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茶好等不等于茶饼好

有茶友说,算算五种粮食多少钱,再算算五粮液多少钱?


提问的目的在于说明原料不能等同于成品。原料成本不等同于成品,这个说法是对的,也是错的。


对于白酒、红酒等等这些行业而言,原料成本和成品的价格不能等同。原因在于,就发酵食品而言,原料与成品是两码事,高粱不等于白酒,葡萄不等于红酒。


然而,茶叶不同。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原料晒青毛茶本身就是成品茶,压制不压制,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根本性的品质改变。如此一来,毛茶的品质就非常重要,毛茶的成本很多时候就等同于成品茶的成本。比如,大树茶的品质远远超越小树茶,这是有共识的,大树茶在山头的价格往往就指导市场的成品茶价格走向。


而白酒和粮食之前的差距很大,没有人会抓起一把高粱就当白酒吃。


茶叶其实也存在发酵与不发酵的关系,绿茶不等于熟茶,绿汤不等于红汤,这些直观的大家都明白,谈到发酵与不发酵其实好多人都扯不清楚。简单来说,葡萄汁不等于葡萄酒,发酵不发酵,两者的成本就有了显著的差异,毛料和成品则不等划等号。


粮食价钱不等于白酒价钱,这种说法单独来看是合理的,然而,忽略了粮食和酒是两个类别,两者不能划等号,而茶叶则可以划等号。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茅台酒、五粮液本身就是品质超高的代表,市场上各种同类型的白酒难以从口感上有明显的比较。茶叶却不同,甚至是刚好相反,越是大品牌,品质越是不能与玩家茶相比。


价格与价值不符的现象,这是一种长期现象,只不过,这种现象存在于入门的群体,随茶客群体的庞大,这种现象在茶客群体则会逐渐减少。


市场都有一定的认识,炒茶的不喝大益,送礼的不喝小罐茶。


大益的属性更多体现在投资,参与者明确知道这就是个赌局,只不过谁都认为自己不会是输家,越输得多的人,越想扳本,茶叶的品质也就无所谓,核心点在于参与的赌金足够多,下场的赌徒要足够庞大。


小罐茶不同,一盒1000元,两盒2000元,送的人知道价格,收的人知道价格,茶叶大师不过是一个背书,商业逻辑上来看并没有错,然而,可想而知的是,这些茶,都不可能是这些大师制作的,仅仅是一个符号。


正因为诸多的市场原因,很多人认为茶叶的营销,品质无关紧要,只要宣传好,营销手段巧妙即可。


这种思路,短期是可以成立的。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市场的成熟度远远不够,华南市场成熟了,华北市场才兴起,茶客市场成熟了,茶小白还在不断将错就错。


喝茶存在一个懂与不懂的问题,其实这是个伪问题。懂与不懂,只是一个时间和数量的关系,喝得多,喝得长,自然就懂。然而,短暂的现象是,茶商都自认为懂茶,自以为掌握了信息源,与茶客做信息不对称的游戏。


宣扬的口号都是,大品牌,大营销,大流通。


可是,个性化的时代来临,所谓的大品牌不是与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了吗?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写作《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营销》、《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吴疆说普洱》。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