过去3年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波动。其中,平均品牌认知度的波动较小,上下波动范围为0.71;平均品牌好感度波动较大,波动范围达7.48。

有关平均好感度近3年数据显示,2020年平均值为80.59,2021年平均值为85.09,而2022年的平均值仅为77.61。深入观察该122个品牌可见,仅有3个品牌的品牌好感度较上一年有所提升。上升幅度最高的为焕古茶业(6.98),品牌好感度增长率第一,第二位是蓝天茗茶(0.75),第三位鼎白茶业(0.30)。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好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商务零售平台的消费者体验评价不高。电商零售平台不仅是一个销售渠道,同时也是传播平台。品牌好感度的普遍下降,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严格把控电商零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消费者体验评价,从而有效维护品牌好感度。

综合以上数据表明,品牌传播力的增强,除了要保障传播经费的投入外,更有赖于品牌传播效果的有效性,有赖于品牌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三者的平衡、和谐、稳定地发展。因此,品牌传播策略需要具备科学、系统的长期规划,注重对品牌传播效果的精准把控,提高对品牌风险的管理和执行能力。

2现象与问题

2.1文旅文创赋能,品牌创新发展

茶叶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不仅是这个传统产业的根基所在,也是支撑茶产业不断创新、年轻化发展的新引擎。“文创”和“文旅”作为近些年备受市场欢迎的新模式,也成为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积极实践摸索的发展方向之一。不少传统老字号通过这两种模式使得品牌焕发年轻活力,拓展了新的消费群体;也有不少新进的茶叶企业通过这些形式,在市场中快速站稳脚跟。

在“文创”方面,本次评估新增“茶文创”、“茶器具”两个指标,用于了解各品牌在非茶叶类产品上的占比,从产品角度探究茶叶产业同文创产业的融合情况。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35个企业产品品牌进行了茶文创品类的拓展,占比17.07%;有65个企业产品品牌进行了茶器具的品类拓展,占比31.71%。文创产品作为文创产业的一环,正成为近些年品牌多元化展现自身形象、进行品牌传播、触达消费者的途径之一。吴裕泰从包装设计入手,打造四季茶礼盒,并联合著名漫画家李滨声老先生创作“四季饮茶图”;艺福堂联合动漫IP艺术家南孔徐明团队推出了“茶小艺”和“茶小福”两个IP形象,并在微信端同步上架了同款表情包。对于茶叶品牌来说,文创产品植根于文化,从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具有更强的体验感,是实现品牌年轻化的有效途径。

除了文创产业外,“茶旅融合”也成为近些年企业大力拓展的方向。不少企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和地理文化资源,开展具有特色的茶文旅活动。浙江益龙芳打造以“开化龙顶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园,开发精品茶旅民宿;江西宁红打造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宁红茶文化园,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谢裕大茶叶博物馆通过不同品类的馆藏,展现了中国徽文化和徽州茶文化悠久的历史。通过茶旅赋能,茶叶企业拉近品牌与消费者间的距离,实现具有创意的茶文化展示和深度体验,从而促进茶叶消费,提升茶的影响力。

2.2突破产业限制,衍生品成新潮

长久以来,茶叶的低附加值都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从茶叶种植到采摘、加工,始终无法摆脱第一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导致茶叶价值难以提升。然而近些年,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市场模式的改变、健康意识的提升、数字科技的进步,茶食品饮料、茶日用护肤品等产品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公众对茶叶的固有认知,更颠覆了茶产业处在第一产业的传统。

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42个企业产品品牌对茶健康衍生品进行了布局,其中,不乏有百年老品牌和新锐品牌,如吴裕泰、华国茗人,艺福堂、东裕茗茶等。其中,新安源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致力于茶叶种植、选品、拼配、植物萃取等技术创新领域,已研发出新安源有机冬茶、新安源有机冬茶营养含片、冬茶啤酒等专利衍生品。吴裕泰的茶冰激凌和茶含片,华和的桑叶绿茶挂面和面膜,八百秀才的红茶麻花和红茶锅巴,东裕茗茶的茶多酚、儿茶素等产品,均已成为企业注册在列的售卖商品。

茶叶精深加工是挖掘茶叶消费潜力、提升茶叶附加值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在需求增长缓慢、行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品牌通过布局茶衍生品,也能够缓解茶叶产能过剩的问题,并实现茶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品牌效益的逐步提升。由于茶叶本身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功效作用,通过茶叶精加工、茶叶深加工、茶产品功能拓展,茶衍生品将为我国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带去广阔的提升空间。

2.3重视研发投入,落实科技兴茶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带动茶产业欣欣向荣发展。在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手段的支撑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兴农”、“科技兴茶”思想的引领下,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秉承着这一科学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茶产业,对品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不断提高,经营理念发生明显转变。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其2019年的茶叶品种、技术研发等投入平均为498.64万元,占当年茶叶销售总额的2.39%;2020年,该项投入为543.3万元,占当年茶叶销售总额的比重提升至2.48%;2021年,该项投入达到628.41万元,占当年茶叶销售总额的比重继续提升至2.60%。

考虑到头部企业产品品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可能明显高于整体水平,使得平均数不能客观反映整体情况,本次评估对中位值也进行了对应分析:品牌对茶叶品种、技术研发等投入连续3年增加,中位值由2019年的160万元提升至2021年的235万元,占当年企业年度所有茶叶销售总额的比重也从1.65%逐年上升至2.24%。数据表明,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无论是投入总额还是占销售比重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配备自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高达64.39%。

在“三茶”统筹发展、科技兴茶的时代背景下,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积极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以创新作为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抓手,改变茶企以往普遍存在的重生产轻研发的状况。通过联合专业研发团队,围绕科技创新,用科技手段赋能茶产业的未来发展。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对茶叶品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我国茶叶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指日可待。

2.4出口溢价提升,外贸稳中提质

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一直承担着对外交往和文化沟通的角色。随着茶产业蓬勃发展,也越来越多地肩负起“茶叙外交”“茶文化外交”的重任。近些年,中国茶在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场合不断亮相,积极地塑造、传播中国茶品牌的形象。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下,中国茶快速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市场上兼具实力和内涵的中国元素。

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73个品牌的产品出口海外,出口的海外国家及地区涵盖全球七大洲68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出口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高于非出口品牌,分别为2340.44万元和1286.47万元。

比较本次有效评估的出口品牌,2019年茶叶出口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分别为24.82亿元和6.71万t,2020年的出口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分别为21.03亿元和5.80万t,2021年分别为22.52亿元和5.68万t。数据表明,有效评估品牌的茶叶出口销售总量连续3年逐年下降。另一方面,茶叶出口销售总额在经历了2020年的低谷后,在2021年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但从茶叶出口销售单价来看,2021年的平均茶叶出口销售单价为40.87万元/t,不仅较2020年实现了正增长,且超过了2019年40.12万元/t的水平。综合比较总额和单价可见,有效评估品牌近3年的出口价格上升,品牌效应较之前获得明显提高。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中国茶的形象已经在全世界范围获得了更广的传播和更大的认可。依靠品牌力量的推动,出口茶叶的附加值和盈利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虽然疫情等外部因素使得茶叶生产难度加大、出口成本提高,但中国茶叶品牌已然在挑战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努力保持贸易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做好“中国茶品牌”的工作,将“优质茶”“品牌茶”作为更高发展战略,构建茶叶贸易新格局。

2.5发挥地缘优势,地理标志背书

在《2015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课题组曾就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是否基于地缘优势提出地缘品牌和非地缘品牌的“中国茶产业品牌新生态结构”。地缘品牌主要基于区域环境资源、生态地理自然资源、茶品种特色显著等地缘优势,打造一系列的品种独特、品质独特、工艺独特、文化独特的产地区域公用品牌,同时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与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联盟与集聚,从而形成品牌整合力。

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共计181个企业产品品牌已获得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占整体有效评估品牌的比例高达88.28%。本次企业产品品牌获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情况可以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情况。“一对一”,指1个品牌获得1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包括宁红(修水宁红茶)、新坦洋(坦洋工夫)在内的152个品牌;“一对多”,指1个品牌获得2个及以上的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包括凤(凤庆滇红茶和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谢裕大(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在内的29个品牌。通过比较非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和平均品牌收益可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具有明显的优势。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和平均品牌收益分别达到2.77亿元和1672.37万元,均高于非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2.06亿元和平均品牌收益1318.47万元。

结合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的结果,“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品牌价值为78.06亿元,位列有效评估品牌的第二位。以“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为母品牌的“凤”“下关沱茶”“六大茶山”和“陈升号”产品品牌的品牌价值均为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的前40位。而“安吉白茶”与主产安吉白茶的企业产品品牌“宋茗”,在本次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榜中,则分别位列前10和前30位。

获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企业产品品牌比例高,说明这些企业产品品牌属于地缘优势品牌,并因其品质程度达到了区域公用品牌的相关要求,也体现了企业对区域环境资源、生态地理自然资源、茶品种特色显著、区域公用品牌集聚影响力等地缘优势的重视程度。获得区域公用品牌背书,为企业产品品牌的声誉打造和品质形象营造了良好的基础。当母子品牌相互协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带来双品牌综合实力的共同提升。

2.6茶叶电子商务,助力产品销售

在新冠疫情爆发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电子商务为茶叶的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化浪潮影响了现有的行业格局,企业产品品牌的形象塑造、品牌传播、未来发展,都因电子商务的兴起而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不少新老品牌通过直播获得成效可观的助力转化,拉新价值和沉淀潜客能力尤为突出。而电商平台也加速了茶叶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了茶叶品饮的普及化。

在本次有效评估的205个品牌中,有173个品牌在天猫、淘宝或京东3个主流电商平台布局,有不同数量和种类的产品在售。历年评估数据可见,2019年,有效评估品牌的茶叶电商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分别为37.44亿元和1.72万t;2020年分别为47.61亿元和2.08万t;2021年分别为54.51亿元和2.55万t。数据表明,近3年获得有效评估品牌的茶叶电商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进一步比较电商销售总额和销售总量的平均值和中位值的变化趋势(图12),2019年,电商销售量的平均值和中位值分别为83.8t和12t;2020年,其平均值和中位值分别提高至101.6t和15t,涨幅分别达21.24%和25.00%;2021年,其平均值和中位值继续提高至124.4t和21.6t,涨幅分别达22.44%和44.00%。反观电商销售总额的平均值和中位值,2019年两者分别为1826.5万元和547万元;2020年两者分别为2322.4万元和650万元,涨幅分别达27.15%和18.83%;2021年两者分别为2659.2万元和800万元,涨幅分别为14.50%和23.08%。可见,销售额的涨幅整体上较销售量的涨幅低。

图12 2022有效评估品牌近3年的电商销售总量和销售总额的平均值和中位值比较

电商平台是疫情以及数字化背景下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数据反映,我国茶叶线上市场规模一直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对茶产业销售的增长贡献较大。同时,通过比较中位值和平均值可以发现,头部企业的增效比中尾部企业更为明显,中国茶叶电商呈现向头部集中的趋势。电商平台作为如今品牌连接消费者的重要触点,更应用心维护和经营,借助电商平台进行良好的品牌形象传播,增强电商平台对品牌的溢价能力。

2.7借数字化东风,茶企转型升级

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经营力优势明显,这与近年来全国多地的茶叶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很大关系。数字化已经运用到茶业的种植、采摘、加工等生产环节以及传播、流通等销售环节,在提升茶叶质量、生产效率、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数据显示,本次品牌经营力排名前10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其2022年平均品牌收益(3391.71万元)是获评的所有品牌的平均品牌收益(1630.94万元)的2倍多。

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数字化茶厂内,从鲜叶摊青、杀青到自动烘干,生产线完成了从靠人工控制向自动控制转变,茶叶加工全程实现智能化、连续化、标准化、规模化和清洁化。作为浙江省首个“5G+智慧茶园”,在大量精准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下,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制茶效率和茶叶产量都得到大幅提升;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在狮峰山顶的3.3hm2茶叶种植示范基地,应用最新的5G+AI+IoT技术,在茶园中安装了360度探查的高清云台摄像机、气象站等物联网设备,可以实现对茶叶长势的实时管理,并收集天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酸碱度等信息,为茶园管理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这些数据,企业成功实现对茶叶有针对性的施肥和灌溉。同时,通通过分析茶芽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精准把握采摘时机。

此外,在极端天气频发、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也能为茶叶产销提供科学依据和牢固保障。目前,全国多地茶产区已在茶园茶山上推行、建设气象观测站点,监测茶园周边的温度、湿度、光照、有效辐射、降雨量等数据,为茶农提供更加准确的气象参考。浙江气象部门建立了茶叶气象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气象观测数据的专业建模分析,提前7-15d对倒春寒、霜冻等采摘期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作出预报预警;在福鼎市气象局牵头建立的11座智慧茶园立体气象站内,裕荣香等企业根据气象局的预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安排工人及时采摘。在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品牌正通过专业的气象服务,实现对茶园的科学化管理。

3建议

3.1坚持品牌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培育差异化的茶企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增进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纽带,是塑造品牌形象、表达品牌内涵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的时代背景下,强化茶叶品牌意识、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品牌化”,不仅能帮助企业提高经营能力,更能扩大产品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茶叶行业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共建的茶业品牌发展态势。通过品牌建设,形成了以中茶、湘茶、浙茶、大益、竹叶青、品品香、八马、华祥苑等知名企业品牌为核心的产品、产业集聚。同时本次评估发现,具有区域公用品牌作为背书的企业产品品牌相比非背书品牌,普遍具有更高的品牌价值。未来,茶叶企业可以积极协同各地区资源禀赋,融入“品牌集群”模式,即以“中国茶”为中国茶产业的国家形象,并以产地为基础的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通过培育茶叶集群品牌,可以形成具有不同资源融合、不同市场针对性的品牌生态结构与品牌方阵。此外,区域公用品牌的背书和企业品牌的实力也是相互的。一方面,区域公用品牌丰富的各类资源滋养了企业产品品牌;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自身标准,获得合法、正式的授权。

以“品牌”为抓手,基于集群生态结构进行自身的品牌定位,打造具有特色产品、特色文化内涵的明星茶品,能够提升茶叶企业品牌的附加值和盈利水平,进而带动整个中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次有效评估品牌中,有191个品牌拥有品牌口号,但大多的口号均存在同质化问题。未来,茶叶企业要从品种研发、品质控制、品牌传播各个环节,创造品牌的差异化。在越来越同质化的产业体系中脱颖而出,才能赢得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大的品牌影响力,产生更多的品牌溢价可能性。

3.2构建有效传播路径,实现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齐增

在设计创意好品牌故事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传播品牌故事,也成为企业提升价值的关键。中国茶企是农产品企业中最具有品牌意识的企业,中国茶的品牌文化基础、品牌设计传播能力都是农产品品牌中的佼佼者。然而本次评估发现,相比于其他产业的产品,大部分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仍然缺乏系统、规范、有效的品牌运维与传播策略。

在传播经费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却未获得明显提升。针对这一情况,中国茶叶企业应对症下药,针对“品牌传播力”3个不同的指标分别采取措施,构建有效传播路径。在知名度方面,需要在品牌的暴露平台下功夫,通过提升品牌暴露的高度和广度来提高品牌知名度。例如,构建以品牌官网、微博、微信、抖音等为核心的品牌新媒体传播矩阵,同时加大在权威户外媒体和大众媒体上的内容投放。如人民网、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及高铁等具备独特属性的媒介,都适合为品牌背书。在认知度方面,增加品牌暴露频次以达到消费者对品牌的深入认知。本次评估中,各级茶叶龙头企业对新媒体的使用频度呈现显著差异。企业应充分利用各大平台,做到持续、定期的原创性内容输出。企业向消费者高效率传输企业优质信息的过程中,能稳定形成和消费者间的情感纽带和价值观共鸣。在好感度方面,注重消费者体验诉求,营造产品互动性。在品牌价值和态度主张被消费者充分感知的情况下,通过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高互动和强体验,可以吸引和留存消费者。从消费者角度,拓展其和品牌接触的场景,共同打造深度的体验。

有效传播路径的构建需要有科学、系统的传播策略引导。企业在持续加大传播投入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投入产出比,告别粗放式投放。将投放目标细化为覆盖率、到达率、转化率等指标,实现投入资源的高效利用,真正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

3.3从产业数字化到品牌数字化,实现企业效能的全面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茶叶生产、加工、营销均以手工作业为特征,因此,出现了生产效率低、产能低、标准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效能低等问题。如今,茶叶企业可以在传承传统技艺、保持其独特品种、品质、工艺价值的同时,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现代化程度,提高品质标准、实现精细化生产与营销。

以益龙芳为例,该品牌不仅追根溯源,发扬非遗龙顶茶制作技艺,也致力于延伸现代化茶产业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透明茶园标准化体系建设。“益龙芳”透明茶园,是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通过视频监控、智慧管理系统、防伪溯源系统等方式对茶园进行智能化管控,从而实现全程监管、溯源和智慧展示等功能。“益龙芳”透明茶园已经成为智慧茶生活的试验区、体验区和示范区,树立起了行业新标杆。这里不仅是茶园、茶叶基地,也是了解传统茶文化、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更是开化传统茶产业与现代热点产业的绝佳结合。

在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下,茶叶企业实现品牌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品牌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只有将自身品牌特质与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使企业品牌呈现智能化品质和数字化形象,才能延续生命力。从产业数字化到品牌数字化,企业可以在产品、内容、渠道等方面发力。如在产品方面,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使用价值。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精准洞察市场变化,进行及时的产品规划设计、更新迭代,以贴合消费者需求;在内容方面,内容为品牌与消费者搭建了有效的沟通与传播桥梁。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全面地洞察消费者情感、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诉求,从消费者角度打造精品深度内容;在渠道方面,随着消费者在线上的触点增多,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全渠道布局,为消费者提供线下线上一致的服务体验,和消费者进行全时段、多场景的互动,实现品牌价值转化。

3.4借助企业组织化创新,加强各要素和主体间的协同作用

中国茶叶产业是一个有着众多主体参与的庞大体系,而文化、科技、标准化等要素又始终贯穿其中发挥着作用。茶叶企业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的核心,通过组织化创新,能帮助打通各要素和主体间的卡点堵点,加强协同作用,形成产业内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和协同共生的机制。

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组织化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外部组织创新,即与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协会协同。依托平台背书能提升品牌价值。因此,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对其品牌的授权,另一方面也应积极获得茶产业协会的政策支持。同时,整合品牌资源形成集群效应,获得更持久的品牌效应。

其二,是企业组织创新,即形成内部品牌生态结构及其品牌运营体系。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通过自身经营力,建构一个较为完备、扎实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商业体系,对于营造一个有秩序、有活力、有品牌、有未来发展的茶产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是产业链创新,包括三产融合、茶旅融合、产品衍生等。本次评估发现,不同企业对产业链创新都有所涉及。未来,企业可以充分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从不同角度继续探索创新,拓展产业范围、增加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实现茶叶产业链的多向延伸。

其四,是与社区协同,建立区域政府、茶农之间的创新组织,如创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茶村+茶农的模式等。未来,企业品牌应更多培育相关模式,实现专业化分工,最大化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健全交易市场体系,实现良性即时互动,合力推动茶产业振兴。

其五,是与社会组织的组织化协同创新,包括同科研单位、高校、媒体部门等主体相互协同。企业可与专业团队协作,获取外部可得资源,实现共创双赢。如,对于目前尚无能力开展自主研发的茶叶企业,可委托科研院校,以共建产学研用试点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关合作。

3.5以“三茶”统筹为基础,推动品牌发展,走好乡村振兴路

“三茶”统筹发展,为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茶叶企业首先要注重“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的融合、统筹发展。茶产业具有超越其它品类的文化属性,因此,加大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要融合统筹茶文化,提高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文化价值,提升品牌的无形价值。如此,才能获得品牌的价值提升,充分溢价。通过强调“统筹”的发展思路,融合文化、产业、科技三者的力量,对茶产业及茶企业的“品牌化、数字化、组织化”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未来,以“三茶统筹”为基础,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在“三化”方面仍大有发展空间。本次有效评估的品牌中,不乏艺福堂等以“品牌力”优势见长的品牌,也不乏更香有机茶等以“数字力”见长的品牌。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应审视自身优劣势,在充分发挥长处时,也要注意各要素间的融合,发挥联动协作的最优效益。例如,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提升,针对加工工艺开展研究,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使其更具品牌基础。

此外,未来,茶叶企业对“品牌化”的战略模式、策略选择、工具利用,在“数字化”的技术参与、展现方式,在“组织化”的创新模式、生态结构等方面,都应当开展更多的探索和研究。之前的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只是数字化平台应用的初步探索,随着数字化的持续深入,数字新动能将加快形成,茶叶企业应当加速品牌化与数字化的结合,以达到互动发展。目前,中国茶叶企业的数字化能力仍然较弱,可以充分学习国内其他行业的头部公司和国际著名茶叶企业品牌,在构建个性化品牌的同时,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与消费者达到更高效顺畅、准确精细的沟通。这是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在未来的品牌经营、产品销售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数量大、普遍规模小,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以其文化价值见长,形成了消费忠诚,但需要解决品牌年轻化、品牌数字化问题;新近产生的品牌,以其资本及其新锐形象、产品包装、网络营销等吸引人,但产品的革命性变化尚待科技的深入参与;大部分品牌,规模小、影响力较弱、手工作业带来的小众化特征显著,如何找到适度规模、精准消费者、增加投入产出比等是关键,因此,作为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有其共性竞争背景、共性产业趋势,但每一个品牌都有其属于自身独有的优势需要去凸显、传播,有其独有的短板需要去弥补、变通、提升。品牌价值的提升、品牌收益的获得,基于一个品牌的强度。希望未来,每一个中国茶叶产品品牌都能够加大品牌强度建设,获得更有效的品牌忠诚,以强势、独特的品牌存世,实现跨越式发展。

原文发表于《中国茶叶》2022年第6期

执笔人:胡晓云、黄桑若、刘晓宇

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

课题顾问:鲁成银、黄祖辉、钱文荣

专家组成员:江用文、鲁成银、王岳飞、屠幼英、陈永昊、胡晓云、孙状云

课题负责人:胡晓云

课题组成员:魏春丽、翁蔚、黄桑若、刘晓宇、方诗琪、陈韬略、李闯、施金敏、金成沄、朱振昱、徐凯、李姝燕、李乔玉

附:2022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前100位

声明:本研究中所估算之品牌价值,均基于本次有效评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持有单位提供的数据及其他公开可得的信息,并以“CARD模型2”为理论工具与计算方法,协同数字化技术应用,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的结果。本评估所涉及的品牌只包括在中国内地注册、登记的茶叶企业产品品牌。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6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