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沱茶

茶和天下·根植未来 曲靖小记者的下关沱茶非遗文化之旅

华夏五千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昆曲、古琴、书法、剪纸……其中的每一项都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的世界名片,中华大地因为这些灿若星辰的文化成就而熠熠生辉。积极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对宣传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证书

2011年,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组成部分而荣列其中,为人类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助力。

2023年7月24日上午,由曲靖少年传媒学院、曲靖广电小记者、大理日报社小记者联合举办的少年传媒研学活动走进下关沱茶馆。小记者们通过展馆讲解,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制茶,了解下关沱茶的创制演变过程及传承发展的历史。

在展厅的中央大厅,讲解员为小记者们讲解下关沱茶企业logo的含义:造型方正,红底白字,形似一枚中国印章,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契约精神,也代表着下关沱茶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承诺。这是下关沱茶企业核心价值观“诚信进取”经营理念的体现,也向小记者们传达重信守诺的做人理念。

在下关沱茶形状演变过程的展示区,小记者们对下关沱茶的造型兴致颇高,纷纷发挥想象,议论起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与沱茶造型的相似度,像鸟窝、像窝头、像馒头、像小碗等等,欢声笑语中,大家深深地记住了这种拥有着圆融外形的特殊茶叶。

在多媒体展示区,通过视频展演将下关沱茶的非遗制作技艺进行可视化表达。小记者们静心观看制茶技艺展示,认真学习手工制茶中“称、蒸、揉、压”的各个步骤。

来到下关沱茶非遗文化传习中心,工作人员耐心教学并指导小记者们如何手工制作沱茶。小记者们亲手参与每一道制茶工序,以第一视角了解下关沱茶非遗技艺,用双手触摸茶叶的温度,用内心感知一场穿越百年的对话,重回那个手工制作、马帮驮运的茶马贸易时代。

沱茶的创制诞生,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一年,随着科技发展,在标准化生产中,机械设备代替了大部分手工操作,但其中的揉茶等关键步骤仍然需要手工完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延续着民族的生命记忆,蕴藏着民族文化根源。在情感、思想、文化层面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与研学活动相结合,既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能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非遗教育,重在参与的过程,寓教于乐,将守护传承中华文化千年之美的动力,植根于祖国未来花朵们的心中。

非遗造物,大有可为。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的传习纽带,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积极与研学活动机构深化合作,开展茶文化传播和制茶体验。把历史记忆和民族未来串联起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