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人大:“四品驱动”引领茶产业发展

寿宁人大:

“四品驱动”引领茶产业发展

4月25日,第二十三届八大处中国园林茶文化节暨宁德(柘荣高山白茶、寿宁乌茶)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寿宁高山孕甘甜好茶,一片茶叶富一方百姓。在发布会上,寿宁县委书记周乃松从“做活茶文章”“做好生态茶”“创新茶工艺”等多个层面,与与会嘉宾和媒体记者交流了寿宁县在精准把握新时代茶产业发展“动脉”,有效推进“三茶”统筹发展中收获的经验及取得的成效,引起热烈反响。

此后,寿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带领茶业部门及12家茶企赴京,参加于4月30日至5月5日举行的八大处中国园林茶文化节文化周,以文艺演出、斗茶大会、茶文化及地方产品展销会、高山茶知识讲座、茶艺表演、青年节诗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和推介“寿宁乌茶”及闽东地区特色的民俗。

寿宁是全国重点茶叶主产区,县内70%人口从事茶相关行业。截至去年底,全县茶园面积17.67万亩,产量2.17万吨,毛茶产值16.3亿元,全产业链产值49.5亿元。

一叶焕异彩,带富千万家。茶产业的繁荣与效益,已然成为寿宁县乡村振兴与发展的核心动力。寿宁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号工程”来抓,聚焦“品种、品质、品味、品牌”四轮驱动战略,推动“以茶兴业、以茶致富”的产业兴旺之路。秉承与县委同向、与政府同力的理念,寿宁县人大常委会“一把手”担任寿宁县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力亲为谋划茶产业发展,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每年开展专题调研外出考察引资、深入乡村一线察看,引导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建议等方式,全方位推动茶叶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茶科技提升、品种改良等,为全县茶产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抓绿色生产促产业生态

新芽吐翠满眼绿。走进南阳镇石鼓村,只见山坡上一片新开垦的茶园里,金牡丹等高优茶苗迎风招展,充满勃勃生机。看着长势良好的生态茶园,“新农人”徐培春心里充满了喜悦。

2017年,寿宁县人大常委会与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到山西省开展市场调研。在大同市开办茶叶市场的徐培春与调研组深入交流后,有了返乡投资茶产业的想法。2022年,徐培春怀着对茶叶的热爱和家乡的情怀,决定返乡发展茶产业,摇身一变成为“新农人”,在寿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派出的科技特派员全程指导下,顺利建起了生态茶叶基地。

“我的基地按‘五新’技术建设,种植的都是金牡丹、紫娟、黄冠等高优品种。我相信,在县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基地能更快地产生效益。到时候,还能更好地引导村里茶农推进品种改良。”徐培春高兴地说。

“我们按照‘头戴帽、腰绑带、脚穿鞋’的要求建设生态茶园。生态茶园内减施化学农药,增施生物、矿物源农药,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红黄粘虫板等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开展茶园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同时,鼓励茶园适度疏植、修剪和套种观赏性树木,营造良好的茶树生态小环境。鼓励茶园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套种绿肥,梯壁留草,提升土壤地力,平衡土壤酸碱度,打造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环境。”市科技特派员钟凤莲介绍说,截至去年底,全县按生态茶园管理的茶园面积就有8万亩。

作为“全国产茶重点县”,“福云6号”是寿宁的当家品种,但在耕作过程中其已失去“早发早采早上市”的优势,无法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生产效益低下。近年来,在寿宁县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调研推动下,寿宁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以建基地、扶龙头、创品牌、促增收为主线,走生态茶叶发展道路,推动茶叶大县向茶业强县转变。

要让茶农有效增收,推进茶树品种改良是关键。寿宁县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各种支农资金,县级配套资金,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的模式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和品种改植。同时,加大县域特色品种小菜茶的挖掘、繁育和推广力度。对连片种植面积达3亩以上的不同新品种茶园,经验收合格后每亩给予500元至1000元的补助金。

经过努力,该县茶农茶企掀起了改植改造新品种的热潮。目前,全县金牡丹、福鼎大毫等优势品种面积达7万多亩。茶树品种结构由原来的福云六号为主的单一品种向多品种方向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新品种的扩植对茶叶收入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茶农人均收入达80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6%。

引龙头带动促产业链强

每个返乡“新茶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市人大代表、福建永和春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允福来说,他的奋斗目标是将寿宁高山茶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从小闻着茶香长大的卢允福对茶有深入骨髓的特殊情感。早在清朝末年,卢氏家族就以种茶、制茶、售茶为业,创办“永和春”茶行,以“永和春”“永春隆”等字号加工、销售茶叶。因茶叶产地优越,制作技艺精湛,“永和春”茶行久负盛名,产品远销海内外。

为重振家族品牌,2011年,卢允福返乡创办了“永和春农业”,建立无公害茶叶种植基地,引进国内最先进、最完备的生产加工技术设备,在凤阳、武曲、鳌阳等乡镇建起调味茶厂、茶叶精制厂、茶叶电子商务公司等,年产调味茶、精制茶5000吨。今年,他还计划租赁龙虎山茶场厂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目前,他在跑外贸出口相关证件,着手将家乡的茶叶销到泰国等国外市场。

作为一名企业家人大代表,卢允福的心里总是装着茶农,想方设法为茶农增加收入。他结合寿宁实际情况,走访乡村群众和相关单位,提出了《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产业脱贫》的建议,得到上级党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他还带头成立电子商务公司,通过网店、直播等方式销售茶叶,提高了茶青价格,带动群众普遍增收。

成绩斐然的卢允福是从事茶业“新农人”中的佼佼者。在寿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与茶产业发展中心的引导和帮助下,许多在外乡贤纷纷返乡创立茶企投入发展壮大家乡茶产业的大军,为促进茶农增收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寿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寿宁县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简树铃表示,龙头企业在茶叶产业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叶经济能否活跃起来,关键在龙头企业的规模、水平和职能等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县人大外出调研时十分注重走访寿宁在外茶商及国内知名茶企,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同时督促县委县政府出台补助政策,大力发展茶叶总部经济、茶叶“新农人”工程,引导在外茶商返乡或在家能人开办规模化、标准化茶厂,设立种植基地,创立品牌,推动茶产业链发展壮大,有效促进茶农增收。

厚植沃土、筑巢引凤,寿宁茶香飘全国。去年,寿宁县酝酿打造寿宁高山红茶高端品牌“下党红”。在调研组细致调研走访后,引导乡贤王军返乡创设福建省万氏留香下党红茶业有限公司,成为“下党红”品牌推广的“先锋军”。该公司先后完成9个系列产品和包装,在全国各地开设“下党红”旗舰店、加盟店等138家。不仅如此,“万氏留香”还与吉尔吉斯斯坦中亚福建总商会签订合作协议,让“下党红”迈出国门。

此外,去年还有甑华茶业、寿之韵茶业等公司落地生根,龙头引领作用显著,产业带动成效明显,为寿宁构建基础牢、韧性足、链条稳、体量大的茶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技术出新促品牌打造

培训、座谈、制茶比赛、品茗、交流、评讲……今年开春以来,寿宁县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茶产业发展中心、茶叶协会联合组织了多场“寿宁乌茶”制作技艺培训与交流活动,想方设法帮助各茶企制茶师提升乌茶制作水平。

“寿宁乌茶”经数百年传承,颇负盛名,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近年来,寿宁县不断推陈出新,进行新工艺创新研究、新科技提升,让寿宁高山茶品类越来越丰富,有效提升了“寿宁高山茶”品牌知名度,大力促进了茶农增收乡村振兴。

前些年,“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出产的创新花果香型红茶在国内市场声名鹊起。该茶型是寿宁茶人经过30年苦心研究探索,以张天福先生提出的乌龙茶“一路保青红”工艺设想为蓝本加工而成的自然无添加花果香型红茶。其琥珀般醉美汤色、似花似粟之香、似果似蜜之味,令品尝过的人留恋不已。

“寿宁新改植的金牡丹等优质茶树品种十分适合制作花果香型红茶。我们通过名师带徒、斗茶赛、技术培训、田间课堂、参观品评等举措,不断推进制茶工艺研究和茶科技提升,使茶类品种更加丰富,形成绿茶、白茶、红茶、乌龙、岩茶等茶类‘百花齐放’的盛况。”寿宁县茶叶发展中心主任范世朗介绍道。

技术的创新让“寿宁高山茶”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响,历年来的获奖殊荣更是数不胜数。2014年7月“寿宁高山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寿宁先后获得了“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红茶重点产区”“全国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等荣誉。今年4月,寿宁金牡丹红茶还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品牌化发展能更好地带动茶产业链发展壮大。去年,寿宁县委县政府在“寿宁高山茶”公共品牌的基础上,又提出发展“寿宁乌茶”二级品牌目标,希望打造出一个更有品牌识别度,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红茶。

“在县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引领下,我们深入挖掘传统茶文化历史资料,开展‘寿宁乌茶’制作工艺研究、技术培训与生产推广,探索出‘寿宁乌茶’的制作工艺流程与品质标准。同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注册‘寿宁乌茶’商标。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以高香型金牡丹茶青为原料,以红茶工艺为基础,融入岩茶的摇青和烘焙等特色工艺,生产出的乌茶‘红骨岩韵’‘半岩半红’。其外形紧结重实,乌褐油润;有花果香气,高显悠长;汤色橙红明亮,似如琥珀;滋味醇爽顺滑,口齿留香。目前,全县已有23家茶企掌握了其制作工艺,所产出的‘乌茶’品质稳定,深受市场喜爱。”范世朗说。

茶香也怕巷子深。为让“寿宁乌茶”走出寿宁,迈向全国,进而走向国际,寿宁县委县政府先后到广州、北京、厦门等地举办推介会,全面开展“寿宁乌茶”品牌宣传和推介,向全国全世界展示寿宁茶产业发展成果。今年初,“寿宁乌茶”品牌系列产品被列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指定用品,为“寿宁乌茶”走向国际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闽东日报

文:吴苏梅 林娜 图:陈孟聪、刘岩生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