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力助力茶区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茶品牌如何打造?

近年来,品牌打造已成为茶产业主流大趋势,围绕茶叶品牌开展的价值评估、影响力、声誉、品牌文化里等一系列的榜单,更是将暗流涌动的品牌竞争具象化。在老牌茶品牌持续发力的同时,更多的茶区在积极整合地域内品牌,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抱团发展”,“仙女红”、“宿松香芽”、“咸安桂茶”、“咸丰白茶”、“楚天好”等一批新晋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相继亮相,将“茶叶品牌之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品牌力也为各茶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新生机,可见品牌发展重要性。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几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与发展案例分享,看看各个茶区是如何操作的。

广西梧州:打造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

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是广西梧州市全面实施品牌提升工程的缩影,也是梧州市市场监管局以“行风促业务、以业务显行风”,加快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据悉,今年以来,梧州市市场监管局在开展行风建设中,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聚焦品牌建设、精准执法、高效服务,加快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努力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格局,在全国叫响知识产权品牌、在全区立起先进标杆。

梧州市市场监管局以行风建设为抓手,强化“科长走流程”活动,切实打通政策供给的“最先一公里”,综合运用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激励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创造和品牌建设。另外,该局以行风建设专项行动凝聚协同办案合力,提升全市知识产权执法系统快速响应、精准打击能力。强化区域知识产权协调保护能力,与湖北省孝感市签订《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依托跨省市稽查打假区域协作机制,联合开展“铁拳”“蓝天”等专项整治行动,实现“调查取证、办案执法、证据援用、服务支持”四个环节一体化联动。

梧州市市场监管局坚持“问题解决到位,助企服务到位”的作风理念,持续推动系统行风不断转变,切实增强服务发展本领。在破解企业“融资难”方面,该局引导企业重视并运用好自身的知识产权“无形价值”,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今年以来,完成专利质押融资额10.56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率排全区第一名,融资额排全区第二名。依托新建成的广西首个地理标志大数据平台,进一步促进六堡茶生产企业用标申请增长30倍,用标率提升至58.1%,“梧州六堡茶”商标矩阵不断扩大。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贵州茶产业品牌体系建设:重点打造“两红三绿一抹”

202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聚焦“三品”、推进“四化”,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贵州将进一步科学优化推进茶产业品牌体系建设,重点打造“两红三绿一抹”茶产业品牌,即“遵义红”“普安红”;“湄潭翠芽”“都匀毛尖”“雷山银球茶”;“梵净抹茶”。

通过多年努力,贵州茶产业已构建“贵州绿茶”省重点品牌+“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雷山银球茶”“梵净抹茶”等“主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体系。

为扎实推进茶产业品牌体系建设,2024年,贵州将加强《2024年全省农业品牌工作要点》以及各区域公用品牌相关支持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实施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贵州绿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强化政策性引导、市场主导不断推动完善品牌建设。

聚焦以品质促品牌,贵州将整合资源培育头部企业,提升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力,强化品种培优、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推动优势单品在产量和品质上实现突破,提高市场竞争力,夯实品牌基础。通过做大一产,接二连三,促进全省茶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各区域品牌综合价值。

聚焦品牌形象培育,将推动各重点区域公用品牌持有者进一步完善品牌管理运营制度,提升品牌经营管理水平,扩大授权使用覆盖面,逐步以重点品牌带动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贵州茶产业品牌体系。将各自地域特色文化创新融入品牌建设,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平台,构建全媒体数字化矩阵营销运营,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来源:多彩贵州网

“天山绿茶”区域公用品牌

据了解,作为“天山绿茶”原产地,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为宁德市中心城市核心区,其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砾壤沃土,雨量充沛,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

近年来,蕉城区推广金牡丹、金观音、紫玫瑰等新优品种5.5万亩,在全国率先实施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茶园不施化学农药,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推进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优越的生态环境,精湛的加工技艺,严格的质量监管,使蕉城成为著名的多茶类产区,造就了宁德天山茶——天山白茶、天山绿茶、天山红茶、天山金观音乌龙茶、天山银毫茉莉花茶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

目前,蕉城区有茶园面积13.3万亩,茶农23万人,茶叶加工企业138家,专业合作社43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SC认证企业40家,自营进出口茶企6家。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全国茶叶标准园2个,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4个。茶产业正成为蕉城区优势特色产业和山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人民网

“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引领川茶开启崛起新征程

据了解,作为“天山绿茶”原产地,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为宁德市中心城市核心区,其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砾壤沃土,雨量充沛,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茶叶有机

多年来,川茶产量大,但加工端的“小、散、乱、弱”短板同样突出,“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千牌万品卖茶”,缺乏全国性品牌和龙头企业,川茶在品牌影响力、综合产值等方面均与产茶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推进川茶高质量发展,这是从业者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共识。

战鼓在2014年擂响——当年初,省政府印发出台川茶产业发展重磅文件——《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这是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制定茶业强省“路线图”,提出强基地、搞加工、畅渠道等诸多川茶图强的举措。

这套“组合拳”中,品牌建设被摆在突出位置,被明确为引领茶业强省建设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以加快川茶由“原料出川”转变为“品牌出川”。

方向明确,行动有力。2014年12月,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成立,130多家茶业“川军”抱团启动大品牌培育。随后,川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启动川茶品牌推选,经有关部门同意,川茶集团原创品牌“天府龙芽”被确定为川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2016年5月5日,在第五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天府龙芽”正式向全球发布。

作为覆盖面广、层级更高的川茶品牌,“天府龙芽”突出“天府”的地域和文化特色,符合四川名优茶以芽形茶为主的特点,又融绿、红、黑、青、白、黄六大茶类于一身,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并提供定制化服务。业内人士认为,“天府龙芽”是全国茶行业第一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不仅是川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一壶香茗品尽六大茶类”的创新。自此,四川有了独具标志特征、见名知产地的茶叶“名片”。

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川茶品牌体系,汇聚全省全行业的资源和力量,推动茶业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峨眉山市高桥镇寨子村茶园。

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究竟带来怎样的变化?答案是全链条转型升级。

品质是品牌的基础。严守底线、全链条提质,是“天府龙芽”品牌崛起的密码。自创立以来,省级层面就划定一条“红线”:并非所有的川茶都可以叫“天府龙芽”。唯有符合各项标准且实现全程可追溯的产品,在指定核心基地采摘的优质芽茶并通过独有的生产工艺和精选之后的茶叶,才具备申请“天府龙芽”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资格。已获得使用授权的企业,如出现品质等方面的问题,也将采取“一票否决”,以此守牢“天府龙芽”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护网”。

2019年初,36家首批获准使用“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的茶企名单出炉。随后,前述企业的产地、投入品、加工线等领域抽查走向制度化和常态化。严格的制度管理让“天府龙芽”品牌使用授权产品在生产端、制造端形成26个标准化工序。

在蒙顶山茶核心产区雅安市名山区,从2014年至今,借助入股、流转和托管等方式,实现茶园的规模化种植和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同步构建茶园投入品监管体系,以及采摘加工的绿色化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全区200多家加工茶企陆续向4个加工园区汇聚,并整合成约40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在“块头”壮大的同时,加工端设备持续加快迭代更新,实现由过去的作坊化加工向标准化迈进。

在全国同纬度地区春茶上市最早的宜宾,借助“天府龙芽”核心产地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广,逐步实现产地周边茶园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宜机化。当地每亩茶园的产值由2013年的4000元左右提升至2023年的1.1万元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观一隅而知全貌,自“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创立以来,川茶全链条步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数据为证,2021年,四川茶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提前一年达成产业发展目标。2023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590万亩左右,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和宜机化的种植水平持续提高,茶叶机械化采收水平再创历史新高,构筑起冲刺2000亿元综合产值的扎实底座。

设立10年来,“天府龙芽”频频亮相国内外高端舞台,展示出川茶精制与高端的全新形象。品质筑底、品牌擦亮,“天府龙芽”的影响力和好感度持续跃升。2023年,在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选中,“天府龙芽”凭借品牌价值43.21亿元的成绩,位居全国前列。同期,“天府龙芽”品牌产品已覆盖我省11个市(州)32个县(市、区),成为四川辐射茶园和产区最大的茶叶品牌。

来源: 四川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