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

白茶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白茶是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创制于福建,其制作工艺独特,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毫”,色泽银白灰绿,汤色清淡,故称“白茶”。根据鲜叶采摘标准不同,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

在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早期较为小众,但近年来我国白茶产业发展迅猛,2019年总产量达4.97万t,较2018年增加47.41%,占六大茶类总产量的1.78%,年综合产值达174亿元,已成为广大白茶产区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一、白茶主要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

白茶的功能性成分主要有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茶色素、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类(EPSF)成分等。

1.多酚类

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是最重要的保健功能成分,对人体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抗辐射、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等多种生理活性。白茶中富含多酚类物质,作为最重要的茶叶滋味及保健功能成分,茶多酚总量占白茶干重的16.23%~25.95%,平均为21.54%。儿茶素类作为茶多酚的主要构成物质,白茶中的总量为7.79%~16.56%,平均为13.22%,以EGCG、ECG、EGC、EC和C等为主。

用同一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不同茶类,白茶中的黄酮(醇)糖苷含量最高,报道显示白茶中黄酮(醇)糖苷的含量为2.30~8.50mg/g(以糖苷配基计)或5.0~18.9mg/g(以配糖体计)。作为白茶重要的滋味成分,白茶中的酚酸类物质含量高于绿茶和红茶,其中以没食子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水杨酸、绿原酸。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团队对58份代表性的福鼎白茶样品中的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茶黄素等多酚类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不同嫩度原料制作的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寿眉白茶饼)中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白毫银针中的儿茶素总量(8.46%~9.34%)、水解单宁(1.76%~2.82%)、3-邻-没食子酰奎尼酸(1.63%~2.04%)等成分含量显著高于白牡丹、寿眉和贡眉白茶饼;白毫银针中山奈酚糖苷含量最高,但在白牡丹、寿眉、白茶饼中却是槲皮素糖苷含量最高。

2.咖啡碱

白茶中的咖啡碱含量为2.23%~4.94%,与乌龙茶、绿茶、黄茶等茶类相比含量相对较高。咖啡碱含量在白茶加工过程中会发生轻微变化,自然萎凋过程中,白茶中的咖啡碱含量会增加10.5%~12.5%;成品白茶中咖啡碱含量比鲜叶中稍有增加,干燥过程中由于温度的升高,咖啡碱的含量有所下降。不同种类白茶中,咖啡碱含量比较接近,一般以白毫银针最高,其次为白牡丹和寿眉。

3.氨基酸类

氨基酸是茶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保护神经作用,临床上用于预防帕金森病,对增强记忆力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茶氨酸还具有降血压、增强免疫、抗疲劳等功能。

白茶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介于5.97%~8.89%之间,在六大茶类中最高;同一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的六大茶类,白茶的氨基酸总量比其余茶类高1.13~2.25倍,比鲜叶增加将近1倍。白茶中的氨基酸含量受原料等级影响显著,不同种类白茶中白毫银针氨基酸含量最高,其中茶氨酸平均含量为10.10mg/g,其次为白牡丹茶氨酸平均含量为8.30mg/g,寿眉和寿眉白茶饼的茶氨酸平均含量为2.50mg/g和2.40mg/g。白茶独特的工艺使其γ-氨基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类,且在加工过程中有明显增加趋势。

4.茶色素类

茶叶加工过程中能形成多种色素类物质,主要包括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白茶中茶色素占其干重的2.0%~8.9%。茶色素类作为茶多酚氧化聚合反应生成的一类水溶性酚性色素产物,在白茶自然萎凋过程中均表现为含量增加,其中茶黄素增加37.5%~89.2%,茶红素增加14.3%~28.1%,茶褐素增加53.7%~55.4%,但经高温蒸汽压制的白茶饼中,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会下降,茶褐素含量上升。不同种类白茶中茶色素含量与白茶原料等级呈负相关;寿眉和白茶饼中的4种茶黄素(TF、TF-3-g、TF-3'-g、TF-3,3'-dg)含量显著高于白毫银针。

5.EPSF类成分

EPSFs是一类在贮藏白茶(老白茶)中新发现的由黄烷-3-醇的A环C-8位或者C-6位进行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类新成分,该类成分在当年生产的新白茶中含量较低,而在老白茶中有较高含量(贮藏10年的白茶EPSFs含量>0.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团队首次在不同贮藏年份的白茶(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发现7个EPSFs成分,是由白茶中儿茶素类成分(EGCG、ECG、EGC、EC)与茶氨酸发生Strecker降解转化的醛共价结合而成。白茶加工过程中的干燥步骤可促进白茶中EPSFs成分少量形成,而白茶贮藏是形成EPSFs成分的最主要因素。EPSFs的含量随着贮藏年份的延长而增加,EPSFs是年份贮藏白茶的标志化合物。

近期的研究表明,该类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如对过氧化氢诱导的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可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并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氧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抗炎等活性。

7种EPSFs成分的分子结构式

二、白茶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白茶性味寒凉,一直是民间常用的“降火抗炎”良药,特别是贮藏一定年份的“老白茶”被认为具有更好的保健功效,福建民间也一直具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大量的细胞学研究和动物实验已证实白茶在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细胞突变及抗癌、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1.抗氧化作用

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白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白毫银针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显著高于白牡丹和寿眉;而白牡丹和寿眉的抗氧化活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人体试验表明,白茶提取物因具有强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地预防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2.抗炎作用

白茶性味寒凉,是福建民间常用的“降火抗炎”良药。针对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团队采用多种炎症动物模型对白茶的抗炎活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不同年份白茶均显示出一定的抗炎活性,其中贮藏10年的白茶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急性炎症模型中表现出与实验对照、贮藏1年和3年白茶更强的抗炎活性。

3.抗菌作用

不同茶类杀菌效果比较研究表明,白茶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能够有效抑制沙门氏菌,其抗菌作用甚至优于多酚含量较高的绿茶。研究还表明,白茶贮藏年份与其抑菌活性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当年生产的白茶抑菌效果最佳,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抑菌效果呈减弱趋势。

4.抗突变及抗癌作用

白茶中多酚类化合物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EGCG的抑制作用最强,能同时作用于多个分子和通路,抑制肿瘤发生并促使肿瘤细胞凋亡,且对健康组织未见损伤,但摄入EGCG单一成分的动物试验结果不佳,而摄入儿茶素混合物的效果较为明显。此外,白茶中咖啡碱的摄入能够整体降低患癌的风险。

5.降血糖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白茶对于Ⅱ型糖尿病相关的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中贮藏1年的白茶抑制作用强于贮藏3年和5年的白茶。白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和茶多糖,其中多叶型寿眉降血糖作用较显著,且寿眉水提物在改善小鼠葡萄糖耐量方面具极显著作用。研究发现白茶中高含量的咖啡碱能够促进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6.降血压及血脂作用

在临床人体试验方面开展了白茶对血脂异常人群血脂、血栓形成和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发现白茶组受试者(51例)试验末期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C)明显低于试验起始时和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白茶具有一定的调节人体血脂、减缓血栓形成和抗氧化的作用。

三、展望

尽管白茶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突变及抗癌、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保健功效的研究报道已较多,但目前白茶的保健功效研究大多停留在细胞学试验和动物实验阶段,人体临床试验水平的研究极少。未来需要我们联合茶学、药学、化学、医学、食品等相关领域学者,不断挖掘白茶中功能性新成分,结合前沿生物医学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验证白茶在人体中的具体疗效、有效剂量、作用机制,并开发具有保健功效的白茶产品。

图片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2021年第4期,P1-8,《白茶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作者:戴伟东,解东超,林智。

作者简介

戴伟东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一直从事茶叶加工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等项目5项,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近6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nalChem、JAgricFoodChem、FoodChem、FoodResInt等专业期刊发表SCI文章21篇(其中20篇为JCR一区,11篇为中科院一区)和中文期刊文章8篇;Google学术搜索引用次数约1200次,H指数21;申请发明专利24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参编《茶叶深加工技术》等著作2部;获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完善茶叶品质化学基础理论、研发茶叶品质加工调控技术具有较好的意义。

来源:中国茶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