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虽假,但白茶“三大隐忧”却是真!

今年3月下旬,网络上出现了“福鼎茶青价格暴跌”“白茶要崩盘”等一系列博眼球的自媒体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4月初,福建省福鼎市委网信办、福鼎市公安局网安部门针对群众反映的两起涉嫌发布不实言论的视频展开调查,并依法传唤两个自媒体账号持有人。4月21日,《福建新闻联播》播出专题报道,再度表达福鼎将依法严厉惩治谣言的态度。

“福鼎白茶风波”发生后,引起《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的关注。应该如何看待这场风波?白茶发展趋势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该如何健康稳健发展?围绕这些热点问题,我们邀请全国白茶主产区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撰写文章、发表观点,并组成本期《白茶特刊》,为您做全方位解读、深度剖析。

田友龙

数字化战略专家,茶叶品牌营销专家,中国茶业商学院特聘教授,著有《突破营销困境》《链接社交时代的品牌法则》《茶叶品牌密码》,服务过多个区域公用品牌及著名茶企。

白茶发展新思维:做大品类

近日,有好事者找白茶的茬儿,编造了“白茶崩盘”一说,惊动媒体无数。笔者认为,此事为别有用心者的妄言,应不吹不黑、客观公正地看待白茶争议。

白茶,一片繁荣中的隐忧

白茶是后起之秀,却“跑”出了火箭速度,可以说白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茶界的一个奇迹。作为产业研究者,目光应不局限于白茶主产区——福建,而应着眼于整个品类,看得再细一些、深一些、远一些,笔者经过多方考察发现,白茶市场繁荣背后有以下几个隐忧。

一是消费者对老白茶标准存在认知缺失。白茶产业发展一飞冲天,老白茶当记首功。老白茶拉长了销售周期,提升了产品价值,丰富了产品形态,是白茶发展的引擎和加速器。然而,老白茶的定义有很多消费者搞不清楚。事实上,福建省茶产业技术联盟早在2020年就编制了《老白茶》团体标准,之后,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于2021年批准发布《老白茶》团体标准。明明有标准,大众却不了解,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情况。

其实,上述的团体标准是具有争议的。《老白茶》的团体标准是区域性的,并不是全域品类的,制定单位是区域的协会,在权威性和公信力上有争议,其他区域的认可度有待提升。这个标准缺乏大量的科普与宣传,缺乏与消费者互动。

近年来,白茶企业共同努力,建立起“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品类共识,团体标准却以五年期限作为老白茶的界定标准,造成消费者理解混乱。老白茶的价值判定比较模糊,某些不讲茶德的产区企业存在偷梁换柱的现象,将粗老原料制作的茶称作老白茶,为白茶品类埋下隐患。

二是饮藏不平衡,或将爆发“堰塞湖”效应。白茶已经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价值体系即“一年茶,三年藏,七年宝”。这个体系构成的“喝送藏”通用营销模型能覆盖更多用户、链接更多消费场景、拉长产品销售周期、丰富品牌价值体系,从而更加从容地消化茶叶库存,有利于白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白茶内销史不长,老白茶产品稀缺,涨价幅度大。比如2017年福鼎市茶业协会制定《福鼎白茶系列产品市场参考价》中特级白牡丹的参考价三年增值幅度达80%,虽然这只是一个参照标准,但也折射出市场对白茶收藏价值的认可。

福鼎白茶以及政和白茶是我国白茶产业的领头羊,前期经历了供不应求的市场阶段,于是跟风者众多。但同一条路上走的人太多,自然就会出现问题。白茶界就出现一种现象——鼓励消费者以收藏为目的来购买白茶,将茶叶作为投资对象,造成了饮藏不平衡的产业格局。当下白茶品类在我国内销市场占比不算大,饮藏不平衡的问题还不够凸显,随着白茶产业的扩容与发展,流通中的“堰塞湖效应”就会形成,对产业发展将造成很多不确定性。

三是产业有待整合,力量不聚焦。福建省的福鼎市与政和县是白茶界的“双子星”,二者“根同源、祖同宗”,系出一门。在地理位置上,一个靠山一个临海,所产茶叶的脾气禀性有所差异。目前,两地各建各的公用品牌,形成北福鼎、南政和的格局。

两地各走各的路,产业理论上叫品类分化,是品类成长期的扩张策略,是推动产业持续扩容的关键。笔者认为,强化品类共识概念,多产区携手合作,共同提高白茶品类市场份额才是基本原则。白茶“双子星”各走各的路,过早分化了品类共识概念,力量分散不聚焦,不利于与其它品类抢占市场份额。

白茶发展要做大做强品类

白茶大势不错,福鼎与政和两地更是产业标杆,作为引领者应有做大品类的责任。

将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在中国茶供需“紧平衡”且白茶在六大茶类占比较小的视角下,可以看到,小问题能够指出产业的大出路,通过建立产业规则,引领品类更上一层楼。

制定规则 领跑产业

白茶物种属地性不强,各个茶区都在引进白茶,希望分得市场的一杯羹,白茶产地泛化趋势明显。泛化是品类普及做大的机会,但同时也会带来概念弱化、价值虚化的风险,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规则。只有规则先行,各区域协同发展,品类才会兴盛强大。

制定规则是引领者的重任。白茶“双子星”应站在全域、全产业的高度来推动标准建设,从区域界定、物种认定、产品体系、技术流程、品鉴方法等维度建立可量化的标准,以全产业链为坐标,以用户认知为基础,以科学数据为支撑,建立国家级的通用标准,积极地宣发推广,普及规则,把产业引向正确的道路。

饮藏平衡 推动品类扩容

白茶有收藏价值,收藏模式是产业成长期的驱动力之一。但也要认识到,收藏模式下,用户选择性强,产品消耗慢,不利于品类扩容。

白茶时间价值构建起多样化的喝法——品鲜甜饮新茶、品香醇饮中期茶、品醇厚饮老茶。三个品饮期覆盖了多样化的用户群体,可以植入多元化的品饮场景,消耗更多的白茶产品,推动白茶快速进入扩张期。福建白茶产业集群规模够大、实力够强,有能力推广三阶喝茶法,倡导白茶饮藏平衡,推动品类持续扩容。

区域整合 做大做强品类

白茶兄弟之争折射出中国茶的另外一个问题——产业价值如何共享。相邻的两个茶区,一衣带水、同宗同源,一个产区吃尽红利,品牌产业风光无限;另一个产区则不得不重塑灵魂,为品类发展制造出诸多不便。福鼎与政和是白茶的领头羊,二者种植面积有限,产业纵深不足,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可以预见。福建还有多个县域产白茶,但规模不足以支持一个品牌,勉强打造难度大。

福建要引领白茶发展,必须以做强品类为战略思想,学习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发展策略,构建全域品牌,做实品类共识概念,扛起白茶发展的大旗。在全域策略下,再做区域细分与品类分化,才能实现全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品类竞争力,带领中国白茶做大做强。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