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行业很传统,还有收徒的习惯。
然而,茶这个行业,入门门槛和技术含量都很低,教会徒弟,难免要饿死师傅。
-01-背井离乡,拜师学艺
据坊间传闻,茶圈有一茶人,多年前来云南找发展机会。
初来乍到,四处喝茶学习,偶然间认识了高先生,高先生的理论很有一套,茶叶品质也过硬。加上多年积累,茶叶生意很好。
茶人心想:如今的茶叶圈,太难混了,还不如拜高先生为师,学习茶叶理论,积累知识和制茶技术。
择良辰吉日,郑重拜师
于是,茶人在高先生面前,摆出一副万分谦卑的姿态,一口一个学习,一口一个请教。
高先生一把年纪的人了,心里只渴望德高望重这四个字。
见茶人这般懂礼数,又年轻好学,且茶叶价值观跟高先生一样,这不就是高先生一直寻找的衣钵传承人吗?
在某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两人小酌了几杯,更加感觉相见恨晚。
于是,茶人借机提出要拜高先生为师,当即跪下磕头:弟子飘零半生,只恨未逢名师点拨。先生若不嫌,某愿拜为恩师。从此以后,跟着师傅鞍前马后,共铸普洱大业美好未来。
高先生听得一把鼻子一把泪,自己奋斗大半辈子,正好找个人接衣钵。如今终于有了传人,心里那叫一个开心。
于是,挑选一个良辰吉日,郑重地行了拜师礼。
-02-倾囊相授,师徒佳话
拜师后,茶人经常跑到高先生的茶叶店里,鞍前马后的伺候。
打扫卫生、帮忙泡茶、帮忙发货、清洗茶具,大事小事亲力亲为,逢年过节,人情世故非常懂。
高老师看在眼里,对这个弟子万分满意。
于是,当了半年关门的弟子后,终于接触到了高老师的核心资源。
走进老师的圈子
春茶季,高老师带着茶人去茶山。
高老师把弟子介绍给茶农,说是自己的弟子,是自己人,不必藏着掖着。
高老师都这么说了,茶农也就把茶人当成自己人,连鲜叶价格都实话相告。
高老师还带着茶人走访茶园,告诉茶人哪片茶园做出来的茶叶好喝。哪个山头的茶,用什么工艺制出来好喝还存得住。
炒茶的时候,高老师在旁边一边看一边指导,片刻不离。
揉捻的时候,高老师手把手教茶人把握力度,生怕弟子学不会自己的核心技术。
这些都是高老师做茶十几年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都是交了很多学费才总结起来的经验。
茶人一边认真学习,一边鞍前马后泡茶扫地当司机,时刻把感恩高老师挂在嘴边,高老师对这弟子,更加疼爱了。
拿到老师的资源
渐渐地,茶人接触到高老师的客户资源。
春茶季比较忙,高老师忙不过来,加上订单多。高老师就把茶人和客户拉在一个群里,让茶人对接客户,帮自己分担一些。
茶人也不负期望,每一件事情,办的非常漂亮。
春茶做完,茶人经常跑到高老师的请示,请高老师指点,在茶叶店里帮忙打杂。高老师要出个差,茶人马上就给高老师安排好。
几年干下来,高老师对这个弟子,实在是太满意了。
做茶的同行看在眼里,这一对师徒,是茶界师徒模范。
-03-徒弟单飞,师傅落寞
数年之后的某一天,高老师发现:
茶人来自己店里少了,逢年过节也不表示了。
就算偶尔来店里,也不似当初那么勤快,随便坐一会儿,就说有事,离开了。
后来,就算高老师打电话叫茶人过来,茶人也推脱了。而且,就连以前经常来店里喝茶的资深茶客,也不来了。
弟子另起炉灶
高老师隐隐感觉到:自己所有的东西,都被学走了。
鲜叶价格,茶人跟茶农混熟了。地块好坏也知道了。工艺也学会了。做茶多年,客户也被挖走了一些。
渐渐地,两人就没什么往来了。只听说茶人自己开了店,生意还不错。
三年河东,三年河西
两人偶尔碰面,是在春茶季的茶农家里,正是当年高老师带着茶人去的茶农家里。
两人寒暄一句,打了个照面,茶人说了一句:高总,好久没见您了,有空我还得多到您那里学习。
在茶人嘴里,高老师成了高总,尤其是在共同的熟人面前,高老师这心里,真不是滋味啊。
而且,茶人也不是当年端茶递水的徒弟了。
春茶季,茶人大手一挥,拿了茶农家100公斤古树,成了茶农的座上宾。
反而是高老师,这些年客户流失了不少,茶叶也卖不动了,拿货也少了,茶农对高先生,也是爱答不理的了。
老高看在眼里,有苦说不出,想来也只能认命。毕竟,徒弟是自己收的,资源是自己心甘情愿给的。
如今,只能板着一块脸,默不出声,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04-弟子成了大师
过了几年,突然有客人来问高先生:你认识某某某大师吗?
这个大师非常牛,他做茶二十年,亲制茶叶十五年,炒茶十数万锅,身边有钱的客户很多。他的茶,不仅工艺牛,茶叶品质也好,性价比高,卖的非常好。
老高无奈地叹息一声,摇摇头。饮下一杯茶,全是无奈。
师徒角色互换?
又有一回,有茶友问:高总,你跟某某某大师的很多观点非常像,茶叶风格也像,你是不是跟他学过茶呀。
老高很严肃地说:我不认识他。
客人走了之后,老高望着无边黑夜,曾经和茶人相遇相识的过程,收徒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时过境迁,当初鞍前马后的弟子,如今也成了茶圈有名的大师。反观自己,倒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更讽刺的是,在不知情的人眼里:弟子成了师,师反倒成弟子。
写在最后:
茶行业,初始的师徒关系,本是方便传承制茶经验和技术。
自从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火了之后,茶行业的师徒关系,多了几分利益考量。
站在徒弟的角度:找个实力强悍的师傅,借助师傅的势,更能在茶行业站稳脚跟,混口饭吃。
站在师傅的角度:既为了技艺传承,有了弟子更能彰显自己的江湖地位。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成年人的世界,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别人愿意拜你为师,听你差遣,你总得有点什么让人图。只是,愿意教多少,主动权完全在师傅。
利益关系之下的师徒关系。当师傅没有更多东西教给弟子时,也就是弟子单飞时。
有了这层顾虑,师傅教给弟子茶叶技能,总会留一手。代代相传,一代留一手,很多传统制茶技能,就这样消失了。
这是无奈,也是人性的必然。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