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初制收官,这位“后浪”渐成“气候”

为营造全国茶人“学习榜样、崇尚榜样”的良好氛围,弘扬新时代茶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共同推进中国茶产业的深远发展,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联合《中华茶人》将陆续推出“寻找中华茶人榜样”系列报道。

今天刊出“寻找中华茶人榜样”系列报道①:新锐茶人王昇:武夷岩茶初制收官,这位“后浪”渐成“气候”。

王 昇

第三届新锐茶人

“80后”茶人王昇,与众多新生代武夷茶人一样,在保护与传承中精进制茶技艺,在坚守与创新中超越自我。武夷岩茶的魅力不仅在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更在于家家户户都有看家本事,每年的官方斗茶、民间斗茶轮番上演,无数“肉宴”“山场宴”“品种宴”令茶人如痴如醉,回味无穷。

王昇,第三届新锐茶人,从小跟随父亲学茶制茶,师承非遗传承人刘国英。他很“倔强”,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捣鼓、研究,在学茶的第三年,他偶然做出一泡好茶,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可。凭着这股韧劲,带着这份认可,他不断探寻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这扇妙法之门。

追寻本真

顺时而为 焕发茶之新生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后,武夷山进入一年中最繁忙的制茶季,但由于持续阴雨,今年对武夷山制茶人来说是一场硬仗,这不仅是对制作工艺的大考,更是对人力调度、统筹生产、品质把控等因素的多重考验,难度系数越高,想要得到高分就越不容易。

阴雨中的武夷山。

4月28日,记者抵达武夷山时已是傍晚,烟雨朦胧,山如墨染,与印象中制茶季略有不同。

走进茶厂,王昇正在背着手走来走去,或闻青或闻桶,还时不时将头埋入茶青中深嗅。记者问他在闻什么,他说“闻状态”。茶青在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做青过程中,经历从青臭味-清香-花香-果香的变化,王昇要根据这个状态来决定摇青与静置发酵的节奏。

制茶师们正在传青。

夜里十点,茶厂外电闪雷鸣,本是“糟糕”的天气,茶厂里弥漫着花香、果香、蜜香、乳香,馥郁且层次丰富的香气令人无限愉悦。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这是制茶最朴实却最深刻的道理。但如何才能把岩茶做“活”?王昇认为,要像呵护婴儿一般对待每一片鲜叶。做青的环境就是人在此刻的感受,舒适的温度、湿度和透气性,会让毛孔充分舒展,茶叶亦如此。摇青要讲究宁轻勿重,恰到好处,鲜叶在一次又一次的“死去活来”中把“苦水”走尽,让茶香自然而然散发出来。

摇青工序。

凌晨4点,下午第一批到厂的青叶完成了做青,进入炒青环节。“做青是武夷岩茶最重要的环节,做青完成意味着茶叶的基本品质和风味已初步定型,炒青就是要把在此之前已形成的品质相对固定起来”。王昇说,“依据茶叶的特性和环境变化的具体情况,把握最佳的‘度’,需要极为准确地判断”。

从深夜到清晨,从最后一批鲜叶抵达茶厂,完成晒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烘干,这一系列的工序,都要一气呵成。武夷制茶季是充满挑战的,每位茶人在昼夜不辍、不失秩序中焕发茶的又一次新生。

守住本心

上下求索 少年渐成“气候”

王昇是一位有着25年制茶经验的年轻茶师。许多“老师傅”跟着王昇做茶十多年,这不仅是对他制茶技术的肯定,更是对他坚守技艺的敬畏。

牛栏坑肉桂,是王昇的“代表作”,他熟知这片山场的独特气息,能在各种变量中做到最好。今年的武夷山一半以上都是“雨水青”,而要等一个好天气,许多“山场主”不敢一搏。王昇却不急,他说“每年老天爷都会留几个好天气给你做好茶的”。

5月6日,持续半月的阴雨天气终于放晴。午后,王昇带着40多位采青工一起上牛栏坑,开采!王昇说,晒足了阳光的茶青,内含物质被阳光激发和沉淀得更彻底、更饱满,就像被注满了阳气,能量十足。为了追求一杯极致好茶,多少等待都是值得的。

牛栏坑采青。

轻焙火工艺是王昇的标签。“好的山场生长出的茶叶内质本身就比较完美,应当顺应它原本的样子,尊重自然造化、呈现出最本真的滋味”,王昇认为,武夷岩茶的焙火讲究“文火慢炖”,在这个过程中,如同炖汤,不能急。轻火,中火,足火,都是传统工艺的焙火风格,最重要的是把茶焙透,只要焙透了,哪怕是轻火,也可耐存不返青。

清代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曾称赞岩茶的焙火功夫:“武夷焙法,实甲天下”。对于岩茶的品质来说,三分看原料,七分靠工艺。火,让茶的生命以另一种姿态得以延续,把握好温度与茶之间的关系,掌握好火温、时间、翻焙的节奏,每一个细节都决定了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独到魅力。

中轻焙火的武夷岩茶。

2000年开始,王昇尝试制作轻火茶,并不断思考好的岩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岩茶陈化的最佳状态是什么?什么样火功做出的岩茶更适合存放?2010年,他将同一品种的茶焙至中轻火与中足火,并每隔两三年观察茶质的转化。2015年,王昇发现“中轻火”工艺无论在香气还是滋味上,表现都更胜一筹,茶汤甘甜且鲜活。在之后的几年中,不断有茶友赞叹王昇的“老茶”,轻焙火工艺,让武夷岩茶的山场味、品种香、发酵香、焙火香,融汇在一杯醇厚、饱满的茶汤里。

在不断求索中,王昇逐渐找到了方向,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开始有所“气候”。因为热爱,王昇内心始终保持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他认为,不论是新茶还是老茶,都应具有“香、清、甘、活”的特征;不论茶香如何在时间的沉淀中变化,都能找到他本真的模样。

至本归真

25年热爱 照见制茶初心

2023年,对王昇来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王昇创立了至本归真(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并开始运营自己的独立品牌“王昇号”,这意味着他要从幕后走向台前。

凌晨4点的“至本归真”茶厂。

在与王昇的沟通中,记者感受到了“至本归真”的三层含义。本意来讲,“归真”是追求真我、真理,回归自然、回归本源的过程,“至本”则是抵达本心、本真的终极目标。

至本归真,是王昇对制茶的最好诠释。王昇把茶厂定义为武夷岩茶制作专家,希望厂里的制茶师都能通过“技术”创造价值。当下,面对琳琅满目的茶叶商品与奢华的符号消费,消费者对“物”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健康、本味、本真的产品更加受到青睐。“王昇号”品牌,以名为号,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只为还原武夷岩茶的本真味道。

至本归真,是王昇对武夷岩茶最好状态的表达。王昇认为,每一款茶都是风土的表达,它可以从一处山水走到另一处风景,可以看到茶叶最本真的样子,也可以看到一片树叶历经岁月后的圆融。有人评价王昇的茶,霸气不凌人,热烈含温润、明媚而优雅。

专注泡茶的王昇。

至本归真,也是王昇对人对事的真实写照。采访尾声,王昇告诉记者,“至本归真”属于茶厂里每一位制茶师傅,他们将以技术持股,创造属于“技艺”的价值。传统茶叶市场,更加注重品牌输出,让“技术”成为核心驱动的茶企少之又少,让“至本归真”成为有形的资产,是王昇的期望。

伴随2024年武夷山春茶初制圆满收官,即将迎来的是精制环节。王昇带着一位制茶人的匠心精神,始终坚守最高品质标准,为消费者带来味觉享受的同时,带来心灵的愉悦。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