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金美人”香飘世界!英德红茶致力打造“中国红茶第一品牌”

近日

“世界红茶之乡”

英德市的连绵茶山

迎来夏茶采摘高峰期

一垄垄茶树青翠碧绿

一茬茬新芽不断舒展

返乡创业的“90后”茶人官楚尧前不久参加了第二十届文博会,其所在的茶企实现销量与口碑“双丰收”,当前又干劲十足地组织自家茶园的夏茶采摘工作。“我越来越感受到好茶会说话,好茶就是最好的业务员。”官楚尧说。

素有“东方金美人”“世界高香红茶”美誉的英德红茶,具有“浓、醇、甜、香”的特点,致力打造“中国红茶第一品牌”。5月末发布的“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中,“英德红茶”品牌价值位居广东省第一,全国红茶类第二。英德红茶自创制以来,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英德红茶正全力写好“三茶统筹”大文章,打造英德红茶百亿产业,全市茶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底,英德全市茶园种植面积17.7万亩,干茶年产量1.6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75.26亿元。全市共有茶企758家,带动从业人员15万人。

“和而不同”的友谊纽带

“沏一盏红茶,敬往事如烟,茗香四溢韵纷纷”“远渡重洋醉女王,更醉人心田,东方金美人,金毫披满身……”这韵味悠长句子,出自英德红茶推广主题曲《东方金美人》。悠扬的歌声描述了英德红茶的特质,也让世界在“和而不同”的茶文化里,感受英德红茶的魅力。

英德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其产茶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编撰的地理志书《南越志》载“浈阳县北五里有茶山”,浈阳即为英德历史县名之一。

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唐朝陆羽所著《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当时,英德是韶州主要植茶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经济建设急需外汇。1956年广东省农业厅从云南调入茶籽在英德试种成功,第一批“英德红茶”于1959年问世,并在同年实现首次出口。此后,驰名中外的“金帆”牌红茶品牌诞生,专供出口创汇。

1986年底,英德获批建立大叶红碎茶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每年出口红茶4万—5万担,为国家创汇400万—500万美元,累计创汇达5000万美元。

“英德红茶为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打通了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英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满华介绍,热情好客的英德人,见面就是一句“你喝茶了没”,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友好交流、增进感情、促进合作。

小茶叶,大名片。英德红茶被列入首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保护清单,入围“2023年度十大最具代表性中欧地理标志产品”,获评第十七届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等。2023年,中法两国元首在广州松园进行非正式会晤,英德红茶更是作为国茶代表之一用于茶叙现场接待。

“百亿产业”崛起兴业富民

6月初,英德市英红镇田江下围村的红茶种植户张大水忙碌起来。在他的80亩家庭茶园里,多名茶农正在进行夏茶采摘。

“我们是‘1+N+家庭农场’合作模式的受益者。”张大水介绍,其种茶13年了,以前销路打不开、忙时小工厂加工跟不上,这也导致自家茶园的夏茶、秋茶收益不高。但是如今可以到英九庄园加工,自销后卖不出去的还能获得英九庄园正常市场价收购,再也不愁销路。

“以前我们自己只敢采春茶,一亩地纯利润1000元;如今全年可以放心种植、采摘、加工,一亩地纯利润能达到三四千元。”张大水兴奋地说。

张大水的经历,折射出英德红茶产业发展的蝶变。近年来,英德市以“百千万工程”和清远市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为契机,全力打造英德红茶百亿产业,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英德红茶奋进百亿新征程,主要工作措施可以概括为六大赋能。”郭满华介绍,“六大赋能”为绿色生态赋能,提升茶品质;科技创新赋能,做强茶产业;品牌文化赋能,拓展茶市场;溯源体系赋能,打造茶标准;特色文化赋能,打造茶故事;联结机制赋能,推动茶富农。

地处粤北山区南部的英德,是北江、翁江、小北江三江汇流之地,属喀斯特丘陵山区,土壤条件也较为优越,极宜茶树生长,孕育出风味独特的英德红茶。

当地坚持“把生态装进茶杯”,全域推动生态茶园建设,共有43家茶园获得广东省生态茶园认定。以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全覆盖为目标,将现代科技应用于茶园生产和管理全过程。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控病虫害技术,建立茶叶产品从种植、生产、收购、贮存、包装、流通和销售全链条的可追溯制度和电子信息平台。


“小茶叶”也有“大科技”。当地成立英德红茶产业研究院,聘请国内权威专家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茶叶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针对红茶全产业链薄弱环节和未来趋势进行持续科技攻关。建成国内首个实现数字精准控制和标准化、自动化生产的加工技术工程中心,打造“一亩茶园”数字化标准示范基地。目前,英德全市打造科技创新平台11个,研发相关专利30余项。

“小绿叶”变身“大金叶”。英德通过“企业+村委+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兜底贷款担保+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企业与当地村委、农户开展股份合作,使得农户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家庭农场经营性收入、入股保底资产性收益和企业爱心基金等收入。

“我们土地租给英九庄园,也能在这边务工增收。”英红镇田江村委会河角村村民梁伯介绍,“春茶采摘每斤可收入几十元,夏茶也有7元/斤,多劳多得。茶园离家也近,接送孙子上学放学也很方便。”

截至今年4月底,英德市春茶新增统计面积4567亩,总面积累计达18.16万亩,春茶产量3377吨,同比去年增长10.75%;英德红茶综合产值22.97亿元,同比增长20.89%。

“品牌引领”推动跨越发展

近年来,英德运用“品牌规划+媒体宣传+举办活动+出访推荐+跨界融合”的联动模式,多渠道广泛宣传,不断提高英德红茶品牌影响力。

今年以来,英德市政府持续开展英德红茶“12221”市场体系建设,以“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推动公用品牌及市场拓展双轨发展,举办了第六届中国·英德红茶头采季,组团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和第二十届文博会,并将组织英德红茶展团6月7—10日参加2024年北京茶业展,还将通过大联展组团参加杭州、北京、济南、西安、郑州等茶叶专业活动。


郭满华介绍,通过一系列举措,英德红茶进一步稳定大湾区市场,重点突破华北、西北市场,初步探索东北市场,持续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展销推介活动,增强活动后续影响力。

“近年来,我们和会员企业去考察俄罗斯、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多地市场,感受到国外市场对于英德红茶还是很认可的,接下来还会进一步加大国外市场的开拓力度。”英德市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罗淑贤说,当前英德正在探索与中东国家各个皇室家族、商会精准对接合作,近期也将计划前往俄罗斯、白俄罗斯,探索在当地设立英德红茶交易展示中心或门店的可能性。

5月21日,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发起的“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发布,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7.73亿元,相比2023年品牌价值增加4.44亿元,增幅超过10.26%,位居广东省第一。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胡晓云解读:“近年来,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赢得高速成长,品牌感召力越来越强,品牌价值越来越高,为英德茶产业的品牌经济发展,品牌溢价提升,英德茶农、茶企增收,创造了新高度。”


“英德红茶历史上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品牌,由于过往的外销开拓,英德红茶在欧洲市场具有不错的影响力。探讨英德红茶未来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和市场策略等问题,已经到了节骨眼上了。”胡晓云建议,要构建“三茶”统筹基础上的品牌化引领、数智化赋能、组织化创新、法制化保护,实现英德红茶百亿产业,重回国际市场,扩大国内市场,重新赢得世界的美好赞誉。

英德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南方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