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组学等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2024年茶树遗传育种领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4年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从茶树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茶树基因组、茶树育种技术、茶树品种登记与授权4个方面作归纳概述。
新式茶饮行业在高标准快速出品、产品更新速度、原料透明度、可降解包装材料等方面,推动了相关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产业技术创新已然成为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途径。《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创新研究趋势》从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口味创新、感官分析、环保包装、门店营销、政策及行业规范等方面,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进行归纳。
2024年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李娜娜,冯玥,丁长庆,王璐,郝心愿,杨亚军,王新超*
摘要:文章总结概述了2024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茶树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茶树基因组数据的扩充与利用、茶树育种技术的研究创新、茶树品种的登记与授权情况。2024年,通过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多学科手段,挖掘获得了调控茶树品质、抗逆、生长发育等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位点和遗传作用规律;大量茶树资源基因组重测序的完成,为解析茶树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特性、品质与抗性形成的驯化机理提供了可能;茶树体细胞胚再生技术体系的成功建立,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55个茶树品种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25个茶树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为新品种推广和茶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创新研究趋势
文帅,曾鸿哲,方雯雯,彭丽媛,万丽玮,白其娴,杨小妹,刘林美,黄建安*,刘仲华*
摘要:近年来,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文章从原料供应数字化、产品加工技术、产品口味创新、感官分析技术、环保包装技术、门店营销、政策方向与行业标准等方面梳理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现状,分析了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为新式茶饮产业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现状与趋势展望
尹祎
摘要:文章系统梳理了茶叶标准化工作的现状,重点聚焦当前茶叶标准化工作的核心领域——标准样品,深入分析了标准样品工作现状与挑战。同时,文章还预测了新时代茶叶标准化工作的新趋势,展望了茶叶国家标准样品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支持。
茶叶电商直播中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以杭州余杭为例
袁薇,苗森,曾卉知
摘要:从电商直播特征、余杭茶叶电商直播现状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特点入手,探讨茶叶电商直播中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研究分析主播服务、消费者自身冲动特质等因素之间的主要作用关联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问卷星开展问卷调查,对假设情况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电商主播专业度和魅力性、促销策略、茶叶产品自身价值能明显促进消费者购买余杭径山茶的意愿,并提高购买行为发生率,个人性别、年龄、消费习惯与经济收入水平在其中可起到调节作用,但不如购买动机、认知和信任等心理因素作用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文章从主播服务、电商平台直播间设置等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杭州余杭茶叶电商直播效果。
六堡茶水提取物对健康大鼠短链脂肪酸代谢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明盛金,欧锦溪,黄滢,唐忠庆,马洪熹,覃月超,甘思玲,李仲霞*
摘要:六堡茶具有调节糖、脂代谢以及抗炎、抗氧化的生物学功效,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在这些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以六堡茶水提取物(LPTAE)为试验材料,就其对健康大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影响进行研究。使用LPTAE喂养大鼠后,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对健康大鼠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并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细菌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进行分析,以此判断六堡茶对健康机体肠道中的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00 mg/kg LPTAE日喂养可以提高大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改变肠道菌群特征,增加产短链脂肪酸菌群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尤其是丁酸和戊酸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400 mg/kg LPTAE日喂养对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效果不如低剂量的LPTAE,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研究可为六堡茶的康养保健功效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54个柿大茶品系加工太平猴魁的适制性评价
杨群,代修娣,张熙敏,朱小元,胡绍德,杨天元*
摘要: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54个柿大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艺性状(物候期、发芽密度和百芽质量),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太平猴魁后,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评价供试柿大茶品系的太平猴魁适制性。结果表明,不同柿大茶品系加工的太平猴魁,其儿茶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43.00%),其次是没食子酸(25.53%)、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24.99%) 和茶氨酸含量(24.98%)。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68.53%,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23.37%,主要指向茶多酚、酚氨比、表没食子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基于前5个主成分构建评价模型,得到排名前10的柿大茶品系。根据54个柿大茶品系农艺性状观测结果,筛选出了3个同时具有较早生、发芽密度较高、百芽质量较高特征的品系:SDC29、SDC32和SDC40,同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筛选出3个综合评价值与感官审评各项得分均较高的品系:SDC8、SDC29和SDC27。
不同分级方式对机采鲜叶加工烘青绿茶经济效益的影响
张荣祥,杜亚如,董智杰,刘瑜,倪德江,岳亚奇,肖锟月,余志*
摘要:以湖北茶区典型欧标茶园春、夏、秋3季机采鲜叶为试验材料,探讨鲜叶分级和揉捻叶分级两种不同分级加工方式对烘青绿茶的成茶率、精制率和产品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未分级处理,采用鲜叶分级加工可使春茶经济效益提升21.50%、夏茶经济效益提升不明显,秋茶经济效益提升15.71%;采用揉捻叶分级加工可使春茶经济效益增长2.08%、夏茶经济效益增长6.61%、秋茶经济效益增长4.84%。研究表明,对于春、秋季机采原料采用鲜叶分级加工方式,对于夏季机采原料采用揉捻叶分级加工方式生产烘青绿茶具有明显的提质增效效果。
不同品种工夫红茶挥发性物质研究
刘学艳,吴成远,徐婷,罗正飞,刘艳红*,王绍梅*
摘要: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所制工夫红茶的品质差异,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茶树种质资源圃的10个不同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相同工艺制成工夫红茶样品后,采用GC-IMS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分析其种类组成及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0份样品中共含有挥发性物质60种,可分为6类,根据相对含量均值从高到低分别为醇类 (35.94%)、醛类(26.30%)、杂环类(17.68%)、酯类(8.06%)、酮类(6.79%)、烯烃类(1.14%)。醇类物质中对香气品质贡献较大的物质为氧化芳樟醇、香叶醇和芳樟醇,在10份样品中,槠叶9号红茶的香叶醇含量最高(10.95%);黄旦红茶的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含量最高,分别为8.81%、12.42%。由云南大叶种制成的5份工夫红茶挥发性物质差异较中小叶种红茶大。综合来看,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工夫红茶样品在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具有独特的香气特征。该研究可为后续根据不同品种所制工夫红茶香气特点进行拼配,为提高我国红茶品质提供参考。
有机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滋味化学特征分析
谢晨昕,赵锋,蔡亚威,陈苑旻*,林喜盈,林笑茹,蔡良绥,林进玉,苏英斌,郭丽*
摘要:分别采用有机种植模式和常规种植模式下的福鼎大毫茶鲜叶制作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对同等级白茶产品感官品质及主要滋味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明有机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滋味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两款有机白茶产品的感官品质均优于同等级常规白茶,鲜甜感较佳;其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儿茶素等主要滋味成分含量较高,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低。滋味属性分析表明,对白茶的喜好度与白茶的鲜度、甜度呈正相关,与苦度、涩度呈负相关,有机白茶的喜好度高于同等级常规白茶,更受市场青睐。
不同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张乐慧,陈丹,刘珈彤,余志,倪德江,郑时兵,赵华*
摘要:耕作是茶园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茶园土壤质量和茶叶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关于茶园耕作的研究多集中于耕作机械和效率方面,针对不同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及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试验以传统免耕法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优选机型深耕、浅锄、人工挖沟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持水能力等物理性状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这些耕作方式对茶树养分状况及春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免耕或浅锄相比,深耕和人工挖沟虽然降低了土壤的持水能力,但增加了土壤的总孔隙度并降低了土壤容重。在春茶品质方面,3种耕作方式中,深耕显著降低了第一轮次春茶一芽二叶茶多酚含量,并显著增加了其咖啡碱含量。此外,所有耕作方式都提升了春茶一芽二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其中人工挖沟及浅锄对第二轮次中春茶一芽二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提升作用达到了显著水平。3种耕作方式对茶树养分吸收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果为制定可持续的、能够促进高产和优质生产的耕作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实现茶园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提供了建议。
西藏茶区一种新发害螨——柑橘始叶螨的发生及为害特征
相栋,杨浩茁,周孝贵,赵萌萌,姜洪新,郭华伟,肖强*,李亚迎*
摘要:柑橘始叶螨为西藏茶区新发害螨,文章首次报道了该害螨在西藏茶区的发生情况。柑橘始叶螨大多分布于海拔1 300~ 2 750 m的茶园,主要为害下、中层成叶,部分茶园已蔓延至上层嫩叶,为害时附于叶背吸食汁液,为害处常形成铁锈斑并覆有丝网,叶片整体出现皱缩、扭曲等现象,为害盛期6—7月,为害严重时造成茶树落叶、树势衰弱。
金华市茉莉花蓟马发生种类及天敌防控效果探究
吴聪,陈镓豪,邵庭,陈景锐,汪暖,朱思怡,张亚男
摘要:茉莉花茶是我国花茶的主要品类,而茉莉花是其关键原料之一。为确定金华市茉莉花蓟马发生种类及混合释放生物天敌对露天茉莉花蓟马的防控效果,研究采集了金华市4个茉莉花主要种植县(市、区)茉莉花种植基地的蓟马样本,并在兰溪市开展了茉莉花蓟马的生物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 个不同采集地的茉莉花蓟马种类及优势种一致,有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华间管蓟马(Haplothrips chinensis Priesner)和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3种,均以黄胸蓟马为主。试验结果表明,累计3次释放巴氏新小绥螨或斯氏钝绥螨在30 d后的防治效果均>84%。综合来看,释放单种生物天敌的防效优于混合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和斯氏钝绥螨均可作为控制茉莉花蓟马种群数量的一种长期有效的天敌。研究结果可为茉莉花的生物防治技术发展提供参考,助力茉莉花茶产业健康发展。
贵州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张承屏,李贺军,刘超,吉孝磊,唐荐
摘要:乡村振兴是继脱贫攻坚以来,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举措。贵州作为中国重要茶叶产区之一,茶产业已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文章对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期推动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山东省茶产业生态低碳化转型实践
马郡孺,李朝恒,毕彩虹*,王伟力,武珊珊,姚静,孔晓君
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农业固碳增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生态低碳茶园通过复合种植、循环农业、生物质覆盖等技术,可显著提升固碳能力,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茶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研究梳理了生态茶园理念从古代立体种植到现代生态学整合的演变历程,并结合山东省的产业基础与支持政策,分析了山东省在茶树品种优化、生态栽培模式升级及配套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当前山东省茶产业的生态低碳化转型还存在认知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限制与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技术优化、产业链延伸与农文旅融合,以茶产业的生态低碳化转型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镇安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余良虎,石元值*,刘法海
摘要:镇安县是陕西省商洛市的重要产茶区之一,产茶历史悠久,代表产品镇安象园茶因其独特品质而闻名。文章总结了镇安县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茶园立地条件、茶树品种、栽培管理、茶叶加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并就提升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技术水平、拓宽销售渠道、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挖掘文化资源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镇安县茶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产教融合助推杭州市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以中华茶奥会“仿宋茗战”为例
温燕,康保苓,周继红*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市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发达,其中政府、茶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学校的产教融合助推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杭州市产教融合助推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要素,以中华茶奥会“仿宋茗战”赛事为例,分析其推动杭州市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同时也提出了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政、协、企的行业产教融合体,组建校内、外协同的优秀导师队伍,形成“育、训、赛、创”结合的培养机制,提供完善的保障制度等对策建议,以求推动茶业产教融合体的发展。
来源:中国茶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