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茶采摘时 与茶作伴五十载的诸暨老茶人进山送“宝”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又到春茶采摘时 与茶作伴五十载的诸暨老茶人进山送“宝”

每到3月,位于诸暨市东南约25公里处的东白山麓西侧,总会迎来一位熟悉的客人。

带上一摞农技书籍资料,绕着崎岖的盘山公路,循着空气里浸润的茶香,驱车1个多小时,陈元良熟门熟路地抵达陈宅镇开化村福生源农业开发基地。接下来,整个采茶加工期,陈元良都将与茶农同吃同住同劳动。

事茶50载,陈元良早已习惯这样“以天为盖,以荼为舆”的茶园生活,茶园是他科普宣讲的露天课堂,也是向农民提供技术帮助的“实验场所”。近日,记者随同陈元良走进茶山,探访这位“老茶人”与茶作伴的生活。

农技帮扶的实验场所

陈元良此行的目的,是为福生源农业开发基地的茶农开展石笕茶制作技术的公益指导。

2017年至今,3月到5月整个采茶加工时间,陈元良总是多次上山,蹲点指导,严格要求基地按石笕茶制作工艺标准付诸加工,以“五度”为门槛控制石笕茶的产品质量。

“陈老师相当严厉,稍有动作不到位,就会立即提出来。”严谨、热心、专业,是陈元良给茶农留下的印象。

福生源农业开发基地负责人吴福军也深有感触。在一次基层文化礼堂科普宣讲中,回乡创业的吴福军正苦于茶叶种植技术的缺乏。陈元良得知他的困难后,主动来到福生源农业开发基地,以公益服务的形式帮助创业农民综合利用茶叶资源,传授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技术。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吴福军的2000余亩林地年年都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带动周边一批农民共同致富。收入高了,大家的笑容也更甜了。


为茶农作技术指导。受访者供图

传承茶文化的露天课堂

研究茶、传播茶、发展茶事业是陈元良毕生的追求。

2015年退休后,陈元良被诸暨市关工委聘为“科技团”成员,被诸暨市科协聘为“科普讲师团”成员,还被诸暨市职教中心聘为茶文化辅导兼职老师。从此,陈元良走进学校课堂、山区茶乡,和学生们分享“茶与人生”特色课程,乐此不疲地续写着自己的“茶叶梦”和“科技梦”。

陈元良根据农耕文化的特征和诸暨农耕文明的发展史,收集和整理从春秋伊始的农业故事,以“弘扬西施农耕文化,讲好诸暨农业故事”为主题,编写讲课辅导提纲,把“一懂两爱”(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耕文化理念,植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之中,为传承农耕文明培育新人。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大批青年回乡创业创新,茶产业成为许多山区青年从事的一项特色产业、富民产业。陈元良发挥一技之长,把茶园当成“露天课堂”,倾囊相授。徒弟陈赢荣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建起示范茶叶基地3000亩、分户茶园3000亩,茶叶加工和销售收入达到200多万元。

在陈元良的影响下,陈赢荣又以家庭茶园为基础分类帮扶周边群众,成立赢荣家庭农场“共富工坊”,主要为周边茶农代为加工茶叶,并传授制茶技艺,已经帮助20余位当地村民实现增收。在他的带动下,近年来,陈宅镇茶叶收入逐年增加,实现了“既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又助力茶农增加收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元良为社区居民作石笕茶品质特征及加工技术科普讲座。受访者供图

为茶文化著书建馆

这趟进山前,陈元良刚刚结束《西施石笕茶》一书的主编工作,想到能为诸暨石笕茶留下只言片语,后人能够有迹可循,这位老茶人兴奋极了。

一直以来,陈元良都对诸暨的石笕茶都有一份别样的情怀。石笕茶主产于诸暨市东白山麓,是明朝时期的贡品,在他看来,石笕茶是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百姓经济”,是诸暨茶产业的标志。

为了解“诸暨石笕”的历史文化,陈元良还先后到杭州、嵊州等地寻找最早记载石笕茶的文献,光是关于石笕茶的历史资料就有一大捆。

陈元良的收集习惯在“越红博物馆”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越红”是中国十大红茶品牌之一,“越红源诸暨,茶香飘五洲”,诸暨是越红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陈元良利用平时在工作中积累的文献资料和茶类器具,帮助温州商人杨思班在诸暨斯宅建起“越红博物馆”。

建馆以来,参观实践的人络绎不绝,陈元良不时去客串一把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学生、游客作讲解。如今,被诸暨市关工委命名为青少年茶文化实践基地的“越红博物馆”,也成为传承农耕精神、弘扬诸暨茶文化的重要一站。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夏凌 通讯员 杨佳奇 石天申,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