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抹茶小寨”破解抹茶种植“密码”

五月的梵净山,海天云蒸。记者一行驱车来到铜仁市唯一一个“抹茶小寨”示范点——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一排排整齐的茶树映入眼帘。

骆象村高标准抹茶基地。

骆象村地处丘陵地带,海拔合适,土质良好,常年高山云雾缭绕,具有发展茶产业的先天优势。2007年开始,村民们“靠山吃山”,广泛种起了茶树。2012年以后茶产业成为全村发展的重点。“我们村耕地少,大家都想富起来,一起搞坡改梯种茶树。”村民杨茂华回忆道。

茶树成片铺开,2015年,骆象村集体经济基地达380亩,但是茶品牌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村里劳动力不足,茶叶下树率低,辛辛苦苦,就是不见挣钱。”村民吴国光说。由于生产技术落后,每年只能采一季春茶,用工没有延续性,村里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老一辈干不动,有的年轻人又不愿做,不少茶山渐渐荒废,村民依靠茶产业致富的愿景并不理想。

采收过后的碾茶园。

良好的生态是对抹茶茶叶品质的重要保证,村民们渴望改变广种薄收的现象。骆象村的茶园基础和生态环境被想要发展高标准抹茶基地的贵茶集团相中。双向奔赴,一拍即合。2020年,骆象村以贵茶公司为依托打造高标准抹茶基地,茶叶销路有了着落,种茶农户吃下了“定心丸”,积极性得到提升。

贵茶集团落户骆象村后,选择浙农113、碧香草等优质茶苗品种在骆象村上坝片区发展全国高标准抹茶示范园500亩。同时对茶园进行规范化改造,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各种植基地进行跟踪指导。坚持禁止使用农药除草,坚持人工和机械除草,确保茶园生态有机生产标准,也改变了村民们耕作粗放的茶叶种植观念。

工人们进行茶树修剪工作。

午后,抹茶专属基地内,工人们正在开展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定形修剪等工作。村民瞿时昌说:“现在这个抹讲究得很,修枝要修多长、锄草挖多深都是有标准的,按照标准种,茶树才能长得好。”

基地负责人张建康介绍:“基地种植抹茶主要为3年半左右的幼龄茶,4至5年为熟龄茶树。茶园在农药使用、人工除草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和规定。”不管是用药还是锄草施肥采摘,相应的数据汇总到贵茶集团的溯源系统后台。一旦某一批茶叶出现了问题,便可以马上分析它的数据,找到问题在哪。如果某一批茶叶品质提高了,则可以根据溯源系统的数据分析,做到整体茶园茶叶的质量提升。

优良的茶树树种,加上标准化种植,统一欧盟质量要求,数字化管理,每个环节相辅相成,确保了茶叶质量的稳定。严格的田间水肥管护,使得茶园从以前的一年做一季春茶变成一年做两季抹茶,一季春茶一季夏秋茶,综合效益明显提升。此外该村还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茶地进行承包统一管理。吴国光把自家4亩茶园入股到村里的合作社,平时在茶园进行务工。一年下来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每年还有入股分红。

茶园进行遮阴覆盖。

得益于先进采茶和管护茶园技术的推广,2023年骆象村开始“碾茶+大众茶”同步发展,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成功争取到了铜仁市唯一一个“抹茶小寨”项目建设示范点。目前,骆象村茶园总面积8000余亩,可采夏秋茶面积达2600余亩,茶叶收入228万元,带动周边1000余名群众增收。

随着高标准抹茶基地的建设和村集体经济的壮大,骆象村的茶产业之路,走出了从传统到现代化、从分散到规范化的蜕变。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 记者 张警 金秋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