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的中国茶香

每次路过鱼尾狮公园,抬头看那座世界著名的鱼尾狮喷水塑像,总觉得哪不对劲。

直到一天,我无聊地在乌节路一个地铁口打望进进出出的路人时,雷击般醒悟:那鱼尾狮雕像表情严峻,不含一丝笑意,就像我眼前这川流不息的行人,虽五颜六色,却表情单一:整齐雷同的行色匆匆、面色凝重。那常年不息、日夜喷泻的水柱仿若新加坡国人一生紧随的负重压力,不绝如缕,吐泻不尽。

新加坡人不快乐,这是我到新加坡之前就知道的。世界地图上一粒米大的存在,又是挤压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个关系不甚友好的庞然大国之间,内无生存资源,外有欺轧憋屈,内忧外患难宣泄,唯有夹缝里觅隙腾挪,不断扬鞭催迫,追逼自己求精律进,发奋图强。我在新加坡的那些日子,感觉“ 惬意 ”二字在新加坡简直是可望而难及的奢侈,小学生就在为学习成绩高低竞争比拼,大学教授则要为末位淘汰评分机制呕心,七十岁老人还在开计程车为生计奔波。

新加坡城市休闲公园随处可见,但除却一些节假日,很少见有闲暇之人悠然。

由此也就即刻想通了,为什么华人占据 70%、华夏习俗浩荡盛行的黄皮肤黑头发新加坡,却少有我们国内随处可见的喝茶场所与场景:不闲暇的新加坡何来心情、岂有功夫搭理这悠适闲暇的自在茶?

便打消了在新加坡艳遇好茶的奢望,专心致志侍弄起自己从国内带去的那堆各色口粮茶来。

新加坡的西南角端坐着一大片浓荫遮蔽、花草如茵的园林。位居全球大学 50 强之列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这块幽静地的“主人”。

某段时日,有一缕中国茶香罕有地在这里袅袅漾起。虽形单影只,丝缕微弱,却笃稳挺定,开天辟地般倔强顽强。

而我就是这缕茶香的源动者。

我们在南洋理工大学“ 政府公共管理与治理培训班 ”一个月的学习课程安排不算密集,课余自学时间宽裕,于是,几乎每天我都会在公寓楼下草坪的一座小亭子里看书喝茶。

开初几天,除了零零星星有几位同班同学会闲逛着过来聊几句闲天,心不在焉地喝上几杯不知就里的茶汤,然后又闲逛着不知何踪了。

某日,一辆红色捷豹跑车倏地停在路边,一位约莫 50 多岁、体态盈健的儒雅男人下车并朝我这边走来。这人我认识,他是这些天正在为我们讲授国际公共关系课的蔡老师,一位来自台湾的聘请教授。

左图:在新加坡社区交流中国茶

右图:作者在南洋理工大学喝茶的亭子

一踏进亭子他即对我说,他已经注意我好几天了,很是好奇,一个课堂上喜欢举手提问、搅起满堂热闹讨论的风头学员,何以课外能安于一隅静静读书喝咖啡?我殷勤地招呼蔡老师坐下,并纠正他说道,我喝的不是咖啡,而是中国茶。

他闻听一怔,接着便现出好奇的神情。我正喝着一泡普洱熟茶,便随手倒了一杯捧递给蔡老师。看着这红浓油亮的杯中汤,他迟迟疑疑地凑近嘴边,轻啜一口,抿了抿,又轻啜一口,抿了抿,接着出现意外之喜的神情一饮而尽。我又续上一杯,他又一饮而尽,接连几杯皆是如此。我笑着对蔡老师说,茶饮不能这么急迫,要从容些、稳笃些,并向他介绍,这是一款来自云南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分生茶和熟茶,我们现在喝的是熟茶,名叫 7572,是普洱熟茶中的经典标杆,由勐海茶厂 20 世纪 90 年代末生产。

看他云里雾里的懵然表情,我知道这么说无益,就回公寓去又拿了一泡茶下来,边泡茶边耐心解说,告诉他这就是普洱生茶,名叫 99 绿大树,是 1999 年一位名叫庄荣洁的台湾商人委托勐海茶厂定制生产的,如今已是光彩熠熠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名品。

熟茶是采用现代人工发酵工艺,一步到位,实现摸高,打破过去“爷爷存茶孙子喝”的历史轮回,而生茶则是遵循传统,自然发酵,扎扎实实埋头进化,不断蜕变,否极泰来。这一生一熟两泡茶,虽同宗同源,却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口感境界。

那天,迈出小亭子的蔡老师,似是意犹未尽、若有所思。第二天,还是差不多的时间,那辆红色捷豹又出现了。车上走下来的是两个人,除蔡老师外,另一个是正在为我们讲授世界宏观经济形势课的郑老师,他是从澳大利亚来的华裔聘请教授。

原来,昨天那两泡中国茶勾起了蔡老师的探究兴致,下课后,他把平时关系甚好的郑老师也拉扯到我这来品茶听茶了。招呼他们坐下后,我略做思忖,跑回公寓楼去挑了两泡茶、抱下几个高腰玻璃杯来。我用了一杯绿茶开场,选的是一款来自四川峨眉的“ 竹叶青 ”。透明玻璃杯中,一小撮瘦弱弱、蔫巴巴、疲陋不堪的干芽,随着热水激荡,霎时雀跃欢呼。它们先是攀爬到杯口的水面上仰卧着,少顷,一根接着一根地下旋,优雅地、飘逸地,蹚着舞步似地缓缓下旋,像一群踮着脚尖的芭蕾舞演员,亭亭玉立在杯底。那些仍旧停留在杯口上面的茶芽此时也已挺立身子,起死回生,鲜活成了一具具丰腴的美艳身躯。有那么一刻,杯中呈现出一个巧夺天工的精致画面:杯口与杯底拉开两个遥相对应的美艳阵势,一个好比群笋出土,另一个俨然万笏朝天,中间拥漾着一汪空明澄碧的春水,一缕白雾从杯中袅袅腾起。

从两位教授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这唯美娇艳的画面出场便打动了他们。第二泡茶我拿出的是广东潮州的“乌岽鸭屎香 ”,乌龙茶系列中的一款名品。听见我报出这个茶名,两位教授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疑惑神情,但随着沸水入壶,激荡出兰香四溢,在周遭经久飘漾,深吸一口气,满鼻满腔的甜香韵味缭绕,难言的舒适顺熨,他们竟情不自禁地惊呼起来:“ 怎么可以这么香甜?怎么可以这么好闻?”

那天,无论是“竹叶青 ”,还是“ 鸭屎香 ”,他们都咂吧得津津有味,两位国际级教授竟孩童般兴奋得容光焕发,问了我很多粗浅的中国茶问题。我耐着性子,尽可能结合这两次喝过的茶来回答他们的提问,以有的放矢。临了,又概述说,中国茶若按颜色来论,可以划分为六个大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

这两天我们喝的四泡茶分别属于黑茶、绿茶和青茶。由于出生背景差异,制作工艺不同,每一茶类都有自己的特性,外观、香型、口感呈现出千差万别。

几天后,我们班接到通知,当晚在武吉班让的某社区有一场议员开门接访活动,同学们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而我则被带班老师叫到偏隅一角,商量着对我说,经蔡老师推荐并征得接访议员同意,由我担任今晚接访活动的“茶饮服务特别助理”。我知道这个所谓“特别助理”只是一个灵感闪现的隐身角色,其目的就是为了给这场新加坡司空见惯的“官民互动”增添一点与众不同的汤色。

那晚出场接访的是一位女议员,她同时还是新加坡政府某部的副部长,正儿八经的高官,却没见她有前呼后拥的阵仗,除了两位负责引领工作的社区志愿者和一位做记录的工作人员,没再见有拎包端水的殷勤随从,圆润的脸上始终是真诚不做作的和颜悦色。

“ 上访 ”群众只有七八个,都是本社区的居民,所反映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鸡毛零碎,诸如家里买房办证、房屋维修、孩子服兵役、医疗保健等。新加坡的执政党是人民行动党,按照人民行动党规定,党的所有议员都必须到选区去面对选民开门接访,每周一次,而且只能是业余时间。这种覆盖全域并制度化、经常化的“议员接待日”,成为执政党强化同普通民众紧密联系的法定平台。

那晚,我只带去了一款耐泡度高、相对亲民的普洱熟茶,选用昆明茶厂的 7581,考虑到林林总总的人会相对多,我准备了 3 泡的茶量,每泡按 12 克量计。担心饮用者对熟茶的渥堆味会不习惯,我又在每泡熟茶里添入几根普洱新生茶毛料,以提升茶汤的鲜爽。

接近两小时的接访时间,我认真履行着“茶饮服务特别助理”的职责,在接访、候场、休息几个房间里穿梭侍茶,前后用去两泡茶,共递送出了 26 大杯茶,其中有 21 杯分别续茶 1—2 次,个别续茶达到了 3 次以上,那位女议员也续了 2 次茶。

接访结束,女议员特意走到我跟前与我热情握手表示感谢,几位社区工作人员则热切地围拢过来向我打听,今晚这好喝的饮品是什么,过去从未接触过。这次活动虽轮不到我作过多茶的解说,但从最终的实际饮用效果来看,中国茶的魅力还是显现的!

培训班学习的最后一个星期,我接到武吉班让那个社区邀请函:恳请我参加社区“各有所长 —— 你邻我舍才艺展示 ”活动,并诚邀我用二十分钟时间展示中国茶。那是一个周末下午,在社区小广场,上万人的大社区只有约莫二百多人聚集那里,肤色却各异,有马来人,有印度人,有欧美人,当然还是华人居多,家庭成员为主,老少皆有。

简单搭建了一个小舞台,台下摆放着一些点心、水果、咖啡和果饮,几十张塑料圆凳东零西落随性摆放,人们散淡地或站或坐,无拘无束。所谓的才艺展示也是很生活化,大多与家居日常有关,比如厨艺,比如编织,比如旧物新用等,当然也有演唱、器乐之类的才艺表演,表演人随意自在,观演者也轻松包容。轮到我登场了,当主持人介绍我中国人身份时,现场的掌声明显热闹了许多,可当听说我要展示中国茶时,却又现出茫然不解的神情。

我已提前冲泡好了六个大壶的茶汤,用的是狗牯脑、夷红、君山银针、绿雪芽白牡丹、大益 0562、建瓯水仙六款茶叶,分别代表绿、红、黄、白、黑、青六大茶类,将它们分盛在一百多个小纸杯里,请大家自愿品尝。人们疑疑惑惑将杯中汤喝下去后,我又请大家谈饮后感觉,有说香的,有说甜的,有的说顺滑,有的说喉咙清凉,还有的说又苦又涩,莫衷一是,但情绪兴奋,不少人甚至把杯子递过来要求再次续茶。

这时,我开始简要介绍这六款茶的不同工艺和基本特性,它们分别来自中国的哪个省份和区域。同时介绍中国茶和世界其它各国茶虽同宗同源,但饮用泡法各不相同,口感呈现较大差异,中国茶更坚持它的原始特性,本真展现,自然生态。

我的重点宣示放在最后:中国茶是世界茶的源头始祖,3200 年高龄的“ 锦绣茶祖 ”至今仍生机勃勃挺立在中国云南云遮雾罩的高山上。从中国茶山繁衍绵延的子孙后代如今遍布世界,一片绿叶浸润几十亿人的心田,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首。从台下热烈的掌声中我真切感受到了认可和赞赏!

图:新加坡媒体说新加坡人不快乐

很自豪我在新加坡有这么一段茶经茶历,至少洇湿了我能力范围内可以流经的中国茶的国际荒地。由此,我登高抬眼,远发其想——世界茶源中国茶千百年润物无声,只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长江、黄河中一条斑斓多彩的细流。

中国茶走向世界的笃定自信也只是中国文化自信扬帆世界的一朵小小浪花。五千年接续不断的中国文化理应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直挂云帆,大放异彩。

而每个满蕴中国文化基因的中国人都可以是多姿多彩中国文化扬帆世界的践行助力、推波兴澜者。

集腋成裘,积沙成塔,众志成城推动中国文化平和、尊严、静水流深汇入世界。期冀全球华人共此同心!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