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香飘海内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中国茶区分布辽阔,茶品丰富多元,技艺传承有序。近年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凸显。这一片小小茶叶,时时散发新的活力。

5月下旬,坐落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云雾缭绕,茶树不受拘束地生长,诉说静谧之中的蓬勃生机。以桐木村为核心,方圆500余里内出产的茶品被称为“正山小种”。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梁骏德坦言:“好山好水出好茶,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中国茶是良好生态孕育的产物。”

如果说气候与环境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那么,世代传承的制茶技艺便是中国茶始终保持高品质的根本。

杀青、摊凉、揉捻……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近日举办的“古婺金华·一城山水一壶茶”八婺茶展上,来自浙江金华的婺州举岩茶制茶技艺市级传承人潘金土的现场展示格外吸睛。

婺州举岩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鲜叶采于清明至谷雨节气间,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制作以炒为主、以烘为辅。潘金土说:“近年来,在金华市相关部门、龙头茶企和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建设婺州举岩非遗展厅、对婺州举岩茶进行品种选育、加大‘婺州举岩’品牌宣传等举措,大力推进婺州举岩的良种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提升了茶的品质。”

近年来,茶文旅融合新路径不断涌现,各地注重茶文化挖掘与地方文化元素的结合,将茶产业发展融入生活,推出既有辨识度又能唤起共鸣的茶文旅产品。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正式启动了“闽、皖、滇三地‘红茶制作技艺’相关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记录与保护研究”课题研究,以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祁门红茶、滇红茶制作技艺及其习俗为对象,从自然环境、技艺传承、创新发展等层面分析与茶相关的非遗项目在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滇红茶制作技艺(图片来源: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

在武夷山添吉茶厂总经理江添吉家中,一栋正在建设中的楼房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我们计划将红茶主题民宿开起来,接待全国各地的茶叶爱好者。”江添吉说,在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这排楼房未来还会开发红茶制作技艺体验、茶主题餐饮等项目,逐渐丰富茶旅融合内容供给。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是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信阳将茶文化与乡村旅游、采摘体验、茶产品开发相结合,实施大别山百家主题民宿示范工程,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培育多种茶旅新业态和消费新场景。目前,全市已建成茶主题民宿50余家、茶庄园35家、茶研学基地67家。

茶香浓郁的“毛尖冰激凌”广受游客青睐,现烤的毛尖绿豆糕、毛尖酥点更是“圈粉”无数。信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努力将信阳毛尖深厚的自然基础和文化底蕴逐步转化为茶文化传承能力,并通过品牌建设,强化茶产业融合能力。”

以茶会友,增进交流互信、深化友好合作。5月,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联合全国各地文旅部门,在德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墨西哥、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城市相继举办了“茶和天下”·雅集相关活动,所到之处,大受欢迎。

在毛里求斯,活动开设了“江南生活美学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九个方面内容,并为与会者进行现场茶艺展示。活动还举办了以茶为题的“梦华江南”中国无锡民族乐团音乐会,向毛里求斯民众多角度展现了中国茶与中国民乐的魅力。

在法国巴黎,启动了“丝竹的香颂中国民乐无锡周”活动,并在“国际茶日”当天开展了“茶和天下”·雅集之“来试人间第二泉”展示体验活动。在悠扬的民乐演奏中,用惠山泉水冲泡“太湖翠竹”,配以无锡特色茶食,令与会者赞叹不已。

“中国茶是最早的国际化产品之一,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主席卜布在5月21日于柏林举办的“茶和天下”·雅集之“国际茶日话友情”活动上表示,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福祉,还传入欧洲、美洲、非洲等地,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绿色健康饮品,在世界各地发展出了不同类型的茶文化。

来源:中国文化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