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OR“厚”,你分得清楚吗?

喝茶,特别是喝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可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对于很多初入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门道的人来说,对茶汤的两种描述浓和厚是非常常见的用词了。特别是“厚”字,往往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你是否都准确的理解了呢?

01

“浓”指的是什么?

喝茶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形容:“这茶真苦,是不是太浓了?”“投茶量太多了,泡浓了。”“泡的时间太长,茶太浓了”等等,味道苦涩、泡茶用量和时间过多的茶汤,是不是就是浓茶呢?答案即将揭晓。

首先,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浓”的字面含义,“浓”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稠密;含某种成分多,与“淡”相对。当我们形容茶比较浓的时候,其实是我们对茶汤味道强弱的一种感受。究其根本,茶汤的浓与淡,则是由其中的茶多酚决定的,茶多酚的含量越高,茶汤给我们的感受就会越“浓”。有的人会把“苦味”与“浓度”联系起来,也是因为茶多酚是茶汤苦味的来源。

再来认识一下茶多酚,茶多酚是一类物质的总称,是由多个化合物组成的,这些化合物也都有自己的味觉特征,它们是表现为苦涩味的儿茶素、涩味的黄酮类、苦味的花青素和微涩微酸的酚酸类,从中可以看出,苦和涩就是最后组成茶多酚的主调。但是茶多酚所带来的“苦”又是一种会因为浓度的改变而产生感官变化的“苦”。茶多酚浓度较高的茶汤,会带有酸的味觉感受,收敛性很强;随着浓度的逐渐减少,则呈现出一种略带刺激性的苦涩,但在口中会回“甘”,有了“甘”的感觉;在较低的浓度下,则更多的是一种甘甜的感觉,刺激性较弱。所以当我们说浓与淡的时候,其实都是茶多酚带给我们舌尖的味觉感受。

02“厚”指的是什么?如果已经会用“厚度”来形容一款茶,那么说明你一定是一个有品饮基础的茶客。但很多人虽然嘴上会说,但是对“厚”这种感觉的却是模棱两可,甚至会跟“浓度”混淆。到底“厚度”是什么感觉?怎样的体感才能被称之为“厚”呢?“厚”是与“薄”相对,从字面意思看,是丰厚、醇厚的一种感觉,与“浓”不同,“厚”更多的不是作用于我们的味觉,而是一种触感,具体到茶的“厚薄”,则是我们的舌尖对茶汤的一种触感。

咖啡品鉴理论中对于醇厚度的解释就能非常准确地形容这种触感:“口中感受的饮料的重量或饱满度。也指咖啡在口腔停留后,下咽时对于舌苔的附着感。醇度低的咖啡下咽会比较流畅,没有什么阻力,而醇度高的咖啡则相反。”这对于茶也是同理。那么茶汤里的厚度是由什么物质决定的呢?答案就是茶叶中可溶的具有黏性的物质,比如可溶性糖等。可溶性糖不单单是我们能感受到明显甜味的如葡萄糖,果糖等,还包括了可溶性果胶、淀粉等物质。它们会让茶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浓稠度,从而产生黏稠的触感。除了可溶性糖能提供厚的感觉之外,其实氨基酸也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使得我们感觉茶汤更“厚”。

而可溶性物质的多少,也是由原料和加工方式决定的。原料方面,秋茶要比春茶含有更多的可溶性糖,越大的树龄也会蕴含更多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加工方式方面,在萎凋与摊晾的过程中,水解酶会使可溶性糖含量有所增加;揉捻时高黏性的果胶包裹在茶叶条索上,冲泡时黏性物质浸出率也会大大增加;另外,发酵工艺也会大量产生可溶性糖,所以普洱熟茶和红茶的“厚度”也相对更高。

03“厚”意味着什么?我们已经知道,一款茶是否具有厚度,取决于茶的本质,即茶本身的内含物质是否丰富,能否在冲泡时析出丰厚的滋味。在品评一款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时候,也通常将厚度的表现作为关键参考,通常优质的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都会具备“厚”的特点,这不仅代表茶叶内质的丰厚程度,也决定了茶品在后期的陈化能力,是否具备越陈越香的潜质。所以作为消费者,选择一款优质的茶品,也应该学会辨识“厚度”。

看一款茶是否有厚度,首先考察其原料,树龄越大的古树茶相对“厚度”更高,秋季采摘的秋茶也会蕴含更多的内含物质,同时也可以将原料产区所产原料的总体特点作为参考。具有厚度的茶滋味丰富、附着感强,当茶汤在口中流动时会感觉更加清晰。所以我们也可以学着利用品饮的感受来鉴别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的“厚度”。在品饮的时候,可以尝试利用舌头感受茶汤,入口后,应该在舌头上循环滚动,专注感受舌面和舌前两侧,暂时弱化其他部位的反馈,若感受到重且结实,透过舌面往里面渗,对更深的部分形成触感,饱满、黏稠,才算是一款有“厚度”的茶。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2020年9月刊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