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几点建议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中国茶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几点建议

中国茶业创新白皮书(2021)》已正式发布。

前面的主要篇幅,主要盘点了中国茶业创新的成果。换一个角度,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中国茶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01

茶企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茶业因为总体分散,龙头不强,所以非常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茶企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这一点,从向证券监管机构提交过招股说明书的两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和专利数据即可见一斑。

中国茶叶在报告期的2017-2019年间,三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695.22万元、2118.10万元和2249.7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38%、1.42%和1.38%;八马茶业在报告期的2018-2020年间,研发费用分别为165.64、570.22和328.0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23%、0.56%和0.26%。

就专利情况而言,中国茶叶共有13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0项,其余为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八马茶业共有1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其余为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

全国工商联于2021年11月发布的“2021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显示,总体来看,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8185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33.6%。平均研发强度2.57%,同比增加0.1个百分点,比全国研发强度高0.17个百分点。相比其它许多行业,无需是高科技行业,茶企研发费用及其营收占比无疑是很低的。

尽管研发费用和专利数据并非创新的全部,但它足以说明问题。更何况,这两家都属于目前中国茶业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头部企业,以常理而言,其数据在行业应属相对优秀——头部企业的情况如此,其它中小茶企的情况更可想而知,全行的情况也就不难想象。

02

政企学研联动不足

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不同创新主体,共同营造创新环境与生态。协同创新,才能高效创新。不过,在政企学研联动方面,一是行业整体而言存在不足,二是中国大部分茶区的区域协同普遍存在不足。

这一状况使得有限的创新资源更加分散,使得关键技术难以突破,使得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难以高效匹配,使得创新成果的转化难度更大。

03

认识上的偏颇

3.1 对创新的认识

在对于创新的认识上,许多人还存在误区。

有人认为,改一下包装就是创新——它可能是一种创新,但也往往不是创新;有人认为,造一个概念就是创新——它可能是一种创新,但也往往不是创新;有人认为,微调一下工艺就是创新——它可能是一种创新,但也往往不是创新。

还有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的内卷式创新。

科技创新是创新的重要内涵,但不是只有发明才能叫创新,只有科技才能叫创新。

对创新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区,自然直接影响创新。

3.2 对茶叶价值的再认识

中国茶从来就是丰富多彩,中国茶的相关经营也可以足够多元:除了茶叶,还有茶饮;除了慢茶,还有快茶;除了静茶,还有动茶;除了清饮,还有调饮;除了茶,还有器具、空间以及其它多种关联与组合。

茶的各种可能(邓增永,2017)

真正认识到中国的多彩与多元,有助于我们对茶叶价值的再认识,有助于我们廓清常见的迷思,比如,正确认识名优茶与大宗茶,正确认识手工制茶与机械制茶,正确认识个性化与标准化,正确认识古树茶与台地茶,正确认识当年茶与年份茶,正确认识品饮与收藏,正确认识茶与茶饮、器具和空间的不同组合,等等。

04

创新人才匮乏

创新需要人才。但茶行业人才紧缺,创新人才更是匮乏。

第一.茶企规模普遍偏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一个地产项目招人,动辄全国猎头或者分段外包,但茶企招人则要难得多,因为茶行业在专业人才和职业人才储备方面非常不足。

第二.茶行业链条长,关联面广,从农业到工业,还关联到文化旅游。茶产业的工业化程度不高,导致生产型人才相对充足,但市场型、管理型和科技型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第三.创新人才的培训不足。创新人才通常需要复合型知识结构,而茶行业的培训以茶叶职业技能为多,系统性商学教育、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严重不足。

05

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这包括三方面:

第一.对创新的支持引导不足。不少产茶区,由于自身财力等因素,难以对创新起到较好的支持与引导。个别地方,连基本的营商环境也有待改善。

第二.对于创新的激励不足。这既包括创新的组织结构与文化,也包括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激励。

第三.对于创新的保护存在不足。有些企业,有时候近乎明目张胆抄袭他人的创新成果。因为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不足而导致维权困难,反过来对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造成伤害。

几点建议

基于前述的主要问题,笔者对中国茶业创新有如下几点建议:

01

准确认识创新

什么是创新?什么不是创新?

熊彼特和德鲁克多年之前早已论述过的创新的本质:创新就是执行新的组合,创新就是创造性破坏;创新就是改变资源产出,创新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

对创新有了准确认识,就能知道哪些不是创新。比如,恶意炒作不是创新,过度包装不是创新,没有价值支撑的概念不是创新,等等。所有不切实创造新价值创新,本质上就是“伪创新”。

对创新有了准确认识,就能知道创新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多方面,核心是围绕客户价值,提高资源效率。

对创新有了准确认识,才有可能重视创新。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是企业面向未来的当下努力。

02

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创新主体不能缺位。

从前面分析的“茶企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这一问题不难看出,茶企创新,已成为产业多种创新主体中较为薄弱的一种,成为了产业创新体系中的瓶颈。所以,在此侧重对培育茶企这类创新主体建议如下:

第一.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如果没有足够体量的企业,通常难以有足够的创新投入。

第二. 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众创空间,孵化小微创新型企业。

第三.出台政策帮扶茶企创新。

第四.探索集合多方资源与力量,探索建设“国家级”茶业创新实验室,从促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角度,面向市场进行创新研究。

03

加大创新投入

创新需要投入,不能仅靠体力或口号。

第一.加大创新的总体投入。这一方面是自有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是顺应国家政策和政府部门创新指引,申请项目经费支持。

第二.加大关键领域的创新投入。比如,不同茶类与健康的研究与宣传,这方面的创新对于促进茶消费而言意义重大;又如,数字化和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对于茶产业未来发展与转型升级而言,非常重要。

第三.加大关键应用技术的创新投入。比如,传统名优茶炒制的仿真机械——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西湖龙井,也面临年轻人不愿意炒茶的现象;现有初制机械,对于传统人工十大炒茶手法的模拟还有待加强。又如,茶叶感官审评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再如,能否借鉴国外胶囊咖啡思路,在茶叶智能冲泡上及其商业应用上再做突破?

第四.加大对市场创新和品牌创新的投入。

04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需要人才,创新需要技能。

第一.把尽可能多的老板培养成企业家,让企业家精神首先在企业家群体和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群体中发扬光大。

第二. 举办创新训练营,培训行业创新人才;

第三. 通过系统创新课程,培育现有茶企的创新能力;

第四.设立创新人才基金,在全行业发掘、鼓励和表彰创新人才。

正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所言,加强人才培养,需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

05

加强创新协同

面对不确定的探索,协同更显重要。

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都是创新主体。只有各类创新主体都身强体健、定位清晰且高效协同,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创新景象。

加强创新协同,有利于找准创新方向,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为经营业绩和产业效益。

06

加大创新激励

要让人愿意去创新。

对于企业而言,一是要通过针对性考核来鼓励和激励创新,因为创新要比成熟业务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甚至要经历多次失败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突破,所以对于创新人员要在业绩考核上有别常规;二是对于做出了重要成果的创新人员和团队,要采用包括奖金、分红和股权等在内的多种形式激励到位。

对于研究型机构而言,一是要适当优化职称评聘标准与导向,以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创新。比如,制茶机理、工艺与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茶叶机械研究的教授,应是少之又少。这就是学术评价的导向问题;二是对于科技成果的处置与收益,可采用灵活政策,比如鼓励科研人员创办实体。这方面,2020年9月登录科创板的科前生物,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07

将创新当做日常工作

无论是企业还是其它相关机构,都应将创新当做日常工作,而不仅仅是一个短期项目,或一场运动。

第一.从战略上谋划。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打造“第二增长引擎”关键举措,但创新不是百米跑,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从战略层面立足现在谋划未来。

第二.从领导力上重视。创新需要高层领导的充分重视,才能在资源和决策响应等方面得到必要支持。

第三.从组织与文化上匹配。组织结构上要更敏捷,流程上要顺应创新,文化要包容创新。

第四.从资源上支持。

未来展望

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中国茶及中华茶文化无疑将提供更多助力。在大国崛起和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以一杯茶讲述中国故事,更显重要意义。中国茶业正处于良好发展局面,也将迎来新时代的更多更大机遇。

这一机遇,本质上是新时代对中国茶价值的再认识,也是中国茶自信后的再出发。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中国茶的丰富、多元与文化,也就把握了中国茶的魅力之所在。我们不必再踯躅彷徨,我们不必再纠结效仿。中国茶,尽管自信地去表达;中国茶,尽管自信地向着世界再出发。

尽管中国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们可以此为荣,但不能因此而累。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世代带风而来,世界正被重塑,中国茶需要当代表达。价值重塑,是消费需求,也是时代潮流。价值重塑,大潮已起:从产品、从市场、从管理、从科技、从业态、从文化,潮之所向,精彩上演。

这背后的不竭动力,是创新。

创新,让中国茶更精彩!

来源:茶业管理评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