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茶是浙江省最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之一,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浙江省茶园面积20.8万公顷(311.7万亩),产量20.2万吨,产值287亿元,涌现出西湖区、安吉县、松阳县等一批亩产值超1.5万元的高效示范县(区),是“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典范。

浙江是全国最早开展有机茶认证的省份之一,早在1990年就开展了有机茶认证,经过30多年发展,通过有机茶认证的茶园已遍布全省各地,涌现出武义县、淳安县、松阳县等有机茶认证(发展)示范县,搭建了首个省级有机茶数字化应用“浙里有机茶”,有机茶已成为浙江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立省先行示范产业。

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武义台山有机茶园

目前有机茶产业数据主要是各认证机构根据“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要求上报,缺乏认证直接数据的支撑。浙江省的有机茶现状研究主要以武义、临安、莲都等县域为主,缺乏浙江省级有机茶产业现状的分析研究。

当前有机茶认证从认证组织获证证书可以分为中国有机产品标准认证和国(境)外有机产品标准认证两类,以中国有机产品标准认证为主,一般进行国(境)外有机产品认证的茶企同时实施中国有机产品认证。

从数据的获取性考量,研究以2000~2024年全国有机茶国内认证数据为支撑,分析浙江省有机茶认证在时间、区域、行为上的差异特点,以及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以期为浙江有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01浙江省有机茶产业发展历程

浙江是全国最早开展有机茶认证的省份之一。1989年,应西欧茶商对有机茶的需求,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在临安东坑和裴后茶场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经一年的转换期后,于1990年获得荷兰有机认证证书,是全国首例有机茶认证。199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立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于2003年改名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制定了有机茶颁证标准与认证程序,进行专业认证。2000年,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省地方标准《有机茶》(DB33/T266—2000),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有机茶标准。2012年,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新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实施,有机产品认证程序更为完善、认证要求更为严厉,相应的有机茶认证成本提高,部分茶企因达不到有机产品认证新规要求选择退出有机茶认证。据王钰茹等对中国有机茶认证数据梳理,1998~2020年浙江省累计获有机茶国内认证证书706张,位列全国第6位,占全国总数的7.08%,其中在2020年有效期内的认证证书263张、认证企业147家。2022年,金华市启动了首个省级有机茶数字化项目“浙里有机茶”,实现了金华地区主体全覆盖和全省有机茶业主数据归集,覆盖生产主体282家,认证种植面积4055公顷。

02浙江有机茶产业现状

1、数据来源与处理

(1)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cx.cnca.cn/),以认证项目“有机产品(OGA)”、国家地区“中国境内—浙江省”、产品名称“茶”进行检索,检索内容主要包括证书状态、认证类型、认证机构、认证范围、初次获证日期、颁证日期、证书到期日期、组织名称、组织地址、产品名称、基地名称、基地面积等信息。

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共收集到认证证书1238张,最早颁证日期为2011年1月5日,判断该平台入库信息起始时间为2011年。

(2)数据处理

收集到的认证证书中存在油茶籽、代用茶等非茶产品证书,也存在包含茶叶与非茶产品的证书,无法直接通过检索排除。对认证信息的认证范围、产品名称进行核对,剔除不含茶叶认证证书273张,共收集到浙江省国内有机茶认证证书965张,其中生产类(种植)632张、加工类333张,无经营类认证。企业在认证过程中,有转换认证换证为有机认证、更换认证机构、更新认证信息等行为,存在同一地块同年度出现在不同编号证书中情况,为避免基地数量、面积数据重复计算,将企业名称、基地名称、基地地址、基地面积一致的基地按同一地块计算。

2、现状分析

(1)认证证书数量变化

2011~2024年浙江省有机茶国内认证证书共965张,整体上呈波动变化(图1),2011~2018年每年认证证书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是2012年有机茶认证实施新规,企业管理和财务成本增加、再认证积极性不足所导致;随着经济发展,国内有机食品消费稳步上升,2018~2022年有机茶认证证书数量缓慢上升;2023年新冠疫情结束,有机茶认证证书猛增4倍多,达到299张,对比2024年证书数量,推测可能是前三年疫情管控下进行有机茶认证所需的实地检查程序相对困难,导致新认证需求在这一年的集中释放。到2024年6月30日,有效期内证书376张。

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2)认证基地面积变化

平台内最早颁证信息可以溯及2000年,为5家茶企的11张种植类、加工类有机茶认证,且当年没有转换类认证,推测是由于国内有机认证机构于1999年成立,相应基地有机转换期通过其它形式确定而非之后的认证方式。通过2011~2024年证书信息内的“初次获证日期”,推测2000~2010年有机茶认证面积和数量,得到2010~2024年浙江省有机茶国内认证面积变化(图2)。浙江省有机茶国内认证面积明显分成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12年有机茶认证面积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204公顷增长到2012年的7238公顷,增长了34倍;第二阶段为2012年有机茶认证新规实施后的2013~2024年,有机茶园面积基本稳定在4000~5000公顷。到2024年6月30日,浙江有机茶面积4347公顷。

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3)认证企业数量变化

2010~2024年,共有546家主体进行了有机茶国内认证,通过“初次获证日期”推测,得到2000~2024年认证有效期内企业数量逐年变化(图3),表现出明显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12年逐年上升,其趋势与认证面积变化相同;第二阶段为2013~2024年,与有机茶园面积基本稳定不同,认证主体数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即企业的平均认证面积为下降态势,从2001年的38.6公顷/家下降到2024年的13.9公顷/家,主要是部分注销或过期失效的茶企认证面积较大,而新认证茶企普遍面积较小。到2024年6月30日,有效期茶叶主体数240家。

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4)当前认证面积分布

从面积、企业、基地数量计算,当前浙江有机茶企业平均有1.52处基地、18.98公顷面积,基地平均大小为12.46公顷。进一步分析2024年企业和基地有机认证面积的分布(图4),企业和基地均约90%(分别为88.2%和92.6%)分布在1~50公顷的4组中,其中以1~5(含)公顷组和5~10(含)公顷组分布最多,企业和基地此2组占总量的一半以上(53.3%和61.9%);企业认证面积中位数为9.19公顷,基地认证面积中位数为10公顷,两者较为接近。

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03讨论

1、有机茶认证增长因素分析

(1)有机化种植基础

浙江茶园具备有机化种植的条件。浙江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超60%,2020年通过生态环境部的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成为了全国首个生态省。浙江茶产业一直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目标,一直将生态化作为茶园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2018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启动生态茶园建设,制定的建设方案和制订的省地方标准DB33/T234—2021《生态茶园建设通用要求》,要求的产地环境无污染、生态系统配置、绿色防控和提倡使用有机肥等,符合有机化种植的方向。到2023年,全省建成各类生态茶园2.77万公顷41.6万亩),为有机茶认证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政府政策支持

各地政府支持有机茶园建设和认证,出台相应扶持政策。2021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茶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主体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茶认证。重点产茶区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有机茶建设和认证,基本包含对首次认证进行奖励和对再认证给予补助(见表1),如杭州市余杭区对首次认证、再认证分别给予5万元奖励、1万元补助;温州市泰顺县则分欧盟有机认证和国内有机认证,分别给予首次认证5万元、3万元,再认证2万元、1万元的补助,并对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0.5万元。各项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主体实施有机认证的支出,增强了认证的积极性。

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2、有机茶认证制约因素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尚不成熟

目前有机茶市场出口市场相对成熟,以出口欧盟国家为主,其价格可比普通茶叶高出50%左右,但市场体量相对有限。而国内市场消费占茶叶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小,主要是有机茶与普通茶叶在外形和口感上差异不大,消费者难以区别。国内市场茶叶销售包括市场批发、品牌直销、超市专柜、电商直播等渠道,其中有机茶主要为品牌直销,其它销售场景下溢价较低,有机茶价值难以得到市场体现。据邓玉等对我国有机食品认证的调查,44%的有机认证企业未取得更高效益。在“有机茶之乡”武义县,大量有机茶以普通茶叶出售,以有机茶出售的价格比常规茶叶高30%~50%。

(2)有机茶生产成本高

有机茶生产不能使用化学肥料,相对于茶叶生长的高氮需求,当前常用的菜籽饼、畜粪、商品有机肥等有机肥料普遍存在氮素比例不足的问题,导致大部分有机种植茶园在茶树的叶片厚度、发芽密度、鲜叶产量上低于常规茶园。浙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较为成熟,但在病虫害暴发情况下,由于现有生物源农药和物理防治手段起效慢,仍以化学防治、科学用药为主,有机茶园防治难、易导致减产。浙江山地茶园多,有机种植茶园需要耗费大量人工,据武义县测算,有机茶园生产成本为1.52万元/公顷,是常规茶园的2.2倍。特别是除草环节,当前山地适用除草机械较为缺乏,有机茶园除草以人工为主,年需除草3~4次,除草成本是常规茶园的6~7倍。

(3)有机茶认证成本高

有机认证费用高且认证程序繁琐。有机认证费用一般包括认证申请费(基础费用+影响因素费用)、样品检测费、标签证书制作费、认证机构专家交通食宿费等诸多费用。据浙江有机茶认证服务较多的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www.tricaas.com)、杭州万泰认证有限公司(www.wit-int.com)官网收费标准显示,2家收费标准均为初次认证费用2~8万元,再认证费为初次认证费用75%以上。据武义县测算,每张证书认证成本将近4.2万元,有政策支持产区可基本覆盖首次认证成本,但再认证补助则只占所需成本16%~32%。若以武义有机茶认证成本计,则浙江有机茶园仅维持有机认证的成本每年在2400元/公顷以上。

04结论与展望

文章回顾了浙江有机茶发展历程,基于全国认证平台有机茶认证信息,分析了浙江有机茶认证数据。2000~2024年浙江有机茶认证经历了2012年新规前的持续增长、新规后的整体下降、2018年以后的缓慢上升和2023年的集中暴发等阶段,有机茶面积经历史高峰7238公顷后稳定在4000~5000公顷。到2024年6月30日,浙江在有效期有机茶认证376张,涉主体240家,共计基地4347公顷,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85%,与全国有机农业面积平均占比水平(1.89%)相当。浙江有机茶认证面积规模适中,主要在50公顷以下,基地中位数在10公顷。

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诸暨绿剑有机茶园

当前浙江有机茶产业既有种植基础、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也面临市场不成熟、生产技术不理想、认证成本高等制约因素。当前欧美国家有机农产品种植水平高于我国,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有机茶消费必将逐步接近当前欧美国家水平,浙江有机茶产业发展大有可为。为充分保障浙江有机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从产业链各个环节发力,为有机茶生产和认证降本增效。重点应多管齐下打造有机茶国际国内、线上线下市场,政府部门应强化国际国内有机互认,扩大有机茶出口份额,探索与主流品质零售电商平台合作,开拓有机茶线上销售渠道;龙头企业应注重有机茶的宣传推广,巩固提升有机茶品牌直销渠道,让有机茶成为热销产品。同时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共筑配套保障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有机茶产业的支持,争取首次认证、再认证补贴应像美国一样达到基本覆盖认证成本,并加强生态茶园、宜机茶园、美丽茶园等相关茶园工程创建,探索数字化可追溯平台建设,让有机茶可看可信;科研部门应加强有机茶相关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协同肥料、机械等生产企业推出适应有机种植所亟需的高氮有机肥、轻简除草等技术方案,让有机茶好种不贵;茶文化组织应顺应茶饮新潮流,以青少年饮茶增量人群为重点,加强绿色健康理念浸润宣传,让有机茶消费进入千家万户。

作者简介:

12冯海强

高级农艺师,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科长,全国茶标委绿茶工作组副秘书长、省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优质绿茶组组长,长期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主持参与生态茶园建设、茶园宜机化、数字化加工、名优茶生产线等项目10余个,参与制定省级及以上标准11项,取得专利11项,出版专著1本、一作或通讯发表论文12篇,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标准创新优秀贡献奖等奖励。

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2024ZDXT06)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4年第4期文章《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页码:5-9,作者:冯海强。

引用格式:冯海强.?浙江省有机茶认证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茶叶加工,2024(4):5-9.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冯海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