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茶香”的超级工厂——贵山“观茶”系列报道之江口篇

初夏,地处梵净山东麓江口县的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机器鸣转,茶香弥漫。

抹茶与梵净山的邂逅,既是天作之合,也是一场天时与地利的“双向奔赴”,有着“地球之肺”美誉的世界自然遗产,孕育出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抹茶新品——“梵净抹茶”。

地处古思州的江口县,产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但大规模种茶制茶的历史并不长,直到2007年,茶产业才被当地列为主导产业。为了闯出茶产业发展新路,2017年,江口县引进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建成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先进的智能化生产技术加持,“世界抹茶超级工厂”声名鹊起,开启了江口茶产业发展新篇章。

作为非传统的西部产茶大县,江口在机遇和挑战中砥砺前行,将厚积的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动能,开辟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的新赛道,引领干净黔茶独辟蹊径,闯出一片新天地。



换道超车 贵州抹茶强势“出圈”

“五一”小长假期间,铜仁市首家“梵净抹茶”体验馆在江口县梵花街试营业。抹茶星冰乐、抹茶巧克力、抹茶布丁……一系列抹茶深加工产品让游客体验抹茶的时尚魅力。

而在1000多公里外的江苏南京夫子庙景区一家国内某知名奶茶连锁品牌店里,以贵州铜仁优质抹茶为原料的系列产品持续爆单。店面负责人说:“抹茶单品供不应求,原料要两天后才到。”

市场供不应求,抹茶这一小众品类向多元化延伸。2023年,贵茶集团抹茶单品出口额就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抹茶产销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怎样的选择和坚守?

“早在2013年,便有客户上门寻找抹茶原料,那时我们主攻红、绿宝石等传统名优茶和古树茶的生产销售,市场的逐渐饱和和竞争压力让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转型。而面对抹茶这一‘新鲜词’,既懵懂又抱有期望。”贵茶集团董事长蒙祖德谈及公司与抹茶的机缘时感言。

也是在2013年,贵茶集团组建小分队前往国内外四处考察学习。抹茶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现代茶饮的蓬勃发展,给足了企业信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作为2007年开始大面积种茶的新茶区,江口县急需有实力、有资源的投资者。“地处梵净山脚下,良好的生态是江口发展抹茶的最大底气。”江口县茶叶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明生说,江口的茶园基础和生态环境被贵茶集团一眼相中。

双向奔赴,一拍即合。2017年,贵茶集团正式落户江口,2018年7月,贵茶产业园主体落地,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我们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上,不断提升品质,最终赢得了市场认可。”蒙祖德说,2019年得到大客户的第一笔采购订单。

2020到2022年的三年疫情没有磨灭江口发展抹茶的决心。苦练内功,茶叶种植、碾茶加工、精制拼配、抹茶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贵茶集团抹茶销售团队在全国布局,广州和上海两个抹茶应用研发中心建立。

从零开始,抹茶产业在江口落地生根,形成辐射再带动。目前年产抹茶超1000吨,综合产值超3.5亿元,抹茶产品销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带动近9.4万茶农增收。

为支持铜仁市做大做强抹茶产业,贵州省打出抹茶产业政策“组合拳”:2018年发布《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意见》,明确把贵州抹茶树立为省级公共品牌重点打造;2021年编制的《贵州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将铜仁列入优质绿茶抹茶出口加工产业带;2022年制定的《贵州省做大做强抹茶产业推进方案(2022-2023年)》为抹茶产业提质增效和抹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

好山好水出好茶。贵州抹茶强势“出圈”,铜仁成为“世界抹茶超级工厂”,梵净抹茶正在引领黔茶新时尚,开辟了贵州茶产业发展新赛道。

抱团发展 吹响品质兴茶“集结号”

观市场,抹茶兼具饮、食、妆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渠道、烘焙渠道、餐饮渠道。而这对抹茶工艺和产品研发提出新的挑战,也在敦促上游原料供应端发挥资源优势,倒逼种植和生产环节不断提升。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口感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产业链上的细化分工是非常必要的,每个环节中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贵茶集团副总经理、贵茶联盟主席兰方强认为。


“龙头企业+联盟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应运而生。2014年,贵茶牵头组建“贵茶联盟”,实施产业分工,实现抱团发展。这一实践在抹茶产业上更是取得丰富经验。“农户就干好种茶的事儿,联盟企业做好碾茶初加工,我们就做好抹茶精制,整个产业链从茶园种植到碾茶加工,贵茶集团全程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欧盟标准。”

这个春天,江口县九龙山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小立奔忙在茶山上。3月18日开始张罗着给160亩茶叶覆遮阳网;4月16日组织农户收网采茶。

“用于制作抹茶的茶园以欧盟标准管护,管护得到位才能实现机械采茶。这160亩茶园9个人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采完。”李小立告诉记者。

像李小立这类供应茶青的企业流转农户的土地栽种茶叶,统一管护,统一采摘,再把茶青送到碾茶加工企业,通过切割茶青、冷却、烘干等一系列工序后加工为碾茶,最后再送到贵茶集团进行抹茶精制。

“到我们这个环节,就是拼配各批次等级碾茶,碾磨成超微细粉末。在生产过程中作灭菌处理。剔除茶叶中的叶脉、黄叶,二次干燥达到长期保存的干度,最后梗叶分离,去梗留叶。”贵茶集团抹茶车间主任杨永龙介绍,现代化全自动生产线实现精品抹茶智能量产。

从上游机械化赋能茶园管理到不断创新研发适用的加工设备,抹茶产业链配套完整,形成了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统一种植管护技术、统一农资管理采购、统一生产加工技术、统一欧盟质量要求、统一包装市场销售,每个环节呈现自身潜力和优势,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

“贵茶联盟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抹茶产业的发展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只有抱团发展,紧密合作,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带动、合作化发展道路,才能做大做强,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蒙祖德说。

目前,贵茶集团龙头带动下,全省22个县市区的61家茶企加入贵茶联盟,以欧盟标准对产业链生产环节实行严格把控管理,建成以江口为核心的抹茶基地3万亩、碾茶生产线53条,辐射带动建设14万亩符合欧标茶园。

利益链接 探寻茶企茶农“共富密码”

一个产业发展好不好、可不可持续,要看老百姓受益不受益。

以江口为代表的省内一些新茶区,由于种茶历史晚、品牌力不强、春季采茶用工荒、市场占有率低等原因,前些年农民依靠茶产业致富的愿景并不理想,一度出现茶园荒废现象。

说起茶园,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阙从伦有一把辛酸泪。

作为远近闻名的茶产业专业村,骆象村有6000余亩茶园。前两年因为疫情出不了门,大家都困在家里经营自家的茶园。2023年春节过后,村里青壮年又纷纷外出务工。亲朋好友就把自家的茶园租给他,每亩租金从200元至300元不等,阙从伦手头的茶园一下子增加到100多亩。

本来想在春茶采收季节赚上一把,谁曾想到100多亩茶园找不到足够的工人采摘,半个月时间茶叶就疯长变老了。

为了引导当地村民走出“采茶用工荒”的困境,2023年,骆象村党支部书记阙从汗以村合作社名义从阙从伦手里转租30亩茶园搞抹茶做示范,一年下来赚了近10万元。

看着搞抹茶有奔头,今年,阙从伦把在外打工的儿子阙洋会喊回家,将40亩茶园改造为抹茶基地,与贵州茗柒茶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公司免费提供遮阳网,进行保价收购。“第一季茶青收入就有3万多元,今年做完估计有10来万元。”阙从伦说,抹茶是用机器采茶青,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明年计划将100余亩茶园全部改造成抹茶茶园,收入估计会有30万元左右。

在村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骆象村抹茶茶园发展到1600亩,两家碾茶企业相继落户。村支两委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社将村里撂荒茶叶进行承包统一管理,还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茶产业发展。

今年62岁的瞿时昌是骆象村田家坝组村民,前些年一直在广东东莞务工,自家有10亩茶叶以每亩300元每年的价格流转给村集体。2023年回村后与村里十几个老伙计常年在抹茶基地务工,采茶工资另算。“每天能采500斤左右,收入160元,去年光靠采茶就挣了一万多元。”

随着先进采茶和管护茶园技术在逐渐推广,今年,越来越多农户和合作社选择与碾茶联盟企业签下定向收购订协议,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为了做大抹茶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铜仁市出台了《做大做强抹茶产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充分发挥铜仁抹茶产业生态优势和规模优势,整合资金、人才、项目和资源,力争用3年时间,把铜仁建设成为中国抹茶的主要原料基地、加工中心,把“梵净抹茶”培育成为中国抹茶的知名品牌,做实“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持续擦亮“中国抹茶之都”金字招牌。(记者 金忠秀 袁鹏 景诗瑶)

来源: 贵州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