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产业转型逐“绿”前行 推进“双碳”以茶为先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乐山:产业转型逐“绿”前行 推进“双碳”以茶为先

近年来,“峨眉山茶”产业在乐山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两山”理念,以“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为引领,协同推进“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茶为先,在茶产业绿色转型上多年深耕、先行先试,厚植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取得一定成效。

一、因地制宜,绘好生态低碳“一张图”

立足于“七丘二山一平”的丰富地貌,因地制宜,差异化错位发展,以“一核两带两区”规划定位,构建产业生态低碳发展布局。一是规划建设生态低碳茶产业带。依托犍为县、沐川县和马边县优良的自然环境,聚力打造犍为—沐川—马边80万亩绿色生态茶产业带,建成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约30万亩,生态低碳茶认证面积达4268亩。二是重点打造生态低碳茶示范区。重点抓好马边县劳动柏香茶叶园区、峨眉山市双福“峨眉山茶”现代农业园区、夹江县木城茶叶+生猪现代农业园区等7个生态低碳茶示范区建设,指导夹江县木城镇修文村建成“全国生态低碳茶示范基地”。三是梯次培育生态低碳龙头企业。指导企业按照《生态低碳茶评价技术规范》,综合运用固碳减排生产技术,优化加工工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引导20余家企业开展生态低碳茶生产,其中森林茶业、百岳茶业两家龙头企业通过全国首批通生态低碳茶认证。

二、科技为本,念好生态低碳“技术经”

厚植生态低碳理念,通过多年探索实践,集成了一批新型绿色低碳生产技术。一是推行复合生态种植模式,提升固碳能力。广泛推广使用以草抑草、枝叶还田等管理技术,构建茶园复合生态种植模式,逐步提升茶园固碳能力,形成了以夹江县修文村“林—茶—草”、峨眉山市普兴村“茶—果”、马边县柏香村“茶—油茶”等为典型代表的3种立体复合生态种植模式,推广面积50余万亩,逐步形成了“远看一片林,近看一片茶”的生态景观产业格局。据测算,我市仅获认证的4268亩基地就可减排约3530吨二氧化碳当量。二是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面源污染。推广绿色防控、精准配方施肥、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生态绿色种植技术,推广绿色防控面积约72万亩,化学农药减量达20%以上,逐步提高茶园有机肥施用比例,化肥使用量减少15%以上。在茶产业园区绿色循环种养覆盖率可达8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2%,基本实现了病虫害实时监测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三是推动行业技改升级,实现节能减排。近五年,持续开展茶产业技改升级行动,逐批推进茶企设备更新换代,全市新改建清洁化、节能化、自动化、质安化加工生产线178条,全面完成茶叶加工煤改电、煤改气,清洁化能源使用覆盖率达100%。开展技术攻关,优化技术标准150余项,全市茶企每年可降低能耗5—10%。

三、政策为引,打好生态低碳“组合拳”

加强政策、资金、人才支撑,不断强化以生态低碳茶为导向的政策引领。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印发《支持夏秋茶产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支持5个茶叶重点县推进基地质量提升、管理机械高效、加工节能减排。峨眉山市、夹江县、犍为县先后出台政策在茶叶加工园区建设上,予以土地、税收、租金等方面支持,为企业“量身定制”清洁化、节能化、现代化加工生产线。二是保障资金投入。通过争取中省项目落地,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包装,开发“农担贷”“茶叶贷”等措施,保障茶产业发展资金投入,进一步撬动社会金融资本推进生态低碳茶发展。每年争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中省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约1000万元,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仅夹江县累计发放茶叶金融贷款就达4.8亿元,县级金融贷款规模全省第一。三是加强人才支撑。通过设立乐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组建市农科院茶产业研究中心,引入中茶所、省茶科所的科研力量,搭建科技合作平台,连续4年集中开展全市茶叶种植、加工技术人才培训,累计培训近500人次,培育国家省级制茶工匠5人,市级制茶工匠43人,组建茶行业人才库140余人,为“峨眉山茶”打通“两山”转化途径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来源:乐山三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