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草原,会被其辽阔宽广所震撼;看过大江大河,会为它磅礴气势而慨叹;四月芳菲尽,身处在安吉东坞林连绵起伏、错落有致的茶山,为茶香所迷倒,为碧浪滔天的茶海而折服。
从安吉龙王山茶叶有限公司出来,车朝东北方向驶去,一路绿色之景,春色之花景象,道路由宽阔的大路变成了乡道,乡道走着走着,又成了更窄的“村道”,车当然也越来越少,只有一辆车在山里前行,10来公里后,终于到了茶山。
置身于茶山中,被滔天的绿浪包围,一层一层的茶树叠向远方。
如果说,漫长的等待用望穿秋水来形容,艰苦的追寻用踏破铁鞋来描绘,那碧浪的茶山,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美丽、漂亮过于简单、苍白。美术上颜料色彩的形容,墨绿、深绿、黄绿、翠绿……绿到找不到更多的词来表述茶山所见。目之所及,处处皆景,处处可作画。阳光下的黄金叶,像夏夜里的萤火虫,扑闪光芒。黄金叶、白叶一号、金观音、金牡丹、黄观音、千年雪……这是茶树的品种园。茶山上的茶农们,跟着时间赛跑,抢着采摘茶青。茶山下,黛兰、翠绿的水库,误以为是撒下了燃料晕染开来的水。实际上却是本来如此。
难怪好山好水出好茶。
20年茶企栉风沐雨
安吉,地处浙江西北部,北靠天目山,面向沪杭宁,从杭州出发,一小时便可到达,进入安吉境内,层峦叠嶂、翠竹绵延。
安吉,是竹乡,也是茶乡。据考证,早在宋朝,安吉白茶就已有历史。
安吉龙王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是安吉白茶的代表企业之一。初闻龙王山,“霸气十足”,人中龙凤,茶中之王,大抵才配得上这样的美名。
潘元清是安吉龙王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安吉白茶的发展史上,他是亲历者、是见证者。从上世纪90年到如今,已走过了20年风雨。
上世纪90年代,时任三官乡银湾村党支部书记的潘元清临危受命,接起了连连亏损的乡办茶企安吉三官天目实业公司(主要从事茶叶生产经营),一年时间扭转负债。1998年企业改制,公司解散。和茶“结缘”的潘元清负债接下了茶山茶园,开始安吉白茶创业路。
20年,安吉龙王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朝着标准化,规模化的道路发展,在茶叶生产标准、技术规范上下苦力,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公司规模由小变大,厂房由1.0版本发展到4.0版本。注册了“龙王山”商标,延生了产品的开发产业链,在安吉白茶、安吉红茶的基础上,创新研发茶香月饼、茶香粽子、茶香酥饼、茶泉等白茶衍生产品。
从村支书到茶叶种植,从负债企业到如今品牌价值千万,20年来,一步一脚印稳扎稳打。20年,对一家茶企业来说,这是一场耐力赛,一场个人情怀的梦想赛。
致富之叶的安吉白茶
“公司带动多少户农户发展?老百姓人均收入多少?……潘元清说,“2018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来安吉龙王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视察,还未进门就问了我这几个问题。”对于茶产业助农增收致富情况,潘元清如实回答。
一杯安吉白茶,拉近与总理的距离。潘元清向总理汇报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带动茶农增收情况。在加工车间,总理询问了手工茶与自动化流水线有什么区别?安吉白茶怎么加工的?潘元清给总理详细介绍。
同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安顺视察安吉白茶产业,再次来到了安吉龙王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
乡村振兴,产业不能离开乡村。安吉龙王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涉及50余户,3000余亩。通过订单模式,积极帮扶带动周边茶农,指导分散小户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解决生产中的农资、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收购合作基地的全部产品,帮助分散小户代加工及销售。在企业示范带动下提高了散户小户的亩产量、产品质量,提高了亩均经济效益;此外茶叶的采摘、加工及销售提供1300多个农村就业岗位。龙王山通过白茶实验区,不断研发新品种,带动附近600余户村民更新白茶种植,面积接近两万亩,茶农收入接近1.8亿,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4月的安吉茶山,茶农们喜笑颜开采摘“致富之叶”。县城里的安吉中国茶城也热闹连片,茶商与茶农们在这里交易茶叶,茶商们的茶店里一批批订单发往全国各地。
茶,为安且吉兮的安吉,带来幸福,带来欢乐。茶,是农民的发展的“黄金叶”,是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在安吉高速公路进出站入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告语醒目。茶乡、竹乡的安吉,以实际行动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了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